精神病是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但与其他易复发疾病不同的是:其他疾病复发,多数是病人本人首先察觉;而精神病复发,最先留意到的,却可能是他身边的人。这就要求家属要善于观察精神病复发的“蛛丝马迹”,才能尽早识别精神病的复发。精神病复发的预兆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睡眠情况 病情缓解时,病人睡眠一般都很好;若无故出现入睡困难,早醒,或是白天过多的卧床不起,就要注意疾病有复发的可能。
2.自知力 原本认识到自己有病,自觉服药的患者,一旦又不承认有病,甚至拒绝服药,就要高度警惕疾病复发。
3.情绪变化 性情变得跟平时不同,可能变得易冲动,或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无理取闹,纠缠不休;有些会悲喜无常,或对朋友亲人变得漠不关心。
4.表情变化 在即将犯病时,病人往往表现为目光呆滞、双眼发直,外界刺激难以引起其表情变化等。
5.对周围人的态度 如果发现病人对周围人的警惕性增高或对人持敌对态度,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要考虑可能是疾病复发。
6.日常生活情况 精神病复发前,生活变得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不主动洗漱更衣,或变得过度讲究,终日对镜打扮,忙碌不停。
7.学习和工作状况 疾病复发的早期,不少病人表现为纪律松懈,或工作、学习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8.言行改变 言语变得和平常不同,说话缺乏逻辑,东拉西扯,让人难以理解,或无端自言自语;行为举止与平常有异,突然对周围环境发生恐惧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或以往有过的强迫行为再现,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9.躯体不适 部分病人发病前常诉头昏、头痛、疲乏、肢体酸痛等,但这些症状常常变化不定,模糊不清。
家属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的异常迹象,就要警惕是否精神病复发,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实习)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且复发次数愈多,疾病所造成的精神缺损也越严重,服药维持治疗的时间越长,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一旦得了精神分裂症,就要千方百计在预防复发方面采取措施。
1.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不能坚持服药者的复发率高达80%。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药物维持治疗。有些病人出院不久,认为“ 病已经好了,不用再吃药了”,“吃药太难受了”就不再坚持服药,停药不久即病情复发。需重视的是病人自行停药常预示着病情波动,是病情复发的先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说服病人吃药,以防复发。若病人不能听从,则应设法带病人到医院复查或再住院治疗。
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有: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病人出院后,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复查也可使病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其安排好出院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内容。
(实习)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多种多样,美国精神医学家爱菊生(Adraesen)提出一种归纳分类的方法,把它们分为阳性、阴性两类。她来中国讲学时,我曾充当她的翻译,与她深入交谈过有关这方面的看法。她告诉我,当初她提出的分类原则是:凡是精神功能的亢进或歪曲,称为阳性症状,例如幻觉、妄想、和怪异行为。凡是精神功能的减退或消失,称为阴性症状,例如情感平淡、兴致缺失、意志减退、言语减少和注意不集中。原本她想按照阳性和阴性症状、试将精神分裂症病人分类;但是实践下来,行不通。
大多数病例是混合的,不可能分清。特别是,她自己认识到,所提出的‘阴性症状’的涵义还不太清楚,觉得它们与抑郁症的表现、与抗精神病药的锥外副反应,都很难分辨。例如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脸面没有表情,究竟是‘运动不能’这种锥外副反应呢,还是‘情感平淡’,就很难区别,往往会被误判。例如‘兴致缺失’,往往是抑郁症的表现,能不能算是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呢,看来还得问清楚患者自己有没有认识,也就是有没有自知力。至于‘注意不集中’,更没有特征性。所以,她已经放弃了按照阳性阴性症状来对精神分裂症进行分类的努力了。所谓阳性阴性,只是为教学研究方便、而尝试的分类方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病因或病理价值。
最近,从 Leucht和J Davis等的研究,可以看出,以前所谓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阴性症状特别有效的说法,也已经被否定了。他的研究表明:某种药物、若是有效的话,就对阳性、阴性症状都有效;如若无效,那么对阳性、阴性症状都不行。以前这种看法,“凡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阴性症状都有特效”是不对的;这要看是什么药,各种药有各种不同的疗效。
(实习)
有不少人问我:这些老的、新的抗精神病药,在上市前都做过研究、做过临床试验;据说都有80-90%的有效率,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什么实际应用下来,有效率并没有那么高?有的好些,有的差。
关键在于所谓‘有效’的标准不一样:
在药物临床试验时,用的都是国际上常用的标准。在治疗前,用某种症状量表(例如PANSS)测得评分。然后在用药治疗后再次测评。比较这两个评分,得出减分,如果减分超过50%,就算有效。实际上,此时有可能幻觉、妄想并未全部消失。至于自知力恢复不恢复,根本没有要求。从我(或老百姓)的角度看来,有些病例并没有完全好,也算进有效之列。从这个标准看来,不论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或齐拉西酮,有效率都差不多;因为要求低。
但是,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看来,病没有完全好的、不能算有效,那么这些药就有差别了。我认为还是我国精神病学界1958年定下的标准好:痊愈(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显著进步(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进步(症状部分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无变化或恶化;但是现在不用了。然而,老百姓要求的仍然是疾病痊愈(当然,这‘痊愈’并不是说‘断根’)!
(实习)
国内一项对慢性精神病人的治疗研究发现,采用“娱乐疗法”可使不同类型的慢性精神病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或稳定。
研究人员采用的方法是让病人坚持每天上、下午各利用2小时进行娱乐活动。这2小时分为3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为40分钟。
第1个阶段是“打扑克”牌。目的是锻炼患者的记忆力,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研究人员可适当给予启发,诱导帮助患者唤起记忆,促进大脑功能活跃,使病人感觉到自己能力的存在,从而恢复其自信心。
第2个阶段为“音乐治疗”。给病人放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或歌曲,并让患者参与,以激发情绪,使他们感到有同于正常人一般的生活,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第3个阶段为“棋类活动”。包括象棋、跳棋、军棋等。主要锻炼病人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诱导他们每走一步棋都要全盘考虑,争取赢得对方,促使病人有进取心,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
经过“娱乐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发现,病人精神面貌有明显改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也有显著进步,比如:原来抑郁、缺乏自信心病人开始建立起信心、提高了对生活的兴趣;妄想、偏执型病人通过治疗转移了其病理体验,使病情得以恢复;生活懒散、自理能力较差的病人其行为也有明显改变,他们不仅能主动料理好个人生活,还能协助其他病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研究者认为,娱乐疗法还是延缓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衰退,缩短疗程的有效方法之一。
(实习)
精神心理科就诊的小贴士:
1、您事先总结您的得病的经过,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便于医生的理解和记忆
2、描述您最近最苦恼和想优先解决的问题,和1的内容注意号描述的关系
3、注意时间的分配,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是有限的,您的时间占的多可能医生给您的建议时间就会少。医生会注意把握时间,您也要配合。
4、门诊需要进一步的诊疗,通常调药要最开始的1-2个月,所以就诊会频繁一些,之后就要看个人的情况而定。
5、第一次的药物最好不要拿太多,省得不合适后会出现浪费。
6、精神心理的药物调整非常需要针对个人的剂量个体化的,所以,医生需要有调整,需要您的感受和体验来借鉴。
(实习)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这是分裂症患者和家属很关注的问题,也是在我们平时临床工作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有一位分裂症患者的哥哥的女朋友曾在网上咨询我这个问题,她还想了解分裂症基因的影响有多大?以下是我当时在网上给她的回复。
分裂症有部分遗传倾向,但遗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通过什么方式遗传?目前还没研究清楚。事实上,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只少部分患分裂症,大多数分裂症患者的父母三代都无分裂症患者。这提示分裂症的基因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推测,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遗传理论复杂,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吧。
按照这种多基因理论,人人都带有分裂症基因,只是量多量少而已,通常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分裂症基因,才有可能患分裂症,但这个数量是多少呢?目前还不知道。我假设是30个吧,如果你男友的弟弟带有32个分裂症基因,那他患病了,如果他的妻子带有10个基因,那他妻子是正常的。受精时,如果他们各自将一半分裂症基因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最大),那他们的儿子就有21个分裂症基因,不到30个,不患分裂症。如果你男友的弟弟碰巧将32个分裂症基因中的28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不大),他妻子仍然传一半,那他们的儿子就有33个分裂症基因,超过30个,那是否就一定患分裂症呢?还不一定,只有在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才有可能患病。
以上是我给那位分裂症患者的哥哥的女朋友的回复,在我们临床上还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是:父母都没病,儿子却患精神分裂症,怎么解释呢?
可以这样解释,假设他父亲有18个分裂症基因,母亲有28个基因,由于都不到30个基因,所以父母双方都没精神分裂症,如果他父亲碰巧将18个分裂症基因中的15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不大),他母亲碰巧将28个分裂症基因中的21个传给他们的儿子(从统计学讲,这种可能性也不大),那他们的儿子就有36个分裂症基因,超过30个,在外部不良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就患病了。这里要注意的是,母亲虽没有分裂症,但带有较多分裂症基因,可能表现为个性的偏离,如较敏感、多疑、偏执等。
以上是我的个人假设和推测,目前这种假设还没有科学的证据,仅供参考。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父母个性很好,小孩却不幸患上分裂症,提示这种多基因的假设未必正确,同时也说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如母亲孕期感染和服药、早产、低体重、产伤、幼时多病、营养不良、劣质奶粉、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脑神经的发育,童年早期与父母分离太久,父母管教粗暴或教育观念不一致、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离婚,重男轻女,家里老人过宠小孩等因素影响小孩心理的成长。
注: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至于分裂症患者是否可以生育小孩?建议夫妻双方去咨询患者的医生。
(实习)
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要做好维持性的治疗外,系统、全面的家庭护理也是康复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患病中期和康复治疗期的症状各不相同,所以各时期的用药问题和护理方法也不相同。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是,如何做好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问题。
一般情况下,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都比较差。在妄想、幻觉疾病病情的影响下,许多患者都认为自己没病,更不愿意主动服药。此时只能采取耐心劝说方式让患者服药,劝说者可以是患者的家人、朋友、也可以是病人最信任或最有权威性的人来劝说。劝说时注意不要说“你有精神病应该服药”之类的话,应该尽量换另一种说法,或根据他平时有那些疾病,带他到平常诊治的医生看病开药后,悄悄将药调换再给服用。有些患者能够辩识以往服过的抗精神病的药物,可将药装在胶囊中给其服用。有些病人不听劝说,拒服一切药物,可把无味的(氯氮平、氟哌定醇等)药搅拌在饭菜里或饮料、牛奶中。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方法不宜用于被害妄想的病人,因为这样做一旦被病人发现,则会使其更加怀疑有人在饭菜里放毒而不肯进食。若以上办法均无法让病人把药物服下时,则应请医生诊治,把药物改为肌注,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后,病人一般都肯服药。
其次,就是恢复期的服药护理。对恢复期病人的的服药护理,重点在于不断加强病人对坚持服药重要性的认识,维持服药治疗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复发。
此外,病人病情稳定后要坚持服药两到三年。很多病人出院后往往服一段时间的药就自行停药,其原因就是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也有病人家属因为对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擅自同意患者停药,甚至还有家属反对患者继续服药,怕患者服抗精神病药多了脑子会变呆,或影响肝脏功能。其实,这些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有些病人因为服药后出现副作用而不愿服药,这一点有必要予以解释:服药后仅有嗜睡、动作呆板、便秘、流延、肥胖是较轻微的副作用,不需治疗处理。如出现头颈歪斜、坐立不安、四肢颤抖这些症状则是较重的副作用,这时就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或减少服药剂量,经用药治疗即很快会好转。
最后,患者在恢复期维持治疗期间,一定要定期到门诊检查,以便医师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对服用氯氮平、碳酸锂等药者还应定期到门诊检查血常规及血锂浓度。另外,药物的服用一定要谨遵医嘱,不能自己随意增减、停药或不规则用药。还有,家属在给病人喂药时,应看着病人把药服下,方可离开,必要时还要检查病人的口腔(舌下或牙缝),以防病人将药藏起储积后顿服而达到自杀的目的。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正常的维持性用药治疗外,还要做好家庭的防治护理工作。家人的关心和信任是对患者病情康复的最好帮助。
(实习)
偏执型精神分裂的特点明显,又称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可以用一个疑字概括,以一种或几种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幻觉,约占各类型的25%~50%。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介绍:
1、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男女无明显差别。
2、多呈亚急性。
3、病前常有敏感、猜疑等偏执精神分裂人格特点。
4、以一个或多个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妄想相对持久,但一般不系统,有泛化现象。
5、大多数病人几种妄想同时存在,常见的为被害妄想与夸大妄想,也可以涉及嫉妒、关系、出身名门、特殊使命、宗教、自罪等妄想内容。
6、常伴有幻觉,尤其是幻听,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内容多使其不愉快,如讽刺、批评、威胁、命令等,亦可出现非言语性幻听。
7、在妄想支配下,恐惧、愤怒、易激动等情感反应也较为常见,还可出现攻击行为、自伤、自杀等举动。
8、偏执精神分裂预后较其他亚型,相对良好,部分病例保留较好的职业功能及独立能力。
(实习)
精神分裂的发病危害:
1、出现幻觉,精神分裂病人听到有人命令他自杀或者觉得周围有人要陷害于他,走头无路下只能自杀等;
2、病人缺乏照顾或照护不周等,容易出现自杀的情况;
3、独居或得不到安慰易自杀;
4、药物滥用导致身心俱疲者有自杀的倾向;
5、发病时出现严重抑郁情绪的患者容易自杀;、
6、伴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病痛的煎熬下易自杀;
7、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者,精神症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易导致患者自杀;
8、具有高学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问题和未来的状况,由于对精神分裂疾病的恐惧和怕遭到外人的歧视而选择自杀。
(实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可能的致病因素上。这些因素包括基因,化学平衡失调,怀孕和分娩期间的并发症。精神分裂症在同一家族中多发,近亲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没有近亲患者的更容易发病。
精神分裂的病因介绍:
一、病因:精神分裂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
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内向性性格。
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环境因素:
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
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
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
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
(实习)
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在我院就诊的患者来电来函,寻问我院中医神经专科的王淑敏主任,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最容易在春季复发?针对这一个问题,王淑敏主任都做了一一答复,并嘱咐了各位患友及家属的相关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方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与治疗。王主任在此做了相应的详细解答。
王主任说精神分裂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康复之后,对于复发的预防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认为,继续服药的每日剂量是急性期治疗剂量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剂量不太大,可以每天晚上临睡前服药一次。但各人的情况不同,需要维持的剂量及给药次数也不一样。所以,最好是患者定时来医院随诊或者保持电话通畅,方便我们对患者进行随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所以预防复发的措施是综合性的,其中药物维持治疗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曾将治愈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一组只定期回访,其它条件全部相同。以后比较了他们的复发情况,发现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组的复发率还不到停止服药组复发率的五分之一,而且即使有复发,症状也较轻,容易控制。因此,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是很关键的。
在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疗效还是不错的。初次发病者,经正规治疗后,大约有80%以上的病员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但是,该病复发率很高,根据我们门诊数据统计来看,只做定期回访组,如果任其发展,约40%的病人在一年内复发,四分之三的病人在三年内复发。因此,预防复发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王淑敏主任最后说: 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及维持用药的时间因人而异,由于病情缓解后的2~3年内复发机会最大,所以,一般主张至少康复治疗2~3年。如果2~3年内情况良好,没有任何反复,可试行逐渐停药观察。如在康复治疗阶段内病情不够稳定,有波动,则应立即与我的医助联系,在医生指导下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待症状消失后再调整治疗方案。而康复治疗的时间则需相应延长,从复发控制起再继续治疗2~3年。
(实习)
如何走出精神分裂症呢?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治疗方法优先选择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采用其他的治疗作为辅助。
精神分裂的治疗方法介绍:
1、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千万不可自行服药,以免耽误病情。重度的精神分裂治疗起来是非藏困难的,所以在发现时就要及时治疗。
2、个别心理治疗:是根据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理想的个人心理治疗最好以富于同情、善解人意的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其具体治疗目标应按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规划。较适合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技术有激励疗法和行为治疗等。
3、集体治疗:集体治疗的形式很多,如集体心理教育、集体咨询以及集体心理治疗,或各种混合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治疗计划。发展社会性的互助作用,以及正确用药和处理不良反应。集体治疗中,应重点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应对技巧,包括应对精神症状的能力和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对有退缩倾向的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网络。
4、家庭干预:家庭干预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庭干预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以及提高家庭功能。所有方法均强调家庭参与治疗和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有关于疾病及其病程的心理教育,训练应对能力及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改善交流及减少应激。一般采取心理教育及行为治疗,有条件时,也可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帮助精神分裂患者朝独立生活的方向迈进。
(实习)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且复发次数愈多,疾病所造成的精神缺损也越严重,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一旦得了精神分裂症,就要千方百计地在预防复发方面采取措施,即在未复发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1、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40%。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端正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减少诱发因素: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实习)
情绪知觉的异常一直以来都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受损中最主要的特点。大多数在精神分裂症情绪知觉的研究集中在脸部表情的识别与再认上。这些研究中的表情里包含的是明显的情绪信号。但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个体往往需要在社会互动的场景中对一些模糊或者微妙的情绪信号作出判断,而且社会适应能力高的个体还能根据不同的互动需要作出与情境相适应的反应。但长期住院,药物控制,病情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区生活时就存在社会适应力方面的问题,其认知基础是不是不能在不同的社会互动情境中判断微妙的表情信息呢?陈楚侨课题组就此问题作了研究。
18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个健康控制组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实验中,呈现一系列的问话和回应的渐变表情。这些对话分成不同的社会互动的情境。被试需要判断回应的那个表情在这个对话情境中是“高兴”还是“生气”。表情中的
愤怒信号从0%渐变到100%。计算每组被试分类知觉渐变表情连续体的早晚和快慢。结果发现,相比健康控制组来说,不同的社会互动情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类知觉渐变表情的影响较少。无论是哪种社会互动情境,只要情绪信号达到一定的阈限,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分出愤怒表情信号的速率就急剧上升。患者很难根据不同的社会互动的情境来调整他们对于情绪知觉的分类,在表情从高兴渐变到愤怒的过程中,他们对于愤怒的表情信号都很警觉,这种特点不会随着不同的社会情境而改变。这个结果可能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适应性较差的认知基础。
(实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医学院、以色列卫生部的专家研究了近9万人的资料,这些人是1964年至1976年间在耶路撒冷出生的。专家发现,45岁至49岁的男子所生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25岁的年轻男子所生孩子的2倍;年龄在50岁以上的男子所生孩子患病的几率则是后者的3倍。这项研究还显示,26。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由于父亲生育时年龄偏大造成的,而与其母亲似乎关系不大;父母联姻的时间越长,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机会越低,但是这并不能抵消父亲年纪大所带来的危险。
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往人们认为,妇女高龄做妈妈,其孩子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缺陷,而男人年纪大一点做父亲对孩子影响不大。这项研究结果也对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释。
为何高龄男子所生的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高呢?科学家们对此作出了解释,原来罪魁祸首在于精子突变。当男子年龄变大时,精子逐渐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再生,精子每一次分裂,都有可能在复制染色体的过程中发生错误。而携带错误染色体的精子在和卵细胞结合后,就可能把这种错误传给下一代。专家因此警告说,高龄男子如想生孩子,一定要考虑到年龄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习)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左撇子可能更易患精神分裂症。时下,牛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锁定”了的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似乎能够提高成为左撇子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表示,同样是这个被称之为“LRRTM1”的基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脑功能障碍的风险。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能够导致患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降低,更为可怕的是,这一病症的发病率非常高,平均每100个人有就有大约1个人患病。
虽然对“LRRTM1”知之甚少,但根据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的推测,这一基因可能对人脑的不对称性发育产生了影响。通常情况下,人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右半球控制情绪。但左撇子的大脑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而与之相类似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也经常拥有与常人不同的大脑不对称性。
该项研究负责人、维尔康姆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的克莱德·弗兰克斯博士说:“人们对这种事情根本不必在意。对于个体而言,很多因素更容易让人患精神分裂症,大部分左撇子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这一问题。我们尚不清楚这一基因扮演的确切角色。”
有证据显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对于人类来说,猿的大脑更为对称,但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偏爱右手或者左手。弗兰克斯博士指出:“我们希望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脑不对称性的发展过程。不对称性是人脑的一个基本特征,很多精神疾病与‘背道而驰’的不对称性有关。”
(实习)
给精神分裂症下定义并非易事,因不同的权威用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根据Woodruff等的描述,我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慢性病,至少间歇地具有妄想、幻觉、思维障碍、情感迟钝;而类精神分裂症则起病急,症状为发作性、情感性症状突出的一种疾病,预后比精神分裂症好。在类精神分裂症者,疾病发作间随时性行为和性功能一般无障碍;在加重期可发生性困难,但在加重期不主张进行性治疗。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性状态的看法很不统一。正如Arieti指出,这可能是由于15年来在美国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的性行为出现了变化。15年以前,精神分裂症病人性活动较罕见,而近来,不论在住院还是非住院病人中均变得普通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性活动在过去比正常人少得多,以至象Sandor Kado这样高水平的精神病专家都相信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性行为或任何其他趣事都不感兴趣,患快感缺失症。其他精神病学家分析性活动的缺乏是病人脱离现实的一种表现,而在精神病发生前的状态则是精神分裂样人格的一部份,此种人格严格地限制任何类型个人之间的接触……现在,至少在美国,精神分裂症常以性活动增加为发病的早期特征。
Arieti进一步观察到患精神分裂症的男性或女性中,乱交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不一定适用于狭义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此外,精神分裂症时性活动增加可以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维持接触的方法。
Beraidi和Carske近来证实非妄想狂样的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当看到有性内容的幻灯片时其性启动的程度比非精神分裂症者高。他们认为这种差别是因为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防卫机能减弱,这也不支持快感缺失是精神分裂症的显著特点的看法。
虽然可同时存在性功能障碍,但总的说来它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常有特征。因为精神分裂症存在着更重要的问题,所以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报告中被低估了。当精神分裂症发生性功能障碍时有许多理由说明不应进行性治疗。十分重要的是,性治疗的刺激有促使发生急性失代偿的危险,即使控制得较好的病人也不能幸免。此外,病态的思想,与人之间难以相处,与现实格格不入这些精神分裂症特点可能显著降低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在某些选择性妄想狂想精神分裂症病人,医生如能明确什么是妄想狂样观念,并不让病人的思想进入此范围,则可进行性治疗而不会碰到什么困难。类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缓解期进行性治疗就顺当得多了。
酚噻嗪已使精神分裂症的处理大为改观,但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问题。以前有的病人只能送入精神病院,而现在用药物维持可以院外治疗,因此特别易发生性的滥行。虽对精神分裂症这方面没有正式研究材料,但显然是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
(实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一定是精神分裂症基因的携带者吗?精神分裂症基因携带者的发病率高不高?精神科专家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调查显示,自然选择可能更“青睐”精神分裂症基因。
国内外大量精精神分裂症基因遗传学的研究只能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关,而不能断定精神分裂症属于遗传病。从精神分裂症的家谱调查资料中发现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的患病率高6。2倍,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婚配,所生子女中患精神分裂症几率为16。4%,男女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者所生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几率为39。2%。由此看来,精神分裂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生的子女都患精神分裂症。
目前,心理专家共识的观点是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素质、环境中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为这些易感人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刺激,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此外,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在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差异大部分取决于遗传因素。分子遗传学研究确定了一些潜在的连锁区域和两个相关联的染色体异常,并且目前还有证据支持几个潜在的候选精神分裂症基因。这些发现为洞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因素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同时将会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进而发展新的治疗该疾病的方法。
从上述叙述中可知,精神分裂症基因携带者只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人群,并不是说精神分裂症基因携带者一定会发病。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和防治问题,中、西医都给出了很多的建议。
(实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调查显示多数在20岁前后起病。在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办的培训班上,记者获悉,作为针对精神分裂症的高信效度的患者社会功能评估工具——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将在沪上推广使用。
多数精神分裂症于20岁前后起病
“我的儿子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好好的,怎么临近毕业会得精神分裂症呢?”“我的女儿这两天老是突然字言自语,还突然傻笑,会不会是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不是医生所说的精神分裂症?”“我的孩子最近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不要带他去精神卫生医院看呢?”……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文杰教授告诉记者:“在临床中,我们就曾见过一些患者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父母为了培养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可尚未等到他们踏入职场,突发的精神分裂症就让全家陷入困境和痛苦。还有一些年轻患者的父母则是因为害怕孩子受到邻居、同学或朋友的歧视,而隐瞒孩子的病症,一直等到病情发作时再送医,已是重度精神分裂症,错过了早期诊断治疗的好时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调查显示,多数精神分裂症在20岁前后起病,男性出现阳性症状的高发年龄在17-27岁,而女性则在17-37岁。
据李文杰介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幻觉、妄想等,而社会功能缺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表现症状之一。当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时,会表现出人际沟通障碍,自我意识缺乏等现象。因此,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治疗,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