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个研究小组11日说,他们从天然植物当归中成功萃取并大量生产出“紫花前胡素”,这种物质对治疗白血病和降低肾毒素非常有效。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制药企业“BINEX”所属的这一研究小组说,经动物实验发现,从当归中萃取的“紫花前胡素”对治疗白血病、糖尿性高血压以及降低肾毒素具有显著效果。
这个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紫花前胡素”的具体治疗效果,并开发出能大幅度节约成本的批量生产技术。“紫花前胡素”除了对上述疾病有治疗效果外,实验证明它能抑制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据报道,韩国对“紫花前胡素”的研究是从1995年开始的,由韩国生物工程研究院、高丽大学、庆熙大学、仁荷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期间,该研究小组在韩国国内外总共申请和获得了12项专利。在建立“紫花前胡素”的批量生产系统后,该研究小组还将在毒性评估专门机构进行临床试验,然后进行药品的开发。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研究人员近日采用树突状细胞(DC)免疫接种治疗方法,类似于给白血病患者接种“疫苗”,在一白血病患者身上进行了DC疫苗接种。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具体疗效需要经过半年到1年时间的观察。
据介绍,白血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放疗,一般来说,即使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超大剂量的化、放疗后,仍可能有少量的白血病细胞的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主要依靠免疫治疗,有效的免疫治疗将彻底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从而阻止白血病的复发。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李晓惠教授介绍,如同给儿童接种卡介苗等一样,通过接种,在体内激发主动抗肿瘤免疫力,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并使患者获得长久的抗肿瘤免疫力。我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在这一治疗领域上保持着国际一流水平。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于1997年在国内最早发表了用于临床治疗的人DC体外培养扩增的方法,并开展了多年DC免疫治疗白血病的工作。
据了解,此次接受治疗的是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数次化疗获得部分缓解,但其骨髓穿刺检查表明其体内仍有残留病灶,由于患者年老体弱,难以再次承受化疗,为了防止患者在短期内再复发,医院为他进行了首次DC免疫治疗,在患者的左右两侧上臂先后皮下接种了3次,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疗效正在观察之中。
李晓惠说,DC免疫治疗不仅对血液系统肿瘤(除白血病外,还包括淋巴瘤、骨髓瘤等)治疗有效,对肾癌、黑色素瘤、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进行放、化疗后,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以及实体瘤手术后的患者最适合,对难治性血液病及肿瘤转移也有尝试价值。如果此次接种“疫苗”获得成功,研究治疗白血病又将多了一条有效途径。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体重超标的老年妇女罹患急性脊髓性白血病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一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明尼阿波利斯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对“艾奥瓦州妇女健康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上述结论。艾奥瓦州妇女健康研究始于1986年,2001年结束,4万多名年龄在55岁到69岁之间的妇女参加了该项研究。研究期间,74名妇女患了急性脊髓性白血病,88人患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析发现,与体重正常的妇女相比,肥胖和超重的老年妇女罹患急性脊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分别高140%和90%,但没有证据表明体重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相关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号的美国《癌症流行病学与生物标记及预防》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肥胖者更易患急性脊髓性白血病,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有关。
从人体内分离出特种细胞,培育成专门攻击杀伤肿瘤的“细胞导弹”,以治疗急性白血病。武汉协和医院二十日发布的新医疗成果说,该技术的开展标志着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疗效。
患者汪先生患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于今年六月在该院接受了自体干细胞移植,病情得到缓解。因为临床上五至七成白血病人通过化疗还可复发,为使患者达到长期缓解,该院决定采用DC-CIK细胞治疗。
医生从患者体内抽取骨髓和从静脉血液中采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将其他血液成份回输患者体内,然后将采集物送入干细胞研究治疗中心进行细胞分离和培养,获得DC-CIK细胞。十天后,医生再将增值数倍的细胞回输入患者体内,整个疗程为二十天。检查发现患者情况良好,病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该院血液研究所所长邹萍介绍:DC-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如同“细胞导弹”能精确“瞄准”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且不会伤及“无辜”。因为DC-CIK细胞是诱导、激活的自体细胞,患者不会出现化疗、骨髓移植后明显的毒副反应和风险,也不存在排斥反应。
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医院近期对一名成年白血病患者尝试用基因疗法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手术后至今已有一周时间,没有出现副作用。据悉,这是日本首次用基因疗法治疗白血病。
据《朝日新闻》11日报道,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后再次复发时,通常的治疗方法是把淋巴球注入患者体内,以杀死白血病细胞。然而,淋巴球同时也攻击肝脏和消化器官,从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针对上述传统疗法的缺点,筑波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预先把称为“自杀基因”的基因植入淋巴球内,然后将这些淋巴球再植入患者体内。之后,这些自杀基因将在特定条件下开始工作,“破坏”攻击肝脏和消化器官的淋巴球,从而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据悉,上述新疗法由筑波大学附属医院和茨城县立儿童医院共同实施,接受治疗的男性患者在患白血病后接受了兄弟的骨髓移植,但今年7月再度发病。11月2日患者接受了治疗手术,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副作用。
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有望成为抗击人类血液系统疾病的“生力军”。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青蒿素有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据悉,挂靠于哈医大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青蒿素研究的单位之一。该室杨宝峰、周晋教授等发现,青蒿素能有效抑制实体瘤细胞的增殖,由此深入探讨了青蒿素“扼杀”白血病细胞的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素能使白血病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升高,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他们观察发现,白血病细胞膜是青蒿素攻击的一个主要靶点,其抗肿瘤机制有“凋亡”和“胀亡”两种,均为决定白血病肿瘤细胞死亡的关键。一旦白血病细胞膜遭到破坏,其通透性就随之改变,大量的钙离子就会进入细胞内,一是引起细胞程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导致细胞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细胞膨胀直至死亡,即“胀亡”。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近日在伦敦召开的流行病学会年会上,科学家们认为,常给婴儿吃橘子和香蕉等水果,能够降低一半他们患白血病的危险。
在他们的饮食中加入咖喱调味品,主要是姜黄素,也有保护作用。这是科学家在比较了东西方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后得出的结论。
美国科学家说,每周吃四到六次橘子和香蕉,或饮用橘子汁的两岁以下的孩子,患血液癌症的几率很低。在以往对这种疾病的研究中,从没有考虑过饮食的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流行病专家玛丽莲·关说:“我们的研究是独创性的。我们成功地诠释了橘子和香蕉在预防血液病中的重要作用。”
玛丽莲·关所领导的研究组还观察了328位15岁以下患病儿童的生长情况。他们向患儿的母亲询问了这些儿童从出生到两岁时常吃的食物。她相信这段时间是儿童是否会发病的关键时期。她说,橘子和香蕉中富含的维生素C是防病重要物质。
在美国芝加哥洛尤拉大学医学中心工作的印度科学家说,黄色咖喱调料也有抗血液癌症的作用。他说这项研究已进行了多年。在西方国家里,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是1比100000,而印度患儿只是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他说他的研究发现,咖喱调味品对预防其他癌症也有效。
在某几种白血病中,总是由少数几个细胞产生新的癌细胞。以卡特里奥纳·贾米森为首的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一种白血病的所谓癌干细胞。目前他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这一结果将令杀死癌干细胞的化疗更为有效。
科学家们已经识别了几种形式癌症的癌干细胞。现在贾米森及其同事在某种特定形式的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中同样发现了癌干细胞。他们将所有癌细胞按照其表面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组。接下来他们对各组进行测试,看这些细胞是否能够继续分化。而只有一组显示出了自体再生的能力:细胞不断分化,并形成新的干细胞和成熟的血细胞。
这种癌干细胞类似于具有不断分化特点的专门的骨髓前体细胞。研究人员称,这种蛋白很可能就是细胞能够不断分化的主要原因。
急性白血病能基本治愈,其他种类的白血病也有望取得治愈效果,上海科学家采用维甲酸、砒霜、化疗三管齐下的治疗方案,使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今天开幕的第十届国际肿瘤会议上,他们就这一研究作了报告。这一成果不久前在著名的《美国科学院学报》上以论文形式发表后,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据介绍,急性白血病即急性早幼粒细胞增生型白血病,是各种白血病中最凶险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通过“诱导恶性细胞凋亡和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存活率,让多名患者长期存活下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竺教授等在白血病分化、凋亡基础理论和临床基因治疗研究领域相继获得重大突破,使中国白血病新型治疗研究整体水平跃入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彻底清除白血病,最近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维甲酸、砒霜、化疗三管齐下的治疗,以促进血液中癌细胞“改邪归正”的分化,通过对临床病人随访30个月发现,没有1例复发,使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成为首个能被基本治愈的白血病。王振义教授因此获得国际肿瘤研究最新哈姆齐沃瑟曼大奖,这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荣膺这一大奖。
国际血液学刊物《血液》刊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赵克温等的研究报告。基于报告中重要的原创性发现,研究者正在利用磷脂酰融合酶作为候选药物靶标,试图获得一些新型的治疗白血病药物。
这份报告阐述了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佛波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小分子RNA干预技术抑制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时,发现白血病细胞分化受到明显抑制。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来,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诱导分化治疗策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有关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资助下,赵克温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这项研究。他们不仅发现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佛波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还发现这种变化并不发生在二甲基亚砜、维生素D3和丁酸衲等诱导分化过程中。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蛋白激酶C8介导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调控,而转染该激酶的活性形式在细胞内可以直接增加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等观点。
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创奇迹,率先在国内外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给药,治疗66例初发患者,经26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
有关专家日前认为,这一为国际首创的临床研究成果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治疗白血病的道路。
揪出“叛变”的造血干细胞基因,对它进行修补,有望轻松、高效地治愈目前的疑难杂症———白血病。昨天19时,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在网站上提前发表国际协作组在克隆人类基因方面的重要论文,其中,上海科学家克隆了758个新基因,为使用基因疗法诊断、治疗血液病、免疫类疾病、糖尿病等提供了可能。
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生物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在其网站上提前发表了中、日、美、德等各国科学家研究克隆人类基因研究的重要论文,其中,包括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在内的两家本地科研机构克隆了共758个新基因,约占该项研究基因总数的1.8%,这是继完成全部人类基因组序列精细图1%后,我国科学家再次为揭开人类基因的“神秘面纱”做出的重大贡献。
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韩泽广教授表示,这些新基因主要来自神经内分泌系统、造血干细胞以及免疫相关细胞。目前,相关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哮喘、肾炎等,治疗技术还不够成熟,而公共数据库中的有关基因信息又相对较少,在克隆新基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康复机理,并最终应用到临床上。
例如,对白血病或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医生从公共数据库中检索“模范”造血干细胞基因,将它与病变的基因做比较,可以迅速明确病情的轻重和发展趋势。而据此对症下药,一旦发现重要基因改变或缺失,对它进行补充、替代或修复,则有望成为未来的基因疗法。而对肾上激素细胞基因的研究,则使临床可以更深入地获知睡觉、情绪、环境等对内分泌紊乱的影响,尽早治愈相关身心亚健康患者。
此外,对这类基因的全面注释,还使科学家们获得一些医学上的意外发现。例如,造血干细胞原先只被用于骨髓移植,而韩泽广和他的课题组发现,它还具有肝脏、神经等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未来治疗肝脏坏死、神经性疾病等,也可以通过换造血干细胞来进行。
目前,上海科学家已经把一些具备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申请了专利,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从武汉大学医学院获悉:该院免疫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谭锦泉教授及助手张秋萍副教授等在白血病的致病机理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白血病损害身体脏器的“凶手”,而且通过生物制剂,可以阻断白血病细胞损害身体脏器。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系统的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是我国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白血病自然发病率为3/10万,而且每年新增约4万名患者,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5%。急慢性白血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是白血病细胞向体内肝、心、脑、肾、脾等重要器官游走浸润,引起器官不可逆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谭锦泉教授等通过临床对大量白血病病人血液标本检查发现,白血病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膜上的一个标志物,即医学上称的趋化因子受体CCR9,它是导致白血病细胞渗透损害人体肝、肾等重要器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采用生物制剂,则可以将标志物从细胞膜上“转移”到细胞内,阻断其损害身体重要器官。
研究中还发现,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辅助治疗方法,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有前景的思路。如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无疑对广大白血病患者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据悉,这一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国际顶尖的肿瘤学术杂志《Cancer Research》10月号上。
最新研究发现,随着高效抗白血病治疗措施的广泛普及,黑人和白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愈率。
美国St Jude儿童医院的Ching-Hon Pui博士及其同事对在田纳西州孟斐斯同一儿科癌症中心治疗的412名黑人和白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进行了比较,其中黑人68例,白人338例,其他种族6例。
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强化缓解诱导治疗及随后120周的缓解后治疗,包括再诱导治疗+大剂量氨甲蝶呤早期鞘内强化化疗。
结果发现,黑人患儿的高危预后因素多于白人儿童,包括初始白细胞计数>100×103/μL,T细胞免疫表型、t(1;19)染色体易位伴E2A-PBX1融合以及超二倍体原始血细胞少。
研究人员指出,两组的临床预后无显著差异,黑人患儿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0.7%(95%可信区间为70.3%-91.1%)和86.2%(95%可信区间为77.2%-95.2%),白人患儿为79.4%(95%可信区间为74.7%-84.1%)和85.0%(95%可信区间为80.9%-89.1%)。
但是,由于随访至10年及以上的患儿资料较少,在去除性别、年龄、现在白细胞计数、白血病细胞DNA指数、免疫表型和中枢神经系统状况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种族对白血病的远期预后没有影响。
根据上述发现,Pui博士指出,黑人和白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愈率。
中国第一株稀有细胞系———染色体6和11相互异位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经过2年多的联合攻关,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培养成功。这是我国在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上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据介绍,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白血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平均10万人中就有2—6个白血病患者。多年来,我国在临床上采用的最好治疗方法是异基因骨髓移植法,不仅治疗方法单一,且成本高。为此,有效控制和治疗白血病成为世界医学界的重大攻关课题。至今,国际上已培养成功1000余个白血病细胞系,其中我国已取得8个白血病细胞系。但这些白血病细胞系中,绝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培养成功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世界上也仅有三株。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博士生陈苏宁在导师薛永权教授、张学光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潜心攻关,经过临床300病例实验,通过体外培养成功获得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建立了能够稳定生长的细胞系,被命名为“SHI-1”(其中S代表苏州、H代表江苏省血液研究所、I代表苏州大学免疫研究所)。这株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从最大体外子瘤实验表明,具高致瘤性,这在国外其他两株科研成果中从未发现。因此,这一成果的取得和新的发现,对于我国今后研究白血病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病机制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以及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研究和预防、治疗白血病细胞的重要依据和有效工具。
南京鼓楼医院新近采用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新技术,使4位白血病患者转危为安。专家认为,这项医疗新技术的推广,将使95%以上的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家庭中找到合适的骨髓供者,从而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治疗。
据主持这项手术的欧阳建介绍,骨髓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但前提是要找到相互匹配的骨髓源,即供者骨髓染色体中移植抗原(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6个免疫标识,均与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相匹配。而这种可能性在同胞手足间的几率只有25%左右,在无血源关系的人群中的几率仅有万分之一左右。许多患者因苦寻不到配型相合的骨髓源而丧失了治疗时机。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这项技术只需患者与供者一半的免疫标识相匹配,即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由于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的6个免疫标识一半来自父亲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母亲的遗传基因,因而几乎所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组织配型至少有一半是相合的,同胞手足间半相合的几率也可达75%。这样,就使绝大部分患者能够找到合适配型的骨髓提供者,及时挽救生命。
欧阳建说,与完全匹配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相比,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国内只有少数城市开展这项手术。南京鼓楼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在攻关时,采用最先进的免疫抑制技术及抗排斥新药,较好地解决了手术中感染、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难题。目前已有4名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3位是由妹妹提供骨髓,有1位是由母亲提供骨髓,均获得成功。
白血病患者及家人大多认为,白血病人体质虚弱,特别是经过化疗之后,免疫力受到很大损伤,急需“进补”以增强体力。于是,甲鱼汤、骨汤、鱼虾、牛羊肉、奶制品、禽蛋等大量补进,更有各种补血剂、人参、灵芝、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补品。人们以为这种“进补”有益体力恢复,殊不知,不合理的“进补”弊大于利。
中医学认为,白血病患者确属气血两亏,进补是必需的。但如同治感冒要先分清寒、热型再用药一样,白血病人也应分清阴阳再进补。根据中医临床观察,白血病患者大多出现手脚心热、汗多乏力、高热出血等火热症状,即发病内因为“热盛”。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功能的失常,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中药有五味:辛、酸、甘、苦、咸。祖国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五味中又有寒热温凉四性。每一味中药都有其一定的味性。中医调整人体失衡不仅着眼于局部,而是更注重整体,通过临床所反映的一切现象,分析探求疾病的实质,运用中药调整脏腑功能,改善微循环与大循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使白血病得到控制或消除。
因此,白血病人进补的中药补品就应以“补阴”为主,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等;而避免使用“壮阳”的补品,如人参、鹿茸、胎盘等,以免“火上浇油”。用药如此,饮食亦不例外。身体健康的人对摄入的食物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当患病之后这种能力便减弱,必须注意调整。白血病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忌辣:主要是辣椒、胡椒、芥末、芫荽、香椿等。香料如:八角、茴香、桂枝、白芷、三萘等也不宜食用,以防伤津助火。食品中最常见的是香肠、肴鸡等制品。
2、少肥腻:可三分荤七分素,以保持大便通畅。
3、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猪瘦肉、鸭蛋,主食应以大米为主,尽量避免食用牛、羊、狗肉等易上火的食物。
世界上首次应用网络分析白血病近日获得成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集爱遗传与辅助生育中心,通过远程网络与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合作,为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骨髓染色体分析,其准确率达到100%。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哈医大一院集爱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是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与中国合作设立的医疗机构,已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前诊断及染色体分析技术。由于美国对患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分析已成为一项常规检查,因此美国在染色体分析这项工作上任务繁重,哈医大一院将为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承担一部分工作量。
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将骨髓标本染色体图像,经网络传输到哈医大一院“集爱中心”细胞遗传室,由哈医大一院的工作人员利用核型分析软件,结合经验,判断病人染色体核型是否改变,再于当天将分析结果传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