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医学新闻)与母乳喂养时间较长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的儿童罹患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危险似乎会增加。

  阿联酋国立大学的S. Denic博士及其同事以1983年~1997年间至少在一家医院治疗117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性别和出生时间匹配的11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所有的病人和对照均为贝都因阿拉伯人。

  Denic博士的研究小组在1月出版的《欧洲癌症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与那些母乳喂养时间超过6个月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少于6个月的儿童发生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比值比为2.79。进行多变量分析时,这种关系仍然存在。

  作者由此认为,“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对于儿童白血病和淋巴瘤具有保护作用的论点。”

  日常用的染发剂中都含有苯分子,苯经过头皮吸收随血液到达肝脏,经肝脏代谢转化为酚。酚是一种细胞原浆毒物质,可导致染色体畸变,由于酚对骨髓组织有高度亲和性,其在骨髓组织中的浓度高于其它组织约二十倍,故特别容易引起造血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国外早就注意到染发与白血病有一定关系,故将此类白血病称为染发相关白血病;对这方面的问题未引起充分重视。我们在临床上已注意到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均可追问出染发史,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有:①一名男性少白头患者有数年染发史,到39岁时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②一位大学退休教师因头发花白在两年内反复染发数次,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治疗无效于发病一年后死亡。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人经常染发却并未发生白血病呢这是由于个人体质不一样,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例如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小鼠,只有一部分发生肝癌另一部分是不发生的,都是同样的道理。骨髓造血细胞都含有解毒的酶,有的人由于遗传或后天的原因导致酶活性下降或消失,这样的人群对苯就特别敏感,正常情况下,白血病的年发病率是2—3/10万人口。而染发人群的白血病发生则大大高于此值。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请勿染发或少染发。


 

  德国肿瘤学家发现,在某些白血病患者中应用α-干扰素治疗的同时加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增强疗效。

  慕尼黑分子免疫学研究所的M. Roskrow及其同事介绍说,虽然α-干扰素可使60%~80%处于早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但主要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却只有30%~40%。

  最近有研究显示,联用α-干扰素和GM-CSF可增加CML患者的疗效。为证实该结果并明确其中的机制,Roskrow开展了此项研究。

  研究人员推测,α-干扰素/GM-CSF治疗可通过诱导恶性细胞分化来激发抗白血病的免疫反应。他们比较了单核细胞与α-干扰素/GM-CSF或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IL-4)共同培养时,抗原的表达和T细胞刺激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联合培养产生的白血病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数量大致相等。然而,单核细胞与GM-CSF/α-干扰素联合培养组中APC上绝大多数抗原表达的水平较另一组明显偏高。

  这两组的APC对于自体T细胞增殖的刺激效应相似,与GM-CSF一同培养的细胞对于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活性明显高于另一组,而且只有与GM-CSF一同培养的APC能够产生特异性作用于bcr-abl阳性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

  Roskrow及其同事总结道,“在体外研究中将α-干扰素和GM-CSF联合使用,可诱导能有效刺激T细胞的恶性APC分化。虽然还没有体内研究的证据支持这些发现,但是将二者联合应用很可能产生具有高度刺激效应的白血病APC。

  (路透社医学新闻)由胎盘产生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能抑制HIV-1的复制,并能防止HIV-1的母-婴传播。研究人员说,先前调查HIV-1母-婴传播的研究结果提示胎盘能抑制HIV-1的活性,但未确定LIF在其中的角色。

  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医学院的儿童纪念医院的Bruce K. Patterson博士及其同事检查了来自传播HIV妇女和非传播HIV妇女的胎盘中HIV-1 DNA、mRNA和各种细胞因子的存在情况。

  作者报道,尽管在传播HIV-1和非传播HIV-1的胎盘中发现HIV-1 DNA的比例相似,但是,在传播HIV-1的胎盘中发现HIV-1 DNA的每细胞拷贝数比非传播HIV-1的胎盘多50%。此外,该报告指出,在非传播HIV-1的胎盘中LIF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传播HIV-1的胎盘。

  研究人员注意到,LIF能在培养的细胞中,抑制几种HIV-1变种的复制,而不抑制细胞的生长,也不产生细胞毒作用。研究人员解释说,与其说LIF在体外能防止靶细胞的感染,不如说,它在逆转录前的某一步抑制HIV-1的复制。与此相反,LIF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IV-1对活体外的胎盘移植物和活体外胸腺细胞的感染。

  作者的结论是:“该研究结果证实,LIF是有效的HIV-1抑制剂。它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抑制浓度至少比做过很多研究的β-趋化因子所报道的抑制浓度低1000倍。”

   研究人员相信,这些发现具有治疗意义。Patterson博士告诉路透社医学新闻:“黄体酮能上调IL-4,产生作为胎儿耐受同种异体移植所需要的2型细胞因子。”另外,“IL-4上调LIF,而LIF是胚胎移植所必需的。”他提出黄体酮可能“防止已感染妇女以及有母婴传播危险性的妇女的母婴传播”。

  Patterson博士补充说:“我们当前正在致力于研究在HIV感染者体内自然上调LIF表达的方法,同时也在考察LIF全身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在加利弗尼亚州,La Jolla市的加州大学圣迭哥校区的Stephen A. Spector博士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由Patterson博士及其同事鉴定的另一种抑制HIV-1复制的人体固有的物质,为抑制HIV-1的母婴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些新方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增加人们安全有效地打断HIV-1由感染的母亲向胎儿传播的能力。”
 
 

  新华网消息 北京市儿童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臧晏发现,近年来小儿白血病的患者明显增加,她在问诊时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十分之九的小患者家中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但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否是小儿白血病的重要诱因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专家介绍,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对于诱发白血病的病因还没有明确说法,但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白血病人增多和大同地区白血病发病率偏高等现象证明,白血病的发病极有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从去年开始,臧大夫在接诊白血病患儿时,有意对其家庭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九成患儿的家长承认自家最近曾经装修过,而且大多是豪华装修。医学专家推测,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是小儿白血病的一个诱因,芯板、榉木、曲柳等各种贴面板和各种密度板中含有甲醛、油漆中含有苯乙烯和部分大理石地面的辐射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甲醛和苯乙烯都是国际卫生组织确认的致癌物,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务界公认。而这些污染气体释放缓慢,据了解,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至15年。

  臧大夫提醒广大乔迁新居的市民,新装修的房子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开窗通风后再入住。


 

  新华网成都二月十五日电 今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将为两位患者施行由台湾同胞捐赠骨髓的移植手术。这已是该院开展的第五和第六例由台湾同胞捐赠的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手术。

  国际人类白细胞抗原专家、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李政道教授专程从台湾带着为两位四川白血病患者捐赠的骨髓来到成都。

  白血病患者王勇的母亲罗华先握着李政道的手激动地说,“勇儿有救了,从此他的血管里就流着台湾同胞的血了。”话没完,热泪已夺眶而出。两岸人割舍不断的的骨肉亲情让人为之动容。

  在即将施行的手术中,王勇和另一名患者,四川巴中市公安局干警李红梅均于二000年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由于在两位患者兄弟姐妹中做白细胞抗原基因配型均未能找到适供者,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送血样去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配型,在李政道教授的热忱帮助下,为患者李红梅找到了一位十九岁的男性在校大学生自愿骨髓捐赠者,一位二十三岁的男性则自愿将骨髓捐赠给患者王勇。

  据李政道介绍,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发起。该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资料库,登记的志愿供髓人数达十九万人之多,已面向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人提供捐赠骨髓,为挽救同胞的生命做出积极努力。近年来,仅祖国大陆接受台湾同胞自愿捐赠的骨髓已达四十七例。

  据悉,李政道一行此次来蓉还将看望曾接受台湾同胞捐赠骨髓,现已治愈的患者杨荣坤、朱绍平等人。
 

  据外电消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在研究一种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的过程中,发现了其同一种致命性人白血病的关系。

  人骨髓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能够分化产生多种淋巴细胞和髓样细胞,其中髓样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骨髓干细胞失去其分化能力时,便可导致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的发生。

  据悉,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之所以进行该项实验,原本是要研究一组能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INHAT,这种蛋白质通过影响DNA双链上组蛋白的活性而调节基因的表达。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某一INHAT蛋白的编码基因是一种癌基因-SET基因。业已证实,SET基因在所有的人体细胞内均有表达,但唯有在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患者体内才表现出致癌作用。其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研究发现,在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患者体内该基因通常与另一种叫做CAN的蛋白质发生融合。至于这种融合究竟起什么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验,科学家了解到SET蛋白在正常人体细胞内能够将组蛋白包被起来,阻断了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使人体内每个细胞的完整性得到了保证。

  科学家认为,了解SET蛋白在正常人体细胞内的作用虽然只是一个起步,但已为人类进一步探究SET-CAN融合体的作用、进而攻克白血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路透社医学新闻) 1月1日的《血液》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小鼠模型上应用全反式维甲酸(tRA)和三氧化二砷序贯治疗可改善生存。该发现提示这种联合对于治疗tRA敏感和耐药的APL患者有价值。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Yongkui Jing博士与其同事解释说:在APL患者体内致白血病的融合蛋白包含APL基因产物和维甲酸受体alpha(PML-RAR-alpha)。tRA和三氧化二砷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靶分子PML-RAR-alpha,诱导APL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提示这种联合有潜在的协同作用。

  在该项研究中,作者研究了tRA和三氧化二砷对于tRA敏感及耐药的APL细胞凋亡和诱导分化的影响。发现亚致凋亡浓度的三氧化二砷降低了tRA介导的APL细胞的分化,但是与tRA协同作用促进了tRA耐药的APL细胞分化。在APL细胞上tRA的预处理可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的凋亡,但在tRA耐药的APL细胞上无这种现象。

  研究者称:“在序贯治疗后,含有APL细胞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生存率增加,但是两药联用毒副作用也增加。”

  根据这些发现,研究小组建议减少两药的应用剂量,tRA和三氧化二砷的疗效会增加而毒副作用下降。“体外研究提示需要改动用药的剂量, 需要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以判断这种联合用药对于tRA耐药复发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Jing博士说:“对所有对tRA耐药的复发APL病人联合用药应该更有效,但是对于新的病人不会有不良的影响。”

  他补充说:“在中国和法国tRA和三氧化二砷联合用药治疗APL患者的研究已经开始,联合用药和单剂治疗一样能被患者很好的接受,而且预试验的结果显示诱导缓解二者无显著差异。要确定这些病人疗效维持时间有多长还为时尚早。”
 

  英国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它能够识别出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癌细胞并杀死它们,同时不损伤正常细胞。

  据此间媒体报道,这种免疫细胞是哈默史密斯医院和帝国理工学院的专家历时6年合作培育出的。其中的关键在于,白血病癌细胞内部一个叫WT1的基因过于活跃,新型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哪些细胞内部的WT1基因过度活跃。

  初步试验表明,这种免疫细胞确实能杀死白血病癌细胞而忽略同类型的健康细胞。研究人员将与血液病专家合作,在今后两年内进行临床试验。他们认为,这一方法还可能同样适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等癌细胞内WT1基因过度活跃的癌症。
 

  伦敦(路透社消息)英国科学家近日向媒介宣布,他们已研发成功一种人体T细胞,该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死白血病细胞,而对正常人体细胞丝毫无损。

  参与该项研究的伦敦皇家学院和Hammersmith医院的Hans Stauss博士称,该项研究成果有望开辟一条治疗白血病的新路。

  研究发现,该T细胞能够特异性地识别位于白血病细胞表面的一种由WT-1基因编码的抗原,进而杀死这些癌细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多种实体肿瘤细胞的表面也有大量WT-1抗原的表达,因而这种T细胞的可能应用范围非常广阔。

  Stauss博士及其同事在对白血病的6年研究期间鉴定了这种WT-1基因,并研制成功这种人工改造T细胞。他们希望能够在今后两年中将其应用于临床试验。

  这种T细胞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对白血病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力的免疫细胞。这对于像英国这样每年白血病的新发病人数高达18000人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英科学家发现导致白血病的基因并培育出免疫细胞   

  英国伦敦帝国医学院和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的科研人员经过6年的科研试验,成功地培育了一种能够搜索并摧毁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细胞,代号为T,并在对动物和人类血样试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科学家在试验研究过程中首先发现了一种被称为WT1的基因,这一基因在细胞中过于活跃可导致白血病。科研人员据此培育出了免疫细胞T,免疫细胞T能够自行寻找WT1基因过分活跃的细胞,并将它们杀死。在试验中,科研人员还发现,免疫细胞T专门寻找白血病细胞,对健康细胞毫发无伤,因而可以治愈白血病和与白血病有关的其他癌症。

  参与研究的施陶斯博士表示,这一研究原理能够应用到几乎所有形式的白血病,标志着医学界在治疗这种疾病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说,更使人激动的是这一科研成果还能应用到乳腺癌、肺癌等癌症的治疗,因为这类癌症也都是因为WT1基因过于活跃造成的。

  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科研和开发部主任温斯顿教授认为,这一科研成果是人类首次识别白血病病因,并培育出免疫细胞有选择地摧毁造成白血病的细胞。
 

    (路透社医学新闻)异基因骨髓移植(BMT)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缓解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一个治疗选择。然而,如果无法进行异基因BMT,推荐采取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化疗而不是自体骨髓移植。这是以美国为基础的儿童癌症组织的研究者推荐的治疗方案,发表于1月1日出版的《血液》杂志上。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阿卡狄亚市儿童癌症组织的 William G. Woods 博士与其同事及美国其它地方和加拿大的同仁研究了652例完成4个疗程的诱导治疗而处于缓解期的病人,这些病人被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异基因BMT、自体BMT和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大剂量强烈化疗。

  根据治疗意图分析显示接受异基因BMT治疗的患者8年精确的生存率为60%,而相应的接受自体BMT和化疗者的8年生存率分别为48%和53%。研究者注意到异基因BMT治疗后生存的改善与其相应的显著降低的复发率有关。

  根据这些发现 Woods博士与其同事推断:“当有合适的供体时,异基因移植仍然是一个选择。对于其他的患者而言,采用自体BMT无益,而应采用大剂量清除性的化疗。”
 

  哈尔滨市探索了近15年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法——“序贯疗法”(又被国际血液病医学界称之为“哈尔滨小组疗法”),日前在欧洲医学界得到认可,欧共体血液病研究学会,近日将颁发证书给哈尔滨市血液病研究所。

  在近日召开的欧共体血液病医学年会上,“哈尔滨小组”专家代表以极其丰富的临床病例为证介绍“哈尔滨小组疗法”,获得德、法、英、西班牙等12个国家的一致认可,将“哈尔滨小组疗法”列为欧洲国家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广泛推广的首选疗法。

  据哈尔滨市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这个市1989年开始把传统中医的“把向”治疗方法运用到血液肿瘤临床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序贯疗法”(即强调药物治疗的顺序性、阶段性、连贯性)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鉴于其中有中医医学成分,在国际医学界推广出现困难。直到1996年,12位美国患者多方医治无效在互联网上求救,被哈尔滨医生治愈后,美国医学界才对“哈尔滨小组疗法”刮目相看。今年9月,“哈尔滨小组疗法”通过美国药品食品检验局认可。
 

   (路透社医学新闻) 德国的一组科学家已经发现超过80%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其中有些与生存和疾病的进展有关。

   德国乌尔姆大学的Dr. Hartmut Dohner与其同事在早期研究中,应用敏感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研究325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血液标本,寻找特异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在12月28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者报道,55%病人在染色体13q、18%在11q、7%在17p、6%在6q的位置有缺失;16%的患者有12q三体。他们指出虽然12q三体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在这项研究中它只是第三位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应用统计学模型,研究者证实有5种类型与生存有关。17q缺失的患者中位生存最差,只有32月;而仅有13q缺失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最长,达133个月,优于核型正常的病人(111月)。11q缺失或12q三体的患者中位生存的时间分别为79月和114月。

  有17q或11q缺失的病人有最低的中位生存率,其疾病进展而且从诊断到治疗的中位时间也最短,分别为9个月和13个月,所有的病人最终均需要治疗。

  有13q缺失的病人无需治疗的中位时间最长,为92个月,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不需要治疗。对于12q三体和正常核型的病人,中位无需治疗的时间分别为33个月和49个月。

   研究者发现有意义的预后因素是“有无17q缺失、有无11q的缺失、年龄、Binet 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及白细胞计数”。

  Dr. Dohner 及其同事警示:染色体异常的价值需要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来评估。然而,他们提示其研究结果 “可能已经被应用于针对不同危险度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白细胞的治疗,尤其是年轻的患者。”

  这些染色体异常对于基因的影响尚不清楚。但是研究者注意到P53基因受17q的缺失的影响,11q缺失可能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基因有关,而13q14可能含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抑癌基因。
 

  丹麦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宇宙辐射会使损害那些长年在天上工作的航空公司员工的染色体,从而使他们比常人更容易患白血病。

  丹麦癌症流行病研究所的学者早就得出结论,认为宇航员和那些长途航班上的空勤人员得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机率比一般人要高。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后,他们最近发现,在那些患有白血病和脊髓发育不良的空勤人员身上,有一种基因发生了变异或者说出现了瑕疵。这种基因叫做 “长臂”染色体7号。

  在被这些学者研究的26位患有白血病和脊髓发育不良的空勤人员中,有12个人的这一染色体出现了变异。而对其他白血病和脊髓发育不良患者的研究发现,出现这一基因变异的人数比例是81比761。研究小组成员认为,这一结果表明太空辐射有可能是造成这一基因产生变异的原因。

  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空辐射是不会有什么危害的。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提供的数据,来自宇宙的辐射只占到人体所受辐射的8%。

  丹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发表在23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路透社医学新闻) 德国的一篇研究报道称对于一般类型的白血病患者,某些癌症细胞内的染色体异常可能有助于预测疾病进展的速度。

  慢性B细胞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不同的病人生存时间相差的很大,有些病人在诊断的几个月后死亡,而另外一些病人可存活20年或更久。

  但是预测患病个体的生存概率非常困难。

  为了判断染色体异常是否可以作为预测白血病进展速度的指标,德国乌尔姆大学Hartmut Dohner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325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应用的检测染色体异常的技术比传统的方法可检测出更多的染色体异常。这篇研究发表于12月28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者在82%的白血病患者的癌症细胞内检出染色体异常,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一种以上的染色体异常。

  研究者发现有不同类型染色体异常的病人生存长度不同,有17p缺失的染色体异常者平均生存32个月,与之相比,出现13q缺失变异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为133个月。

  研究者作出结论:进行大规模的试验以判断这些评估白血病患者生存概率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但是他们指出临床医生可开始在研究中应用这些方法来帮助判断哪种类型的治疗方法更适于白血病病人。

  波士顿消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日前报道说,将氟达拉滨(fludarabine)作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药物,可以比使用普通药物更有效地减缓疾病的恶化进程,但在总体存活率上没有太大区别。

  氟达拉滨过去一直作为瘤可宁的后备药物,即当瘤可宁失效时才使用。纽约长岛犹太人医疗中心在研究中将这两种药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氟达拉滨的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的人数比使用瘤可宁的患者人数多出4倍,而且其病情缓解的时间为25个月,高于普通药物的14个月。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顽症,只有43%的患者对这种药物产生部分反应,有37%的患者根本就没有反应。而且与普通疗法相比,患者总体存活时间为66个月,与接受普通疗法患者的56个月相差不大。

  研究人员还发现,氟达拉滨比瘤可宁更容易产生严重的感染。将这两种药物合并使用的疗法已经取消,因为它的毒性太大。

  研究人员说,氟达拉滨还不能视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最佳疗法,因为它必须通过静脉注射,不象瘤可宁可以服用,比较麻烦。这一点对老年患者来说尤显得突出。


 

  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磁感应强度超过0.2微特拉斯的电磁场容易诱发癌症,尤其会使儿童白血病患者增多。   

  专家认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走进人们的家庭,家用电器、电线等产生的电磁场,这一无形的杀手正在威胁人们的健康。报告指出,目前意大利全国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中2至7岁儿童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距电线太近而受到过强的磁辐射。对长时间的输电线、电源线附近工作人员的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目前家庭所用电器设备及电源线造成的低频磁场可能致癌,增加淋巴组织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病率。
 
 

  摘要:白血病小鼠模型接种经多种免疫刺激基因转染的白血病细胞,能够诱导肿瘤处于休眠状态。

   WESTPORT, CT (路透社医学新闻)8月份出版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杂志报道,白血病小鼠模型接种经多种免疫刺激基因转染的白血病细胞,能够诱导肿瘤处于休眠状态。

  研究者解释,最初的白血病细胞从初诊的病人身上收集,在体外应用腺病毒载体将适当的基因转导入白血病细胞,照射后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可诱导抗白血病的免疫反应。应用于此过程最合适的基因尚待进一步证实。法国Lille des Maladies du Sang的Dr. B. Quesnell及其同事们将CD154、CD80和GM-CSF的基因单独或联合转入小鼠白血病细胞,并检测它们在BCR/ABL白血病小鼠模型体内的抗白血病效应。

  以CD154转导的细胞可显著减少致癌性,而GM-CSF和CD80转导的细胞只显示了很轻微的抑制效应,然而当与GM-CSF或CD80联合应用时CD154丧失其效果。

  该项研究称,联合应用GM-CSF和CD80转导白血病细胞,注射10000个这种白血病细胞即可完全起到防治白血病的作用,而单个基因转导只有部分作用。

  将GM-CSF/CD80联合转导的细胞注入已经患有白血病的小鼠体内,有27%的小鼠可生存,而单独应用CD80或CD154小鼠的生存率分别只有20%和10%。

  虽然基因治疗小鼠存活的数目远远大于那些未经治疗者,但研究者指出,白血病模型建立后,没有任何一个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联合能够清除微小残留病灶(MRD);虽然研究的小鼠数目较少,这些发现提示在该项研究中的单个基因和基因的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生存,而且可以控制MRD;但是不幸的是经CD154或联合GM-CSF和CD80的基因转导诱导的抗白血病免疫看来不能清除研究模型中大量的白血病细胞。

  急性白血病经几个疗程的巩固化疗导致持续完全缓解和尽可能低的MRD后,再输入在体外转导的细胞,这样的基因转移疫苗治疗的临床方案可能更有效。
 
 

  一种名为STI157的治疗白血病新药,在临床试验中被证明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有望于明年上市销售。

  这种新药是由俄勒冈健康大学研究人员布莱恩德鲁克尔和诺华制药公司联合开发,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脊髓性白血病,它可将致癌酶“关闭”,而不损害健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