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人类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被称作血癌。我们知道,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具有许多造血母细胞,由这些造血母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发育成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人体的造血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造成大量的幼稚细胞广泛而没有控制的增殖,出现于骨髓及其它组织器官中,亦进入周围血液,就形成了白血病。病人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感染等症状。白血病是不会直接传染的,遗传的只是对白血病的易感性,而不是白血病本身。另有资料认为,在孪生子女中,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另一个患病机会比正常人高25%。

  据海外新闻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说,引起儿童白血病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基因异常,另一个是出生以后的某个触发因素。

  英国癌症研究协会的研究人员称,在白血病的致病过程中,基因异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充分因素,只有基因异常而没有后天的触发因素也不会发展成白血病。

  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基因异常的机率比患白血病的机率要大100倍,因此如果没有后天的触发因素,只有基因异常是不会引起白血病的。他们说,这一发现将可能帮助医学界开发出一种能够预防白血病的疫苗。

  研究人员对530个婴儿的血液进行了抽查,结果在6个婴儿中发现了可导致白血病的非遗传性基因异常。这表明基因异常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普遍。不过,这些基因异常的婴儿患上白血病的机率只有1%。

  研究人员称,他们对后天的触发因素还不清楚,但怀疑它可以是由于过度接触化学物、辐射或感染引起的。目前已有的证据倾向于认为是由于感染引起的。
 
 

  意大利医学专家认为,磁感应强度超过0.2微特拉斯的电磁场容易诱发癌症,尤其会使儿童白血病患者增多。   

  专家认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走进人们的家庭,家用电器、电线等产生的电磁场,这一无形的杀手正在威胁人们的健康。报告指出,目前意大利全国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中2至7岁儿童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距电线太近而受到过强的磁辐射。对长时间的输电线、电源线附近工作人员的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目前家庭所用电器设备及电源线造成的低频磁场可能致癌,增加淋巴组织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病率。
 

  摘要:STI-571(一种具有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的药物)可使普遍存在的Abelson酪氨酸激酶(Abl)失活,该作用取决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及其靶点。(Science 2000;289:1938-1941 )

  WESTPORT, 9月18日(路透社医学新闻) STI-571(一种具有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的药物)可使普遍存在的Abelson酪氨酸激酶(Abl)失活,该作用取决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及其靶点。

  一篇发表于9月15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作者解释:bcr基因(来自于9号染色体)与c-abl(来自于22号染色体)基因发生融合后,Abl被随机激活,产生了Ph染色体,从而发生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STI-571对Abl有高度的亲和性,但是它从本质上使与其他酪氨酸激酶共用的保存催化区域失活。

  为了明确STI-571的特异性,纽约Rockefeller 大学的Thomas Schindler博士与其同事研究了可结合于Abl催化区域的STI-571变异体的晶状结构。STI-571深入Abl的催化区域,骑跨于Abl活化环状结构高度保守的区域。这个活性环状结构需要磷酸化后才有催化活性。Abl常以非磷酸化的状态存在,本质上处于自抑制状态,而STI-571只能在Abl处于非活化的构像时才能识别及与之结合。与之相似,相关的酪氨酸激酶的催化区域也采用了具有特征性的非活性构像,这将它们与其他蛋白质家族的成员区分开来。事实上这种能力是这些蛋白的品质特征。

  研究者认为STI作用于Abl活化的环状结构中具有特征性的失活构像,仍然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性。STI-571能够利用作用部位的这种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制特异性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John Kuriyan博士与其合作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作为基础科学研究,这些蛋白开启和关闭的分子运动的详细情况正被逐步发现,同时该工作还有益于新药的研制开发。
 
 

  (路透社医学新闻)研究者报道年龄很小的白血病患儿采用强抗肿瘤治疗可显著地改善他们的生存。在一项研究中,年龄在1岁以下白血病复发的患儿,经大剂量化疗和干细胞移植5年后60%以上仍然可无病生存。

  很不幸许多患儿经常规剂量的化疗后出现白血病复发。西班牙Marques de Valdecilla 大学医院Dr. Fernando Marco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强烈的联合治疗方案在许多患者可产生“惊人的疗效”,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9月15日出版的《临床肿瘤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所有参与研究的26例患儿首次就予以大剂量化疗以杀灭肿瘤细胞和清除免疫系统,然后接受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是存在血液循环中的不成熟的细胞,具有产生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潜能)。干细胞移植的目的是帮助机体重建免疫系统以抗癌。

  按照研究者的说明,强烈的治疗方案是为了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移植5年后,26例患儿中仍然有18例存活,不管患者接受的干细胞是来自于自体还是供体,生存率相似。使用供体的干细胞进行的移植称为同种基因移植,而取自身干细胞进行的移植为自体移植。

  研究者称:即使干细胞移植可带来潜在的风险,包括产生可能致死移植物抗宿主病,本研究无一例死于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建议对于婴儿白血病应在早期进行强抗肿瘤治疗和自体或异体的干细胞移植。
 

  摘要:CD56抗原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其他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表达,其可作为一个重要、独立的AML预后不良预测因素。 (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matology )

  多伦多, 8月29日(路透社医学新闻)CD56抗原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其他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表达,其可作为一个重要、独立的AML预后不良预测因素。这一发现在星期一的国际血液病学会会议上得以介绍。意大利Siena大学的血液病学教授Francesco Lauria医生与其同事对120例新发AML病人的CD56抗原及其他已知的具有重要预测作用的免疫表型标志物的表达进行测定。在所有的病人中有31例(26%)CD56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其中M2和M5尤其易于表达CD56抗原。

  CD56阳性的病人极易出现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后者与耐药有关系。37例CD56阴性患者中有17例存在糖蛋白过度表达,与之相比,15例CD56阳性病人中有11例过度表达糖蛋白。而且,CD56阳性病人具有不利的细胞遗传模式。

  CD56阴性的病人67%可到达完全缓解,而CD56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只有36%。CD56阳性病人存活时间明显减少,仅为6个月,而阴性患者可达14个月。

  CD56抗原的检测简便易行,因此,对新发AML病人在进行抗原表型检测时建议测定CD56抗原,因为它有助于评价预后
 

  山东省首例脐血移植手术近日获得成功。这表明,由山东电力集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合成立的山东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这个中心在保存规模、设备、脐血采存速度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这个中心提供的非血缘异基因脐血移植,是8月9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的。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观察,植入病人体内的脐血干细胞已经开始生长,身患白血病的患者不久有望康复出院。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被医学界认为是治疗恶性血液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其它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山东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心目前已成功保存2500多例合格脐血干细胞。
 

  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应用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基因调控网络。

  今天出版的世界血液学专业最权威杂志《血液》(BLOOD)刊登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杂志的主编肯耐斯教授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了这一白血病研究领域的重大新进展。

  他在信中说:“这篇文章确实展示了很多工作,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

  专程来沪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司长杨启文指出,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不仅更加巩固了我国在此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而且促进了我国功能基因组学与重大医学问题相结合的趋势。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临床表现最凶险的一种。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等科学家,在世界率先运用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ATRA),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成功。在国际肿瘤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肿瘤治疗史上的一次“中国革命”。

  此后,世界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在发病机制方面,是由于人体内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导致的,维甲酸能够通过调节“融合基因”而治疗白血病。但维甲酸具体调控了哪些基因则一直是个谜。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国家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多个课题组对这个“谜”进行了联合研究。他们采用了功能基因组学上的cDNA阵列数据库、抑制减数文库等最新研究手段,筛选到169个受全反式维甲酸调控的基因。

  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基因表达时相和功能剖析后还发现,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还构成了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主要有细胞分裂周期的阻滞、细胞内的信号交流等系统组成,共同控制着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进程。

  此外,科学家们还克隆到8个受全反式维甲酸调控的新基因,其中有些是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院士指出,我国科学家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不仅为指导临床综合用药、防止维甲酸治疗中的复发和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有意义的是,将会使诱导治疗的理论推广应用到其它类型的白血病和实体肿瘤。


 

  摘要:特异性切割BCR-ABL嵌合基因mRNA的核酶能完全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浸润。(Nature 2000;406:473-474)

  (路透社医学新闻) 日本科学家报道,特异性切割BCR-ABL嵌合基因mRNA的核酶(ribozyme)能完全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浸润。

  日本筑波科学城国家先进边缘学科研究所的Kazunari Taira博士及其同事曾经制备了一种新型核酶,他们将这种核酶命名为maxizyme。maxizyme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切割异常BCR-ABL基因mRNA的连接序列。现在,Taira博士研究小组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Nature)中报道了他们用maxizyme所进行的体内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将maxizyme的两个组分克隆入一个逆转录病毒,接着将这个重组的病毒或对照病毒载体转染到CML细胞内,最后他们将基因转染细胞接种到免疫缺陷的糖尿病小鼠体内。Taira博士解释说,这种小鼠非常适合于人类造血细胞的生长。

  研究者发现,转染对照病毒载体的CML细胞在小鼠体内广泛转移,使小鼠脾脏、肝脏和肾脏都明显肿大,并且,所有的小鼠都在6周到13周内死于白血病扩散。相反,转染核酶的细胞接种入小鼠体内后,小鼠的脾脏、肝脏和肾脏都正常,所有的小鼠在14周后仍健康存活。

  虽然同种异体骨髓移植能够有效地治疗CML,但Taira博士及其同事仍然建议说,当CML病人接受自体骨髓移植时,他们所构建的maxizyme有助于骨髓的净化。因为maxizyme能降低移植骨髓中残存的CML细胞的致瘤性,从而减少CML的复发。
 
 

  在全球首次成功克隆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种常见白血病新病毒基因的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徐荣臻博士,近日宣布:“该研究成功申请国际专利后,我们将公布白血病新病毒基因的序列,以尽早研制出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近年来,虽然在其治疗方法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化疗方法的改进和骨髓移植等,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仍不到20%。其主要原因在于白血病病因与发病机理迄今不详,故无法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设在浙医二院的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徐荣臻研究小组,在著名肿瘤学专家郑树教授指导下,从1991年起开展这项研究。1996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证实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在此前未知的新病毒基因。目前,徐荣臻博士等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克隆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种常见白血病的病毒基因。同时还证实,这些病毒为特殊的肿瘤病毒,在白血病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即与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

  医学专家们认为,上述白血病新病毒基因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深入研究急性白血病的病毒病因学和应用抗病毒疫苗防治白血病奠定了基础。若病毒病因学一旦得到证实,人类白血病不仅有可能应用抗病毒疫苗得到预防,而且在治疗的策略上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目前应用化疗杀细胞转为抗病毒治疗,从而彻底根治白血病。

  上述研究成果今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91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一亮相,即引起同行专家的强烈反响,36岁的徐博士也因此获得该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荣誉奖。

  徐荣臻博士介绍说,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继续分离、克隆其余数种白血病新病毒基因。
 

  我国科学家对白血病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分离和克隆到了若干新病毒基因,而且证实了新病毒基因在人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

  已克隆出病毒基因的4种常见白血病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据有关资料报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不到20%。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不详,无法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

  徐荣臻研究小组是在中国著名肿瘤研究专家郑树教授领导下于1991年起开展这项科研的。1996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证实人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含有新的逆转录病毒,同时首次揭示了新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并提出了人急性白血病逆转录病毒病因学学说。

   徐荣臻说,目前他们正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对新病毒全基因组进行分离、克隆和鉴定,同时应用转基因技术筛选和分离抗病毒疫苗候选基因。

  科学家们评论说,这项研究取得成功后,将为深入研究人急性白血病病毒病因学和应用抗病毒疫苗防治白血病奠定基础。而病毒病因学一旦得到证实,人类白血病不仅有可能应用抗病毒疫苗得到预防,且治疗策略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目前应用化疗杀细胞转向抗病毒治疗。
 
 

  摘要:联合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非格司亭是一种能被低分化淋巴系恶性肿瘤病人很好耐受的高效治疗方案。(Blood 2000;96:71-75)

  (路透社医学新闻):科学家在7月1日出版的血液学杂志(Blood)中报道,对患低分化淋巴系恶性肿瘤的病人来说,联合应用氟达拉滨(fludarabin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非格司亭(filgrastim)是一种能被病人很好耐受的高效治疗方案。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肿瘤研究中心的Ian W. Finn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60位患有淋巴系恶性肿瘤的病人。这些肿瘤都属于低分化或中分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有病人的终末器官功能都很好。

  研究者对病人的治疗方案是:在第1天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600 mg静脉输入环磷酰胺,在第1至第5天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20 mg静脉输入氟达拉滨,从第8天开始,按每公斤体重5微克皮下注射非格司亭。每28天重复一次,共进行6次治疗或直到出现最大反应为止。

   Flinn博士的小组发现,病人整体的完全缓解率为51%,部分缓解率为41%。对17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来说,47%得到了完全缓解,其余53%得到了部分缓解。对43位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来说,60%得到了完全缓解,32%得到了部分缓解。

  研究者指出,这种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非造血毒性。他们建议,当对这一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时,应将这种非造血毒性考虑进去。

   Flinn博士的小组还报道,这一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病人接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后出现了CD4细胞计数下降。他们因此提醒说,尽管在化疗中没有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但预计CD4细胞计数下降可能持续至少6个月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病人很容易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以及其它条件感染。

   研究者还指出,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的治疗并不妨碍病人接受高剂量的干细胞移植。Flinn博士及其同事说,希望移植干细胞的所有24位病人均接受了自体或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是十分迅速的,在移植后早期,也没有发现因使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而造成的毒性。
 

  东京8月3日电:日本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融合领域研究所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已开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人造核酸。这种人造核酸就像一把剪刀,可发现引起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并将其剪除。科研小组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多比良和诚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这种人造核酸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

  这次研究的对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MCL),患者的异常遗传因子是由两个正常的遗传因子连接而成的,新开发的人造核酸可以发现这种变异遗传基因并将其切断。科学家过去也发现过能找到特定的遗传因子序列并将其切断的分子,但在切断特定遗传因子序列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而新开发出的核酸只在发现异常遗传因子时才被激活,平时则潜伏不动。

  科研小组用人体白血病细胞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将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和不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分别注射到8只实验鼠的体内。移植后第13周时,不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死亡,而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存活,证明人造核酸在生物体内十分有效。

  科研小组说,此人造核酸的临床应用尚有诸多问题要解决,将来很可能是把患者的骨髓细胞抽出来,经人造核酸处理后,再把正常细胞的骨髓输回患者体内。


 

  大连医科大学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第二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宋振岚教授主持的一项课题“骨髓造血微环境的研究”,日前通过了专家鉴定。本项研究历时10年,阐明了骨髓微血管和造血基质组织的结构及组成,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基质细胞生长的特性及与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发现新药肝脂素能使白血病基质细胞形态趋于正常。  

  骨髓造血微环境是由骨髓微血管、神经体液因子、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及非细胞纤维成分等组成。研究骨髓造血微环境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宋振岚教授等科技人员在基础研究中,以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股骨骨髓内微血管结构走形,发现是从毛细血管网状静脉窦~集合静脉窦,最后汇集成中央静脉的走形。通过扫描电镜发现骨髓网状内皮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属同一细胞;又发现骨髓内膜表面的扁平多角形细胞可能为骨髓内最早发育的网状细胞。研究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部分再障患者造血祖细胞或者基质细胞集落生长不良,用免疫磁珠剔除抑制性T细胞后,能使部分患者祖细胞及基质细胞集落生长良好,认为这与免疫介导发病有关。临床采用刺激干祖细胞生长的同时,重用免疫抑制剂,提高了再障的治愈率和缓解率。  

  研究者对13例髓系及淋巴系急性白血病基质细胞体外生长形态做了观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培养过程中形态变化从三角形发生突起,发展为树突状,互相连接成网架;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生长缓慢,以三角及多角形为主,而很少发生突起及树突状。还发现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祖细胞集落体外生长的刺激作用;白血病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有刺激白血病祖细胞集落生长作用。研究者由此指出,白血病的治疗不仅要消灭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而且也应该消灭或调控白血病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
 

  摘 要:长期使用抗惊厥药可增加几种抗白血病药的全身清除率,从而降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的疗效。( Lancet 2000;356:285-290 )

  [路透社健康专栏7月24日WESTPORT讯] 据7月22日的《柳叶刀杂志》报道,长期使用抗惊厥药可增加几种抗白血病药的全身清除率,从而降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的疗效。

  该报道作者是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St. Jude 儿童医院的Mary V. Relling 医生,据她介绍,绝大多数抗惊厥药可诱导肝酶,后者可能使抗白血病药灭活。该研究调查了71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患儿,其中40例在化疗期间使用抗惊厥药30天以上。

  在566例B谱系白血病中,经年龄和倍性校正,发现抗惊厥治疗显著增加无不良事件生存的风险、血液复发和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此外,与未服抗惊厥药的患儿相比,服药患儿的teniposide和氨甲喋呤清除显著加快。

  Relling医生建议,对于接受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人,应给予不会诱导肝酶的抗惊厥药,如果某一类药物能降低人体对化疗药物的利用率,就可能降低该疾病总体疗效,这一点,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在化疗有效的其它类型肿瘤中都是类似的。
 
 

  日本Kodera等报告,如能预防Ⅲ~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非亲属供髓骨髓移植(UR-BMT)和亲属供髓BMT一样有效。

  日本骨髓供应规划对在其协助下进行的最初500例UR-BMT病例进行了回顾,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病例17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例12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例9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例33例,恶性淋巴瘤6例,急性再障48例,遗传性疾病17例。随访期中位数为43个月(38~65个月)。所有500例受者与供者的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A、B、DR位点均相同。

   此500例患者中,有26例在移植后2周内死亡,被视为未植活;余474例中,有449例获长期植活,占93%,其中ALL植活率为98%、ANLL为98%、CML为95%、MDS为100%、恶性淋巴瘤为100%、急性再障为84%、遗传性疾病为77%。

  此500例病例中UR-BMT后生存时间超过1周者490例,其中Ⅱ、Ⅲ、Ⅳ级急性GVHD总发生率为40.1%,Ⅲ或Ⅳ级急性GVHD发生率为18.4%;343例UR-BMT后生存时间超过100天者中,局限型或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为44%,前者为21.7%,后者为28.6%。可见UR-BMT后急性GVHD明显高于亲属供髓BMT(其Ⅱ、Ⅲ、Ⅳ级总急性GVHD为15%,Ⅲ、Ⅳ级急性GVHD为5%),但慢性GVHD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500例UR-BMT病例中,第1次完全缓解(CR1)期接受移植的ALL患者无病生存率为56%、CR2为33%、CR3为22%;AML CR1为71%、CR2为55%;第一次慢性(CP1)期接受移植的CML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45%、CP2患者为36%、加速期患者为41%。UR-BMT后发生0~Ⅱ级急性GVHD病例的无病生存率为60%~71%,与亲属供髓BMT相同。提示如能预防严重急性GVHD,UR-BMT的疗效和亲属供髓BMT相同。

  研究者认为,UR-BMT是治疗某些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再障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摘要:CD34的表达并不能作为急性髓样白血病(AML)预后不良的标志。( Cancer 2000;88:2529-2533 )

  WESTPORT,7月4日(路透社医学新闻):6月1日出版的癌症杂志(Cancer)载文报道,CD34的表达并不能作为急性髓样白血病(AML )预后不良的标志。

  来自日本东京国际医学中心的Dr. Kanda及其同事分析了22项有关急性髓样白血病(AML)的研究,一共包括2438例AML病例。研究者试图通过分析弄清CD34的表达是否与AML病人的预后有关。

  作者报道说,其中有12项研究表明,CD34阴性病人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CD34阳性病人。而另10项研究表明,完全缓解率在CD34阴性和CD34阳性病人之间并没有差异。

  结合个体研究的比率比(odds ratios),本次研究显示完全缓解的比率比为0.38。这就提示,CD34的表达预示着低的缓解率。然而,如果只分析1994年及其以后发表的研究,结果将显示,CD34阴性和阳性病人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并没有明显差别。

  作者补充说,de novo AML和secondary AML病人之间的组合优势率也没有差别。他们认为,目前还不能将CD34的表达作为AML病人预后差的标志,因为最近的多个研究资料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摘要:联合应用放疗和包括应用米托蒽醌在内的化疗可使女性乳癌患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危险增高。( J Clin Oncol 2000; 18:2836-2842)

  WESTPORT,8月21日(路透社医学新闻)8月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报道:联合应用放疗和包括应用米托蒽醌在内的化疗可使女性乳癌患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危险增高。

  法国Bourgogne 大学的Claire Boneithon-kopp医生及其同事以1982年至1996年间年龄小于85岁、经手术治疗过的3093例女性乳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近90%的患者也接受过辅助的治疗,如单独放疗(56.9%)或放疗结合化疗(31%),结果发现未接受任何放、化疗的患者发生白血病的风险与普通人群相似,而接受放化疗的病人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是前者的28倍。

  研究人员指出,年龄在64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白血病发病危险增高与米托蒽醌的应用有显著的关系,随着米托蒽醌的累积剂量的增加,白血病的发病危险也进行性增高,尤其接受米托蒽醌累积剂量超过13mg/m2 时,这也提示白血病风险的增加主要与米托蒽醌有关。

  但研究者也提出,虽然米托蒽醌与白血病的发生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有力地提示了它们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但还不能排除其他药物的作用,至少与米托蒽醌产生协同作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研究人员推断,由于乳癌患者应用anthracycline化疗的白血病发病危险只有米托蒽醌应用患者的10%,而且anthracyclines的心脏毒性最低,可在辅助治疗中作首选使用。
 

  一种使用放射性废料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不久将进入第二期临床试验阶段。目前,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将放射性原子与抗体融合,并由机体直接引入到癌细胞内。这种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由美国和欧洲的几个实验室的科学家经过近二十的研究发展而来,如果最终获得成功,对目前的其它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将是一个好的补充,但不会替代它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陆道培院士近日在“首届中国肿瘤内科论坛”上讲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时说,随着造血干细胞来源扩大,采用分子方法检测白细胞抗原(HLA),选择移植的供体有了多种途径,大多数白血病患者会有移植机会。

  近些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已由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入到脐带血移植。经对100多例急、慢性白血病的比较分析,长期存活和症状缓解率达到80%左右。能否进行移植与HLA相合与否关系密切。经过大量研究,他们初步摸索出较好选择移植供体HL A的规律。陆道培院士介绍,患者有兄弟姐妹,HLA相合的最好。其次考虑没有血缘关系但HLA相同的供体,或者是没有血缘关系、HLA相同的脐带血,对这两者,如果前者能很快得到,无疑先选前者,不行就选脐带血,还得不到,就依次选在亲属中HLA一个位点不同的,脐带血中HLA一个位点不同的,以及脐带血中两个HLA位点不同的。他们已成功完成了120多例脐血移植,证实关系移植成功的第一要素是脐血中的细胞数,然后才是HLA相合的严格要求。而在脐血库中,寻找一或两个位点不同的脐血,50%的患者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