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忘事,是不得老年痴呆了?”“我现在这个阶段能算老年痴呆不?”

  11月14日,本报接通的老年痴呆热线,邀请到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主任王金春主任做客,历时1小时的电话热线活动,一共接听了十多位读者的来电。记者接听电话的同时发现,人们对老年痴呆的重视程度的确有所提升,但是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

  名医解读:老年痴呆分两大类

  在接听读者的热线时,很多读者都在咨询老年痴呆的病因,王金春表示,对于老年痴呆,人们直观的感觉是记忆力下降,实际上,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能力、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痴呆的检出率平均为5%,超出80岁者有严重痴呆者高达15%~20%。

  主要分为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两大类。前者是非常常见的老年痴呆,后者则是由于脑血管病和脑积水导致的。

  怎样早期发现痴呆症状?

  如何区分痴呆和健忘,是读者打电话来咨询时,询问的最多的问题,王金春总结说,95%的读者从电话沟通程度上看来,基本都没有问题,只有1位读者,初步判断疑似早期的老年痴呆。

  王金春表示,老年痴呆和健忘最大的区别就是,老年痴呆性的健忘非常规的,并不正常。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记忆减退,如有的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上街买菜忘了带回来等;二是计算力减退,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三是视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四是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反复诉说某件事情。

  ■名医解答

  问:痴呆发生在哪些人群中?

  答: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痴呆的检出率平均为5%,超出80岁者有严重痴呆者高达15%~20%

  问:甲状腺对于老年痴呆有影响吗?

  答:有的,我们说几个因素都是老年痴呆的易患因素,其中甲状腺功能低下就是其中一种,需要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提高警惕,随时注意。

  问:血管性痴呆应该如何治疗?

  问:我伯父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应该如何治疗?

  答:对亚临床脑卒中病人实施一级预防性治疗、可减少血管进一步受损,避免痴呆发生。

  问:应该如何预防老年痴呆?

  答:对于老年人来讲,更要注重训练大脑的创造力:比如培养老年人想象诗词的意境;或者让音乐图像化;锻炼老年人讲一段故事,虚构一段故事;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进行描述等,都有助于大脑的训练。

  近日,一位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走失老人牵动津城网友的心,在众多网友帮助下,老人最终被家人找到。昨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病学教授、天津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程炎接受采访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人常说的“老糊涂”不同,家人应注意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照看。

  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脑部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表现出记忆障碍,老人能否正常生活、准确说出家人的名字、知道自己身处何处等都是“老年痴呆症”与“老糊涂”本质区别。老年痴呆症不只是‘老糊涂’,有的患者还会有‘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当老人出现记不住日期、地点等定向记忆障碍,或购物时“丢三落四”,烹饪拿手菜时常会忘记放油放盐,这些都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如果发现家中老人突然不爱说话了、许多以前熟悉的人叫不出名字了、不愿和人接触、最近的事总是记不起来时,应及时将老人送往医院诊治。

  人老易忘事,老人家总笑称自己“老糊涂”,但这“老糊涂”危害可大可小,家人的疏忽大意,可能给痴呆留了一条活路, 而错过早期治疗的好时期。

  据统计,我国现有65岁以上人口约亿名,估算全国共有各类痴呆症患者500万。老年痴呆症虽为非可逆性疾病,但尽早进行治疗可延缓大脑神经细胞更加广泛的退变以控制病情和症状的发展。但老年痴呆早期不易察觉,怎样才能分清痴呆的真真假假呢?

  健忘不等于痴呆

  老年痴呆和健忘最大的区别就是,老年痴呆性的健忘非常规的,并不正常。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记忆减退,如有的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上街买菜忘了带回来等;二是计算力减退,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三是视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四是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反复诉说某件事情。

  别误会了老年期抑郁症

  除了真正的老年痴呆症之外,在老年人当中还有一种叫做老年期抑郁症的疾病,这类病人由于精神情绪抑郁而表现为活动减少,很少说话,生活显得懒散,表情呆板,貌似痴呆但并不是痴呆症,因而有“假性老年痴呆症”之说。

  老年期抑郁症病人还常伴有某些身体不适,而以顽固性便秘最为突出.但上述这些抑郁现象有时并不很明显。若从现象上难以判断真假痴呆,但可试用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进行治疗,如系“假性老年痴呆症”,病人在服用抗抑郁药之后其病情会见到好转。

  老年痴呆并非无药可救

  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范围除脑血循环改善剂、脑能量代谢激活剂外,在脑神经传递功能改善剂方面包括神经递质前体物质、神经递质合成促进剂、神经递质分解酶抑制剂等。目前已有一些针对老年性痴呆治疗的药物在国内上市,如石杉碱甲(双益平)、安理申、他克林、艾斯能等。

  近日,一篇号称“孝顺子女一定要转发”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内反复流传着。文中表示,如果大脚趾外侧,挨着二趾的部位有一条棱线,再触摸脚趾的小脑反射区,如果疼的话,那就要注意了,这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对此,许多网友都给予了质疑,专家也认为,此说法经不起推敲,但是,足底反射区按摩确实有益养生。

  立论有缺陷 个体有差异

  早在两年前,果壳网就已出现了针对此观点的“辟谣”文章,认为这是“一条打着孝顺旗号默默流传的谣言”。

  网友认为,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多表现在记忆障碍、失语、失认等大脑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与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调节等行为的小脑无关。小脑是位于后颅窝的脑组织,尽管在认知功能、注意力和语言处理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主要功能还是感觉感知、协调性和运动控制。因此,将小脑反射区的异常和疼痛作为立论根据站不住脚。

  “如果鞋子不合适,时间久了,大脚趾外侧本身会起茧。此外,大脚趾外侧本身比较敏感,肌肉层很薄,按上去会有疼痛感。”陆萍副教授表示,“在主流的医学杂志、核心期刊、专业数据库等领域,并没有‘痴呆线’的说法。要获得一个结论性的观点,一般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基础实验或长期的经验积累。”“人和人有差异,通过观察、触摸就判断老年痴呆前兆,这个观点过于绝对。”

  那与我们脑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反射区在哪儿?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学基础教研室主任陆萍副教授表示,根据足部反射区的理论,足拇指外侧上半部分是三叉神经反射区、下半部分是小脑、脑干反射区,而足拇指底部则是大脑反射区。试比较一下孩子与年迈者的大脚趾,孩子的脚趾腹都是圆鼓鼓的,饱满而富有弹性;年迈者的脚趾多干瘪而弹性渐失。

  足疗可养生 预防需调摄

  不过,足部反射区按摩有益养生,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代谢产物的排泄,以及加强脏腑功能。如果经常按摩,对健康以及亚健康人群有较好的强身保健的作用,对一些常见病症的康复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比如鼻炎者,按摩鼻反射区可以帮助降低敏感性;失眠,按摩大脑、额窦等反射区可有助睡眠。

  根据足部反射区上下对应的分布规律,人体脚趾对应头部器官组织,而足拇指更是集中了大脑、垂体、小脑脑干、三叉神经等反射区。因此经常按摩刺激足趾,尤其足拇指,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延缓老年人脑功能退变。

  陆萍副教授认为,预防老年痴呆症主要还在于生活调摄。首先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活化脑神经细胞,延缓脑细胞老化,例如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多吃鱼类,尤其是海鱼。另外,要多读书看报,关心时事新闻,回忆美好往事;还应广交朋友,多参与下棋、歌舞、书画等活动,增强对大脑的锻炼,活跃大脑思维。摒弃嗜烟酒、情绪抑郁、独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反射区疗法 原是“舶来品”

  在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经络和腧穴,其中包括了许多脚上的穴位。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了足部许多敏感反应点(腧穴)与人体脏腑相关联,刺激这些点便可治病。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反射区疗法与中医传统的认识不尽相同。

  很多人将足部反射按摩疗法和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混为一谈”,陆萍副教授纠正道:“也许某些部位会有所重合,加上按摩师的不当宣传,给公众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例如肾上腺、肾的反射区,与经络理论的肾经第一个穴位“涌泉穴”相近,但两者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在足部,同样有很多肝经、胃经的穴位,但是,反射区是反射区,穴位是穴位。

  据了解,上世纪初美国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了反射区疗法。当点按脚底一个局部,如果有点状、颗粒、结节等感觉,同时伴有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应脏器功能的良好与否。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内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到了90年代,各式足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由于推广速度极快、波及范围广泛、商业运作成功,同时结合了中医推拿手法、融入了中医养生理论,遂形成了内地现有的中国足疗文化和特色。

  据美国老年痴呆症研究学会近日统计,目前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高达5%,而年龄每增加5岁,老年痴呆病人的患病率将上升2倍。

  老年痴呆症现阶段尚无根治办法,但老年痴呆是有早期警示信号的。子女如果发现父母出现了如下几个甚至更多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带父母去找有经验的医学专家进行全面检查。

  1、相同的问题,问完一次又一次;

  2、一次又一次,逐字逐句地重复念叨同样的故事;

  3、忘记了如何做饭、缝纫衣物、打牌等经常做的简单日常活动;

  4、失去算账的能力;

  5、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经常忘记家里东西放在何处;

  6、忘记洗澡,并一直穿着同样的衣服,但却坚持认为他已经洗过澡或换过干净衣服了;

  7、过于依赖别人来帮助他们回答问题或做出决定,而这些事情以前他们自己是能够做到的。

  台湾《康健》杂志近日刊文,台湾失智症协会日前发布了认知障碍症的10个最新警示讯号,这些细节意味着老人已经处于认知障碍的高风险。

  1.记忆衰退到影响日常生活。普通人偶尔会忘记开会、朋友来电,但过一会儿或经提醒会再想起来。认知障碍症患者忘记的频率则较高,即使经过提醒也无法想起。

  2.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务。例如英文老师不再明白“book(书)”是什么;司机经常走错路;银行职员数不清钞票;厨师不知如何炒菜等。

  3.表达能力出现问题。认知障碍症患者经常会词不达意,甚至以替代方式说明简单的词汇,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邮递员”,“用来写字的东西”代替“笔”等。

  4.丧失对时间、地点的概念。认知障碍症患者会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围会迷路。

  5.判断力变差、警觉性降低。开车常出现惊险画面;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借钱给陌生人;听信广告买大量药品;一次吃下一周的药量等。

  6.抽象思考出现困难。无法理解言谈中的抽象意思而有错误反应,如无法理解微波炉、遥控器等电器的操作说明。

  7.东西摆放错乱。普通人偶尔会任意放置物品,但认知障碍症患者更频繁,或错得非常离谱,如衣橱里放水果、被子里放拖鞋等。

  8.行为与情绪出现改变。认知障碍症患者的情绪转变较快,一下子哭起来或生气骂人。也有可能出现异于平常的行为,如随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却未给钱等。

  9.个性改变。年纪大了,性格些许会有改变,但认知障碍症患者可能更明显,如疑心病重、口不择言、过度外向、无法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

  10.不想做事。认知障碍症患者会变得更被动,需要许多催促才会参与事务。

  台湾失智症协会邱铭章理事长提醒,当老人判断力变差,除应就医确诊之外,家人也要留心细节,及时关注老人的病情变化。

  85岁以上老人三成患病

  国际知名化学家、法国科学院副主席Bernard Meunier(贝纳德·莫涅)介绍,根据现有研究,8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30%患有阿兹海默症。这个发病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都比较一致。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这也导致女性患病率更高。阿兹海默症在95%的情况下,并不是由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尽管发病率较高,但寻找治疗药物的进展却非常缓慢。“世界各地知名大学和公司对其研究已持续20年,仍然进展缓慢。困难主要在于这不是传统疾病,而是与衰老联系在一起。”贝纳德·莫涅介绍,世界上有100多个科研团队和小组在进行相关研究,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所研发的药物都难以证实其有效性。

  在他看来,基于现有研究,预防阿兹海默病,重要在于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要吸烟,少量喝酒,不要使用精神迷幻类的药物,经常有规律性地做运动。此外,经常用脑等也有助于对抗衰老。”

  最近,微信上在热转一篇名为《永远别让父母脚上出现痴呆线》的帖子。帖子中提醒儿女们说,中老年人的大脚趾与二脚趾相邻处若出现一条棱线,即所谓的“痴呆线”,如果有这条棱线,则老人就有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按摩脚部反射区防治老年痴呆症。

  凭借皮肤上的一条皱褶,就能够一眼判断出老年痴呆症先兆?通过按摩可以把老年痴呆“捏”回去?这个说法靠不靠谱?

  记者请教了杭州市的西医专家和名中医,他们都判断说:从目前的科学依据看,脚底板上的这条棱线,“站不住脚”。

  看脚底棱线预测老年痴呆——不靠谱

  为什么这个帖子火了,因为我们身边遇到这样的老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记忆力慢慢地“逃离”,生活技能渐渐生疏,行动、语言的能力开始迟钝。听到某某老人走失了,往往就是这个病引起的。

  昨日在采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张滢时,她告诉记者,老年痴呆症是指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对它的病因,国际医学上,迄今未明。

  张滢说:“看脚上这条线判断病症,这跟手相学上讲什么‘手厚命好’、‘手上几个斗,对应什么运道’啦,都是一个道理。”这个说法并不可靠。目前医学上没有证据证明,这个部位的这么一条线,可以迅速、准确判断出阿尔茨海默病症状。

  同时,这个帖子里还说:“摸摸老人脚下的小脑反射区,要是疼的话,则有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张医生说这也是个常识性的错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跟大脑功能退化相关的疾病,基本上与小脑没有关联。人的小脑,主要协调躯体平衡和随意运动。”

  “目前,检测老年痴呆的方法。国内一般在听取病史后,采用面对面的智力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国外还会采取脑脊液或血液检测的方法来辅助诊断。”张滢说,现代社会,因为人的平均寿命长了,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正处于爆发期。

  在去年底,国际老年痴呆症协会公布了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将从2013年的4400万,飙升至2030年的7600万,以及2050年的1.35亿。

  而据此前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曾报道,中国痴呆患者数量全球居首,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370万人增至2010年的920万人,几乎翻了三倍。城镇化、肥胖、糖尿病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致使痴呆的诱因。

  打麻将、搓脚底心防脑退化——靠谱

  因为病因不明,所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建议可以做这些相对靠谱的事。

  比如民间经常传说,搓麻将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这个可以有。”张滢说,手指的运动由大脑中很大一块区域控制,所以手指经常运动,大脑就很活跃,大脑只要保持“锻炼”的高频率,就不容易发生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人退休以后,要特别注意别独来独往,多和人沟通,多去扎堆,是好事;

  大家也可以多注意饮食调节,少油少盐,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脑血管,这也是帮助老人远离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好方法。

  一旦患上这种病,目前无法治愈,如果带病延年,浙江省中山医院推拿科主任吕立江教授告诉记者,从中医角度讲,揉捏大脑对应穴位,可以改善病人功能。“帖子上说:脚上的部位,分别对应身体各个器官的反射区,这个说法是对的。”

  “既然阿尔茨海默病是跟大脑有关的,那么帖子里讲的这个部位,也并不是‘主’大脑的。”吕立江告诉记者,在脚底上,“跟大脑遥相呼应”的穴位点,是大脚趾的趾腹下面的一根线。

  而中医又主张:肾通于脑。所以,找到脚掌对应肾的位置加以按摩,也可以活跃脑区。脚底肾反射部位,在脚底心,涌泉穴下面的区域。

  怎么按摩这两个部位,可以起到预防大脑功能萎缩的功效?

  吕立江说:“用大拇指点按就可以。若发痒,搓脚底心也可以,刺激肾的反射区。”

  目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归来》目前票房已破亿,虽然《归来》影片中把巩俐扮演的主人公冯婉瑜的疾病定义为“心因性失忆”,但是该电影的原著《陆犯焉识》中却明确说明冯婉瑜患有“老年性痴呆”。心因性失忆和老年性痴呆到底有何区别?我们来听听专家的分析。

  心因性失忆 多为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心理咨询师认为,心因性失忆是人们在遇到重大痛苦和创伤后潜意识启动“自我保护程序”的结果,这类患者更加需要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影片中的冯婉瑜虽然对爱人朝思暮想,但是当爱人站在眼前,却又陌如生人;虽然忘记了很多事,仍旧记着5号要去车站接丈夫并且风雪无阻等归来。心因性失忆距离百姓生活其实并不遥远,有些人在身体、心理上遇到巨大冲击的时候,比如遭遇或者目睹车祸等,他们内心会产生非常大的刺激和痛苦。为了避免被刺激,这些不好的记忆就会被潜意识暂时封存,人们不记得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同时,心因性失忆还会导致神经混乱、失眠等症状。

  主人公记忆力严重下降 是老年痴呆的征兆

  但是我们从电影中的种种细节不难发现,主人公早有老年痴呆的征兆:买油条,付完钱忘记拿油条,说明她记忆力开始下降;买完菜回家,看见有客人在,拿了篮子又准备去买,说明记忆下降很厉害,出现老年性痴呆的典型症状—近事遗忘;想泡茶,掀起杯盖后想不起要做什么,盖子也不知道盖回去,说明疾病进一步恶化,已经难以处理熟悉的事务。凡此种种,都是老年性痴呆的典型症状。

  专家认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问题不容忽视,很有可能患上了老年性痴呆。专家指出,很多患有老年性痴呆的病人因为对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就诊的时候已经很严重。

  因此,大家可以观察和对比影片中的冯婉瑜临床症状,了解该疾病的特点,做到早期识别老年痴呆疾病。身边的家属若有类似症状出现,建议去大型医院的记忆门诊专科咨询就诊。

  更进一步认识老年痴呆

  一、冷漠也是老年痴呆。美国《神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老年人对业余爱好或其他活动失去兴趣,表现冷漠,可能是患上认知障碍症的早期信号。这项新研究结果为医生临床诊断认知障碍症提供了全新的识别工具。家人如果发现老人有这些“冷漠症状”,也应帮助老人及早看医生,防患于未然。

  二、愤青更容易痴呆。据美国《预防》杂志网站报道,一项刊登于《神经病学期刊》(Neurology)的新研究结果表明,“愤青”患痴呆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

  该研究对1500名受测者进行测试,评估其痴呆水平、他们是否喜欢冷嘲热讽以及程度有多深、又或是否觉得其他人都很自私。8年后,研究者对这些受测者再次进行同样的测试,通过比对确定其痴呆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那些态度悲观消极的“愤青”,出现痴呆症状的可能性,足足是其他人的3倍。因此,多与朋友在一起会有利于大脑健康,改善认知能力。

  因此,无论你的性格特点如何,只要坚持三个原则:健康饮食、经常运动和乐于社交,都可以有效避免痴呆。另外,也有些智力练习有助于避免痴呆。

  丢三落四、说忘就忘、说话没有逻辑、健忘糊涂、一个问题重复问……

  专家指出:警惕记忆力减退的发生,其背后很可能就是脑萎缩、老年痴呆。

  调查显示:仅有19%的人可正确识别脑萎缩、老年痴呆的初期症状。我们习惯地认为人老了自然就糊涂,可万万没想到,当记忆力减退时,脑萎缩、老年痴呆可能悄悄来袭。

  现代医学认为脑病是由于神经信息传导通路堵塞,造成神经各种信息的传导不畅,致使脑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功能缺失,而信息传导通道——神经纤维的衰老与凋亡加剧,导致脑细胞的衰老,脑组织萎缩,就形成了老年性痴呆。

  有些记忆力减退患者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出现严重的老年痴呆!专家提醒:老人一定要像呵护心脏一样,呵护自己的大脑记忆健康,出现记忆力减退时,及时治疗。

  美国“医景网”5月28日报道,芬兰一项新研究发现,孤僻多疑的人更易患老年痴呆症。

  新研究中东芬兰大学神经病学专家安娜·托尔潘尼恩博士及其同事选取了1800余名参试者。进行了平均10.4年的跟踪研究。研究期内,共有361人死亡,46人罹患痴呆。对比研究发现,孤僻多疑(认为没人真正关心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的参试者患痴呆症的风险比常人高出两倍,死亡率增加了40%。

  研究人员分析指出,孤僻多疑的人在吸烟、饮酒、经济水平低等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更多、更严重。托尔潘尼恩博士表示,社会心理及行为危险因素或可作为预防痴呆的靶点。通过改善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很有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嗅觉减退也是痴呆先兆。”昨天,在鼓楼医院举行的父亲节义诊现场,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的一番话让不少患者家属大吃一惊。

  徐运介绍,随着发病率增高,痴呆已跃居死亡因素的第四位,致残率居第一位。引起痴呆的原因很多,多以“老年性痴呆为主”,而在亚洲地区,是以血管性痴呆为主。我国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地区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VD)的患病率为0.8%。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导致脑血管性痴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即存在嗅觉减退,甚至嗅觉的损失要比老年痴呆的典型症状(痴呆、记忆力丧失、智力下降等)出现得更早。”徐运告诉记者,由于嗅觉系统的功能障碍与老年痴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嗅觉功能的检查进行早期筛查和检测,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该院在江苏地区首家引进了美国的一台嗅觉阈值仪,能通过测试嗅觉的灵敏程度,来判断是否有早期痴呆的潜在风险。

  徐运说,大部分血管性痴呆患者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的病史,所以高血压患者要特别小心血管性痴呆的出现,“时高时低的血压则容易导致梗塞出现,进而引发血管性痴呆。”

  采访专家:江苏省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徐运

  老年人嗅觉减退,经常容易被忽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即存在嗅觉的减退,甚至嗅觉的损失要比老年痴呆的典型症状(痴呆、记忆力丧失、智力下降等)出现得更早。

  高血压患者要小心血管性痴呆

  近日,我国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区55岁以上人群血管性痴呆(VD)的患病率为0.8%。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脑缺血缺氧等原因均可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大部分血管性痴呆患者都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等病史,所以高血压患者要特别小心血管性痴呆的出现,因为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而时高时低的血压则容易导致梗塞出现,进而引发血管性痴呆。

  嗅觉改变是痴呆最早期的变化

  嗅觉是人类的原始感觉之一,起着识别、报警、增进食欲、影响情绪等作用。嗅觉在维持人类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并非无足轻重,研究表明,嗅觉障碍与老年痴呆具有相关性。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年痴呆的早期阶段即存在嗅觉的减退,甚至嗅觉的损失要比老年痴呆的典型症状出现得更早。由于嗅觉系统的功能障碍与痴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嗅觉功能的检查进行早期筛查和检测,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但是嗅觉功能的减退,起初往往会被忽视。鼓楼医院在江苏地区首家从国外引进了一台嗅觉阈值仪,能测试嗅觉的灵敏程度。嗅觉发生的一丁点改变都能被机器捕捉到,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痴呆的潜在风险。

  痴呆疾病的几大信号症状

  1.记忆力减退,刚发生的事儿记不起来。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

  2.性格突然变暴躁或抑郁,原来慷慨的人变得小气。

  3.认为自己或家中的东西被人偷走,无中生有,猜疑老伴对他( 她 )不忠,外面有第三者;有人爱好将垃圾捡回家。

  4.做事颠三倒四,日常生活和家务也难以完成,如烧焦饭菜、放错调味品等。

  5.判断力下降,如不能依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调整衣着而乱穿衣。

  推荐阅读:

  老年人性格大变或是痴呆症征兆

  早期老年痴呆的七大类表现

  近记忆力下降或是老年痴呆症前兆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

  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50岁以后,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早期老年痴呆的具体表现有七大类:

  一是近期记忆减退,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刚给儿女打过电话,隔一会儿又打,但他自己根本记不得曾打过;记得老朋友,但记不住新朋友和新事情。

  二是计算力减退,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

  三是视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很难完成把东西放在桌角,总是放不准确位置等。

  四是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反复诉说某件事情,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提笔忘字。

  五是性格和情感改变,如变得过分胆小或脾气暴躁、固执、多疑等。还有的患者早期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总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绘声绘色地描述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

  六是判断力差,易将东西放错地方。如把电熨斗放在冰箱上,把手表放在饭碗里。

  七是生活和工作的主动性丧失。正常人有时也会对一些事情感到厌倦,但调整后能很快恢复。痴呆症患者则表现得极为被动和消极,终日无所事事,在家里无目的地晃来晃去,有的在夜间反复下地走动。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方法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要从中年开始做起,而且老年性痴呆如在痴呆前期或轻型痴呆期被发现,并在生活上采取相应措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的,并且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转化。

  一、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同志退休后对改变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过度留恋过去的生活和同事朋友,会损伤大脑细胞,明亮的光线会稳定他们的情绪,而昏暗的环境则会加重他们的症状。要注意维持人际关系,避免长期陷入忧郁的情绪及患上忧郁症,因为忧郁症也是老人痴呆症的危险因素。

  二、注重调整心理因素

  良好的心态是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是防止早衰、防止大脑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体育锻炼

  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机率,其实,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如坚持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或练气功等,有利于大脑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

  推荐阅读:

  老年人性格大变或是痴呆症征兆

  嗅觉减退 或是老年痴呆先兆

  近记忆力下降或是老年痴呆症前兆

  王大叔今年69岁,平时性格爽朗,和蔼可亲,可今年以来,家人发现他性格大变,动不动就因为琐事与人争吵,或一个人突然伤心起来,如此反复半年,家人也觉得异常,带他去医院就诊后大吃一惊,原来王大叔患的竟是老年性痴呆。

  专家指出,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早期症状包括近事记忆的丧失,对生活中的爱好失去兴趣,部分患者还会如上文中的患者一样以易激惹、攻击和忧郁为首发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逐渐变得更加健忘,出现语言功能减退,自理能力消失,在居住地这样熟悉的地方也会迷路,甚至大小便失禁、行动需要轮椅或卧床不起等;这部分人群将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上对社会产生不适应感,引起其生理和心理功能都迅速衰退,且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50岁以后,起病隐潜,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早期老年痴呆的具体表现有七大类:

  一是近期记忆减退,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刚给儿女打过电话,隔一会儿又打,但他自己根本记不得曾打过;记得老朋友,但记不住新朋友和新事情。

  二是计算力减退,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

  三是视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很难完成把东西放在桌角,总是放不准确位置等。

  四是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反复诉说某件事情,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提笔忘字。

  五是性格和情感改变,如变得过分胆小或脾气暴躁、固执、多疑等。还有的患者早期会出现精神症状,如总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绘声绘色地描述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

  六是判断力差,易将东西放错地方。如把电熨斗放在冰箱上,把手表放在饭碗里。

  七是生活和工作的主动性丧失。正常人有时也会对一些事情感到厌倦,但调整后能很快恢复。痴呆症患者则表现得极为被动和消极,终日无所事事,在家里无目的地晃来晃去,有的在夜间反复下地走动。 对于患老年痴呆症的早期患者,家属应尽早带其前往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检查和规范治疗,争取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缓解病情。

  推荐阅读:

  近记忆力下降或是老年痴呆症前兆

  早期老年痴呆的七大类表现

  嗅觉减退 或是老年痴呆先兆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老年痴呆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老年痴呆症10种前兆:

  1.近记忆力下降:转瞬即忘:表现为丢三落四,刚刚告诉患者的事,转眼就会忘记,且再也想不起来,这与正常老年是不同的,正常老年人虽然也出现忘事,但事后能回想起来。

  2.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说话经常颠三倒四,不会用适当的词语表达思想,经常反复问一个问题,或重复一句话,出现言语赘述。

  3.视空间技能障碍:不能将物品放到应放的位置,出门后忘记回家的路线,找不到家门,出现走丢现象。

  4.学习和思考能力下降:不能学习新知识,反应迟钝。

  5.计算能力下降:在购物时经常算错帐,严重时甚至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算。

  6.性格改变:变得自私自利,同隔辈人争夺食品。经常疑神疑鬼,怀疑从前的同志、邻居甚或家人欺骗他,并为此经常与他人发生争吵。

  7.注意力下降:对过去喜欢或感兴趣的事不再感兴趣,活动也减少,失去原有的主动性。

  8.判断能力差:对一件事不能判断好坏,经常上当受骗而不知。

  9.情绪变化无常:经常为一点琐碎之事发脾气,表现暴跳如雷、哭泣、焦虑、恐惧等。

  10.生活懒散、行为退缩:表现为不讲卫生,收集脏东西并当成宝贝。

(www.39.net)独家专稿,欢迎分享,请点击获取授权。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02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4日报道,根据英国一项针对50岁以上老人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英国老人对于认知障碍症(即老年痴呆症)的担忧超过了对于癌症的担忧。老年痴呆比癌症更可怕吗?

  老年痴呆治愈率低、生存期短

  据调查,60岁以上人群中患老年痴呆的比率为1%以上,而到85岁此比率就上升到20-30%,其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们不认识配偶、子女、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还有幻听幻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年的公布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约3650万人患有痴呆症,每七秒就有一个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

  从目前的研究自立资料和临床观察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都只能相对延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疾病的进程。

  这应该是老年人觉得老年痴呆比癌症更可怕的关键原因所在。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通常在60-70岁之间出现

  老年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是在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觉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出现的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的形成。老年痴呆症发病是渐进性的、衰退性的,通常在60-70岁之间出现。

  根据病因主要分为三大类

  (1)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又称老年性痴呆、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主要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即所谓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虽然这种病在任何年龄都能出现,但是通常在60~70之间出现。

  (2)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ntia,简称VaD)

  (3)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简称MixD)。

  还包括路易小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由维生素Bl2、叶酸缺乏所致的痴呆等。

  女性更易患老年痴呆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总体而言女性和男性的患病人数的比值为60:40,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男性的预期寿命比女性要短,使得老年女性的人数比男性更多。第二个原因是雌激素对大脑有保护作用,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这种保护作用受到了影响。  

  老年痴呆症日常预防

  那么对于老年痴呆,如何预防比较好呢?

  1.饮食要低糖、低盐、低脂,且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豆类及其制品、蛋类、花生、核桃、鱼、瘦肉等。

      2.严格戒烟,吸烟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萎缩,导致痴呆。

      3.少饮或不饮烈性酒,酒精能使反应迟钝导致痴呆。

      4.心胸开阔,处事乐观,可延缓大脑衰老。

      5.避免过度操劳和精神紧张,不发脾气,情绪稳定。

      6.睡眠良好,睡眠要深,每天以7-9小时为宜,保持脑细胞活力和精力旺盛。    

  据台湾《联合报》近日报道,一名台大退休教授日前在社区中走失,几天后才被寻获。对此,专家指出,认知障碍症患者会有记忆力减退、空间感丧失等现象,所以迷路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台湾失智症协会秘书长汤丽玉说,认知障碍症的病期大致可分为健忘期、混乱期、痴呆期三期,在症状初期,许多病人常会以为记忆力退化是正常老化,不主动去医院诊治,会使健忘症状愈发严重。根据统计,约有六成的初期认知障碍症患者有走失的经验。

  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蔡佳芬说,临床上,认知障碍症患者有五至六成会合并患有其他精神症状,有的人会出现幻想、幻觉甚至具攻击性,但因缺乏病识感,自己不觉得是生病,家人也未曾引发重视。

  蔡佳芬建议,如果发现长者有健忘的迹象,比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或经常忘记家里东西放在何处”。最好及时带到门诊治疗。或是家属自行先来门诊咨询,和医生一起商讨治疗之策。在老人活动多的时间里也要加强看护,避免让他单独外出,以免走失。最好在口袋里放一张写有名字、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

  网络问病:一个女儿的自述

  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聪明、开朗、独立、健康的知识女性。退休后,母亲一个人住,但她有自己的朋友圈,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和一些志愿者活动,生活很充实。然而,到了68岁左右,母亲忽然变得不太出门,也不出去看望她的朋友,每天只是在家看电视或看书读报。当时我并不怎么在意,心想,她毕竟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后来,母亲渐渐地显得糊涂和健忘,她在房间里贴了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提醒她自己的话,如别忘了关煤气、检查房门是否锁好。我还发现她在看电视和报纸的时候会作许多笔记,后来我才明白,如果她不作笔记,她会很快地把前面的情节忘掉。我想问一下,我母亲是否患了老年痴呆症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朱灿胜副教授: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视空间辨认、分析判断、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它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机会越大。65岁以上人群,2-5%,年龄增加5年,患病率增加1倍。

  痴呆老人及早诊疗十分重要,有些因此可得以治愈,有些能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痴呆发生。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家属带来的老人有2/3以上已属于痴呆中晚期,智力缺陷十分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已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家属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或对老人关心不够所致。哪些老人有痴呆可能须及早就医?下面列举最主要痴呆的早期表现,若反复经常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及早就医为好。

  近期记忆力下降:老人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忘记来过的电话,忘记家人要他做的事情。例如一个老人去买份报纸回来,一会儿就忘记了,又去买了一份。一会儿又忘记了,再去买一份,一共买了3份。又例如客人来家里吃饭后,给客人毛巾擦脸。过一会就忘记了;又递毛巾让人家擦脸。但对于过去的事记得很牢,常常反反复复地讲述,津津乐道。

  学习新知识困难常感到记得不如忘得快。

  猜疑、敏感、瞎想,由于经常忘记东西放在何处而找不到,就疑心别人存心不良偷他东西。产生各种猜疑和被害妄想。

  情绪波动易波动,易伤感,有时焦虑,抑郁。

  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会逐渐出现:忘记往事的现象;洗澡、进食、穿衣或上厕所可能需要他人帮助;同时还会出现行为混乱的表现,如不友善、不合作或有攻击性的行为;病人时常会迷路,严重时甚至找不到卧室和卫生间;晚期病人已不能行走,不能执行任何日常生活活动,易出现营养不良,肺炎和褥疮。

  尽管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老年痴呆(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措施,但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病人了解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并尽早作出接受治疗的决定;有利于病人在衰退前接受治疗,从而有可能改善病情的发展。尽早干预还可以减少住院日,降低疾病治疗的费用,减少病人由于认知障碍而导致一些严重的交通事故和意外。总而言之,老年期痴呆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减轻病人的功能损害、改善病人和护理者的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痴呆约占5%,目前我国老年痴呆的人数约有800-1000万。步入老年,不少人感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不少人还担心自己患了老年痴呆症。老年综合科医生表示,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并非都是老年痴呆症,要正确认识老年人良性记忆减退与痴呆。

  老忘事要分清良性记忆减退和老年痴呆

  医生指出,良性记忆减退通常是部分遗忘,老年痴呆症患者多表现为全面遗忘。例如,儿女下班回家,良性记忆减退老人告知下午有人来过,虽然回忆不起来访者姓甚名谁,但能回忆起来访者的外貌、性别,也能取出来访者留下的纸条;而痴呆老人却根本不记得“曾有人来访过”这件事。

  此外,良性记忆减退老人仅仅是记忆功能减退而已,计算力、时间定向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等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而老年痴呆病人除记忆减退外,认知功能也可能会受损;良性记忆减退的老人会为记忆减退带来的不便而感到焦虑、担忧、抑郁。

  老年痴呆是指,老年人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智能损害,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以及人格的改变,并出现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与良性记忆减退相区别的是,痴呆老人对自己的遗忘却显得无所谓,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良性记忆减退的老人为了预防遗忘重要的事情,会备好记事本,或要求家人“到时候提醒”。痴呆老人则对遗忘听之任之,同时还可能会出现一些病态的猜疑。

  预防老年痴呆的10个妙招

  英国斯特灵大学认知障碍症治疗发展中心科学家表示,吃得好、多锻炼和享受生活,能够使认知障碍症危险降低一半以上。尤其以下10条黄金规则,需要老人遵照执行。

  1.长期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及维生素如B6和维生素E。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步长龙生蛭胶囊能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保证大脑有充足的血液供给,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害。《老年痴呆症杂志》刊登瑞典和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研究发现,维生素B6是神经递质生物合成辅酶,维生素E可防止体内过氧化物生成,都有助于缓解大脑萎缩,降低认知障碍症危险。

  2.补鱼油。加拿大科研人员对70名多伦多老人研究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认知障碍症老人。建议老人经常补充鱼油或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金枪鱼、鲭鱼等深海肥鱼。

  3.喝绿茶。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喝2~3杯绿茶,罹患认知障碍症的几率可减少一半左右。

  4.喝一杯红葡萄酒。丹麦研究发现,常喝葡萄酒的人认知障碍症危险更小,这与葡萄酒中的关键成分白藜芦醇关系极大。

  5.不过量饮酒。少量饮酒有益全身健康,但过量饮酒容易损伤大脑。

  6.每周快走。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快步走是降低日后认知障碍症和帕金森病危险的一大关键。

  7.享受富有刺激的生活环境。美好的生活环境,能改善心情,防止认知退化。

  8.多动脑。研究者发现,学外语、下棋、看报纸等需要动脑的活动能够保持大脑活跃。

  9.跳舞。英国研究发现,跳舞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老人脑部供血,有助于保持大脑活力。

  10.不过分忧虑。研究发现,性情急躁,遇事爱忧虑的人更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健忘等问题,增加认知障碍症危险。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