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重量虽只占全身重量的 2% ,但其血液 X光片占全身血循环的 15% ,脑氧耗量成人为全身耗氧量的 20% ,儿童达 40% ,脑组织又是一个丰液体器官,水分占 80% ,一旦水、电解质在脑组织中病理蓄积即造成脑积水,直接危害生命中枢,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各种无不涉及,常见有颅内炎症,脑血管,脑外伤,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毒素,缺氧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等都可通过不同机制造成液体在脑组织内积聚而成。下面是几个小措施可预防脑积水:

  一、 病因研究,消灭和改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脑积水畸胎的病因较为复杂,迄今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和遗传学特点,提示本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因子疾病,有些病例通过家族调查提示,可能属于X伴性遗传。

  二、加强产前早期诊断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

  脑积水儿的产前早期诊断是预防脑积水儿出生的重要途径。由于明显的脑积水,在孕12——18周即可通过B超查出,所以要加强B超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降低先天性脑积水的出生率。

  三、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

  据有关资料表明,胎儿患脑积水的危险度可因孕妇产次增加而升高。两胎以上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上升。因此,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是防止脑积水儿的途径之一。

  四、提倡适当年龄生育

  从有关资料显示,脑积水畸胎的发生率有随孕妇年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一般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但差异无显着性,30岁以后发生率就有递增趋势。因此,提倡适当年龄生育,对预防脑积水儿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五、加强优生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据有关统计资料提示,脑积水儿的发生与孕妇文化程度有关,孕妇文化程度越低发生率越高,文盲与半文盲者后代的患病率最高。所以要提高人口的健康素质,首先应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以增强群众对优生教育的接受能力和自我 保健 意识。

  六、安全生产,谨防窒息、产伤。

  孕妇生产时,一定要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医院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要拖延产程,谨防围产儿窒息,防止产伤。这是预防围产期脑积水儿发生的重要环节。

(责任)

  先天性脑积水早期对智力没有影响,晚期病例可出现表情呆滞、智力迟钝、视力减退、肢体瘫痪甚至导致死亡等,是危害很大的,所以说,是需要做好预防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这三招,可预防先天性脑积水!

  一、消灭和改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先天性脑积水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因子疾病。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中的病毒和弓形体原虫的宫内感染对胚胎的发育影响较大,可导致胎儿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如脑积水。另外,孕早期的辐射因素也会导致先天性脑积水。

  婚前检查、杜绝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可以避免此病的发生。随着强制婚检的取消, 孕前检查、孕前指导、孕前预防性治疗成为预防先天性脑积水的最重要保障。

  二、加强产前早期诊断,及早终止妊娠

  产前早期诊断是预防先天性脑积水的重要途径。明显的脑积水患儿可在孕12—18周通过B超查出。一旦查出应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患儿的出生。

  三、安全分娩,避免感染

  分娩时避免胎儿窒息,防止产伤;在产后保健期,早产儿要有早产监护,足月后要进行足月处理,避免感染。这些均是预防脑积水发生的重要环节。

(责任)

  孩子刚刚出生,不会用语言表达,孩子的疾病和不舒服的感觉都是要靠家长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孩子是否健康?智力是否正常?头颅的大小如何确定?大头婴儿就是那几水吗?家长可通过测量宝宝的头围来发现小儿脑积水问题。

  正常新生儿的头围是33~35厘米,出生后6个月,平均每月增加1.2~1.3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婴幼儿平均头围为46厘米,第2年增加2厘米,第3~4年增加2厘米。五岁时,正常儿童头围可达50厘米。而脑积水患儿头围可达同龄正常孩子头围值的2倍以上。

  一旦怀疑孩子患有脑积水,应带孩子到医院做头部CT检查。对于经CT确诊为脑积水的患儿,还需再做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引起脑积水的原因。

(责任)

  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金龙表示,并非所有的“老糊涂”都是阿尔兹海默氏症,有些痴呆属正常颅压脑积水(简称N PH )引发的病症,通过手术可以治疗。

  老年期痴呆已成为我国继心脏病、肿瘤和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但由于大众认识不全面,容易把所有老年期病症归因为不可逆转的老年痴呆,其实有种“痴呆”属于N P H,在中国约有333万人患有N PH。

  刘金龙教授表示,N P H是一种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脑积水疾病。过多的脑脊液(C S F )在颅内堆积,引起脑室增大。通常患有N P H的人群会表现出三联症的状态,包括步态不稳、进行性痴呆和尿失禁。

  NPH通常是缓慢发病,逐渐进展加重,一般伴随记忆力衰退、情绪差、淡漠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明显痴呆;行走步态异常、步幅小、行走不稳、脚步抬不高;小便次数增多,尿急感,严重时会尿便失禁。

  因此,当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时切勿简单认定是老年痴呆病,而应及时做脑部筛查。“对NPH的初步筛选通过脑部C T和核磁共振即可,而最有效的筛选方法则是脑脊液引流试验。”

  刘金龙教授提醒,N P H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当老人出现“三联症”(行动不便、智力减退、尿失禁)要及时就医。对于诊断性检查阳性的N P H病人,应尽早进行治疗,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行走困难、尿失禁状态,长期治疗后智力也会有所改善。

  你该知道

  NPH通常发生在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身上,且10%的患者都有痴呆症状,但近年来儿童和年轻人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高,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刘金龙教授表示,N PH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原发性N P H发病原因暂无定论,而继发性N PH多数因为之前有颅脑损伤或脑外科手术史,如脑出血、动脉瘤、脑外伤、肿瘤或囊肿、感染或硬膜下血肿等;另外,脑脊液的产生或吸收的失衡也可导致脑积水。

  近日收治一名骨质疏松症患者,患者74岁,女性,既往体健,半年前突然发病,胸腰部及骨盆带肌疼痛,静息痛明显,不能平卧,并有诉全身肌肉抽搐感,四肢尤甚。近期饮食差,大便干,夜尿频多,睡眠差。止痛药无效。影像学检查支持骨质疏松诊断,骨代谢检查提示离子钙偏低,肾功略异常。我们诊断骨质疏松症。好象一切的症状都有了很好的解释。

  于是给予补钙、给降钙素、理疗、中药治疗。但三天后病情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被控制,肌肉抽搐无改善、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夜尿更频多、乏力、纳差、嗜睡。肯定是我们什么地方搞错了,于是发现患者肌肉抽搐是因为帕金森氏病的强直性痉挛所致、骨质疏松是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因为我们用药的缘故,加重了患者的肾功不全。于是我们只给了盐酸苯海索片口服治疗帕金森氏病,瞩患者低蛋白高能量饮食,给予理疗改善循环缓解疼痛,二十天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肌肉抽搐缓解,纳差、夜尿、嗜睡、乏力缓解。

  我们其实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一看是老年人、女性、影像学提示骨质疏松、脊柱及骨盆带肌广泛疼痛,首先想到了骨质疏松症。但对于一个既往自诉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近期没有骨折过,未使用能导致骨质疏松的相关药物。那么在众多的老年人中,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呢?

  我认为这一定和患者机体的某些系统功能发生异常变化有关,常见的比如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等。对于患有慢性疼痛疾患的老年人来说,很多人都有长期服用止痛药的经历,也许就是这些止痛药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肾功,最终导致患者骨代谢及营养的异常,出现骨质疏松病表现。这也与中医说的“肾主骨”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因此对每一个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我们都应该重视患者的肾功能变化情况,不要盲目用药。

今月热评:
  你是否想你的孩子长得更加高些呢?你是否知道“轮滑”运动能帮助孩子长高而且这也……[“轮滑”运动能帮助孩子长高(图)]
  • 鼠标手来到你身边 怎么办?
  • 你有几项致命“电脑骨病”?
  • 10岁小孩“颈椎曲度”竟变直
  • 养护你的脊椎 远离病痛
  • 专家为“鼠标手”验明正身
  • 专家答疑腰椎间盘突出症
  • 脖子歪别轻易认为就是落枕
  • 盘点颈椎病六大报警信号

(实习)

  研究人员报导指出,若将肠子蠕动较不频繁的男性与没有这种情形者相较,前者较易在晚年得到帕金森氏症。研究结果显示,对某些人而言,这种便秘的毛病可能是疾病发展初期内的一个部分,或是一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的警讯。

  然而,美国维吉尼亚大学与夏威夷檀香山之太平洋卫生研究院的Robert D。 Abbott博士告诉路透社的记者说,这份报告并非旨在提起大众对于便秘所产生的不必要疑虑。

  Abbott说:「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出能协助我们辨认已患有早期帕金森氏症或怀疑患有此病之民众的因子。」

  他继续说道:「我们之所以认为便秘是这类因子之一的理由,是因为它实在太常发生在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身上了,虽然便秘从未被证实能用来进行临床上的诊断。我们的研究,是迄今第一项对此加以观察者。」

  在这项针对了将近七千名男性、且为期廿四年的研究中,那些肠子蠕动之次数一天平均不到一次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机会,是那些肠子一天平均蠕动一次者的三倍。

  帕金森氏症是种进行性的神经疾病,它会使病患出现颤抖、肌肉僵硬等现象,并造成行动上的问题。研究的领导人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中有高达八成的病患同时患有便秘,但这项研究却是第一项显示便秘可能会先于这种神经疾病之其它症状而出现者。

  不过,正常的肠子蠕动在个人间存在着差异。虽然这项研究所定义的便秘,是指那些肠子蠕动次数一天不到一次者,但这样子的型态未必就表示一个人患有便秘。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旧找到了肠子蠕动型态与帕金森氏症之间的一项关联,而Abbott认为这项关联,或许有助于让我们了解这种神经失调进展时的早期阶段。

  他指出:「我们报告中的重要结论,并不是要大家多注意便秘这个症状,而是打算协助研究人员了解帕金森氏症的进展过程。」

  Abbott解释:「我们的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症的病理学并非只关大脑,而是它也可能牵涉了其它的系统。因此,唯有针对其它的系统来进行研究,方得以让我们多了解帕金森氏症的发展。」

  Abbott指出,有些研究曾显示,影响帕金森氏症之过程里的某些部分,可能也会影响结肠的活动,而这发现或许为这项研究的结果带来了一线曙光。

  Abbott说,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下一步应怎么做,但他预测,若有人能结合其它如帕金森氏症家族病史等危险因子的话,那么便秘或许就能协助我们找出已经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初期患者或怀疑患有该病者,或甚至是那些属于高危险群的民众。

  他的研究小组从6790名在研究一开始时平均为60岁之男性身上收集信息,因而获得了这项结论。廿四年过去后,共有96名男性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氏症。

  与每天平均有一次肠子蠕动的男性相较,那些肠子一天之蠕动次数低于一次者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机会,是前者的 2.7倍。若再与那些肠子每天蠕动二次以上者相较,这些人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机率便跃升为四倍了。

  另外,研究人员即使考虑了年龄、吸烟、咖啡、泻药之使用、饮食与运动等会影响帕金森氏症之风险或肠胃健康的因子后,这种便秘与帕金森氏症间的关联仍旧存在。

  (实习)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预防或治愈该病的方法。在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刊登此文,患者以自己得病经历结合专家点评,翔实介绍了帕金森病的症状、成因和治疗等。

  不知从何时起,刘老太太做事总打不起精神,原来闲不住的一个人,现在总懒得出门。手哆嗦地不听使唤,腿也迈不开步,晚上睡觉总感觉肩背酸痛,睡不舒服。手抖得厉害时,衣服扣子也系不上。熟人见了都说老太太好像变了一个人,眼神发呆、弓腰驼背、脚下总是拖拖拉拉,看见熟人也不喜欢打招呼。

  点评:帕金森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病人自觉精力不好,容易疲劳。病情如继续发展,将出现手臂发酸、手脚震颤、脖子肌肉僵硬、背痛、说话声音发生变化等特异性症状。有时病人表现为抑郁、畏缩多疑,与他人交往顾虑重重等。

  儿女们为此很着急,以为老太太得了脑血栓;但脑血管超声、CT、核磁都查了,没发现有血栓,医生初步诊断为“帕金森病”,先用药观察。用药一个星期后,老人感觉精力恢复,手哆嗦和腿脚不灵活的症状得以改善。医生认为“帕金森病”诊断明确,嘱咐一定坚持服药。

  点评:帕金森病常被当成脑血栓或脑供血不足等神经科疾病,通过血管超声或者CT检查可排除。医生一般根据几种表现,做出初步诊断,并要求病人在一两个星期内再来复查,观察病情发展和用药是否有效,如果药物明确有效,可证实帕金森病的诊断。

  可是不到半年,老人又出现手哆嗦和腿脚不灵活;吃药后则摇头晃脑,像喝醉酒一样。医生诊断为药物副作用所致,建议老人把药掰开分四次吃,并间隔4小时服用一次,但病情仍未好转。家人打听到“帕金森病”可手术治疗,随即到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咨询。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教授决定为老人做脑外科手术,植入“脑起搏器”。

  点评:不可忽视帕金森病药物的副作用,有的病人即便用药时间很短,也可能出现像喝醉酒那样的舞蹈样动作。手术可缓解帕金森病的所有症状,外科手术治疗有两种,一种是核团毁损术,另一种是植入“脑起搏器”。

  两者没有太大区别,但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脑起搏器”治疗。因为“脑起搏器”随患者病情变化可做调整,而且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安全性比毁损手术高。

(责任)

  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经研究发现,睡眠紊乱的人患帕金森氏症和路易体痴呆等神经系统退化疾病的风险较高。


  据最新出版的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1991年到2003年期间,对44名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有紊乱行为的病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其中45%的病人患有帕金森氏症或路易体痴呆(后者表现为记忆和语言功能损害、认知障碍和幻觉)。2008年,研究人员对这些病人又进行了复查,发现其病情有所加重,64%的病人患有上述两种疾病。

  研究人员说,这些病人的脑干严重退化,睡眠紊乱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和路易体痴呆等神经系统退化疾病的前兆。如果这种预示作用得到证实,将有助于研制保护神经系统的药物,延缓疾病的发生。

  研究人员说,患有睡眠紊乱的人在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时,常会梦见有人侮辱、攻击、跟踪或责骂自己,由于大脑功能失调,他们的肢体或肌肉会在睡眠中作出反应,因此会出现拳打脚踢、尖叫和骂人等“防御行为”。

  参加该研究的专家伊兰索提醒说:“经常做噩梦并且在梦中有比划动作的55岁以上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睡眠进行检查。”

  相关文章:

  帕金森误诊为骨质疏松

  刘老太太的“帕金森经历”

  帕金森患者可以有哪些日常生活护理?

(实习)

  荷兰学者的研究显示,女性帕金森病(PD)发病年龄比男性晚约2年,这种差异可能与女性的雌激素有关。(J Neurol Neurosurg Psych 2007, 78: 819)


  为了研究PD的疾病基本特征、运动功能障碍和黑质纹状体变性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荷兰的Haaxma等对253例从未接受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的PD患者(病程 10年)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别和雌二醇水平对PD的影响:(1)发病年龄,(2)主诉,(3)疾病严重程度及运动系统症状的进展(UPDRS-Ⅲ量表评分),(4)黑质纹状体变性的数量和进展([123I]FP-CI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结果显示,女性PD发病年龄(53.4岁)比男性(51.3岁)晚2.1年,女性的发病年龄与经产次数、绝经年龄以及生育期时间呈正相关,女性发生震颤(67%)比男性(48%)更为常见。总体上,出现震颤的女性患者的发病比男性晚3.6年,UPDRS-Ⅲ恶化减缓38%。发病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UPDRS-Ⅲ评分相同,恶化率也相同。在PD病程中,女性的纹状体[123I]FP-CIT 结合比男性高16%。

  研究提示,女性PD的进展可以被较高的生理性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所延缓,可能是由于雌二醇的活性。女性患者发生震颤较男性多见,但运动功能障碍和纹状体变性较轻。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近日,德国科学家在《今日心理》医学杂志2006年1月刊上发表报告称,夜间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或乱踢乱打,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

  德国卡塞尔市帕拉塞尔苏斯—埃勒纳诊所主任克劳迪娅·特伦科瓦尔德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人在做梦时眼睛会快速跳动,而在这一睡眠循环过程中,人的肌肉通常处于放松状态,一般不会受身体的运动控制中心支配。但是,如果这种睡眠循环被突然中断,人体的肌肉就会与身体运动控制中心重新连接而受其支配,导致睡眠者说话、唱歌、喊叫或四肢乱踢乱打,甚至从床上摔下来。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剧烈行为与性格无关,而是疾病的早先征兆。长期研究发现,80%到90%的帕金森氏症患者都在发病早期出现过这样的睡眠障碍症状,且往往在5到10年内发病。因此,研究人员提出,这种睡眠障碍很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发作的早期预警,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动作缓慢、手臂无力、表情呆板……帕金森病让很多老年患者饱受折磨。而在这些典型症状之外,我们一定要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问题。


  在临床上,超过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有抑郁和认知障碍等非运动并发症,对其治疗应“身心兼顾”。研究发现,接受了抗抑郁治疗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病症可减缓大半。

  此外,抑郁症还是帕金森病的一个“信号”,作为疾病的一部分,抑郁甚至比颤抖等“运动信号”来得更早。但大部分患者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这种内在情绪症状不仅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加重患者及整个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

  因此,一旦发现早期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应该立即进入二级预防阶段。通过药物、医疗体育等方法,能够控制或延缓帕金森病的发展。此外,让患者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鼓励他们完成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洗脸等力所能及的行为,锻炼平衡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张力以及语言功能,不但能减缓疾病进展,还能使他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减少因抑郁而导致的伤害。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荷兰学者的研究显示,女性帕金森病(PD)发病年龄比男性晚约2年,这种差异可能与女性的雌激素有关。(J Neurol Neurosurg Psych 2007, 78: 819)

  为了研究PD的疾病基本特征、运动功能障碍和黑质纹状体变性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荷兰的Haaxma等对253例从未接受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的PD患者(病程 10年)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性别和雌二醇水平对PD的影响:(1)发病年龄,(2)主诉,(3)疾病严重程度及运动系统症状的进展(UPDRS-Ⅲ量表评分),(4)黑质纹状体变性的数量和进展([123I]FP-CI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结果显示,女性PD发病年龄(53.4岁)比男性(51.3岁)晚2.1年,女性的发病年龄与经产次数、绝经年龄以及生育期时间呈正相关,女性发生震颤(67%)比男性(48%)更为常见。总体上,出现震颤的女性患者的发病比男性晚3.6年,UPDRS-Ⅲ恶化减缓38%。发病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UPDRS-Ⅲ评分相同,恶化率也相同。在PD病程中,女性的纹状体[123I]FP-CIT 结合比男性高16%。

  研究提示,女性PD的进展可以被较高的生理性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所延缓,可能是由于雌二醇的活性。女性患者发生震颤较男性多见,但运动功能障碍和纹状体变性较轻。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还是采用1967年Margaret hoehn 和 Melvin Yahr发表量表,称为hoehn - Yahr 分级:

  hoehn 和 Yahr给各阶段的定义是:

  I期:单侧身体受影响,功能减退很小或没有减退。

  II期:身体双侧或中线受影响,但没有平衡功能障碍。

  III期:受损害的第一个症状是直立位反射,当转动身体时出现明显的站立不稳或当患者于两脚并立,身体被推动时不能保持平衡。功能方面,患者的活动稍受影响,有某些工作能力的损害,但患者能完全过独立生活。

  IV期:严重的无活动能力,但患者仍可自己走路和站立。

  V期:除非得到帮助只能卧床或坐轮椅。

#尾部#)

(实习)

  青光眼是人类第二大致盲疾病。近日,科学界开始认为,青光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眼科疾病,而是和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一样,是一种神经退化性障碍。

  多年来,青光眼都被认为是由于眼内压力升高引起的视力衰退。但矛盾的是,许多眼压高出正常范围的人,却并没有患上青光眼;而1/3的青光眼患者,眼压却没有异常,甚至还低于一般水平。

  科学家研究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后发现,青光眼的发病始于视神经受损,但目前仍在尝试弄清老年人的视神经变性是如何发生的。尽管眼压过高仍然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有研究人员认为频繁的眼压波动伤害更大。

  这一发现给医学界带来一个利好的消息:其中一种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对另一种也许会有帮助。因为,青光眼病例比老年痴呆症等脑科疾病研究起来相对简单,这一发现也更有利于具体研究神经退化性疾病。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大家都知道帕金森的症状有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而最近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伴发情感障碍,包括焦虑或抑郁。

  帕金森病患者为什么会有焦虑或抑郁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脑组织损伤直接导致神经内分泌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认知障碍等;患者病后因功能残疾、疼痛或生活节律被打乱,使自尊心受到损害,因而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失眠、紧张等症状;患者病前就有神经症或病前个体心理素质缺陷,有敏感、多疑、求全责备、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约40%伴有焦虑症状,表现为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患者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常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严重者觉得有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濒死感。

  30%~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会变得经常哀伤,忧郁,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易怒,易哭泣,感觉自己身体状况差,有较多不适感等等。由于运动障碍的加重,患者难以完成既往熟悉的工作,使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和加重抑郁。而抑郁又会加重患者的运动障碍。

  目前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或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一个固有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或抑郁的出现与帕金森病病程进展不一定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早期患者就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另有研究发现,部分焦虑或抑郁症患者在随后的几年中会发生帕金森病。因此有专家认为焦虑或抑郁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先兆,并且在已诊断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以焦虑或抑郁症状首先起病,早于颤抖、行动迟缓等。

  帕金森病伴焦虑或抑郁的治疗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因为许多用于治疗焦虑或抑郁的药物对帕金森病伴焦虑或抑郁症状的疗效还未得到证实。最近研究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具有一定的疗效。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要增强自信,自我放松,保持乐观情绪,转移注意力,保持充足睡眠,多运动,培养个人爱好等。

  总之,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感觉自己出现了帕金森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还有,帕金森患者也要定期去医院检查。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质量”。其实,帕金森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拳王阿里、希特勒……都是帕金森病患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间,帕金森病发病率达到了2%。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张振馨教授介绍说,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最常见的表现有如下4个。

  静止性震颤。有些老年人拿筷子时,手也会抖,但手不动的时候是很“稳当”的,而帕金森病的震颤表现为患者活动、静止时都会抖,特别是脚也会不由自主地抖动。

  运动减慢。由于肢体肌肉强直,患者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如系鞋带、扣钮扣等。写字也变得困难,而且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之为“小字症”。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减少,表情呆板,形成“面具脸”。走路拖着地走,而且不对称,经常两只鞋子的磨损程度也有不同。严重者呈“慌张步态”:走路起步困难,身体重心前移,步伐小且越走越快,想停也不能迅速地停下来。

  肌肉张力高。患者肢体和躯干失去柔软性,变得很僵硬,古人形象地称其为“线偶”、“傀儡”,病人肌肉僵直,用手拨动患者就像转动齿轮。

  摔跤。到了后期,患者全身肌肉受累,躯体重心不稳,病人轻轻一推就倒了。

  另外,张振馨强调,除了以上的运动症状,帕金森病还会引起抑郁、痴呆等非运动症状。

  家庭成员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关心和同情患者,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此外,还要在生活细节上注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穿着:选择容易穿脱的粘扣衣服及开襟在前、不必套头的衣服。尽量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不要选择橡胶或生胶底的鞋子,因为鞋子抓地时,可能会使患者向前摔倒。

  洗浴:洗澡间的门要朝外推开,方便患者出来。在浴盆内或淋浴池板上铺上一层防滑橡胶垫防止病人摔倒。刮胡子使用电动刮须刀,使用纸杯或塑料杯刷牙。

  饮食:因为患者肌肉不协调,吞咽困难,一紧张就更容易加重,因此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要让他们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在每天饮食中增加纤维性物质如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运动:太极拳最好。太极拳节奏慢,动作大,能增强平衡、活动关节,最适合帕金森病人锻炼。

  预防感染:由于本病患者容易患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在出现咳嗽或发烧时要马上处理,免得严重感染随之而至。

  在采访中,张振馨教授强调,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但一定要尽早就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单侧的手像“搓泥丸”、“数钞票”一样地抖动,这时候就要引起警惕了,很可能就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天上午,记者从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了解到,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趋势呈现出“女少男老”的新特点,尤其是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发病有所增加。由于帕金森病不可预防,不可治愈,只能控制,专家提醒市民早发现、早就诊是关键。

  单侧手抖要早就诊

  家住杨浦区的老李最近吃饭、写字时手抖得厉害,他怀疑自己得了帕金森病,匆忙到医院就诊。在门诊中,不少市民发现自己一有手抖,就以为自己得了帕金森病,其实不然。在前来就诊手抖的市民中,有的确实是帕金森病,但有的并不是。“手抖是老年人的常见现象,两只手抖个不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抖动往往令人非常痛苦!”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教授说,但并不是出现手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

  神经内科程洁医生说,帕金森病的手抖起初往往是单侧的手抖,样子像“搓泥丸”或“数钞票”一样。但在门诊中,不少人前来就诊时,因为早期不重视,往往已经发展为双侧抖动、肢体僵硬,甚至走路时双手已不会摇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发病率超过2%

  以前,帕金森病发病一般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比较多;现在,40岁至50岁的中年人发病并不少,40岁左右的发病患者在所有患病人群中大约占到4%至10%。尤其是40岁至50岁的中年女性,发病人数有所增加,发病趋势呈现出“女少男老”的新特点。

  刘振国教授强调,帕金森病的手抖其实是种震颤,虽然外在表现为手的抖动,但病因多在大脑。

  据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原发性的帕金森病发病率大约在2%左右,如果再加上由于中风等导致的继发性帕金森病,发病率则更高。也就是说,在每100个人里,就有超过2人可能是帕金森病。

  饮食多吃“黑色食物”

  由于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基因有关,目前并不能治愈,因此只能早期控制。目前帕金森病就诊率很低,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近一半帕金森病患者从未就诊。发病前三年是帕金森病的“蜜月期”,症状相对较轻。新华医院神经内科戚辰医生提醒,当出现“搓泥丸”、“数钞票”这类形式的震颤,手臂摆动减少、肌肉绷紧、走路动作缓慢等症状,这些“信号”就该引起注意,最好到医院神经专科医生处先作个全面检查,尽早明确病情,尽早治疗,切勿耽误治疗。

  此外,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干静医生还建议,平时要多吃黑色食物,比如:黑木耳、香菇、黑米等。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饮食,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但以补充优质蛋白为主,可选择蛋、鱼、虾、肉类(比如:瘦猪肉、牛肉、禽肉)、牛奶等优质蛋白;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经常适量吃奶类和豆类;多喝水。

神经科热文精彩推荐
突发癫痫须防脑肿瘤
预防偏头痛先改习惯
三叉神经痛常见疗法
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玩游戏导致重症肌无力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护理

更多神经科最新资讯,请关注39神经科——中国第一神经科门户

(实习)

  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因首先因英国的帕金森(JanesParkinson)于1817年描述而得名。它与通常所说的震颤麻痹是一回事。本病多发生于50-6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遗传不起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变是在脑部的黑质及纹状体。黑质为制造并贮存纹状体所需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场所,并经黑质-纹状体环路向纹状体输送多巴胺。多巴胺为纹状体的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纹状体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在正常人,这两种神经递质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为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细胞大量坏变而消失,多巴胺的制造减少,而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亢进,所以,产生临床上的诸多症状。

  此外,由于脑炎、颅脑损伤、一氧化碳中毒、基底节肿瘤或钙化,锰、汞、氰化物、利血平、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阿米替林)等中毒,均可产生与帕金森病类似的临床症状或病理改变。这些情况统称为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震颤有哪几种形式?

  震颤是最常见的不自主运动的形式之一,是由于相互拮抗的肌肉有节律的交替性不随意运动所产生的躯体的颤动,其振幅和频率都比较规律。根据震颤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可以将它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静止性震颤:为节律性幅度较大的震颤,一般频度为4-8次/秒。在静止状态下出现,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多以肢体的远端比较明显,典型的静止性震颤见于帕金森病。

  (2)

  姿势性震颤:系身体的受累部分主动地在保持某种姿势时出现,而在运动及体息时消失。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略为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平均8-12次/秒。

  临床上常见的姿势性震颤有以下3种:①变异性生理性震颤。系因生理性震颤强化所致。如应用肾上腺素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疲荣等引起的震颤。②家庭性震颤。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震颤,可以发生于各年龄段,震颤的振幅总量随着肌肉紧张而增加。主要见于上肢的远端,下肢很少受累,但口唇、下颌、舌也发生。这种震颤应与帕金森病及小脑病变引起的震颤相鉴别。它与帕金森病的区别是不伴有肌张力的增高及伴运动的消失等锥体外系症状;与小脑性震颤的不同是后者多有肌张力的减低、共济失调等小脑病变的特征。③扑翼样震颤。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又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腕关节时,腕关节突然屈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昏迷以及尿毒症等。

  (3)

  意向性震颤:是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基底节在什么部位?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舛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大脑及基底节结构见图1、图2)。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矿称豆状核。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内囊由传入大脑和由大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人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豆状核示意图见图3)。

  尾状核:外形侧面观略呈豆点状,头部膨大,突人侧脑室前角内,构成侧脑室前角的下外侧壁。全长与侧脑室的前角、中央部和后角伴行,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在前穿质的上方,尾状核与壳核融合。尾状头借内囊膝部与后方的丘脑前端相隔;自头端向后逐渐变细称为体;沿丘脑背侧缘并与丘脑背侧之间以终纹为界,至丘脑后端转向腹侧形成尾部。尾部深入颞叶构成侧脑室下角的上壁,并向前终于尾状核头的下外侧、杏仁核的后方。进人中脑的大脑脚的内囊纤维,把尾状核与丘脑分割开;内囊的豆状核下部和外囊把尾状核与豆状核分开。

  在大脑生化领域的深入研究,导致了多巴胺在PD中重要作用的发现。多巴胺的发现应归功于Guggenheim在1913年的研究。但PD患者主要是由于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持续的减少而引起的观点则到差不多50年后才被证实。左旋多巴的治疗开始于1961-1965年,在1968年当这种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时,由于多数患者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就出现明显甚至是神奇的疗效,因此,PD则被认为是一种内科疾病而不是外科疾病。患者根据神经内科学家建议而常常拒绝手术治疗,因为手术疗效不肯定而且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和风险。而L-dopa可从内科角度减轻以前需要外科治疗的大多数临床症状。另外,L-dopa可协助减轻那些外科治疗无效的而又十分明显及具有致残性的症状:运动过缓症。左旋多巴及其它多巴胺类药物的疗效是如此显著,以致于手术治疗PD的例数显著减少,直至几乎消失。神经外科手术方法治疗运动失调性疾病被认为无出路,特别由于其仍然存在的手术适应症而药物又无法控制的一些病症,如肌张力障碍、多发性震颤、外伤后和中风后运动失调等采用丘脑毁损术后疗效尽管非常明显也无法改善病人基本拒绝手术的状况。甚至原发性震颤,这是丘脑毁损术的最佳适应症也在经历着由于药物治疗而带来的痛苦冲击,虽然药物治疗对其完全没有效果,但由于多巴胺类药物治疗明显的安全性和可推测的可逆性作用,神经学家开始考虑手术的危险而决意拒绝手术。因此随着L-dopa的出现立体定向外科时代似乎结束了,在1968年之后很少有病人要求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技术步入低谷期。

  然而,在L-dopa出现不到10年的时间里,第一个意想不到的药物副作用开始出现,神经内科学家及其患者开始面对这种戏剧性的和有明显缺陷的异常的不自主运动,这些症状甚至比原有的帕金森病症状更加难以忍受,而且还无法控制,只有停药后才会减轻或消失。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对大部分病人刚开始很有效。在大部分病例中,此类药物疗法可将震颤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对僵硬和行动迟缓也有帮助,能维持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好多年。不过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程发展并不能被药物治疗而逆转。大多数初期对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具有良好疗效的病人最终发展成具有致残性的晚期症状。长期的药物治疗导致一些药物的副作用。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疗效逐渐减低并出现开-关现象。此外,当左旋多巴的剂量增加用于控制运动迟缓、僵直和腿痉挛时,会出现严重的药物诱导的异常的不自主运动障碍,这种运动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展并且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这种副作用不仅限制了药物自身的使用,而且其不断的发展带来了他们自身的并发症,其中某些并发症属于精神异常范畴,L-dopa治疗的全盛期也由此衰退了。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对左旋多巴及其类似药物有了相当的认识经验后,很多神经内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外科手术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手段。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重新回到外科治疗。

  在这个时期虽然立体定向技术步入低谷期,但仍然出现了一些甚至显著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在这个时期末的时候。在70年代末期,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立体定向外科的再生,而且其发展潜能更大。首先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促进了CT技术的发展,并使其与立体定向技术快速结合。其结果是使立体定向外科领域扩展至神经外科领域的每一个角落。CT扫描和定向手术的结合是非常自然的。他们都依靠对脑内结构的空间鉴定。那些被用作立体定向标记物的结构在CT扫描中能够被显示,他们的数据可被储存并组织起来。出现了图像引导技术使靶点定位更精确,并使定向技术的适应症明显增加。其次在70年代末期微电极记录技术得到明显改善,使其对临床治疗更加实用。它能使靶点(如狭小的Vim)定位更加精确。同时在这个时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适应症明显增加。

(实习)

  当你感觉身体发僵、走路时手臂不摆动时,你是不是以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还会发出一声“廉颇老矣”的感叹?当你的血压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你是不是以为自己今生不会遭受高血压 之害而暗自庆幸?如果是,你就错了!因为这些症状表明帕金森病已经盯上你了。

  [专家分析]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轻者手脚颤抖,重则行动困难,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因患上此病而永远地告别了他毕生追求的数学研究 事业。

  帕金森病一般起病年龄在55岁以上,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除了嗅觉异常、身体僵硬、走路时手臂不摆动等前期症状外,老年人的血压值长期处于低水平,也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预警信号。

  [温馨提示]年满65岁及以上者,如果血压长期处于110/50毫米汞柱左右,便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应及早防治才是。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