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震颤是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的震颤,良性震颤不会转变成帕金森病。
与良性震颤的非脑器质性病变相反,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主要是黑质变性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乙酰胆碱的兴奋性相对增强,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上帕金森病不但表现为震颤,而且还有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特征性表现。其震颤随着病程的进展往往由静止性震颤加剧而转变为持续性震颤。良性震颤没有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础,因此不会转变为帕金森病。当然有良性震颤者,到老年时就像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也可能患帕金森病。但这不能说是由良性震颤转化来的,两者之间只有一先一后的时间顺序关系,而不属于同一性质,因为它们的病理、生理基础不同。
1、家族性PD
2、遗传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1)弥散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is body disease,DLBD)
(2)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3)亨廷顿(Huntington)病
3、Parkinson综合征
(1)脑炎后Parkinson综合征
(2)药物或中毒性Parkinson综合征
(3)动脉硬化性Parkinson综合征
(4)外伤性如拳击性脑病,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脑变性、脑瘤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可导致Parkinson综合征
4、变性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1)多系统萎缩(MSA)
(2)抑郁症
(3)特发性震颤
(4)Alzheimer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5)皮质基底节变性(CBGD)
(6)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早诊早治 避免误诊
当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早期发现和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帕金森病在疾病早期常出现误诊,这容易延误疾病的治疗。
曾有患者因一侧肢体酸痛无力、僵硬沉重、走路抬不起来,被误诊为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经长期按摩、理疗、牵引都没有效果,甚至有的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椎间盘,但症状反而加重。最后才发现是患了帕金森病,经过对症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的缓解,而且也要减少运动并发症以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才能真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左旋多巴类药物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3-5年后,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或“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而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等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还能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老年帕金森走路锻炼练习?对于病情较轻,正在逐渐接受康复治疗的帕金森患者,需要家人的耐心陪护以及积极的护理,才能让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那么针对这点,很多家人们都在关心帕金森患者的自理能力,其中走路的恢复锻炼就是项目之一。
那么针对这件,接下来我们就请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老年帕金森走路锻炼练习主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练习1、障碍设置
老年帕金森患者经过地板加设符号,如行走道路符号、搬运道路符号、足印符号等,以到达操控步幅及宽度的意图,令患者按符号指示行走,如步态操控较好,可逐步在前方设置较矮的障碍物,让帕金森患者试着跨过。
练习2、步态练习
步态练习的时分要注意患者鞋子的挑选。如患者有小碎步,要尽量挑选鞋底摩擦力较大的鞋子,如橡胶底,以确保走步时不易滑溜;如患者有前冲步态,要尽量挑选平跟的鞋子,以减慢前冲的趋势。
练习3、注意事项
在跨步时,需求老年帕金森患者两眼直视前方,身体站直,两边上肢要与下肢起步合拍,和谐摇摆,且第一步一定要大跨步,假如第一步很小,就很简单使患者呈现紧张步态。如呈现紧张步态,应立即中止练习,然后令患者稍作歇息后重新开始。
王大伯最近很是烦恼,来到门诊还没坐下,就开始倾诉:“医生,你说说看,我最近是怎么啦?我的左手啊,老是不自主的抖,放在那里就抖,我要是握握拳头,活动一下就不抖了,可是一会又抖了,还有啊,最近很容易摔跤,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而且,走起路来,刚开始起身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但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后发现,其实王大伯的烦恼都是归结于一种疾病:“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病症主要表现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变性疾病,其患病率随人口的老龄化而增高,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早期常常症状不明显,逐渐进展,出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了后,才引起大家的注意就诊。因此,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的主要症状表现,尤为重要。总体来说,一般当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尤应引起警惕:
1.静止性震颤:
典型的表现为“我的手常不自主的抖动。”
震颤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多自一侧手部开始,表现为规律性的搓丸样动作。震颤在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2.肌强直:
典型的表现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
肌强直是由于肌张力增高所致。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但常有日常活动轻微表现,比如拧毛巾时,经常拧不干净水;系扣子的时候,领子附近的扣子比较困难等。活动患者的肢体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
典型表现为:“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特别是做一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动作明显困难,常见于患者坐位站起来的时候,常需要多次尝试,并且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眨眼减少,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看上去像带了一个没有表情的面具,称为“面具脸”;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
这类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常常将运动迟缓误认为是无力,且常因一侧肢体的酸胀无力而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因此,当缓慢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时应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
4.姿势步态障碍:
典型的表现为“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
典型的表现为:“我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
典型的表现为:“起身刚要走路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这种现象成为“冻结现象”。
冻结现象常见于开始行走时(始动困难),转身,接近目标时,或担心不能越过已知的障碍物时,如穿过旋转门。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
5.非运动症状:
患者典型表现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好几天一次;情绪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慢。
帕金森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是仅次于早老性痴呆的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吃”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服药前不得摄入过多食物,以免妨碍药物吸收,影响疗效,一般在服药前可摄入少量易消化食物。
2.避免过多摄取含维生素B6的食物,因为维生素B6可影响左旋多巴等抗震颤麻痹药进入脑内。此类食物主要有:豆类、薯类、荞麦粉、葵花子、香蕉、花生等。
3.早、中餐限制蛋白质,晚餐补齐。由于蛋白质中的大型中性氨基酸可与左旋多巴竞争血脑屏障,影响药物进入脑内,因此早、午餐尽可能不吃蛋白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对人体所需蛋白质可于晚餐补齐。
在“喝”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左旋多巴需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因此如服用此类药物可适当饮用酸性饮料(如柠檬汁)以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饮酒:由于震颤麻痹患者存在姿势反射障碍,大量饮酒影响平衡功能,极易引起颠倒,但少量饮酒一般影响不大。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适当饮酒可以提神,促进食欲。
3.咖啡、茶等饮料:咖啡碱、茶碱都能抑制嗜睡,帕金森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从早晨起床开始整天都处于困倦状态,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更容易出现嗜睡状态,因此喝茶、咖啡,对克服这些现象有益,不妨适量饮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以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抑郁、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据统计,我国55岁以上的帕金森患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威胁。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需要我们及时治疗。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许多研究发现综合康复锻炼能有效防止帕金森疾病发展,事实也证明许多患者经过锻炼后能较好地控制运动障碍症状,如语言能力下降,面部表情僵直,手部震颤,上肢协调能力下降,全身肌肉僵直等,防止跌倒改善平衡,同时也增强了心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具体锻炼方法介绍如下:
一、锻炼场地选择
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保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床铺舒适。
二、松弛训练
帕金森病患者身体柔软性差,较为僵硬。
仰卧位下的松驰运动
胸部转动与骨盆组合模式
1.仰卧位,双手抱于胸前,髋、膝关节轻度屈曲。
2.胸部缓慢向右转动,相对于骨盆运动,骨盆向左转动,保持5秒左右;
3.胸部缓慢向左转动,相对于骨盆运动,骨盆向右转动,保持5秒左右;
如此反复转动。左右各做5组。
坐位的松弛运动
1.左右同向缓慢、有节奏的晃动双上肢;(2分钟)
2.左右同向缓慢、有节奏的晃动双下肢;(2分钟)
3.上肢摆动和躯干旋转训练:左侧肩和上肢向前摆,右侧向后摆,做10-20次。
4.端坐位,先用一只手向同侧取物件,再向对侧身体侧方递送物件;左右各做5组。
5.坐位手足交互运动:手足同时做不同的动作,患者伸直左足时伸直右手,伸直右足时伸直左手;患者向右侧迈右足时双手在左侧击掌,向左侧迈左足时双手在右侧击掌,反复进行,左右各10组。
三、站立位
1.面靠墙,身体紧贴墙壁,双上肢沿墙壁尽量摸高,用刻度标记,逐渐增加摸高高度(牵拉紧张的屈肌,防止挛缩的发生)。每天做5组。
2.双手平举支撑于墙面上做前后方迈步动作,双眼直视前方,身体直立,起步时足尖要尽量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要尽量慢而大,避免小碎步。(练习伸髋,屈膝很重要)每天做10组。
四、面肌训练:
1.用力睁、闭眼(10次)
2.鼓腮锻炼(10次)
3.露齿和吹哨动作(10次)
五、呼吸功能训练
患者进行深呼吸的练习,尤其是胸式呼吸的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提高说话的流畅性。
六、手指小肌群的锻炼
1.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将手掌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掌接触桌面(保持2分钟);
2.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拢的动作(10次)。
七、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能力
根据患者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活动训练,如翻纸牌、抛接球、练习写字、画圈等提高手的灵活性,控制和减少颤抖。(15-20分钟)
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虽然不能改变帕金森病本身的进程结局和直接损伤,但可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剂量,所以治疗帕金森病应联合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生存质量。
本文作者:浙江医院康复中心 周惠婷
日本《日经健康》杂志日前报道,源自法国的认知障碍症患者看护技术日益受到关注,这种看护无需辅助工具,只需要用“心”去做,就能让看护对象得到安稳舒适的照顾。
日本推广该项技术的国立东京医疗中心综合内科主任本田美和子介绍,此种看护技术有四个重点:(1)对视,(2)诉说, (3)触抚,(4)扶持。本田美和子说明称,认知障碍症患者接触信息的来源狭窄,例如视野会缩小到以鼻子为中心左右15度范围,因此,难以注意到后方和侧面的招呼,从而易心生恐慌。面对认知障碍症患者时,首先要从正面,与视线平行的高度与他对视,其次用积极正面的语言与对方交流,接触对方身体时要轻轻触抚,然后帮助对方“自立”行走,扩展活动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对视”(如图1)。以与患者视线平行的高度,20厘米左右的距离,对视0.4秒以上时间,切忌俯视,目的是表示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对方。
“诉说”(如图2)。用柔和的语气跟对方说话,说话内容应积极向上,如“今天精神不错啊”之类,能让对方有安心感。
“触抚”(如图3)。握住对方的手,轻柔地抚摸手背,然后是手臂,一点点扩大触抚面积,注意不要太用力,不要抓、牵拉,力道要柔和,向对方传达抚慰。
“扶持”(如图4)。尽量扶着对方,帮助对方站、走,扩大活动范围,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美和子表示,引进此项看护技术后,患者态度也好转,能主动配合看护人员换衣服等,提高了看护效率,也减轻了看护人员的负担。
家住在福州市台江区的蔡依姆,患帕金森症已经11年,不但拿东西时手会明显颤抖,平时手放在床上时也抖得厉害,加上腿脚僵硬,让她苦不堪言。近日,蔡依姆在福州空军476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了微创“DBS联合立体定向疗法”手术治疗,“定点清除”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5月16日,术后恢复期的蔡依姆手腿也利索了,记忆也有好转,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很多人不知道帕金森症患者能进行微创治疗,长期靠药物维持,生活质量极低。其实,符合适应症的帕金森症,可以通过微创治疗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该院神经外科主任袁邦清副主任医师介绍说,目前,帕金森病病人高达200万左右,预计每年新增病患10多万人,是危害老年人的最致残性疾病之一。
临床上,专家建议晚期帕金森病、药物已失效,或有严重的异动症患者,考虑采用微创“DBS联合立体定向疗法”手术治疗。该疗法由高效计算机系统,神经导航系统、脑立体定向仪、电生理微电极、多功能射频仪等精密仪器组成。为患者安置立体定向头架,并运用先进的神经导航定位技术,精准检测出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的准确位置,然后采用电脑程序化的射频加热法凝固变性病灶组织,这些阻碍脑黑质分泌多巴胺病机因素消除后,帕金森症状就明显减弱,病情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
西班牙科研人员为解决帕金森氏症患者手臂的震颤问题,研制出一种可缓解震颤的智能手套,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据介绍,这种机器人骨骼手套通过一个行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和一组电极来控制震颤。它能分辨出手臂的颤抖是正常的活动还是病灶震颤,从而有效控制震颤。
这家医院已在40岁至80岁的80名帕金森氏症患者中进行了临床试验。戴上这个特殊的手套后,医生和患者均注意到震颤明显减小。公报说,这种手套为帕金森氏症患者提供了一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之外的选择。
据悉,全球59岁至89岁的人口中,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帕金森氏症,其中65%的人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多年来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这对诊断中晚期病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早期PD临床诊断往往非常困难,学者们一直在寻找早期确诊PD的客观依据,以达到早期和亚临床期诊断,提前进行神经保护治疗。最近有人用装有光电跟踪装置的运动踏旋器,研究新确诊PD病人的躯干在运动时功能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改变。结果发现PD在横向骨盆和胸部旋转的功能协调上显示出有显著意义的小障碍,但在大步行走时无阳性症状。提示系统的控制行走速度能够精确检测出躯干协调性的异常和运动时的轴向僵直,可作为早期诊断PD的敏感指标。
阿朴吗啡试验,即皮下注射阿朴吗啡50μg/kg,90min后检测运动功能。文献报道95%的PD有明显改善,而只有25%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有程度不同的改善。但2/35的早期PD该试验为假阴性。应联合其他临床资料,全面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PD病人有多种诱发电位的异常,其中包括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提示PD除锥体外系病变外,其他神经通路功能也受累。对PD进行多模式诱发电位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神经功能成像系统(PET和SPECT)提供了检测PD活体DA能神经末梢和神经元功能的方法。PET和SPECT可以检测DA末梢的完整性,诊断PD亚临床状态,现已在少数医疗中心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类检测手段。
帕金森病患者单侧肢体起病是帕金森病的特点之一,该特点已经被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伦敦脑库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列为诊断的要点之一,用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手段(如PET和SPECT)也证实了患者脑中多巴胺能系统确实是以单侧受累显著。当然,随着病情的进展,双侧肢体都会受累,但起病侧的肢体一般症状会较晚起病侧的肢体症状要重。
那么,帕金森病为什么总是单侧肢体起病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并不容易回答。解答该问题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病的发生机制。 可惜目前并没有答案。 不过,在此,我们还是简单地做些分析。
我们知道,帕金森病的病因主要可能与环境中神经毒物的接触和遗传易感性有关。但无论是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理论上来讲,帕金森病更应该是双侧同时起病,而不是单侧发病。事实上,无论是临床症状上(患者的震颤、强直、少动)、还是功能显像上(多巴胺转运体功能显像、18F-DOPA功能显像等)、还是尸体解剖上(黑质部位多巴胺能损伤)都验证了这钟不对称性的存在。与习惯用哪只手(右利手还是左利手)无关。更有趣的是,家族遗传的帕金森病患者也会出现这种不对称性,而且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帕金森病患者的起病肢体却不总是相同的,有项研究发现七对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帕金森病患者中仅仅有4对是同一侧肢体起病的。因此,Ruth Djaldetti新近在著名期刊Lancet Neurol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以前,他认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单侧起病不是由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先天发育的不对称,也不是由于哪个肢体活动得更多,左侧还是右侧受累似乎是随机的。
因为多数帕金森病病人左旋多巴治疗蜜月期为3-5年,我国的平均寿命为73-79岁,所以左旋多巴开始治疗年龄一般为60-65岁。但也要因人而异,如需要做精细工作的病人如技术人员、医生等,需要在公众面前有良好形象的干部、老师、演员等可考虑早用。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病人也可提早应用以保持最高的生活质量。因即使左旋多巴失效可采用脑深部电刺激以保持长期疗效及缓解药物副作用。
巴金森氏症治疗可望再突破!粒线体是人体重要的胞器,可产生ATP供给细胞维持正常生理的运作,异常时会诱导细胞死亡,产生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氏症,不过彰化基督教医院研究团队进行的老鼠实验发现,利用胜肽粒线体移植系统技术,可提升粒线体新换旧的准确率,不会诱导自体的免疫或发炎反应,治疗成功率可达6至7成。
治疗巴金森氏症 粒线体动物实验成果显著
彰化基督教医院血管基因体中心研发的客製化粒线体治疗技术,已针对粒线体相关疾病如脑肌病(Myoclonic Epilepsy with Ragged Red Fibers, MERRF syndrome)与神经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进行体外细胞与动物试验,并于国际发表研究成果。
目前效果较为显著的是巴金森氏症动物实验部分。彰基血管暨基因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瑞芝博士表示,看中巴金森氏症的成因包括自发性遗传和外在环境因素,研究团队先在健康老鼠身上注射农药Rotenone(鱼藤精),观察一个月,挑出被诱导出现巴金森氏症症状,例如缺乏平衡感、自闭、不爱动、容易迷失的病鼠,再进行3个月的胜肽粒线体移植治疗实验,结果发现接受完整治疗的老鼠,术后状态恢复至60%至70%。
细胞的发电机!粒线体异常易老化
粒线体(Mitochondrion)是身体内细胞的能量工厂,如同将细胞的发电机,当它生病了就无法释出足够的能量,在需求量大的器官裡会产生病变。而导致粒线体生病除了来自粒线体基因突变(母系遗传或非遗传),与外在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抽淤、不运动和不均衡的饮食型态等,亦密切相关。代谢症候群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血脂,以及小脑萎缩等神经性退化相关的罕见疾病,皆属于粒线体疾病的范畴。
张瑞芝博士表示,粒线体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变异的特性,也就是实验时帮健康老鼠注射农药的原因,当粒线体被农药毒害生病,就容易被诱导出巴金森氏症症状。而新的粒线体结合胜肽蛋白的载体,注射入老鼠体内,发现胜肽粒线体会自动导航置换生病的粒线体,无需标靶定位,且粒线体本身不会诱导免疫反应,相较于其他治疗,副作用更低、安全性更高。
彰基副院长、神经内科医师刘青山解释,胜肽粒线体移植系统是利用细胞穿刺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加以修饰粒线体,使来自体的粒线体经分离后更容易进入宿主细胞进行作用,送入之粒线体除了可存在疾病细胞内,同时可刺激好的粒线体增生,并减少自由基产生诱导之氧化伤害,因此改善粒线体功能退化疾病,减缓疾病发生之进程。
张瑞芝博士表示,胜肽粒线体移植系统治疗巴金森氏症的研究,预计2年内申请人体临床试验。
胜肽粒线体移植专利 细胞回春未来不是梦
除了巴金森氏症的研究之外,刘青山医师表示,研究团队目前也把胜肽粒线体移植系统的专利研发技术,朝癌症和细胞回春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已有体外初步测试结果。而为了加速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团队将与中兴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即时粒线体分离技术,另一方面正寻求经验丰富之相关生技团队讨论进一步讨论临床试验之可行性。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
专家介绍,帕金森病患者采取合适的锻炼方法对于治疗和恢复健康有极大帮助。患者应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相应的日常生活功能和步态训练或关节训练。
1、日常生活功能训练:鼓励患者自行穿脱柔软、宽松的衣服,以加强上肢活动及上、下肢配合训练。对自行起床有困难者,可将床头抬高,在床尾结一个绳子,便于病人牵拉起床。避免坐过软的沙发及深凹下去的椅子,尽量坐两侧有扶手的坐具,也可将椅子后方提高,使之有一定倾斜度,便于起立。
2、步态训练:每天有计划地进行原地站立以及高抬腿踏步,站立位、坐位做左右交替踝背屈;向前、向后跨步移动重心等运动练习。在行走时,步幅及宽度控制可通过地板上加设标记,如行走线路标记、转移线路标记或足印标记等,按标记指示行走以得到步态控制,也可在前面设置5.0-7.5cm高的障碍物,让病人行走时跨越。如有小碎步,可穿鞋底磨擦力大的鞋,如橡胶底,使走步不易滑溜。前冲步态时,避免穿有跟或斜跟的鞋,平跟鞋可减慢前冲步态。手杖可帮助病人限制前冲步态及维持平衡。
3、对于症状严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关节主动或被动训练是每天不可缺少的。活动训练的重点是加强病人的伸展肌肉范围,牵引缩短的,僵直的肌肉。家属要帮助其做肢体被动运动,活动时,动作轻柔和缓,要对颈、腰、四肢各关节及肌肉全面进行按摩,每日3-5次,每次15-30分钟,尽量保持关节的活动幅度,并要定时帮助翻身,防治褥疮等并发症。
饮食治疗五原则
1.从谷类和蔬菜瓜果中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
2.牛奶补钙毋庸置疑,但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对左旋多巴的作用有一定影响,为了避免影响用药效果,喝牛奶应在晚上睡前。
3.蚕豆(尤其是蚕豆荚)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在帕金森氏病患者的饮食中加入蚕豆,能使患者体内左旋多巴的释放时间延长。
4.限制蛋白质摄入,选择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鱼肉,每天摄入大约50克,并可只在晚餐中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5.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以免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延迟左旋多巴吸收而影响药效。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发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退化性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易察觉,许多患者都将帕金森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该病的误诊率很高。
专家指出,帕金森病最典型的症状是“震颤”,起初的轻微症状可能是手指下意识有“搓东西”的动作,也可能出现单只手抖动,进而这种震颤或抖动可能发生在一侧肢体,然后再发展到另一侧肢体。还有就是面部的表情发僵、动作缓慢、反应迟钝。走路时身体前倾,碎步走路,而且越走越快。人过50岁后,更要谨防。
帕金森病患者有一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许多帕金森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只是感觉到自己行动迟缓,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于是不好意思与人交往。慢慢地,就开始忧郁自闭。家中如有老人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另外,发现老人患病后,应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帮助其疏通不健康的情绪,防止其走向自闭。
“帕金森病属慢性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专家提醒道,应谨防江湖骗子利用患者迫切希望治愈的愿望骗取钱财。
据了解,由于病人本身的身体条件不同,病情从轻到重的发展时间也有很大不同,有的病人在三至五年内从轻微症状到生活不能自理,而有的病人的进展则可能比较慢。因此,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发现,控制症状,延缓病程进展,保持好的状态。
治疗调理遵循“三大法宝”
一、饮茶:
1.天麻茶:天麻5克,绿茶2克。每天3杯,重在熄风止颤。
2.乌梅茶:乌梅5克,绿茶2克。每天3杯,重在养肝柔筋。
二、运动:
1.每天2小时
2.因人而异
3.步行最好
三、坚持规范治疗:
1.早期中医药治疗:
2.中晚期中西医、内外科结合治疗:
3.一般每3~6月入院2~3周调整用药方案。
4.如有病情变化随时入院调整用药方案。
7月2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在济南正式发布。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呼吁:“通过早期使用一些对疾病有修饰作用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
帕金森病常被看作是老年病,而目前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多岁就发病的并不少见。全国医德标兵、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俊抛说,最让他忧心的是,有近60%的帕金森患者被延误治疗。
帕金森发病愈发年轻化
29岁的潮汕姑娘小娟,每年都会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两次院,治疗后身体才能勉强自理,工作更是奢望。她的病起始于10年前,当时她的肢体出现静止性震颤,随后又出现表情呆滞、身体僵硬、行动迟缓等现象。但因为太年轻,当地医生都没往帕金森病上想,诊断迟迟没有结论,直到2005年才确诊为帕金森。
“门诊患者中至少三成都不到60岁,甚至还有像小娟这样20多岁的患者。”陈俊抛说,现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面孔越来越年轻。
导致延误率高的原因
“小娟的情况发展至今,有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早期没确诊,延误了治疗。”陈俊抛说,目前我国65岁以上男性帕金森患病率为1.7%,女性为1.6%,而在这其中,早期帕金森延误治疗率高达60%。
“这么高的延误率,与该病缓慢起病有很大关系。”陈俊抛分析,帕金森病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两种,原发性的因脑干黑质多巴胺分泌减少引起;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脑血管病、脑炎、肺结核、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都有可能导致,且这些病症本身都有手抖等症状出现,比如说中风后的病人就会有类似表现。
“另一个延误治疗的原因是患者‘不承认’!”陈俊抛解释,有的患者,特别是60岁以下的患者,往往主观选择不相信自己得了帕金森。
必须规范合理用药
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治,陈俊抛表示,当出现经常性的静止性震颤时就一定要多加注意,可通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配合CT、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陈俊抛提醒,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时间规范合理用药,如果需要调整用药,一定要咨询神经内科医生。“曾有患者因为没被判断准确病情进展阶段,为快速缓解症状,刚开始用药量就非常大,加药过快,最后导致吃药没效果了。”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
帕金森病多在50岁以后发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肢体不自主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疾病晚期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与此同时,病人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等也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较大负担。
专家指出,对于刚被诊断出帕金森病的患者,应重视早期治疗的方案选择,从而在有效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今为止,特发性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脑内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某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据WHO专家在2007年的预测显示,中国25年后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
对帕金森病患者而言,运动功能的减退和非运动症状都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美国退伍军人中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与其他8种慢性病(包括心脏病和糖尿病、关节炎等)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得最为严重。
早期治疗选择很关键
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当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不仅有疾病本身的因素,如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也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显得较为棘手。由于目前对晚期患者治疗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因此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帕金森病在发病早期就可以通过嗅觉检查、影像检查等手段被诊断出来。在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在中国,患病2年以上才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为13.6%。但有调查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治疗的病人,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治疗的病人。
减少并发症不容忽视
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的缓解,而且也要减少运动并发症以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才能真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据了解,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中,常用的是左旋多巴类药物,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在用药3-5年后,这类药物的局限性就会出现: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每次用药后期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如“晨僵”)、“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和加重间波动)等运动并发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病程的进展,用药10年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如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也相继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约35%-45%的帕金森病病人伴有抑郁症状,但抑郁或焦虑的出现与帕金森病病程进展不一定相关,有相当一部分早期患者就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睡不好是失眠症?抑郁是抑郁症?便秘要看肛肠科?也许您好有所不知,这些病症可能都是帕金森病的先兆!专家提醒,除人们熟知的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症状外,一些非运动症状也要注意!
“近些年也许是工作压力大,睡不好,有点抑郁,还有些便秘,但是一直没有认真去医院看过医生,最近喝水的时候偶尔连端杯子都端不稳,有时候陪客户吃饭,菜夹到一半竟然掉下来,在别人看来是偶然,但是我心里已经有些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市民房先生介绍说,最近来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有些轻度帕金森病的症状了。
“帕金森病对老年人的威胁仅次于脑卒中、老年性痴呆,所以一般老年人比较重视,但是近年门诊收治的这类患者正在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比如我们科收治的最年轻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只有四十五岁,一些专科医院三四十岁的帕金森病患者也不少见。”专家说道,帕金森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运动方面的障碍,例如手抖、震颤、步态异常等,然而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比如睡眠质量下降、抑郁、便秘等却往往被人们忽视。除此之外,一些早期是帕金森病患者写字会渐渐出现越写越小的现象,这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目前帕金森病还没有性价比比较高的治疗方法,但是预防的措施还是比较多的。”专家介绍说,比如长期饮用绿茶可以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绿茶中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和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可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抑制神经毒素,从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长期饮用的人不易患上帕金森病。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量也有助于预防帕金森病。植物油、坚果、绿叶蔬菜如菠菜、花椰菜,以及水果如芒果等中都含有维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