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患霉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就诊时常问:“大夫,我有脚气,是不是这个传染给我阴道炎的呀?”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了解霉菌性阴道炎和足癣各是由什么致病菌引起的。

  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细菌是念珠菌属,其中90%是白色念珠菌;而引起足癣的细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因白色念珠菌引起者仅为极少部分。由于主要致病菌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与足癣关系不大,但这并不是说足癣一定不会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由于极少数病人的足癣可以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因此一旦患了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足癣,而生活中又不加以注意,如内裤与袜子同洗,洗完脚后不洗手即上厕所,就会给白色念珠菌感染外阴、阴道带来机会,导致霉菌性阴道炎。也就是说,很少一部分人的霉菌性阴道炎是由足癣传染引起的。

  概述

  发生于指、趾间及掌蹠部位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称为手癣或足癣,俗称“鹅掌风”或“脚气”。掌蹠皮肤角质层厚,易摩擦损伤,利于癣菌侵袭并生长繁殖,故手、足癣发病率高且顽固,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

  临床表现

  1.冬轻夏重,自觉瘙痒;

   2.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

   (1)浸渍型: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搓去表皮,露出红色糜烂面,易继发感染;

  (2)水皰型:常为针头大小水皰,有时可融合成大皰;

   (3)鳞屑角化型:以脱屑增厚为主,界限清楚,间有水皰。

  诊断依据

  1.冬轻夏重; 2.根据皮疹特点临床上分为浸渍型、水皰型及鳞屑角化型; 3.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治疗原则

  1.有继发感染者先控制感染;

   2.按临床分型选择正确的抗真菌剂型;

   3.必要时内服系统抗真菌药治疗。

  用药原则

  1.对于合并细菌感染者,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抗真菌制剂;

   2.一般病人以外用疗法为主,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正确的剂型; 

   (1)浸渍型:粉剂或霜剂;

   (2)水皰型:溶液、酊剂或霜剂;

   (3)鳞屑角化型:霜剂或软膏。

  3.对于顽固性感染可内服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目前多用斯皮仁诺或疗酶舒。

  脚气是“脚癣”的俗称,医学上称为“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真菌病,多寄生在足趾部及趾间,也可延至足背和踝部皮肤的角质层中引起皮肤反应。表现为两趾间的皮肤的浸软、脱皮并伴有裂隙,以4~5趾间和3~4趾间最多见,有难闻的臭味,剥去腐烂的皮肤,下面是红色湿烂面。患者多伴有足部多汗,常感瘙痒难忍,故经常搔抓,常可引起细菌感染,继而红肿、化脓,不易治愈。脚气在我国城市地区多见,南方发病率较高,炎热、潮湿的夏季易患此病。在公共浴池洗澡、共用毛巾均易传染脚气。真菌能抵抗恶劣的环境长期生存而不易治愈。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在局部涂搽复方苯甲酚软膏、尿素软膏等,如有细菌感染首先要控制感染,可口服抗生素而暂停抗真菌的治疗,待感染控制之后再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在人体内基本不能合成,要依赖外源供给。成人每日需要量约1~1.5毫克,谷物是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之一,玉米、小米等粮食中维生素B1含量较多,洗米次数多和食用捞米饭而不食米汤又因维生素B1溶于水而丢失。因此这种病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较为流行。

  患脚气病后神经系统受累最甚,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最为常见,表现为下肢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难,也可侵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慌、气促、继而心动过速、下肢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右心衰竭,也可突然出现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因此,在日常膳食中,应改变越吃越精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些粗粮,注意饮食平衡,以保证身体健康。


  脚气概述

  脚气,即脚癣病,又称香港脚。脚气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常常发生于脚趾间隙部位。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及角化型。脚气又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自觉奇痒,因此最忌搔抓。抓破的部位不仅促成真菌向手及身体其他部位传播,更为细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只有及时用药方可止痒。应针对其病因局部涂用抗真菌药,如达克宁、克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脚气病概述

  脚气病属于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当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时,就会发生脚气病。脚气病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患者早期表现为胃纳欠佳、腹部不适、便秘、易激动、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体重下降。病情进一步 发展可发生以手指和脚趾麻木、感觉异常、肌肉酸疼、站立困难。严重时发生肌肉萎缩性神经瘫痪。另外,可发生右心室扩大、心跳过快,严重时会发生心力衰竭。脚气病还可有脚气性精神病的表现。

  脚气病防治

  其实,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那么,为什么还会发生维生素B1的摄入不足呢?原来,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常与其他B族维生素同存于食物中,属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多种酶系统活动,尤其在碳水化合物氧化产能过程中起作用。体内储存不多,易发生缺乏。而目前人们对谷类食品加工过精,在谷类食物中,维生素B1主要储存在于它们的外皮和胚芽中。如果谷类食物加工过精就会使外皮和胚芽丢失,以致减少维生素B1的含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食品加工、烹调方法的不得当,如淘洗过度、烹调时加碱等也都能破坏维生素B1的含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B1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脚气病的发生。而含维生素B1较丰富的食物有谷类、豆类、坚果、酵母、动物内脏、肉类、花生、鱼等食物中,而谷类多存在于外胚层(糠、麸)中。我国各地人群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是粮食谷物,因此应该多吃一些加工不过于精细的米面。同时,应戒除大量饮酒、饮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

  另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或患有腹泻、呕吐的患者,由于其消化道功能下降,对维生素B1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或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剧烈运动时,由于体内物质代谢旺盛,会增加对维生素B1的消耗,如果补充不足就易患脚气病。因此这类人群更应改注意增加维生素B1的摄入量,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B1片。

(责任)

  手癣俗称“鹅掌风”,是由真菌侵入手部皮肤角质层所致,通常好发于手心、手指及手指屈侧。起初为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出现脱屑、潮红、湿润、脱皮、瘙痒难忍,夏季病情更为加重,如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年不愈,入冬后伴有皲裂、疼痛不已、屈伸不便。

  足癣俗称脚气,是极为常见的皮肤传染病。常双足对称发生,自觉瘙痒,角化型足癣者瘙痒不太明显。足癣比手癣的发病率约高出10倍左右,绝大部分患者先是患足癣,而后再感染到手部、指(趾)甲间和其它部位的。

  皮肤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还可以引起体癣、股癣的发生。在急性细菌化脓性感染时,疼痛不已,行走困难,再继续发展,可引起急性淋巴管炎,甚至发展为丹毒、蜂窝炎等,出现高热、寒战等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据笔者多年临床实践,感到手足癣的治疗相对容易,但巩固疗效则较为困难,尤其是足癣,不注意预防,复发率极高,有些手足癣复发后皮肤较以前损坏更为加重。

  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用药时一定要根据皮损的特点、年龄大小、体质的差异及初发病或发病多年等情况而定,对年龄小、初发病者不宜用刺激性的药物,此外,用药应有目的,不要盲从,以简单为原则,切忌多杂,更要明确药物的性质后再用药,以免发生过敏或不良反应。

(实习)

  专家解答:手癣是由真菌引起的,因此它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在手癣的发展阶段,皮疹非常活跃,出现红斑、豆疹、水疱和脱屑等病变,此时真菌生长繁殖也很快,传染性也较强。因为,随时可以有真菌随皮屑散布出来,若用患病的手接触食物,食物也会被污染。但是,手癣传染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如握手等,而不是通过食物传染,而且食物大多要经过高温蒸煮后才食用,真菌早已被消灭,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一般来说,即使手癣患者下厨房做饭也不会导致传染,且引起手癣的真菌亦不会导致内脏疾病,但为了保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患有手癣的人是不准从事厨房工作的。在家中做家务的家庭主妇患了手癣,首先应该及时医治;若一时未能治好,做一些家务也无妨,但做饭前应尽量把手洗净,且最好不用患手癣的手接触凉拌食品,从而减少真菌传染食物的机会,保证食品的清洁卫生。

(实习)


  足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其发病初期,致病菌(如霉菌、红色毛癣菌等)通常先侵犯患者脚趾间的皮肤,使局部皮肤出现水疱、脱皮或发白、渗湿,而且患处经常奇痒难忍,故患者往往会用手搔抓患处。这种搔抓常常会损伤患处皮肤,引起局部皮肤裂开、化脓、疼痛、糜烂,而且还会使致病菌蔓延至脚底、脚背甚至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引起手癣、头癣、甲癣、体癣、股癣等疾病。

  由于足癣比较常见,而且大多数的足癣患者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人们对足癣常常不屑一顾。但这些足癣患者可能都不知道,足癣如不及时治疗,会诱发一些急性炎症,给身体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对生命造成威胁。那么,足癣可引发哪些急性炎症呢?

  1、急性淋巴管炎当患者足癣病灶处的皮肤出现了浸渍、糜烂、水疱或化脓等症状时,就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此病多发于小腿内侧。发病初期,足癣病灶处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皮下淋巴管可分深、浅两层。皮下浅层急性淋巴管炎也叫红线疹,该病发生时患者病变部位的表面可出现红色线条,线条处有轻度触痛,线条扩展时会从下向上发展,并可迅速蔓延至腹股沟处,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红线较粗者,说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受累的淋巴结化脓、溃破。如果是息了皮下深层急性淋巴管炎,则病变部位的表面不会出现红线,可能只有条形触痛区。另外,急性淋巴管炎患者还常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

  2、急性蜂窝组织炎此病一般发生在足癣的病灶处。由于病灶处的皮肤比较疏松,所以炎症极易向四周扩散引起急性弥漫性的化脓性炎症,有时还可波及到筋膜下,甚至是深部肌肉组织。患者的患处皮肤一般都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症状,且皮损处呈暗红色,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当病变部位较浅,局部组织比较疏松时,病变部位的肿胀会较明显但疼痛较轻;当病变部位较深,局部组织比较致密时,病变部位的肿胀则不明显而疼痛却十分剧烈。此类患者常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如果此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该炎症可迅速加重,会导致局部化脓或出现局部出血性坏死,甚至可引发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3、丹毒当足癣患者感染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时,这种致病菌就很易经足癣病灶处的皮肤侵入到中型或细小的淋巴管,引起皮肤和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也就是丹毒。此病的发病比较急骤,开始时多在患者足癣一侧的脚面、小腿处出现红肿、灼热和有疼痛感的皮疹,然后皮疹开始发硬,形成有灼热感的斑片,并迅速向周围蔓延成为大片猩红色的斑块。这些斑块与正常的皮肤界限清楚,按之褪色,并有压痛。有的患者还可在皮疹处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另外,此病患者还常常伴有高热、畏寒、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该病如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往往会反复发病,若长期发病则可使患处皮肤的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淤滞,导致该处皮肤增厚变粗,甚至继发象皮肿。

  上述这些皮肤急性炎症,虽然也可单独发病,但那些有足癣、又未能及时治疗的患者往往更容易继发这些疾病。所以,得了足癣就要积极地进行治疗。特别是由足癣引发了并发症时,更不可掉以轻心。当然,足癣常常不易根治,所以积极的预防才是关键。人们平时应特别注意足部的卫生,要勤换鞋袜,坚持天天洗脚,保持局部的干燥和通风,特别是在夏天更不可穿厚重的鞋袜。如果患上了足癣,切不可用手搔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恰当的药物,如达克宁软膏、克霉唑霜、足癣散等进行治疗。当足癣患者出现了上述症状时,则必须马上到医院就诊,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实习)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见的原因是在公共浴池洗澡,穿患者使用过的鞋、袜、手套、浴巾等而感染本病。由于红色毛癣菌等致病菌在外界抵抗力强,加之能在损害部位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同时由于病变损害不严重,患者往往不重视及时就医,因此,使本病迁延不愈,不易控制。

  【诊断】

  1、临床表现

  (1)足癣:多见于成人,常在夏季加重,根据皮损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四型,但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

  水疱型:以小水疱为主,散在或成群分布,水疱干燥后可有脱屑,多发生于足跖中部或趾间,瘙痒剧烈。

  丘疹鳞屑型:最常见,多见于趾间,皮损为丘疹鳞屑,界限清楚。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诊及疱疹,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痒感,疱干后脱屑,反复发生,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表现为主。

  浸渍糜烂型:以4~5和3~4趾间最常见,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糜烂,瘙痒剧烈,可继发细菌感染。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粗厚、脱屑、干燥、皲裂。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

  (2)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初起为水疱,以脱屑、粗糙、角化增厚。从小片开始,逐渐扩展成大片。常限于一侧手掌。

  2、实验室检查:取皮损鳞屑作真菌直接镜检,结果阳性可确诊,真菌培养可确定菌种。

(实习)

  预防为主就是要勤洗脚、勤洗鞋袜,并要保持鞋内的通风、干燥;夏鞋要多备几双,轮换着穿,不穿鞋时进行日光照射杀菌;各自的拖鞋也要固定穿,不要互相乱穿;室内要保持通风,空调密闭房间也要换气除湿,不让霉菌在潮湿环境中孳生。

  早防早治是指预防性治疗,就是在天热之前,在健康脚趾缝里涂上“脚气”膏,刺激皮肤增生,增强抵抗霉菌的能力,才有效防止霉菌的侵入;霉菌一旦侵入皮肤,在那里安营扎寨,你再用药也就很难奏效了。

  喜碱怕酸是说霉菌喜欢在碱性的环境中繁殖,而酸性环境不利于它的生存。所以,洗脚水中加少许的食用醋,且避免用肥皂;洗袜子、刷鞋子用肥皂后,要多用清水涮洗几次,最后涮洗的水中也要加少量的几滴醋效果更好。

  干痒涂膏、湿粘浸泡是指脚趾缝刚刚有一点痒,还没有渗水时就用“脚气灵”、“达克宁”之类药膏涂抹,效果极好;如果已经渗水、起泡,甚至是有脓性分泌物,你再涂药膏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引流。这时可选用明矾少许加入水中,或加入呋喃西林2—4片,浸泡双脚半小时。凉干后再用中药“三石散”粉敷搽患处。三石散即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等成份。

  切忌挤压除痒脚癣有阵发性奇痒发作的特征,痒得让人难以忍受,一般人的做法是,挤压一下,让里面的水冒出来,用疼痛代替瘙痒,殊不知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一位青年,足痒难忍时,他将一足跟踩到另一足趾上,用力一压,结果将局部感染的病菌挤入血液循环中,引起了败血症,险些要了命。

  控制化脓性感染一旦出现红肿、疼痛明显、淋巴结肿痛,表明有化脓性感染,应立即加用抗生素,以青霉素、甲硝唑搭配最好,同时可防治厌氧菌的感染,如有全身感染迹象,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止严重后果发生。

(实习)

  个人形象因此而觉得大打折扣,自信也没了,朋友也疏远了,还要整天怕传染给家人。生活简直暗淡无味!那么,为什么脚气总是复发呢?怎样才能让烦人的脚气一去不复返呢?

  对于脚气反复发作,医学上一般有两种概念:

  1、如果脚气病人治愈后,平时不注意,在特定场合又接触真菌的话,就可能又得脚气,这叫做“再感染”。

  2、如果脚气患者使用抑制真菌的药物治疗,本身又没有坚持治疗,或未按医生指导或说明书用药,当症状减轻后停止用药,其实真菌并没有被彻底杀灭,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大量繁殖,卷土重来,造成“复发”。

  众所周知,真菌具有难以杀灭的特点,在-6℃左右的环境里能长久地存活;在120℃的高温中,10分钟内不会死亡;在脱离活体的毛发、指(趾)甲、皮屑等上面,也可以保持毒性一年以上。现有治疗脚气的药物多采用抑菌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故容易复发;有的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暂时止痒,造成疾病好转的假象,但其无抗真菌效果,致病菌不能被杀死,反而更猖獗,还会干扰甚至阻止局部免疫反应。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那么,怎样才能彻底治好脚气呢?根治脚气大体有两方面需要考虑。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倍佳凝胶针对其他药物的优势在于:具有独特的抗真菌机理,是目前真正的杀真菌药物,治愈率高;用药疗程短,通常1-2周即可;具有极强的后效应,即使提前停药,大部分真菌也会死亡,所以复发率低;状如水晶,清澈透明,用后清爽、干净;而且价格适中,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除了药物以外,还必须注意治愈脚气后切断真菌感染源,加强预防。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脚,勤换袜,鞋袜经常曝晒,保持干燥;夏天尽可能不穿胶鞋,多穿布鞋和皮凉鞋;不要用别人的的鞋袜、拖鞋、脚盆、擦脚巾;手足多汗的人,可外扑痱子粉等,脚一定要用干毛巾拭干,刺激性饮料少饮为宜;搞好环境卫生,家庭中如有手足癣的人其用具应该注意消毒;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提高皮肤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专家告诉我们,脚气并不难治愈,关键是对脚气要充分重视,病人应该树立治愈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治疗,让恼人的脚气一去不复返。

(实习)

  春天就要到了,糖尿病患者在尽情享受无限春光的时候,还应注意预防足癣。

  春季,平时脚汗较多的人容易患上足癣,而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足部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都可能发展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当穿宽松的棉袜和棉布鞋,并每天检查足部,天天换洗袜子。如果发现有皮肤小破损,千万不可自行处理,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再则,要按计划摄入足够的热量,注意饮食搭配,多吃一些新鲜蔬菜,适量水果,保证足够的饮水和维生素。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除此之外,不要忘记监测血糖,血脂复查,严格遵守医生为自己定制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以防止病情的加重和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39皮肤病频道

(实习)

  小刘这几天白带特别多,而且白带像豆腐渣似的,阴部又痒又痛、寝食难安。医生为她做了检查,从她的阴道分泌物中培养出了病原菌———白色念珠菌,马上确诊为霉菌性阴道炎。小刘叹着气对医生诉苦:“一个月前患了手足癣,还没彻底治愈,现在又得了阴道炎,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医生却说:“你的阴道炎是你自己传染给自己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些妇女患了手足癣不积极治疗,反而还用洗脚或洗手盆洗涤阴部,或用手或摸完脚的手去抓卫生纸、月经垫等,或用擦过手脚的毛巾擦会阴处,这样,手脚上的霉菌就会感染阴部而引起阴道炎。有的人家全家合用脚盆、脸盆,又用脚盆或脸盆洗涤阴部,如家人患有手足癣,也可以传染给妇女使其染上霉菌性阴道炎。所以,妇女洗涤阴部的盆子、毛巾一定要专用、严禁混用。

  有脚癣、手癣又有霉菌性阴道炎者应同时治疗,如只治阴道炎,不治手足癣的话,还会出现反复感染。霉菌性阴道炎可口服制霉菌素、曲古霉素、妇炎康、妇科千金片,每晚用洁尔阴或妇洁灵液,2%~3%的小苏打水冲洗阴道后,再将制霉菌栓或治糜灵栓、达克宁栓、克霉唑栓等放入阴道深部。必须指出: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切不可滥用高锰酸钾水冲洗或坐浴。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39皮肤病频道

(实习)

  “脚气”即足癣,是一种可怕的真菌性皮肤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后果严重。

  1.蜂窝织炎

  这是足癣所致的第一种炎症,一般发生在足癣的病灶处。感染部位的软组织比较疏松,炎症易向四周扩散,有时可波及到深部组织,甚至达到肌腱和骨。皮肤表面明显红肿,并有显著的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其上可发生水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病变中央常发生坏死,而较深的蜂窝织炎局部红肿不明显,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患者有与淋巴管炎及丹毒基本相同的全身症状,如高热、畏寒、乏力、厌食等。蜂窝织炎一般在一周左右形成脓肿,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败血症等。

  2.丹毒

  丹毒是足癣引发的第二种炎症。祖国医学称之为“流火”,并对此早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中说:“丹者,人身体忽然沙啵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足癣主要引起小腿丹毒,往往起病急骤,患者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关节疼痛,体温可升至39℃以上,同时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较轻的患者仅在足踝部皮肤出现一过性红斑,继之脱屑,重者皮肤开始表现为红斑片伴有肿胀,发炎的部位因为水肿而略高于周围皮肤,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扩展迅速,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的患者红斑水肿显著,或有水疱形成。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年老体弱者,还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合并症。若丹毒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发生慢性淋巴管水肿,久之,患处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就像大象的皮,俗称“大象腿”,医学上称之为“象皮肿”。

  3.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

  此为足癣引起的第三种炎症。浸渍糜烂型或水疱型足癣在感染化脓时,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开始时,在足癣病灶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很快有一条红线自下而上,沿小腿向跷逊⒄梗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如治疗不及时,“红线”可达腹股沟。

  足癣引发的蜂窝织炎、丹毒及急性淋巴管炎(俗称红线)绝非小病,重者可危及生命。若要防止这三大炎症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及根治足癣。一旦发现有上述任何一种炎症,则应积极就医,尽早控制炎症的发展。

(责任)

  生活中,许多人因为分不清什么是脚癣,什么是脚气,因为脚癣也常常被人称为“脚气”,以致“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而实际上另有一个“脚气病”的病种,也就是说,“脚气病”和“脚气”是两个不同的病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发病症状可以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型”;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型”。多数病人呈亚急性发作,病情较轻。

  脚气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

  脚癣,又名香港脚,俗称“脚气”。它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发作时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这种病较顽固,病程较长。目前患有脚癣的人很多,预防脚癣的最佳方法就是要避免接触病人的脚或病人沾染过的物品。病人用过的鞋、袜、洗脚盆以及澡堂的地板等处,都可能有致病的真菌,应该引起注意。脚癣治疗不及时,还可能漫及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脚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用药。脚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在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

  二是不要乱用药。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子应该使用软膏。有人用肤轻松等皮质类固醇药膏来治疗脚癣,结果是越治越扩散。破烂出水时应该到医院,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千万不要自行处理。有人将阿司匹林片压成粉末状撒在糜烂的足趾间,结果形成了溃疡,长期疼痛不愈。

  三是脚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的脚癣来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可以局部应用消炎药,必要时还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并应该适当休息。

(责任)

  手癣是由真菌引起的,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在手癣的发展阶段,皮疹非常活跃,出现红斑、豆疹、水疱和脱屑等病变。此时真菌生长繁殖很快,传染性也较强。由于真菌随时可以随皮屑散布到周围,所以用患病的手接触食物,食物就会被污染。但是手癣的传染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如握手等),因为食物经高温蒸煮后食用,真菌会被消灭。

  那么,得了手癣还能下厨吗?

  一般来说,患有手癣的人是不准从事餐饮工作的。因为饮食不一定都经过高温消毒,比如凉拌菜,就难免手与菜的直接接触。如果家庭主妇患了手癣,首先应及时医治;若一时未能治好,做饭前应尽量把手洗净,且不用患手癣的手凉拌食品。有条件者可以戴橡胶手套操作,以避免真菌污染食物。

  • 小心!美食“传播”荨麻疹
  • 8个小秘方治脚气
  • 解疑:为何你会天天掉发?
  • 秋冬季可彻底治愈顽固脚气
  • 脱发:5大治法 8项注意
  • 月经前 痘痘疯长该怎办?
  • 黄褐斑患者 你该如何护肤?
  • 日常生活中简便法除雀斑
  • 黄褐斑护肤要点
  • 少年白头者 要与铜多亲近

(实习)

  手癣是指手掌部的皮肤癣菌感染,表现为水庖、角化和鳞屑性斑片。临床上以角化增厚、掌纹加深、如鹅掌状者多见,故民间误称之为“鹅掌风”,将其与掌部慢性湿疹混淆。

  手癣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水疱鳞屑型:此型多以一侧手开始,在掌心或戴戒指的指根部开始。初起为局部发痒,抓后发红,显出针头大小的水疱,壁厚发亮,多成簇成群,在皮下如粟米状;自觉剧痒;除非抓破、糜烂,否则不久水疱就干涸,开裂脱皮;边缘有粘着的鳞屑,逐渐向四周扩大,呈现环形或多环状。

  (2)角化增厚型:多数是由上一型缓慢发展而来的。单手或双手受累及,呈现为无明显水疱的环形脱屑斑。日久者全掌或大部弥漫发红,掌皮增厚、粗糙、皮纹加深,如鹅掌。冬天则更加显得厚、干,甚至有皲裂、出血和疼痛。患者感到指掌伸缩不便。

  • 小心!美食“传播”荨麻疹
  • 8个小秘方治脚气
  • 解疑:为何你会天天掉发?
  • 秋冬季可彻底治愈顽固脚气
  • 脱发:5大治法 8项注意
  • 月经前 痘痘疯长该怎办?
  • 黄褐斑患者 你该如何护肤?
  • 日常生活中简便法除雀斑
  • 黄褐斑护肤要点
  • 少年白头者 要与铜多亲近

(实习)

  手癣和足癣都是由于真菌感染手足皮肤所致的疾病。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虽然引起手足癣的真菌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为皮肤癣菌所致。它主要由共用拖鞋、浴巾等卫生用品传播,利用公共洗浴设备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为高发人群,此外还可在家庭内传播。足癣发病率高于手癣,且常常为手癣的传染源。

  足癣一般夏重冬轻,足汗较多者,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指间糜烂往往会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且多先从一只手开始,如不治疗经若干年后可发展至双手。由于手是用来干活的,所以患手癣后常常造成新的传染,如导致体癣、股癣等。

  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如任其发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最终发生指趾甲的感染而形成甲真菌病或称为甲癣,甲癣较手足癣更顽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轻视手足癣,它会导致更严重和更顽固的病症,应当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大的方面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口服治疗往往仅用于皮损范围大、顽固、外用药难以奏效的病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小心!美食“传播”荨麻疹
  • 8个小秘方治脚气
  • 解疑:为何你会天天掉发?
  • 秋冬季可彻底治愈顽固脚气
  • 脱发:5大治法 8项注意
  • 月经前 痘痘疯长该怎办?
  • 黄褐斑患者 你该如何护肤?
  • 日常生活中简便法除雀斑
  • 黄褐斑护肤要点
  • 少年白头者 要与铜多亲近

(实习)

  许多患霉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就诊时常问:“大夫,我有脚气,是不是这个传染给我阴道炎的呀?”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了解霉菌性阴道炎和足癣各是由什么致病菌引起的。

  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细菌是念珠菌属,其中90%是白色念珠菌;而引起足癣的细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因白色念珠菌引起者仅为极少部分。由于主要致病菌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与足癣关系不大,但这并不是说足癣一定不会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由于极少数病人的足癣可以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因此一旦患了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足癣,而生活中又不加以注意,如内裤与袜子同洗,洗完脚后不洗手即上厕所,就会给白色念珠菌感染外阴、阴道带来机会,导致霉菌性阴道炎。也就是说,很少一部分人的霉菌性阴道炎是由足癣传染引起的。

  • 小心!美食“传播”荨麻疹
  • 8个小秘方治脚气
  • 解疑:为何你会天天掉发?
  • 秋冬季可彻底治愈顽固脚气
  • 脱发:5大治法 8项注意
  • 月经前 痘痘疯长该怎办?
  • 黄褐斑患者 你该如何护肤?
  • 日常生活中简便法除雀斑
  • 黄褐斑护肤要点
  • 少年白头者 要与铜多亲近

(实习)

  “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 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型”;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型”。多数病人呈亚急性发作,病情较轻。这种病的治疗主要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

  脚癣,又名香港脚,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此病较顽固,病程较长。

(责任)

  真菌躲藏在哪里?

  众所周知,脚气的反复发作是因为真菌没有彻底从皮肤上铲除。一旦条件适宜,真菌就会死灰复燃、兴风作浪。

  想要根除脚气,就要彻底杀灭铲除真菌。而要彻底杀灭铲除真菌,首先就要知道真菌躲藏在哪里。

  真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要依靠吞噬皮肤中的营养物质来获取其赖以生存的养分和能量,从而逐步破坏皮肤结构,引起脱皮、溃烂、水疱等一系列症状,并且伴有瘙痒、脚臭等恼人的问题。对脚气患处的皮肤病屑进行显微切片观察,我们发现,患病皮屑中真菌数量之巨大令人吃惊,皮屑内部几乎全被真菌菌丝所破坏和占领。由此,我们找到了真菌的藏身之所——被真菌感染的患病皮肤病屑。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普通的外用抗真菌药品不能彻底根除脚气了。原因就是——没有铲除被真菌感染的皮屑。真菌藏在患病的皮肤中,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药物的威胁,活得逍遥自在。

  这些被感染的皮肤,其组织结构已被破坏,除了做真菌滋生的“温床”之外,已不具有正常皮肤的功能了。而脱落的病屑更是一个个“真菌炸弹”,成为脚气传染的重要载体。因此,铲除被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屑,成为根治脚气、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杀灭真菌的同时,除去被感染的病屑,摧毁真菌的“老巢”,让真菌无处藏身,才能有效彻底的清除真菌的危害,让脚气不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