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春雨潇潇,空气潮湿,在杂志社当
婴儿
湿疹治好了,不会再痒痒的喔!
婴儿湿疹,中医称为“奶癣”,多发生在乳儿期,通常在出生后一两个月起病,也有在出生后三、四星期即发生,一般在两岁左右自动缓解。
湿疹初起时,常为红色细小点状丘疹和疱疹,以后融合成片。由于痕痒剧烈,患儿常烦躁啼哭。湿疹好发部位是前额、头皮、脸、国窝、肘窝、腕等处。
婴儿湿疹可以用以下药膳治疗或辅助治疗:(一)菊花茶:菊花两钱,开水冲泡饮用,可清热散风解毒。(二)银花茶:银花五钱煎水,加糖适量饮用,可清热解毒、消肿痛、除疮毒。(三)荷叶粥:粳米一两,先以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取鲜荷叶一张洗净,覆盖粥上,再微煮片刻,揭去荷叶,粥成淡绿色,调匀即可,食时加糖少许,可清暑热、利水湿。(四)薏米粥:薏米一两以常法煮粥,米熟后加入淀粉少许再煮片刻,再加入砂糖、桂花少量调匀后食用,有清热利湿,健脾和中之效。(五)茵陈陈皮茶:茵陈、陈皮各三钱煎水饮用,可加少许糖,有助清热利湿、理气健脾燥湿。
阴囊湿疹好发于青年。病因较复杂,与精神因素及饮食均密切相关,亦与出汗多,致使局部皮肤受汗液浸渍有关。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或饮酒、药物过敏等,也可加重病情。假如细菌感染化脓,则引起局部炎症,淋巴腺发炎肿痛。多数患者由于剧痒难熬,经常搔抓,以致病变经久难愈,阴囊皮肤变肥厚,皱纹加深加阔,色素沉着明显,其上有鳞屑和薄痂。也有阴囊水肿明显,渗出结痂的。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对于阴囊湿疹的防治,首先要树立信心,克服悲观情绪。另外要戒除手抓、水烫的不良习惯,内裤要宽大,选用全棉制品,饮食上避免鱼虾等动物蛋白和辛辣食物酒、浓茶、咖啡等。
对于阴囊湿疹的治疗,可选用抗组织胺药物,口服扑尔敏4毫克,每日三次,夜晚瘙痒剧烈者,可睡前加服苯海拉明25毫克。局部外用氯氟舒松软膏。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2—4%硼酸溶液冷湿敷。若合并细菌感染,可用0.1%雷夫奴尔冷湿敷,必要时口服抗菌素。对于阴囊皮肤增厚者,可外用2%黑豆油糊膏。
中医治病主要是辨证施治。中医常把阴囊湿疹分为湿热下注证和阴亏血燥证两型来治疗。湿热下注证相当于急性阴囊湿疹,阴亏血燥证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1)湿热下注证 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痂,常浸湿内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于阴部所致。治疗宜清热除湿。常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 山栀子10g 苦参10g 泽泻10g
木通10g 地肤子20g 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阴亏血燥证 可见阴囊皮肤皱折变粗变深,搔破后渗出血水,夜间瘙痒剧烈。舌红,少苔,脉细滑。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日久伤及阴液,致阴亏血燥所致。治疗宜滋阴养血润燥,常用方药为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0g 熟地20g 白芍10g 川芎10g 玄参10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鲜皮30g 白蒺藜 10g 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湿疹、汗疱疹易与手足癣相混淆。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脱屑,当蔓延至手、足背出现边缘清楚的损害时有很大诊断价值,真菌检查阳性时可以确诊。
防治
患者应对湿疹的发病因素,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认识,以便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食物。对鱼、虾等一般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不盲目地忌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一)内用疗法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常用的有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剂。对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作静脉封闭。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
(二)局部疗法 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外用药物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
1.急性湿疹 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作冷湿敷,当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的霜膏和湿敷交替使用。
2.亚急性湿疹 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含有皮质类固醇的乳剂和糊剂等。为了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在前述药物中加入新霉素等抗生素。
3.慢性湿疹
常用糠馏油、黑豆馏油、煤焦油和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也可将这类药物制成硬膏或涂膜剂。此外,对限局肥厚性损害尚可用皮质类固醇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一般4一6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疗法
中医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期的表现,治疗也不同。急性湿疹如湿热重,红肿渗出时宜清热泻火,凉血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亚急性湿疹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则宜养血祛风,活血润燥,方用四物消风汤加减。
(四)针灸疗法 常选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针穴位如肺穴、神门、皮质下及内分泌穴等。
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素质、神经功能和变态反应有关。病儿往往与消化道摄入食物等致敏有关,婴儿则可能因吃奶过敏所引起。喂奶的母亲吃鱼虾及蛋类也可使孩子发生湿疹。湿疹的外形是很小的斑点状红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常流黄水,可形成水疮,干燥时则结成黄色痂盖。湿疹痒得厉害,所以孩子经常烦躁不安,不断搓擦搔抓,容易出血,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疤、脓痂。
孩子长了湿疹怎么办呢?可以在牛奶里少放些糖,把奶多煮一会儿,使蛋白质变性;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奶糕、豆粉等辅食,减少牛奶量,婴儿湿疹就会减轻。患湿疹的孩子不要用热水或肥皂烫洗,也应避免太阳晒,衣被不可达厚,避免毛线衣等接触皮肤,因为那样会刺激皮肤,加重湿疹。局部皮肤不要随便上药,应根据不同病期用相应药物,如急性期用2%-4%硼酸水湿敷而后徐氧化锌止痒糊剂;亚急性期可用炉甘石洗剂;慢性期用0.5%可的松冷霜类药物或糠馏油软膏,涂擦前应先清除鳞屑及结痴。如患儿极度僵痒影响睡眠,可于临睡前遵照医生嘱咐给孩子吃点镇静利。还要注意不让孩子的手到处乱抓,最好把该干的指甲剪短,或用纱布把小儿手指包起来。湿疹患儿禁种牛痘,以防发生全身性牛痘,须待湿疹痊愈才能接种。
美国弗尔法斯克胡嘉定先生:
我的皮肤病历时七八个月,在美国看了5个医生,毫不见效,特叙述如下,敬请指教治疗方法及途径。
七八个月前自我感觉肛门周围皮肤发痒,外观小面积皮肤表面发红,擦达克宁霜剂不再见效,于是去看了第一个医生———我的家庭医生。
①该医生认为是类似癣的真菌感染,开了两种外用药,嘱我交替使用。我用第一种药擦了两个月,有效,我改用第二种药,不想控制不了,又痒又难受,且患处扩大,于是我去看了第二个医生。
②第二个医生认为是皮炎,开了药要我用一周,一周之后无效再去看,该药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我去看了一位美国专科皮肤科医生。
③由于语言障碍,我只知道她另开两种外用药,每天交替使用,用两个月,又开一种口服药,服用一个月,用药之后自我感觉皮肤变粗,感觉迟钝,外观没有好转。
④无奈之下,我自费去看了一个中医皮科医生,她要我每天用她自制的一种水洗,交替使用两种外用药,一是田菊粉剂,二是日本产的“娥罗纳英H软膏”,并要我每天去医生处治疗,用热蒸气冲患处并用紫外线灯照10分钟,几天之后明显见效,5天之后我不再去医生处照紫外线灯及用热蒸气冲,但在家中坚持用药,不想几天之后突感那一小块患处有点痒,一天之后扩大到大范围,奇痒无比。而且外表起了小红疹,自我能找出的唯一原因是失控前一天去吃了生蚝、龙虾、海鲜之类,于是我去看了第五个医生,一位哈佛毕业的西医。
⑤她听完我的叙述,认为不是细菌感染,也不是真菌感染,是“内火”,既然所有的西药都无效,她让我不要再用了,只用中药,加开了外洗药,她建议我找中医调理,但在美国找一个好中医也不容易。
我也问了些有关朋友,大体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找对医生做细菌培养,对症用药;另一种认为是“内火”、“湿疹”,需中医调理。请教冯大夫,我该怎么办,如果必要,我也想回国治疗,但是找谁,中医还是西医,如果回国治疗时间有限,能否请冯大夫推荐医生?我今年55岁,男性,每天服用各种维生素,身体还算健康。
冯大夫答:
从你的来信所述,我们认为你所患的病多数可能是肛门湿疹,需要使用内服中药及中药坐浴,这样才能治愈此病。
内服中药治宜清热利湿止痒,可试用下列药物。
苍术10克、黄柏10克、苦参12克、地肤子12克、生山栀10克龙胆草3克、粉草10克、生甘草10克、车前草10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山药10克、地骨皮10克、紫草10克、地榆10克。
水煎服,连用7剂,肛门瘙痒症状可以消失,渗出将明显减少。
中药坐浴,可试用下列药物。
苦参15克、枯矾3克、地肤子10克、紫草10克、青黛10克、野菊花10克。
加水1000毫升,水煎后去渣,加米醋15毫升,每日1剂,坐浴20分钟。肛门瘙痒症状会很快消失,在服药期间停用西药即可,治疗效果一般不错。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炎症,病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湿疹的主要特点是剧烈的瘙痒,以小丘疹为主的多种形态的皮损,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容易慢性化。湿疹的病人可有多种过敏因素,如对鱼、虾、牛羊肉等过敏,吸入花粉、尘螨、羊毛和羽毛等也会发生过敏。患有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肠寄生虫病等,寒冷、湿热以及搔抓刺激等均可成为发病因素。
湿疹损害呈多形性。根据临床症状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湿疹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处方】
1.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物和局部刺激,不抓,不用力揩擦,不用热水肥皂烫洗。
2.不饮酒,不喝浓茶、咖啡。不吃酸、辣菜肴或其他刺激性食物。
3.湿疹发作期,忌食黄鱼、海虾、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4.婴儿湿疹的患儿应注意避免与种痘者和单纯疱疹患者接触,以免发生水痘样疹并发症。
儿科,如何治疗异位性皮炎:
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一患有异位性皮炎的儿童存在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现象。
许多家长和儿科医生认为,食物是引发湿疹的罪魁祸首,湿疹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还会增加治疗费用及许多不必要的检测。
美国的研究人员近期进行了一项单盲的临床研究,探讨了异位性皮炎治疗前后,食物过敏与之的相关性。共有23名11岁以下的异位性皮炎患儿入组,均存在食物过敏现象。其中16人食物过敏试验阳性,30%的人无食物诱发的速发型IgE反应病史。
研究人员观察到,当患儿的湿疹得到良好控制时,父母对食物过敏现象的关注就会有所减轻。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研究人员采用面谈和问卷的方式来比较湿疹治疗前后父母对孩子食物过敏现象的关注情况。结果显示,95%的家长认为,食物过敏会加重患儿的异位性皮炎。
随着为期3~45个月的治疗,父母对食物过敏现象的关注显著下降。研究人员指出,参与该项研究的患儿父母均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食物过敏现象,且坚信是食物过敏导致了异位性皮炎。然而在有效地治疗了异位性皮炎后,父母对食物过敏反应的关注显著下降。
因此是有效的治疗降低了家长对食物过敏现象的警觉性。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在有效治疗了异位性皮炎后,父母仍应重视患儿的皮肤护理。而异位性皮炎的治疗对食物过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最初表现为两颊发痒,皮肤发红,婴儿转动头部去摩擦或用手搔抓,继而出现较密集的小米粒样皮疹即红色丘疹或疱疹,很痒,后融合成片,水疱破后流黄色渗出液,水干后结黄痂。皮损常常对称性分布。由于奇痒剧烈,患儿常烦躁不安夜间啼哭,会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
婴儿湿疹病因比较复杂,有先天的体质因素,如对所接触的毛织品、灰尘或食物(如牛奶、鱼、蛋)等过敏,也有后天营养失调、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等因素,室内空气污浊、湿热、外部剌激等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那么,在婴儿湿疹治疗过程中,家长可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尽快康复呢?
一)用食物排除法寻找过敏的食物,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应改用人奶、羊奶或代奶粉喂养,或将牛奶多煮一会儿,少加糖,或牛奶加1/3或1/2的米汤,以后根据孩子消化吸收情况逐渐由稀到浓增加奶量。哺乳的母亲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因为有些食物中过敏物质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要注意保持婴儿大便通畅。如有消化不良,应及时治疗。
二)婴儿居室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婴儿所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在平时应该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屋尘、螨、毛、人造纤维、真菌等。衣服不要过暖,避免汗液分泌的剌激。衣服以棉织品最合适,内衣要勤换,忌用毛织物。
三)婴儿的生活要有规律,有充足睡眠,切忌搔抓、摩擦皮肤而使疹破溃,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增加感染和过敏的机会。可将孩子两手加以适当约束或戴上手套。每天更换枕巾,接触面部的被子部分可缝上棉布做被头,并且每天更换。
四)婴儿湿疹皮损勿用水及肥皂清洗,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质接触皮肤,应该用纱布蘸点植物油轻抹去痂。渗液多时,可用3%硼酸水湿敷。
五) 婴儿过度哭闹时要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患病期间严禁接种牛痘,以免引起全身性反应。
(责任)
湿疹为何“难治”?
其实,湿疹表现得如此“顽固”,关键是没有针对其内在致病因子和外在致病因子综合性治疗。
什么是内在致病因子?内在致病因子就是平时所说的过敏性体质,这类患者的血清里存在着一种特殊蛋白质——IgE球蛋白,其含量高出正常人的几倍到几十倍,这些都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此类球蛋白的存在,是引起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的根本原因。
但是,机体要发生过敏反应,必须要有外在致病因子作用。常见的外在致病因子有微生物感染,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还有各种寄生虫感染,例如蛔虫、钩虫、丝虫、鞭虫、疟原虫、绦虫、螨虫。还有一些物理性和化学性物质,包括太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寒冷、炎热、空气中的花粉、羊毛、动物羽毛、化学纤维、毛织品、化妆品、染料、肥皂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和食物,包括青霉素类药物、各种血清制品 (例如丙种球蛋白针、狂犬病血清针等)、鱼、虾、蟹、贝壳类、蘑菇和其他食用真菌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刺激和忧愁、恐惧、抑郁、紧张等情绪变化也能引起湿疹发作或症状加重。
湿疹患者由于瘙痒而抓搔皮肤,引起表皮破损、糜烂,流出渗液,这样一方面会增加细菌和致敏物入侵机体的机会,另一方面,脱落的皮肤细胞、血清渗液等这些自体组织蛋白质,也会成为自身致敏物吸收入血液后加重机体的过敏反应,加重瘙痒。
尽力避免外在致病因子
据此,治疗湿疹,就要采用综合性措施,要设法避免或消除以上外在致病因子。首先,要治疗各种慢性感染病灶,例如慢性鼻炎、副鼻窦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龋齿、气管炎、结肠炎等,要治疗好足癣、股癣、甲癣、念珠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性疾病,因为细菌、真菌的代谢物吸收入血液后会成为一种致敏物而引起湿疹发作,要使用有效的抗细菌和抗真菌药物治愈上述疾病。
平时要避免患感冒,对感冒病毒抵抗力低者,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外,还可使用卡介苗多糖核酸、胸腺肽注射液等细胞免疫增强药,以增强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对日光过敏者,除了需采取避光措施外,还需避免食用黄泥螺、菠菜、灰菜等含光感性物质的食品,在发病时期,可服用羟氯喹、β-胡萝卜素等避光药物。湿疹患者要避免使用各种化妆品,不要贴身穿化纤织物、毛织品,不要使用染发水。避免使用那些抗原性较强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磺胺类、血清制品等。平时要注意忌食蟹、田螺、蛤蜊等贝壳类动物蛋白,因为此类食物含有较高的组织胺蛋白,易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不要过度清洗皮肤,少用肥皂类清洁剂。避免精神创伤,情绪要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湿疹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以前,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血清C-反应蛋白,抗“O”,血沉,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以了解机体感染和免疫状况,以便对症治疗,然后按照疾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使用不同剂型、不同浓度的外用药。在内用药方面,也要按照疾病的不同时期,联合应用各种抗过敏、抗炎、止痒的药物。
治疗湿疹,要标本兼治才合理。具体怎样做呢?首先,要针对机体内在致病因子IgE球蛋白,使用具有抑制IgE球蛋白增生的药物,中药“雷公藤”就有很好的免疫抑制作用,对治疗湿疹具有独特的疗效,有皮质激素样明显的抑制皮肤过敏反应作用,而无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它不会引起溃疡出血,不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副作用,也不会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是目前治疗湿疹的主药,其使用剂量要根据皮疹情况、病程长短及全身健康状况而定。
其次,要针对外在致病因子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给以抗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及各种寄生虫感染治疗。同时还要给以镇静安神药,以消除患者的痒感。要避免接触和使用各种过敏原。值得一提的是,湿疹患者的外用药,也需要对皮疹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在使用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制剂的同时,分别给以抗细菌、抗真菌的外用药,单独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制剂是很难奏效的。
总之,湿疹的治疗,要针对机体的内在致病因子和外在致病因子,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决不是单独使用一两种药物就能奏效的。
(责任)
1)急性湿疹:发病急,皮损在面部、手背、小腿、阴囊等好发部位。皮疹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的片状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边缘不清,有剧痒或烧灼感。
2)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病情缓和,炎症轻,可出现鳞屑及结痂。
3)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皮损局限,皮肤粗糙,肥厚,呈暗红或灰褐色,有色素沉着,边界清楚,上覆鳞屑,有苔癣样变,常反复发作,瘙痒异常。
湿疹的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要去除可疑病因,病人应忌酒、及鱼、虾等抗原性强的食物,局部尽量减少刺激。2.内服药:口服补尔敏、赛庚啶等抗组织胺药物,用钙剂及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选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继发感染者须用抗生素治疗。3.外用药:无渗液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渗液多时可用0.1%雷夫奴尔湿敷。亚急性湿疹可用复方锌糊;慢性期可外涂激素霜剂。苔癣样变可用松馏油软膏或外贴皮炎灵硬膏。4.物理疗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冷冻疗法。
(责任)
答:你12岁的外甥女的皮肤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皲裂性湿疹,此病是慢性湿疹的一种。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引起湿疹真正病因尚不很清楚,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湿疹性改变,还认为与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有关。
因此在治疗上比较困难。一般来说,应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不吃辛辣及酒类等有刺激性食物,有鱼虾过敏者,忌食鱼虾。还应避免过度洗烫,避免接触洗衣粉,肥皂尽量少用。不要过度疲劳,心情要愉快。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可内服抗过敏药,也就是抗组胺药,此药种类较多;应用钙剂等可作辅助疗法。既然是皲裂干燥,可外用润滑性药膏。由于治病应个体化不能千篇一律,因此请到当地设有皮肤科的正规医院去,找有经验的医生诊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正确治疗。
(责任)
在临床上,手部干燥性湿疹和手癣的症状非常相似,应加以鉴别。手癣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而手部干燥性湿疹则在冬春季节症状明显加重。湿疹常呈对称性发生,多见于手背,境界不清,遇到外界刺激容易恶化,霉菌检查为阴性。而癣则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所以,手部干燥性湿疹绝不能用癣药。
随着合成洗涤剂的使用和增加,手部干燥性湿疹的患者也在增加,因为手部干燥性湿疹往往是由于经常接触肥皂、洗衣粉、各种洗涤剂等碱性物质引起。
患者多有手部皮肤外伤史,皮损首先发生在患湿疹部位,以后逐渐蔓延,损害为局限性干燥的鳞屑斑。在皮纹处尤其是活动程度较大的部位容易发生裂口,患者皮损部位可有明显的瘙痒,局部皮肤由于长期摩擦、搔抓而变厚、粗糙。由于经常要用手,所以其病变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对于手部干燥性湿疹的防治,首先在手部皮肤有外伤后应及时治疗,避免局部刺激,注意局部清洁,不要直接接触洗衣粉、肥皂、洗涤剂等碱性物质。对发生湿疹的部位,应避免搔抓、烫洗;局部感染时避免涂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食用辛辣食品;对于皮肤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织胺类药;对有裂口者,使用皮康霜效果较好,涂用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可增加其疗效。
(责任)
“奶癣”其实不是癣(真正的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发生与婴儿消化能力差,身体特异反应有关。这些婴儿对某些物质如牛奶、鱼、虾、鸡蛋、大豆等中的一些蛋白质,空气灰尘中的螨类、花粉、动物毛、化学纤维等,比一般孩子敏感。这类物质被孩子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后,便可诱发“奶癣”。一般多发生于出生2~3个月的婴儿,其发病率约为3%。到1~2岁时,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退,极个别的可持续到成年。
治疗“奶癣”要从发病原因着手。哺乳期的妈妈,应避免吃辛辣、虾蟹及海鲜等“发物”,以免致敏物质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在牛奶煮沸后再煮一阵,以尽量破坏引起过敏的物质。不要给婴儿喂得太饱,可在两次哺乳间喂一些清水或糖水,以减轻消化道系统负担。
同时,注意保护好婴儿的皮肤。衣服应用棉纺材料制作,注重宽松、柔软,忌用羊毛、化纤产品及粗布制做内衣。婴儿尿布应勤洗、勤换。居室内空气要新鲜,避免过热、出汗。注意将婴儿指甲剪短,以防搔抓患处时损伤皮肤。病变部位忌用碱性肥皂和热水清洗,也不宜涂擦香水等化妆品。发病严重的暂时不进行预防接种。
轻症“奶癣”一般不需要用药,待其自愈;如症状明显,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等;同时用一些辅助药物,如维生素C和钙粉,以降低敏感性。病变局部可用青黛散涂抹,或用1%淡盐水纱布湿敷。局部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注意皮质激素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责任)
外洗方:荆芥、防风、蝉衣、白鲜皮、川椒各15克,徐长卿、艾叶各30克。水煎外洗,日二次,避凉避风。局部感染流脓加蒲公英、大黄各15克。
外涂方:枯矾10克,黄柏粉5克,雄黄3克,冰片1克。共为细末,贮瓶备用。外洗后或痒甚流水时取适量药粉外涂局部,每日1次。
(责任)
瘙痒
发病原因:春季虽然来到,但是,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干燥气候的挑战,一些瘙痒病人在初春也不会好转,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他们皮肤分泌油脂等保护物质的机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病。
对症用药:口服+局部口服抗过敏药物。
局部用药:可用卢甘洗剂兑温水泡澡,一天一次即可,缓解痒症。洗澡后用樟脑霜或者凡士林之类的滋润性护肤品,以锁住皮肤表面水分,缓解干燥瘙痒。如果有时痒得难受,请千万不要使劲抓挠,因为把皮肤抓破了会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细菌容易进入皮肤引起皮肤发炎、溃烂,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浸了凉水的毛巾冷敷来化解瘙痒。
湿疹
发病原因:春天气候潮湿,有些人的手和脚会因为汗腺发达而分泌很多汗液,特别是脚,如果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闷热潮湿一起来,脚就会脱皮、痒、长水疱,很多人误认为是脚气,其实是湿疹。
对症用药:局部用药保持干燥
皮炎平涂抹患处,一天两至三次。
用醋酸铅泡手脚,一天一次。
在脚上或者鞋子里撒上足粉,让脚保持干燥。要穿透气的鞋子,如布底的布鞋。
医生提醒:因为湿疹的症状和脚癣相同,很多人把湿疹当成脚癣,用达克宁霜,没有任何效果,所以治疗前要做一个真菌试验,判断到底是否属于真菌感染。
(实习)
(1)手部湿疹: 在湿疹患者中约占33%,因双手接触外界物质(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故发病率高。起病缓慢,皮损发生于手指、掌心,对称分布,皮肤浸润肥厚,表面干燥,粗糙、脱屑,冬季常出现裂。常因继发因素影响使病情加重,顽固难治。
(2)耳部湿疹:较常见。皮损好发于耳郭上部,耳后褶皱,外耳道处。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自觉剧烈瘙痒,常由中耳炎或挖耳引起。
(3)乳房湿疹:主要见于哺乳期妇女。皮损局限于乳头 乳晕、境界清楚,对称分布,表现为糜烂、渗液、皲裂、自觉瘙痒或疼痛,停止哺乳后易自愈。
(4)阴囊湿疹:较常见。局限于阴囊,自觉剧烈瘙痒,因经常搔抓,阴囊红肿,有轻度糜烂、渗液。慢性者表现为浸润肥厚,有薄屑、病程长,常多年不愈。
(5)女阴湿疹:为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常累及大小阴唇及其周围皮肤,皮损为界限清楚的浸润性水肿,奇痒。因月经及分泌物刺激,可使病情加重。
(6)肛门湿疹:一般局限于肛门口,患处皮肤红肿、潮湿、浸润肥厚,自觉奇痒难忍,可发生皲裂。
(7)小腿湿疹:较常见,多与静脉曲张有关。皮损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不一定对称。表现为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时有色素减退。
(8)婴儿湿疹: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其发病于消化功能障碍,食入或吸入某些致敏物或外界不良的刺激有关。常在婴儿出生1个月后发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液、结痂,甚至可继发细菌感染,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多在两岁左右痊愈。
(9)钱币状湿疹:多发生于四肢伸侧,如手背、指背、前臂。皮损为境界清楚的圆形红斑,一般为1~3cm大小,其上有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慢性病程,易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