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湿疹可能发生在皮肤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本病常常发生于具有过敏素质的个体。凡有此素质的人,对体内外各种致敏物质,如食物中蛋白质,尤其是鱼、虾、蛋类及牛乳,还有化学物品、植物、动物皮革及羽毛、肠道中寄生虫,感染灶等的作用较正常人容易发生过敏反应。有的甚至连日光、风热、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诱发湿疹。
此外,湿疹的发生,有时还可能同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肠道疾病、新陈代谢异常等有一定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湿疹的发病往往是诸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所致的。诚然,临床上也可见到,由于坚持锻炼身体或环境改变,使湿疹病损自然消退而获痊愈。
还必须指出,湿疹易复发,原因何在?有人解释为这是患者敏感性增高以及致敏物质的多源性之缘故。
婴儿湿疹是遗传性过敏体质对环境中某些因素的过敏反应。其确切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多认为与遗传和免疫异常都有关。这种婴儿常伴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荨麻疹等疾病;多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早的生后1~2周即出现皮疹,主要发生在两个颊部、额部和下颌部,严重时可累及胸部和上臂。开始时皮肤发红,上面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可出现水疱、脓疱、小糜烂面、潮湿、渗液,并可形成痂皮,痂脱落后下面是糜烂面,愈合后成红斑。约数周至数月后水肿性红斑开始消退,糜烂面消失,皮肤干燥,呈现少许薄痂或鳞屑。处理时应注意避免外界各种不良刺激至关重要,如避免用热水烫、肥皂洗、搔抓、摩擦等。不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穿的衣服和用的尿布要将洗涤剂冲洗干净;不要用毛织品接触皮肤,
1.搽药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湿疹部位,不要用水洗特别是用热水和肥皂,可以用消毒的植物油或石腊油擦拭。
3、避免小儿搔抓,;避免接触丝毛织品等衣物。
4、饮食方面,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尽量避免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对蛋白质过敏,可单食蛋黄;乳母暂不要吃蛋、虾、蟹等食物。但要多吃些含植物油丰富的食物,因不饱和脂肪酸通过乳汁到达婴儿体内,可防止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高而这正是婴儿湿疹的病理基础。吃牛奶的婴儿吃东西也要适当限制,特别是海产品,如鱼虾,蟹等;如怀疑牛奶过敏,可将鲜牛奶多煮一些时候,最好煮开2次以去除过敏原。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率约占皮肤病的1/4。临床特征是皮损多形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有渗出倾向,由于致敏因素较多,往往不易查清,有些对食物中的鱼、虾、牛肉过敏,有些因吸入物中的花粉、尘螨、羊毛、羽毛过敏。有些因慢性感染病灶。某些物理因素,如寒冷、湿热也起一定的作用。有些与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有关,神经精神因素对湿疹的发病亦有密切关系,遗传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般病理改变
a 急性皮炎:角质层有角化不全及凝聚的血浆,偶可见中性粒细胞。表皮内水疱及大疱,水疱周围可见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和细胞内水肿,伴有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及细胞外渗。
b 亚急性皮炎:角质层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及结痂,海绵形成、细胞内水肿,常有海绵型水疱,中等程度的棘层肥厚,炎症浸润与急性皮炎相似。
c 慢性皮炎:角化过度和限局性角化不全,中等程度至明显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轻度海绵水肿,但无水疱。常可见核固缩偏于一侧,胞浆空泡化的棘细胞可能系糖元聚集所致。炎症浸润一般分布于真皮上部的血管周围,无细胞外渗。
几种特殊类型的皮炎都有上述的一般病理改变,但还有各自特点:
a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以慢性皮炎为主的病理改变,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增多。详见5.1.4。
b 钱币状湿疹(Nummular eczema ):组织象以亚急性皮炎为主,广泛的角化不全,不同的部位有散在的表皮内水疱。详见5.1.5。
c 汗疱性湿疹(Dyshidrotic eczema ):在角质层较厚的表皮内可见到海绵水肿型水疱。详见5.1.6。
临床特点
a 病因复杂,外因与内因都有,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b 皮疹多形性,边界多不清,自觉瘙痒,
c 皮损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d 急性:皮肤发红、肿胀,有水疱、糜烂、渗液、结痂,
e 亚急性:炎症较轻,渗液较少,脱屑增多,
f 慢性:皮损有脱屑、肥厚,
g 自觉剧烈瘙痒,
h 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i 特殊类型的湿疹有:异位性皮炎、钱币状湿疹、汗疱性湿疹、皮脂缺乏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Sulzberger-Garbe综合征、婴儿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临床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阴囊湿疹是阴囊最常见的皮肤病,属于过敏反应。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热水烫洗、性情急躁等因素有关。
本病对称发生、常波及整个阴囊、患处奇痒,病程持久,反复发作,屡治不愈。急性期可有丘疹、小疱、脓疮、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变化。在慢性期则表现为皮沟加深、皮肤肥厚、阴囊皮肤粗糙如革,即民间所说的“绣球风”,若迁延失治或治不得法,可出现急性期与慢性期互相转变,迁延多年。
值得重视的是一旦出现阴囊的奇痒、渗出、结痂、肥厚等情况,且久治不愈,均应想到是本病所致。
因为本病不是癣,故不能按癣来治。本病最忌搔抓、揉搓、摩擦、烫洗等,凡热水、肥皂、盐水、碱水等皆不宜应用,也不宜外用碘酒、癣药水、大蒜等刺激性物品,只要能保证做到不抓痒、不刺激皮肤,很多病人可迅速好转。本病与情绪有关,保持心情舒畅、充分的休息及对疾病的必胜的信心,亦是关键环节。饮食上要能做到忌食辛辣发物、如葱、姜、蒜等。药物治疗,急性期以冷敷为主,每次可用约3000毫升净水,不加任何药物,或加明矾3克。或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汤待冷后湿敷。若合并感染,则加1克洗必泰或0.1克高锰酸钾化开入3000毫升净水,这些方法对阴囊奇痒和渗出效果很好。
慢性期传统疗法可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加热烘疗法更好,亦可用烟熏法或苦参汤药浴。西药治疗以强的松类软膏外用为主,坚持用药至少1~2个月,早晚各一次涂于患处,不需包扎,越薄越好,下一次涂药前不必清除前一次药物,对有感染的湿疹用时可涂用抗菌性药膏。对较肥厚的阴囊湿疹尚可涂用焦油类药膏,如5%煤焦油软膏、5%松馏油软膏、5%豆馏油软膏等。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很复杂。因食物、植物、动物、羽毛感染病灶等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是较多见的。然而,各种物理因素,甚至精神因素也可以引超湿疹的发生。
有位女患者,50多岁,经常吃鱼、吃辣椒但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反应。现在生活仍与往常一样,所不同的是在发疹前一天,由于孩子和她不一心,要钱,要房,还技着老伴闹分家,没有一个孩子关心她、体贴她,既是脑怒,又是伤心。第二天,在右侧颈部发生7×8厘米大一片冒针头大的、尖顶的、大小较一致的红色丘疹,符合湿疹。自觉瘙痒,吃点腥辣食物,痒得就更加明显。
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湿疹的发病成为重要的条件。一位年轻的姑娘,失恋之后,心情十分难过,连续失眠几夜,仅仅吃了一个螃蟹(以前吃多少都没有事),两天之后,脸上就起了好些小水疱。越痒越心烦,越揉越肿。经过一番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由于心情不舒畅,病情时轻时重。一位医生告诉她说:“过敏的病,不能根治,就是跑遍了大医院,也没人敢说根治你的病!”于是,第二天湿疹竟又扩展了全身。她含着眼泪由母亲陪同来到另外一个医院,找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医生。听完家属述说病情之后,老医生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姑娘的心:“姑娘,不要着急,你的病一定能治好,病情虽然比较严重,总共不到一个月。只要你照我的要求去做。保证让你三天变样,两个星期基本消退。”又给病人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嘱咐了食物禁忌,让她保证睡好觉。经过治疗,3天之后,姑娘高兴来复诊,皮疹已经消退了大半,不到两周就治愈了。病人和家属带着满意的心情告别医生。
第一位医生的谈话促使病情恶化。第二位医生的谈话促使病情好转。事实表明,心理因素对湿疹的发生、发展和病情转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医生的一句话,对病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过敏反应性皮肤病,多数患者由婴儿湿疹反复发作迁延而成,70%的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因此也被称为异位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Besnier痒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特点的皮肤病。
二、异位性皮炎病因病理
异位性皮炎与遗传因素、过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资料研究表明,约有60%~90%患者受季节因素影响,冬天由于寒冷刺激,加上阳光照射时间少,衣物的摩擦等均可能成为异位性皮炎的诱发因素。瘙痒和摩擦会导致瘙痒--搔抓--发疹--瘙痒的循环。其他病因因素包括免疫反应异常、血管及血管药物反应异常、神经精神因素、感染、气候及生活环境等。
三、异位性皮炎症状
临床上根据异位表现差异和对过敏原反应结果,将异位性皮炎分成单纯型和混合型,单纯型一般不并发呼吸系统症状,混合型一般都会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过敏症状。
异位性皮炎可发生于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或成人期,大部分患者多于出生后2~6个月发病(半数以上在出生后2年以内),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多形皮疹的主要表现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结痂、苔藓样变和皮肤抓痕、皮肤干燥、继发感染,多伴有瘙痒感。年龄不同,皮疹分布及表现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分阶段来观察异位性皮炎的症状 :
1.婴幼儿期:皮疹最常见于面部,也常见于其他暴露或易受摩擦刺激部位,如四肢伸侧。会阴、臀部一般较少受累。皮疹多表现为红斑、散在或融合的水肿性丘疹、丘疱疹,可有渗出及结痂,瘙痒剧烈。继发感染或淋巴结肿大较常见。病程迁延反复,病情变化可受出牙、呼吸道感染、情感刺激、气候变化等影响。
2.儿童期: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皮疹多分布于肘膝屈侧、颈侧、腕、踝等处。婴幼儿期的红斑、丘疹逐渐被以苔藓样变为主的皮损所取代。以痒疹型尤甚,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3.成人期: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的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患处瘙痒剧烈,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通过适当治疗最终也可逐渐痊愈。
一般来说,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四、异位性皮炎诊断检查
五、异位性皮炎治疗方法
治疗异位性皮炎的最常见药物是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一旦出现感染或症状严重者,医生一般会建议采取口服强的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者抗组胺药,然而大部分人都知道,激素和抗组胺药等大多只能起到暂时缓和症状的作用,一般是对瘙痒病人起到精神治疗的作用,时间长了不免会产生副作用。同样的,对于一些儿童、孕妇及肠胃不好者,长期使用或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引起发育受阻、肥胖、骨质疏松和其他副作用,而且一旦停药,病情常会反跳加重。婴幼儿尤其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或软膏,因为这些药物具有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针对年龄较大的成人,现在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进行中波紫外线治疗,补骨脂素加高强度长波紫外线或不加补骨脂素的窄带长波紫外线照射。因为射线作用于身体进行治疗,可能有潜在的远期副作用,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在儿童和青少年很少使用,许多年龄较大的成人治疗时也非常谨慎。
许多皮肤病的命名都是十分混乱,让人摸不着头绪【异位性】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异位性】(Atopic)是指一种特殊体质,患者除皮肤炎外,也会有气喘、花粉热,过敏性鼻炎,由于十分奇特,在命名时无处可摆(out ofplace),因此称为异位性。
异位性皮肤炎其实十分常见,在成人患者多数以四肢屈侧,即手肘、膝盖后侧为主要发作部位,但在脸部也十分常见,有时患者会严重到影响工作,睡眠。
有时异位性皮肤炎病情甚至会严重到无法服兵役的程度,多数异位性皮肤炎发病于幼儿期,进入成人期则约有2/3明显改善,但其中一半患者日后又再复发,而一旦到了成人期还有异位性皮肤炎,则往往会持续甚久。
严格说来,一旦成人的异位性皮肤炎,已成了一种内在体质,无法真正治愈,异位性的体质,除了皮肤会反复湿疹发炎外,也容易受到细菌及疱疹病毒的感染,另外皮肤保湿力下降,容易皮肤干燥,另外发炎后,也容易有色素不均匀现象。
异位性皮肤炎在成人患者的表现,可分为整片微湿润状脱屑斑块、钱币状盘状湿疹、毛囊性湿疹、苔藓状厚皮及半球状硬固丘疹几大类,异位性患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冬季干燥环境,会有四肢,尤其下肢前方的皮肤干裂发炎。
整体而言,异位性皮肤炎的皮肤就是保护缺陷的皮肤,不管过冷、过热、或是灰尘、动物皮毛(包括毛衣),都会导致皮肤的发炎。
异位性湿疹的处理,目前是以类固醇为主要方式,多数患者可以在安全有效照顾下,以外用类固醇控制,少数严重的患者,则可能需要用到口服或针剂的类固醇,另外,以人造紫外线照射,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更严重的情形,则可能会用到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
此外,国外也有外用免疫抑制剂,如tacrolimus,可以用于对类固醇反应不佳,或是排斥使用类固醇的患者。
对于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其实止痒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视,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搔抓,是不会产生异位性皮肤炎的病灶。这样的看法,忽略了异位性患者本身的内在发炎体质,将疾病归于患者本身的习惯不良,是有些极端;然而搔抓,的确是异位性皮肤炎恶化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抗组织胺的使用是处理上之必要方式,且往往愈有嗜睡副作用的抗组织胺,效果愈明显,不过近来也上市了一些本身具消炎功能的抗组织胺,除了较不嗜睡外,也被发现能够延缓,或减少小儿异位性皮肤炎,日后并发气喘的机会。
除了口服的抗组织胺外,一些外用的止痒药物,如:薄荷油、樟脑、痱子膏也可派上用场。
除药物治疗外,皮肤的保湿也是不可或缺的。正确的油质类保湿剂使用,是在沐浴后,当皮肤仍微有水气时,立即涂抹,以迅速达到保湿的目的,有时可在沐浴用水中,加入些许浴沐油,以增加滋润。
单纯的泡澡并不被鼓励,但如果在浸泡时添加浴油、燕麦粉,且起身时,立即做好保湿处理,则对异位性皮肤炎往往有帮助,至于在清洁用品的选择上,则要考虑皂性较低的清洁剂,以避免过度清洁,反而破坏皮肤。
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往往徘徊在于用药(类固醇)控制,却又担心副作用的心态中,如果是女性患者,则又担心下一代是不是也会有同样问题,甚至不敢生育的恐惧心理。
目前对防止下一代产生异位性皮肤炎,并没有太有效的方式,有人强调怀孕后期,避免服用花生、牛乳、蛋白,以减少婴儿期发病的机会,但成效不很明显。
唯一较多人建议的是以母乳哺乳,且延缓婴儿副食品的开始添加时间,至于如果仍不幸产生有异位性皮肤炎的下一代,也不需过于紧张,平时做好保湿的处理,即可减少发病机会,并可减少药物的依赖,尽力做好止痒的工作,避免搔抓。
二者配合之下,多数患者只需偶尔间断的使用类固醇(及日后将上市的外用抗免疫剂),就可以过接近正常的生活。
异位性皮炎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
一、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本型临床表现与婴儿湿疹相同,两者难于区分(详见本章第二节)。患儿可在2岁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儿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复发;还有部分病人迁延不愈,可持续发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此型多见于婴儿湿疹愈后,到6~10岁时再次发病;也可以自婴儿期持续演变而来;还有少数患者至儿童时期方始发病。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多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和腘窝。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酷似。常见为多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藓样变。
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后,皮疹表现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黄豆大丘疹、损害处干燥,陈旧皮损小而硬。病变处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自觉奇痒,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继发细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可逐渐痊愈或发展迁延为成人期异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异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婴儿期或儿童期异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损惯发于四肢屈侧、颈部、也可发生于前额、眼睑、手背等处。还偶有全身泛发者。病变较局限,皮疹多呈苔藓样变或淡红色丘疹性片块,表面可见细鳞屑附着和色素沉着。
患处瘙痒非常,往往因搔痒剧烈而继发感染。病程为慢性经过,病性时轻时重,最终亦可逐渐痊愈。
异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即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现婴儿期而直接进入儿童期或成人期异位性皮炎。有些患者仅有异位性皮炎表现,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还可伴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个别患者可伴发白内障和视网膜剥离,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肤干燥、毛囊角化、掌纹增多及皮肤白色划痕征现象。异位性皮炎易引起细菌感染或并发病毒性皮肤病。
研究表明,重型湿疹异位性皮炎患者机体表面存在的天然抗感染因子含量较少。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立犹太医学及研究中心的昂格(Peck Y. Ong)和同事说,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湿疹患者更可能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导致感染,引起刺激症状和搔痒,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湿疹的症状。他们将在10月10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347:1151-1160, 1199-1200)上发表全文。
研究者发现皮肤存在一些抵抗显微侵入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物质。迄今为止,研究者在大量有机物上(从昆虫到人类)已找到了500种不同的抗感染物质――已知是肽类。昂格他们在新研究中测量了6名无皮肤疾病者、8名异位性皮炎患者和11名银屑病患者的抗感染物质的水平。因为机体只在需要时才产生一些有攻击力的肽类,所以在健康人身上只发现极少量抗感染物质并不令人吃惊。与之相对的是,银屑病患者皮肤含有的肽类相对较高,而异位性皮炎患者的并不高于健康人。
随发评论的作者、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的扎斯罗夫(Michael Zasloff)告诉路透社记者,这些结果给治疗异位性皮炎摆出一道难题,控制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当重要,但使用抗生素可能促进抵抗性菌株的发展。目前医生们用皮质类固醇来治疗湿疹,这也抑制了机体合成抗微生物肽类的能力。可以使用促进皮肤生成抗感染肽类的药物,以让机体更好地抵抗感染,“这样我们可以仔细地筛选环境中的这些物质,以找到可以在皮肤上引起有效作用的安全试剂”。
湿疹样癌源于乳腺导管,继而累及乳腺、结缔组织和皮肤。也可见于乳房以外,如腋窝、外生殖器、会阴和肛门周围。其典型症状是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或斑块,表面糜烂、渗出、有结痂。
湿疹样癌如发展到晚期,同其他癌症一样,有致命危险。目前,对湿疹样癌的治疗,以光动力疗法效果最好。它的原理是利用光敏剂选择性地滞留于肿瘤组织内,并以特定波长激光对病变区域进行光照,从而达到局部治癌目的。因此,凡出现皮肤潮红、瘙痒、丘疹、有糜烂渗液,类似于湿疹的症状时,最好做个病理活检,以便对症治疗。
(责任)
外界因素:如化学制剂、化妆品、香料、染料、清洁剂、动物毒素、蛋类、鱼虾及牛奶等异性蛋白、花粉、尘埃、细菌感染、日晒、寒冷、搔抓等。
体内因素:过敏性体质,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静脉曲张,多汗,皮肤干燥等。
发病机理
可能为在复杂的体内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基础上所致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但有些湿疹则与变态反应无关。患者反应性的改变,常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些还不清楚,尚有待今后研究。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因,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
(责任)
湿疹的病人可有多种过敏因素,如对鱼、虾、牛羊肉、烈酒等过敏,吸入花粉、尘螨、羊毛和羽毛等也会发生过敏。患有慢性胆囊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寒冷、湿热以及搔抓刺激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而以先天禀赋敏感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常复发。
湿疹的皮损症状呈多形性,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中医理论认为,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发于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于气血运行失常,湿热蕴阻所致。根据清热利湿的原则以中医中药治疗湿疹,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实习)
有位女患者,50多岁,经常吃鱼、吃辣椒但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反应。现在生活仍与往常一样,所不同的是在发疹前一天,由于孩子和她不一心,要钱,要房,还技着老伴闹分家,没有一个孩子关心她、体贴她,既是脑怒,又是伤心。第二天,在右侧颈部发生7×8厘米大一片冒针头大的、尖顶的、大小较一致的红色丘疹,符合湿疹。自觉瘙痒,吃点腥辣食物,痒得就更加明显。
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湿疹的发病成为重要的条件。一位年轻的姑娘,失恋之后,心情十分难过,连续失眠几夜,仅仅吃了一个螃蟹(以前吃多少都没有事),两天之后,脸上就起了好些小水疱。越痒越心烦,越揉越肿。经过一番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由于心情不舒畅,病情时轻时重。一位医生告诉她说:“过敏的病,不能根治,就是跑遍了大医院,也没人敢说根治你的病!”于是,第二天湿疹竟又扩展了全身。她含着眼泪由母亲陪同来到另外一个医院,找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医生。听完家属述说病情之后,老医生第一句话就抓住了姑娘的心:“姑娘,不要着急,你的病一定能治好,病情虽然比较严重,总共不到一个月。只要你照我的要求去做。保证让你三天变样,两个星期基本消退。”又给病人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嘱咐了食物禁忌,让她保证睡好觉。经过治疗,3天之后,姑娘高兴来复诊,皮疹已经消退了大半,不到两周就治愈了。病人和家属带着满意的心情告别医生。
第一位医生的谈话促使病情恶化。第二位医生的谈话促使病情好转。事实表明,心理因素对湿疹的发生、发展和病情转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医生的一句话,对病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实习)
1.风热湿邪浸渍此病多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邻近部位之黄水疮漫延至耳部,亦有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风热与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2.血虚生风化燥本证因循日久,以致脾失健运,阴血耗伤,更以渗液淋漓不干,津液损耗,导致血虚生风,风胜化燥,耳部肌肤失于滋润,兼之余邪滞留,故皮肤粗糙、皲裂、盖覆鳞屑。
(实习)
耳部湿疹:惯发在耳后皱襞处,中医称旋耳疮。皮损呈红斑、糜烂、渗出少许、结痂及皲裂。多对称分布、痒感较著、易并发感染。以儿童患者占多数。
乳房湿疹:多见于女性,常在哺乳期易患此病。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往往双侧同时受累。皮疹呈红斑、浸润、糜烂、渗出及结痂,有时伴皲裂。自觉痒甚,且有轻度痛感。若停止哺乳,症状可迅速改善,直至获痊愈。
手部湿疹:本型最大特点是易受气侯影响,多见冬天加重,而夏季缓解。常常侵犯指背,皮损表现浸润增厚较明显,可伴皲裂及脱屑。奇痒难名,往往因洗涤剂等刺激而招致病情恶化。
小腿湿疹:此型临床较为常见,好发生在胫部内、外侧面,分布对称,皮疹表现与急性或慢性湿疹相同。某些患者并发静脉曲张,多在小腿下三分之一处,患处因血液回流障碍,可引起慢性瘀血,局部色素沉着颇著,有的还可发生贵疡。
女阴或阴囊湿疹:发生于女阴或阴囊部位,皮损呈红斑、糜烂及渗出,也可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该部湿疹、由于神经分布丰富故自觉奇痒难忍。
肛门湿疹:病发于肛门处,亦可涉及附近皮肤,皮损常为浸润肥厚,湿润或少许渗出,也能引起皲裂。剧痒。
(实习)
本病多发生于有传染性分泌物的病灶周围,是由细菌毒素或其分解物所引起的一种自体敏感性皮炎。
[症状及诊断要点]
1.常发于破溃的脓肿、窦道、溃疡、瘘管周围或女阴附近等常受分泌物刺激的部位。
2.初起仅限于化脓性病灶周围,皮损潮红,境界清楚。有多数小疱、脓疱或毛囊炎,表面覆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和痂皮。皮损可向周围扩大蔓延,有时周围出现一圈即将剥脱的皮屑,其下常有积脓。附近淋巴结往往增大。
3.具有自体接种传染的特点,搔抓可使皮损呈线状分布。
4.自觉瘙痒但较一般湿疹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