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真是让人招架不住,病来的时候痛苦不已,咳嗽,流涕,浑身疼痛还发烧,这可怎么办?趁你还不算严重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些食疗方。

  流行性感冒食疗方:

  维生素C

  目前已经被证实:它可以作为对付感冒最出名的补充剂之一,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机能,减少罹患感冒的天数,但是无法治疗感冒,也无法直接舒缓感冒症状的严重程度。在感冒初期服用可提高身体抗病力,改善症状,虽然很缓慢,但是相较于市面上的感冒药,对身体完全没有伤害,是非常安全的一类“感冒缓解药”。要想身体好,那可得每日都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含维生素C丰富的橘子、葡萄、萝卜、豆芽等食物。

  维生素D

  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顾名思义,通过接触阳光紫外线可生成。近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结论,它不仅有促进骨骼钙的吸收作用,还可以改善人的心情,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患病率,减低痴呆风险,甚至可以降低得感冒的风险。咱们以前都小看它了,有木有??趁冬日里难得的阳光甚好,出去走走也好。

  紫锥菊

  上世纪末,紫锥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家庭悄然走红,德国人一到冬天就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法国人呢,紫锥菊产品平时家里放着,一遇到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了,就吃它。原来这种草药能抗病毒、抗菌消炎、抗肿瘤、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所以在流感阶段服用几滴锦上添花的紫锥菊,就能轻而易举攻下体内流感病毒。

  大蒜

  大蒜可是我们日常烹调常用到的食材,它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帮助我们的身体生产更多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和其他感染。赫赫有名的大蒜素功劳可不小,但是很多人都“不会”吃大蒜,要得到它的抗病精华大蒜素的话,你必须切碎它,并且放上15分钟,让它与空气充分接触,才能产生大蒜素。

  两种茶:清茶一大碗,快乐防流感

  1、清心防疫茶:绿茶、菊花、生甘草各3克,用80℃的开水300毫升,冲泡饮用。功能:清热除烦,芳香解毒。适用于:工作繁忙,劳心耗神,容易心烦上火的易感人群。

  2、补脾健胃茶:乌龙茶、藿香、炒麦芽各5克,用80℃的开水500毫升冲泡饮用。功能:健脾开胃,消食解毒。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易消化,腹胀便溏的易感人群。

  凉拌菜:爽口凉拌菜,解毒防流感

  选用新鲜的鱼腥草、败酱草、蒲公英、马齿苋、黑木耳、鲜蘑菇其中一种,沸水焯过,过凉水控干,加入新蒜汁,拌匀,食用,易感人群皆可选用(蒜汁很重要)。以上鲜野菜在菜市场或超市均可买到。

  两道汤:吃豆喝汤最营养,预防流感保安康

  1、三豆汤: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3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煮熟,吃豆喝汤。功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挟湿热,大便稀溏的易感人群。

  2、四红汤:红皮花生豆、红小豆、红枣各3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煮熟,加入适量红糖,吃枣肉、花生,吃豆、喝汤。功能:补气生血,扶正祛邪。适用于:有慢性病,体质虚弱,气血两虚及放化疗的肿瘤病人。

  这些食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得了流感的人很虚弱,不妨从食物上多多做些要求,这样让疾病也能够恢复的快一些。如果是轻的症状可以放心使用这些食疗方,但是疾病比较重的话建议服用药物或是去医院进行检查。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立春过后,即便是凉风,也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春意。此时,各种病菌也开始苏醒、繁殖,预示着又到了一年最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季节。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想必就是流行性感冒了。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疾病,着实让人的工作、学习受到困扰。

  流感虽是一种感冒,却又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在传染性、症状、预后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预防流感要勤洗手通风

  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接种疫苗。此外,勤洗手、勤通风也尤为重要。大多数的传染病都是经手来传播的,与其说“病从口入”,不如说“病从手入”更为贴切。通过认真洗手,能轻易地清除一些引起疾病的病原,从而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

(流感期要勤洗手)

  在吃东西、与孩子玩耍前,上厕所、擤鼻涕后,以及接触身体黏膜部位前后,都应该养成洗手的习惯。洗手前要去除手上的首饰,用肥皂涂抹后至少揉擦15-20秒,确保指甲和指间都得到很好的清洗,冲洗双手后,用一次性纸巾擦干;若用毛巾擦手,则毛巾应个人分开使用,并及时清洗更换。

  此外,若经常待在密闭的室内,则须注意经常通风,同时定期室内消毒,以减小疾病的传播几率。

(www.39.net)独家专稿,欢迎分享,请点击获取授权。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02

  据英国路透社2月13日报道,哥伦比亚国家卫生研究所当地时间12日表示,该国5000多名孕妇感染了“寨卡”病毒,疫情将继续在美洲地区蔓延。

  该研究所在一份传染病报告中称,他们共发现31555起“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5013例为孕妇。本周上报的感染病例较上周增加了23%,而受感染的孕妇数量增加了57.8%,其中29.4%的孕妇生活在与委内瑞拉毗邻的北桑坦德省。

  哥伦比亚政府表示,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可以选择堕胎。但当地许多妇女很难找到提供流产服务的医院,即使她们符合法律规定,非法堕胎现象也十分普遍。波哥大一处诊所的医生说,一些感染病毒的妇女前来咨询,但即使实施了流产手术她们也不会承认。上周,当地媒体报道了该国第一例因感染“寨卡”病毒而堕胎的手术。哥伦比亚政府建议妇女延迟六到八个月再怀孕。

  据悉,“寨卡”病毒目前已扩散到30多个国家。研究表明,该病毒与出生缺陷小头畸形病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有关。但是人们对该病毒是否真的会导致畸形还知之甚少。巴西正在调查“寨卡”病毒感染与4300例疑似出生缺陷症之间的潜在联系。研究人员已证实,460多例小头畸形症患者中有41人受到“寨卡”病毒感染,但尚不能证明是这种病毒导致了畸形。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春节期间,北京市报告流行性感冒患者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5倍。全市各大医院门急诊就诊人总数超过了61万人次。随着这两天大风降温,新一轮流感高峰可能还会到来。

  预防流感,防控医学方面主要包括药物及距离两大块预防策略。即接种流感疫苗,与流感病毒保持距离,包括减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浑浊的密闭场所,勤洗手,出现流感样症状要避免接触他人,或佩戴口罩等。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其次,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洗手这件小事儿,外出归来,一定要先洗手,看似小细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隔绝流感病毒。”

  此外,专家提醒,得了流感应尽量卧床休息。发烧超过38.5℃时,可服用一些解热止痛药物。如果体温一直持续不降,并出现咳嗽、咳脓痰等情况,应到当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在饮食方面,患者应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止由于体温较高时水分丢失过多,造成体内水分不足。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周迎春

(得了流感应尽量卧床休息)

  网传防流感妙招大多不靠谱

  自入冬以后,流感势头渐猛。近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流感预警:我们正在经历流感疫情最严重的一年。与此同时,微博、微信、各大贴吧上流传了许多防流感妙招,醋熏房间、可乐煮姜汤、屋里放洋葱……这些真能让病毒远离你吗?

  醋熏蒸房间:不靠谱!

  这是最容易被人们用作“防病”的方法。事实上,一定浓度的醋酸的确能消毒,但效果不是很好。而食醋的醋酸浓度很低,远不能起到消毒的效果。如果在封闭空间长时间熏醋,不但会引起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还会对皮肤和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喝板蓝根:不靠谱!

  板蓝根属于清热解毒类中药,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但板蓝根并不能预防流感,过量服用还会引起消化功能和造血功能的不良反应。

  房间放洋葱:不靠谱!

  有台湾媒体称,洋葱中含有硫化丙烯,将其两头削掉,放在房间里可以防流感。虽然葱蒜能抑制细菌,但其对空气中的病毒作用微乎其微。得流感后可以喝生姜洋葱汤:洋葱1个、生姜4~5片煎汤,温热服下,然后盖被入睡,直到发汗。

(洋葱对空气中的病毒无用)

  可乐煮姜汤:不靠谱!

  相传将鲜姜和可乐煮开,趁热喝下,即可预防流感。但中医认为,流感要用苦寒的中药清瘟败毒,而“姜丝可乐”显然不具备苦寒之性。

  补充维生素C:不靠谱!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者回顾大量文献发现,在人体缺乏维生素C的前提下,适度补充可以预防流感,但对于健康人来说,补充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流感。

  用消毒剂打扫房间:要适度!

  有人用过氧乙酸等来消毒地板和家具预防流感。研究发现,适度消毒可杀灭室内大量病毒和细菌。但过氧乙酸酸性大,氧化程度高,普通老百姓居家使用不安全。而酒精容易挥发,风一吹,灰尘跌落,抹过的地方又会重新沾上病毒和细菌了。

  科学预防流感,首先,要保持卫生清洁,经常打扫房间,晾晒被褥。有的人喜欢在家中堆积杂物,甚至捡垃圾回家,这种做法很容易把病菌带回家,影响健康。其次,要勤洗手,手心、手背、手指缝隙等都要洗到。再次,要多喝水,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去人多的地方。最后,要多锻炼。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研究发现,任何运动都有预防感冒的作用。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快走就能成功抵抗流感。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25日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散播至整个美洲,只有加拿大和智利暂时幸免。寨卡病毒这个陌生的名字随着媒体报道进入大众视野。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会带来哪些健康伤害?离中国又有多远?这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关注。

  寨卡(Zika)病毒于上世纪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传播到非洲各地、南太平洋等地,近期扩散到拉美。目前的研究认为,该病毒主要由生长在热带环境中的伊蚊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寨卡病毒之所以半个多世纪不为世人所知,是因为它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类似登革热的温和形式。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表现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不到一周即可消失,极少有人需要住院治疗,尚无死亡案例。不过,寨卡热的症状至今没有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

(寨卡病毒尚无疫苗和治疗药物)

  2014年以来,WHO已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其中,巴西的疫情最为 严重,目前已报告近4000宗病例,有21个州(巴西全国有26个州)受此病毒影响。由于最近发现该病毒可能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使得这种被人们忽视的病毒似乎一下子“苏醒”了。萨尔瓦多、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和厄瓜多尔等南美国家甚至向女性发出了避孕警告。

  据法新社1月22日报道,三个月前,巴西首次出现了关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存在关联的新闻。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克里斯蒂安_林德梅尔解释说,畸形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但寨卡病毒“似乎是主要可疑因素”,病毒与小头症之间的关系仍在研究中。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报道指出,到2016年,巴西卫生 部只能“确认134例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相关”,其他病例仍处于调查中。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二科主任陈志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寨卡病毒及其引起的寨卡热,“了解这种病毒的专家应该也不多”。综合国外的资料,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这种蚊子在南方比较多。据统计,北京大约只有6%的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载体之一。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杨占秋表示,随着当前全球人群流动加速,寨卡病毒由南美地区传入我国,并在南方热带地区流行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引起大范围的流行。至于北方温带、寒带地区,并不适宜该病毒的生存,流行的可能性很小,国人不必恐慌。这一观点与英格兰公共卫生局相似,这一官方机构指出,寨卡病毒不会自然出现在英国。

  考虑到近期和未来数月的感染传播模式,多国卫生机构给出了建议。1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拉美和加勒比海14国旅行警告, 称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引发疫情,公民应慎重前往上述地区,孕妇尤须警惕。如果必须前往上述地区,应先咨询医生意见,在当地做好防蚊虫准备。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透露,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但同时提醒,近期如准备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应做好防蚊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等。如有发热、头痛以及红疹等症状或体征,应在入境时主动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尽快就医,就诊时应告知医师旅行史等相关讯息。杨占 秋建议,育龄期妇女尽量不要前往南美地区。由于寨卡病毒可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畸形,因此孕期前3个月要加强管理,避免感染。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天气冷飕飕,这波流感来势汹汹,让许多人胆颤心寒,深怕自己也卷入其中。中医师指出,提高免疫力是对抗流感的基本方法,除了要注意保暖外,平日可多用菊花枸杞茶饮润肺补气,或是多按压足三里,以及合谷丶迎香等3穴道,缓解久咳不癒症状。

  润肺补气 防治疫疠之气

  吴明珠中医师指出,中医将感冒分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一种是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即是西医所讲的流感,具流行性,由感染疫疠之气而起,可随口沫经空气传播,入侵人体,透过中医的药方、药膳,可达到润肺补气,温和的治疗效果。

  虽然流感由病毒引起,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调整身体免疫机能。包括:饮食方面要尽量清淡而富有营养,切忌吃生冷寒凉食物,煎炸辛辣要避免,也不要盲目节食,注意营养均衡,可多加入葱头、蒜、姜、醋等调味。

  药膳茶饮部分,可选菊花枸杞茶饮,本身具有有疏风清热效果,可缓解头痛及眼睛乾涩;另薄荷爽喉茶可以清肺化痰、生津止渴,缓解咽喉肿痛、声音沙哑的症状。或是在茶饮中,添加陈皮等润气补肺药膳。

  菊花枸杞 具散风清热

  做法:

  1.将菊花及枸杞子洗淨备用。

  2.菊花跟枸杞子以热水冲泡入味后依个人喜好酌量加入冰糖或是蜂蜜即可。

  功效: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效果,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

  吴明珠中医师强调,要预防流感,充足睡眠很重要的,最好能在晚上11时至早上7时睡觉,另平日要穿足够衣物,避免受寒。气管较差的人,最好用颈巾保护颈部,加强保暖效果;而久咳不癒者,可多多按压足三里等穴道养生。

  按三穴道 调整免疫力

  1.足三里:

  位置:膝盖外下方凹陷处往下3寸(4指合并的宽度)。

  功效: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2.合谷穴:

  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

  功效:可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增加身体抵抗力。

  3.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凹陷处。

  功效:具有疏散风热、宣通鼻塞的功效,可治疗鼻塞。

  【中医师小叮咛】:在流感流行期,应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勤洗手、多喝水,可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膳,或请教中医师调配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中药处方,就可以让自己及家人降低流行性感冒所造成的威胁。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流感上身全身酸痛、咳不停好难受!营养师叮咛,想要避免感冒症状加剧,使身体快速复原,除了看医生吃药外,感冒期间适度忌口,避免食用油炸食品、酒精等5大地雷食物,也同样重要!

  当心这5种地雷食物!吃多恐酿感冒症状加剧

  苏研臣营养师表示,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一种因感冒病毒感染而引起上呼吸道发炎的疾病。一般来说,此类病毒从活化至衰退约需7~10天的时间,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感冒发病至痊癒病程也应与之吻合才是。可若感冒期间,未加以适度忌口,不慎摄取到下列5大地雷食物,恐将使症状更为加剧,甚至导致病程延长。

  地雷食物1 油炸食品

  感冒期间,人体会自动开启免疫机制,借以杀死入侵体内的病毒。可一旦患者吃下含有大量过氧化物的油炸食品,便会导致免疫机制必须花费双倍的力量,来对抗过氧化物及病毒的威胁,进而拉长感冒复原的时间。

  地雷食物2 酒精

  苏研臣营养师提到,临床诊断上也发现,有不少民众每当感冒就习惯饮用所谓的药酒来补身。但是,来路不明的药酒不仅有成分不明、毒物残留的疑虑,对于舒缓感冒症状更是效果有限。

  虽然饮酒当下,人体确实会因酒精作用,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而短暂感觉身体发热,但在酒精代谢时,亦造成交感神经反应,导致末稍血管收缩,其中包括喉部的微血管,让感冒不适症状更加严重。

  尤其是当酒精代谢后,原先扩张的血管更会再度收缩,甚至比饮酒前更为剧烈。恐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增加中风、心肌梗塞发生风险,不可不慎!

  地雷食物3 人参

  虽然经现代药理证实,适度食用人参确实有助提升免疫力、增强体力。可却不建议于感冒期间服用。事实上,感冒时人体正处于剧烈发炎的状态,一旦吃下人参,恐使发炎程度更为严重。

  地雷食物4 巧克力等高脂甜食

  虽然之前曾有报导指出,黑巧克力可减少感冒症状,可此研究仍为动物实验阶段,人体研究仍尚未证实。一般来说,巧克力、甜点及糕点为例,制作时往往会添加大量的酥油、奶油;这些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内,都会诱发更多发炎物质的产生,进而加剧感冒症状。

  地雷食物5 辛辣食物

  辣椒、胡椒、山葵等辛辣食物,虽然含有丰富的抗氧物,可由于其在下肚前,容易对人体口腔、肠胃等黏膜组织带来刺激,使局部发炎反应更为恶化。因此,也不建议在感冒期间食用。

  【营养师小叮咛】:

  除了提醒感冒期间应避免食用上述5大地雷食物,以免加剧感冒症状、延长复原时间外,苏研臣营养师强调,想要感冒快速复原,更应多喝水、维持充足的睡眠;另外,也有研究指出,若是运动员亦可补充适量(约200mg)的维生素C,自然有助身体启动恢复力,摆脱病毒的纠缠!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流感的威力,就连年轻人也不能小看!医师提醒,有时候年轻人的免疫力太强,感染流感病毒后併发肺炎,可能引发“免疫风暴”,反让病症更严重,甚至引发多重器官衰竭,应及早治疗和防范。

  过度攻击!免疫力太强未必好

  马偕纪念医院新竹分院胸腔内科医师徐伟桦表示,青壮族群免疫力好,通常不会是并发严重疾病的高危险群,然而有时就是因为免疫力太强,流感并发肺炎症状反而更加严重,甚至丧命,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风暴”。当免疫系统在与入侵的病菌作战时,过度攻击释放出大量发炎因子,反而伤害到肺部正常组织,或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引起多重器官衰竭。

  最近就有1名40岁女性患者,个性外向开朗,身体一向健康,2015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造成呼吸困难而挂急诊,经X光检查发现两侧肺部已呈现严重浸润,确定流感并发肺炎,且随时有呼吸衰竭的危险,紧急安排住进加护病房做救护,1个月后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再持续观察2周才出院。不过,肺部纤维化的后遗症,也让她直到现在都仍持续以肺部复健,以改善呼吸困难的情形。

(免疫力太强未必好)

  防治流感!接种疫苗是最好方式

  目前徐伟桦医师收治的几个因为流感併发肺炎住院的病患,几乎都是青壮年,都没有施打疫苗。他强调,“接种流感疫苗,还是防治流感的最佳方式。”工作家庭两头烧的青壮年,肩负照顾抵抗力较弱的长辈和小孩的责任,尤其该打疫苗,从源头避免得到流感,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不二法门!

  疫苗产生的抗体约可维持半年,可短期抵抗流感,但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提高免疫力,才是预防流感的长远之道。流感病患应避免出入公众场所,外出记得戴口罩避免飞沫散播病毒。健康的民众要能自我保健,戴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碰眼睛、鼻子、嘴巴,正常作息均衡饮食,保持免疫系统健康,都能降低感染机会。

  罹患流感发病48小时内 快用抗流感药物

  好发于每年10月到隔年2月的流感,致病原是流感病毒,主要有A、B两型,其中A型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症状比较严重,且会引发大流行。临床上7、8成以上的流感病患会有高烧至39、40度、咽喉红肿热痛、全身痠痛等明显症状,如不加以治疗,状况常持续2、3天以上都不见好转,再加上流感病毒毒性强,一旦攻击下呼吸道如:气管、肺部,常因进展迅速产生呼吸困难、衰竭,或其他如神经炎、脑膜炎、心肌炎等,都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徐伟桦医师提醒,一般感冒虽然也会有流鼻水、发烧、喉咙痛等症状,但大多相对轻微,1、2天就会好转,因此如果出现流感危险征兆,应立即就诊,掌握复杂疾病的黄金治疗期。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近来流感疫情严峻,病患挤爆各大医院急诊室,一般小诊所也涌现排队挂号的人潮,民众走在街上,或到公司上班,可以发现配戴口罩的人明显变多。流感病毒的传播力强,除了基本的自我卫生管理之外,中医师建议,民众可饮用黄耆枸杞茶,保护呼吸道健康,预防外邪入侵而生病。

  流感病毒主要经由飞沫和接触而感染,患者常会有流鼻涕、喉咙痛、咳嗽、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病状,预防之道,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和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卫生管理方法之外,如何提升呼吸道抵御病毒的能力,也成为健康自保的关键。

  正气不足易感冒!补气固表这样做

  彰化基督教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李佳颖表示,中医观点认为人体正气不足就容易感冒,如果不想要感冒生病,应先调养好正气。而口腔和鼻腔等呼吸道黏膜,在中医被称为“表”,是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防御力,也需先补气,也就是所谓的“补气固表”。

  常见的补气中药材,包括黄耆、党参和西洋参等。黄耆补气,近代医学研究更发现其有降血压的作用,然而,李佳颖中医师特别提醒,部分高血压患者不适合使用黄耆,适用者也要经医师诊断后才能处方使用,高血压患者自行使用恐招致不良效果。

  至于党参,性质平和,适合一般人,老人、小孩也可以安心食用。西洋参补气又滋阴,使用上没有太大的禁忌,几乎人人都能食用。

  黄耆枸杞茶补气 高血压不宜

  提升呼吸道黏膜保护力、预防感冒和流感,补气中药材怎么吃?李佳颖中医师提醒,平常容易疲倦、喘气且被专业中医师诊断为气不足的人,适合天天吃黄耆和参补气,只是每日的摄取剂量仍需视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而定。

  不过,体健康且有运动习惯者,建议在炖煮鸡汤时加入几片参片,每星期最多食补1至2次就好。而一般人,则可取黄耆2至3片、枸杞1小把,放入500c.c.保温杯中,加热水冲泡,放温后饮用,同一份药材可在同日内反复回冲,但高血压患者不宜饮用此茶饮。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公共场所对于人们的服务也是越来越贴心,各大商场的卫生间变化可真的是很大。从开始的相对简陋,到现在的豪华设施,尤其是马桶,从蹲式改为了坐式。看起来是挺卫生的,但是真的干净吗?这是很多女性都会关注的问题,公共马桶到底会不会传染疾病?

  公共马桶会传播性病吗?

  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性病主要通过性行为的接触方式进行传播,而病原体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虽然阴虱确实可以通过酒店的毛巾和衣服而传染,但它们在冷硬的表面很难生存,因为它们的脚爪无法攀住光滑的塑料、木材或者瓷器表面。

  传染性病需要同时符合几个条件:

  1.在人流密集的场所,有足够多的致病微生物数量;

  2.马桶在之前被性病或皮肤病患者使用过,留下分泌物;

  3.使用者皮肤本身出现破损而接触了这些微生物,加上免疫力低下,就有可能患病。

(公共马桶干净吗?)

  公共马桶会传播皮肤病吗?

  相对传染性疾病来说,皮肤病更让人忧心,一些真菌性皮肤病,共用马桶传染的可能性略大,比如体癣、股癣、毛囊炎、疖肿等。微生物病原体离开人体后在外界存活的能力比较低,如果马桶圈保持干燥、消毒剂经常性消毒、紫外线或高温消毒,就很容易杀灭。人的皮肤有天然的屏障作用,在人身体健康、皮肤干燥清洁的情况下,几乎不存在通过马桶被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完全不必过度担心。

  健康的未受损的皮肤是一道有效的细菌隔离屏障,屁股和腿部的皮肤都比较厚,经常被衣物包裹着,没有被阳光、洗洁剂、各种工具伤害到,不太可能像手或者脸的皮肤那样容易破裂。除非细菌沾到了手上,那么就会转移到嘴巴、鼻子或者眼睛中。所以,马桶的危险还是很小的。

  怎样使用公共马桶更健康?

  1.首先看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果身体状况不佳或有皮肤本身破溃情况,尽量使用蹲厕,避免使用卫生环境较差的公共马桶。如果不得不用,最好先冲一遍水或用一次性马桶坐垫纸隔开,避免直接接触。

  2.可以使用正确的清洗马桶方式。尽量先盖上马桶再冲水,避免水雾飞溅而造成污染。冲马桶时,水会很猛烈地冲刷,造成肉眼看不见的喷雾液滴,能飞溅几英尺,在此过程中会把各种微生物喷到其他地方。

  3.不建议女性在使用过公共马桶之后用湿纸巾擦洗外阴,其化学物质会改变外阴环境,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发外阴过敏,使外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反而容易导致病菌感染。

  公共马桶还是存在着一定卫生隐患的,但是主要还是根据个人习惯、身体状况来具体分析。保持一个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场所人人爱护卫生,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类疾病。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毒的急性传染病。黄热病潜伏期约为3至6天,全年均可发生,3、4月份病例较多。该病临床表现差异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一般会出现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症状,持续数日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只占总患病人数的15%,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传播历史长达5个世纪

  人类有记载的第一次黄热病流行事件发生在1648年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此前在加勒比海地区已有该病存在。17至19世纪,该病通过交通运输、人员流动传入北美和欧洲后,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后,开始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和南美洲的黄热病疫情暴发仍在持续。

  5例黄热病都是“舶来品”

  据悉,黄热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非洲的热带地区,亚洲的热带国家也有分布。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冈比亚、几内亚、安哥拉等14个非洲国家和法属圭亚那、委内瑞拉等7个南美洲国家列为黄热病疫区。对于近期发现的5例黄热病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成年人感染后多获免疫

  近期,北京、上海两地先后出现5名黄热病患者。自3月13日国家卫计委通报在北京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以来,北京市卫计委在19日、20日两天也分别通报了两例和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加上18日上海市报告的一例黄热病确诊病例,古老而陌生的黄热病一时间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已经在亚洲几乎绝迹的黄热病为何又开始流行?

  据了解,人类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再感染者。

  蚊媒传播

  目前扩散风险低

  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城市型黄热病依靠埃及伊蚊散布病毒,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尤其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以“人——埃及伊蚊——人”的路径传播;丛林型黄热病依靠的蚊媒种类多样,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主要传染源是以猴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趋血蚊属——猴”的路径传播。此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也提到中间型黄热病,即半家居环境中的蚊子(在野外和房屋四周繁殖)能够对人和猴子形成威胁。北京、上海两地卫计委专家分析称,北京、上海无埃及伊蚊,不属于我国伊蚊主要分布地区。目前两地气温较低,未进入蚊媒活跃期,输入性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黄热病的5个关键期

  潜伏期

  通常为3-6天

  感染期

  发热,体温常为39℃,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畏光、腰骶、下肢疼痛(特别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持续3-4天。

  缓解期

  出现48小时左右的发热和症状减轻。

  中毒期

  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如衰弱,恶心、呕吐,上腹疼痛,黄疸,少尿和出血倾向。转氨酶升高,以谷草转氨酶升高更明显,胆红素升高,严重可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还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症状、咖啡样呕血等,约20-50%的患者进入中毒期后死亡。

  恢复期

  可持续2-4周,患者极度疲乏虚弱,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一般无后遗症。

  接种疫苗可获持久保护

  黄热病防控可通过注射一次黄热病疫苗来实现。黄热病疫苗为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抗体一般于接种后7-10天出现。准备前往有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提前接种疫苗,防止在境外感染黄热病。民众在前往疫区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准备长袖衣物,做好驱蚊工作。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个至今仍未被消灭的疾病,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命。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结核的潜伏感染者,且有10%的机率发展为活动性结核。即便不断地有新型传染病被发现,但在单一传染性病原体造成的疾病中,结核仍是继艾滋病后的头号杀手。

  结核其实离你很近

  结核病是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主要病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结核死亡的人数达到13万。据2000年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感染率约为44.5%,即将近半数人口都是结核的感染者。

  听起来很恐怖的样子,不过结核的发病与传播都有一定的条件。感染与发病截然不同,即便有很多人感染结核,但其中只有将近1%会发病。

  此外,结核杆菌必须包裹在飞沫中才具有感染性。因此,只有传染性肺结核的患者在打喷嚏、咳嗽时,才能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而当飞沫直径小于5微米时,才有可能直接进入肺泡,引起发病可能。

(结核离我们并不远)

  结核急需规范治疗

  对于艾滋病携带者、糖尿病人、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低下的人来说,若感染了结核杆菌,其发病风险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因此这类人更应该加强结核病的防治。

  针对传染病的人群预防,很多人也许首先会想到接种疫苗,而结核病也确实存在着对应的疫苗——卡介苗。不过,这种一出生就必须接种的一类疫苗只对婴儿和儿童有保护作用,对成年人有何效果尚未知晓。(关于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疫苗问题,请看疫苗还要不要打?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

  因此,结核的预防还要从传染源入手——发现结核患者并使其痊愈。这就要求结核患者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否则治疗过程中结核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患者多重耐药结核,就算是一线药物也无能为力。

(多重耐药结核更棘手)

  不仅仅是健康问题

  为何结核如此受到世人关注?不仅在于其广泛的感染率和致死率造成的健康威胁,还在于研究和治疗结核所带来的经济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结核在中国是贫困病。一方面,由于卫生条件等原因,结核病在低收入地区更加常见;另一方面,结核病治疗费用高昂,患者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正规治疗,若发展成为多重耐药结核,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需要寻求更加昂贵的新型药物。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结核患者很可能无力医治而放弃治疗,这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康复,也让结核病的预防工作更加困难。要想让结核病消失的那天早日来到,还需要公众和各机构的共同努力。

(www.39.net)独家专稿,欢迎分享,请点击获取授权。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02

                            相关阅读:

世卫组织:彻底消除结核病迫在眉睫

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 社会因素是未来防治挑战

GSK中国新建卫生研究所 抗结核新药将首先在华申报

  脊髓灰质炎(脊灰

  (1)疾病概况

  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出现死亡。在疫苗前时代,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200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为2%~20%,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 是青少年和成人。

  (2)主要症状

  脊灰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5~14天)。而后主要经历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

  第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第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第四,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第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灰后肌肉萎缩综合征”。

  麻疹

  (1)疾病概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我国过去民间一直有“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俗语,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1959年我国报告麻疹约1000万例,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使用疫 苗特别是开展计划免疫后,我国麻疹发病率下降显著,近几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6/10万以下。

  (2)主要症状

  麻疹从暴露的潜伏期到前驱症状出现,主要是卡他症状持续平均2~4天。典型的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 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麻疹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引起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大家还记得之前热播的《女医明妃传》里谭允贤救治瓦纳脱不花郡主那一幕吗?郡主脱不花被狗咬伤后,患上疯狗病,见人就咬,发高热,甚至抽搐不已。谭允贤放出大招,直接把疯狗的脑浆捣烂,涂抹在郡主被咬的伤口上。后用土鳖虫炮制成虫药酒,给郡主喝下,治好了郡主的疯狗病。如果没有遇到“活菩萨”,估计脱不花郡主性命不保,疯狗病可是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

  疯狗病是如何传播的?

  疯狗病不局限与狗类传播,其他动物也可以充当传播载体。狂犬病毒常见于狗、猫、狼甚至蝙蝠、猴子的唾液中,因为动物通常都有舔爪子的习惯,所以被这些动物抓伤和咬伤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大量动物实验的统计数据表明,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在发病(也就是出现神经症状)前几天才会有传染性,并且如果在咬人时唾液中含有的病毒能传染人的话,那这只动物在隔离观察的10天内就会发病,甚至死亡。

  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因为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一旦被感染上了疯狗病,从病发到死亡,不会超过6天,再加上几天的潜伏期,半个月是最长观察期。如果半个月之后如常人一样吃喝拉撒,那基本不用担心。

  对于疯狗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要点一:喂养者应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疫苗,文明饲养;

  预防要点二:外出时系上狗链,既避免伤及路人,又可以控制其不与来源不明的流浪动物接触;

  预防要点三:不接触、收养来历不明的流浪犬、猫等动物。

  预防要点四:家长应教育并照管好儿童,不要因好奇而激惹犬、猫等动物,以免被抓伤或咬伤。

  被狗和猫咬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先挤出污血,并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不要私自包扎,而是要及时去医院处理,并遵医嘱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在注射疫苗时间,不能饮酒、喝浓茶和咖啡,要多喝水,多休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开车斗气、胡乱变线、强行超车……这些都是“路怒症”发作者的典型症状。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称,“路怒症”或与弓形虫感染有关,受到这种寄生虫感染的人可能引发一种被称为间歇性暴发性障碍(IED)的精神疾病。而IED患者存在突发性的攻击冲动,包括容易“路怒”。

  弓形虫是猫身上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它会造成受感染生物的行为改变,比如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可能更大胆、更敢于冒险,也因此更容易被猫抓到。弓形虫也可能通过未煮熟的肉或者被污染的水感染人类,并在大脑中形成囊肿,这种感染据称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自杀行为有一定关联。感染者也会反应迟缓,更易发生车祸。

  芝加哥大学的埃米尔·科卡罗和他的团队则想弄清楚弓形虫感染是否与攻击冲动有关。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3日报道,他们招募了358名成人志愿者,并将他们分为三组:IED患者组、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组和未诊断出任何精神疾病的对照组。结果表明,IED患者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比例是对照组的两倍,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感染几率也较高;所有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志愿者,在实验中表现出攻击冲动的程度也更高。

  科卡罗认为,弓形虫感染者的攻击冲动增强,可能是因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发生了改变——要么是杏仁核(大脑中控制威胁反应的部分)中的神经元受到了过度刺激,要么是前脑功能受损。

  他同时强调,这项研究只是表明了弓形虫感染和攻击冲动之间有关联,但并不一定会致人暴怒。有一种方法可以进行验证,那就是对检测呈阳性的IED患者施以弓形虫感染治疗,看看能否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但唯一的问题是,治疗过程很长,因为弓形虫很难被杀死。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当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盛情邀请你吃饭,你敢坦荡赴约吗?身为吃货的你,光顾了一家小商贩买了美食正准备好好享受,却被旁边的人好心告知这个小贩有某种传染病,你还能放心吃吗?恐怕没有多少人给出肯定的答案:我敢!我能!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传染病都可以通过一顿便饭而传染呢?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告诉大家: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这6种疾病均可通过患病者污染食品,并能通过食物传播,患病者不宜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6种疾病均属于消化道传播疾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此外,还包括国家卫计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传染病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其通常走的无非四条路: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轶博士介绍,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所提到的6种疾病均属于可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其中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属通常所说的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此类疾病患者接触食物时可能污染食物,若其他人再接触这些食物,比如直接吃传染病患者吃过或接触过的食物,就可能被传染”。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长串法定传染病名单中,并不包括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再细看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你是否读到了另一层意思:能通过食物传播发展自家的成员,并非只有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其他疾病也有可能通过食物传染壮大自己的队伍。

  是否连一起简单吃个饭也被传染

  对于政府部门出台的通知公告,许多人习惯反复揣摩,总觉得另有他意。这个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通知,让一些人心里泛起小九九:这6种传染病既然能通过食物传染给他人,是否一起吃个家常便饭饭也可能随时被传染?

  “并不是与这些疾病的患者一起吃饭就会被传染,要看具体情况。”王轶给出权威解释,一个患有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人与你共餐,这个患病者从头到尾都没有接触你的食物及你的身体,是不会将病菌传染给你。反之,如果你的食物或皮肤被患者的皮肤脓液、组织液污染了,被传染的风险就会增加。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要做好呼吸道隔离,不能约吃饭。但该病通过饮食传染他人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在吃饭过程中,遇到肺结核病人突然咳嗽,从嘴巴飞溅出来的带有病菌唾沫星子刚好污染你的食物,那有可能感染结核。“一般来说,非常大量的结核菌停留在食物上,才可能造成传染。被吃下肚的一点点结核菌,强大的胃酸就能杀灭,所以不必太担心。”王轶表示,肺结核要防的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需要提醒的是,在6种疾病中,以霍乱、伤寒、甲肝的传染能力最强大,这三种的致病菌倒真有可能通过一餐饭发生传染。

  霍乱:位列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最高级别——甲类。它是由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人群普遍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霍乱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和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经传播。

  伤寒: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患者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伤寒杆菌排出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物、水、食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然后经口传染。伤寒菌产生的毒素可使病人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并可昏睡、神志不清、说胡话。伤寒病人的脉搏和其他的发热病人比起来要相对慢些。

  甲肝:就是甲型病毒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病人可有黄疸或无黄疸,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消化道症状。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粪-口传染,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被误解一起吃饭就会传染的疾病

  有没有发现,多少年来传言的乙肝、艾滋病并不在此次有碍有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之列。王轶说,虽然艾滋病和乙肝都属于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但其传播途径并不包括经食物传播。

  乙肝主要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乙肝患者唾液中的乙肝病毒一般很少,不具备传染性,所以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桌吃饭,无需过度紧张。

  艾滋病也一样与饮食无关,其病毒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体液和组织液,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眼泪、唾液、尿和淋巴细胞等。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最高;其他体液,包括唾液、眼泪等的含量都很少,尚不足以构成传染。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低于乙肝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所以,正常交往是根本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

  相反,像普通感冒和手足口病容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所以大人感冒了、小孩得手足口病了,最好都自觉隔离,不要和他人一起吃饭。说到吃饭卫生问题,还要提醒注意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其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牙具、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加强高温消毒,常吃醋和大蒜

  正因为这6种疾病有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为此,国家卫计委明确规定,一旦怀疑食品从业人员患有类似疾病,应当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如确诊患有《目录》中规定的疾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

  普通家庭又应该怎样预防?王轶说,这6种传染病,大部分病菌一般加热到100℃,5到10分钟基本能被杀灭。所以,如果家中有人感染这6种疾病,最好分开饮食,餐具严格消毒,用消毒柜或用高温蒸煮的方法都不错。

  第二,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食物要洗净并煮熟,不喝生水,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不要光顾卫生条件差的摊点。保护水源,管好粪便,饭前便后洗手。

  第三,发扬好的饮食习惯,吃饺子沾醋和大蒜值得推荐。要知道,醋和大蒜良好的杀菌作用,预防肠道传播的疾病非常有效。在外旅游吃了海鲜,不是很放心,就可以喝点醋和吃点大蒜,保肠道平安。

  第四,到传染病流行的地区出差或旅游,建议去之前打疫苗。伤寒、甲肝、戊肝、肺结核都有预防性的疫苗。还有必要带上相应的预防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通讯员 魏星)

(www.39.net)独家专稿,欢迎分享,请点击获取授权。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02
  12月1日-31日排行
盘点梅毒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点击:520184
拆穿尖锐湿疣的秘密“谎言” 点击:425689
超六成乙肝患者中断治疗 点击:385429
女性尖锐湿疣治疗误区及护理 点击:325691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梅毒纠缠? 点击:201653
尖锐湿疣为何“尖锐”的秘密 点击:152420
中西医治疗乙肝 各有利弊 点击:120639
不要让梅毒偷偷“陷害”你 点击:102018
中药治疗乙肝 病毒能转阴吗 点击:62884
二期梅毒的治疗 药用+饮食 点击:55302

 

  11月1日-30日排行
乙肝患者 如何夫妻保健? 点击:516323
乙肝产妇 能给婴儿喂奶吗? 点击:484536
警惕生活中梅毒“陷阱” 点击:426437
艾滋病毒的耐药分子的突变 点击:395372
专家分析人类艾滋病来源 点击:246642
大三阳妈妈怀孕 怎么办? 点击:185424
干预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 点击:146272
肺结核与艾滋结合的危害 点击:136778
了解梅毒传播途径 远离梅毒 点击:83663
3个妙招教你如何预防梅毒 点击:58376

 

  10月1日-31日排行
晚期梅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点击:524025
艾滋病感染者家庭的消毒处理 点击:468251
艾滋病的病期可以分几种? 点击:412003
梅毒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点击:350240
淋病的外部药物清洗法 点击:205960
淋病的家庭治疗的方法 点击:186243
乙肝免疫球蛋白怎么打 点击:142056
HIV能与人类和平共处吗? 点击:110467
透漏乙肝传染被夸大的来龙去脉 点击:85341
淋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点击:56984

 

  9月1日-30日排行
艾滋病的进化史比预想的长 点击:568246
妊娠期淋病的治疗方案 点击:486512
感染梅毒多长时间发病 点击:429863
淋病的一般治疗方法有哪些 点击:324847
梅毒疹 你究竟是什么呢 点击:201459
梅毒患者生活中必知的常识 点击:165241
艾滋疑病症让你终日恐慌不安 点击:120941
小心梅毒有可能会引起痴呆 点击:82694
我们敌人是艾滋病非病人 点击:45236
别把梅毒当成皮肤病治 点击:42004

 

  8月1日-31日排行
食物对艾滋病患者有哪些影响 点击:566284
哪种艾滋病患者传染性小? 点击:484512
艾滋病的感染病因至今仍未定 点击:386354
夏日要当心梅毒脚下起 点击:294302
为什么吸毒容易传播艾滋病? 点击:160584
梅毒女性什么时候可生育 点击:128456
宝宝患水痘 千万别揉眼睛 点击:94582
活体肝移植 父肝入子腹 点击:66818
慢性淋病治疗时注意事项 点击:55202
关于淋病的相关治疗法 点击:15843

 

  7月1日-31日排行
梅毒侵犯大脑 引起记忆力早衰 点击:554045
生殖器疾病都是性病吗 点击:462019
浅析生殖器外的种种淋病 点击:365821
梅毒到底会有哪些危害呢 点击:229853
女人得性病有什么特征 点击:184856
如何区分尖锐湿疣和假性尖锐湿疣 点击:118475
吃路边烧烤容易患戊肝 点击:86596
准妈妈孕前指导拦截乙肝 点击:70846
有哪几种性病可以累及口腔 点击:55056
为何女人易与性病结缘 点击:15502

 

  6月1日-30日排行
教你如何识别手足口病 点击:580954
乙肝防治不可不知的“五戒” 点击:476541
关于手足口病的十大热问 点击:399875
你是否了解“梅毒”呢? 点击:200512
乙肝妈妈的孕前备忘录 点击:173680
丙肝病情隐匿 高危者要早查 点击:114990
干扰素真的可以治愈乙肝吗? 点击:98467
流动人口是结核病高发人群 点击:69782
麻疹有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点击:52602
“麻风腮”疫苗的9个疑问 点击:14541

 

  5月1日-31日排行
惊!性病藏在嘴巴里! 点击:894932
预防甲肝 三项措施来帮你 点击:492644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点击:233415
误被当成“癌症”的脊柱结核 点击:188015
怎样防麻疹、水痘及流感 点击:113160
乙肝疫苗含有“汞”防腐剂? 点击:9604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点击:73859
乙肝患者的科学养生汤 点击:59782
手足口病高发期或持续至9月 点击:42602
如何彻底预防感染手足口病? 点击:34541

 

  4月1日-30日排行
乙肝患者做B超有何作用? 点击:387664
好睡眠有助于乙肝康复 点击:250000
关于手足口病的错误认识 点击:239776
淋病3治疗方法 你选那种? 点击:153088
婚前体检需查乙肝五项吗 点击:111654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点击:80997
手足口病患者餐后应漱口 点击:61346
乙肝间断治疗为何频发? 点击:53545
甲型肝炎治疗病例 点击:38000
猪流感,非猪的错 点击:24001

 

  3月1日-31日排行
小儿百日咳的偏方2 点击:348520
早春,谨防小儿百日咳 点击:221763
疫苗及时打早防百日咳 点击:186635
被狗咬伤须打满5针疫苗 点击:143368
狂犬病知识问答 点击:90557
从二次感染甲流说起 点击:80754
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 点击:65654
流行性腮腺炎可分三期 点击:30871
防治狂犬病有了“救生圈” 点击:24834
甲流病毒不同于普通流感病毒 点击:10376

 

  2月1日-28日排行
百日咳的饮食原则 点击:384632
流感的几大认识误区 点击:234750
流行性腮腺炎易抬头 点击:167433
儿童百日咳要注意什么? 点击:138105
甲流不可怕 心态要健康 点击:90877
鸡蛋过敏者 禁种甲流疫苗 点击:84732
百日咳的护理 点击:75361
百日咳的预防 点击:50922
甲流传染期可长达1周 点击:34166
甲流疫苗背后的现实 点击:20055

 

  1月1日-31日排行
打疫苗早防百日咳 点击:348852
宝宝百日咳如何护理 点击:290375
“揭密”流行性腮腺炎 点击:187755
狂犬病的预防护理 点击:120654
春天 当防百日咳 点击:90864
专家谈预防狂犬病 点击:73765
爱猫人士谨防弓形虫病 点击:59894
食疗防治儿童百日咳 点击:43457
同性恋小心感染阿米巴原虫 点击:39205
百日咳的家庭治疗措施 点击:21100

 

  12月1日-31日排行
乙肝大三阳的“自助策略” 点击:684932
《蜗居》乙肝歧视反映现实 点击:592644
他的性病为何越治越重? 点击:533415
“恐艾症”易袭高知人群 点击:505015
小三阳的12条生活禁忌 点击:495160
网友爆患乙肝后的惨痛经历 点击:466048
治好梅毒的几率有多大? 点击:433859
淋病:安全套没把它挡住 点击:359782
艾滋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吗? 点击:342602
护理艾滋病人的天使 点击:244541

 

  11月1日-30日排行
安全套能否“套”住艾滋病? 点击:888550
专访肝病专家:谈乙肝的治疗 点击:763469
如何让受损肝脏“再生”? 点击:756223
为乙肝患者算算医疗费 点击:703326
“偷腥”带来的性病恐惧症 点击:466803
男人出轨后安检四招 点击:326448
乙肝三餐饮食如何“吃”? 点击:319560
“性乱” 增加艾滋病传播风险 点击:309306
你最该了解的8种性病(图) 点击:294062
关于艾滋病 你知道多少? 点击:236689

 

  10月1日-31日排行
肝病专科主任谈中医治疗乙肝 点击:597010
喝“茶”也能治乙肝? 点击:530702
乙肝“鸳鸯”生活有个度! 点击:524109
专家提醒:莫轻信乙肝广告 点击:485043
性病 未必“长”在生殖器上 点击:322615
避孕套有防艾滋的效果吗? 点击:287141
艾滋病毒感染预后的差异 点击:241788
全!梅毒防治知识知多少 点击:179924
朋友,你恐艾疲劳了吗? 点击:93345
一次糊涂 竟染上梅毒 点击:72237

 

  9月1日-30日排行
“大三阳”妈妈可安全哺乳 点击:393109
“乙肝携带者也能办健康证 点击:306822
传染尖锐湿疣 口交是主角 点击:303633
高志良教授谈乙肝的治疗 点击:298631
远离生活中的“毁肝动作” 点击:286898
艾滋感染并死亡经典实例 点击:261670
为何女性易感染艾滋病? 点击:246665
性病 未必“长”在生殖器上 点击:220916
一个女艾滋病患者的故事 点击:178763
心理障碍成性病治疗“绊脚石” 点击:106239

 

  8月1日-31日排行
专家:乙肝不可怕歧视才可怕 点击:520012
乙肝“转阴”未必就是治愈 点击:350921
牛奶可以预防肝癌吗? 点击:320418
朋友乙肝会威胁到我吗? 点击:286521
传染尖锐湿疣 口交是主角 点击:236862
“艾滋眼泪” 会传染吗? 点击:205913
案例:他们怎样染上艾滋的? 点击:177402
性病潜伏期有何表现? 点击:171519
自己动手检查尖锐湿疣 点击:122073
避孕套真能阻击艾滋病吗? 点击:106021

 

  7月1日-31日排行
“囧” 鼻炎竟是性病征兆 点击:755875
警惕!这就是艾滋病症状 点击:638863
从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 点击:335621
肝硬化最“偏爱”这八类人 点击:320089
肝炎患者日常生活“11禁” 点击:319850
某些食品 乙肝患者碰不得 点击:304519
与性病有染的N个“蛛丝马迹” 点击:272908
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病变 点击:267878
哪些性病可波及“后代”? 点击:251761
艾滋病早治疗能多活30年以上 点击:70675

 

  6月1日-30日排行
哪些天然食物能“保肝”? 点击:633988
非淋菌性尿道炎图片大全 点击:615057
阴虱病症状图片大全 点击:604083
警惕!这就是艾滋病症状 点击:474273
女人得性病有什么特征? 点击:343132
艾滋病患者自我检测步骤 点击:269726
“5色”预警肝脏病变 点击:263396
乙肝病情可写在“皮肤”上 点击:250290
女性艾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 点击:233767
性病潜伏期有何表现? 点击:163969

 

  5月1日-31日排行
有保肝功效的天然食物有哪些 点击:209367
警惕!这就是艾滋病症状! 点击:212269
图文:梅毒症状图片大全 点击:209367
认清3种流感 关注五要点 点击:207326
警惕!隐匿性乙肝危害更大 点击:199846
女人得性病有什么特征? 点击:190397
与性病患者接吻会染性病吗 点击:181366
甲型流感:请正解“达菲” 点击:105539
我要用“食疗”战胜乙肝 点击:103975
4大生活细节防甲型流感 点击:100485

 

 更多性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传染科门户

  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粘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粘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溃疡常为单个性,但也有多个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存在时称复合性溃疡。
 
主要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须进餐来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病人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以下特点:

    1、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过去发作期可长达数周或数月,现因有效治疗而显著缩短。缓解期亦可长短不一,短的仅几周或几个月,长的可达几年。

    3、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可因不良精神情绪或解热镇痛药及消炎药物诱发。

    4、多发于中青年男性。

    部分病例可无上述典型的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腹胀厌食、嗳气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因并发症的出现而发生症状的改变。一般来说,十二指肠溃疡具有上腹疼痛而部位不很确定的特点。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制酸剂缓解,常提示后壁有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且迅速蔓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然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防治要点

    1、忌冰冻和过热饮食。饮食温度适中,饮茶、汤不宜过热。

    2、忌食太荤、太油和煎炸的食物。饮食中以易消化食物为主,肉类炒煮要熟,蔬菜不要半生。

    3、忌食多味精、酸辣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味重会刺激胃酸分泌,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暖胃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4、忌饮食无律无度。宜少吃多餐,避免饥饿痛,疼痛时可吃一两块苏打饼干

    5、忌饮酒、浓茶和咖啡。特别是酒,对胃刺激过大,会使溃疡恶化。

(实习)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是全球性多发病,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量人口中的统计,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发病率可相连悬殊。有人根据X线检查和尸体解剖资料分析,估计本病的总发病率可能占人口的10%~12%;也有人估计,每5个男人和每10个女人中,可有1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5.23~6.5: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胃溃疡的发病年龄一般 较十二指肠胃溃疡约迟到10年,但60~70岁以上初次发病者也不在少数,女性患者的平均龄比男性患者为高。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