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摄入维生素B或可致结肠直肠癌

  加拿大研究人员近日警告说,为防止人体血液中缺乏维生素B,一些大众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维生素B,但研究表明,过量摄入维生素B对人体有害,甚至可能导致结肠直肠癌。

  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加拿大人血液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B,部分人甚至通过食物和补充剂获得了过量维生素B。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该研究负责人、东安大略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专家辛西娅·科拉品托说,为提高育龄妇女血液中维生素B水平而大幅提高部分日常食品中的维生素B含量,长期来看可能给其他人群带来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维生素B可以预防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腭裂。为减少新生儿缺陷,在加拿大一些医学团体建议下,加政府于1998年要求生产商对部分谷物类食品进行维生素B强化处理。加拿大研究人员的研究将为制定在何种程度上用维生素B强化谷类产品的政策提供新依据。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白领多晒太阳可降低患直肠癌风险

  有保健常识的人都知道,痔疮和直肠癌是很容易混淆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二者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是却也“沾亲带故”,一不小心就会由痔疮“升级”为直肠癌。记者日前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了解到,从该科近5年以来收治的胃肠道病例统计情况看,由痔疮转为直肠癌患者的逐年增多。

  今年刚到而立之年的吴先生是南京一家公司的白领,一年前被查出患有痔疮。吴先生认为这是小病,只不过是有时候大便带点血而已,不疼不痒,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是最近他觉得自己的便血现象似乎和以前不太一样,有时呈现酱红色糊状便,而且一连几天都是这种情况。为了保险起见,他来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就诊,该院王元钊副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指诊等相关检查,发现吴先生的直肠有2×2×4cm大小圆柱状肿块,确认直肠癌,而且进入了肠癌中期。

  王元钊副主任医师介绍说,直肠癌的发生主要与高脂低纤维饮食、不运动有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过量食用高蛋白食品,而忽视含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的摄取,是直肠癌变的诱因。这一饮食“方式”在白领中尤为普遍。很多白领对一两天不排便并不在意,但便结在肠子里,就变得愈干结艰涩,先是患上痔疮,但是不当回事,后来日久损伤肠壁,导致毒素积聚、细胞病变,终于引发直肠癌。

  阳光与直肠癌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阳光多的地区的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低,而整日在写字楼内不见阳光、出门又乘汽车的白领则发病率相对较高。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以下五种水在某种程度下会形成亚硝酸盐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一、老化水:

  俗称“死水”, 也就是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常饮用这种水,对未成年人会使细胞新陈代谢明显减慢,影响身体发育;中老年人则会加速衰老;许多地方食道癌、胃癌发病率日益增高,可能与长期饮用老化水有关。老化水中的有毒物质也随着水贮存时间增加而增加。

  二、千滚水:

  千滚水就是在炉上沸腾了一夜或很长时间的水,还有电热水器中反复煮沸的水。这种水因煮过久,水中不挥发性物质,如钙、镁等重金属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很高。久饮这种水,会干扰人的胃肠功能,出现暂时腹泻、腹胀;有毒的亚硝酸盐还会造成机体缺氧,严重者会昏迷惊厥,甚至死亡。

  三、蒸锅水:

  蒸锅水就是蒸馒头等剩锅水,多次反复使用的蒸锅水亚硝酸盐浓度很高。常饮这种水,或用这种水熬稀饭,会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水垢经常随水进入人体,还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和造血系统病变,甚至引起早衰。

  四、不开的水:

  人们饮用的自来水,都是经氯化消毒灭菌处理过的。氯处理过的水中可分离出13种有害物质,其中卤化烃、氯仿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当水温达到90℃时,卤代烃含量由原来的每公斤53微克上升到177微克,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2倍。专家指出,饮用未煮沸的水,患膀胱癌、直肠癌的可能性增加21%-38%。当水温达到100℃,这两种有害物质会随蒸气蒸发而大大减少,如继续沸腾3分钟,则饮用安全。

  五、重新煮开的水:

  有人习惯把热水瓶中的剩余温开水重新烧开再饮,目的是节水、节煤(气)、节时。但这种“节约”不足取。因为水烧了又烧,使水分再次蒸发,亚硝酸盐会升高,常喝这种水,亚硝酸盐会在体内积。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每天吃1个以上苹果患肠癌风险可降低50%

  波兰科研人员最新研究表明,经常吃苹果或能降低患结直肠癌风险。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欧洲癌症预防杂志》上。

  研究小组对592名结直肠癌患者和同一家医院中未患结直肠癌的765名其他疾病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平均每周吃9个半苹果,相比之下,那些未患结直肠癌的病人平均每周吃11个苹果。

  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降低,几率为65%,而每天吃一个以上的苹果,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一半。吃其他水果或蔬菜对患结直肠癌风险大小则没有这种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苹果之所以具有降低患结直肠癌风险的作用,可能是因为苹果中类黄酮含量较高所致。

  类黄酮集中于苹果皮,起到了抗氧化剂的作用,可阻止分子或自由基对人体组织造成损害,从而抑制癌症的发生和细胞增殖。苹果皮中的抗氧化剂含量五倍于果肉,所以,专家建议吃苹果时不要削皮。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表示,他们的研究表明,只要对生活方式做出一些简单的改变,患各类癌症的风险可以降低30%至40%,例如多吃水果和蔬菜、经常锻炼身体、控制体重增加等。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警惕肠道疾病 预防至关重要

  肠道是身体的一面镜子,经常便秘、腹泻都是身体不健康的反映,但人们常常忽略这些身体信号,只是简单地用点泻药或止泻药来应付,或误以为常见病或多发病,如痔疮、肛裂等,到真正得了大肠癌,才会当成一个病去治疗,但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可见,平时保护好肠道这面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镜子至关重要。现在,世界上死于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人数激增,但是要知道,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癌这种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遗憾的是,临床所见往往确诊时已经属于晚期,错失治疗大好时机,失去宝贵生命。

  所以,肠道问题不能等到严重了之后再去重视,了解“肠道知识”,对于保持健康身体至关重要。

  令人不安的现实是:一方面,一些没有任何明显疾患的人,他们不会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该怎样防止疾病来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另一方面,作为医生,每天面对的也是一些得病的人,身体出现问题的人,医生需要做的就是诊治,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对于日常需要注意的一些关于健康的知识,很可能会忽略,或因为工作忙,病人多,很难向就诊者说明检查的重要性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和方法。

  大肠受伤影响您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很多肠道常识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了解和重视。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么?您绝对想不到,居然是大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可人们大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心、脑、肝、肾等脏器上,而忽视了肠道的保养。殊不知,肠道健康与我们的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来自肠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而代谢后的废物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肠道来排泄的。

  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99%由肠道消化吸收。肠道同时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系统,全身淋巴结60~70%分布在肠道内,肠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IgA,占人体所产生免疫球蛋白的60%。肠道免疫系统的精致度也超乎想象,它能够精确地排除病原菌,辨别有益菌及食物。在正常状态下,它能够辨别、吸收大量食物成分,而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果肠道不健康了,它就会影响您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一些很少留意的肠道问题,其实已经在危害你的身体健康,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都是从这些你不重视的小事发展来的。所以了解肠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直肠癌的误诊率高达65%~75%

  直肠癌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和大便带血。因此,医生常常想到的是临床多见的痢疾和痔疮,有的经过1~2个月的治疗,甚至进行痔手术治疗,症状仍重复出现。待确诊时,大多已经延误诊断。据国内文献资料显示,直肠癌的误诊率在30~40%之间,其中青年人直肠癌的误诊率更是惊人,可高达65~75%。从有临床症状到确诊时间大多在3个月以上,个别病例达年余。

  具体来说,误诊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 患者自己不重视症状,以为大便次数、形状改变是正常现象,不以为然,不去医院就医。

  2. 医生对直肠癌患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仅限于部分检查结果,或检查到“痔”,就以为是“痔”,不再行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就诊时,以为癌症是老人的专利,年纪轻就不会患癌症。

  3. 对直肠内出现的癌前病变,如息肉、溃疡等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最终发展为癌肿;

  4. 在诊断直肠癌中,我们发现没有及时进行直肠指诊检查,以致造成漏诊、误诊。要知道80%以上的直肠癌可以在直肠指诊时触及癌块。

  由此可见,临床上遇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的病例,一定要多想想,详询病史,仔细检查,尤其是直肠指诊和结肠镜检查,不可轻易下诊断,以免遗漏病情,延误治疗。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相较老外患结肠癌者较多,中国人更为“悲催”:直肠癌患病率超过结肠癌患者。“这很麻烦,因为直肠的位置更靠近肛门,意味着有可能保不住肛;也意味着,手术时操作不当就易损伤男性的射精神经、勃起神经,导致术后难勃起或勃起没法射精;女性也同样遭殃,术后性冷淡者为数不少。临床观察发现,超过四成的患者术后性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教授表示,中国患者往往太含蓄,从不提醒医生注意;而不少医生也不注重患者的术后性生活质量,往往对肿瘤一切了之。

  专家提醒:如果患者年逾八旬、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执意保肛反而可能不如切肛,“不保肛毋宁死”很可能效果不佳,还容易导致肿瘤复发。

  直肠癌患者:性功能或随肿瘤而逝

  “中国的患者都很隐忍,医生不问,他们不说。其实近年来,随着肿瘤被定义为慢性疾病且临床治愈率越来越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就因为医生不太留神、患者也没主动提及,导致很多直肠癌患者的性功能、性感受就这样随着肿瘤被切而跟着悄然而逝。”说到这一点,兰平非常遗憾:“要知道,很多直肠癌患者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以后还有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等着他们。”

  兰平解释,支配男女性功能、性感受的神经很多都与直肠一起共存在盆腔内,而手术操作摘除肿瘤时,如果不是很精准,就可能损伤这些神经,从而导致男性术后难以勃起、无法射精,女性性冷淡、阴道没有分泌物等后遗症。

  “临床约有超过四成的直肠癌患者会不幸遭遇性功能损伤。我们医院比较看重这个问题,所以把有损伤的病人范围缩小到10%左右。这其实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兰平建议,患者最好能在术前主动提醒医生注意帮其尽可能保留性功能,因为毕竟不是每位医生都会特别关注此领域,更多的精力肯定还是放在肿瘤能否干净切除上,但如果患者有要求,医生也势必会更小心处理。

  他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一个相关课题:研究能否将术后已损伤的神经干细胞再次连接,从而恢复患者的性功能,但要实现还需较长时间。

  “患者术后在住院期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性功能状况如何了,因为虽然此时不能行房,但该有的生理反应肯定还是会有的。”另外,他提醒,术后大约一个月后才可以开始性生活,此前还应以静养休息为主。

  高龄患者保肛不一定效果好

  “保肛”是近年来直肠癌治疗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不少患者第一时间就会对医生疾呼:“我一定要保肛!不保肛毋宁死!”

  兰平坦言,他非常理解病人的心情:“不仅仅是生理上会不方便很多,而且也涉及到患者的自尊心,切除肛门在他们看来等同于一种残疾。”他表示,目前保肛技术水平在我国发展不错,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可以如愿实现保肛,但还是要因人而异的,能否保肛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侵犯肠壁的程度等。“以前认为肿瘤离肛门7厘米就可以保,现在发展到5厘米,个别的甚至是2厘米距离时还能保,但这不是绝对标准,要视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夺。”

  兰平同时指出,不少年逾八旬的老龄患者,其实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先兆了,如果此时还执意要求保肛,即使成功也可能后效不佳。“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代偿功能好,本来肛门就已经较为松弛了,手术又会进一步损伤肛门周围的肌肉,导致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变差,术后很可能生活难以自理。”

  他表示,这类情况如果不保肛其实更好,因为切肛后排泄出口将变为在腰腹部,肛门袋只要注意护理、更换,是可以保持身体清爽无味的,便利程度反而大过强行保肛。

  医学前景:

  逾五成直肠癌病人未来可不做化疗

  众所周知,肿瘤病人大多要经历手术、放疗、化疗三部曲。而兰平却告诉记者:其实有超过一半的直肠癌化疗病人不过是花钱“白练”,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伤身,导致免疫力下降。

  “这并不是医院、医生要坑病人的钱,而是目前的手段难以甄别出哪些病人对化疗敏感,哪些不敏感,为保险起见,于是统统都化疗。”他介绍,有调查数据显示:60%的直肠癌病人在术后不做化疗也能长期生活;做了化疗的病人有75%能长期生存。也就是说,做与不做,相差者只有15%,超过半数的患者其实不用做照样过得好好的,还有小部分病人做了也没有提高生存率。

  “所以我们现在与国际上的专家进行接触,想尝试建立一个肿瘤个体化的研究网络,希望未来能发现结直肠癌更多的敏感与不敏感标记物,从而在治疗手段面前能有效区分各类患者。如告诉患者:你有90%的可能不用做化疗也可长期生活,你看你还需不需要做?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也可节约病人的医疗成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伤害。”兰平说。  此外,他介绍,打算开展的研究也希望能通过发现更多更准确的分子标记物,预测出健康人群未来患肿瘤的可能性,能够结合其家庭遗传背景、自身情况等,“算”出其患癌的概率,有助于高危人群提高警惕,定期检查,以实现早发现

(以上内容仅授权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

  茶作用于胃粘膜后,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尤其是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胃酸分泌过多,便抵消了抗酸药物的疗效,不利于溃疡的愈合。因此,为了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奉劝溃疡病患者最好是不饮茶,特别是要禁饮浓茶。溃疡病患者忌饮茶

  对健康人来说,饮茶是有益的,但对溃疡病患者,饮茶则有害无益。

  因为茶作用于胃粘膜后,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尤其是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胃酸分泌过多,便抵消了抗酸药物的疗效,不利于溃疡的愈合。因此,为了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奉劝溃疡病患者最好是不饮茶,特别是要禁饮浓茶。

  溃疡病患者忌饮牛奶

  牛奶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曾被认为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理想饮料。但最近研究发现,溃疡病人饮牛奶,可使病情加剧。

  因为牛奶和啤酒一样,可以引起胃酸的大量分泌。牛奶刚入胃时,能稀释胃酸的浓度,缓和胃酸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刺激,可使上腹不适得到暂时缓解。但过片刻后,牛奶又成了胃粘膜的刺激因素,从而产生更多的胃酸,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溃疡病患者不宜饮牛奶

(责任)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呕吐或腹痛。但不同病的症状各不相同,如霍乱以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为特征;甲肝则感疲倦、食欲不振及有黄疸;痢疾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征;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婴幼儿;伤寒则以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在成人中便秘较腹泻多见。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一般会自然痊愈,但部分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导致死亡,因此腹泻严重的病人要及时就诊,不应自行购买药物服用,以免延误病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三、肠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流行的

  传播途径: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携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

  发病季节: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

  四、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做到不喝凉水、不洁之水,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尤其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一定要蒸煮热透再食用。

  生吃果蔬要洗净。最好用专用洗涤剂清洗。要延长清洗浸泡时间,以彻底清除残留农药。不饮用“四无”食品饮料,即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产品。一旦出现腹泻、呕吐,要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不要怀着侥幸心理,以致延误病情。身边有肠道传染病患者时要进行隔离。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处理好,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而且要用肥皂等清洁剂认真彻底清洗。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责任)

  大肠癌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因而预防大肠癌,掌握饮食原则很重要。据研究发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明显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多食用淀粉类食物,也可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以下具体介绍预防大肠癌的饮食指导: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非洲人之所以很少患大肠癌,主要是因为他们食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而以肉食为主的美国,因食物中植物纤维较少,10万人中就有42人患大肠癌,发病率高出非洲6倍以上。我国大肠癌流行调查显示,凡吃粗粮多的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

  这是因为吃以高脂肪、高蛋白为主的饮食时,食物残渣往往需要在肠道中停留3天或3天以上才能被排出体外;进食以植物纤维为主的食物,粪便排出只需要1天的时间。缩短了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

  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大肠癌的发病率越低。

  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们曾分析研究了12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患癌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食用淀粉类食物越多,大肠癌的发病率越低。淀粉类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一是淀粉进入肠道后,肠道细菌会因吞食淀粉而大量繁殖,这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排泄,加速致癌代谢毒物排出体外;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产生大量的丁酸盐,抑制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并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如红薯淀粉在肠胃的消化过程中能产生一种脂肪酸,既能在肠道中起到消毒剂的作用,又有遏制癌症的功效。

  维生素、钙及微量元素硒等在预防恶性肿瘤方面都有潜在的作用。只要常吃些新鲜蔬菜、水果、核桃、花生、奶制品、蛋类、瘦肉、海产品、麦芽、鱼类、蘑菇、葱蒜等,就能防止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

  健康提示:

  预防大肠癌的关键是要管住自己的嘴,日常生活中,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饮食原则,宜用部分玉米、全麦面等替代细粮。不吃或少吃煎炸熏烤食品;适量食用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植物油限制在每人每天20~30克左右;烹调动物性食品忌温度过高及加热时间过长。不酗酒、不吸烟;还要做到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坚持有氧运动,注重心理平衡,定期检查,及早发现隐患。

(责任)

  夏秋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是各种肠道病原菌繁殖的最佳时间。夏季,我们该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呢?专家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注意饮食卫生,谨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等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拉肚子”。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副霍乱、痢疾、肠出血、大肠杆菌病、伤寒、传染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肠道传染病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一旦发生和流行将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易得,一般是吃了被病菌被污染或变质食物而引起的,主要通过水、食物、接触和苍蝇等四种传播途径。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有利于病菌繁殖,加上苍蝇繁殖生长快,细菌传播也广,人易得病。吃生菜、生食、生腌海产品,喝生水,更可能直接吃进病菌,使人得病。

  食物和水受污染后,往往造成爆发流行,受害的人数决定于食用者的人数,受害的深浅决定于进食数量的多少。

  霍乱和副霍乱在以前又叫02病,是由一种弧菌引起发病的。两者病菌不同,其他都差不多,都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病死率高。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

  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拉稀便,一般不发热,儿童发热较多,易造成脱水虚脱,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或出现小腿和腹部肌肉有痛性痉挛。

  人吃进病菌以后,一般1~2天(最短几小时)就发病。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剧烈的腹泻,随后呕吐,少数也有先吐后泻。大多无腹痛(部份为轻度腹痛)无里急后重感。腹泻一日数次至数十次甚至不计其数。大便性状初为稀便,继为水样便,当脱水严重时则出现典型米汤样,少数病人出现血水样便,出血较多者,则出现黑色大便。

  呕吐为喷射状,呕吐物初为吃进去的食物,继为水样无色透明,或是洗米汤样。

  一般病人不发热,儿童发热较多。

  脱水虚脱,视泻吐引起体内水份丧失量多少而表现不同。病型可分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三型。

  也有少数病人吐泻并不严重而迅速进入休克或虚脱状态,则称中毒型。其他如肌肉,特别是小腿和腹部肌肉有痛性痉挛等。

  感染大肠杆菌O157后患者又会出现鲜血便。此外部分病原体还会在人体内产生毒素,导致中毒、昏迷和休克。因此,“拉肚子”不是小毛病,发病后一定要及时到就近的肠道门诊去就诊。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是什么

  导致肠道传染病的病原称为肠道致病菌,其种类很多,主要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它们的个头都特别小,肉眼根本看不见,这些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中,还有那些被病人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水、餐具和其他物品上面。苍蝇、蟑螂等昆虫是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好帮手”,当它们叮食了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后,又会在食物、水和餐具上爬行,从而一路播撒这些病原体。

  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用了被肠道致病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而造成的,所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就是做好以“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和消灭苍蝇)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病从口入”。要严把“病从口入”关,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喝生水,要做到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零食前也要记得洗手。

  第二,尽量少吃冷饮,包括雪糕、冰激凌和冰水等,更不要一次吃太多,暴饮暴食会损害肠胃的防御系统,这时候肠道致病原就有机可乘了。

  第三,消灭苍蝇、蟑螂,清洁环境,防止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和餐具。

  第四,要选择新鲜食品,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加工时要生熟分开,生吃的瓜果蔬菜应该用流动水洗净。另外,冰箱不是保险箱,吃剩的食物即使放在冰箱内,时间也不能过长,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

  第五,尽量少在外面就餐,如果外出就餐要到卫生条件好、具备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饮点,并且尽量少吃或不吃凉菜,千万不要在路边小摊上胡乱的买东西吃。

  得了肠道传染病怎么办

  有很多人不在乎“拉肚子”,认为忍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大量的腹泻使人体严重的失去水分,而水分对人体特别重要,一旦失去过多的水分,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另外有些病原微生物还会释放毒素,引起的中毒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死亡。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措施,个人不容易判断。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到医院的肠道门诊去就诊和治疗。如果不能到医院就诊,要遵循下述治疗方法:

  补充腹泻和呕吐丢失的体液:腹泻和呕吐不仅丢失了体内的水份,也丢失了体内的盐份、糖份等,所以最好购买“口服补液盐”并按说明服用(还可以自制糖盐水,以拇指食指中指抓一小撮葡萄糖或两小撮蔗糖,以五指抓一大撮盐加以适量凉开水饮用;或者在米汤内加少许盐服用)。

  服用抗生素:自己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抗性,而且会杀灭体内的正常菌群,闹不好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所以,抗生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另外,一定不要禁食或禁水,有些人为了减少腹泻量,而不吃饭、不喝水,这是完全错误的。禁食禁水使本就虚弱的身体得不到营养和水份补充,也没有足够的营养素去修复受损的肠道,会不利于致病微生物排出体外,所以禁食禁水会加重病情。

(责任)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多从食物、水、蚊虫等进入胃肠道,那么夏季为什么多发肠道传染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主要原因,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病原体繁殖快:夏季温度一般在21℃以上,促使细菌繁殖速度加快,35℃~37℃是细菌繁殖最旺盛的温度。夏季又闷又热,是病原体繁殖最快的时候,容易形成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

  瓜果、夜市小吃摊多:夏季,瓜果大量上市,瓜果在生长、采摘、运输、销售过程中难免会染上病原体,特别是大肠杆菌携带量较多,人食用了这些瓜果可引起发病。至于晚上街头夜市小摊贩,部分存在烹饪过程不注意卫生,食具消毒不彻底,从业人员未经健康检查,甚至存在肠道传染病人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制作,更易传播疾病。

  胃酸酸度低:夏季饮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常会冲淡胃酸,使病原体乘虚而入,尤其是喝生水,更容易患病。

  苍蝇多:夏季苍蝇大量繁殖,苍蝇携带大量的病原体,到处乱飞,而且苍蝇在取食过程中边吸吮边排泄,使大量细菌污染了食物,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当然,诱发肠道传染病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体质、水等。

(责任)

  逢年过节,参加聚会、公务聚餐等饭局,不免让肠胃超负荷工作,这时候适当吃点肠胃排毒食物,保护好你的肠胃,如海带、魔芋豆腐、黑木耳、猪血等,这些肠胃排毒食物各有自己的功效。

  海带

  肠蠕动的“加速器”。海带呈碱性,可促进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代谢,有助润肠通便。而且热量低,膳食纤维丰富,能加速肠道运动。

  海带的最佳吃法是清蒸,这样不会破坏海带中的矿物质,还可有效增加肠蠕动。

  魔芋豆腐

  肠轻盈“能量元”。魔芋豆腐中含有束水凝胶纤维,可大大促进肠道的蠕动,减轻肠道压力。另外,其中的膳食纤维,可在肠壁上形成保护膜,缩短食物的停留时间,清除肠壁的废物。

  将魔芋豆腐切片,在盐水中煮2分钟后捞出,加入鱼汤或鸡汤中,小火慢炖,其中的营养元素会全部释放出来,喝汤容易被人体吸收。

  黑木耳

  肠清洁“钟点工”。黑木耳所含的植物胶质,可在短时间内吸附残留于肠道的“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起到“洗涤”肠道的作用。

  黑木耳凉拌吃最营养,只需依照个人口味加入调料搅拌均匀即可。

  猪血

  肠解毒“消化酶”。猪血中的血浆蛋白经过消化酶分解,会产生有解毒作用的物质,当肠道内吸收到重金属微粒时,它就会和这种物质发生反应,并缩短其在人体内逗留的时间,将其对身体的危害降至最低。

  喝猪血白米粥,能有效帮助肠道解毒,预防结肠癌。

  糙米

  肠疏通“管道工”。糙米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源源不断地为肠道输送能量,可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预防便秘和肠癌。

  将糙米与排骨、海米一同放在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同煮成粥,撒上盐和胡椒粉即可。

  花生

  肠强健“催化剂”。花生可以强健肠道,这是因为花生入脾经,有养胃醒脾、滑肠润燥的作用。花生中独有的植酸、植物固醇等特殊物质,会增加肠道的韧性。

  每日吃5—6粒花生,就能强健肠道。用水煮花生,营养不会被破坏,也容易吸收。

  蜂蜜

  肠道的“养颜液”。蜂蜜可以让肠道“和颜悦色”,因为它含的氨基酸、维生素,可促进身体良性循环。蜂蜜中的镁、磷、钙等营养元素能调节神经系统,也可以为肠道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取一勺蜂蜜泡水饮用能达到润肠、美容的功效。

  酸奶

  肠动力“添加剂”。益生菌在肠内无声无息地“繁衍”,协助肠道抵抗有害菌。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维护肠道均衡的天然防线。

  两餐之间喝杯酸奶,可使肠内菌群平衡,促进肠道消化分解。

(责任)

  为什么大便气味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有的大便恶臭多是进食高蛋白食物或肉类较多,长此以往肠癌的发病率增高;大便有刺鼻酸味,多数是发酵性消化不良,是“食滞”的后果,可吃保和丸、鸡内金、山楂等促消化;腹泻伴烧焦味,则是小肠机能下降导致的消化不良,在中医来说则是脾胃虚弱,需要以淮山、茯苓、薏米等食物补脾;伴有腥味的焦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多;水便伴肉或鱼的腐臭味,是肠内大量血液或黏液分解的表现;肉汤样大便伴奇臭味,则多见于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因为肠道里的细菌通常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有益菌和致病菌两类。在人体健康状态下,有益菌多于致病菌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肠道环境的健康。可平衡一旦被打破,有益菌抵挡不住致病菌的攻击,就会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产生,大便的气味也会随之改变。

  如上,如果发现大便有异常的气味,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就诊。日常预防肠老化和肠内脏污,则可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睡眠,睡眠不足会使肠道负担加重;

  2、减少精神压力,防止菌群失调,保证好心情,防止肠道过劳;

  3、注意营养均衡,忌暴食暴饮,戒烟酒;

  4、适当食用根茎类食物,如红薯、土豆、胡萝卜、大豆、谷类等,并多吃水果蔬菜;

  5、适当服用一些肠道有益菌制剂如双歧杆菌等。

  所以,专家提醒,大便气味是肠内环境恶化的最佳证据。一般来说,健康人的大便不会特别臭,除非有时吃得肉食特别多,但往往只是一时的,清淡饮食便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有的人每天排便都会恶臭无比,这样的情况就值得警惕了。

(责任)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抵抗力降低,夏季很容易患肠道疾病引起腹泻,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常见症状有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传统观点认为,腹泻时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应当让肠道“空一空”,休息1~2天,这时禁食可减轻胃肠负担。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人在腹泻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禁食会导致人体能量不足,需要分解肝糖元、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血糖浓度。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营养不良比较普遍,60岁以上的老人中,20%左右患有营养不良;70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40%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的人没有足够的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当血糖低于每升3毫摩尔时,病人就会出现出虚汗、心悸、乏力、头昏、面色苍白、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反应,有的甚至还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腹泻时,体内的水、盐大量丢失,由于水分丢失,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阻塞血管。当阻塞冠状动脉时,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阻塞脑血管时,会发生缺血性中风。盐类如钾、钠、钙、镁等金属离子是人体重要的阳离子,除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外,还维持心跳节律和神经传导,若这些阳离子大量丢失,势必发生心律失常,甚或猝死。

  因此,老人腹泻时不但不能禁食,还应适当补充一些营养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鸡蛋面糊、豆浆、细面条、豆腐脑、大米莲子粥、小米扁豆粥、薄皮馄饨等,并应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利营养素被机体消化吸收。老人腹泻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因此,还应鼓励病人多喝淡盐开水、菜汤、米汤、绿豆汤、西瓜汁等,以补充损失的水分和无机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促进早日康复。

(责任)

  夏季是肠胃病高发季节,治疗肠胃病的药物很多,如密达、氟哌酸、黄连素等,然而肠胃病怎么用药正确?专家指出,即使OTC(非处方药)唾手可得,也要辨清症状才能使用。

  一、发病初期别用止泻剂

  很多人得了腹泻首先想用蒙脱石(如思密达)来止泻。专家指出,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发病初期腹泻的排泄物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当然,如果腹泻次数频繁、持续时间过长,出现了脱水,就应在应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之后,酌情使用止泻剂。

  二、沙星类药物儿童不宜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利复星等沙星类药物也是人们家中常备的治疗肠胃病药物。专家指出,这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有良好疗效。但儿童、孕妇和哺乳妇女不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三、根据病菌选择抗生素

  很多人腹泻的同时伴有发热症状,于是赶紧用黄连素、氟哌酸等抗生素。专家指出,伴有发热就使用抗生素并不妥。因肠道传染病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引起,故在选用抗生素时,最好先做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对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四、微生态制剂勿超量

  丽珠肠乐、培菲康、整肠生等微生态制剂是用来调整肠道菌群,纠正菌群失调。专家提醒,这类药物勿和抗生素同时服。而如果服用剂量加倍时可能出现便秘。

  此外,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要慎用解痉剂如阿托品、颠茄片等止痛剂,此类药可使青光眼进一步恶化。

(责任)

  一般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导致身体脱力、脱水,因而急性肠胃炎怎么护理?应该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甚至输液。

  专家指出,脱水是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主要死因,因此,防止脱水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补水也要注意,不要一味的喝白开水。最好饮用含适当盐分、水分的电解质水溶液,如果拼命喝白开水恐怕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不足,引发抽筋现象。药店里能买到的补液盐也可买回自己冲服。

  护理提醒,经过初步的治疗,急性肠胃炎的急性症状消失,但不意味着消化道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这时的饮食治疗是相当重要。如急性肠胃炎初愈后就开始正常饮食,甚至进食油腻及辛辣食物或饮酒,尚未恢复功能的胃肠道就会不堪重负,出现腹胀等不适,有些还会转为慢性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等。

  一般在急性肠胃炎后5~7天内,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护理,首先要避免有害因素的侵袭:即戒烟、酒、浓茶、咖啡等。少吃辛辣及粗糙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少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等。其次,饮食提倡一日三餐,每顿不可过饱,不主张多餐,以免增加胃的负担。一般先进食比较清淡的流质、半流质,如米汤、粥、新鲜果汁,逐渐增加一些蛋白质食物,但忌油腻、油炸食品,并且在开始进食宜少量,等胃肠道功能恢复后,才开始正常饮食,并注意休息。

(责任)

  夏天人们喜欢吃较凉的食物,但由于体质不同,肠胃的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寒凉体质的人和火热体质的人相比,更容易因贪凉伤到胃。炎夏里用土豆配蜂蜜进行食疗,对胃溃疡、胃炎等胃肠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生土豆外用时具有消炎、消肿的功效;熟土豆食用后,具有益气强身、和胃调中、健脾胃的作用。蜂蜜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作用,对于治疗便秘、胃溃疡等疾病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将土豆和蜂蜜配在一起食用,更是强强联合。

  制作蜂蜜土豆时,最好选新鲜土豆,不要用发芽的土豆,因为后者含有大量龙葵碱,对人体有害。具体做法是,先将土豆皮削净,再将土豆切成丝状,而后置于火上烧煮。

  待土豆煮到半熟时,即可放入适量蜂蜜搅拌,再用文火煮一会,待蜂蜜味道浸入土豆,土豆变软时,即可起锅。土豆不要煮得太烂,否则会降低治疗功效,也不能太硬,否则不适合胃溃疡患者。

  食用时,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早晚各一次。空腹吃可直接覆盖胃黏膜,能提升治疗效果。服用过程中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酒类等。血糖不稳定,不宜服用蜂蜜,加之土豆中淀粉含量高,所以患有糖尿病的人不适合吃。健康人适量食用,也能健脾胃、益气、强身,食用时可以将土豆切成丝状,只需煮至刚软熟便可。即使不配蜂蜜,对脾胃弈有好处。

(责任)

  急性肠胃炎是夏天常见疾病,一旦感染,往往导致上吐下泻、腹痛恶心等,这时候医生往往建议,禁食半天或者一天,同时要多多补充水分,尤其是补充淡盐水。

  医生提醒,急性肠胃炎患者补充水分并非一味喝白开水,最好饮用含适当盐分、水分的电解质水溶液,如果拼命喝白开水恐怕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不足,引发抽筋现象。药店里能买到的补液盐也可买回自己冲服。

  炎夏渐近,每年夏天除了呼吸道感染外,就属急性肠胃炎最常见,致病源包括沙门氏菌或腺病毒、肠病毒等等,患者会出现上吐下泻、腹痛、发烧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厉害的腹部痉挛性疼痛、高烧畏寒、厌食倦怠等现象。一般来说,治疗急性肠胃炎约需三至七天,除了服药、禁食十二至二十四小时外,患者因为拉个不停,可能会脱水,因此禁食期间必须补充足够的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上吐下泻除了流失水分,还流失电解质,因此最好补充药店出售的“补液盐”冲服,而非纯粹的白开水。有些家长只是一味给小孩喝白开水,结果反而稀释掉体内的电解质,造成抽筋等“水中毒”。市场上的运动饮料虽然也有盐分,不过饮料中的糖分也高,会让腹泻的小孩持续腹泻。至于“补液盐”则含有适量的糖分与盐分,既可补充上吐下泻流失的水分、盐分,又不会因糖分过高造成持续腹泻。

  此外,急性肠胃炎患者在恢复期间食欲不振,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幼儿可吃稀粥、面食、苏打饼干、苹果、香蕉等。至于一岁以下的孩子,以婴儿配方奶粉为主食的婴儿,可将奶粉冲稀一些,或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待症状改善再将奶粉调回原来的浓度。

(责任)

  胃肠胀气就是肛肠疾病的一种预警信号,通常代表以下几种原因:

  1、近期因生气、情绪紧张等引发的腹部饱胀、胁肋胀痛、嗳气等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制剂,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等。

  2、旅行便秘(指由于工作、生活地点环境变动引起的便秘)伴随的胃肠胀气可选用轻泻剂辅助治疗,如乳果糖、福松等。

  3、肠道菌群失调使产气菌大量繁殖也可致胃肠胀气,此时可选用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制剂或一些低聚糖类产品,如培菲康。

  4、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多在饭后加重,同时伴有早饱、暖气、恶心、上腹痛等症状。可选用促消化药和胃肠促动力药,如酵母片、乳酶生(表飞鸣)和多潘立酮(吗丁淋)等。肠易激综合征的胃肠胀气多伴有腹痛(便后减轻)、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症状,此时可选用五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等。

  5、阿托品、左旋多巴、异丙肾上腺素、舒喘宁、氢氧化铝等药物,有使胃排空延迟的效应,可导致胃肠胀气出现,应尽量不用或少用。二甲硅油、斯密达、活性炭也可以通过消除胃肠道中泡沫,吸附气体等从而有效缓解腹胀气。

  而有一部分患者胃肠胀气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引起,上述治疗无效,胃肠胀气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则应及早就医。以下疾病在病程中均可出现胃肠胀气:

  1、胃部疾病主要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下垂、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胃溃疡、胃癌等;

  2、肠道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肠道寄生虫病;

  3、胃肠神经官能症:吞气症、胃泡综合症、肝脾曲综合症,结肠过敏等。

  4、肝、胆、胰腺疾病有: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胰腺疾病,包括急性或慢性胰腺炎。

  

  约有2%的成人外科手术病例中可发现有梅克尔(Meckel)憩室,常位于回盲瓣90~180cm之间,病变长度3~15cm。

  在儿童,由于在回肠附近形成消化性溃疡而发生反复发作性的,其出血常呈急性且量大,但尚不足以产生休克;在青少年和成人,最常见是小肠梗阻,表现为痉挛性疼痛与呕吐,由于异物存留,导致肠扭转或是疝嵌顿而引起的粘连,套叠。

  梅克尔憩室的急性憩室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它的特征性表现是腹痛定位于脐的下部或左下方,常伴有呕吐,除疼痛定位不同外,很像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小肠梗阻是梅克尔(Meckel)憩室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如果不早期进行手术,导致肠扭转和坏死是致命的。病死率在10%~15%,近年已下降至1%~2%。

  案例:不明原因便血导致休克

  晓春今年只有17岁,是一位在读的高中生。9月29日,因排鲜血便并伴失血性休克,急诊送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接诊后,消化内科的医师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考虑为下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以内科保守止血治疗,但效果一般。谁知晓春在入院后第二天,再次解大量鲜血便,病情十分危急。为找到出血原因,消化内科的医师行急诊结肠镜检查,但未发现结肠活动性出血部位。

  七岁时曾有不明原因出血病史

  经详细询问病情得知,晓春曾在10年前突发便血并伴有腹部疼痛,在广州市一家医院接受过治疗,因病情不是很重,很快便痊愈出院了。但便血原因,却不得而知,家人以为只是偶尔肠胃不适引起的一种反应,也就没有带他继续治疗。之后晓春自感身体状况良好,再无腹部不适。

  而此次发病之前,晓春曾感觉到小腹部反复出现阵痛。以为受凉引起的疼痛,也没有太在意。却不料在排便时突然出现晕厥,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

  消化科主任岳辉教授考虑到,晓春7岁有出血病史,小肠或大肠粘膜先天性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不排除,予以行肠系膜血管造影,仍未发现出血部位。

  真凶原是梅克尔憩室出血

  岳辉主任反复研究病情后,认为晓春有小肠病变出血的可能。于是在全麻下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在回肠部位发现了典型的双腔结构,为梅克尔憩室,并由小肠镜寻找到出血的部位及原因,确诊为梅克尔憩室出血。

  当日,将晓春转入普外科。由普外科为晓春实施腹腔镜下小肠梅克尔憩室切除术,并成功将憩室切除。晓春术后恢复良好,三日后便痊愈出院。

  专家提示:阵发性腹痛伴便血不可小视

  梅克尔憩室是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以儿童多见,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小肠镜检查发现末端回肠憩室可明确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憩室有无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程度,表现为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或急性憩室炎。

  岳辉教授提醒家长朋友们,如果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或腹痛,伴恶性、呕吐,甚者发热、腹痛后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排便、排气,并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腊肠型肿块,伴脐周压疼等症状,应考虑梅克尔憩室合并小肠梗阻或出血。岳教授介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肝胆胰疾病研究所,早在2003年就开始使用日本进口的双气囊小肠镜或单气囊小肠镜,解决和攻克了消化管道最后的盲区—小肠疾病诊治的一道道难题,已成功完成600多例小肠镜检查,为明确诊治小肠疾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责任)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