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去年9月号《内镜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如不伴有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但对于伴有胆总管结石者,如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已取尽结石,胆囊切除术不能进一步降低胰腺炎复发率。

  香港大学玛丽女王医院的Hui CK博士及其同事指出,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或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能减少胆石性胰腺炎复发,但对于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还有无必要作胆囊切除术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选取139例胆石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分析,其中58例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另81例仅有胆囊结石。在进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有21例进一步接受了胆囊切除术(2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中27例接受了胆囊切除术(4组),未接受胆囊切除者归为1组和3组。

  结果发现,1组和2组患者的胰腺炎复发率分别为8。1%和14。3%,无显著差异;3组和4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54和0/27, 有显著差异。

  Hui博士认为,对于胆石性胰腺炎患者,如不伴有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但对于伴有胆总管结石者,如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已取尽结石,胆囊切除术不能进一步降低胰腺炎复发率。

  (实习)

  从多中心研究资料看,需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约11%,暴发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死亡率约30%-50%,也有报道高达60%-90%者,随着近年对急性胰腺炎认识的深入,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约2%-3%患者呈暴发经过,发病后48小时内迅速死亡;约6%-8%呈迁延或波动经过,在2-6周内相继累及多脏器,最后死于败血症、出血、手术和全身衰竭;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迁延,可达数月,但在急性期过后,致死者甚少;绝大部分(85%)患者无并发症。在3-7天内迅速恢复。

  (实习)

  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后期均可发生休克。早期出现休克意味着系统性炎症反应严重,受累器官较多,病死率高,有人称之为暴发性胰腺炎。后期出现休克多与合并感染有关。休克病人可表现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灰白、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出冷汗、肢端厥冷、尿少等。

  急性胰腺炎易发生休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系统性炎病反应所致之血管扩张、血液外渗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2、胰蛋白酶激活胰舍血管素原,活化的胰舒血管素催化激肽原成为源肽和缓激肽,后者可起强烈的扩血管作用;

  3、胰床周围及腹腔炎症,大量血浆成份外渗,使得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4、严重呕吐或腹泻造成脱水,有效循环血量减低;

  5、急性胰腺炎时产生的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脏收缩力,导致血压下降;

  6、内毒素血症造成全身中毒性损害、血管内皮操作、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DIC等均促进休克的发生。

  (实习)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的膳食营养

  ★腹痛和呕吐基本消失后,可先给予不含脂肪的纯碳水化合物流食,包括米汤、稀藕粉、杏仁茶、果汁、菜汁等。待胃肠道适应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过萝粥、冲蛋清(不用含脂肪的蛋黄)。缓解后改为无脂肪(或极低脂肪)的半流食,内容除流食食品外还包括米粥、素面片、挂面、面包、饼干(少油)及少量碎软蔬菜、水果等。

  ★应保持维生素供应充足。

  ★忌用引发胃液及胰液分泌的食物,如肉汤、鸡汤、鱼汤、牛奶、蛋黄等。

  ★禁止饮酒、忌暴饮暴食。

  ★脂肪的摄入量可从严格限制(20克/日)过渡到中度限制脂肪膳食(40克/日),病情好转能耐受时可轻度限制脂肪。必要时也可用中链甘油三酯取代部分长链甘油三酯,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蒸、煮、烩、炖等用油少的烹调方法。

  总结:任何类型的急性胰腺炎都需要输液治疗。对于轻中度的急性胰腺炎一般无需肠外营养或侵入性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能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减少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降低疾病总体的严重程度,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就应推荐早期肠内营养。但如果肠内营养无法达到预定营养支持效果时必须使用肠外营养,但应注意辅助少量肠内营养保持肠道粘膜的通透性。病情恢复能够进食普通食物也要掌握由少到多,逐步添加的原则。

  (实习)

  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采用纠正高凝状态和抑制胰腺外分泌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治疗急性胰腺炎,使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治愈率达95%以上。这项题为《急性胰腺炎高凝状态的研究》最近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院消化内科副教授张连峰等,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ELISA法,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血栓烷B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明显高于健康者,而其6-酮-前列腺素F1α则明显低于健康者。他们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用脉络宁,从1997年至今,共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56例,其中一般治疗组11例,除转外科治疗3例外,内科治愈率为72%;采用脉络宁治疗组45例,转外科治疗2例,内科治愈率为95。5%。

  (实习)

  据苏格兰学者报道,二氯酚酸可降低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格拉斯哥皇家医院的C。 B。 ó。 Súilleabháin博士及其同事选取200例行逆行胰腺造影术或经测压证实Oddi氏括约肌高压的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二氯酚酸是否能够降低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或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于内镜检查后,给予患者含有100 mg二氯酚酸(100例)或安慰剂(100例)的栓剂。然后于2小时和24小时检测血清淀粉酶与临床指标。全部研究均采用国际承认的急性胰腺炎定义。而且,两组患者均符合可增加ERCP后急性胰腺炎危险性的因素。

  结果发现,23例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12%),其中7例(4%)接受直肠二氯酚酸,16例(8%)接受安慰剂。6例具有Oddi氏括约肌高压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每组3例。排除Oddi氏括约肌高压患者,二氯酚酸组和安慰剂组的胰腺炎发病率分别降至2%和7%。

  研究人员指出,23例患者中的2例发生重度急性胰腺炎,而且均在对照组。研究中未见患者死亡,所有患者均出院回家。另外,二氯酚酸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对照组为5天。

  Súilleabháin博士认为,ERCP后立即经直肠给予二氯酚酸,能够降低无Oddi氏括约肌高压的高危患者发生胰腺炎的发病率、住院时间和严重程度。

  (实习)

  发表在7月号《胃肠内镜》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预防性口服皮质类固醇无法降低ERCP后胰腺炎的发病率或严重程度。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中心的Stuart Sherman博士指出,胰腺炎是诊断性或治疗性ERCP的主要并发症。为此,研究人员努力尝试寻找降低ERCP后胰腺炎的发病率与严重程度的方法。

  研究人员探讨了预防性口服皮质类固醇能否降低ERCP后胰腺炎的发病率和/或严重程度。他们选择1115例患者,使其在ERCP前15小时和3小时随机服用强的松(40 mg)或安慰剂。然后收集在15个中心内进行诊断性或治疗性ERCP的患者的资料,并利用标准化标准,对术后胰腺炎进行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结果发现,胰腺炎的全部发病率为15%。17%的皮质类固醇组患者发生ERCP后胰腺炎,而对照组为14%。

  研究人员指出,共有10%的胰腺炎为轻度、4%为中度、1%为重度。但是,目前尚无法确定两组的严重程度具有任何差异。而且,两组的大量指标都相同。

  Sherman博士,预防性口服皮质类固醇无法降低ERCP后胰腺炎的发病率或严重程度。

  (实习)

  发表在去年9月号《消化病与肝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胆源性胰腺炎可采用急诊内镜取石治疗。

  波兰卡托维兹市Silesian医学院的Nowak A博士及其同事指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成人胆结石的常见并发症,儿童中的急性胰腺炎多由胰胆管的先天畸形、病毒感染、药物毒性和腹部创伤引起。

  研究人员报道了一例9岁女性患儿,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和胆管炎就诊。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部嵌顿结石,经内镜下行括约肌切开术取石获得成功。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病情平稳。

  Nowak博士认为,儿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急诊内镜取石治疗效果好。

  (实习)

  胰腺炎是常见病之一,大多由于酗酒、暴食、胰管阻塞、胆结石、胆道感染或外伤、手术等所致,病情严重而凶险,死亡率较高。近些年来发现,某些药物应用不当,也会引发胰腺炎,但至今尚未被人们所熟悉和重视,现将部分此类药物简介如下。

  维生素D可提高小肠对钙的吸收,但大量使用会引起高血钙,从而增强胰蛋白酶原转化为胰蛋白酶,并抑制胰蛋白酶降解,以致酿成胰腺炎。

  降糖灵又称苯乙双胍,糖尿病患者大量服用后,会发生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甚而伴有低血糖休克,常因心室停搏而死亡。

  四环素长期大量使用,会使胰脏的蛋白质合成和分泌受到损害,可导致胰腺炎,非凡是肾功能不良者更易发生,如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应用四环素,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并发生急性胰腺炎。

  甲硝唑又称灭滴灵,当阴道感染者服用后,有时会发生急性胰腺炎。

  青霉胺有的病人首次应用该药,即发生胰腺炎,治愈后再次服用,又会发。

  利尿药大量应用速尿、利尿酸、双氢克尿塞等,均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甚至出现休克。这可能与低血钾、胰细胞功能紊乱、胰脏血循环不良、胰管内分泌液黏稠及过敏等因素有关。

  磺胺类如柳氮磺胺吡啶等,皆可引起胰腺炎。

  甲多巴非凡适用于肾性高血压病人,但有人应用2~3周后,即引起胰腺炎。待停药后,才逐渐恢复正常。

  雌激素如己烯雌酚与口服避孕药等,可因甘油三酯增高,诱发胰腺炎。也可使血清酯质微粒凝聚,引起高凝状态,使胰腺微血管栓塞,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和胰腺泡损害,而发生胰腺炎。此时患者除有腹痛、淀粉酶升高外,尚可有高脂血症。

  促皮质素即ACTH。若用于肾病患儿,胰腺炎发生率竟高达28%~40%。主要由于胰腺分泌物浓稠、胰腺管上皮增生,使胰管阻塞、胰液流出困难所致,有时可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西咪替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个月后,有的病人会出现水肿型或出血型急性胰腺炎。

  氨苄青霉素如因患胆石症而致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给予该药每日静脉滴注,用至第7天,可忽然发生胰腺炎。

  抗凝血药若过量使用华法林,会使胰腺组织出血,而发生胰腺炎。

  利福平为治疗结核病的要药,长期应用可损害胰腺,引起胰腺炎。

  硫唑嘌呤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也用于器官移植与克隆氏病,用药期间均可能诱发胰腺炎。

  普鲁卡因胺为常用抗心律失常药之一,有的病人用后,会发生急性胰腺炎。若用胺碘酮、依那普利与洛伐他汀等,也不容忽视。

  门冬酰胺酶有的白血病患者注射该药后,会诱发胰腺炎。其中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为最严重的并发症,短期内即可导致死亡。

  另外,顺铂、长春新碱、阿糖胞苷等,也会引发胰腺炎。

  醋碘苯酸钠又称乌洛康。常用于主动脉造影,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这是因为它能够损害胰腺内皮细胞,从而导致胰腺内出血,胰液外溢。

  此外,红霉素、罗红霉素、异烟肼、呋喃妥因、赛庚啶、降压嗪、消胆胺及氯丙嗪、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也会引起胰腺炎。

  (实习)

欣妈富隆

适应症:
避孕[详细]

最高零售价:¥55/盒

网上药店:健一网CFDA

更多>>

  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治疗方案

  △对那些重症的、有并发症的或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予早期营养支持以预防由营养缺乏带来的不良后果。

  △输液。

  △尽可能通过空肠给予早期连续肠内营养(多肽类或免疫增强配方)。

  △肠内营养出现并发症或热卡不够时可补充PN。

  △肠内营养无法实施时(如长时间肠麻痹),应予PN,同时给予少量含脂肪少的肠内营养制剂,再根据肠道的耐受性持续输入空肠营养(10-20ml/h)。

  △如能避免高甘油三酯血症,静脉输注脂肪乳剂是安全的(〈10mmol/L〉)。

  △营养液的内容:能量推荐25~35kcal/kg/d,蛋白质/氨基酸1。2-1。5g/kg/d,碳水化合物4-6g/kg/d,脂肪最多2g/kg/d。

  总结:任何类型的急性胰腺炎都需要输液治疗。对于轻中度的急性胰腺炎一般无需肠外营养或侵入性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能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减少系统性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降低疾病总体的严重程度,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就应推荐早期肠内营养。但如果肠内营养无法达到预定营养支持效果时必须使用肠外营养,但应注意辅助少量肠内营养保持肠道粘膜的通透性。病情恢复能够进食普通食物也要掌握由少到多,逐步添加的原则。

  (实习)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能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但是肠外营养仍然是目前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的标准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就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来看,确实令人失望的。几项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肠外营养与没有给予肠外营养者相比,前者似乎并不能为患者带来临床预后的益处。而且导管相关的感染发生率却显著性增加。在比较早期支持还是晚期支持更好的一项研究中,认为早期肠外营养支持仅有降低死亡率和减少手术需要的趋势而并未获得明确的益处。而且关于肠外营养带来的导管相关的败血症、严重的高糖血症和一些代谢相关并发症均有报道。尤其是一些轻型胰腺炎患者,禁食时间短,没有必要给予长期的肠外营养。

  轻中度胰腺炎营养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2-5天)

  禁食

  输液

  止痛

  第二阶段(3-7天)-疼痛消失,淀粉酶下降

  进食(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复合碳水化合物

  中等量蛋白质

  低至中等量脂肪

  第三阶段:恢复正常进食,避免脂肪过多。

  (实习)

  对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是手术好,还是保守治疗效果好?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喜平等通过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无论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手术疗法。此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手术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的疾病,由于该病往往来势凶猛,患者病死率很高。对于该病的发生,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胰酶“自家消化”,在治疗上主张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腺腔内渗液,防止坏死组织感染。近年来研究认为,该病病情不断加重是细胞因子在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免疫系统参与,使该病成为一种全身性过度炎性反应。因此认为保护机体安全渡过炎性反应期,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该病的治疗分两个阶段,1996年以前以手术疗法为主,1996年以后采用非手术疗法为主。张喜平等选择了自1994年以来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7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治疗40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35%,存活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73。1%,平均住院日为53±44对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是手术好,还是保守治疗效果好?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喜平等通过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无论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手术疗法。此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手术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的疾病,由于该病往往来势凶猛,患者病死率很高。对于该病的发生,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胰酶“自家消化”,在治疗上主张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腺腔内渗液,防止坏死组织感染。近年来研究认为,该病病情不断加重是细胞因子在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免疫系统参与,使该病成为一种全身性过度炎性反应。因此认为保护机体安全渡过炎性反应期,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该病的治疗分两个阶段,1996年以前以手术疗法为主,1996年以后采用非手术疗法为主。张喜平等选择了自1994年以来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7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治疗40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35%,存活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73。1%,平均住院日为53±44天。非手术治疗31例,死亡仅4例,病死率为12。9%,并发症发生率为51。6%,平均住院日28 ±19天。张喜平等由此提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动手术,应首选非手术疗法。此外,由于该病病情十分复杂,对该病的治疗还应坚持“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原则,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31例,死亡仅4例,病死率为12。9%,并发症发生率为51。6%,平均住院日28 ±19天。张喜平等由此提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动手术,应首选非手术疗法。此外,由于该病病情十分复杂,对该病的治疗还应坚持“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原则,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治疗措施。

  (实习)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引发急性腹痛的病症(急腹症),是胰腺中的消化酶发生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水肿或坏死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剧上腹痛,向后背放射,恶心、呕吐、发烧、血压降低,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点。

  一、主因

  最常见的胆石症,

  胆道蛔虫,手术后遗症和外伤,高血脂症,病毒感染以及暴饮暴食,酗酒和中毒均可致病。临床上分水肿型和坏死型,后者发病急剧,死亡率高得惊人。

  二、判断

  轻型者体征较轻。重者上腹部膨起,剧痛,并向腰、脊、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有时脐周或腹部皮肤出现青紫斑块,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休克。

  三、急救

  急救原则是禁饮食,解痉镇痛。

  1、安静卧床,禁饮食,减少对胰腺的刺激。症状缓解后可饮淀粉粥,禁食脂肪、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一般禁食7~15天。

  2、有条件时,可用25%葡萄糖50~1000ml静脉点注。

  3、杜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以解痉镇痛。

  4、对症疗法,症状不见好转时,速送医院诊治。

  (实习)

  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西医是消极地让胰腺安静,中医则恰恰相反,使病理产物包括已被激活的胰酶等通过通泄得以驱逐。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因与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此外,高脂血症、高钙血症、感染、某些药物等因素亦可诱发。临床上以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征。重症患者可很快出现多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的各种表现。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发病率在我国各地普遍有所升高,但经过近十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索,重症死亡率已有大幅度降低。

  中医认为,本病轻症属“胃脘痛、腹痛、胁痛、呕吐”范畴,重症属“结胸、厥逆”范畴。本病与肝胆、脾胃、大肠等关系密切,起因于暴饮暴食、恣啖膏粱厚味、贪凉饮冷,或暴怒伤肝,情志不畅,或蚘虫扰窜,皆可引致发病。若因饮食不节损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浊,湿蕴生热,湿热又可与食积结滞于肠腑而形成腑实证;热邪若与水饮相结则可形成结胸重证;湿热之邪薰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利,胆汁外溢而形成黄疸。若因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可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引起肝脾或肝胃气滞;气滞又可与湿热互结,影响肝胆脾胃的升降;气机不畅,久则血行不利,形成气滞血瘀。若蚘虫上扰,亦可阻滞胰管,使胰腺所泌之津汁排泄受阻引发本症。若热毒深重,热瘀互结,蕴结不散,可致血败肉腐,形成痈脓;严重者邪热伤正耗津,正不胜邪,可由内闭而致外脱,或内陷致厥。

  目前,西医治疗胰腺炎尚无特效办法,治疗原则是禁食、输液、胃肠减压、抗炎和抑制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排泄,其基本出发点是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以使胰腺得到充分休息。但由于中医认为本病起因于诸多病邪,包括热、湿、水、气、瘀等壅阻于胰、肝、胆、胃、脾、肠等脏腑,诸邪互结,气血运行不利,壅滞失通,引发出痛、呕、胀、闭、发热等症,治疗上则以通导为大法。

  比较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发现,西医是消极地让胰腺安静,中医则恰恰相反,使病理产物包括已被激活的胰酶等通过通泄得以驱逐。由于清除了已被激活的胰酶等有害的病理产物,有利于胰腺炎症的缓解和减轻机体组织器官可能受到的损害,变消极的静待为积极的恢复。中、轻症胰腺炎治疗的大量资料表明,在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等方面,中医疗效均明显高于西医。

  对于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由于此时胰腺病理损害严重,可因胰腺之出血坏死、严重感染、毒物自身吸收等引起严重并发症,如休克、腹腔严重感染,甚至胰性脑病、DIC等多脏器损害及功能衰竭,严重危及生命,需以西医为主抢救,包括手术治疗。据统计,当发生三个以上的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100%,二个脏器功能衰竭时死亡率为70%~75%。但在此时,若能同时结合中医药抢救,通过补益、通导、化瘀、解毒,攻补兼施,则有助于消除有毒物质,对抗内毒素,减少自身中毒,有助于抗感染、抗休克,并松弛oddi括约肌,帮助胰管引流,解除胰管内梗阻,抑制胰酶活性,促使肠蠕动恢复,改善微循环,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肠麻痹和瘀滞状态得以缓解,有助于挽救垂危,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王宝恩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9例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其患者多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功能损伤或衰竭),他根据辨证采用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泻热汤(生军、芒硝、玄参、甘草)等以大黄为主药的通腑方药,结合理气化瘀、清化湿热等方法,不拘固定方与固定剂量,以通腑为目的,多途径(口服、胃管注入、灌肠)给药,以肠道排气、日通便1~3次、腹胀消退为度,并结合支持疗法、抗菌等多种西医手段,包括少数中转手术,结果痊愈率达93。1%,死亡率仅6。89%。这显示了中医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上的良好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本病以通下为大法的治疗中,大黄功不可没,这已为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所证实。不论是采用以大黄为君药的复方抑或大黄单方,均可发挥强有力的通导泄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增强胃肠道推进功能,促成药物性胃肠减压,扩张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而利胆,可全面抑制胰腺内多种消化酶分泌,尚可抗菌解毒,抗凝血又止血,并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此品使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本病治疗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使用大黄时,须考虑患者的证情及体质状况。由于不同人的体质及不同证情的相对特殊性,对大黄药力的反应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用药剂量的个体差异。尽量使剂量用得合理,是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的关键。具体药量通常在6~30克,甚至报道有用至100克/日者,但需要明确的是并非剂量越大越好,过量往往易导致呕吐、频泄、脱水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副作用,一切应以切中病情为准,重要的在于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通常以大便通泄2~3次为度,具体通便次数,需视证情及体质状况而定。有一泄而症减,二、三泄而症失者,有经更多次通泄而症始减者,均与患者当时的病理状态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有人指出的:“大黄的作用是基于微环境的改变,过量大黄使机体正常微环境失去稳态而致虚,而适量大黄则使这种不利环境逆转而恢复正常,使机体稳态得到平衡。”大黄入药宜后下,入沸水中煎沸6~8分钟即可。

  总之,不论是治疗水肿型还是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以中医药维持患者大便畅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可视为取得疗效的关键性措施。而对重症出血坏死型,掌握好手术时机甚为重要。

  (实习)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将急性胰 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大类,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疼痛向 腰背部放散,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或 休克。胆道疾病、饮酒、高脂饮食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常见诱因。

  诊断:

  B超好还是CT好急性重症胰腺炎除了检查血、尿淀粉酶外, 医生常常要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胰管扩张、 腹腔积液等,但由于患者肠管积气或肥胖,可使B超检查结果不准确 或难以观察。而CT可提供客观的胰腺肿大图像,观察其周围渗出和本 身坏死情况,以及所形成脓肿或囊肿的大小。定期复查CT可判断胰腺 炎的恢复情况。所以,我们建议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常规采用胰 腺CT检查。

  进食:

  选择合适时机禁食是急性胰腺炎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但许多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恢复饮食后,又出现腹痛,使他们害怕进食。患者何时进食是医生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要等到患者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完全恢复正常,才开始进流质饮食如稀饭、无油菜汤等。 可临床上发现许多病人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血、尿淀粉酶仍高于正 常值,甚至需要几个月才恢复正常。应当允许此类病人进流质饮食,但要密切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去医院就诊。

  手术:

  严格控制适应症对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我们采用禁食、抗 炎、抑制胰腺分泌等保守治疗均能成功。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 须采取“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 方案。如患者是由于胆道疾患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常称胆源性胰腺炎, 我们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如患者不存在胆道疾患,我们主张先保守治 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腺分泌、静脉营养等。在此过程 中,如患者病情仍不断加重,出现体温高于38℃,白细胞大于2万/m m3、腹腔穿刺液中发现了细菌,应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在疾病后期出 现胰周脓肿或胰腺假性囊肿,也需要手术治疗。

  (实习)

  摘要: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在疾病早期进行胰腺切除加胰岛移植,采用保守的外科方法可能延误手术。(Arch Surg 2000;135:1106-1111)

  瑞士研究人员发表于今年9月外科学索引杂志(Archives of Surger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在疾病早期进行胰腺切除,采用保守的外科方法可能延误手术。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的Thierry Berney博士及其同事随访了68例胰腺切除患者,其中包括近端胰十二指肠切除者35例,远端胰腺切除者31例,全胰十二指肠切除者2例。

  75%的患者在切除前5月至13年有反复胰腺炎发作,16例患者在切除前5月至12年进行了16次经皮治疗和6次开腹手术,另外22例患者在切除前3月进行了26次外科治疗。

  90%的胰腺切除患者疼痛控制满意,仅1例由于腹腔大出血术后死亡。

  Berney博士推荐,如果慢性胰腺炎有顽固性疼痛和局部并发症有理由行胰腺切除时,一旦诊断确立,应尽早行胰腺切除。

  手术后不并发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1年生存率为76%,5年生存率为48%,10年生存率为26%,不并发糖尿病的生存率与胰腺切除的类型和程度无关。Berney博士认为,最终糖尿病的发展情况与慢性胰腺炎自然病史关系比与胰腺组织切除多少关系较为密切。

  Berney博士说,胰腺全切除加胰岛移植要比胰腺局部切除效果好。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严重的慢性胰腺炎早期行胰腺切除可避免患者反复多次无效的外科手术治疗,对许多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缓解疼痛,同时有更多更健康的胰岛供自体移植。

  (实习)

  急性胰腺为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尤为凶险﹐发病急剧﹐死亡率高。有人问这种病可不可以预防﹐一般说来﹐要想能预防某种疾病就必须知道引起该种疾病的原因﹐再针对其发病原因进行预防。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引起急性胰腺为的原因还末完全弄清楚。但已知其发病主要由于胰液逆流和胰酶损害胰腺﹐有某些因素与发病有关﹐可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1)胆道疾病﹐预防首先在于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例如﹐预防肠道蛔虫﹐及时治疗胆道结石以及避免引起胆道疾病急性发作﹐都是避免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2)酗酒﹐平素酗酒的人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而致肝﹑胰等器官受到损害﹐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可因一次酗酒而致急性胰腺炎﹐所以不要大量饮酒也是预防方法之一。

  (3)暴食暴饮﹐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所以﹐当在“打牙祭”赴燕会时要想到急性胰腺炎,不可暴食暴饮。

  (4)上腹损害或手术﹐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此时医生和病人都要引起警惕。

  (5)其它﹐如感染、糖尿病、情绪及药物都可引起。还有一些不明原因所致的急性胰腺炎,对于这些预防起来就很困难了。

  (实习)

  摘要: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在疾病早期进行胰腺切除加胰岛移植,采用保守的外科方法可能延误手术。(Arch Surg 2000;135:1106-1111)

  瑞士研究人员发表于今年9月外科学索引杂志(Archives of Surgery)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患者应在疾病早期进行胰腺切除,采用保守的外科方法可能延误手术。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的Thierry Berney博士及其同事随访了68例胰腺切除患者,其中包括近端胰十二指肠切除者35例,远端胰腺切除者31例,全胰十二指肠切除者2例。

  75%的患者在切除前5月至13年有反复胰腺炎发作,16例患者在切除前5月至12年进行了16次经皮治疗和6次开腹手术,另外22例患者在切除前3月进行了26次外科治疗。

  90%的胰腺切除患者疼痛控制满意,仅1例由于腹腔大出血术后死亡。

  Berney博士推荐,如果慢性胰腺炎有顽固性疼痛和局部并发症有理由行胰腺切除时,一旦诊断确立,应尽早行胰腺切除。

  手术后不并发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1年生存率为76%,5年生存率为48%,10年生存率为26%,不并发糖尿病的生存率与胰腺切除的类型和程度无关。Berney博士认为,最终糖尿病的发展情况与慢性胰腺炎自然病史关系比与胰腺组织切除多少关系较为密切。

  Berney博士说,胰腺全切除加胰岛移植要比胰腺局部切除效果好。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严重的慢性胰腺炎早期行胰腺切除可避免患者反复多次无效的外科手术治疗,对许多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缓解疼痛,同时有更多更健康的胰岛供自体移植。

  (实习)

  人们对食物的视、听、嗅、食,均可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刺激胰腺的分泌增强,其中以进食的刺激最强。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水肿、充血、变性、坏死,以及代谢产物刺激,常使胰管痉挛,胰液外流不畅,胰管压力增高,这时若进食。必然使胰液分泌量增多,胰管压力进一步增高;使胰腺损伤加重,病情恶化。因此胰腮炎病人要禁食。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进食呢?一般说来,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病人,在禁食1—3天,腹痛、恶心、呕吐基本消失后,可开始食少量流质,以清淡米汤为宜;重症病人,则需长时间禁食,等到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停止,腹痛消失后再酌情进少量无脂流质。

  临床上由于病情多种多样,很难确定进食的确切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患者一定要听从医生安排,不要提前进食,以免病情恶化或复发。

  (实习)

  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将急性胰 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大类,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痛,疼痛向 腰背部放散,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或 休克。胆道疾病、饮酒、高脂饮食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常见诱因。

  诊断:B超好还是CT好急性重症胰腺炎除了检查血、尿淀粉酶外, 医生常常要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胰管扩张、 腹腔积液等,但由于患者肠管积气或肥胖,可使B超检查结果不准确 或难以观察。而CT可提供客观的胰腺肿大图像,观察其周围渗出和本 身坏死情况,以及所形成脓肿或囊肿的大小。定期复查CT可判断胰腺 炎的恢复情况。所以,我们建议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常规采用胰 腺CT检查。

  进食:选择合适时机禁食是急性胰腺炎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但许 多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恢复饮食后,又出现腹痛,使他们害怕进食。 患者何时进食是医生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要等到患者腹痛消失, 血、尿淀粉酶完全恢复正常,才开始进流质饮食如稀饭、无油菜汤等。 可临床上发现许多病人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血、尿淀粉酶仍高于正 常值,甚至需要几个月才恢复正常。应当允许此类病人进流质饮食, 但要密切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去医院就诊。

  手术:严格控制适应症对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我们采用禁食、抗炎、抑制胰腺分泌等保守治疗均能成功。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 须采取“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 方案。如患者是由于胆道疾患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常称胆源性胰腺炎, 我们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如患者不存在胆道疾患,我们主张先保守治 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抗炎、抑制胰腺分泌、静脉营养等。在此过程中,如患者病情仍不断加重,出现体温高于38℃,白细胞大于2万/m m3、腹腔穿刺液中发现了细菌,应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在疾病后期出 现胰周脓肿或胰腺假性囊肿,也需要手术治疗。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