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肥胖有关:饮食条件优越者易患此病。有人发现痛风患者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7.8 %,并且人体表面积越大,血清尿酸水平越高。肥胖者减轻体重后,血尿酸水平可以下降。这说明长期摄入过多和体重超重与血尿酸水平的持续升高有关。
(2)与高脂血症有关:大约75%~84%的痛风患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个别有高胆固醇血症。痛风患者为了减轻病情,应减轻体重,达到生理体重标准,适当控制饮食,降低高脂血症。
(3)与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患者中有0.1%~0 9%伴有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者却占2%~50%,有人认为肥胖、糖尿病、痛风是现代社会的三联“杀手”。
(4)与高血压有关:痛风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20%,大约25%~50%的痛风患者伴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增高者约占58%。
(5)与动脉硬化有关: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本身就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院资料统计100例,因动脉硬化而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有42%存在高尿酸血症。19 51年Gertler等叙述一组年轻人患冠心病者具有显著高尿酸血症的统计学意义。
(6)与饮酒有关:长期大量饮酒对痛风患者不利有三:①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和血乳酸增高。从而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②可刺激嘌呤增加。③饮食时常进食较多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血中嘌呤成分也增加,经过体内代谢,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实习)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患者越来越多。有些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效果仍然不佳,究其原因,应该和使用某些药物相关,所以痛风患者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专家说,在使用某些药物时,需定期化验血尿酸的浓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预防痛风的发生。常见的可诱发痛风的药物包括:
利尿剂。呋塞米和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及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这类药物会降低肾脏排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的升高,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
部分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都可使肾血流减少,尿酸排泄减少。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具有双重作用。大剂量阿司匹林(>3克/天)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增多;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克/天)则以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为主;虽然小剂量阿司匹林(<0.5克/天)对尿酸作用的研究不多,但临床已经发现75~325毫克/天用量的阿司匹林能损害老年人肾功能和尿酸清除能力,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被心脑血管患者广泛应用,特别是老年人。因此,应该警惕剂量改变对老年人所造成的损害。痛风急性发作时,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专家指出,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因为在我国,老年人群中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是非常多的。
抗结核药。结核患者久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而不合用利福平时,多数患者血尿酸升高,也常常诱发痛风。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都会抑制尿酸的排出而升高血尿酸,但利福平对吡嗪酰胺引起的关节痛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利福平抑制尿酸的吸收、加速尿酸的排泄有关。
免疫抑制剂。典型的药物是环孢素。一些风湿免疫科的患者,以及接受器官移植且服用环孢素的患者也是痛风的高危人群,尤其肾功能不全的换心或换肾的患者更不容易控制尿酸。这是因为环孢素会减少尿酸的排出。
部分抗生素。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霉素等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但喹诺酮类、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排出多就会影响尿酸的排出,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
降脂药。烟酸是降脂药中常用的药物,它虽然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但它兼有明显的升高血尿酸的副作用。
专家认为,在高尿酸的人群中,如果能够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就尽可能避免使用,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那么应该定期复查,加强对血尿酸的监控,避免因为药物的因素对健康带来的伤害。
“产后风”就是“产后风湿病”的俗称。指育龄女性分娩后或做人工流产术后,因遭受风湿寒邪入侵而引起肌肉、关节酸困、疼痛的一种病症。看上去很象风湿病,但风湿病化验指标多为正常,使用常规抗风湿药物也无效果,因而称之为“产后风湿病”。 高龄分娩、难产、剖腹产、多次流产的产妇更易患产后风。
病因大解密
首先,孕妇分娩过程中,消耗大量体力,产道出血,肌表、筋骨开放,造成体内血脉、经络虚弱,分娩后如果保健不到位,外邪则乘虚侵入肌肉、关节等处,随着产后的恢复,肌表、筋骨关闭,将风湿寒邪包裹于体内,产后风湿病遂告形成。
其次,产后过早活动导致肌肉、关节劳累也难辞其咎。产后新妈妈关节内滑液囊的滑液大多分泌不良,稍微劳累就可出现手腕发麻一类的不适感。这与分娩期血液循环不畅密切相关。
此外,有关专家的临床研究发现,高龄分娩、难产、剖腹产、多次流产等也对“产后风”的发生与发展有某种影响,这几种产妇患上产后风湿病的几率明显升高。
“产后风”多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症状,但也可在体内潜伏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随着体质的减弱而发病。
防与治并重
提前预防
新妈妈只要做好月子期间的保健工作,完全可以不受“产后风”之害。
•产妇居住的房间要向阳、通风、干燥,保持空气新鲜。避开潮湿、阴冷的环境。
•月子期间做好保暖工作,尤其要防止出汗后受风或着凉。
•洗漱宜用温水,远离冷水。
•注意休息,切忌过劳。
•保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
•不吃辛辣生冷食物。
•坚持正确的坐、立、站、走、睡眠姿势。
•月子里绝对禁止性生活。
专家提醒
气候突变或严冬、酷暑等时节,更易感受风寒、湿邪及中暑而导致病情加重,要提防“产后风”的合并症,如感冒、肺炎、心衰等。若患上合并症,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中医治疗更具优势
产后风湿病与普通风湿病不同,常规抗风湿药物通常无效。不过,经验证明,中医药在降伏“产后风”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若再与种种辅助疗法结合起来,如针灸、推拿、按摩、激光、药物穴位注射疗法等,常可获得良好效果,大多数新妈妈可以恢复健康。
专家提醒
1.是药三分毒,西药固然如此,中药亦难逃此规律。一定要按照专科医师的处方谨慎应用。
2.“产后风”病程较长,患此病的妈妈要树立信心,坚持合理用药,不可半途而废。
(实习)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怀疑,饮酒会增加痛风的发病危险。美国科学家新近发现,过量喝啤酒确实能使痛风的发病危险增加,其次是喝酒精含量较高的烈性酒,而喝适量红酒对健康威胁不大。
痛风是一种尿酸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由于尿酸在患者血液和组织中大量积聚,尿酸盐会在关节或肌腱周围沉积,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变形,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男性痛风患者340万人,女性患者160万人。据最新一期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哈佛大学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科研人员在1986年开始对4.7万多名健康男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日常饮食习惯信息。此后,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一直持续到1998年。在12年中,共有730人成为痛风患者。研究人员在统计数据后发现:每天喝啤酒两听以上的人,痛风发病危险是不喝啤酒者的2.5倍;每天喝烈性酒两杯(酒精含量15克)以上的人,罹患痛风的危险是常人的1.6倍,而喝红酒没有什么影响。
这一结果表明,啤酒及烈性酒中某种尚未确定的非酒精物质可能导致痛风。现有科研成果表明,当食品及饮料中含有一种名为咖啡碱的化合物时,体内的尿酸水平就会升高,而啤酒中的咖啡碱含量就特别高。这是科学家首次对各种酒精饮料与痛风的关系系统地调查与评估。他们上个月还发现,只吃肉类和海产品而较少吃蔬菜和蛋白质的人,其痛风发病危险也较高,奶制品则对降低痛风发病风险有一定帮助。
痛风康复汤可将多余的嘌呤核苷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再次沉积彻底清除,高血压、糖尿病、尿结石、肾衰竭等由痛风而引起的并发症状。适用于各类痛风患者,不论男女老幼病史长短,均可得到彻底治愈。
(实习)
嘌呤,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它在能量供应、新陈代谢的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包括腺嘌呤C、鸟嘌呤G)是构成核苷酸的物质基础,核酸(即我们熟知的DNA,RNA)为生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核酸则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嘌呤是核酸氧化分解的产物,而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2,6,8--三氧嘌呤)。
因此并非是嘌呤、尿酸导致的痛风,准确地说是核酸氧化分解出--嘌呤-氧化成(2,6,8--三氧嘌呤)-即尿酸等物质的代谢紊乱才是痛风的病理实质。
1、引起尿酸的原因
核酸的氧化分解占内源性嘌呤的80%,食物等外源性嘌呤占总嘌呤的20%。
进食含有过多嘌呤成份的食品,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身体未能将嘌呤进一步代谢成为可以从肾脏中经尿液排出之排泄物。血中尿酸浓度如果达到饱和的话,这些物质最终形成结晶体,积存于软组织中。如果有诱因引起沉积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的尿酸结晶释出,那便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出现过敏而造成炎症。
如果血中尿酸浓度长期高于这个饱和点,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
2、高嘌呤成份的食品
2.1动物类
内脏如脑、肝、肾、心、肚。和颜色深的肉类、西式浓肉汤、牛素、鸡精等。
海产类;沙甸鱼、仓鱼,鲱鱼(Herring)、牙带鱼、多春鱼、带子、海参、瑶柱、蚝、青口、司鲶、虾米,小鱼干、鱼皮、鱼卵等。
鹅肉、野生动物等。
2.2硬壳果
如花生腰果之类全麦制品、乳酸饮品、酵母菌、酒(过量)
2.3 植物幼芽部分
一般含中度成份,不可多食,菜花类,豆苗,笋类,豆类。
3、 引起痛风的诱因
痛风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引发。
饮酒容易引发痛风,因为酒精在肝组织代谢时,大量吹收水份,使血浓度加强,使到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痛风古称“王者之疾”,因此症好发在达官贵人的身上,如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结论:“太监不会得到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到痛风,年轻男性除非荒淫无度才会得到痛风。”
一些食品经过代谢后,其中部分衍生物可以引发原来积蓄在软组织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这时可诱发并加重关节炎。
(实习)
冬季来临,气温逐渐降低,火锅又悄然在市民中热起来,吸引了众多好吃的食客。记者近日从上海不少医院门诊获悉,因为嗜好吃麻辣烫火锅导致虚火上升的患者不计其数。医学专家提醒市民,除了容易上火外,频繁吃火锅还有甲肝和痛风的隐患。同时,吃火锅一定要严把卫生关,去正规、卫生条件较好的火锅经营单位消费,以确保食用的安全性。
“麻辣烫”最易让肠胃受伤
每天下午四时,在南京东路工作的某企业总经理史先生总喜欢跟朋友在附近的火锅店吃“火锅下午茶”,鸳鸯锅一上,10来样菜肴依次倒入,史先生觉得是种非凡享受。尤其是那种被辣得大汗淋漓的感觉,让他觉得一扫工作大半天的疲惫。
记者了解到,近日从中午开始,不论何种时间段,一些大众口味火锅城都热闹不已。类似史先生这样的火锅爱好者络绎不绝。但是,门诊中遇到的食道炎、胃炎、腹泻、流鼻血、痔疮等病人也多半是这些嗜辣族们。上海曙光医院内科李刚教授提醒,不要只图嘴上的快乐而让胃肠受罪。所以吃火锅的时候尽量把味道调得微辣,并且不要一下子吃太多。吃火锅时可喝牛奶等饮品保护肠胃壁,吃完火锅后多喝些开水或浓茶,以减轻对肠胃的刺激。
肉类不煮熟可能感染甲肝
不少爱吃火锅的市民认为,吃火锅菜品款式多样,营养丰富,能保证人体全面吸收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很多嗜好者还比较喜欢吃鲜嫩的肉类,往往把食物在火锅里烫一下就吃。其实,这种饮食习惯容易感染一些疾病,例如吃了没有煮熟的海产如贝壳类、蚝、螺等就有可能感染甲肝病毒。病毒学专家透露,在日常环境中,60℃时甲肝病毒可存活12个月,100℃加热5分钟才能杀死病毒。
专家提醒,旋毛虫、绦虫和囊虫这三种寄生虫,都可能通过火锅传播。所以,提醒那些贪图吃鲜嫩者注意,在吃火锅时,要注意肉类的清洁卫生,为安全起见,但凡涮肉片,最好在火锅里煮得久一点,同时,还要看肉片上有无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有则可能是囊虫卵。
卫生部门也曾发布消费警示,吃火锅时应该注意,涮肉所用肉片越薄越好,颜色太白的百叶、黄喉不要吃。
脚趾有麻痛小心痛风症
李小姐最近和朋友去吃了一顿海鲜火锅,第二天一早大脚趾钻心地疼,没办法下床,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痛风发作了。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张代富教授指出,像李小姐这样本身尿酸就高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避免痛风发作。
据张教授介绍,痛风的发病机理是血液中的尿酸成分过高,而火锅食物中肉类较多,肉类、动物内脏含嘌呤成分高,嘌呤被人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经过代谢之后就会产生过多的尿酸。尿酸不能经过小便完全排出体外,便随血液生成尿酸盐在关节等组织中沉积下来,从而引起关节疼痛等症状。痛风本身是可以自愈的,所以得过痛风的人也不必过分紧张,在饮食上注意好就行。同时,有痛风病史者平时要注意,不能过分劳累。
(实习)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亲朋好友的年终“尾牙”聚餐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而马上到来的春节长假,吃吃喝喝肯定也是家庭聚会最大主题。连轴转的“肠胃运动会”虽然可以满足口腹之欲,但也可能给高尿酸血症人群带来直接反应——痛风急性发作。据了解,高尿酸血症的“会员”越来越多,企业高管、公司老板、业务经理……全是它的“目标受众”。而这些群体又刚好是饭局上的常客。
作为客人,年终聚餐不吃不喝会让主人扫兴;作为主人,自己不动筷子,客人也吃得尴尬,正所谓“不吃伤心,吃了伤身”。就此,记者请来专家指导应该如何吃年饭。
痛风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临床主要表现是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等。
高尿酸血症常与“海吃海喝”有关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均患有痛风,所以痛风又称为 “帝王病”、“富贵病”。然而,现在高尿酸血症属于很常见的“城市病”,不但发病率逐年提高,而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这可能是因为现代人越吃越好,年轻人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摄入量大幅上升,所以有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也提前来到所致。
有调查显示,性别、高甘油三酯血症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超重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等。
高尿酸血症病情加重时为何会引起痛风?苏大附一院肾内科主任卢国元说,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高尿酸血症所引发的急性痛风常与海吃海喝有关。因为美味佳肴常含有高嘌呤,高嘌呤最终分解代谢产生高尿酸血症。所以调节饮食结构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环节,应少食中嘌呤食物、不食高嘌呤食物。这样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避免产生尿酸盐结晶,由此达到防止痛风和尿酸性肾结石发生的目的。
十几岁高中生居然也尿酸高
“什么?你也尿酸高? ”日前,小刘和他的同事拿到了单位组织的体检结果,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五个年轻同事的体检单上,尿酸指标旁都有一个“↑”的符号,显示尿酸水平超标。 “都是三十来岁的人,怎么会‘集体’尿酸高呢?是不是医院搞错了? ”
如果在十年前,30来岁就患高尿酸血症(即通常所说的高尿酸)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痛风的确是少见。可是如今,高尿酸患者已经不像以往多为老板,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普通的上班族尿酸水平超标的不在少数。
早在十年前,临床中遇到的尿酸高、痛风的病人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要找到一个50岁以下的痛风患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这几年来,能感觉到青壮年的患者明显比以前增加。门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人里,处于30岁至40岁的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并不少,20来岁的也并不罕见了。”卢国元说,他甚至接诊过几个才十几岁的高中学生也得高尿酸血症的。而这种病在十年前,一般只有50岁以上的人才会得的。
高尿酸血症常让肾脏很“受伤”
遭遇过痛风的人都知道,痛风痛得很有特点,发作之前没有什么征兆,一旦痛起来却又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关节炎症中最痛的一种。
很多痛风病人都是半夜被痛醒的,那感觉就像刀割一样,只要周围的风有轻微流动,痛得就更厉害了,如果稍微活动一下关节,那立刻会被痛得哇哇乱叫。这时,再看痛的地方,会发现疼痛部位的关节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变红,还发烫。
虽然痛风急性发作之前通常都没有任何先兆,但却有比较确定的诱发因素:大多数人在急性痛风发作之前,都曾经大吃大喝过。也就是说在发作之前,其实身体已经长时期处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的状态,这是痛风发作的基础。
人体内的嘌呤有两个来源:自身细胞分解以及通过食物摄取。而尿酸则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当血液中的尿酸盐浓度高到饱和的程度时,血液便会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概1/3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
因此,尿酸水平轻微升高、没有痛风发作过的患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多饮水、多运动、限制饮酒量的方法来降低尿酸水平。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有痛风发作史、痛风性肾病、尿酸性结石的患者,则需要借助药物的帮助了。
据了解,体内的嘌呤物20%来自食物。动物内脏、海鲜、啤酒中嘌呤含量都很高,尿酸高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量食用。
改变烹调方法是一个比较 “取巧”的方法。例如弃汤吃肉,既能摄取肉类营养,又避免摄入过多嘌呤物。另外还要少加味精类调味料。
高危人群聚餐留意食物种类
痛风的预防,关键要抓住早期治疗的时机,晚了,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已经形成,连症状的发展都会很难控制。
控制饮食是治疗痛风的基本措施,也可以说是根本性措施。卢国元说,控制饮食做起来既简单易行,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可是很多人就是难以做到。难就难在必须随时抵抗“香甜可口”的诱惑,坚持到底。这就需要大家清楚地认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脑子里绷紧这根“弦”,千万不能贪图口福,断送幸福。
高尿酸血症患者在聚餐时一定要留意食物种类,原则上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如肝、肾、脑、心、肠等和肉类的汤,少吃海产品,并且多喝水。
聚餐时可以将筷子多伸向凉菜、豆制品、蔬菜、瓜果;对于鸡、鸭、猪肉、海鲜等菜则最好“点到为止”。还应尽量少吃荤油,多吃素油。对于高尿酸血症人群而言,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葵花子油、豆油、菜子油等都比较适宜。
此外,虽然餐桌上有多种酒水,但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好喝白开水或是牛奶。一方面,医生绝对不支持饮酒;另一方面,餐桌上尽量多喝水。如果能使每天的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可以使体内生成的过剩尿酸随尿排出,能有效防病。
(实习)
痛风是终生性疾病,它的病情发展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期:
(1)高尿酸血症期:又称痛风前期,在这一期病人可无痛风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
(2)痛风早期:此期由高尿酸血症发展而来。突出的症状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消失后关节可完全恢复正常,亦不遗留功能损害,但可以反复发作。此期一般皮下痛风石的形成,亦无明显的肾脏病变如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的形成,肾功能正常。
(3)痛风中期:此期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反复急性发作造成的损伤,使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破坏与功能障碍,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出现皮下痛风石,也可有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的形成,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减退。
(4)痛风晚期:出现明显的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皮下痛风石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可以破溃出白色尿盐结晶。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有所发展,肾功能明显减退,可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实习)
火锅汤可以说是痛风的超级帮凶,据测试每100ml汤内含嘌呤160mg—400mg,比各种肉类高得多。
天气越来越冷,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点一份火锅,边吃边聊,感觉甚好。然而,让人容易忽略的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患痛风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了。日前,从杭州一些医院门诊获悉,随着天气转冷,嗜好吃浓汤火锅导致痛风发作和上火的患者增加不少。
饮食不节制 痛风几率大增
浙江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宋欣伟医生说,痛风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但是每到节假日都会出现高发的状况,这足以说明,痛风和人的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及高尿酸血症所致的疾病。宋医生说,由于吃了太多含有嘌呤成分的食品,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身体未能将嘌呤进一步代谢成为可以从肾脏中经尿液排出的排泄物,才出现痛风症状。除了体质、疲劳等客观因素外,引起痛风的“罪魁祸首”还有很多:海鲜、动物内脏、蘑菇和酒等。宋医生表示,如今,不少养殖的鸡鸭鱼肉内都含有大量的嘌呤,这很有可能跟痛风的高发有直接关系。
宋医生特别指出:火锅中的嘌呤含量很高,尤其是火锅汤里,大量食用火锅很容易引发痛风,而这也正是每年冬季痛风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痛风 关键在于管住嘴巴
由于痛风的发病比较复杂,不少人起初都是莫名其妙的脚趾“扭”伤而致,反复出现红肿疼痛,常常被当作一般的扭伤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尿酸就会进一步引起关节变形,直至肾脏损害、功能衰竭。
怎么自行辨别痛风症状呢?专家给出了四点,如果出现以下征兆,一旦出现痛风,可对症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一、最近是否吃了大量诱发痛风的食物;二、疼痛很剧烈,尤其在夜间间歇发作;三、发低烧,但无咳嗽、感冒症状;四、疼痛一周就能缓解,发作后出现脱皮。
宋医生表示,尿酸指数高是痛风的前兆,一旦发现自己的尿酸指数偏高,就要特别引起注意了。在控制痛风方面,没有特效药,只有两条:管住自己的嘴巴和适当地降低尿酸。但一般来说,医生和药物的作用只能占四成,而自身生活习惯和饮食种类的控制却占到六成。
尤其在吃火锅时,大量进食嘌呤含量高的动物内脏、骨髓、牛羊肉、海鲜、虾蟹易导致痛风发作。不少人误认为只喝汤不吃肉就没事,其实,肉汤所含的嘌呤比肉本身要高出很多,更易导致体内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升高,喝酒又易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的排出。
火锅也有健康吃法
一般来说,痛风病人应该避免吃火锅。但是对于正常人群来说,宋医生也建议大家多长个心眼,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一下,可以让自己患上痛风的几率大大下降。
吃火锅配苏打水:火锅内酸性物质比较多,这时候不妨配一杯碱性的苏打水来综合一下。也可以多喝白开水来稀释尿酸,加速排泄。千万不要喝啤酒,否则“雪上加霜”。
火锅汤不要喝:火锅汤内往往含有大量的嘌呤,要尽量少喝,如果一定要喝,则在火锅开涮的半个小时内喝较好。这时候的嘌呤含量较低。
多点素食:吃火锅时多吃以素食为主的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而海鲜、蘑菇、牛羊肉等嘌呤含量特别高。
吃火锅不要超过两小时:吃火锅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两小时内,否则潜在危险也会增大。
(实习)
痛风病是由于人体内血尿酸含量过高引起的。多发生于男性,女性仅占痛风患者的5%左右。痛风病为什么青睐男人而很少发生在女性身上。
1.男性血尿酸(UA水平)比女性高。正常情况下,女性UA水平要比男性低近30%。也就是说,男性发病只需升高43%就会发病,而女性要升高56.5%才能达到发病的UA浓度。因此,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因血尿酸水平过高而引发痛风病。
2.男性酗酒、暴饮暴食者多。实验证明,从饮食中摄取的嘌呤极少能被身体所利用,绝大部分用来合成尿酸,所以,从饮食摄取嘌呤的多少对体内尿酸浓度影响甚大。男性长期过多地摄取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啤酒、动物内脏、肉等,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月经的影响。女性月经期UA水平明显低于非月经期,这可能与月经期女性激素分泌多有关。正常女性每月一次月经,经期持续约5~7天,血尿酸还未升至关节炎发作水平,下次月经又至,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血尿酸浓度始终处在较低水平,自然不会发痛风病。
4.妊娠的影响。妊娠期,尤其妊娠早期,肾上腺糖皮质素生成量增加,该激素能抑制或阻断引起痛风关节炎发病的多种因素和炎性反应过程,是此时期女性痛风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
(实习)
一、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大致可分为4类: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3、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
4、肾脏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患者除了发病时的疼痛难忍外,经常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和肾脏疾患。
二、痛风(英语:gout,学名:metabolic arthritis)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嘌呤(一译“普林”)代谢障碍,是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女性一般在50岁之前不会发生痛风,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体内的尿酸是在不断地生成和排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当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三、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如治疗不彻底可致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并发痛风性肾结石、痛风性肾功能衰竭,痛风性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泌尿系统结石等脏腑病症威胁患者的生命直致生命的终止。
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
四、痛风是一种嘌呤(Purine)代谢失调的疾病,临床特点是血尿酸升高。身体过量的尿酸,会结成晶体,沉积在关节内,引起剧痛。
嘌呤是一种无色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氧化后变为尿酸。当人体内尿酸过多时,超出了人体器官正常的排泄能力,于是就会在体内形成沉积。
尿酸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产物,由细胞核内的嘌呤分解而成。体内叁分之二的尿酸由肾脏排出体外,叁分之一由大肠排出。若体内产生的尿酸过高,未及完全排出,便会积聚成尿酸结晶。
五、痛风其实只是一种现象,而尿酸才是“罪魁祸首”。如果尿酸在体内长时间沉积而不能被及时清除,还会引发其它多种成年人疾病,这才是必须警惕和重视的大问题。
科学家韦伯斯特指出:“尿酸是在尿中发现的一种白色、无味的结晶物,它几乎不溶于水、乙醇及乙醚,但溶于碱性盐。这些不溶性尿酸结晶物沉积于关节之间而引起关节炎及痛风。
六、痛风在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一次疼痛之后,看起来关节的炎症消除了,和正常人一样,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继续作怪,渐渐关节变得肿胀僵硬、屈伸不利;
第三阶段为痛风中期,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几次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
第四阶段为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由于关节永久性畸形,影响了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给病人带来极大地身心痛苦。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形成肾结石等,临床出现浮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肾功能明显减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实习)
原发性痛风(简称痛风),好发于40~65岁成年肥胖男性,其病因是由于人体缺少一种酶,无法分解食物中的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导致尿酸不能正常代谢,在血液中的浓度持续增高,到一定时期便出现痛风症状。最典型的首发症状是单侧大足趾突然关节疼痛(俗称足痛风),之后出现的症状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特点是单侧膝关节突然发作的疼痛,病变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发热红肿,夜间疼痛剧烈,症状常持续7~10天自行缓解。
如果不及时治疗,约半数病人将发展为明显的痛风“石”(如肾结石)和永久性关节畸变。
加拿大学者对46994名无痛风史的男性,用问卷形式调查其维生素C摄入量。调查结论是,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预防男性痛风。
据最近一期《内科学档案》报道,研究人员通过对7000名研究对象为期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增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痛风的发生率。数据表明,每增加500毫克维生素C,可降低痛风几率17%;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1000毫克,痛风率降低34%;如果维生素C摄入达到每日1500毫克,痛风发生率下降一半。
(实习)
(1)与肥胖有关:饮食条件优越者易患此病。有人发现痛风患者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7.8 %,并且人体表面积越大,血清尿酸水平越高。肥胖者减轻体重后,血尿酸水平可以下降。这说明长期摄入过多和体重超重与血尿酸水平的持续升高有关。
(2)与高脂血症有关:大约75%~84%的痛风患者有高甘油三酯血症,个别有高胆固醇血症。痛风患者为了减轻病情,应减轻体重,达到生理体重标准,适当控制饮食,降低高脂血症。
(3)与糖尿病有关:糖尿病患者中有0.1%~0 9%伴有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者却占2%~50%,有人认为肥胖、糖尿病、痛风是现代社会的三联“杀手”。
(4)与高血压有关:痛风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20%,大约25%~50%的痛风患者伴有高血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增高者约占58%。
(5)与动脉硬化有关: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本身就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院资料统计100例,因动脉硬化而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有42%存在高尿酸血症。19 51年Gertler等叙述一组年轻人患冠心病者具有显著高尿酸血症的统计学意义。
(6)与饮酒有关:长期大量饮酒对痛风患者不利有三:①可导致血尿酸增高和血乳酸增高。从而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②可刺激嘌呤增加。③饮食时常进食较多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血中嘌呤成分也增加,经过体内代谢,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实习)
你知道吗?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相帝王都患有痛风,故痛风又称为“帝王病”,也因此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常常出现尿酸偏高、拇指麻痛、脚趾剧痛、关节红肿、痛苦难言……然而,哪些人易患痛风病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痛风有些什么特点。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18%,痛风为0.13%~0.37%。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病率直线上升,成为一种新的文明病。哪些人易患痛风病呢?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在40至55岁,白领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近年来,青少年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同时,如果有痛风家族史的,会有家族性发病倾向。75%以上的痛风患者有高脂血症或高血压病,50%的痛风患者体重超标。
由此可见,痛风并不是男性才专有的疾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人易患痛风病:
1、老年人,无论男、女及是否肥胖;
2、30岁以上肥胖的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
3、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
4、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的病人;
5、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病人,以单关节炎发作为特征;
6、肾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的肾结石伴关节炎病人;
7、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缺乏体力活动者。
8、长期嗜食肉类,并有饮酒习惯的中老年人;
9、有痛风家族史的成员;
痛风检查项目和诊断标准应根据哪些人易患痛风病来参考。在体检中,验血报告单有一个项目为尿酸,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50~440umol/L。
正常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测试发现,如果男性血尿酸>7mg/dl,女性血尿酸>6mg/d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不是痛风,只有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才叫痛风:
1、关节红肿热痛(急性关节炎);
2、肾结石(尿酸性尿路结石);
3、痛风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得了痛风后,痛风不只危害关节,对于哪些人易患痛风病,则会大大影响这些人的日常活动。
人们通常认为,痛风主要会造成关节疼痛,而且痛风性关节炎疼痛具有自限性,往往会在几天或数周内自动消失,所以很多人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再去管它。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从骨科角度看,体内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不及时治疗,尿酸结晶不断沉积,痛风性关节炎会反复发作,而从内分泌医生的角度看,高尿酸血症没有消失,它会影响全身的各个器官,比如,它会引发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Ⅱ型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伴发和互相影响,并被证实可能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所以,一旦得了痛风应及时治疗。
(实习)
痛风病是一种因嘌呤代谢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病程漫长,有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和慢性关节炎期三个阶段。那么痛风病是怎么一回事呢?
痛风是一种关节炎症,常常在夜晚突然发作,剧痛难忍。患部皮肤又红又热,关节则又肿又敏感,而且,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日。
引起痛风的原因是血液、组织及尿液中尿酸过多,或尿酸的产量正常,但排泄不够,使体内残留过量尿酸,尿酸在关节处形成结晶体,关节与这些晶体摩擦后,产生肿痛的现象。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而嘌呤是细胞遗传基因核酸(DNA、RNA)的构成成分。
仅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并尿酸性结石也不能称之为痛风。痛风意味着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反应性关节炎或(和)痛风石疾病。
痛风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基本属遗传性,不过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主要因肾脏病、血液病等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食物等引起。
痛风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妇女,发病前常有漫长的高尿酸血症史。
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跖关节,依次为踝、跟、膝、腕、指和肘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或数周自然缓解,缓解时局部可出现本病特有的脱屑和瘙痒表现。缓解期可数月、数年乃至终生,但多数反复发作,甚至到慢性关节炎阶段,最终引起关节肥大、畸形及僵硬。
(实习)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中医对痛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
1.素体阳盛,脏腑蕴毒:脏腑积热是形成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湿热浊毒,根于脾胃,留滞经脉,壅闭经络,流注关节,若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所以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石的主要原因。
3.脾虚为本,湿浊为标: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4.外邪侵袭: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可致气血亏损,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
(实习)
今年暑假王大爷的孙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晚上全家到酒店吃了顿海鲜大餐表示庆贺。王大爷也非常高兴,美美地喝了不少啤酒,可睡到半夜被突然的脚趾痛惊醒。望着身边熟睡的老伴和窗外黑漆漆的夜色,王大爷无奈地继续躺在床上。挨到天快亮时,王大爷实在无法忍受脚趾刀割般的剧痛,打开灯一看,右脚的大拇趾又红又肿又热,碰一碰都疼得厉害,更别说下地走路了。家人赶紧叫了辆出租车送到医院看急诊,医生说是“痛风”,给打了止痛针才好些。
尿酸是引起痛风的祸根
许多人以为痛风是受了风寒所招致的关节疼痛,其实不然,尿酸才是引起痛风的祸根。人体内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它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尿酸。尿酸在人体内没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另1/3从大肠排出。人体内尿酸是不断生成和排泄的,从而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100毫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6毫克以下,女性则不超过5毫克。嘌呤代谢过程有多种酶的参与,假如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结果都会引起血尿酸浓度过高,即高尿酸血症,此时,尿酸以晶体盐的形式最易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疼痛(痛风性关节炎)、软组织肿块(痛风石)和肾脏结石(痛风性肾结石)。
夜间脚趾痛应警惕痛风
脚趾是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发的部位,其中又以拇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是跗、踝、手指关节,再次是掌指关节及腕、肘、膝关节等。较大的关节如髋、肩关节受累的机会较小。痛风之所以好发在上述关节,主要是因为这些末端的小关节血液循环差,皮肤温度较躯干部位低,组织相对缺氧,局部pH值稍低,有利于血尿酸沉积。另外,由于白天活动量较大,血液循环较快,喝水多,排尿也多,促进尿酸的排出,而夜间血液循环减缓,排尿减少,尿酸盐沉积增加,因此痛风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突然出现夜间一侧脚趾关节痛。如果急性发作一侧脚趾关节炎,炎症反应发展快、程度剧烈,疼痛明显并伴有明显的局部发红、鼻腔鼻窦癌、肿胀、压痛,甚至过去有类似发作的病史,应高度警惕痛风,尤其是肥胖、有痛风家族史者更应注意。
痛风发作有诱因
约一半的痛风发作是有诱因的,主要是暴饮暴食(尤其是大量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饮酒以及创伤、外科手术、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受寒、服用某些药物(包括长期应用利尿药以及降尿酸药物使用之初等)、穿鞋紧、走路多等。了解这些诱因并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对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非常有用。
痛风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根据目前痛风诊断标准,关节滑液和痛风结节中找到特征性的尿酸盐结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但实际临床上由于取材困难或条件所限(必须有偏振光显微镜),大多数医院都没能常规开展。
痛风是由于血尿酸浓度过高引起的,因此一旦怀疑痛风,首先要查血尿酸。男性和绝经后妇女血尿酸水平超过420微摩/升、绝经前妇女超过350微摩/升时称为高尿酸血症。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发展为痛风。另外,测定一天24小时尿中尿酸的含量有助于判断血尿酸浓度过高的原因主要是尿酸的合成增加还是排泄减少。对反复发作痛风性关节炎的病人,应做关节X线摄片。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和X线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痛风性肾结石。另外,由于痛风病人常同时并发其它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所以还要常规查血脂、血糖、血压等。
痛风患者饮食宜与忌
痛风病人饮食要忌口,不吃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脑、沙丁鱼和各种肉汤、肉汁等,少吃中嘌呤的食物如各种肉类、海鲜,而尽量食用低嘌呤或极低嘌呤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
海鲜类食物的嘌呤含量差异很大,嘌呤含量较高的海鲜(如鲭鱼、风尾鱼、沙丁鱼、鱼卵、小虾、淡菜等)和嘌呤含量中等的海鲜(如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贝壳类、鳗鱼及鳝鱼等)痛风病人应尽量不吃或少吃,而青鱼、鲱鱼、鲑鱼、鲥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等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可以适当进食。
痛风病人要戒酒。喝酒会引起痛风发作,尤其是啤酒。喝酒后,一方面,乙醇的氧化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而乳酸则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另一方面,乙醇还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转化而使尿酸生成增多;再加上喝酒时常常会同时吃大量含丰富嘌呤的食物,从而导致痛风的急性发作。
痛风患者饮水也要注意。首先要大量喝水,以保证每天的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这样才有利于尿酸从尿液中排出。其次,饮用什么水也颇有讲究。尿酸的排出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尿液偏碱性时尿酸易于排出,而酸性尿则不利于尿酸排出。我国一般饮用水的pH值是6.5~8.5,纯净水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有些矿泉水的pH值为7,因此痛风病人的饮用水可选择普通自来水或矿泉水,而不要选择略偏酸性的纯净水。肾功能好的痛风病人也可加用小苏打片,每日3次,每次0.5~1克,以碱化尿液。碱化尿液的目标值是尿pH值为6.5左右,太碱会导致其它结石的形成。
(实习)
现象:17岁高中生居然也痛风
一名17岁的高中学生,因为半夜突然觉得脚趾关节疼得“火烧火燎”而到急诊室就诊。检查发现,这个男生的尿酸水平高达900μmol/L。远高于正常值的上限420μmol/L,他的关节疼痛原来是急性痛风发作——这种在十年前,一般只有50岁以上的人才会得的病。
专家表示,如果在十年前,30来岁就患高尿酸血症(即通常所说的高尿酸)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痛风的确是少见。可是如今,门诊高尿酸及痛风病人不到40岁的比例超过四成。而且现在的高尿酸患者已经不像以往多为领导、老板,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普通的上班族尿酸水平超标的不在少数。不少青壮年患者因为工作忙,只有在痛风的时候看医生,或者自己随便吃几粒降尿酸药对付。这两种做法其实都无法调控尿酸水平。
危害:1/3高尿酸患者肾脏受影响
急性痛风发作来得很急,患者大多都像这个男生一样,在夜间或者凌晨突然问疼醒,疼痛的关节红肿发烫,甚至碰一碰都觉得疼。但是在发作之前,其实身体已经长时期处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的状态,这是痛风发作的基础。人体内的嘌呤有两个来源:自身细胞分解以及通过食物摄取。而尿酸则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当血液中的尿酸盐浓度高到饱和的程度时,血液便会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概1/3患者的肾脏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
急性发作之前通常都没有任何先兆,但却有比较确定的诱发因素。八九成的年轻人在急性痛风发作之前,都曾经大吃大喝过。
高尿酸与心脑血管病互相影响
而高尿酸和痛风之所以有低龄化的趋势,同样也与“吃喝”两字有关。饮食结构改变是最重要的因素。“大鱼大肉、大口喝酒”的饮食习惯曾经是领导、老板等职业的“专利”,可是生活水平提高后,连一些普通的办公室一族、学生也加入了高尿酸的行列。除此之外,本身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肥胖的人群,会“自动”成为高尿酸的高危人群。这个17岁男生,本身就是有高血脂、高血压的“肥仔”。
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互为风险因素,也就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更容易患上高尿酸血症。
防治:痛风患者不痛也要降尿酸
急性痛风发作快,恰当治疗后缓解得也快,再加上30岁~40岁的年龄正是不少人的事业搏杀期,导致不少人“痛的时候就治,不痛的时候就不管”。但这种“看似有效率的治疗策略”,实际上是痛风治疗的误区。
这是因为,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的治疗重点不同,用药也完全不一样。对于痛风急性发作的患者,治疗目的是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医生此时一般不会让病人服用降尿酸药物,倒是一些患者平时不注意,到发作了才吃几粒降尿酸药,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不能控制症状,反而会使关节疼得更厉害,因为短时间内尿酸水平大幅度波动会诱发、加剧痛风的急性发作。
而对于疼痛“暂歇”的患者,治疗的重点就转到了降尿酸。如果以为痛风发作时治疗就等于治了高尿酸,那就错了,只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看病,其实根本没有起到降尿酸的效果,这样一来,尿酸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痛风发作从每年一次到一年几次,疼痛越演越烈,急性痛风会转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软骨和骨质被侵蚀破坏。
啤酒老火汤 最易惹痛风
尿酸水平轻微升高、没有痛风发作过的患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多饮水、多运动、限制饮酒量的方法来降低尿酸水平。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有痛风发作史、痛风性肾病、尿酸性结石的患者,则需要借助药物的帮助了。
据了解,体内的嘌呤物20%来自食物。动物内脏、海鲜、啤酒中嘌呤含量都很高,火锅汤和广东人喜爱的老火汤更是被称为“高嘌呤的精华”,尿酸高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量食用。
改变烹调方法是一个比较“取巧”的方法。例如弃汤吃肉,既能摄取肉类营养,又避免摄入过多嘌呤物。另外还要少加味精类调味料。
(实习)
痛风是尿酸过高引起的疾病,又称“帝王病”、“富贵病”、“酒肉病”等。痛风石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是合成生物遗传物质DNA和RNA的重要原料。体内嘌呤可由外来食物分解或体内自行合成,嘌呤经过氧化代谢产生的尿酸主要是由肾脏和肠道排出,每天的尿酸生产量和排泄量维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生产过剩或排泄不良,就会使尿酸堆积在体内,造成血中尿酸过高(即:高尿酸血症)。它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次痛风关节炎发作,这时侯才开始称之为痛风。
对于从未有过关节炎发作者,只能称之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它只是一种生化上的异常,只要注意饮食或找出原因矫正,尿酸值可能会恢复正常,而痛风则是一种疾病状态,如果没有治疗通常会有痛风石出现,两者处理方法也不相同,故不可混为一谈。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急性期 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过度疲劳、紧张、关节局部损伤、手术、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是痛风的首发症状,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凌晨关节痛而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28小时达到高峰。
关节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触痛,首次发作的关节炎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在以后病程中,90%患者反复第一跖趾关节受累。足弓、踝、膝、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可伴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等。
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1~2年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治疗,每年发作次数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髋、熊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深知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症状渐趋不典型。
慢性期 痛风石在起病10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关节,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饮食控制、避免诱因是预防痛风的有效方法。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每日饮水应在2000毫升以上。同时,应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实习)
因为痛风以前在我国发病较少,不少人对其不甚了解,认为痛风是受风寒所招致的关节疼痛,其实不然,那么痛风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人体内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当它的代谢发生紊乱后就会引起痛风。嘌呤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就是尿酸。尿酸在人体内没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另1/3从大肠排出。
人体内尿酸是不断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会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100毫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6毫克以下,女性则不超过5毫克。在嘌呤的分解与合成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结果均会引起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就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近年来的一种多发病,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据统计,较15年前,患者增加了15-30倍。痛风病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痛风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是由体内一种作嘌呤的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合并痛风结石,血尿酸浓度增高、关节畸形及肾脏病变等为特征。病人大多为30岁以上的男性,其男、女性别的比例大约是20:1。此外,痛风病大约半数以上都有家族史,因此遗传在痛风病的病因上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痛风性关节炎?
从食物中摄 入的嘌呤及体内合成的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是尿酸,正常人血中尿酸保持一定水平,并通过肾脏排出。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并可引起一组临床病变,称为痛风。痛风在临床上的表现有: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泌尿系结石和肾实质病变。 尿酸盐在关节软骨或滑膜沉积,导致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称为痛风性关节炎。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