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气虚证与脾气虚证 感冒之肺气虚证与脾气虚证同为外感风寒所致的虚性外感,均可见恶风(寒)发热,鼻流清涕及正气不足的症状,但因病机、病位有别,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由于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故肺气虚弱可见自汗、...
对脾气虚感冒的治疗,李东垣方药最详,《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代表。余如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也是治疗脾胃气虚感冒暑湿的常用方剂。临床也有用辛温之药解表,食疗之品补气的治疗;亦有针灸与食疗合施的。但...
(1)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有脾俞、风门;配穴有章门、合谷。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脾俞与章门有健脾益气功能,除湿止泻。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取合谷穴祛邪解表。
(2)按摩疗法
脾虚外...
肺气虚 多因久病体弱,七情内伤,发散太过,劳力过度等,久咳久喘、言语过多、久吹久唱,耗损肺气,以致卫外不固,容易为风寒所侵犯。
本证以恶寒发热、咳嗽、气短、自汗、脉浮无力为主症。
(责任)...
综上所述,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主症:①恶风(或恶寒)发热;②自汗,鼻塞,流清涕;③咳嗽无力,身楚倦怠;④呼吸短促,动则尤甚。
次症:头痛头昏,胸痞满闷,痰涎清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
凡俱备主症①或②,...
(1)风寒表疏证与肺气虚证 两证都具有表疏见证,如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无力,苔白等。但风寒表疏证多无慢性虚损病史,其发病以卫强营弱为病机,多无肺气虚证的咳嗽无力,呼吸短促等;而肺气虚证必具慢性虚损病史,且有咳喘无力,...
(1)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支正、风门、列缺、迎香、太渊、肺俞;配穴:合谷、足三里、风池。
手法:补泻兼施,并可加灸。
支正、风门祛风散寒;列缺、迎香宣利肺窍;太渊、肺俞补益肺气;足三里扶正祛邪;风池、合谷...
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主症:①恶寒发热,或恶风自汗;②鼻塞流清涕;③咳嗽吐痰,痰多稀白;④气短,声低神疲,倦怠乏力;⑤食少,脘腹胀满;⑥大便稀溏。
次症:胸闷喘息,头身疼痛,面色白或萎黄。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
(1)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 感冒病的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均为内伤外感证候。其共同见症是恶寒发热,咳嗽吐痰,自汗,苔白,脉弱等。此乃卫表失和,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所致。而脾肺气虚证尚有食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
脾肺气虚患者,一旦患了感冒病,切忌大发其汗,因为大汗最易伤阳耗阴,不但不能祛邪,反而会增加新病。当然也不能不解表,单补不散,则邪留而不去。不过在解表时应从补中求汗,以补为主,补中寓散,轻轻疏风解表,既不伤正,又可驱邪。
...
(1)针灸疗法
取穴:风门、列缺、天枢。配穴:风池、中脘。
手法:风门针刺0.5~0.8寸,预防感冒用补法,治疗感冒用泻法。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用泻法。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毫针刺入0.5~1寸,本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需...
本证临床表现可归纳如下:
主症:①畏寒发热;②鼻流清涕,头痛身楚;③食少便溏,四肢不温;④脘腹胀满。
次症:面白少华,腹痛喜暖喜按,面浮肢肿。
舌脉:舌质胖嫩而淡,苔白薄腻;脉浮缓。
只要具备主症①、②中一...
(1)肾阳虚证与脾阳虚证 感冒病之肾阳虚证与脾阳虚证,都是在阳虚体质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后出现的阳虚外感证。阳虚失护,是易受风寒的内因,脏腑阳气不足与卫阳失于温煦,导致通体出现寒象,如四肢不温,畏寒便稀,脉浮无力,舌...
本证的临床表现归纳为:
主症:①恶寒发热,寒重热轻,鼻流清涕;②头痛背寒,形寒肢冷;③腰酸膝软,神疲嗜卧。
次症:无汗,足寒,声低,面色苍白,夜尿频且清长。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微或浮大无力。
凡具备主症①...
(1)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 感冒之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均见发热轻恶寒重,四肢不温,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苔滑,脉弱等症。但脾阳虚证由于脾阳虚弱,寒从内生,健运失调,故必见纳呆,腹胀,腹痛,便溏等症。而肾阳虚证以下元虚寒之腰酸膝...
卫阳失护,风寒外袭,则见恶寒重而发热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则见鼻塞流清涕,或见咳嗽痰稀薄。寒性凝滞,主收引,卫阳被遏,则无汗;脾肾阳虚,风寒外束,经气不舒,则头身冷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阳虚,则四肢不温...
肺阴虚证与血虚证 感冒之肺阴虚证与血虚证,同属体虚兼外感,虚实错杂,表里同病之证,但病因病机不同,各有其证候特点。肺阴虚证系素体阴虚,或肺痨、咳血、久病咳喘致肺阴虚损,内蕴燥热,复感外邪,肺失滋养,宣降失职,证见发热...
本证临床表现总结如下: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盗汗,头痛鼻塞;②口干咽燥,干咳少痰。
次症:①痰中带血,声音嘶哑;②形体消瘦,颧红如妆,午后潮热。
舌脉: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浮细而数。
凡具...
(1)风热证与肺阴虚证 感冒之肺阴虚证是在阴虚内热的条件下感受外邪而致病的,因此一般多表现为风热症状,加之体虚,所以与风热证颇类似。如两证均具有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咳嗽,苔薄黄,脉浮数等。但风热证非阴虚内热...
肺阴不足,常生内热,内热熏蒸,皮肤灼手。若受邪轻微,表热亦不甚高。故有时肺阴虚的发热是否兼有外感,也难以分清。对此若在养阴清内热药中,加用桑叶、芦根二味,既能养肺阴清里热,又能疏风邪散表热,一举两图,常获捷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