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压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人常伴发高血压,极大地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及疾病进程。明显影响病人健康及疾病的预后,故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含糖饮料是许多人难以戒除的东西,每天1杯饮料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事实上却可能是影响血糖高低,导致罹患慢性疾病的幕后推手。再加上现代人饮食型态不规律,常暴饮暴食或者三餐不定时,极端的饮食型态,都是造成血糖变化值异...
  最近,我的一个老病号薛阿姨被我“批评”了。她那天一进诊室,就向我诉苦说:“主任啊,我好不容易挂上您的号啦!半个月前降压药就吃完了,想来医院挂您的号,挂号处说没了。没办法,我叫女儿帮我用电话挂、在网上挂,好不容易挂到...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根治糖尿病。“我要声明一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对糖尿病治本的药。”在近日举办的“糖尿病领域2013全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顾问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
  糖尿病英文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中医称之为“消渴”是消瘦烦 渴之意。完整的讲,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 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与20年前比较,糖尿病治疗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大...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病程较长或年老的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经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在这些药物中,一些药物能增加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下降更加明显;另一些药物则可能降低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
  我们知道,大多数糖尿病药物都经肝脏代谢,再经肾脏排出体外,有些药物则可直接经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地服用药物,就是安全的。而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排泄受到障...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糖尿病的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所导致的各种慢性并发症,而严格控制血糖能有效控制和减少这些慢性并发症。要控制好血糖,讲究不少,其中胖人和瘦人的用药...
  山东读者孟女士问:我母亲今年73岁,最近查出有糖尿病,请问是打胰岛素好,还是服用别的降糖药好?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龚雄辉答:我国目前有大量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降糖药种类繁多,故在药...
  是药三分毒,降糖药同样如此,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老年糖尿病人一定要遵照医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用药不当,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疗效,反而会产生相当危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年糖尿病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
  错误一:查出糖尿病就用药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
  说到糖尿病,患者常听到“强化降糖”这个词。它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达到理想控制,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具体手段包括使用胰岛素、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
  厨师薛师傅30岁出头,身体很胖,3年前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稍高,糖耐量试验结果是喝糖水后2小时血糖超标,同时测定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3倍,属于“糖尿病前期”。医生给他开了二甲双胍,并嘱咐他少吃、多运动。一年后,薛师...
  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完善,眉毛胡子一把抓,千人一方、万人一药的糖尿病治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代治疗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情况,体重、年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并症情况等因素都...
  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均可阻止“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转变。我国科学家(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等)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证实,对IGT者进行3年左右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IGR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不少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下面介绍八种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一:血糖已控制正常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了。  到目前为止,包...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三十余位专家参与讨论的《中国成人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北京正式发布。共识的制定旨在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
  糖尿病与高血压在医学上常有“姐妹病”之称,两者往往可同时存在。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约有 70 %~ 80 %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这类病人非常容易发生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和视网膜病变。因此,及早进行治疗对防止...
  所谓“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是指病人不愿意应用胰岛素治疗,而不是身体有什么特别改变。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在国内相当常见,这也是国内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社会舆论和广大内分泌专科医师的...
  糖尿病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已成功肆虐全球,它不仅高发,且是终身性及全身性的疾病。我们都知道,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有两个,一是胰岛β细胞功能逐步减退,二是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其中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在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