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糖尿病心理健康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各种不良心理因素有关。过度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都会造成应激性激素大量分泌,并导致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系统等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糖尿病亦是如此。应激性激素的增多,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人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表现,出现糖尿病的症状。

  据美国科研人员报道,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倍增。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j.lustman博士及其同事通过medline和psycinfo资料库回顾了包括20218例实验对象的39项研究,用以确定1型或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发病率。结果发现,11%的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抑郁症,31%的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症状加重。在20项包括非糖尿病人群的研究中,对性别、糖尿病类型或评价方法等干扰因素进行校正后,糖尿病患者的优势比为2.0。

  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而这种情绪也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正如中医所说,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一方面,七情过度会造成人体气机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七情又与脏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问题,导致精神压力过大,长时间不解决就会出现代谢紊乱,造成糖尿病。

  因此,心理康复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1)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3)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其实糖尿病并不象许多人认为的那么可怕,新发病人以早期治疗为好,已患病数年者也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医学在不断地发展,病人不应该被所谓“终身疾病”所吓倒。学会倾诉、主动吸收新知识、遵守生活秩序,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适当体育运动、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等,再加上药物辅助治疗,糖尿病患者依旧可以活得轻松自在。

(www.39.net)独家专稿,欢迎分享,请点击获取授权。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02

相关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足有哪些治疗方法
得糖尿病后,他把自己瘦成了只有 30 公斤的「纸片人」
不胖的人可否做糖尿病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五问五答让你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