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的几类常见药物及不良反应

  除了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外,长期坚持规范治疗也是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一环。

  糖尿病专家介绍,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这类病人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需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残存的β细胞功能。口服辅助治疗可选用 α-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双胍类(二甲双胍)。

  而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β 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使胰岛 素分泌呈相对不足而发病。因此,治疗2型糖尿病以尽可能保持和延长尚存的β细胞功能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用药围绕着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性上。

  一、双胍类

   双胍类不降低正常血糖,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不 依赖正常的胰腺功能和胰岛素的β细胞,而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糖原异生,抑制胃肠道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水平,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双胍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反应,表现为口干,金属味、厌食、恶心等,进餐时服药及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这些不良反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可能引起乳酸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对存在低氧状态的病人。

  二、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本类药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其作用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物,既不促胰岛素分泌,又非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而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刷状缘的近腔上皮细胞的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消化多糖和蔗糖的速度,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延迟并减低餐后血糖升高,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者(如中国人)效果较佳。

  阿卡波糖必须与进餐的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等,有胃肠功 能障碍者如消化不良、结肠炎、慢性腹泻等忌用,肝功能不正常者慎 用,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

相关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足有哪些治疗方法
得糖尿病后,他把自己瘦成了只有 30 公斤的「纸片人」
不胖的人可否做糖尿病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五问五答让你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