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但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新诊断的l型糖尿病患者中,部分患者在其病程中有一个对外源性胰岛素需求减少甚至停用的阶段。在这一短暂时期,患者摆脱了注射胰岛素的“痛苦”,这段时间是何等幸福,就像新婚蜜月一样,因此称之为“蜜月期”.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蜜月期”。“蜜月期”是短暂而幸福的,如何诱导出“蜜月期”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蜜月期”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有关
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与胰岛功能尤其是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可抑制肝糖产生,对餐后血糖的稳定其特别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早期和糖耐量损害时期,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加,但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已消失。如果能使第一时相分泌得到恢复,就意味着不用任何药物治疗,血糖水平也可能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对1型糖尿病来说,除了上述因素外,“蜜月期”还与一些因素有关:年龄大、并轻轻、抗胰岛细胞抗体阴性或滴度较轻者“蜜月期”病情缓解越好,维持时间越长,这可能与胰岛B细胞受损程度较轻有关。
强力降糖有效解除“糖毒”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血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生理刺激因子。但是,过高浓度的血糖却导致机体对葡萄糖感知能力下降,反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医学界称之为葡萄糖毒性作用(“糖毒”),就可能使胰岛素分泌能力恢复,诱导出“蜜月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糖毒“现象仅在糖尿病早期才是可逆的;病程越长,血糖越高,胰岛素分泌能力恢复越差,晚期的糖尿病患者不会出现”蜜月期“,也不能诱导其产生。
药物治疗首选胰岛素
应该说,并非只有胰岛素治疗才能降糖,任何方法,只要能有效的降低血糖、解除高血糖的毒性,都有可能显著改善胰岛素B细胞功能。不同种类降糖药作用机理不同,磺脲类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这对于已经患病的胰岛B细胞来说当然是“病马休养“,后者理应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使用胰岛素泵,最容易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能使血糖满意达标而较少发生低血糖。遗憾的是,仍有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有错误的理解,认为胰岛素会像鸦片一样“成瘾”,拒绝使用胰岛素,拜拜坐失良机。
不同情况“蜜月期”长短不同
出于“蜜月期”的患者每月无需或者只需极少胰岛素即可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也就是说,患者的胰岛素细胞能独立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对自身血糖的调控。目前认为,“蜜月期”的发生率与性别无关;“蜜月期”时间长短在不同患者、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不一样,其与进入“蜜月期”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间的长短及糖尿病病程有关,即糖尿病病程越短,进入“蜜月期”前胰岛素的疗程越短,其“蜜月期”就越长。
国外报道临床最长的1型糖尿病“蜜月期”可达13年,而最短的只有1个月。有人对一组103例12岁以下,新近诊断为糖尿病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这组患者“蜜月期”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他们所观察的患者中5~12岁的患儿“蜜月期”的发生率最高,而3岁以下的患儿无一例进入“蜜月期”,据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粒农教授报告,初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蜜月期”长达6个月的占70%,1年以上的占40%。
(实习)
相关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足有哪些治疗方法
得糖尿病后,他把自己瘦成了只有 30 公斤的「纸片人」
不胖的人可否做糖尿病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五问五答让你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