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Disadvantaged-Access to care for all——克服不利因素,使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能得到优质的糖尿病服务”。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这样的一个口号,这是因为许多糖尿病患者不能得到优质的糖尿病服务。在有些地区和一些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连基础的医疗服务也不能够得到保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但是,是否在发达地区,尤其是在糖尿病专科服务相对发达的如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所有的或者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得到优质的糖尿病专科服务了呢?事实是并非如此。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项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目前提倡以HbA1c< 6.5%作为治疗达标。但2003年对华北、华东、华西和东北五个区共30家具备专科糖尿病中心的医院的调查显示,2700名被调查患者的HbA1c检测值平均为7.5 + 1.6%,仅有11.5%的患者血糖控制满意(HbA1c< 6.5%),而绝大多数(88.5%)的患者血糖控制未能达标(HbA1c> 6.5%),且HbA1c >7.5%的患者占38.6%。这充分说明,我国糖尿病治疗中血糖控制不满意是普遍现象。
克服不利因素,让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糖尿病医疗服务的目的是确保这些患者治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医务人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作为接受医疗服务的一方的糖尿病患者,也有着同样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责任。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患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下我就自己多年与糖尿病病友相处相交相知相治的过程,谈病友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是不会看病。许多病友不远百里千里,赶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病,希望能找到糖尿病专家就诊。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见到了专家,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将自己的病情和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作为患者,需要从那几个方面让专家了解自己呢?我认为,第一次门诊就诊时述说病史时,至少要明确:1、糖尿病病程,即患糖尿病多久了?2、有否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病、蛋白尿等,如果从未接受过这方面检查,也应该告诉医生,以便尽可能快地接受检查。3、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伴随的情况或疾病。4、目前的治疗,如是否控制了饮食和每天的运动情况、吃什么药等。另外,应该带上最近检查的化验单或者在家自测的血糖结果。
二是不重视检查。许多患者重治疗,轻检查,甚至有的患者不接受检查,怕抽血、怕花钱,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检查结果,治疗就很盲目,难以达到效果。最近我的同事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2400多例糖尿病患者,发现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频率高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好。我本人承担了一项国际合作的研究,为了让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到理想目标(≤6.5 %),我们在加强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了血糖监测,发现血糖监测好的患者,血糖控制得更理想。我们还发现,血糖监测好的患者尽管在血糖试纸上多花了钱,但用药上却更合理也更省钱。有的患者,平时不检查,一旦检查了血糖就很高,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乃至需要住院治疗,结果是花费了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花了钱还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是过多地依赖医务人员和家人。这表现在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对治疗的目标不明确,如血糖控制在什么水平为好,血压应该降低到什么水平,有否血脂异常等,都不了解。更有甚者,连自己正在服用什么药物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需要家里人陪着看病,帮助回答医生的提问,这是很可悲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注意饮食、运动和/或用药,有的需要注射胰岛素,如果过多地依赖他人,就会失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独立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危险,如发生低血糖、血压波动等。患者应该通过与医务人员的交往和自己平时的学习和观察,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糖尿病,最终能与糖尿病和睦共处,成为“健康的”病人,使糖尿病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甚至于有的患者因为患了糖尿病,坚持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比一些没患糖尿病的同龄人活得更好更久,这完全是可能的。
相关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足有哪些治疗方法
得糖尿病后,他把自己瘦成了只有 30 公斤的「纸片人」
不胖的人可否做糖尿病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五问五答让你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