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6年《ADA-EASD高血糖管理共识》之后,2007年我国推出了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与国际指南相同的是,提倡进行早期、安全、有效的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加用药物治疗,目的是早达标,将高血糖的危害降到最低。独具特色的是,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治疗策略更加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中,除胰岛素抵抗之外,胰岛?细胞功能降低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对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降低在糖尿病发生中所占的权重可能更大。因此,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的干预下,先按体重指数分为超重/肥胖患者和非超重患者,并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其中,超重/肥胖患者首选双胍类口服药物;对于非超重患者,可以选用任何一种或多种降低血糖的口服药物,选择的类型取决于对患者发病机制的判断和对血糖升高特点的了解。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初始治疗3个月后如果HbA1c>6.5%,即需联合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药物;再经过3个月的治疗,如果仍然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则应联合胰岛素治疗。在胰岛素治疗中强调了三点:基础胰岛素是口服药物不能达标时首选的联合方案;当HbA1c较高时也可以使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联合口服药物的一种选择;当上述方法都不能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时,应该使用餐前多次注射和基础同时补充的方案。
在面对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时,我们需要从众多的抗高血糖药物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想模拟正常的生理降糖过程如将控制全天基础血糖和控制餐时血糖相结合,这就产生了诸多种治疗方案如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的联合、超长效胰岛素与餐时血糖调节剂的联合、超长效胰岛素与超短效胰岛素的联合等,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越来越趋于理性。理性的治疗方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患者糖尿病的发生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降低所占的权重;②患者血糖升高的特点:是以空腹高血糖为主还是以餐后高血糖为主,或是以全天血糖增高为主?血糖增高的程度如何?③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结构中是以肉食为主还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④患者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⑤联合用药;⑥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低血糖等,以及患者对风险的可承受能力等。
相信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我们的治疗会日臻完美。
(实习)
相关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足有哪些治疗方法
得糖尿病后,他把自己瘦成了只有 30 公斤的「纸片人」
不胖的人可否做糖尿病手术
糖尿病手术治疗五问五答让你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