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伤病人的心理反应
意外事故的原因往往多种多样,包括工伤、车祸、斗殴、战伤等。由于受伤者往往原来身体健壮,事件发生突然,后果严重,因而造成严重心理冲突,常表现出共同的心理反应模式。
1.外伤初期的“情绪休克” 急性外伤者,若神志清楚,常可以表现为出人意料的镇静和冷漠,被称为“情绪休克”。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实际上也是一种超限抑制。伤者的反应阈值提高,速度变缓,强度减弱,对治疗的反应平淡。这种心理反应有时要可以持续数天,直至转变为其他的心理反应。“情绪休克”可以减少因焦虑和恐惧而造成的过度心身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起保护作用。但是医务人员切不可被受伤者这种“安静”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2.外伤造成的焦虑和抑郁反应 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情绪休克期一过,伤者可因面临一系列身体、生活问题而表现出焦虑不安、心情恶劣、激动易惹。此时,医务人员应予理解,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严重者应给抗焦虑药物,以减轻焦虑对治疗和康复的不利影响。 焦虑和抑郁常可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抑郁来自突发事件后的“丧失感”,例如毁容、残废等,担心影响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生活,担心事故责任等等。伤者可能因深感悔恨,发展成自责自罪。此时,给予社会支持极端重要。
(二)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干预(见第八章第五节)
(三)外科手术后病人常见的病理心理反应
一些研究认为,手术病人的高焦虑反应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术前,也不一定终止于手术完毕时,许多病人在手术后仍有高水平的焦虑体验。此外,某些病人在手术后还可能出现一系列病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手术预后。
手术后的病理心理反应常见的有以下三种:①手术后意识障碍。在术后2~5天突然意识混乱或谵妄,大多在1~3周消失,少数可继发抑郁。②术后精神病复发。③术后抑郁状态。后两种表现多由于心理上的丧失感或心理压力所致,如乳房手术、截肢手术等。
因此,探索手术前后心身反应规律,以期减少术后心理反应和促进康复就成为心身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四)外科术后康复期病人的心理治疗问题
由于手术后短期内根本的问题是躯体恢复,心理因素常被忽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行为问题如长期卧床、药物依赖、活动迟钝等,也随着各人躯体恢复的不同结果而逐步显得突出起来,如果不消除有关的不良心理行为因素,病人常难以用生物医学的治疗手段获得康复。
当手术后病人进入康复期,行为因素在一部分病人身上甚至会成为决定手术最终结果是否理想的最重要影响因素。Norton认为,这一段时期的行为治疗至少将能起到与术前行为指导同样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一些类似行为治疗的训练方法,如气功、太极拳等,应用于一些大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除了运动本身产生的躯体锻炼效果外,应该说这么一整套训练程式对于调节心身平衡也是有帮助的。
(实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