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病例改变

  慢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是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炎症主要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若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其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上1/3,不影响腺管部分,上皮层变性坏死,重者糜烂甚至出血。慢性炎症发展过程中出现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层腺体的数量减少或消失,严重者胃黏膜变薄。肠上皮化生在萎缩性胃炎时很常见,表现为胃固有腺体为肠腺样腺体所代替。按化生上皮功能来分,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前者和小肠黏膜吸收细胞相似,有刷状缘,不分泌黏液,有细胞,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而后者刷状缘不明显,微绒毛发育不全,胞浆内有黏液分泌颗粒。另外通过黏液组化染色法可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而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黏膜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型增生,又称为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腺体结构的紊乱。

  不同类型的胃炎其病理改变在胃内的分布不同,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炎症弥漫性分布,但以胃窦部为主。自身免疫性胃炎,其病变主要局限在胃体。

  (实习)

相关阅读:

生气也会导致拉肚子,怎么回事?
打嗝停不下来,竟可能是这些病惹的祸
小信号预示大疾病,胃癌3个小迹象,一经出现必须筛查
慢性肠胃炎治疗办法有哪些
十二指肠溃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