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已经达到了250万之多,几乎占了全世界患者的一半。然而据权威统计,中国患者约48%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这种病,多数患者长期未被正确诊断及接受正规的治疗。现代医疗技术—脑深部刺激疗法,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中最大的突破。它通过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

  中晚期帕金森病,药物疗效减退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部分大脑深部核团(“黑质”等)的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导致大脑多巴胺生成减少,从而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及运动迟缓等症状。帕金森病是中老年的“慢性杀手”之一,5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

  虽然帕金森病不是致命性的疾病,对寿命影响不大。然而,如果对病情听之任之,严重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并伴随严重的抑郁等情感障碍,极大危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所以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立足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在中晚期以后,许多患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疗效减退、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通过上述药物调整也无法解决,此时,适当的外科手术将是一种好的选择。

  植入脑起搏器,在发达国家是常规治疗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指的是脑深部刺激即DBS治疗。即在大脑神经核团内安装“微型电极”,通过脑起搏器改善患者的症状。

  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异常的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

  可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包括“起步困难”、“步僵”等中线症状,而且还能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对左旋多巴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异动症、痛性痉挛都有很好的疗效。其手术创伤小,可逆性强,具有长期的可调控性,术后病人可定期在门诊进行调控,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术。

  什么样的人群适合手术治疗帕金森

  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1)典型帕金森病,曾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2)经系统药物治疗后,无法再控制症状或出现运动障碍合并症,调整药物亦无法改善。(3)无严重的认知和精神障碍以及严重脑萎缩。(4)确诊后经过左旋多巴治疗至少5年以上。

  目前手术使用是进口耗材,所以费用偏高。不过,去年5月,国产的脑起搏器已经上市,费用和进口耗材相比,会减少约一半。

  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已经达到了250万之多,几乎占了全世界患者的一半。然而据权威统计,中国患者约48%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这种病,多数患者长期未被正确诊断及接受正规的治疗。现代医疗技术—脑深部刺激疗法,是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中最大的突破。它通过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原有活动能力。

  中晚期帕金森病,药物疗效减退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部分大脑深部核团(“黑质”等)的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导致大脑多巴胺生成减少,从而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及运动迟缓等症状。帕金森病是中老年的“慢性杀手”之一,5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

  虽然帕金森病不是致命性的疾病,对寿命影响不大。然而,如果对病情听之任之,严重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并伴随严重的抑郁等情感障碍,极大危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所以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立足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在中晚期以后,许多患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疗效减退、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通过上述药物调整也无法解决,此时,适当的外科手术将是一种好的选择。

  植入脑起搏器,在发达国家是常规治疗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开展的外科手术,主要指的是脑深部刺激即DBS治疗。即在大脑神经核团内安装“微型电极”,通过脑起搏器改善患者的症状。

  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发放弱电脉冲,抑制异常的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

  可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包括“起步困难”、“步僵”等中线症状,而且还能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对左旋多巴产生的不良反应,如异动症、痛性痉挛都有很好的疗效。其手术创伤小,可逆性强,具有长期的可调控性,术后病人可定期在门诊进行调控,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术。

  南京脑科医院从2010年开展首例脑起搏器手术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42例。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帕金森患者,停药期间的运动评分改善达60%~90%。可以改善双侧症状,尤其是起立、迈步、转身及翻身等症状。目前已经进行手术的患者全部效果优良,部分病人已经重返工作岗位。

  什么样的人群适合手术治疗帕金森

  手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1)典型帕金森病,曾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2)经系统药物治疗后,无法再控制症状或出现运动障碍合并症,调整药物亦无法改善。(3)无严重的认知和精神障碍以及严重脑萎缩。(4)确诊后经过左旋多巴治疗至少5年以上。

  目前手术使用是进口耗材,所以费用偏高。不过,去年5月,国产的脑起搏器已经上市,费用和进口耗材相比,会减少约一半。

  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灼华、唐北沙团队,通过神经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对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和蛋白的功能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在举行的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帕金森病的分子病理机制”项目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据悉,部分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上应用,如家族性帕金森病的分子诊断,散发性帕金森病的风险评估,帕金森病个体化治疗等。

  目前,人类定位克隆了16个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这些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其翻译的蛋白就变得不正常,要么不干活,要么干坏事。如果个体不能及时将异常蛋白识别并清理出户,就会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甚至直接导致患病。对这些基因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其变化的蛛丝马迹,就可以定位高危人群,实现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

  该团队系统研究并报道了中国散发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发现基因多态在该疾病发病中存在协同和累加作用。如4个重要基因突变后,致病风险比1个重要基因突变时增加了十余倍。

  该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个帕金森病相关基因通过同一分子途径发挥作用,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泛素化降解E3连接酶复合体,并为该发现提供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证据。

  “这个新的复合物的发现和相关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为帕金森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靶点;分子诊断和分型能实行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唐北沙教授告诉记者。

  今年93岁的马老汉四十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症,老人说:“这些年来我靠着自己琢磨出来的一套方法让病情得到了缓解,刚患病的时候连筷子都不能拿,腿一走路就像踩棉花包似的,头十年都吃药治疗,后来病情严重就不吃药了,我就自己琢磨出了控制病情的方法。”

  26日,记者见到了马老汉,他很坚强也很乐观。他说:“我要克服它,我不去想它。早先的时候,我就去广场上做健身操,但是觉得健身操没有针对性,于是我就研究出了自创‘手部操’,坚持锻炼几十年,病情缓解不少。”马老汉的手部操是第一节挠、第二节拍、第三节甩、第四节碰、第五节打,三十多年过去了,老爷子就凭着这套手部训练操进行恢复训练,效果不错。马老汉说:“现在病情一年比一年轻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腿脚基本就正常了,出去旅游的时候我都走在最前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血管外科副教授邱吉庆说:“帕金森病是人类的老化疾病,由于大脑的一个神经地质代谢不平衡产生的一组症状,随着震颤、僵直等疾病的进展,病情会越来越重。”邱吉庆表示,目前医学上针对帕金森症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治疗方法,但都不能根治病症,而马老汉的这个手部按摩操只能说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恢复功效,作用并不是很大。而运动不仅是对帕金森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邱吉庆表示,马老汉病情的缓解有多种原因,控制得好是其中的一个,再加上个体的差异以及勤于运动都有关系,甚至还包括他的生活习惯和基因的因素。

  帕金森病需做的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1.血清肾素活力降低,酪氨酸含量减少;黑质和纹状体内NE,5-HT含量减少,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较对照组降低50%。

  2.CSF中GABA下降,CSF中DA和5-HT的代谢产物HVA含量明显减少。

  3.生化检测 放免法检测CSF生长抑素含量降低,尿中DA及其代谢产物3-甲氧酪胺,5-HT和肾上腺素,NE也减少。

  影像学检查

  1.CT,MRI影像表现 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性变疾病,病理变化主要在黑质,纹状体,苍白球,尾状核以及大脑皮质等处,所以,CT影像表现,除具有普遍性脑萎缩外,有时可见基底节钙化,MRI除能显示脑室扩大等脑萎缩表现外,T2加权像在基底节区和脑白质内常有多发高信号斑点存在。

  2.SPECT影像表现

  (1)通过多巴胺受体(DAR)的功能影像:多巴胺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能通路上,其中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DAR(DL)分布于纹状体非胆碱能中间神经元的胞体;DAR(D2)位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

  SPECT是将放射性核素,目前主要是123I-IBZM,131I-IBZM,特异性D2受体标记物,静脉注入人体后,通过在基底节区域的放射活性与额叶,枕叶或小脑放射活性的比值,反映DAR受体数目和功能,来诊断早期帕金森病,如果早期采用多巴制剂治疗患者,起病对侧脑DAR(D2)上调,长期服用多巴制剂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脑中基底节/枕叶和基底节/额叶比值减少,SPECT功能影像只能检测DAR受体数目,不能帮助确诊是否为原发性帕金森病,但是可以区别某些继发性帕金森病,还可用作帕金森病病性演变和药物治疗效果指标。

  (2)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功能显像: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如何转运多巴胺(DA)尚不清楚,DAT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和丘脑,其次为额叶,DAT含量与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是存在着正相关性,基底节DAT减少,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表现很显著。

  SPECT采用11C-WIN35428,123Iβ-CIT,通过静脉注入人体后,检测基底节/小脑活性比值以及丘脑/小脑活性比值,反映中枢不同区域DAT数量,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域DAT数目明显减少。

  PET功能影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诊断帕金森病,其工作原理和方法与SPECT基本相似,目前主要是依赖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一般采用18F脱氧葡萄糖(18FDG),因为在帕金森病病人早期,纹状体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就中度降低,晚期葡萄糖代谢率进一步降低,用PET的受体显像剂很多,PET神经递质功能显像剂主要是用18F-多巴-PET(18FD-PET)等核素,基本原理同SPECT,PET可对帕金森病进行早期诊断,可作帕金森病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客观指标。

  诊断

  1.诊断依据

  (1)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

  (2)四项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中至少具备2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

  (3)左旋多巴治疗有效,左旋多巴试验或阿朴吗啡试验阳性支持原发性PD诊断。

  (4)患者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体位性低血压,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等,PD临床诊断与尸检病理证实符合率为75%~80%。

  2.国内外常用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标准

  (1)原发性帕金森病(IPD)的诊断:王新德执笔1984年10月全国锥体外系会议制定的标准如下:

  ①至少要具备下列4个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静止性震颤,少动,僵直,位置反射障碍)中的2个。

  ②是否存在不支持诊断IPD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如锥体束征,失用性步态障碍,小脑症状,意向性震颤,凝视麻痹,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的痴呆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状。

  ③脑脊液中高香草酸减少,对确诊早期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震颤(ET),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与PD是有帮助的。

  一般而言,ET有时与早期IPD很难鉴别,ET多表现为手和头部位置性和动作性震颤而无肌张力增高和少动。

  (2)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SPDS)的诊断:

  ①药物性PS(MPS):药物性PS与IPD在临床上很难区别,重要的是依靠是否病史上有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另外,药物性PS的症状两侧对称, 有时可伴有多动症侧会先出现症状,若临床鉴别困难时,可暂停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假若是药物性,一般在数周至6个月PS症状即可消失。

  ②血管性PS(VPS):该征的特点为多无震颤,常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情绪不稳等),病程多呈阶梯样进展,L-多巴制剂治疗一般无效。

  (3)症状性帕金森病综合征(异质性系统变性)的诊断:

  ①进行性核上性变性:有时与帕金森病很难鉴别,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动作减少,颈部强直并稍后仰及假性延髓麻痹和向上凝视麻痹。

  ②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原发性帕金森病应与本病进行鉴别,橄榄脑桥小脑变性临床也可表现为少动,强直,甚至静止性震颤,但多同时有共济失调等小脑症状,CT检查亦可见特征性的改变,血谷氨酸脱羧酶活力减低。

  ③纹状体黑质变性:本病与原发性帕金森病很想象,临床上很难鉴别,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若临床上L-多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纹状体黑质变性可能。

  ④Shy-Drager位置性低血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位置性低血压,大小便失禁,无汗,肢体远端小肌肉萎缩等,有时也可伴有帕金森病综合征,若临床发现患者有帕金森病综合征和轻度自主神经障碍症状,就需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

  ⑤痴呆:痴呆伴有帕金森综合征不罕见,A.Alzheimer病:晚期Alzheimer病除痴呆外,尚有锥体外系症状,如少动,强直和口面多动,另外由于帕金森病甚至早期也可伴有痴呆,因此需依靠随访对两者进行鉴别;B。正常颅压脑积水:本病表现为步态障碍,尿失禁和痴呆,有时也可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少动,强直,和静止性震颤等,CT检查对鉴别有帮助,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对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也有重要意义。

  ⑥遗传变性疾病: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病(Hallervorden-Spatz disease)。

  B.Huntinton舞蹈病。

  C.Lubag(X-连肌张力失常-PDS)。

  D。线粒体细胞病伴纹状体坏死。

  E。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β-脂蛋白缺乏症)。

  F。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原发性PD在这些临床类型中占总数75%~80%;继发性(或症状性)PD相对少见;遗传变性病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占10%~15%。

  对大多数已有明显的动作缓慢,减少,肌强直,震颤的中老年患者均会被考虑到IPD,而对那些早期或症状不典型的病例有时确会被误诊,为 此,Takahashi等(1992)和Calne等(1992)提出原发性帕金森病(IPD)早期诊断的必要条件和删除条件的初步标准(表1,2)。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痴呆老人仍在家中由亲属照顾,所以我们不应忽视这些痴呆病人的照料者——主要为痴呆老人的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尤其是有行为问题的痴呆患者,他们易激惹,外出乱跑迷路,有攻击行为,生活不能自理,护理量极大又容易出意外,在精神上、人际关系上、经济上、体力上等各方面会对照料者产生压力, 以及这些压力对照料者的生理、心理所造成的影响——照料者负担,作为一项重要而现实的课题,正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痴呆照料者负担的因素有许多,主要与照料者自身特点,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状况有关。从照料者自身来看,照料者负担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年龄增大,家庭照料者身体健康状况会变差,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也需要别人来照顾;但是他们却必须把自己的健康问题先放一边,背负起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重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照料者负担还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通常较男性更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主诉身体健康问题。照料者文化程度低,对痴呆防治知识不甚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照料工作中的耐心和采用正确方法,当遇到问题时,易出现怨恨情绪,长期重负下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照料者负担。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对应策略的照料者常保持积极的态度,负性情绪较轻,而早期采取躲避或听之任之态度的照料者,伴随抑郁情绪明显。另外,患者的病情轻重,是否合并精神行为异常,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与照料者负担密切相关。

  研究痴呆照料者负担的意义在于通过多元化干预模式,包括辅导教育、心理支持教育、暂时性医疗护理支持等,使照料者了解疾病知识,改善应对模式,通过药物,尤其对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有效控制,缓解压力,减轻负担,最终使患者及照料者都获益。如何将医疗机构照顾与社区服务及家庭护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预防保健和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王智樱,199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一直在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从事神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帕金森病、记忆障碍等老年变性疾病的专病门诊工作。

  科学家发现,那些吃含有可食用尼古丁食物的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帕金森氏症。除了辣椒之外,土豆、西红柿和茄子也都属于这类食物。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包括490名新近确诊的帕金森氏症患者以及644名健康人士。

  在不抽烟或少量吸烟的人群之中食用茄科属蔬菜多的人,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减少。每周食用至少两次茄科属蔬菜的人,帕金森氏症的几率减少30%。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约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该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第三杀手”。

  杭州市红会医院神经内科范立红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市民对帕金森病及其危害、治疗的认识仍远远不够,不少患者病而不治或把某些早期症状视为老年人正常现象,错过了治疗时机。

  范立红说:“目前,红会医院每年接到帕金森患者自觉前来就诊的仅有几十例,但是因跌倒后骨折、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等病症送院后诊断出帕金森病的却多达数百例,显示了人们对该病认识的严重缺乏。”范医师说:“由于帕金森病的症状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出现的,不少老人竟误以为这是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患者得病后仍拒绝治疗。”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

  运动障碍

  即进行随意运动时启动困难,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

  手脚震颤

  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

  身体失去柔韧性

  即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约占10%,可以做基因检测明确。

  通过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有关。

  研究还发现,在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

  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生。

  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范医师告诉记者,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治疗等。

  帕金森病及早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将药物剂量控制在较少范围,也可以有效缓解该病引起的各种症状,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相反,如未能及时治疗,不但症状难以缓解,还可能危害患者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据了解,帕金森病一旦发生,病情一般不会自然缓解,有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数月或数年内便会出现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症状。

  范医师认为,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及早预防。

  范医师说:“帕金森病的预防应从中年开始,重点是勤用脑,勤用手,如练健身球,常写字,常吃补脑、补肾食物,如核桃、枸杞、鱼、虾、动物肾脏等。”

  在日常生活中,不抽烟或少抽烟,对于预防帕金森病也有一定作用。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病,常采用抗胆碱药物,但有副作用。如能配合康复训练和食疗,不仅可减少副作用,还有助于康复。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步行训练、起床训练、坐下起立训练、手部精细动作训练、面部动作训练和语言训练等,针对不同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 杯牛奶或酸奶。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经常食用蚕豆,能延长左旋多巴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高脂肪饮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每天饮用绿茶,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早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让我们共同关注帕金森病,关爱帕金森病人,增强战胜帕金森病的信心,保持快乐的心情,拥有健康和谐的生活!

  清明时节雨纷纷,4月6日,时值清明第二天,广州也特别应景的下起了一场不小的春雨。然而,就在外面风雨侵袭而来的时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楼门诊大厅中却人头攒动。这正是“广州第十一届世界帕金森病日病友联谊会”的现场情况。

  帕金森病的病友们来到会场后,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的指引下签到并免费领取矿泉水、药盒以及关于帕金森病的科普宣传手册,之后便可在会场就坐。随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方面的专家教授现场为大家讲授帕金森病诊断、治疗的相关知识,并且还有帕金森病的病友及家属分享、交流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感想。

(帕金森病友签到并领矿泉水、帕金森知识宣传手册)

(医务人员向病友免费赠送药盒并指导药盒使用)

(帕金森病友及家属在联谊会现场听专家讲座)

  帕金森病患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提起帕金森病,不少人都心生恐惧,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手脚不自主震颤、抖动或是动作迟缓的病人形象。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快,以中老年人患者为主体的帕金森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帕金森病的恐惧,大多是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此病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然而,帕金森病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李少明指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帕金森病患者只要及时、规范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在患病后依旧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生活自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李少明副主任)

  “帕金森病患者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政府、医院、家属、社会各方面都将携手与你们一起跟疾病抗争。”李少明主任说表示,如今针对帕金森病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而且政府也不断增加投入,不仅将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纳入医保范畴,就连脑起搏器手术也已经纳入医保之中。李主任鼓励帕金森患者们不要灰心,要坚定信心,积极治疗。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常常被看作是老人病,但20多岁就患上此病的也并非个例,这就帕金森病的现状。全国医德标兵、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俊抛主任感慨的提到,让他更忧心的是有近60%的帕金森患者有过被耽误诊治的经历。

  不可忽视的个别病例

  29岁的潮汕漂亮姑娘小娟,每年都会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两次院,隔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身体才能勉强自理,工作更是奢望。这都源于小娟10年前的肢体静止性震颤,慢慢的开始出现表情呆滞,身体僵硬,走路等行动迟缓的现象。但是因为太年轻,当地医生也就没有往帕金森病那方面去想,迟迟没有诊断出是什么疾病,直到05年在入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后才确诊,但是因为耽误了治疗,小娟已经没有办法上学工作。

  “现在门诊患者中,至少三成都不到60岁,甚至还有像小娟这样20多岁的患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俊抛说,现在门诊中帕金森病患者的面孔越来越年轻。

  早期帕金森延误治疗高达60% ,误诊情况五花八门

  “小娟的情况发展至今,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早期没有确诊,延误了治疗”,陈俊抛主任介绍,目前我国65岁以上男性帕金森患病率为1.7%,女性为1.6%,而在这其中早期帕金森延误治疗高达60%,帕金森病误诊的情况也可谓是五花八门。

  “这么高的延误诊治率,这与帕金森疾病的缓慢起病有很大的关系”,陈俊抛主任介绍,帕金森病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和继发性的帕金森综合症,原发性的帕金森病是因脑干黑质多巴胺分泌减少引起,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功能障碍。但是对于帕金森综合症,脑血管病、脑炎、肺结核、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都有可能导致,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是出现经常性的手抖、强直、无力的症状,而这些导致帕金森综合症的病症本身也会有像手抖这样的症状出现,比如说中风后的病人就会有类似的表现,陈俊抛说。

  此外,另外一个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陈俊抛给出的答案就是,“不承认”!

  陈俊抛主任解释,有的患者,特别是在60岁以下的患者,因为心里上认识帕金森病有误区的原因,当出现手抖的情况时常常会首先认为是精神紧张而引起的,等到出现肢体僵硬等更多症状去医院检查时,往往又主观选择不相信得了帕金森,最后到了身体出现行动迟缓时才不得不选择面对。“这样一路艰辛就诊的帕金森患者不在少数”,陈俊抛主任表示。

  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治,陈俊抛主任表示,当出现经常性的静止性震颤时就要一定要多加注意,持续时间较早时可通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再配合CT、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另外,患者要摆正心态,明白帕金森并不致命,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治疗:一定要严格规范

  陈俊抛主任表示,有些患者因患有其他疾病需要用药,又怕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冲突就擅自停药,而往往停药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加重病情的进展。陈俊抛主任提醒,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规范合理用药,如果因为其它疾病需要用药,为了保证帕金森病人治疗的延续,一定要及时咨询神经内科医生如何继续用药。

  在规范用药方面,陈俊抛主任表示,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医生合理判断病人的病情进展阶段,确定治疗方案。曾有患者因为没有被判断准确病情进展阶段,为了快速缓解症状,刚开始的用药就非常大,因为加药过快到最后几乎到了无药可吃的状况,陈主任解释,因为病情判断不准确,用药不合理,相当于把患者需要十几年走完的病程可能因为用药在两三年就走完了,“这都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讯员:高龙)

  我国100名65岁以上长者中,有7.5名患有帕金森病;在广州中山一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更出现了6岁幼儿……较高的发病率以及低龄化趋势,让帕金森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现状:50—59岁患者就诊率最高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动作缓慢,身体僵硬,走路异常,手脚震颤”是该病的四大主要表现。中山一院康复科副教授陈曦介绍,不少患者往往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而因口、舌、腭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一些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另外,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以表现为言语减少、语音低沉头前倾、躯干略屈等。

  从发病率来看,帕金森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全国60岁以上的发病率在1%左右,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世界拳王阿里等也是该病病患。然而,从近年来发病及就诊的患者年龄来看,正呈现低龄化倾向。

  以中山一院为例,以往发病就诊人群以70岁以上老者居多,但近3年帕金森病门诊首诊患者就诊年龄分布统计显示,在50—59岁发病比例连续3年居于首位,2010年该年龄段所占比例更达到34.8%。而小于40岁的发病比例则从2009年的4.2%增长到2011年的9.8%。

  认识误区

  误区一:偏信保健品能根治帕金森病

  神经内科专科主任陈玲表示,当前不少患者对帕金森病存在“使用较大药量可把症状完全控制”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帕金森病并不能根治。”陈玲指出,还有些病患偏信报刊上一些保健品广告,而耽误用药。“对于帕金森病而言,中药只是辅助治疗,其在发病早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取代西药治疗;服药不规范更容易在早期出现药物副作用。”陈玲强调,保健品对帕金森病没有太多的药效,发病者应及早到专科门诊接受规范化治疗。

  “其实,帕金森病并非只能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对改善病症的作用也十分显著。”陈曦介绍。

  误区二:宁吃大量药物而惧怕手术

  如今虽然医疗手段先进,人们的经济能力也大多足以支付手术费用,但提到“开刀”,不少病患和家属仍“摇头”。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指出,正是因为这种惧怕,让不少病患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达不到最优的疗效。“接受药物治疗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并明显影响生活的原发性病患,我们一般会建议其做手术。”

  刘金龙介绍,目前该院采用的是与国际相符的DBS治疗模式,该手术通过从头部靶点植入两根1.27毫米的电极,连通埋在锁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对靶点区域实现刺激强度、频率、脉宽等参数可调的电刺激,有利于找到最佳刺激触点,从而具有疗效更好、更持久等优点。手术费用约在25万元,术后1年服用药物剂量可减少50%—60%。“实践证明,不少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术后的运动症状都有明显改善,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专家答疑

  如何预防帕金森病

  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在医学界仍无定论,有可能是重金属激发了颅内感染,也有家族遗传的因素。专家们解析,年少发病的患者一般与家族遗传有关,而中老年人的散发病例仍占大多数。对此,专家建议,家里有直系亲属患有帕金森病的市民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或多进行游泳、舞蹈、踮脚平衡等训练,赶在发病前把运动功能练得更高。

  专家支招,居家主要可训练患者改善步态。帕金森病患者一般走路步子小,身体倒得快,在家可训练他们脚后跟先落地,每步大约在60厘米;功能好的可做后退练习。由于该病病患普遍呈现易疲劳的症状,因此体能差的病患可将训练时间控制在3—5分钟,在室内缓慢步行。另外,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治疗帕金森的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多方面配合,其中帕金森的护理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这是由于帕金森会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能够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在治疗帕金森的过程中,患者家属要注意做好帕金森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很大限度的恢复健康。

  站立能力平衡丧失?打打太极

  运动功能受损,尤其是保持站立能力平衡的丧失,会消极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稳定性丧失,产生步行困难,日常生活活动自我料理困难,经常跌倒。若是在护理帕金森早期的患者运动功能无障碍,能坚持一定的劳动,应指导患者尽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坚持四肢各关节的功能锻炼。而打太极拳,能帮助帕金森综合症患者恢复平衡稳定的能力。中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通过交感神经的左右,使某些不随意肌不断受到交感的影响,逐渐听从我们的指使,让它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

  “心静体松,以意导动”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中老年人在练拳时注意力要集中,才能时大脑皮层与运动有关部分做有规律的兴奋,而其他部分转入抑制状态,这种自觉积极的定向心理活动不断进行强化,能阻断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和抑制皮层下原。人是依靠神经系统活动的,神经系统在大脑的支配下,使体内和各个器官与各个系统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进行有系统规律的功能变化,从而增强改善了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根据活动量提供膳食营养

  可根据帕金森患者的年龄、活动量给予足够的总热量,膳食中注意满足糖、蛋白质的供应,以植物油为主,少进动物脂肪。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8克以下,全日总量约40~50克。

  根据季节决定运动的强度

  帕金森患者家属要根据季节、气候、天气等情况增减衣服,决定患者在室外活动的方式、强度。

  劳动、运动可帮助恢复自信

  帕金森患者的劳动能力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显著下降,患者逐渐变得精神、情绪低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终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兴趣索然,对工作、学习、家庭、前途丧失信心,常有自责和自卑观念,认为自己丧失了劳动能力已变成废人。太极是一种低成本的运动,不需要器材,这一运动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进行,而且动作也很容易学,可以纳入到目前的治疗中去。

  另外,还应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四肢各关节做最大范围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直的发生。

  震颤麻痹又叫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锥体外系疾病。震颤麻痹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肌肉震颤、僵硬、运动困难、面容呆板,静止时震颤加重,运动时稍减轻。目前用于抗震颤麻痹的药品品种较多:

  安坦(盐酸苯海索):用于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脑炎后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的震颤、强直症状的轻症患者以及对左旋多巴不耐受或无效者。不良反应轻,改善震颤明显,但总的疗效不及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用于轻症及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患者,对利血平和吩噻嗪类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有效。不适用于脑内缺乏乙酰胆碱的帕金森征(痴呆综合征)患者。

  盐酸金刚烷胺:对震颤麻痹有明显疗效,缓解震颤、僵直效果好。

  甲磺酸溴隐亭:抗震颤麻痹疗效优于金刚烷胺及苯海索,对僵直、少动效果好,对重症患者效果好。

  左旋多巴:临床应用于震颤麻痹,对轻、中度病情者效果较好,重度或老年病人效果较差。

  美多芭(多巴丝肼片):用于帕金森病,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但不包括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泰舒达(吡贝地尔缓释片):用于帕金森氏病,可作为单一用药,特别治疗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病人。亦可与左旋多巴合并使用,作为初期或后期治疗。

  息宁(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可用于震颤麻痹以及震颤麻痹综合征。

  以上药物均为处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苏州礼安医药 周洵药师)

  良性震颤是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的震颤,良性震颤不会转变成帕金森病。

  与良性震颤的非脑器质性病变相反,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主要是黑质变性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导致乙酰胆碱的兴奋性相对增强,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上帕金森病不但表现为震颤,而且还有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特征性表现。其震颤随着病程的进展往往由静止性震颤加剧而转变为持续性震颤。良性震颤没有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础,因此不会转变为帕金森病。当然有良性震颤者,到老年时就像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也可能患帕金森病。但这不能说是由良性震颤转化来的,两者之间只有一先一后的时间顺序关系,而不属于同一性质,因为它们的病理、生理基础不同。

  1、家族性PD

  2、遗传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1)弥散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is body disease,DLBD)

  (2)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3)亨廷顿(Huntington)病

  3、Parkinson综合征

  (1)脑炎后Parkinson综合征

  (2)药物或中毒性Parkinson综合征

  (3)动脉硬化性Parkinson综合征

  (4)外伤性如拳击性脑病,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脑变性、脑瘤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可导致Parkinson综合征

  4、变性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1)多系统萎缩(MSA)

  (2)抑郁症

  (3)特发性震颤

  (4)Alzheimer病伴Parkinson综合征

  (5)皮质基底节变性(CBGD)

  (6)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早诊早治 避免误诊

  当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早期发现和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帕金森病在疾病早期常出现误诊,这容易延误疾病的治疗。

  曾有患者因一侧肢体酸痛无力、僵硬沉重、走路抬不起来,被误诊为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经长期按摩、理疗、牵引都没有效果,甚至有的患者经过手术切除椎间盘,但症状反而加重。最后才发现是患了帕金森病,经过对症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的缓解,而且也要减少运动并发症以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才能真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左旋多巴类药物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3-5年后,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或“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而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森福罗等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还能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老年帕金森走路锻炼练习?对于病情较轻,正在逐渐接受康复治疗的帕金森患者,需要家人的耐心陪护以及积极的护理,才能让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那么针对这点,很多家人们都在关心帕金森患者的自理能力,其中走路的恢复锻炼就是项目之一。  

  那么针对这件,接下来我们就请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老年帕金森走路锻炼练习主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练习1、障碍设置

  老年帕金森患者经过地板加设符号,如行走道路符号、搬运道路符号、足印符号等,以到达操控步幅及宽度的意图,令患者按符号指示行走,如步态操控较好,可逐步在前方设置较矮的障碍物,让帕金森患者试着跨过。

  练习2、步态练习

  步态练习的时分要注意患者鞋子的挑选。如患者有小碎步,要尽量挑选鞋底摩擦力较大的鞋子,如橡胶底,以确保走步时不易滑溜;如患者有前冲步态,要尽量挑选平跟的鞋子,以减慢前冲的趋势。

  练习3、注意事项

  在跨步时,需求老年帕金森患者两眼直视前方,身体站直,两边上肢要与下肢起步合拍,和谐摇摆,且第一步一定要大跨步,假如第一步很小,就很简单使患者呈现紧张步态。如呈现紧张步态,应立即中止练习,然后令患者稍作歇息后重新开始。

  王大伯最近很是烦恼,来到门诊还没坐下,就开始倾诉:“医生,你说说看,我最近是怎么啦?我的左手啊,老是不自主的抖,放在那里就抖,我要是握握拳头,活动一下就不抖了,可是一会又抖了,还有啊,最近很容易摔跤,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而且,走起路来,刚开始起身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但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

  经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后发现,其实王大伯的烦恼都是归结于一种疾病:“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病症主要表现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变性疾病,其患病率随人口的老龄化而增高,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早期常常症状不明显,逐渐进展,出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了后,才引起大家的注意就诊。因此,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的主要症状表现,尤为重要。总体来说,一般当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尤应引起警惕:

  1.静止性震颤

  典型的表现为“我的手常不自主的抖动。”

  震颤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多自一侧手部开始,表现为规律性的搓丸样动作。震颤在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2.肌强直:

  典型的表现为“我的肢体发僵发硬。”

  肌强直是由于肌张力增高所致。在疾病的早期,有时肌强直不易察觉到,但常有日常活动轻微表现,比如拧毛巾时,经常拧不干净水;系扣子的时候,领子附近的扣子比较困难等。活动患者的肢体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为“铅管样强直”。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故称“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

  典型表现为:“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

  运动迟缓指动作变慢,特别是做一个动作的时候,刚开始动作明显困难,常见于患者坐位站起来的时候,常需要多次尝试,并且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动作减少,眨眼减少,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看上去像带了一个没有表情的面具,称为“面具脸”;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可变的笨拙、不灵活;因不能主动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现流涎。夜间可出现翻身困难。

  这类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常常将运动迟缓误认为是无力,且常因一侧肢体的酸胀无力而误诊为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因此,当缓慢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且伴有肌张力的增高时应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

  4.姿势步态障碍:

  典型的表现为“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

  典型的表现为:“我经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患者行走时常常会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称为“慌张步态”。

  典型的表现为:“起身刚要走路时常要停顿几秒才能走的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是在转弯或是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路的时候。”这种现象成为“冻结现象”。

  冻结现象常见于开始行走时(始动困难),转身,接近目标时,或担心不能越过已知的障碍物时,如穿过旋转门。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的不能迈步,双足似乎粘在地上,须停顿数秒钟后才能再继续前行或无法再次启动。

  5.非运动症状:

  患者典型表现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好几天一次;情绪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慢。

  帕金森患者除了震颤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震颤麻痹)是仅次于早老性痴呆的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吃”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服药前不得摄入过多食物,以免妨碍药物吸收,影响疗效,一般在服药前可摄入少量易消化食物。

  2.避免过多摄取含维生素B6的食物,因为维生素B6可影响左旋多巴等抗震颤麻痹药进入脑内。此类食物主要有:豆类、薯类、荞麦粉、葵花子、香蕉、花生等。

  3.早、中餐限制蛋白质,晚餐补齐。由于蛋白质中的大型中性氨基酸可与左旋多巴竞争血脑屏障,影响药物进入脑内,因此早、午餐尽可能不吃蛋白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对人体所需蛋白质可于晚餐补齐。

  在“喝”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左旋多巴需在酸性环境中溶解,因此如服用此类药物可适当饮用酸性饮料(如柠檬汁)以利于吸收,提高疗效。

  2.饮酒:由于震颤麻痹患者存在姿势反射障碍,大量饮酒影响平衡功能,极易引起颠倒,但少量饮酒一般影响不大。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适当饮酒可以提神,促进食欲。

  3.咖啡、茶等饮料:咖啡碱、茶碱都能抑制嗜睡,帕金森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从早晨起床开始整天都处于困倦状态,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更容易出现嗜睡状态,因此喝茶、咖啡,对克服这些现象有益,不妨适量饮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以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抑郁、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据统计,我国55岁以上的帕金森患病率男性为1.7%,女性为1.6%。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威胁。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需要我们及时治疗。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许多研究发现综合康复锻炼能有效防止帕金森疾病发展,事实也证明许多患者经过锻炼后能较好地控制运动障碍症状,如语言能力下降,面部表情僵直,手部震颤,上肢协调能力下降,全身肌肉僵直等,防止跌倒改善平衡,同时也增强了心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具体锻炼方法介绍如下:

  一、锻炼场地选择

  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保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床铺舒适。

  二、松弛训练

  帕金森病患者身体柔软性差,较为僵硬。

  仰卧位下的松驰运动

  胸部转动与骨盆组合模式

  1.仰卧位,双手抱于胸前,髋、膝关节轻度屈曲。

  2.胸部缓慢向右转动,相对于骨盆运动,骨盆向左转动,保持5秒左右;

  3.胸部缓慢向左转动,相对于骨盆运动,骨盆向右转动,保持5秒左右;

  如此反复转动。左右各做5组。

  坐位的松弛运动

  1.左右同向缓慢、有节奏的晃动双上肢;(2分钟)

  2.左右同向缓慢、有节奏的晃动双下肢;(2分钟)

  3.上肢摆动和躯干旋转训练:左侧肩和上肢向前摆,右侧向后摆,做10-20次。

  4.端坐位,先用一只手向同侧取物件,再向对侧身体侧方递送物件;左右各做5组。

  5.坐位手足交互运动:手足同时做不同的动作,患者伸直左足时伸直右手,伸直右足时伸直左手;患者向右侧迈右足时双手在左侧击掌,向左侧迈左足时双手在右侧击掌,反复进行,左右各10组。

  三、站立位

  1.面靠墙,身体紧贴墙壁,双上肢沿墙壁尽量摸高,用刻度标记,逐渐增加摸高高度(牵拉紧张的屈肌,防止挛缩的发生)。每天做5组。

  2.双手平举支撑于墙面上做前后方迈步动作,双眼直视前方,身体直立,起步时足尖要尽量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要尽量慢而大,避免小碎步。(练习伸髋,屈膝很重要)每天做10组。

  四、面肌训练:

  1.用力睁、闭眼(10次)

  2.鼓腮锻炼(10次)

  3.露齿和吹哨动作(10次)

  五、呼吸功能训练

  患者进行深呼吸的练习,尤其是胸式呼吸的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提高说话的流畅性。

  六、手指小肌群的锻炼

  1.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将手掌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掌接触桌面(保持2分钟);

  2.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拢的动作(10次)。

  七、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能力

  根据患者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活动训练,如翻纸牌、抛接球、练习写字、画圈等提高手的灵活性,控制和减少颤抖。(15-20分钟)

  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虽然不能改变帕金森病本身的进程结局和直接损伤,但可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剂量,所以治疗帕金森病应联合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生存质量。

  本文作者:浙江医院康复中心 周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