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女患者在妊娠期适当的治疗是必须的。但是现有的治疗都被认为对胎儿的早期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可能造成胎儿的畸形、发育迟缓和智力缺陷等并发症为众多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孕妇常被劝告终止妊娠或在以后采取其他补救办法。

  今年《美国血液学杂志》第二期报告了用α-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早期妊娠的情况。其中1例为32岁的女患者。1996年10月查出Ph染色体而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开始接受α-干扰素治疗;1997年12月怀孕,当时WBC为4.7×109/L,医生决定继续用α-干扰素治疗,病人血像都较稳定,没有妊娠的并发症。1998年7月病人足月顺产一女婴,体重3.1kg,母体娩后立即查血像为Hb1119/L,WBC4.9×109/L,随访到孩子2岁半时发育一切正常。

  另一例30岁女性患者,1999年3月发现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已怀孕7周。经讨论决定采用α-干扰素治疗,妊娠过程顺利,妊娠40周时正常分娩一女婴。体重是3.2kg,没有先天畸形,情况良好,发良正常。

  作者还对此前21例血液病患者(其中有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毛细胞的血病)调查,都曾在妊娠期,包括在妊娠头3个月时使用过α-干扰素治疗的病例加以收集复习,发现她们的生育未受影响,子代发育没有异常。基于上述说明两个事实:一是母体已经有了血液病,怀孕后所得子代未得同一疾病,说明与遗传无关。二是α-干扰素以现今的方式治疗,没有发现对子代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可认为是安全的。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大庭英树发现,生活在日本近海的一种海胆纲棘皮动物中含有能杀死白血病细胞的物质,可望用来制造治疗白血病的廉价药物。

  这位科学家日前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报告说,这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含有多种具有阻碍细胞增殖的蛋白质及肽。据新华社报道,在实验中,它们对于白血病作用明显,病变的白血球死亡率几乎达到100%,而正常的白血球却有80%存活。经过研究发现,是上述蛋白质让病变的白血球“自杀”。

  这位科学家说,1千克这种海胆可制取80到150克的干燥粉末,把它溶解到水中,效果不变。因此,他打算在经过动物实验确认安全性之后,用这种物质研制治疗白血病的药物。

  据海外媒体报道,新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口服药物Clivec上市以来,在中国台湾地区台大医院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骨髓细胞增生症,死亡率高,发生率约十万分之一,迄今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但副作用很大或效果不好。

  台大医院临床试验表明,参加治疗计划的7名慢性期患者接受治疗后白血球降到正常值,副作用包括红疹、眼周水肿、恶心呕吐等,但患者尚可接受。8名加速期的患者接受治疗后,有4名白血球降到正常值;8名骨髓性急性转化期的患者,治疗初期有反应,7人已经死亡。

  据专家表示,目前在治疗年龄在35岁以下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时,首选骨髓移植为佳,年纪较大或没有适合的骨髓移植配型者,以新药物治疗为宜。

  在孩子出生时留下脐血,今后可以象孙悟空后脑勺上的三根毫毛一样随意取出救命,一个被誉为“生命银行”的项目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场景。

  然而日前在深圳出席第8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的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位血液学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生命银行”所言自体脐带血能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纷纷表示质疑。4位专家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全球医学界尚无实践证明自体脐带血能够治疗白血病,至于治疗遗传性疾病更是毫无可能。

  质疑一:“自己救自己”真能“板上定钉”

  据记者了解,自今年4月“生命银行”由天津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以来,已有2500多个家庭与脐血库签订了脐血干细胞的存储协议,包括上海在内的远在深圳、山西、北京的准爸爸准妈妈们纷纷赶赴天津,在“生命银行”里替自己宝宝的明天存下一份生命的“保障”。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表示,即将为人父母的这份心情无可厚非,但最好能先对脐血造血干细胞、自体储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吴院士告诉记者,脐血中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将脐血干细胞移植,一方面可以抵制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放疗、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快病人造血功能恢复的时间,因此目前均用于对儿童患者的移植治疗。“生命银行”的做法主要是让家长把孩子出生时的脐血保留寄存,一旦孩子长大成人时患病,未雨绸缪以备今后之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陆道培也告诉记者,由于自体储存脐血的开展在国际上不过10年时间,我国进行脐带血的研究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开始的,因此对于患者患上被称为“血癌”的白血病等其它恶性血液疾病,目前还没有一例用自体储存的脐带血来进行“自己救自己”的实例。

  质疑二:“脐血”能否保证20年不变质

  据了解,“生命银行”将从脐带血中分离出有核细胞(含干细胞)的血液,装入特制的存储袋,再放进-196℃的液氮罐中进行保存。根据“生命银行”有关咨询医师的介绍,目前保存以20年为最长期限。

  对此,中国工程院阮长耿院士指出,脐带血自体保存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在-196℃的温度下,虽然大部分脐带血可以保存良好,然而也不能肯定其中的一小部分不会出问题。

  他说,目前国际医学界仅有过对脐带血保存11年的例子,要说保存20年,哪怕是一小部分脐带血出现某种不健康,也会带来众多难以解决的纠纷。

  在此问题上,吴祖泽院士的见解是,要避免感染、变质的情况发生,脐带血的保存就必须严格按照血液保存要求实施操作,这并不是随便一家单位或公司就能做到的,因此一定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和验收,有一个管理机构来对脐血库进行规范和检查。

  那么,“生命银行”是否有相应的国家管理机构实施规范管理呢?

  质疑三:“生命银行”是否获得“出生证”

  “现在,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国家卫生部根本没有对任何形式的脐血库进行过批准和验收,甚至包括公用的脐血库”,供职于国家卫生部并担任卫生部脐血库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陆道培院士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表示。

  据其讲述,建立脐血库并运用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疾病本来就是一件好事,但由于该项技术较为复杂,而且国内外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国卫生部一直是以提倡进行该项研究为主,暂时还没有对国内哪家脐血干细胞库进行过正式的批准和验收。陆院士举了一个例子,如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公用脐血库也仅仅只是该医院内部用于进行临床上的治疗及研究的。

  对此,“生命银行”的建造方——天津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韩忠朝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命银行”的确尚未经过国家卫生部的正式批准和验收,但在技术力量上可以说是完全有保障的。

  质疑四:“生命银行”有无商业炒作

  “为孩子储存一份脐带血,让孩子多一份生命保障”,这样一句“生命银行”的宣传语曾经在社会上流行一时,同时也激发出无数准爸爸准妈妈的爱子之心。

  然而,既然脐带血自体保存有如此多的漏洞,且尚未被验收通过,尚未确定其疗效,为何还有人大肆宣传?

  对此,3位院士均认为,这当中蕴藏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商业的介入可能会将原本就较为年轻的脐血干细胞的移植研究引入歧途。

  他们表示,在目前我国对脐带血医学研究尚不丰富的情况下,运用脐带血中的干细胞移植来救治身患血癌等恶性血液疾病的病人,本身就应该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既然自体脐带血能救治患者自身的例子根本不存在也不成熟,那么就应该集中精力进行该方面的医学研究,而不是直接就介入商业运作大肆炒作。

  对于如今出现的“生命银行”,院士们都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

  记者从天津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总裁韩忠朝教授处了解到,“生命银行”储存自体脐带血的一次性检测费为4900元,以后每年交480元。据了解,我国每年平均出生新生儿约1200万,如果其中有10%进行自体储存,则每年的销售收入为66.36亿元,利润将达到3..82亿元。

  “生命银行”反驳: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其疗效对于诸位院士专家的质疑,创办“生命银行”的天津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其总裁韩忠朝教授表示“并不能完全接受”。

  韩忠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一件新生事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指责“生命银行”对于治疗恶性血液疾病没有疗效,并且把它称之为“商业炒作”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韩教授说,虽然国内外对于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起步较晚,但具有同样道理的骨髓自体移植的成功已被证明了十多年,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另外,既然脐带血干细胞异体移植在实践上有过成功的病例,那么在自体移植方面也应具有其理论基础,因此,无论从骨髓自体移植的实践上,还是从脐血干细胞自体移植的理论上,都没有任何理由来怀疑自体的脐血干细胞就不能治病。

  对于“生命银行”被指责为“商业炒作”,韩教授表示,高科技东西都是通过企业运作来实现其价值的,如果仅仅简单停留在研究上,那永远不能转化为产业造福于患者。

  他认为,无论是异体的公用脐血库,还是自己留着给自己用的自体脐血库,目的都是一样的——治病。“生命银行”通过组织社会上的资金力量发展脐血干细胞移植事业,不但节省了国家的资金,而且在完全自愿的原则下,使得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人能够各取所需,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原本紧张的公用脐血库的压力。

  相关链接所谓脐血是指新生婴儿脐带在被结扎后由胎盘脐带流出的血。科学家发现在脐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并可利用这些干细胞来替代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有两种脐血库:一种为异体脐血库,储存随机收取的正常新生儿脐血。通过各种检测和组织配型后,它可用于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另一种为本文提到的自体脐血库,用来保存胎儿本人的脐血,为将来胎儿本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做储备。

  据悉,目前我国共有7家公用脐血干细胞库正在向国家卫生部申请批准。这种公用脐血库属于医疗公益性事业,并非营利性质。卫生部有关人士认为,即使有朝一日公用脐血库被卫生部批准认可,也容不得任何单位及个人用于营利性的商业目的。
 

  英国正在评估一项新化验方法,它将来可帮助医生调整对白血病患儿的治疗。

  布里斯托尔皇家儿童医院的古尔登(Nick Goulden)和格拉斯哥、利兹、伦敦和谢菲尔德的同行使用了“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RC)技术来测量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体内剩下的白血病细胞数量。ALL是最常见的白血病,英国每年有450人发病,约占所有儿童期白血病的75%。近30年来,ALL治疗技术的提高已让本病生存率增加到80%左右,但侵略性的化疗有令人不快的副作用,而对于体内白血病细胞残留不多的儿童,它尤为不必要。

  “早期的研究证实:测量残余白血病能让我们预测病情是否还会复发”,古尔登在一个声明中说,“我们希望,一旦英国确立了这项化验,医生们就能根据病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残余白血病细胞量在更早阶段决定是否采用更侵略性的治疗”。白血病细胞的基因序列被确定以后,RQ-PCR就可以让科学家在几小时内将该序列扩大数百万倍。

  白血病研究基金会的科学主管格兰特(David Grant)说,“每一名被诊断为患有这种可怕疾病的儿童都应得到更好的治疗,本化验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培养一些特定的免疫细胞,并将其移植到白血病患者体内,有助于杀灭癌细胞。这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以及多种癌症的一种新方法。

  白血病患者是由于体内负责产生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骨髓发生了癌变,通常的疗法是摧毁癌变骨髓,移植入新的骨髓。为了防止患者的免疫系统排斥外来骨髓,移植用的骨髓必须与患者骨髓配型,非常相符才行。

  但人们发现,如果移植的骨髓与原有骨髓并不完全相配,患者接受治疗后白血病复发的机率反而会更小。这是因为移植的骨髓里面含有免疫T细胞,如果它们发现移植的细胞与受体细胞表面一类称为MiHA的蛋白质有差异,就会追踪并杀死剩余的癌细胞。

  这一反应有可能用于治疗白血病,但免疫T细胞有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为了使这种疗法可行,必须弄清楚在数以百计的MiHA蛋白质中究竟是哪几种触发了免疫T细胞的抗癌反应,以便设计只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治疗方法。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科学家将目标确定在一种称为B6-dom1的蛋白质上。他们培养专门针对这种蛋白质的免疫T细胞,并将其混入骨髓中移植给患有白血病的实验鼠。结果发现,有60%的实验鼠至少存活了100天,死亡的实验鼠中也没有一例是由于免疫T细胞误伤健康细胞所致。

  研究人员认为,在人体中找到类似的目标蛋白质将不会很困难,在此基础上就可能研究出有效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新型疗法。

  30—40年前,白血病是一种没有办法治疗的疾病,得了急性白血病,极个别(不到1%)可以自身缓解,其余均在6个月以内死亡;慢性白血病平均寿命也只有3年。近20年来,白血病的治疗进展极快,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发现,治疗方法不断改进。目前对急性白血病采用联合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及骨髓移植等方法,已使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近期完全缓解率达到95%以上,3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在70%左右。持续完全缓解3年的病人,停药后只有少数(约15%)复发。六十年代治愈的病人,现在已经30多年,早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小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不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好。目前我国采用国产三尖杉脂碱联合化疗,已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近期的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但长期维持缓解者较少,1983在国外报告3年完全缓解率达4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近。

  白血病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联合化疗,定量用药;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彻底预防脑膜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长期坚持维持及加强治疗,不能间断,必须保持持续完全缓解3年以上才能停药。

  早期治疗:白血病细胞和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一样,在不断地增殖,增殖周期约21/2一4天多。据估计,发现症状、能作出诊断时,体内已有白血病细胞数约1012(相当于1千克重),治疗拖得越晚,体内白血病细胞增殖的越多,也就越难于治疗。

  治疗开始要尽快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之达到完全缓解,所以应该联合足量用药。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仍存在106白血病细胞,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才能达到完全消灭。在治疗的同时要消除隐蔽所(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成隐蔽所)残存的白血病细胞,以减少复发。此外应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正常人就是靠自身免疫机制清除偶尔发生的异常细胞。因此,治疗小儿白血病除医生尽力采用适当治疗方法外,家长必须与医生密切配合,遵循医嘱,定期检查,按时用药,长期坚持治疗,才有治愈希望,否则必然是前功尽弃。

  当前,在我国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一位的是家长对白血病治疗认识不足。有些人误认完全缓解就是治愈了,因而停药,却不知治疗完全缓解,只是临床上症状消失,血和骨髓检查未见白血病细胞,实际上这时身体中仍然存在600万(106)白血病细胞,如果不加治疗,按照白血病细胞21/2一4天增殖一次计算,大约l一2个月足以达到复发地步。也有的人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治疗完全缓解就不是白血病,因而想停药观察看看。还有的家长误信偏方、验方、而停用化疗。当然也有不少是由于经济问题,因而不能坚持治疗。

  第2个原因是治疗不当。根据以往研究,病人初次治疗不管用什么方案,达到完全缓解时间越短越好,时间越长越容易复发.以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为例,应该争取在4—6周内完全缓解,6周以上才达到完全缓解者较易复发。

  第3个原因是未作脑膜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预防。日前所用化疗药物,绝大多数不能通过脑膜或很少通过脑膜,存留在脑膜内的白血病细胞,在全身用药期间实际上是处在隐蔽所内,照常生长增殖,所以常常在骨髓完全缓解后发生脑膜白血病。以往统计,小儿急性淋巴白血病应用化疗后生命延长,若不做脑膜白血病预防,约50—70%发生脑膜白血病,从而引起全身复发死亡。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或达到完全缓解时,必须进行预防脑膜白血病。睾丸是男孩白血病长期缓解后的主要复发部位,有人统计男孩比女孩复发率高15%,可能就是睾丸复发的关系。有人认为,睾九也是白血病细胞的隐蔽所,平均在缓解2—3年后发生睾丸白血病,致使前功尽弃,因此主张早做预防。

  第4个原因是感染。缓解的病人反复病毒感染常见白血病复发,究竟是感染引起复发,还是复发后易于感染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5个原因是疾病本身。不同类型白血病复发的情况也不同,急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白血病等非淋巴性白血病,均比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难治。治疗前白细胞特别高,以及年龄小2岁或大于10岁者均难缓解且易复发。

  从大冶来汉的小涛,年仅8岁,持续高烧、贫血,经确诊患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父母痛不欲生,却不得不把他接回家,放弃治疗。

  昨日在汉举行的全国第八届儿科病理学术交流会议上,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袁明纯惋惜地说,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但近半数的白血病患儿得不到应有的救治。

  袁医生坦言,市儿童医院每年至少确诊50名左右的白血病患儿,但真正接受治疗的患儿还不到一半,更多患儿家长带着孩子打道回府,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说,家里穷,根本拿不出钱来给孩子治病。

  在很多家长眼里,白血病意味着孩子已被宣判死刑,花费昂贵却未必有效,治与不治结果都一样。但袁医生提醒,随着近年来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的逐步提高,白血病早就不是不治之症。经过3—4年的治疗后,患儿健康成活率可达80%—90%。

  她说,在自己接触的病人中,不乏健康成活10余年的白血病患者。他们曾在1988年、1990年就确诊为白血病,但经过治疗后,体内已找不到残留的危险病灶,有的现在还如愿上了大学、中专。

  不容回避的是,白血病治疗费用高,这是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治疗的一大原因。白血病可划分为高危险、标准危险等不同类型,治疗费用相应不同,3—4年至少花费20余万元。

  为此医界人士呼吁,应建立重病大病保障机制,集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力量,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救治更多可以救治的生命。

  据了解,国内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我国小儿肿瘤发病率较前10年有明显增多。其中,白血病在血液病肿瘤中高居榜首。

  我国首例成人四个DQ位点不完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日前在济南军区第88医院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负责此项工作的济南军区第88医院张立成医生介绍,接受移植手术的济南军区某部一名军官,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已经两年,此前一直依靠药物化疗来进行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今年上半年病情加剧,第88医院决定对患者采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恶性血液病比较先进的方法,但其难度在于寻找组织项容性抗原6个DQ位点完全相合的提供者十分困难,这种几率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只有1/4,在非血缘人群中仅为1/400-1/10000。目前国内外进行这种手术一般采取的是5个DQ位点相合。

  经过配型,未能找到与该军官位点完全相合的提供者,其胞兄也仅有一个DQ位点相合。第88医院决定采用其胞兄的干细胞给患者输注,制定出了一种新的移植模式。

   8月13日,在对患者完成预处理后,将其胞兄外周血干细胞经过体外加工处理,然后移植给患者。16天后,病人闯过排斥反应难关,造血功能开始重建,移植30天和60天后,分别经山东省血液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认证,证明其胞兄的外周血干细胞已经移植成活。目前患者造血功能恢复顺利,无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生活状况良好。

  第一军医大学郭坤元教授称:此次成功的重大价值在于为治疗白血病扩大了供源,解决了白血病患者及时性治疗问题;对骨髓移植的概念进行了深化;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研究人员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能通过抑制一种关键酶杀死癌细胞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说,尽管这一发现仍处于最初级阶段,不过仍将对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帮助,该病是西半球最常见的白血病。今年美国该病患者将达8,100人,存活率为4-15年。实验是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的。研究人员运用雌激素衍化物2-巯基乙醇(2-ME)提高了p53蛋白质的水平,促进了细胞对抗癌药物的反应。 但是2-ME的表现使科学家感到奇怪:研究人员发现,它对抵抗人类白血病细胞表现出有力的活性。这份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负责这项研究的黄鹏(音译)博士说,2-ME干扰了控制细胞内游离基水平的超氧化歧化酶(SOD)的功能,如果SOD无法除掉游离基的集结,就会发生一系列导致细胞死亡的事件。

  癌细胞产生的过氧化物远多于正常细胞,因此癌细胞为了存活更依赖于SOD,这使它更容易受到2-ME的抑制。但是,由于SOD通常帮助细胞去除起破坏作用的游离基-过氧化物,因此通过2-ME阻滞过多的酶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会破坏或杀死健康细胞。

  田纳西州St.Jude儿童研究医院生物化学家约翰.克里夫兰说:剂量非常关键,如果这种化合物过多,时间长了甚至对正常细胞都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包括贫血甚至杀死正常细胞。

  黄鹏博士说,如果2-ME被证明对人类是安全的,它将同局部放射疗法合并使用,在癌细胞内产生更多游离基。

  目前对白血病在正确使用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的基础上,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近期完全缓解率(即患者的血液、骨髓、全身情况都达到基本正常)已达90%~99%,维持这种基本正常情况持续5年(患者不仅能正常生活也能上学)、一次都不复发者,可达70%,这70%的患者中多数可认为已经终身治愈。要取得这样良好的疗效应注意下列几点:

   1.尽可能争取早期诊断。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时,应尽快请专家诊断。

   2.一旦确诊,应在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院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方面的检查,以准确判断白血病的类型。因为白血病类型很多,各型的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治疗效果差异也很大。

  3.应尽早开始正规治疗,一开初治疗就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在有经验的血液专家指导下进行,不要东一嫱贰⑽饕话糇樱“病急乱投医”。经过不正规的治疗后,即使再去找权威专家,也会对疗效和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4.患者和家属要有长期持续“作战”的思想准备,因为白血病的正规治疗要经过诱发缓解、巩固治疗、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维持治疗和强化治疗等多个阶段,一般要治疗5年不复发才能考虑停药。

   5.正确认识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未见到有关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制剂能治愈白血病的报导,因此中药对白血病只能作为辅助治疗,但主要的治疗手段应是化疗、放疗等措施。经验证明,停用化疗等药物,完全服中药的患者,几乎都导致白血病复发。结果既花了钱,病情又加重,患者及家属苦不堪言。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对白血病,特别是3~11岁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放弃治疗是极不应该的。

  8月19日,哈第一医院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决定将“要为贫困患儿免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M3,是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的信息向新闻界公布。他说,其实这项工作该所已经默默做了14年,但因从前所里的经济能力有限,这项工作一直保持“地下状态”,如今该所有了一定的“救助基金”,愿意为更多的贫困白血病患儿服务。

  据了解,早在1988年该所就开始对生活极度贫困、又迫切需要治疗的贫困儿童给予减免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的“特殊照顾”。但由于经济原因,此项工作时断时续。到2002年初,已有107位18岁以下中国患者享受到这项“特殊照顾”。日前,他们将每年剩余的白血病专项科研基金、国外慈善机构捐款和国外药品商捐赠的药品结合起来,成立了该所首项“救助贫困M3患儿专项基金”,自此免费治疗工作全面启动。

  据介绍,凡是18周岁以下、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儿童,只要持有当地居民委介绍信、派出所证明和当地民政局相关证明,能够证实该患儿年龄、家庭人均收入,且没有参加相关医疗保险的,均可到该所申请免费治疗。

   据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疾病。对18岁以下患者,第一疗程一般需要住院治疗28天,医药费约2万元,但随后5年内须有规律地间断治疗以防复发,平均每人总体治疗费用约人民币5万多元。

  日本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融合领域研究所在8月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已开发出了治疗白血病的人造核酸。这种人造核酸就像一把剪刀,可发现引起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并将其剪除。科研小组的成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多比良和诚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这种人造核酸将来有望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

  这次研究的对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MCL),患者的异常遗传因子是由两个正常的遗传因子连接而成的,新开发的人造核酸可以发现这种变异遗传基因并将其切断。科学家过去也发现过能找到特定的遗传因子序列并将其切断的分子,但在切断特定遗传因子序列的同时往往对正常细胞造成伤害。而新开发出的核酸只在发现异常遗传因子时才被激活,平时则潜伏不动。

  科研小组用人体白血病细胞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将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和不可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分别注射到8只实验鼠的体内。移植后第13周时,不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死亡,而与人造核酸反应的细胞全部存活,证明人造核酸在生物体内十分有效。

  科研小组说,此人造核酸的临床应用尚有诸多问题要解决,将来很可能是把患者的骨髓细胞抽出来,经人造核酸处理后,再把正常细胞的骨髓输回患者体内。

  研究人员最近报告,他们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可以专门杀灭癌细胞,而对健康的组织细胞无害,这种新药将有望用于治疗急性髓样白血病,急性髓样白血病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根据发表于今年6月1日出版的《血液》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这种被称为CEP-701的新药,在实验室研究中能够杀灭人的白细胞,同时对患有髓样白血病的小鼠动物应用这种新药,有助于延长其寿命。CEP-701在治疗机理上与另外一种抗癌药Gleevec相近似,后者是用于治疗另外一种类型的白血病……慢性髓样白血病。这两种药物都能够干扰咯氨酸蛋白激酶的作用,咯氨酸蛋白激酶是人体内的一种异常蛋白质,它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但是两种药物针对的是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体内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常蛋白质。Gleevec的出现曾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与其他治疗方法不同,Gleevec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能够保证健康组织完好,因此它很少出现副作用。根据美国癌症学会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0000人被诊断为急性髓样白血病(AML)。对这种疾病的治疗目前还只能通过化疗和骨髓移植。负责这一研究的是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Donald Small副教授,他介绍说,在AML病例中有高达40%的患者存在变异的FLT3基因,这种变异基因能够产生异常蛋白质,使得肿瘤发生。携带有这种变异基因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研究显示,携带有这种基因变异的患者治愈率只有10%到20%,而不携带有这种基因变异的患者治愈率则可以达到40%到50%。Small告诉路透社记者说:“我们希望能够将携带有基因变异患者的治愈率提高到不携带有这种基因变异患者的水平,甚至超过它。”他还提醒说,如果这种药物的疗效得到证实,它将有可能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召集其他治疗效果欠佳的AML患者参加对CEP-701的初期临床实验。
 

  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近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钱某终于从与外界隔绝的层流病房无菌舱中走出,转入普通病房。至此,江苏首例异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宣告成功。

  钱某2001年12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液中白细胞高达20多万,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经移植配型检查,患者的弟弟与其基因配型完全吻合。中大医院决定采用捐献者容易接受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患者治疗。该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以院长刘乃丰教授为首的移植领导小组和以血液病专家陈宝安教授为首的医疗专家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移植给予全力支持。4月29日,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术后,经严密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骨髓造血功能完全恢复,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迅速上升。目前,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日常生活已能自理。

  新华医院在上海率先开展亲缘脐血移植获得成功,使一名白血病患儿摆脱了血癌,为白血病治疗创出了一条新路。

  今年早些时候,一位来自广东的母亲带着年方4岁的儿子,慕名来到新华医院。血液科顾君龙教授发现男孩患白血病并已再次复发。看见患儿的母亲正在怀孕,顾教授果断决定尝试脐血移植。于是,当这位母亲分娩时,患儿弟弟的脐血被保存了下来。今年3月底,脐血缓缓注入了患儿蔡森明的静脉。顾教授明白,脐血中造血干细胞数量只有外周血的1/10,而且活性也较差,因而受者感染发生率高,移植恢复期长。因此,他要求护理小组全天候守护在患儿身旁。他们接连攻克了感染、腹泻、皮疹等一系列排异反应,移植30天后,终于检测到小森明体内的DNA指纹已与供体他弟弟完全相同;2个月后,他的血型也由O型变成与弟弟一样的B型。至此,脐血移植正式成功。今天,小森明出院了,他笑得特别甜。专家说,由于骨髓移植供体难求,因而,脐血移植无疑是治疗白血病的又一绝好方法。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方美云等发现,白血病患者中存在白血病细胞“多系列表达”和“裸细胞”型特殊类型的表达,这对研究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白血病细胞抗原表达规律、生物学特性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白血病细胞具有肿瘤细胞特征,其抗原的表达与正常细胞不同,常出现抗原缺失、过度表达、系列交叉表达等现象。因而,根据白血病患者不同的细胞特征,采取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专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方美云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免疫分型研究。研究验证了急性白血病的常见抗原表达类型,发现了“多系列表达”型和“裸细胞”型等少见表型白血病的发生率。患者中9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AML)7例,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L)2例〕为多系表达,即同时表达三系以上的抗原,AML中多系表达发生率为10.8%,ALL中为5.6%。对于正常淋巴细胞,按其表述特征可以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裸细胞。裸细胞是指不具有T或B标记的细胞,其中包括NK细胞、K细胞等,因此在ALL中,“裸细胞”型可能为NK细胞或K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在96例患者中,“裸细胞”型的发生率AML为7.7%,ALL为6.4%。因为NK细胞可以表达CD16、CD56等抗原,为使“裸细胞”型患者的分型明确,需要选择检测上述单抗,从而达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研究人员最近宣布,通过对蛔虫基因组的研究,他们发现了24个基因,这些基因有助于细胞修复其损伤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与人类中白血病相关基因类似。研究人员告诉路透社记者,这些研究为研究人类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揭开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变异提供了线索。研究人员研究的所有基因都与DNA的损伤后反应有关。细胞中的这些基因有助于维持细胞内正常的DNA损伤后修复过程,要么损伤的DNA被修复,要么DNA损伤后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一旦这些基因出现缺陷,异常的细胞发生失去控制的分裂和增殖,许多人就会发生肿瘤。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Marc Vidal及其同事对蛔虫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研究,并对负责DNA损伤反应的基因进行了研究。在被研究的23个基因中,有一个基因与人类BCL3基因相类似,而人类的BCL3基因变异常常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有关。C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中。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大庭英树发现,生活在日本近海的一种棘皮动物中含有能杀死白血病细胞的物质,可望用来制造治疗白血病的廉价药物。

  据这位科学家说,这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含有多种具有阻碍细胞增殖的蛋白质及肽,在实验中,使它作用于白血病细胞之一“Jurkat”,结果作用明显:白血病细胞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而正常的白血球却有80%存活。经过研究发现,是这种蛋白质让白血病细胞“自杀”。   

  正常造血干细胞在43℃环境中,仍能正常的生存或生长,白血病细胞在41.5℃以上时,即开始死亡。微波辐射具有高度选择性杀灭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把微波应用于骨髓净化,降低了4.9%的复发率。

  高温的治疗机制:

   (1)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敏感;

   (2)对放疗或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细胞“S”期阶段,但对热敏感;

   (3)对放疗或化疗不敏感的骨髓内的乏氧细胞对热也敏感;

  (4)高温能阻止肿瘤细胞亚致死损伤及致死性损伤后的修复;

   (5)能增强光敏剂的细胞毒作用。

  上述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同时应用,将大大增加杀灭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已经知道,只要患者体内残存一个白血病细胞,经过自然增殖,160天就可增白血病临床复发的数量。上述治疗方法,很难对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产生彻底的杀灭作用。激光激活光敏剂法光野小,穿透力弱,很难均匀地作用于每一个肿瘤细胞,更不可能作用于深部的肿瘤细胞,因此,可能浅部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已达到致死剂量,但对深部的肿瘤细胞,仍无热辐射的作用。若是比美国光敏物质的摄取量高出一倍,对白血病细胞杀伤强度强3.2倍,杀灭作用快,副作用低的LF-019光敏剂及少量化疗药物,加入抽吸到体外的骨髓血内,经过48~72小时代谢作用,再用WL特型骨髓净化机,以紫外光A、B、C混合波,41.5~43℃温度,使骨髓血循环、流动、直接照射、热处理及极小剂量化疗作用,致使每一个细胞均匀的接受5~10生物剂量,对难治性含30~50%白血病细胞(幼稚细胞)的骨髓血,经上述处理,对净化处理前后的骨髓血,进行干细胞集落培养和PCR技术检测,净化前白血病细胞生长旺盛,同时有正常造血干细胞生长,净化后,只有正常造血干细胞生长,未见白血病细胞存在。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应用这样的净化处理骨髓的方法,对难治性复发性白血病进行自体骨髓移植,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健康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