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药浙贝母,具有克服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作用,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博士、胡凯文副教授等在近年来开展的“浙贝母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系列研究”中获得的结论。

  据介绍,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化学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约有90%的癌症患者死亡不同程度受到耐药的影响。1997 年以来,胡凯文等首次证实:浙贝母生物碱在体外具有较好的逆转多种肿瘤细胞抗药性的作用。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2000年以来,课题组将9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按自愿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48名)和对照组(42名)。对照组选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浙贝母粉口服;两组在正规化疗后,按缓解情况统计疗效。结果显示,在临床安全剂量下,浙贝母粉与常规化疗方案合用,可以明显降低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耐药蛋白P170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尤其是耐药蛋白P170高表达的病例和难治、复发病例的完全缓解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陆道培院士近日在“首届中国肿瘤内科论坛”上讲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时说,随着造血干细胞来源扩大,采用分子方法检测白细胞抗原(HLA),选择移植的供体有了多种途径,大多数白血病患者会有移植机会。

  近些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已由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入到脐带血移植。经对100多例急、慢性白血病的比较分析,长期存活和症状缓解率达到80%左右。能否进行移植与HLA相合与否关系密切。经过大量研究,他们初步摸索出较好选择移植供体HL A的规律。陆道培院士介绍,患者有兄弟姐妹,HLA相合的最好。其次考虑没有血缘关系但HLA相同的供体,或者是没有血缘关系、HLA相同的脐带血,对这两者,如果前者能很快得到,无疑先选前者,不行就选脐带血,还得不到,就依次选在亲属中HLA一个位点不同的,脐带血中HLA一个位点不同的,以及脐带血中两个HLA位点不同的。他们已成功完成了120多例脐血移植,证实关系移植成功的第一要素是脐血中的细胞数,然后才是HLA相合的严格要求。而在脐血库中,寻找一或两个位点不同的脐血,50%的患者都有希望。
 

  由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和15名两院院士及全国知名医学专家联名发出的“停止使用乙双吗啉等毒性较大药物”的呼吁,得到国家药监局批准。

  据介绍,因乙双吗啉可导致1‰的患者发生急性白血病,1984年,国际上已禁止使用该药。但由于我国没有正式文件,而且这种药物对牛皮癣的治疗在短时间内效果显著,价格也便宜,个别药厂和医生仍利用该药配制治癣药物。据统计,我国牛皮癣患者数千万,每年都有部分患者因使用乙双吗啉导致白血病。15年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研所收治这类病人170多人,其中百余人已死亡。

  去年,马军联合15名两院院士和医学专家,向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提出呼吁。近日,国家药监局正式下达了禁药文件,并要求半年内收缴和销毁乙双吗啉。
 

  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9岁女孩郑琪终于笑着走出了监护室。深圳首例非亲缘异基因脐血移植手术获得初步成功,植入郑琪体内的脐血造血干细胞已成活,生长出来的白细胞也已恢复到健康人的水平,而她的血型也由AB型变成B型。

  去年10月,郑琪进入了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专家们决定为其做脐血移植手术,虽然郑琪有个弟弟,但他的造血干细胞和姐姐配型不上。经联系,医院在天津协和干细胞库找到了和郑琪5个基因位点相合的脐血,并免费获得了这部分价值近5万元的脐带血。今年4月10日,郑琪进入了无菌层流病房,4月23日正式接受了脐血植入手术。

  接受手术后,新生长出来的白细胞已完全取代其体内原有的白细胞,所以原来是AB血型的郑琪已变成和供者一样的B型血。

   徐医生说,如果郑琪的造血功能和抗病毒能力能保持持续的稳定,她便可以痊愈出院了。


 

  父母带着8岁的小鹃从苏州赶到京城求医,诊断的结果十分残酷:白血病晚期,任何治疗方法对她来说都已回天无力。“临床上有许多像小鹃这样不幸的孩子,如果他们都能够早期接受治疗,生命绝不会这样过早地凋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刘桂兰主任说。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白血病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得到合理科学的治疗,70%的儿童白血病都可以治愈。

   一般来说,发生白血病的孩子都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和浸润(肝脾淋巴结肿大)四大特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的体温经常莫名地偏高、消化道或鼻子常有出血现象,同时在观察后发现,孩子不但脸色发白、浑身乏力,其肝脾淋巴结还有肿大的症状(用手可触摸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其次,患白血病的孩子在没有经过明确诊断时,千万不能盲目用药。因为对许多易于治疗型低危白血病儿童,口服或注射一些激素,症状虽可暂时得到缓解,但往往会掩盖其真正的病情,等到病情复发再进行诊断时,已经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

  临床认为,对易于治疗型的患儿应采用以化疗为主的治疗,而对那些难于治疗型的高危患者或复发患者,则要进行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不同于成人白血病,孩子对化疗多比较敏感,治疗起来效果好。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统计,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通过化疗,5年无病生存率可以达到70%左右;患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50%~60%。


 

  中国每年新增白血病人四万多,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为了拯救他们的生命,中国决定建立全国联网的“中华骨髓库”。

  中国红十字会今天提供的信息说,为加快“中华骨髓库”的建设进程,使造福于白血病患者的这一公益性事业更加科学、规范和制度化,国家卫生部与中国红十字会日前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国造血干细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及分库建设的通知》。

  这一行政法规性文件明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管理。该会建立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并管理该库的全面工作。

  能有效救治白血病、重症免疫缺陷病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人的骨髓,只要从健康人体中采集十克造血干细胞,就可能挽救一位患者。

  “中华骨髓库”是中国医学专家一九九二倡议创建的,当时定名为“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库”。随后北京、上海、辽宁、浙江、西安、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六个协作组,开展捐献者报名登记和分型检测工作。后因资金和机构等问题,有五个协作组暂时工作,只有上海坚持开展工作。

  《通知》指出,有条件的省级红十字会可建立“中华骨髓库”分库,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征集志愿者和统一管理本省志愿捐献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资料,为临床提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检索。同时向“国家管理中心”报送数据资料。“中华骨髓库”只向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审定的医院提供分型检索配型服务。

  据悉,目前“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已经在部分省市展开,全国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已达十万多人,检测人库工作正在陆续进行。

  首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实施,39岁的白血病女患者近日康复出院。据介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根治性的替代治疗,它的基本过程是采集患者缓解期的外周干细胞,在体外经过适当的净化处理后低温保存,再对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或放疗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杀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或异常克隆细胞,然后将预先保存的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到体内,使其重建造血或免疫功能。
 

  有关专家近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对白血病的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白血病致病原因是国际医学界未攻克的难题。家装污染会导致儿童患白血病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2001年2月,有媒体报道,据北京儿童医院有关医师调查,前来医院就诊的白血病患儿十分之九家里曾经装修过,家装污染严重可能导致儿童白血病。这一情况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戴自祝研究员谈道,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不良会对人造成一些刺激,出现头痛、眼、鼻、咽喉刺激等现象,这叫做不良建筑综合征。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反应,人离开房间就会消失。对于人对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不良的反应,既然还不能叫做病症,也就不会到致癌的程度。从就诊的已患病儿童中调查家中装修情况,再得出装修引发白血病的结论,这种推断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白血病与三种因素有关

  据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吴敏媛教授介绍,白血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放射性因素。如母亲在怀孕期多次接受过X线照射,父亲接触X射线超过10次,或孩子出生后接触X射线大于三次,儿童患有白血病的可能性就高于正常人群。

  二是化学因素。如母亲的职业经常接触苯、甲醛等化学物质;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孩子在室内室外接触杀虫剂、除草剂。

  三是遗传因素。染色体畸变人群的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近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 患者钱某终于从与外界隔绝的层流病房无菌舱中走出,转入普通病房。至此,江苏首例异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宣告成功。

  钱某2001年12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液中白细胞高达20多万,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经移植配型检查,患者的弟弟与其基因配型完全吻合。中大医院决定采用捐献者容易接受的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患者治疗。该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以院长刘乃丰教授为首的移植领导小组和以血液病专家陈宝安教授为首的医疗专家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移植给予全力支持。4月29日,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术后,经严密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骨髓造血功能完全恢复,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迅速上升。目前,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日常生活已能自理。 

  英国科研人员经过6年的科研试验,成功地培育了一种能够搜索并摧毁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细胞,代号为T,并在对动物和人类血样试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科学家在试验研究过程中首先发现了一种被称为WT1的基因,这一基因在细胞中过于活跃可导致白血病。科研人员据此培育出了免疫细胞T,免疫细胞T能够自行寻找WT1基因过分活跃的细胞,并将它们杀死。

  在试验中,科研人员还发现,免疫细胞T专门寻找白血病细胞,对健康细胞毫发无伤。而且这一科研成果还能应用到乳腺癌、肺癌等癌症的治疗,因为这类癌症也都是因为WT1基因过于活跃造成的。
 

  日本京都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凑长博教授等人发现了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发病相关的基因。这将有助于开发治疗白血病的新药。据《朝日新闻》网络版22日报道,凑长博等人在实验中发现了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SPA1”,并对其功能做了细致研究。他们利用基因技术使刚出生的实验鼠体内的“SPA1”基因不发挥作用,1年后实验鼠开始出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状,又过了半年左右,发展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这和人通常在中年以后发生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进而转为急性的过程相同。

  “SPA1”基因合成的蛋白质对传递刺激信息促使细胞增殖的“开关”有控制作用,一旦缺少这种蛋白质,“开关”就不能关闭,刺激信息过剩就使细胞增殖失去控制,会变成恶性的癌细胞。

  人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90%以上由染色体出现异常进而产生异常的蛋白质所致。凑长博教授等发现,异常蛋白质一旦产生,“SPA1”合成的蛋白质就会减少。他说,现有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药物多以控制异常蛋白质为目标,但长期服用就会失效。如果能开发出弥补“SPA1”基因功能缺陷的药物,疗效会更好。
 

  最新研究发现,联合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化疗可有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较之单独应用化疗方案,这一新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病人对治疗的敏感性。

  纽约市Cornell大学Weill医学院的Eric J.Feldman博士及其同事选取初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的AML患者,随机给予单独化疗或化疗联合单克隆抗体HuM195治疗。HuM195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蛋白质,经设计后可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即结合于髓样白血病细胞上的CD33抗原,从而导致癌症细胞破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联合用药方案能够安全给药,而且不会增加化疗相关性副作用的发生。

  在接受联合治疗的94例病人中,27例达到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43%。而在单独应用化疗的97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26%,20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除血小板计数较低外,部分缓解的病人符合完全缓解的所有标准。

  两组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率是相似的:联合治疗为15%,单独化疗为13%。接受HuM195治疗的一些病人出现了诸如发热和寒战的轻到中度流感样症状。

  Feldman博士指出,如果AML病人癌症复发或初期治疗无效,那么HuM195加上化疗应当成为这类病人的标准治疗方案。HuM195是否应该包括在AML病人的初期治疗中,尚需要深入研究来确定。
 

  美国科学家发现,一个基因可以如同“开关”般控制白血病癌细胞走上死亡之路,这一发现以早先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有助于研制抗白血病新药。

  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他们是受全反式维甲酸疗法的启发,而发现基因“开关”的。全反式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一种天然衍生物,目前已成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白血病,死亡率曾高达90%。研究表明,该类型白血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基因缺陷,会导致其体内一种全反式维甲酸受体出现异常。目前,判断全反式维甲酸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否有疗效的标准之一,是检验患者体内异常的全反式维甲酸受体数量是否出现了显著减少。

  达特茅斯医学院的德米特罗夫斯基教授等发现,一个名为UBE1L的基因具备与全反式维甲酸类似的功能。该基因进入白血病癌细胞后,不仅能大幅减少异常全反式维甲酸受体的数量,而且也会引发癌细胞的死亡。他认为,新发现的这种基因“开关”是一个潜在的理想药物标靶,除白血病外,它也许还可以为研制其他抗癌药物提供新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中国科学家王振义提出。2001年,中国科学家又在国际专业刊物《血液》上发表了对这种疗法的分子和基因机理深入研究的成果。
 

  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体外净化骨髓、基因疫苗、阻断信号通路等多种手段治疗白血病,从而探索出一条白血病调控治疗的全新模式。

  据了解,白血病因其较高的死亡率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现代医学急需攻克的难题之一。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多种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抑制基因)的功能异常,使细胞分化阻滞,丧失分化能力,从而发生恶性增殖。另外,机体对肿瘤免疫监视的失常也是导致白血病的重要原因。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孙秉中、袁跃传等专家从改造白血病恶性表型出发,通过调控异常癌基因活性,封闭关键基因的表达,打断白血病细胞的分化阻滞,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或凋亡,对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诱导及多基因表达调控进行研究,发现利用多单位核酶体外进化骨髓、基因疫苗、阻断信号通路等手段可以治疗白血病。

  据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单位核酶体外净化骨髓新方法、首次开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疫苗免疫治疗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让孩子尽早上幼儿园,不仅可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还可刺激他们的免疫系统的形成,这将有助于减少他们患白血病的危险。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40名1至14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这些儿童在1995至1999年间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研究发现,儿童如果不同其他儿童接触,其免疫系统就不会充分发育。而免疫系统发育不足的儿童在感染时产生的白细胞有缺陷,这种异常细胞累积多了就导致白血病。不过,除上幼儿园外,还有多种方法可让免疫系统得到发育刺激,比如疫苗接种和接触兄弟姐妹、朋友等。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培养一些特定的免疫细胞,并将其移植到白血病患者体内,有助于杀灭癌细胞。这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以及多种癌症的一种新方法。

  白血病患者是由于体内负责产生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骨髓发生了癌变,通常的疗法是摧毁癌变骨髓,移植入新的骨髓。为了防止患者的免疫系统排斥外来骨髓,移植用的骨髓必须与患者骨髓配型,非常相符才行。

  但人们发现,如果移植的骨髓与原有骨髓并不完全相配,患者接受治疗后白血病复发的机率反而会更小。这是因为移植的骨髓里面含有免疫T细胞,如果它们发现移植的细胞与受体细胞表面一类称为MiHA的蛋白质有差异,就会追踪并杀死剩余的癌细胞。

  这一反应有可能用于治疗白血病,但免疫T细胞有时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为了使这种疗法可行,必须弄清楚在数以百计的MiHA蛋白质中究竟是哪几种触发了免疫T细胞的抗癌反应,以便设计只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治疗方法。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科学家将目标确定在一种称为B6-dom1的蛋白质上。他们培养专门针对这种蛋白质的免疫T细胞,并将其混入骨髓中移植给患有白血病的实验鼠。结果发现,有60%的实验鼠至少存活了100天,死亡的实验鼠中也没有一例是由于免疫T细胞误伤健康细胞所致。

  研究人员认为,在人体中找到类似的目标蛋白质将不会很困难,在此基础上就可能研究出有效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新型疗法。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大庭英树发现,生活在日本近海的一种棘皮动物中含有能杀死白血病细胞的物质,可望用来制造治疗白血病的廉价药物。

  据这位科学家说,这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含有多种具有阻碍细胞增殖的蛋白质及肽,在实验中,使它作用于白血病细胞之一“Jurkat”,结果作用明显:白血病细胞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而正常的白血球却有80%存活。经过研究发现,是这种蛋白质让白血病细胞“自杀”。
 
 

  台北荣民总医院研究采用非骨髓去除法的骨髓移植方式治疗白血病,不仅提高了疗效,更可降低传统疗法容易出现的免疫排斥的并发症的风险。

  台北荣总内科部肿瘤科主治医师邱宗杰介绍,他们从1999年开始,使用Fludarabine和ATG的药物组合,针对血液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非骨髓去除法的骨髓移植手术,迄今已累计9个病例,其中7人仍存活。

  邱宗杰说,传统的异体骨髓移植手术,需以化学药物或放射线杀死患者自体有病的骨髓,然后植入捐赠者健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再造血液细胞。而台北荣总所采用的方法是降低治疗剂量,不完全移除患者自己的骨髓。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后者是考虑到“移植体对抗宿主疾病”的危险。

  虽然异体骨髓移植前,捐赠者和患者的骨髓必须比对人类组织抗原(HLA),但“移植体对抗宿主疾病”仍可能发生在异体骨髓移植的患者身上,因为捐赠者与患者自身的组织抗原有些不同,使患者产生了特殊免疫排斥疾病。

   邱宗杰说,20多年来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结果已发现,采用传统的骨髓去除法移植方式,患者出现“移植体对抗宿主疾病”时,白血病不易旧疾复发。但如果“移植体对抗宿主疾病”症状严重,则不但疗效不理想,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邱宗杰说,要安全有效抑制恶性血液肿瘤仍言之过早,但整体来看,一些年龄较大且移植后风险较高的病人,采用非骨髓去除法的骨髓移植方法仍不失为一种良好可行的治疗方法。
 

  一位患白血病荷兰女孩在我国用中药治愈

  荷兰女孩惠宁一家人近日从万里之外的荷兰专程飞底我国的石家庄,到石家庄市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医院来感谢和看望救了她性命的郝相院长。

  据介绍,惠宁二年前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生命垂危。月经、鼻血流血止不住,嘴里溃疡出血不能进食,靠鼻饲维生。

  她的父亲从中央电视台上得知郝相医生擅用中医药治疗再障的消息后,亲自替不能动的女儿来石家庄求医,并每月一次从荷兰飞到石家庄请郝相医生调整药物。女儿的病已得到完全控制,各项血相已基本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国内外都难以治愈的疑难重症,死亡率较高,其急性再障的死亡率达95%。

  据了解,这家以治疗再障蜚声国内的医院,迄今已使1000多名再障病人脱离危险,走上新生,生存期最长已存活32年不复发。

  武警总医院血液科博士金哈斯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砷剂是通过对人体基因甲基化模式的影响而治疗癌症或导致癌症的。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一种毒药,也是传统中药之一。20世纪 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应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治疗机理一直不太清楚。因砒霜有急性毒性作用,长期接触还有致癌、致畸作用,所以用它治疗白血病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国内很多学者对其治疗机理做了很多研究,但一直未能揭开这个谜。

  金哈斯在导师、著名血液病专家楼方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3年多的研究发现,砷剂治疗癌症或导致癌症的机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砷剂通过部分或选择性抑制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从而降低s-腺苷甲硫氨酸的利用率,使其浓度增高,未受抑制的甲基转移酶使DNA中的胞嘧啶发生超甲基化。如果癌基因发生超甲基化,会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如果抑癌基因发生超甲基化,则会导致癌症。其二,砷剂需要在肝脏内分解为一甲砷酸和二甲砷酸,其毒性才能被解除。这个过程需要消耗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引起细胞内缺甲基状态,使甲基化模式不稳定,导致去甲基化。这时,若抑癌基因过分表达,可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若癌基因过分表达,则可导致癌症。

  金哈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砷剂既能治疗癌症又能导致癌症的原理。有关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是砷剂治疗白血病机理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为今后研究如何在增强砷剂对癌症的治疗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其毒副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