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以测定患者血浆sFas含量分析评估急性白血病活动状态及预后的课题,日前在广西南溪山医院完成。该院刘陶文博士课题组通过对100位患者的检测观察,提示急性白血病血浆sFas水平高则病情难控制,化疗效果及预后也较差。
刘陶文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积极探讨血浆可溶性Fas受体对细胞凋亡途径的干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Fas水平。其性能指标显示,在54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4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组患者中,完全缓解者与难治复发者血浆sFas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 );两组间的完全缓解者与难治复发者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完全缓解者与正常人对照,血浆sFas也无明显差异,检测中还发现sFas含量水平升高者化疗疗效差。
细胞凋亡相关分子sFas在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测定,为临床监测急性白血病的演变、转归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意义的技术指标。
(路透社医学新闻)一种很有希望的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新药已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以破记录的速度批准用于临床。
FDA于周三宣布,它已批准诺华公司生产的Gleevec (imtainib mesylate)上市,该药也称STI571,这种每日一次的口服药可用于治疗少见的危及生命的肿瘤。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在诺华公司提出申请后2个半月即发表了这项声明。HHS的部长Tommy Thompson评论说:“这一突破强调了对于研究工作继续投入的重要性。”FDA的官员称这项申请的加快批准是以早期的临床研究资料为基础的,早期的研究显示Gleevec可显著减少病人骨髓和外周血中癌细胞的水平。
按照FDA的规定,批准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药物是以证实这些药物能够产生真正临床效益的试验研究为基础的。
FDA执行委员会的Bernard Schewtz博士说:“这是一种空前的药物。它可能是近年来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专家称该药开了一个先例。NCI的主任Richard Klausner博士说,“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全新的药物,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Klausner解释说,Gleevec是首个经过特异性设计作用于根本的遗传学功能异常的药物,这种分子靶向治疗方法将会开发出其它新的治疗方案。“我们相信这就是该药非常有效的原因。”
在一项试验中,31例应用该药治疗的患者血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9例取得完全缓解。另一项试验包括54例对其他化疗无效的病人,其中有53例仍然对Gleevec有反应,这些患者在治疗1年后身体状况仍然良好。
依据该药的作用机制,诺华公司的总裁Daniel Vasella博士称,药品生产者相信它也可能有效地治疗其它肿瘤。
Gleevec通过阻滞Bcr-Abl异常蛋白来发挥作用,这种蛋白可导致白细胞快速增殖。
Klausner认为这种特异性的机制可用于治疗一系列不同的肿瘤,包括某些脑瘤、肺癌和乳腺癌。而且开发该药的设计过程也可用于开发多种药物。“事实上这种研发形式可用于所有的疾病。”
然而FDA的官员警告说,Gleevec是否会和预期的疗效一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诺华公司称目前正在进行Gleevec对于长期生存影响的研究。该公司正在寻求获得欧洲和日本的批准。
(路透社医学新闻)受美国Minneapolis 市明尼苏达大学血液和骨髓移植项目资助的一项研究表明:接受配型相合的无关供者骨髓移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取得的疗效与接受同胞供者骨髓移植的疗效一样。
96例CML患者在首次慢性期接受了配型相合的同胞供者的移植物,45例病人接受了HLA-A、B/DRB1位点相合的无关供者的移植物移植,Stella M. Davies博士与其同事对于这些病人随访了15年。
接受同胞供体骨髓者的5年生存率为58%,而接受无关供体骨髓者的5年生存率为53%,二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在诊断的1年内进行移植效果最好,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6%和70%。
存在T细胞耗竭、有III度或更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年龄大于35岁的接受移植者生存较差。这项研究发表于4月1日出版的《美国医学杂志》上。
Davies博士称;“一般鼓励有同胞供者的CML患者早期移植,但是如果没有则不鼓励。这样做可能不是最好的建议。 如果你有一个配型相合的无关供者,你应该像有一个亲属供者一样尽快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供体要配型相合良好。”
在这期杂志上,研究者指出:其他研究已经显示试验性药物STI 571(Glivec)(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使部分CML患者获得完全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然而这种有效率在某些亚组的患者群体疗效不佳,而且有效维持的时间还不清楚。
Davies博士评论说:“我认为对于年轻而有良好配型的患者来说,已经证实的成功治疗还是骨髓移植。如果年龄太大而不适于接受骨髓移植或不愿意做此治疗,STI 571可能是一个良好选择”。
哈医大一院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砷剂治疗白血病效果好,不仅对初治者有效,而且对复发或难治型疗效也很好。就此,该院血液内科深入研究了砷剂机理,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近,国外有关砷剂治疗白血病引起个别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室速的报道较多,因此认为砷剂治疗的毒性较大,临床应用要进行心电监护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砷剂的心脏毒性究竟有多大?长期治疗的患者是否能耐受?在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主任周晋教授指导下,李晓霞等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研究人员采用哈医大一院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二类新药的亚砷酸注射液(中药砒石提取液),每日静点10毫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初治、巩固治疗、复发组治疗,2~3周后均见到校正的Q-T间期较基线延长或超过440毫秒,但均未超过520毫秒,在治疗停止后又逐渐恢复至正常。在观察的所有病例中均未发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频发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因此证明该药中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虽然能引起校正的Q-T间期延长,但这是暂时的心脏电生理改变,停药后就可恢复,从而有力地说明三氧化二砷临床常规应用不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
(路透社医学新闻)美国Millennium制药公司于本周一宣布,该公司与Ilex Oncology公司合作研制的抗白血病药物Campath(alemtuzumab)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
尽管在临床试验中有患者因使用Campath而死亡,但FDA仍批准该药可用于那些烷化剂和氟达拉宾无效的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
Campath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于存在于B和T淋巴细胞上的CD52抗原,从而破坏淋巴细胞。
尽管Campath临床研究中存在30%的死亡率(约半数是治疗相关性死亡,包括血液毒性反应如骨髓增生低下)以及较高的感染率,但是该药总有效率可达到33%,平均有效持续时间为7个月。在2个小规模临床试验中,其有效率分别为21%和29%,平均有效持续时间分别为7和11个月。
在2000年的晚些时候,FDA顾问委员会投票表决,以14票对1票建议加快Campath批准应用,这将允许药物一边在随访研究中搞清未明的问题,一边上市。但是,必须在包装盒上注明应警惕药物的血液毒性、输注反应和治疗相关的感染。
最近该药品已提请欧洲联盟批准以MabCampath的名称在欧盟市场上市,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可获欧盟的最终批准。
Millennium制药公司称,作为单独用药或联合治疗,Campath正被考虑用于血液肿瘤包括外周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自体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和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治疗。
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患者因存在细胞凋亡缺陷而会引起CD5+的B细胞在淋巴器官、骨髓和外周血中聚集。这些细胞是增殖池的子细胞。
意大利都灵大学Luisa Granziero等报道了对控制增殖池的分子机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的研究。
研究者首先研究了凋亡蛋白抑制剂(IAPs)家族的调节情况及给予生理性刺激如CD40配体(CD40L)会产生哪些可能性。这种配体是B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可能调节IAP的表达。
来自于30例B-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资料显示CD40可刺激B细胞表达Survivin,而且Survivin是唯一可经CD40L诱导表达的IAP。
在研究中应用免疫组化检查评估体内Survivin在淋巴结(LN)和骨髓活检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反应性的LN中,只有在高度增殖的原胚层细胞中可检出Survivin。
在B-CLL患者只有LN的假性滤泡中可检出Survivin。假性滤泡中Survivin+细胞有活动性增殖,与之对比,在正常GC中Survivin+的细胞是Bcl-2+。在B-CLL骨髓活检标本中CD5+,Survivin细胞成簇,伴T细胞散发。
这些发现支持Survivin控制B-CLL的增殖池,干扰凋亡,其表达可能受微环境中的刺激因子调控。
58岁的陆先生因患白血病,先后到过全国多家大医院求医,因年龄早已过了移植术的最高年限,被多家医院判处了“死刑”,后在广东省177医院血液科进行了“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手术获得了成功,陆先生顺利地度过了骨髓抑制期,近日康复出院。
汕尾某中学教师陆先生,去年4月因消化道出血到一家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白血病,当时医生告知其家属陆先生只有一个月的生存期。陆先生又先后到过多家医院求治,都因年龄过高(骨髓移植一般适合年龄在45岁以下患者),而无法进行骨髓移植。心有不甘的陆先生找到了广东省177医院血液病科主任王玲博士,在详细检查后证实陆先生患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且已到加速期。经3个疗程化疗后,该院为其进行了“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术”,在不完全清除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的情况下,经过低强度的、以抑制患者对植入物排斥为目的化疗处理后,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依靠移植干细胞抗恶性病效应(GVM)来杀死病变的细胞而使患者获得了新生。
据177医院血液科王玲博士介绍,非清髓性骨髓移植于1998年在以色列Haddssah大学医院首次报道获得成功后,中国很快就掌握并开展了此类手术。目前,国内共成功开展了20余例。因非清髓手术只需消除移植物排斥,而不是完全杀死患者体内的骨髓组织,对人体正常细胞的损害大大降低。
(路透社医学新闻)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顾问周二对FDA说,许多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一代以基因为基础的目标白血病疗法不必进行分开的成人和儿童的临床试验。
FDA为了执行1998“儿科规则”试图听取肿瘤药物顾问委员会儿科小组委员会的建议。1998年“儿科规则”要求,如果该病既在成人中也在儿童中发生,药物试验资助人必须提供儿科信息。
委员会小组的建议通常是非正式和非限制性的。专家只是起辅助作用,正如一位FDA科学家所说的“只是讨论和处理如何把法律应用于肿瘤药物”。
大多数专家期望细胞遗传学、蛋白组学和其它科学进展将使未来的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引起许多淋巴细胞癌的受体或遗传学上的异常。委员会成员说成人和儿童疾病的生物学目标是相同的,所以FDA不必为了满足“儿科规则”而要求进行附加的临床试验。
委员会成员还表达了一种忧虑,制药公司为了完成有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要招募足够的儿童患者,但因为儿童中相对较少发生淋巴细胞癌,所以使得招募工作变的困难。他们认为一些替代性终末指标象酶水平或药物动力学的成人资料并不完全可移用到儿童患者上。
委员会主席Victor M. Santana博士告诉路透社医学新闻:“我不想让他们在儿童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因为道理很简单,没有足够的病人参加研究。”
Wayne Ruckoff博士代表Ortho Biotech公司对委员会说:“要使儿童药物和成人药物同步发展,但不用吸纳所有的患者参与研究。”
但一些委员提醒公司和研究人员不要对一个研究抱很大的期望,期望一个研究就能得到新技术对儿童和成人有益的资料。
芝加哥西北大学儿童纪念医院肿瘤学主任Sharon B. Murphy博士说:“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研究被证明确实是有效的。”
她说研究人员应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恶性肿瘤在儿童和成人中是不同的。例如,儿童中72%的非何杰金淋巴瘤病例为淋巴母细胞或Burkitt型,而这两种类型只占所有成人非何杰金淋巴瘤病例的4%。
委员会还告诉FDA官员以传统细胞毒性模型为基础的新药应根据每一个案例评审是否能将成人资料转移到儿童疾病中去。但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呼吁加强制药界、学术界、肿瘤团体、联邦研究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保证儿童有更多的肿瘤药物。
休斯顿得克萨斯儿童癌症中心的临床医生David G. Poplack博士说:“只开发儿童领域的疗法需要太长的时间。”
一个由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人体内一种编码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MTHFR基因的多态性同儿童白血病的发病有关。
据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助教Joseph Wiemels介绍,儿童体内携带的MTHFR基因的多态型与罹患某一亚型白血病的几率密切相关。所以他建议女性在怀孕前及在怀孕期间都应注意增加叶酸的摄入。
研究发现,携带有C677T MTHFR基因型的儿童一般不易患MLL染色体易位畸变型白血病(优势比为0.36);但C677T纯合子的儿童患超二倍体染色体畸变型白血病的优势比则高达0.49。相比之下,那些体内MTHFR基因型为A1298C纯合子的儿童得染色体超二倍体畸变型白血病的优势比则只有0.26。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甲基供体,它影响着人体DNA的合成和蛋白质的加工。甲基化过程的紊乱可直接导致DNA复制过程中链的中断,进而引发染色体的缺失和易位畸变。
研究证实,MTHFR基因的该两种多态型(C677T和A1298C)均可削弱MTHFR的活性,从而增加携带者得各种心血管疾病、神经管疾病风险。但令科学家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种基因多态型却能够降低直肠癌的发病几率。科学家猜测是由于这两种MTHFR基因型导致了MTHFR一个固有甲基池的释放,使DNA的复制得以正常进行。
该项在1992~1998年间进行的研究所采集的样本包括了所有该时间段15岁以下的新发白血病患儿病例(250位)。对照组则采自200名健康新生儿的脐血。
MTHFR活性变化会破坏叶酸平衡,而叶酸代谢失衡跟先天性脊柱缺陷、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有关。怀孕期极需叶酸。如果给予先天性白血病患儿正常或高的叶酸需求,我们可预测MTHFR低功能等位基因将会得到保护。调查人员补充说,还有证据表明这些等位基因可保护成人免于患白血病。
有关方面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现的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他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要超过10万人。而其中的白血病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年仍有许多患者死于该疾病或者因治疗该疾病而引发的严重的毒副反应。
据4月刊的《Nature》杂志报道,几乎所有的人急性骨髓样白血病(AML)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在这些基因中,有一部分基因的编码产物组成了一种转录因子复合物――核心结合因子(CBF)。CBF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CBFα,它直接和DNA发生结合;其二是CBFβ,它能够帮助CBFα,结合DNA。所有的CBFα亚基都含有一段保守序列――Runt结构域。CBFα正是通过该结构域结合DNA并和CBFβ起反应的。
业已证实,人体内共有三种编码CBFα亚基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
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协会的科学家Allan Warren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日运用X射线成功破译了CBFα亚基和DNA结合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他们发现,正是由于CBFα亚基Runt结构域的变异,导致了CBF失去其结合DNA的能力,进而引发了各种AML。
(路透社医学新闻) 据伦敦帝国大学医学院的John M. Goldman和Junia V. Melo博士报道,信号转导抑制剂-571(STI-571),即目前所称的Glivec有望成为单药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最好药物。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完成之前,传统的治疗仍然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路透社医学新闻) 据伦敦帝国大学医学院的John M. Goldman和Junia V. Melo博士报道,信号转导抑制剂-571(STI-571),即目前所他们的评论和Brian Druker博士及其同事对于这一新的复合物的研究报告均发表在本周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在上周召开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第92届年会上,俄勒冈保健学大学的Druker博士介绍了Glivec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Goldman和Melo博士强调了Glivec在临床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最终的证据是BCR-ABL癌蛋白是CML慢性期唯一的病因。”
然而,尽管他们提出Glivec可能会成为治疗CML最好的药物,但病人的随访资料提示目前还不应将其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在证明这种复合物可以治愈大多数CML病人,并可延长生存期之前,仍应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干扰素-α作为治疗的首选。
由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为该复合物是目前可以应用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的制剂,因此已经给予该药优先评估的权利。俄勒冈保健学大学称,Glivec最早可能会在今年上市。
波士顿消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诺华公司制造的一种称为Glivec或STI571的药物,如果用于慢性骨髓白血病人的长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摧毁癌细胞。研究人员称,STI571有可能成为治疗这种白血病的最佳药物。
目前慢性骨髓白血病只能靠骨髓移植或注射干扰素来进行治疗,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副作用也很大。专家称,使用STI571之后,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对54名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志愿者进行了药物试验。他们每天口服300毫克Glivec,结果在4周内,有53名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研究人员还对晚期白血病人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这种药物在70%的患者身上有效,只是效果维持时间不长。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腹泻和浮肿等,都不很严重。
研究人员称,他们正在进行进一步测试,看这种药物对肺癌、脑瘤等其它癌症是否也有效果。预计这种药物将于今年秋季首先在美国上市。
中国科学家近日研制成功能早期预警白血病的基因芯片。专家称,这标志中国利用基因技术在疾病早期诊断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为人类利用基因法治疗白血病打下良好基础。
据主持这项研究的陕西科林基因工程高科技有限公司医学博士赵大为介绍,预警白血病的基因芯片目前已设计出三种,另有五种正在进一步研制中。
白血病是中国十大高发肿瘤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诊断白血病主要用血液显微镜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受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对细胞的观察程度等人为因素影响,易造成诊断不准确,从而延误治疗。
基因芯片预警白血病的方法简单易行。检测时,医务人员只要在被检测者耳、胳膊等部位取出少量血液,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就会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兰州、广州、沈阳、西安等地对四十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表明基因芯片与常规法的复合率比较相当精确。
赵大为说,基因芯片主要是将许多特定的探针固定在特定的介质上,利用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的原理,来检测与探针相互作用的分子。通过基因芯片检查,可以发现血液中是否存在白血病病毒,细胞是否存在染色体易位,细胞中有没有癌基因表达,细胞中是否存在突变的基因,以此来诊断某患者可能患有白血病,可能或将有极大可能发生白血病,并能指导医生用药。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六家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利用基因芯片预防和诊治疾病,但很少真正取得成效。中国科学家从一九九八年开始这项研究,并分别研制出白血病病毒毒检芯片、染色体易位检测基因芯片、白血病相关癌基因表达检测基因芯片和白血病相关癌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芯片,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设计出白血病预警基因芯片。这一基因芯片从设计、制作到检测等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
在本月初举办的“国家八六三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这项成果一露面,立即受到国内外高科技领域人士的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部高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裴夏生称,白血病预警基因芯片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医学界专家认为,不明病毒的传染是儿童患白血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科学家日前发表的报告说,研究人员对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居民进行白血病调查后发现,当地二战期间出生的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大大高于苏格兰地区的平均水平。专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二战期间驻扎在设得兰群岛的英军士兵携带的不明病毒传染给儿童所造成的。
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医学教授、传染导致白血病理论的创始人利奥·金莱教授主持。专家们将上万名二战期间出生或曾居住在设得兰群岛的人患白血病的比例与当地二战后出生儿童患此病的比例以及苏格兰地区居民患此病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战期间当地儿童患病比例是苏格兰地区平均水平的4倍,而二战结束后,当地儿童的白血病发病率又下降到与其他地区相同的水平。
在二战开始后,为了防备德军的进攻,驻扎在设得兰地区的英军数量大增,军人来自全国各地,二战结束后,大部分驻军随之撤离。这是设得兰地区当时最大的变化。因此,患病儿童的增加应该与此密切相关。
金莱在报告中说:“我们认为,对于这种现象最可信的解释就是,二战期间到设得兰群岛驻防的军人,携带了不明的可诱发白血病的传染源,很可能是一种病毒。由于被传染,使得当地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大幅上升。”
以前对一些地方的调查同样发现,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上升是与外来人口和当地人混居的现象相伴的。这说明,传染在儿童患白血病的问题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很可能是继遗传因素之后,导致儿童患白血病的第二大病因。
另一项对1969-1989年在坎布里亚郡出生的11.95万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坎布里亚郡的儿童白血病患者中,约有一半病例可能与一种由流动人口带来的病毒、尚未被人认识的传染源有关系。
迪金森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口混杂社区流动人口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儿童患白血病的可能性就要高。无论儿童的父母是新迁人口还是当地人,如果孩子出生在人口混居率高的地区,患病的危险性就高。”
专家们正在努力寻找这种神秘的传染源。而一旦找出传染源,就能够生产疫苗对与传染有关的白血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路透社医学新闻)在星期二举行的第57届美国变态反应、哮喘与免疫学会年会上,来自纽约州新海德公园Schneider儿童医院的Weiss医生等报告了他们对67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长期生存患儿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些患儿的体液免疫缺陷使其极易发生严重感染。
Weiss医生的小组发现32名患儿不能产生足够滴度的针对麻疹的保护性抗体,27人无抗流行性腮腺炎抗体,27人无抗流感嗜血杆菌 B抗体,15人无抗破伤风类毒素抗体。分别有25、8和20人缺乏针对脊髓灰质炎1、2、3型病毒的保护性抗体。
实际上,即使用疫苗反复免疫,有些患儿还是无法产生足够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实验对象中有近一半人缺乏至少2种以上针对自然疾病或疫苗刺激所生成的抗体。
尽管重复使用可诱发记忆性免疫的疫苗,仍有5名患儿保护性抗体滴度不足。有几个患儿还发生了诸如脑膜炎在内的严重感染。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有一半恢复了保护性抗体的滴度。
Weiss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还不能肯定这种免疫缺陷是因为白血病本身还是由化疗所引起的。我们认为它主要是一种体液免疫缺陷,不过我们目前正着眼于研究细胞免疫所受到的影响。”
Weiss医生说:“奇怪的是,大部分患儿情况良好,并没有发生严重感染。”他认为这是因为对这些患儿的密切监测和早期治疗。
Weiss医生认为,应该对接受化疗的ALL患儿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行监测,以及早发现是否存在缺陷。不过,许多患儿的免疫缺陷会随时间发展而好转。
北京讯 中国科学家近日研制成功能早期预警白血病的基因芯片。
据主持这项研究的陕西科林基因工程高科技有限公司医学博士赵大为介绍,预警白血病的基因芯片目前已设计出3种,另有5种正在进一步研制中。
基因芯片预警白血病的方法简单易行。检测时,医务人员只要在被检测者耳、胳膊等部位取出少量血液,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就会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兰州、广州、沈阳、西安等地对4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表明基因芯片与常规法的复合率比较相当精确。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至少有6家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利用基因芯片预防和诊治疾病,但很少真正取得成效。
(路透社医学新闻)英国研究者的一篇文章指出,二战期间在一个偏僻岛屿上与军人密切接触的儿童死于白血病的比率大幅增加。他们认为这一发现支持感染原是导致儿童白血病的理论。
牛津大学的Kinlen和Balkwill对选自苏格兰奥克尼郡和设得兰群岛两岛的两组人群的死亡登记资料进行了分析。第一组(战时组)包括所有8,574名14岁以上,在1941年居住于上述两岛的儿童,另外还加上3,690名1941至1945年出生于此的儿童;第二组为战后组,为64,78名1946至1955年上述两岛出生的儿童。
在战争期间,有6万名军人驻扎在两岛,另有4万名在奥克尼郡附近的军舰上。当地居民人数少于4万5千。
根据他们发表在3月17日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的文章,直到1970年,战时组白血病的死亡率都是战后组的3.6倍,而与苏格兰该年龄组白血病死亡率进行比较时并未发现其他白血病发病危险因素的增加。
作者认为当地居民因为“参与日常社会活动、军人购买当地产品或居民为军队工作”而与军人密切接触,而外来人员几乎全部是成年人,这就有可能是这些外来人员传播了引起儿童白血病的感染原。
作者认为儿童白血病是一种对感染产生的罕见反应,有关的病原体还要进一步研究。
伦敦,3月8日(路透社)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暴露于某些输电线路可能会导致儿童白血病的发病危险轻度增加。
鉴于公众对输电线附近生活存在的危险性都十分关注,由英国流行病学家Richard Doll爵士领导的一个委员会对国立放射防护委员会(NRPB)所做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检查。Doll是首位确立吸烟与癌症相关性的著名科学家。
这个委员会审查了一些最近发表的与居住地及职业环境暴露于输电线发出的电磁场有关的研究。
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牛津大学的Colin Blakemore教授说:“虽然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意义,但接触超高压电场的儿童罹患白血病的危险有轻度升高。”
“实验室研究没有提供极低频电磁场会产生癌症的证据,人类流行病学研究也没有提示这会产生肿瘤。然而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磁场与儿童白血病的发病危险增加有关。”
Blakemore称,这种风险是很低的,不大可能给英国儿童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危险。研究者还强调目前并没有确定病因联系,对于少数暴露于高强度磁场的儿童而言,这种危险也是有限的。
(路透社医学新闻)与母乳喂养时间较长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的儿童罹患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危险似乎会增加。
阿联酋国立大学的S. Denic博士及其同事以1983年~1997年间至少在一家医院治疗117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性别和出生时间匹配的11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所有的病人和对照均为贝都因阿拉伯人。
Denic博士的研究小组在1月出版的《欧洲癌症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与那些母乳喂养时间超过6个月的儿童相比,母乳喂养少于6个月的儿童发生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比值比为2.79。进行多变量分析时,这种关系仍然存在。
作者由此认为,“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对于儿童白血病和淋巴瘤具有保护作用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