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年仅5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蓉蓉在输注了脐血造血干细胞后,已健康存活208天。向蓉蓉提供脐血的男婴,不仅和她没有血缘关系,而且两人的白细胞相关抗原也不相符。据悉,类似这样用“无关”、“不合” 脐血移植治疗白血病,在国内还是首次,而安徽省立医院已经成功进行了两例。

  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最好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1996年,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病科孙自敏主任医师等开始对脐血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进行研究,并选择了移植难度最大的无血缘关系、白细胞相关抗原不合的类型。课题组进行了脐血的采集、脐血有核细胞的分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培养、脐血细胞的免疫标记、脐血细胞的冷冻保存等一系列基础研究。

  今年4月和7月,课题组分别对两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两份脐血都是由广州脐血库提供的,和患者没有血缘关系,白细胞相关抗原6个位点中均有1个不合。移植前,医生分别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摧毁了患者病变的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输注脐血后,又采用环孢霉素A和骁悉预防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的1周内,两人均出现了高热、全身丘疹、肝脏肿大、稀水样便等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症状。经对症处理,两人均在短时间内转危为安。在移植约60天后,两人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均恢复了正常。经DNA及染色体检查,两人的染色体均和供体相同,标志脐血移植成功。
 

  (路透社医学新闻)研究者在11月15日出版的《血液》杂志上报道:在腰椎诊断性穿刺过程中,循环中的原始细胞医源性地传入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后果有负面影响。

  田纳西州蒙菲斯市St. Jude 儿童医院的Dr. Amar Gajjar 和其同事随访了以前的研究,回顾性复习了1984年至1991年研究期间546例新诊断的ALL病人的资料,这项病人均接受过2次腰椎穿刺,一次在疾病诊断时,另一次在首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时。

  研究者发现有过一次脑脊液标本受(循环中原始细胞)污染的病人其无病生存较未受污染者差。两次连续的创伤性腰椎穿刺并有原始细胞污染是(预后不良)强有力的预后因素。受污染者治疗失败的风险是2次操作时脑脊液中无原始细胞者的2.39倍。

  Dr. Gajjar 称:“如果在初次诊断性穿刺过程中创伤处有原始细胞流出(有原始细胞,且红细胞超过10个),考虑有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时,应加强CNS的预防性治疗;然而,由于创伤处流出的细胞系外周血原始细胞污染者,不能认为CNS中有原始细胞存在。”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建议“在治疗过程的早期频繁的鞘内治疗应该可以改善创伤性腰椎穿刺伴有循环中原始细胞传入者的预后。”

  (路透社医学新闻) 三项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口服新药在恢复患者的血细胞计数至正常水平和逆转某些患者的费城染色体异常等方面比标准的化疗更有效。

  在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位于休斯顿市的加利福尼亚大学M. 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Glivec〔STI571〕生产厂家诺华公司公布了该药二期临床研究的早期结果。

  在M. D. Anderson 癌症中心由Dr. Moshe Talpaz 领导的一项研究包括了154例处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加速期、费城染色体阳性的病人,应用Glivec 治疗4周,到目前为止血液学有效率78%,有22例病人达完全缓解。

  M. 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Dr. Hagop Kantarjian 与其同事报道了388例费城染色体阳性且干扰素治疗无效的CML患者,经Glivec 治疗3个月细胞遗传学有效率为37%,在290例治疗达6个月的病人中,56%病人显示出对该药有完全或大部分的反应。

  第三个试验是评价Glivec治疗CML急变期的效果。得到的资料包括:60例病人应用该药治疗4周,34例治疗8周。在以前未经治疗的病人中,治疗4周的患者有15例显示了血液学疗效(48%),治疗8周的病人中有9例(47%)出现血液学反应。处于急变期且以前接受过治疗者中,4周和8周的有效率分别为38%和33%。

  Novartis 公司肿瘤部临床研究副主席Dr. David Parkinson 称,目前在超过27个国家的490个中心有超过2800例CML患者应用Glivec ,估计在2001年春季Glivec 有望得到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批准。

  在Dr. Talpaz的研究中有1例病人在开始Glivec治疗后11天死于肝衰竭,研究者说,因为病人服用了对乙酰氨基酚,他们估计Glivec可能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交互作用而损伤肝脏。
 

  摘要:发表于11月15日出版的《血液》杂志上的一篇报道称:HIV-1蛋白酶抑制剂可增加维甲酸对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分化的效应。(Blood 2000;96:3553-3559)

  WESTPORT,11月28日(路透社医学新闻)洛杉矶市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Takayuki Ikezoe博士及其同事推测,白血病细胞浆中维甲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增加可导致肿瘤对维甲酸治疗的耐药,而HIV-1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抑制细胞浆内的维甲酸结合蛋白。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他们比较了三种方法对髓样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第一种方法是单独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第二种方法是单独应用indinavir、 ritonavir或saquinavir;第三种方法是联合应用ATRA和蛋白酶抑制剂。

  研究者发现,加用蛋白酶抑制剂可大大增强ATRA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和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表明,ATRA单独应用可抑制39%的细胞生长,saquinavir 单独应用可抑制44%的细胞生长而ATRA/saquinavir联合应用可抑制86%的细胞生长。通过四唑氮蓝(MTT)实验和检测CD11b、CD66b的表达,研究还发现联合治疗诱导分化的效应也有增强。

  研究还发现,当将ATRA 和indinavir与细胞联合培养时,即使对ATRA耐药的细胞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ATRA耐药细胞应用ATRA只有16%的细胞受到抑制,应用indinavir 有5%,但两种制剂联合应用抑制率达31%。联合indinavir 治疗也导致了髓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C/EBP-ε mRNA水平的增加。

  Dr. Ikezoe 及其同事称:“总之,这个结果显示HIV-1蛋白酶抑制剂能够增强ATRA对于髓样白血病细胞的抗增殖效应和分化诱导效应;HIV-1蛋白酶抑制剂与ATRA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及可能对耐维甲酸的肿瘤有价值。”

  他们还建议“同时应用ritonavir可能使得一些抗肿瘤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得到改善,因为ritonavir能够通过细胞色素P450异构体途径抑制某些选择性药物的代谢。”
 

  新华网华盛顿12月3日电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日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病人试用后表明,该药显著疗效,副作用很小。

  这种治疗白血病的新药取名“ST157”。研究人员称,去年有31位慢性白血病患者在该癌症中心服用了这种新药,结果癌症症状完全消失。今年,又有550位对传统疗法已产生抗药性的白血病病人服用了该药。六个月之后,90%的病人的血液恢复正常。目前,该药正处于第三个实验阶段,1000多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患者正在服用该药。

  白血病是由于骨髓细胞里的染色体的病变造成的。病变产生的酶会造成白血球的大量繁殖,而当白血球一旦超过其他的血球细胞,它们就会干扰人体器官的正常运转。慢性白血病的一般疗法是注射干扰素,也就是一种能够加速人体免疫系统的天然蛋白质。但干扰素会造成关节疼痛和发炎等副作用。

  由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学者布莱恩·德卢克博士发明、Novartis药厂联合生产的“ST157”则可以抑制这种导致血癌的酶的产生但又不损伤健康的细胞。

  研究人员在上周末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血液学会议上交流了这一研究成果。负责该药研制工作的莫西·塔芭兹博士盛赞该药为“医学界一直寻找的圣餐杯”。美国血液学会主席、附属于哈佛癌症研究所的所长艾德·本兹也表示该药的治疗前景令人振奋,他说:“要想知道这种药疗效到底有多大,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成功的病例,但早期的疗效的确很乐观”。

  除了治疗白血病,“ST157”还将用于神经胶质瘤和胃肠基质癌(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连接组织癌症)的治疗。

  据悉,“ST157”的生产厂家Novartis药厂希望该药能于明年获准上市。
 

  SUPG)加利福尼亚州San Ramon市的SuperGen Inc.公司宣称,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抗癌化合物Pentostatin (Nipent) 用于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可获得长久完全缓解。这项研究发表于2000年11月出版的《血液》(Blood)杂志。Nipent 已上市用于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

   这项研究由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Johns Hopkins大学的 Ian Flynn博士领导,1986年12月至1989年9月间诊断为毛细胞性白血病的241例患者参与研究,其中154例病人以Nipent作为初始治疗,87例因干扰素作为初始治疗无效而改用Nipent。中位随访时间9.3年。

  这项随访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患者的长期生存、无复发生存和继发肿瘤的发病率。

  Flynn等报道83%接受Nipent治疗的病人在初次用药后11~14年仍然存活,201例可进行评价的病人中5年生存率为90%,10年生存率为81%;年龄小于55岁者10年生存率为93%,与之相比大于55岁者10年生存率为68%。在241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40例死亡,只有2例的死因是由毛细胞性白血病引起。

  SuperGen 公司的Dr. Joseph Rubinfeld说:“这些长期随访的资料证实了我们的信心,即Nipent是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线药物。很显然Nipent对于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产生显著的影响,因为疾病的自然病史已经延长。我们计划将Nipent作为rubitecan 和decitabine之外的治疗各种恶性白血病的第三个技术平台。”

  在2000年的早些时候,在一个由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举办的会议上,有资料显示了Nipent 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在参与这项研究的9例病人中有7例有IV度GVHD,另外2例有III度GVHD。所有的病人均对大剂量类固醇作为最初的GVHD治疗无反应。

  在接受Nipent 治疗以前,这些病人中的大多数对于环孢素、FK-506, ATG, MMF, Daclitumab, and Infliximab 的抢救性治疗也无反应。Nipent 具有很好的耐受性,4例病人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总的有效率为66

   (路透社医学新闻)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酵母内负责启动基因表达的蛋白与其他同类蛋白的结构极其相似,只是在蛋白序列上缺乏相似性。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出版的《分子细胞》杂志上。

  Ronen Marmorstein博士解释说,该蛋白Esa1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亚基,它将乙酰基团加入组蛋白。为了研究它的结构,Marmorstein博士及其同事弄清了Esal与其辅因子辅酶A结合的催化部位,这是乙酰基团的来源。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蛋白有三个结构域:一个有保守结构包绕束缚辅因子并包含假定催化基的中央核心区域,以及两个相互协作固定组蛋白的区域。在组蛋白结合区域的不同序列可能反映了与不同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

  研究者进而将这一结构与另外两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PCAF和Hat1进行了比较。Ronen Marmorstein博士称,“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以前没有预料到的,实际上催化作用的机制具有很多相似性。”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组蛋白的乙酰化调节对于肿瘤非常重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两个基因的易位,其中之一将组蛋白去乙酰酶补充给基因,该酶的功能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作用相反。易位将导致错误的基因关闭。应用tricostatin和丁酸盐治疗可使这些病人缓解。Marmorstein博士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发现这些药物实际上是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来发挥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Moz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CBP和AIB1基因的易位,前者会导致髓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而后一个基因在乳腺癌中扩增并具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活性。

  Marmorstein博士称:“以去乙酰酶为基础的研究显示,组蛋白乙酰化平衡在内环境稳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看来白血病中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易位也不足为奇了。”他提示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抑制剂将成为一类新的药物。以有关蛋白结构的资料为基础,他的实验室正在合成作用于这些蛋白的复合物。


 

  (DG 新闻)SuperGen公司宣称: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的结果显示,SuperGen 公司生产的抗癌化合物pentostatin (Nipent?) 可使毛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完全缓解。该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著名的血液学出版物《血液》杂志11月刊上。

  Nipent 目前已由SuperGen 公司推向市场用于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由Johns Hopkins大学 Dr. Ian Flynn领导的该项研究共收集了从1986年12月至1989年9月间被诊断为毛细胞性白血病的241例患者。其中154例以Nipent作为初始治疗,87例以α-干扰素作为初始治疗无效后改为Nipen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9.3年,这项随访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长期生存、无复发生存和并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应用Nipent作为初始治疗的病人,83%在11~14年后仍然存活,在201例可评价的病人中5年生存率达90%,10年生存率为81%。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10年生存率为93%,而年龄大于55岁者10年生存率为68%。参与研究的241例患者中有40例已经死亡,其中只有2例死亡与毛细胞性白血病有关。

  SuperGen公司的主席Joseph Rubinfeld博士说:“来自这项长期随访研究的资料证实了我们的想法,即Nipent 是有效治疗毛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线药物。随着疾病自然史的延长,Nipent已经给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带来深刻影响。我们想将Nipent作为rubitecan和decitabine之外的第三个治疗各种血液肿瘤的技术平台。”

  在今年早些时候由美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有资料显示了Nipent 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参与研究的9例病人有7例发生IV度GVHD,2例发生III度GVHD,以大剂量类固醇激素作为预防GVHD的最初治疗均无效。在应用Nipent 以前,许多病人应用环磷酰胺、FK506、ATG、MMF、Daclitumab和 Infliximab进行抢救均无效。而Nipent可很好地被病人耐受,并且,Nipent对其中4例病人完全有效,2例病人部分有效,总有效率为66%。


 

  中新社广州十一月二十日电 世界上首例运用非亲属脐血移植地中海贫血的手术移植,昨日被广州孙逸仙医院小儿血液专科副主任方建培证实获得成功。    

  五岁小朋友冯活龙,今年六月在该院进行非亲属脐血移植治疗地中海疾病,四个月来,身体造血功能恢复正常,显示手术移植获得成功。    

  地中海贫血患者骨髓较白血病活跃,其造血功能旺盛,一般的移植手段不易接受,由于其在常规活动时常接受别人的输血,容易产生抗体,对移植产生排斥,植入的细胞不易接受。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改变常规的选骨髓策略,继三年前为郑铬权小朋友运用同胞脐血移植成功后,又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非亲属供脐血治疗地中海贫血技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刘艳荣等,为观察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7)在各型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用单标或双标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18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白细胞免疫分型及CD117表达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117表达>10%时,应警惕加速和急变的可能。 结果表明,CD117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表达率极低,仅占1.5%;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0、M1、M2中表达率较高(〉85%);在M3患者中表达率较低;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全部为阴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CD117阳性细胞〈10%,多次加速期、急变期患者CD117阳性细胞〉10%,但〈20%。 

  WESTPORT, CT,2000年11月1日(路透社医学新闻) 田纳西州孟菲斯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Dr. Scott C. Howard及其同事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进行腰椎穿刺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是不必要的。

  Dr. Howard小组回顾了958例新发ALL,这些患者均经历诊断性腰椎穿刺及平均4次腰穿鞘内注射化疗。无论血小板的计数怎样,没有1例患者因腰椎穿刺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Dr. Howard说:“以前我们认为为了使ALL伴血小板减少的患儿能够耐受腰穿,血小板输注是必需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即使血小板低于10000/毫升,腰椎穿刺也是安全的;这项结果将允许我们为ALL患儿节约了血小板输注,将之应用于真正需要血小板的患者。”

  在这项研究中Dr. Howard也指出:该试验的研究对象年龄均低于19岁且均为ALL患者,对于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成人及患有其它疾病的患儿,进行腰椎穿刺是否安全需要其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陆道培院士一项长达6年之久的研究成果显示,四硫化四砷(中药雄黄的主要成分)可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10位接受治疗的患者目前全部生存了5年以上,实际无病生存率达到95.8%。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肿瘤大会上,陆道培院士首次报告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严重出血导致死亡,临床上视其为一种十分凶险的血癌。近年来,有关该病的治疗研究很热,但无论是骨髓移植,还是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尽管疗效尚可,都存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就连最新文献报道的三氧化二砷药物,也必须采用静脉给药方式,无形中给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添了不少痛苦。那么,能否有一种可达到相同药效,使治疗更简便、经济,适宜巩固和维持治疗的口服制剂呢?陆道培院士报告说,研究发现,口服雄黄与三氧化二砷相比,毒性明显降低,而且四硫化四砷的纯度越增加,药物的副作用也越少。于是,陆道培院士将经过高度提纯的晶体状四硫化四砷,采取单一口服的给药方式,对110例年龄在14岁以上的不同病期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完全缓解,血液学的异常变化也分别在22天至110天内明显好转。特别是20位初次治疗患者,用药1个月后,体内的早幼粒细胞和原始粒细胞数量就开始减少,残留的早幼粒细胞不再分化,出现了退行性变和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标志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

  值得提醒的是,四氧化四砷并不是对所有白血病都有如此满意的疗效。据了解,该研究选择的病例是很严格的,几乎都是染色体易位 t(15;17),和RARa-PML阳性的患者。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首次运用“筛选法”自体骨髓移植手术,结合中医药综合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

  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有效手段是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分为异体移植和自体移植。异体移植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找同型骨髓。据“筛选法”骨髓移植首创者王万林教授介绍,因骨髓移植的组织相容点必须达到6个,即使是亲兄弟姐妹也只有25%的几率。而且,异体移植有副作用,它的排异反应目前仍无法解决。自体移植解决了骨髓来源问题,避免了排异反应,但目前还不能查到病人体内是否残留白血病细胞,故复发率较高。

  湖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王万林教授首创的“筛选法”利用骨髓筛选净化处理器自动筛除病变白细胞,同时完全保留健康造血细胞。将筛选过的血液成分再输送回预处理后的病人体内,并配以中医药治疗。据该科有关专家介绍,此法疗程短,费用相对较低,万一复发,也不影响再次自体移植。

  朱光再是湖南省第一位得益于“筛选法”的白血病患者。7月10 日来到该院时,他的体温高达40℃,面容消瘦,不能进食。接受“筛选法”治疗一个多月后,他就能移步走出骨髓移植层流无菌病房,回到普通病房。心肺功能、肝肾功能、骨髓检查也均正常。

  传统的化疗方式将被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化疗所取代。正在上海召开的“2000国际儿科血液/肿瘤学术会议”上传出喜讯:我国在这一世界医学界共同努力的领域已经取得了先进地位。

  长期以来,对于每位白血病患者,医务人员都按照书本上规定的剂量进行同样的化疗。然而,化疗的有效和有害剂量相差十分微小,每个患者的个体承受能力不同,因此效果参差不齐。许多患儿无法存活5年,在化疗后不能长高、智力低下,即使活到成年也无法生育。

  早在20多年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摸索“个体化”的化疗方案。经过几代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个体化”化疗白血病的技术获得了重要突破。近3-4年,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顾龙君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已熟练掌握“个体化”化疗的剂量、方法,根据每个病儿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征,以及病儿对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化疗。

  这种针对性治疗,使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显著提高。近3年来,研究人员随访近300例患者发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达到96.6%,3年以上的无病生存率达到了86%,预测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将超过80%。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也从过去25%提高到了约50%。患儿不仅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5年以后的复发机率也大大降低,仅为10%;而国际发达国家的患儿5年后复发率约为30%。

  据介绍,白血病等血液恶性肿瘤已占35岁以下人群癌症发病率的首位,我国每年新增3-4万白血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国际儿科血液/肿瘤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召开,从昨天起至10月20日,20多位全球顶尖级儿科血液肿瘤专家将就儿童白血病、实体肿瘤的诊疗、基础研究的最新动态展开研讨。


 

  我国首例成人四个DQ位点不完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日前在济南军区第88医院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负责此项工作的济南军区第88医院张立成医生介绍,接受移植手术的济南军区某部一名军官,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已经两年,此前一直依靠药物化疗来进行保守治疗,但效果欠佳。今年上半年病情加剧,第88医院决定对患者采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恶性血液病比较先进的方法,但其难度在于寻找组织项容性抗原6个DQ位点完全相合的提供者十分困难,这种几率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只有1/4,在非血缘人群中仅为1/400-1/10000。目前国内外进行这种手术一般采取的是5个DQ位点相合。

  经过配型,未能找到与该军官位点完全相合的提供者,其胞兄也仅有一个DQ位点相合。第88医院决定采用其胞兄的干细胞给患者输注,制定出了一种新的移植模式。

  在对患者完成预处理后,将其胞兄外周血干细胞经过体外加工处理,然后移植给患者。16天后,病人闯过排斥反应难关,造血功能开始重建,移植30天和60天后,分别经山东省血液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认证,证明其胞兄的外周血干细胞已经移植成活。目前患者造血功能恢复顺利,无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生活状况良好。

  第一军医大学郭坤元教授称:此次成功的重大价值在于为治疗白血病扩大了供源,解决了白血病患者及时性治疗问题;对骨髓移植的概念进行了深化;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北京军区总医院近日成功地为白血病患儿、5岁的北京小男孩徐同同摘除扁桃体。这次手术的成功,冲破了白血病患者不能动刀的医学禁区。

  扁桃体摘除手术,在外科并不算是大手术,但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这种手术却是禁区。由于病人白血球、血色素、血小板等项指标异常,极易发生大出血及感染,因此,诸多需要切除扁桃体病灶的血液病患者均被外科医生拒之门外。

  长期高烧不退的徐同同,多次出现抽搐、惊厥,生命垂危,急需做扁桃体摘除手术。但他住进军区总医院时,血色素仅6.3克,血小板仅7000,中性粒细胞仅为10%。为给手术创造条件,医院首先在术前使用激素、输血、输血小板等措施,对患儿进行调养治疗的同时,在手术中,采取了由全麻改为基础麻醉,使其处于浅冬眠状态,并大但地调整肾上腺素用量,手术完成时医生在创面涂上医用胶,这种新手段可以强化止血作用。

  患儿手术后没有发生出血和感染,身体恢复很快。


 

  摘要: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可以使那些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复发的慢性髓样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性的缓解。(Blood 2000;96:2712-2716.)

  WESTPORT,10月16日 (路透社医学新闻) 据英国伦敦汉墨-史密斯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可以使那些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复发的慢性髓样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性的缓解。

  Francesco Dazzi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66名BCR-ABL阳性的慢性髓样白血病患者,他们均在接受同胞或无关志愿者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平均12个月内复发。在复发后平均10个月左右,有34名患者仅接受了一次淋巴细胞输注,32名患者依照剂量逐级升高的治疗方案输注了淋巴细胞,所输入的淋巴细胞均来自最初的移植供者。

  研究人员通过RT-PCR方法监测BCR-ABL水平,67%的患者经2次测试后均为阴性。在同种异体移植治疗后9个月内就复发或者复发后到晚期的患者得到分子水平缓解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DLI治疗后3年,那些从分子水平上获得缓解的患者的存活率为95%, 显著高于没有缓解的患者(其存活率为53% )。

  已获得缓解的44名患者中只有4人后来又发展为BCR-ABL阳性的慢性髓样白血病。研究人员指出,这4名患者均接受了剂量逐级升高的治疗方案,表明“所给予的细胞剂量可能将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减少到RT-PCR无法检测的水平,但仍足以诱导疾病复发”。

  Dazzi博士与同事得出结论,“ DLI治疗后获得的分子水平的缓解大多数是持久性的,因此多数有应答的患者均被治愈,分子水平的缓解应该成为DLI治疗的目标。”
 
 

  WESTPORT,CT(路透社医学新闻) 高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在第一次缓解后进行骨髓移植治疗并不能改善无病生存期。

   在10月1日出版的《血液》杂志(Blood)上,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医院的Kate A. Wheeler医生和多中心医学研究委员会儿童白血病工作组报道了10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在初次缓解后,应用配型相合的亲缘或非亲缘的骨髓进行骨髓移植的结果。所选的研究对象来自于1985年至1997年期间在医学研究委员会试验中登记的3676例1至15岁的病人。

  该研究报道,尽管进行骨髓移植的患儿10年无病生存率比另外351例进行化疗的患儿高6%,但其在缓解期治疗相关的死亡率为18%,进行化疗的患者只有3%;其复发率为31%,接受化疗的病人则为55%。当将76例接受配型相合的同胞骨髓进行移植的病人和25例接受无关供者骨髓的病人进行比较,发现配型相合者复发减少的机率只有后者的3%。

  研究者认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在初次缓解后进行骨髓移植并无显著疗效。
 

  摘要:美国的研究者报道了一例为获造血重建而行非亲缘的脐带血移植后又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应用白血病介素-2(IL-2)治疗出现了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0;26(3):353-355)

  新泽西州的S.L. Goldberg及其同事报道,与骨髓移植相比,脐带血移植降低了内在的免疫反应,允许移植物通过人类白血病抗原(HLA)屏障,减少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然而试验模型也显示出脐带血对于细胞因子的刺激极其敏感。

  研究者提供的资料来源于1例接受HLA配型不合的无关供者脐带血经体外扩增后移植的成年白血病患者,该患者在血液学仍处于缓解时,出现髓外复发。虽然病人对于最小量的免疫抑制剂可免疫耐受,他仍接受了短疗程的IL-2治疗,这一治疗迅速引发了强烈的移植物抗宿主和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

  Goldberg认为,此病例突出了脐带血移植后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的潜在作用,同时也表明在刺激这些细胞时应该谨慎。
 

  白血病是人类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被称作血癌。我们知道,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具有许多造血母细胞,由这些造血母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发育成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人体的造血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造成大量的幼稚细胞广泛而没有控制的增殖,出现于骨髓及其它组织器官中,亦进入周围血液,就形成了白血病。病人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感染等症状。白血病是不会直接传染的,遗传的只是对白血病的易感性,而不是白血病本身。另有资料认为,在孪生子女中,一人患急性白血病,另一个患病机会比正常人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