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中,化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从化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虽对少数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成功,但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收效却不大,这其中1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1970年Bielder和Riehm发现,P388细胞及中国仓鼠肺细胞对放线菌素D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结构与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等也产生交叉抗药性,这与以往认为的肿瘤细胞只对同1类型的药物产生抗药性,而对不同类型的药物仍敏感的观点不同,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药物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探索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机理并加以有效逆转,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对近些年肿瘤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情况加以概括,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小编提醒:病毒缔造白血病“噩梦”

  1、 P-糖蛋白和mdr1基因

  1976年Juliano等在研究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对秋水仙碱和其它作用于膜的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时发现,具有交叉耐药性的细胞内药物积聚发生障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细胞表面有1种分子量为170KD的糖蛋白存在,这种糖蛋白只在变异的具有交叉耐药性的CHO细胞表面存在,而在原代CHO细胞表面则没有,作者将其命名为P-糖蛋白(P-glycopro-tein,P170),并认为这种糖蛋白可以改变细胞膜疏水区对药物的通透性。198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发现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现在已经知道,拥有P170的肿瘤细胞摄入药物的能力与敏感细胞没有差异,但药物外排能力却加强,表明P170能调节细胞膜通透性以影响药物在细胞内积聚。P170由128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肽链占140KD,糖链占30KD,P170的N端与C端形成对称结构,且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每部分各由细胞质亲水区与跨膜疏水区组成,疏水区具有通道蛋白性质,亲水区有ATP结合位点。因此,P170被认为在MDR细胞中充当能量依赖性药物外排泵,但其具体过程尚不清楚。

  小编提醒:如何扫清白血病隐患

  编码P170的是mdr1基因,人的mdr1基因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长臂的第2区第1带上,含28个外显子。1986年Igor等用DNA分析和Southern杂交的方法证明其转录4.4kb的mRNA片断。Takatori等研究发现mdr1上游-131到+10表现出启动子活性,并发现3种DNA结合蛋白,分别为NF-R1、NF-R2、NF-R3,其中NF-R2与mdr1基因转录激活的负调控有关,能与mdr1基因上ATTCAGTCA序列及GC盒结合,而ATTCAGTCA又被认为是mdr1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区域A。此外,又有学者证明,在mdr1基因上游存在2个特殊区域,分别在-258~-198和-136~-76,在人KB细胞中分别与抗癌因子和热休克有关。mdr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170是目前研究最多的1种多药耐药机制,逆转其作用过去曾被认为是1把双刃剑,因为P170在人类正常组织如肾上腺、肾脏、回结肠、直肠、肝、肺等均有较高表达,这显然与这些组织的解毒功能有关,但目前认为这种表达在耐药肿瘤细胞中更高。另外,有人在非P-糖蛋白表达的MDR细胞中发现了1种由15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膜转运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药敏细胞,并证明是1种细胞膜ATP结合蛋白,也参与肿瘤耐药性的形成。目前,将多种与MDR有直接关系的蛋白(不包括P170)如190KD、95KD、100KD等统称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iated protein,MRP),它们对MDR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观察到。

  小编提醒:诱发白血病的“元凶”

  2、 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TopoⅡ)

  TopoⅡ是催化DNA拓扑异构体相互转换的1种酶,TopoⅡ经纯化已得到2种有活性的同工酶,分别称做α、β,分子量分别为170KD和180KD。。以TopoⅡ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是通过形成稳定的可切割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与转录,通过对这类药物呈现耐药性的细胞的研究发现,TopoⅡ的含量与活性有所改变,如Perry等对丝裂霉素(抗TopoⅡ)的耐药株和敏感株细胞的研究中发现,耐药株的TopoⅡ活性下降。

(实习)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与白血病有关的特殊致癌基因能够将成熟的白细胞变成白血病细胞,这种变身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所有特征。这些发现表明特定的白血病致癌基因能够霸占并打开掌握自我更新的遗传程序。这些发现还可能有助于解释癌症药物Gleevec为什么无法治愈白血病而只起到缓解作用的谜团。研究人员将这些发现公布在2004年12月的Cancer Cell上。

  小编提醒:注意!白血病就在身边

  研究人员认为白血病因一些不断分裂的血细胞而恶化。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使这些细胞无法发育成特定的血细胞。

  新的研究中,Brian Huntly和Gilliland等人对两种反常的染色体重排间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癌症基因导致白血球祖细胞发生癌变,并因此使其不再是自我更新的干细胞。研究人员对BCR-AB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遗传混乱体基因)和BCR-TIF2(一种导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反常遗传重组基因)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中,他们将这些反常基因引入到正常的祖细胞中并测定这些细胞的更新能力。

  小编提醒:白血病 “内外受敌”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MOZ-TIF2能导致正常的祖细胞呈现“白血病干细胞”特征。MOZ-TIF2能够导致所有祖细胞类型的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是BCR-ABL则不能触发这种扩增,这意味着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还需要使用其它药物来靶向癌症干细胞。

  这些发现对癌症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并使研究人员能够知道白血病如何使正常细胞变成“干细胞”。依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将可能靶向这些促使白血病基因自我更新的程序,而且还可能开启正常细胞中的这些程序以促进组织再生。

(实习)

  一提到癌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癌症中有一种相当厉害的血癌------白血病,由于其病理改变----白细胞的异常增生与恶性肿瘤的癌细胞的增生几乎完全一样,故被称为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亦称之为血癌.这种癌就与其它癌大不一样,喜欢侵袭青少年,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第一位。而且,过去的十年内(1980~1990年)。世界各地青少年的白血病发病率有显著上升趋势,值得引起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关注。

  预防白血病的关键措施是保护比较容易患白血病的重点人群,以及了解白血病的早期征象,以便早日发现,及时治疗。

  白血病的重点易患人群:

  一、放射线工作人员;

  二、与二苯蒽,苯苾、甲基苯苾等化学物质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员;

  三、长期接受放射线治疗且防护不严的病人;

  四、较长期应用氯霉素、保泰松、马利兰、氯喹、环磷酰胺、苯妥英钠等药物的患者;

  五、有白血病家族史的青少年。

  白血病的先兆症状:

  一、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疼痛或胸骨压痛。齿龈肿胀糜烂久治不愈,皮肤出现紫癜,淤斑,鼻衄。

  二、原因不明的各系白细胞减少,久治无效;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增多,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三、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特别显著;

  四、曾服用氯霉素而致贫血,白细胞或全血细胞均减少,一般疗法无效等。

  凡发现上述4项中有一项出现的,均应考虑有白血病的前期可能,应及早就医,做全面检查,不可大意。

(实习)

  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是:(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成熟粒细胞>10%,原始粒细胞<5%-10%;(2)骨髓粒系细胞高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原始粒细胞<10%;(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降低;(4)Ph1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问:慢性粒细胞加速期如何诊断?

  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加速期诊断标准是:(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20%;(2)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3)出现绿色瘤。慢性粒细胞的急变期标准同急性白血病。

  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预示有发生急性变的可能?

  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下列临床表现时应警惕急性变的可能,应该及时就诊:(1)进行性贫血:短时期内出现贫血症状(慢性粒患者在慢性期时一般不会有贫血),且不断加重;(2)发热持续不退,采用一般抗生素无法控制;(3)脾脏进行性肿大;(4)出血倾向和骨骼疼痛;(5)血象及骨髓象的改变。

  问:什么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是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这些成熟形态的淋巴细胞在体内积累,可使淋巴结结构消失,血液和骨髓内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最后还可累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慢淋细胞系单克隆性。95%以上慢淋为B细胞型,5%-10%病例为T细胞型。患者常有免疫功能异常。

  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如何?

  答:本病发展缓慢,从诊断时算起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4-6年。由于此病多发生于老年,约1/3病例死亡原因常与本病无关。

  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化学药物治疗、干扰素治疗、放射治疗、白细胞去除术、骨髓移植等。

  1.化疗药物主要起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有羟基脲、马利兰以及我国从中药青黛中提取的靛玉红、甲异靛等。其他的药物如:苯丙酸氮芥、6一琉基嘌吟等,虽然对慢粒有一定效果,但并无特别优点,有的疗效较低,故临床上应用不多。

  2.干扰素有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对慢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特点是能减少慢粒的异常细胞克隆。

  3.X 线脾区深部照射治疗,在本世纪初是治疗慢粒的标准方法。但近20年自化疗药物问世以来,放射治疗已很少应用。但当病人脾脏较大,估计化疗不能缩小者,可使用放疗以缩小脾脏。

  4.白细胞去除术是用血细胞分离器把病人的白细胞去掉,一般是在化疗前病人的白细胞数在500x109/升(50万/微升)以上时应用,但此法费时且较昂贵。

  5.骨髓移植一般适用于年龄不超过45岁在慢性期的病人,以亲兄弟姐妹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同的异基因骨髓或HLA相配的无关供髓者的骨髓作移植。也可采用自身干细胞作骨髓移植,但复发率较高。

(实习)

  白血病的化学治疗一直是医学和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精确的白血病分类和各亚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探明, 愈来愈多的特异性强的白血病的化疗药物被开发出来。

  1.1 非特异性化疗药物用于白血病: 从最早用含1%砷的Fowler’s试剂, 抗叶酸代谢药甲氨蝶呤(MTX) , 到抗代谢药6-巯基嘌呤、DNA模块插入剂柔红霉素、微管蛋白抑制剂长春新碱和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小编提醒:蕴藏在血型中的秘密

  1.2 特异性化疗药物:

   ( 1) 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 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由于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特异性, L- ASP于上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 已逐步成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到80年代,Enzon公司以聚乙二醇化学修饰L- ASP, 开发出新药培门冬酰胺酶( Pegaspargase) , 于1994年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临床[1]。经过10多年临床实践, 它在药效学、药物经济学方面都有着重大优点, 现在美国许多儿童医院和肿瘤研究中心已逐步用它替代L- ASP或两者兼用治疗ALL。

  小编提醒:如何扫清白血病隐患

  ( 2) 全反式维甲酸(ATRA) 砒霜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TRA通过下调抗凋亡基bcl- 2的表达, 解除其对细胞分化的障碍, 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实际上是对导致白血病的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的靶向治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采用ATRA单独治疗APL, 完全缓解率高达80%以上, 但APL易在数月内复发,并对ATRA产生耐药性。1992年孙鸿德等总结70年代探索传统剧毒中药砒霜(As2O3) 治疗APL的临床疗效, 发现As2O3与ATRA在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方面作用途径不同, 且两种化疗药物在治疗APL时无交叉耐药性。对ATRA及其它常规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患者在使用As2O3 治疗后仍然有较高的缓解率。国外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在抗白血病作用上有协同效应。其联用疗法2000年9月通过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并于2002年3月进入欧洲市场。

  ( 3) 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病(CML) : CML在50、60年代分别用白消安和羟基脲治疗, 虽然显著改善症状, 但不能减少患者体内Ph染色体, 也不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小编提醒: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悲剧”

  80年代以后开始用α- 干扰素来治疗, 虽然它可以减少甚至消灭体内的Ph染色体, 但因药价昂贵, 注射后的流感症状使患者不能长期接受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 格列卫) 是可诱发CML癌基因中的BCR- AR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的特异阻断剂, 它专一性抑制其活性, 引起CML细胞生长受阻而凋亡,致使Ph染色体和bcr/ab1融合基因( 诱发CML的基因) 呈阴性。进一步的实验发现格列卫安全性高, 用药剂量可从140 mg的有效剂量到1 000 mg, 并且至今尚未发现该药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也没找到其最大耐受量。格列卫已成为治疗CML的首选化疗药物, 同时还适用于经其他化疗药物、干扰素等治疗失败的CML患者。

  ( 4)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化疗药物新进展: 最近根据格列卫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原理, Millenium制药公司又筛选出了两种化合物CT53518 和midostaurin(PKC412)用于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

  这些特异的酪氨酸蛋白激酶FLT3受体抑制剂, 能够纠正AML患者由FLT3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成熟和细胞分化障碍, 目前正处在临床阶段。2000年上市了用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复发治疗的单抗药物gemtuzumab ozogamicin

  (Mylotarg),它是由细胞毒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cin与人重组单克隆抗体偶联而成。该药适用于60岁以上CD3抗原阳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首次复发且不适用于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可占全部白血病例的1/3.亚洲国家发生率较低,我国CLL约占白血病总数的3%以下。90%以上的CLL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2:1。

  CLL病因不详,目前尚无证据说明逆转录病毒、电离辐射可引起该类型白血病;但发现几种因素与该病密切相关: 遗传性(种族和家庭性)及性别。

  1、 遗传因素有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直系亲属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3倍。CLL患者的亲属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2、 染色体异常约50%的CLL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常累及12或4号染色体,-8、i(7)、i(2p)、t(13;21)、+18、6q-、14q-、-X等异常均有报道。染色体异常与病程有关,疾病早期染色体异常占20%左右,晚期病例可达70%。CLL受累的染色体常涉及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如14号染色体的重链基因)或癌基因(如12号染色体的c-ras-Harvey和11号染色体的c-ras-Kirsten)。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虽有几种相关因素,但病因不明。本病有性别易感性,男:女=2:1。

  2.细胞遗传学

  约60%的患者有14q+异常,12号染色体三体异常发现率低于CLL患者(有该异常的患者可能由CLL发展而来)。6q—和累及1、12号染色体的重排偶尔可见;t(6;12)(q153 q14 异常亦见报道。T(2;13)(q35;q14)是一种儿童横纹肌肉瘤较常见的染色体改变,在B-PLL中亦可见到。

  3.细胞基因学

  80%的PLL为恶性B细胞起源,这些细胞常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达同CLL细胞类似的B细胞表面抗原。同B—CLL不同,PLL常表达较高浓度的表面免疫球蛋白,多为IgM(有或无Igl));不能与鼠的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半数PLL患者的B细胞表达CD5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SN8可把PLL的D细胞与CLL或HCL的B细胞区分开。20%的PLL为恶性T细胞,常表达CD2抗原;可与羊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这些病例中75%的患者表达CD4,20%表达CD8抗原;约15%的病例白血病细胞同时表达CD4和CD8,说明细胞起源于较原始的T细胞。T—PLL常表达CD7抗原,而不表达CDl、HLA—DR或TdT。T-PLL细胞a非特异性酯酶为阳性,酶型为大颗粒型。

  多毛细胞白血病的病因病理

  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病因不详,有几种可以因素:

  1)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化学药品(如农药等);

  3)EB病毒感染的。

  HCL多见于男性,约为女性的4倍;家族患病亦有报道。尽管没有发现HCL的发生与哪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型有关,单在家族性病例中发现累及相同的HLA单型,推测HCL的发生可能有遗传学基础。

  毛细胞是恶性B淋巴细胞,常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达pan –B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9、CD20、CD22和单克隆表面免疫球蛋白,常有多种重链表型;IgG阳性细胞主要表达IgG3。毛细胞常表达IgG3、IgA和早期浆细胞标记PGA—1,而无CD21表达,说明细胞起源于B细胞发生的晚期(如前浆细胞)。HCL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的体突变提示毛细胞处于D细胞分化过程的滤泡后中心阶段,可能为记忆D细胞阶段。毛细胞还可表达B细胞不常见的表面抗原,包括CDllc、CD25、CDl03。

  毛细胞可以加工细胞因子(TNF—a。),可能与其[临床特征有关,如红系造血受损、全血细胞减少。

  在中医领域里古代文献中无“白血病”之名称,根据其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分别归属于温病、血症、虚劳、瘰疬等范畴。随着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对急性白血病较为系统的认识,以及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中医辨证施治及有效单味中药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纠正化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同时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和预防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诱导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

  2、纠正化疗毒副作用

  3.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增加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可作为增敏剂,用于难治性白血病的逆转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疗效如何?

  (1)诱导白血病细胞调亡;

  (2)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

  (3)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

  (4)增强免疫功能;

  (5)加快骨髓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6)逆转化疗药的耐药性。

  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解毒祛邪法和扶正祛邪法,具体包括静脉输注或肌肉注射具有抗白血病的中药,口服中药胶囊和中药汤剂,抗白血病中药经络穴位离子导入,中药足浴,中药帖剂外用等方法,在临床应用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白血病化疗期,主要用抗白血病、逆转耐药及合胃止呕中药,最大限度的清除白血病细胞,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在化疗间歇期,主要应用扶正祛邪中药,以清除化疗后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并促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体现:

  西药化疗可以消灭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尽快减少白血病细胞,使病情得到缓解,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提高白血病的缓解率,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减少化疗次数,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生命质量,延长缓解期,防止复发,提高治愈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白血病被大多数专家所推崇和提倡。

(实习)

  如何预防白血病?

  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某些化学制剂、药物、病毒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的污染。预防白血病就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放射线,包括频繁的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避免接触苯、甲醛及其衍生物,如使用含超标苯、甲醛浓度的家庭装修材料,农药、汽油、油漆等。尽量避免使用保泰松、氯霉素、马法兰、环磷酰胺、乙双吗啉等化学药。另外还要注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白血病发生。

  该病的早期症状:超过一周以上的发热和感染;不断加重的贫血;原因不明的皮肤或齿龈等处的出血;出现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很多,相当大的一部分病人都得到了完全缓解和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作为患者和家属切勿在治疗中乱施药石。

  在临床中,发现有的病人会陷入误区。误区一:中药可以治愈白血病。许多广告都称他的中药可以治愈白血病。其实白血病有十多种类型,中药目前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类型有效,其它类型白血病至今未见中药有治愈作用。误区二,治愈白血病必须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存在着花费大、早期死亡率高,复发等许多问题。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并非每位患者都有必要进行移植。

  有统计表明,白血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三、四,加上其他各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近年在我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如何预防白血病的发生,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体,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发病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象平衡可维持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可使人体气机紊乱。气滞可致血淤,血淤可加重气滞,气滞血淤形成体内蕴毒,毒气不能排出体外而浸入骨髓,败坏了正常的骨髓血液,使血液的生成过程发生变异,就形成了血液系统的疾病。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的气血犹如自然界的河流,“流水不腐”的道理已尽人皆知,人体气血的河流同样也需“流动”,即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有序,犹如河中之水,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使血液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态。世间的事理、物理、医理皆然,水流淤堵需要疏通河道,那么血流、气流阻滞也需消滞清淤,以使气血流畅。

  血液病的预防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指加强自身免疫力。中医学将人体免疫力即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认为气能防御外邪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做斗争,正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易侵入机体而致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免疫力的增强,一靠增强体质,即通过日常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使体质、体力健康旺盛,增强抗病能力;二靠乐观的情绪、积极的生活态度。“气生百病”就是说不良情绪是致病的根源,既然如此,人们就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平静,排除烦恼,避免过度的喜悲、惊恐、盛怒等情绪过度激动对人体脏腑的损伤。

  血液病形成的外因,现代医学认为有环境污染、核辐射、用药不当、不明病毒侵害等,白血病病毒可存在于多种正常的动物中,并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它具有致病的潜能,一旦遇到外在诱发因素就可发病。中医学也认为,白血病是体内蕴毒在生理失调、外因诱发下的并发症。上述四个因素,特别是对脏腑气血有损害的药物都可诱发血液病。

  了解血液病形成的内、外因素,人们就找到了预防的途径,外因要尽力避免,远离污染源,不随意用药;内因方面要调节情绪、调理生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平凡是乐、平安是福”的良好心态和生活环境。

(实习)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特征(LGLL)

  1、 临床特点

  CD3+LGLL 约占LGLL的85%,常见于老年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0(4~88)岁,仅1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儿童病例罕见;无性别差异。1/3的患者就诊时可无症状;初始状包括反复细菌感染(常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疲乏,20%~30%的患者可有夜间盗汗、体重下降。主要体征:20%~50%的患者有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占20%,淋巴结肿大、肺浸润少见。

  NK-LGLL进展较快,发病年龄小,中位年龄39岁。初始症状主要是发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B细胞疾病的症状以及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骨髓浸润,有时可伴骨髓纤维化。有些患者可有胃肠道受累,类风湿关节炎罕见。

  2、 血液学特点

  约25%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并不增高。形态学可发现大颗粒淋巴细胞。T-LGLL患者LGL中位数为4.2×109/L;NK-LGLL患者的LGL一般较高,可超过5×109/L。大多数(84%)T-LGLL患者有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0.5×109/L);NK-LGLL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低(18%)。50%的T-LGLL和100%的NK-LGLL患者可有贫血;T-LGLL患者可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和Coomb’s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T-LGLL还可出现中度的血小板减少。

  3、 免疫表型

  免疫表型检查可区别T-LGLL和NK-LGLL。T-LGLL常为CD+、CD4-、CD8+、CD16+、CD56-、CD7+、HLA-DR+,T细胞受体(TCR)αβ常阳性;亦有TCRγδ阳性的病例报道。偶有CD4+或CD4+、CD8+ 的T-LGLL病例报道。NK-LGLL一般为CD3-、CD-、CD8+、CD16+、CD56+、CD57变异性较大、TCRαβ-和TCRγδ-。

  4、 免疫异常

  T-LGLL常有体液免疫异常,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及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7%、38%、45%、56%和41%、。这些患者也可存在细胞免疫缺陷,如NK活性下降,T-LGLL常伴类风湿关节炎、PRC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jorgen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NK-LGLL患者免疫功能增强。

  5、 组织病理特征

  T-LGLL患者常累及脾脏,主要发现是红髓和脾结节的白血病浸润,浆细胞增多,显蓍的生发中心。肝窦和胆管区常受累。骨髓活检常发现B淋巴细胞结节和弥漫分布的LGL。粒细胞成熟停滞和PRCA亦可看到。淋巴结受累较少,但可看到扩大的副皮质区,包括浆细胞和LGL。

(实习)

  多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HCL)

  HCL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尚无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报道。约80%的患者为男性。

  就诊时约1/4的患者主诉为脾脏肿大所致的腹部涨满或不适;1/4的患者有疲乏无力、体重下降;1/4的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趋势或继发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的易感染倾向;其他患者可能在查体时发现血细胞计数异常或脾脏肿大。

  诊断时脾脏肿大可见于85%左右的患者,巨脾多见。浅表淋巴结肿大较少,偶尔可有轻度的肝脏肿大,软组织浸润、溶骨性骨损害、脾破裂均见报道。

  HCL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表现,如关节炎的症状、关节痛、皮肤红斑、皮肤损害、低热等,这些症状与肿瘤负荷无关,常为自限性的,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多可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因有脾肿大或白细胞增多在定期体检中发现而确诊。

  (一)早期症状 有易疲倦,乏力,纳差,多汗和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因脾肿大压迫而产生上腹部不适,食后腹胀。

  (二)肝脾肿大 就诊时约90%患者有脾肿大,肿大程度常显著,可在左肋缘下数厘米至平脐,质坚无压痛,少数患者可因发生脾梗死而出现显著腹痛及局部压痛和摩擦音。脾破裂罕见。肝脏亦常肿大,但程度较轻。淋巴结肿大较少见,但可作为早期急变的首发表现。

  (三)发热、贫血和出血 由于高代谢可出现低热消瘦和出汗。疾病早期甚少有感染。明显的贫血及出血多在疾病急变期才出现。

  (四)眼底变化 当白细胞明显增高时可见静脉扩张,充盈迂曲。病程中可有视网膜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出血伴渗出物及结节等。

  (五)其他 胸骨压痛较常见,多在胸骨体部。女性闭经较多见,晚期血小板过低可有出血。皮肤出现浸润性肿块,称为粒细胞肉瘤。当白细胞超过10万/mm3时可发生白细胞淤滞,有高粘稠综合征,表现为耳鸣、头昏、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出血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也可发生高组胺血症。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5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年龄在70岁以上。

  初发症状包括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出血趋势或由于脾大引起的腹部不适。

  2/3的患者有巨脾,肝脏也常肿大。

  然而,淋巴结肿大一般不明显(T—PLL除外)。

  约1/3的T—PLL患者可有皮肤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最常见于躯干、上肢、面部,为不能刮除的、非紫癜性的丘疹。

  有些患者由于白细胞过高可发生心、肺并发症。

(实习)

  多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检查

  1.血象

  约2/3的患者有中重度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压积20%-35%;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常见,但诊断时血小板<20×109/L的较少;白细胞计数常<4×109/L,约10%~15%的患者白细胞>10×109/L,极少数超过200×109/L;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但毛细胞的比例变化较大:低白细胞者可少于淋巴细胞的20%,白细胞>10×109/L的患者毛细胞可以是主要成分。

  毛细胞直径10~25μm,胞浆淡蓝至灰蓝色,常有细小和毛样突起。核仁明显或模糊,染色质疏松、花边状。相差显微镜下,新鲜活体标本中的毛细胞有细长毛发状的胞浆突起;扫描电镜可证实上述发现,延伸的“毛”有交叉现象;透射电镜下在胞浆内可见到核糖体—板层复合物(RLC)。

  2.骨髓

  55%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较高,38%的患者增生程度正常,另有7%左右的患者增生程度减低。增生程度减低者常无脾大,可能为疾病早期,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骨髓纤维化。99%以上的患者有骨髓浸润,这种浸润为弥漫性的,常表现为蜂房样,部分表现为局灶性或间质性,单个细胞表现为煎鸡蛋样,和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同。骨髓银染证明弥漫性的网状纤维增生,而无胶原成分,这可能是骨髓干抽的主要原因。HCL患者网状纤维增生与毛细胞合成纤维结合素有关;另外,毛细胞含有纤维结合素受体(VIA—5),可以把纤维结合素组装成多聚体。

  3.脾和肝脏

  HCL患者的脾脏常常受累,毛细胞浸润的特点和骨髓相似,具有HCL的特异性。浸润常限于红髓,白髓常萎缩。假性血窦的毛细胞排列是}ICL的一个重要特征,红髓的组织细胞数量增多。肝脏浸润可发生于门脉区和肝窦区。

  4.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

  毛细胞胞浆内含有酸性磷酸酶的同功酶—5,和其他酸性磷酸酶的同功酶不同,该酶不被酒石酸抑制。95%以上的HCL患者酸性磷酸酶抗酒石酸实验(nlAP)阳性(也有少数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可出现该实验的阳性)。最近,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其特异性。

  免疫分型在H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实习)

  幼淋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综合国外文献,诊断为幼淋细胞白血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脾大而淋巴结不大。

  2、 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通常大于100×109/L,其中幼淋细胞占50%以上。

  3、 幼淋细胞形态学特征为 体积较大,胞浆嗜碱性,核圆,核仁清晰可见,核染色质浓密,核浆比例低。

  4、 免疫表型 可分为B-PLL和T-PLL。

  约3/4为B-PLL,sIgM及sIgD高表达,CD19+、CD20+ 、CD22+ 、CD79+ 、FMC+;CD23+。CD5可为阳性。

  T-PLL的免疫表型为:CD2+ CD3+ CD7+;TdT- CDIa-.约10%--20%CD4+ CD8+,此种表型为T-PLL所特有。

  5、细胞遗传学: 20%典型的B-PLL发生t(11;14)(q13;q32),80%T-PLL可出现Inv14q(q11;q32).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检查

  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象:就诊时患者常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一股低干1l0g/L;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0X109/L。3/4以上的患者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高于100X109/L,骨髓为弥漫性幼稚淋巴细胞浸润;其他器官也可有累及。

  2、患者常有低Y球蛋白血症,1/3的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显示为单克隆。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及疗效标准

  【常规治疗】

  患者就诊时多为病程晚期,需要治疗,自发缓解很少见。治疗指征包括:出现疾病相关的症状,脾肿大有症状者,进行性骨髓衰竭,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200x109/L。

  一般首选烷化剂治疗。瘤可宁或环磷酰胺与泼尼松和(或)长春新碱联合有效率不到20%。采用治疗高恶性淋巴瘤类似的联合强化疗方案(如CHOP方案),约半数患者可达部分和完全缓解。但缓解期一般较短,长生存较差。嘌呤类似物2—CDA和Fludambine对PLL常有效,但资料较少。有报道17例PLL或CLL幼淋样变异型采用Fludambine治疗,剂量为30me/(m2•d),每4周用5天,3例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35%。使用Fludambine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

  戊糖抑制剂也有效,但不如Fludarabine。20例PLL患者用戊糖抑制剂(2—deoxyco•formycin)治疗,4nvg/(1/•d)x7天,静脉输注,3周用一疗程;后改为每2周用3个剂量,45%的患者可达部分缓解,无完全缓解者,中位缓解期为9个月。D—PLL比T—PLL有效率较高,缓解期较长(12个月)。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减少。

  脾切除术可改善症状,但多较短暂。脾区放疗(10-16Gy)主要适用于有脾区症状、而不适合化疗和(或)脾切除者。有报道。干扰素治疗PLL有效,主要是降低血细胞,疗效不如化疗。

  【 疗效标准】:

  1、 完全缓解

  1) 症状消失,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2) 血象:三系指数恢复正常:Hb≧120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涂片中幼淋巴细胞消失。

  3) 骨髓象:恢复正常,幼淋巴细胞消失,淋巴细胞值在正常范围。

  2、 部分缓解 脾、肝缩小50%以上,血象有二条以上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片中幼淋巴细胞减少50%以上。

  3、 进步 体征有好转,血象有一、二系改善,血、骨髓中幼淋巴细胞有所减少。

  4、 无效 未达到以上指标。

(实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因年龄或供体因素,部分病人不能接受此种治疗。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发展大大改进了病人的治疗效果,有望根本性改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选择原则。

  1.格列卫

  约70%-90%的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经格列卫治疗后可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在中位随访5年期间,每年有3-4%的病人复发或疾病进展,1-2%的病人死亡。

  格列卫治疗中两个尚未完全明确的问题是最适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目前对慢性期CML推荐的标准剂量为400mg/天,但最大耐受剂量仍不清楚,每日剂量增加至1000mg时仍无明显剂量限制毒性出现。另一方面,格列卫治疗剂量和治疗效果间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效果仅在每日剂量达300mg以上时出现,更高的初始剂量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用600-800mg/d治疗,90%的病人可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25%获完全分子缓解(即应用PCR方法不能检出bcr/abl融合基因)。而且治疗起效更快,大剂量治疗6个月后85%的病人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而常规剂量治疗时仅55%的病人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常规剂量格列卫治疗无效的病人中,增大剂量至800mg/d后,约40%的可获得良好效果。多数病人能完全耐受大剂量治疗。

  格列卫治疗后获完全分子缓解的病人最终能否停止治疗,也即格列卫能否清除最原始的白血病干细胞,仍不清楚。获完全分子缓解后停止格列卫治疗的病人可能很快复发。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部分CML 病人获持续缓解。体外研究显示,格列卫和干扰素联合在CML的治疗中有协同作用。当干扰素与格列卫联合使用时,所需干扰素的剂量很小,仅需单用时的15%-20%。如使用聚乙酰化干扰素则耐受性更好。有希望通过两者联合,利用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以清除最原始的白血病干细胞,从而使完全分子缓解病人最终停药。

  格列卫治疗时,30%-50%的病人出现骨髓抑制,最常在治疗开始后的头2-3个月发生,而多数病人继续治疗时不再出现。如出现3度或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试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以避免治疗中断和影响治疗效果。如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应用G-CSF,对血小板减少者应用IL-11,对贫血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2 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两种作用更强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MN107和BMS-354825)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AMN107对BCR/ABL的抑制作用较格列卫强30-100倍,且对大多数突变型BCR/ABL有抑制作用(T315I例外),对急变期,加速期和慢性期CML病人均有效,血液学缓解率为50%-80%,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20%-50%。

  BMS-354825(Dasatinib) 对BCR/ABL的抑制作用较格列卫强100-300倍, I期临床试验治疗84例病人,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有效率在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分别为79%(31/39)和45%(13/29)、80%(8/10)和40%(4/10)、69%(22/32)和56%(18/32)。

(实习)

  【治疗措施】

  脾切除是HCL的传统治疗方法,随a-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2’-deoxycoformycin,adcf;2-chlorodeoxyadenosine,CDA)的应用,HCL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DCF或CDA成了目前HCL的标准治疗,在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较持久得完全缓解期。

  1、 脾切除

  直到80年代中期,脾切除一直是HCL得标准治疗方法,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是脾切除的重要指征,脾大所致血细胞减少主要有以下机制,1、细胞淤滞增加,2、细胞破坏增加3、外周血细胞稀释,另外脾大与高代谢,体重下降,疲乏,上腹部不适等直接有关,脾切除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约2/3的患者可取得血液学缓解,多数研究证明脾切除可延长生存期,脾切除对生存期的影响主要与手术后骨髓细胞成分的比例和血小板计数有关,细胞面积大于等于85%,血小板低于60×109/L预示预后差。

  2、a-干扰素

  a-2a干扰素和a-2b干扰素均有效,详细机制不清楚。总的有效率达90%,并可以使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病治疗起效快,治疗几周后周血总毛细胞就可消失,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性粒细胞也可以分别在2个月,4个月。4~6个月内恢复正常,骨髓总毛细胞比例可明显下降,但很少完全消失,网状纤维亦存在,cd5+和不典型HCL对a-干扰素治疗反应差。

  a-干扰素常用剂量:2×106 ~4×106u/m2 每周3~7次,连用12个月,增加剂量和延长治疗周期并不增加疗效,仅增加负作用,停药后易多复发,多在停药6~31个月复发,小剂量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毒副作用易较小,停药复发者再用a-干扰素或核甘类似无治疗均有效。

  2、 核甘类似物

  应用与HCL治疗的核甘类似物主要有DCF和CdA,Fludarabine已经证明有效,但尚需要广泛研究。DCF是一种高效的治疗HCL药物,可取得比a-干扰素更高的持续缓解率。CR率可达59%~89%,PR率4%~37%,脾切除后复发、对a_干扰素耐药者还可有效,CR率仍有33%~42%,PR42%~45%,常用治疗方案:DCF4mg/(m.2w),d达CR的平均治疗时间是8个周期,即4个月左右,开始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迅速下降,治疗的第1周毛细胞可下降50~95%。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很快恢复,同a-干扰素不同的是DCF可逆转骨髓纤维化,DCF亦无法根除毛细胞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再CR患者仍可检测到残留的毛细胞,DCF停药后也会复发,近半数的患者再停药30个月后复发,但CR持续时间较a-干扰素明显延长。

  DCF一般耐受性较好,50%左右的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和嗜睡。治疗初期由于药物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出现发热,另外,DCF可引起T细胞尤其嗜CD4+细胞数量的减少。

  CdA是一种同DCF一样有效的HCL治疗药物,又要方法有多种,1、0.1mg/(m.d),连续输注7天,20.1mg/(m.d),输注2小时,连用5天,3、0.1mg/(m.d),皮下注射,连用7天,4、0.1mg(m.d),皮下注射。以上方法均取得了较好得疗效,CR率75%~85%,PR11%~22%.复发率较低。

  CdA和DCF之间无交叉耐药。CdA的主要副作用是发热,半数患者治疗开始后可即刻出现,抗生素治疗无效,可能与肿瘤溶解和细胞因子释放有关。另外,CD4’和CD8’细胞均明显减少(CD8+细胞可在3个月内恢复,CD4+细胞需至少3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4.瘤可宁和其他药物。

  【疗效标准】:

  1、 药物治疗

  ⑴完全缓解:临床上肿大的器官恢复正常,血象恢复正常:Hb≧120g/L, 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不需输血,常规形态学方法检查外周血和骨髓中多毛细胞消失,骨髓活检证实为缓解,网状纤维正常。

  凋亡又名顺序化死亡,诱导凋亡疗法是消灭白血病细胞的一条新途径。根据细胞凋亡的途径和机制,可通过以下手段和方法,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一、激活死亡信号传导途径

  1.抗CD95(Fas)单抗:Burkitt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及其他肿瘤上有Fas/CD95表达,因此,可用CD95单抗诱导这些肿瘤细胞凋亡。但因正常T、B细胞和胸腺细胞上都有CD95抗原表达,水平较高,动物实验可致严重毒性反应,其应用尚待研究。

  2.肿瘤坏死因子(TNF):应用基因重组人TNF治疗肿瘤已超过千余例,但疗效并不明显,毒副反应较重。将TNF基因移入肿瘤(包括淋巴瘤),效果尚不肯定。高温(42℃)可使人类白血病细胞TNF拨羗RNA表达及其蛋白的产生增高30倍,但可否用于治疗白血病,有待研究。

  3.TNF受体凋亡诱导配体(TRAIL):这是近年来发现的与死亡途径有关的药物。TRAIL可使耐药淋巴瘤对放疗的敏感性提高。体外研究发现,多柔比星可使一些白血病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恢复或提高。Olsson报告,B慢淋细胞用放线菌素D处理后,对TRAIL的敏感性可从原来的不敏感,转变为敏感而导致凋亡。最近,Altacci等发现,维A酸的作用除诱导分化外,也可使白血病细胞表达TRAIL,引起细胞凋亡,尤其是原始细胞。

  4.激活caspase:例如flavopiridol能诱导慢淋细胞凋亡。在体外,维生素K2对多种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包括源自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有诱导凋亡作用。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可通过激活caspase3诱发HL-60凋亡。韩国的Lee报告,一种人参皂甙IH-90120-0-(β-D-葡吡喃糖)-20-(S)-原人参二醇牰訦L-60有诱导凋亡活性。

  5.下调Bcl-2的药物:维生素D3类似物(KH1060)与9顺式维A酸可使Bcl-2表达下降,Bax/Bcl-2比例增高,诱导HL-60细胞凋亡。

  二、激活线粒体、传统及其他传导途径

  如增加cAMP的形成、抑制蛋白激酶C、提高ROS的产生等。

  三、化疗药物

  许多化疗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阿糖胞苷、多柔比星、Vp16可使白血病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提高。多柔比星还可激活JNK1(JunN末端激酶1),诱导凋亡,因JNK可激活caspase1。最近从长春花属分离的vinflunin也有激活JNK1的活性,还能激活caspase3及7。氧化砷和α干扰素合用,可能有助于治疗HTLV-1所致人类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

  有些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的药物,也伴诱导凋亡作用,如腺苷类似物pentostin、氟达拉滨及2-氯脱氧腺苷(2-cdA)治疗慢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很有效,可作用于线粒体,使细胞色素C及AIF(凋亡诱导因子)释放,激活caspase3及9。CD20单抗mabrthera对CD20B细胞淋巴瘤有效,通过ADCC熆固逡览迪赴毒牸安固逑低称鹱饔谩=来的研究结果表明,mabrthera也可作用于B淋巴细胞的线粒体,激活caspase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STI571熂谆撬嵋谅硖婺幔犑且恢諦CR-ABL融合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阳性慢粒及急性白血病有很高的疗效。此药的另一作用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砷剂(氧化砷及硫化砷)都能使BCR-ABL融合蛋白降解,抑制酪氨酸激酶的作用,诱导K562及慢粒细胞凋亡,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烠ML牎

  四、植物源药物

  现已发现,许多植物成份在体外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据报道,云芝多糖、香菇多糖、虫草多糖均能诱生TNF。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及其成分柴胡、当归、川芎、桂枝、茯苓都是良好的TNF诱生剂,并能提高TNF的活力,但临床效果有待证实。绿茶中的多聚酚、千金藤素、汉黄芩素、漆黄素、蓼黄的色胺酮、青蒿中的异泽兰黄素等有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临床应用尚在研究中。

  单用诱导凋亡疗法治疗白血病能奏效的范例是,氧化砷及硫化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全缓解率已达80%~90%,5年生存率超过70%。在高浓度下(As2O30.5~2μmol/L),APL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变化,另一有效的例子是砷剂治疗CML,缓解率可达75%。砷剂治疗其它白血病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习)

  根据疾病的分期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一、基本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四、进一步治疗

  1.干扰素300万 u,肌注,隔天一次,连续6个月以上,适用于本病慢性期患者。

  2.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认为该方法可治愈慢粒患者,但因其供、受体组织相容性的匹配较难,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西医治疗】

  慢性期

  1.化学治疗,可选用下列一种:

  (1)羟基脲:每日3-3g,分2-3次口服,待白细胞降至20×109/L左右,逐渐减量,并定期复查血象,当白细胞降至10×109/L改用小剂量至每日0.5-1.0g,当白细胞降至(5.0 -6.0)×109/L时停药,用药过量可出现骨髓抑制。

  (2)白消安(马利兰)每日4-8mg,分2-3次日服,待白细胞降至20×109/L时改半量口服,当白细胞降至10×109/L时暂停药。根据自细胞数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使白细胞维持在(5.0-6.0)×109/L左右。注意本品起效作用较慢,停药后血象抑制期长,可达2-4周,用药过量可致严重的骨髓抑制,出现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预防尿酸性肾病

  别嘌呤醇0.1口服,每日3次。

  加速期与急变期

  以联合化疗为主,其方案的选择视其急变的细胞学类型而定,具体参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的化疗方案。

  【疗效标准】

  1、 血液学缓解

  (1)完全血液学缓解:

  1) 外周血细胞数完全正常,白细胞数<10×109/L

  2) 血小板数<450×109/L

  3) 外周血无幼稚细胞如原粒、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4) 无症状及阳性体征,脾不可触及。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检查

  1、 外周血

  CLL的诊断需有外周血单克隆淋巴细胞的持续增高和骨髓的受累。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多超过10×109/L,一般单克隆B淋巴细胞达5×109~10×109/L即可诊断。

  CLL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不易区别,一般地说CLL细胞体积更小,疾病晚期可见大细胞,而且可有核仁。约15%的患者在就诊时可有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主要与骨髓受累、脾功能亢进、免疫抑制有关。

  Coombs’试验检查约20%的患者红细胞表面可发现IgG抗体,但仅8%左右的患者出现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抗体由残存的多克隆B细胞而不是单克隆B细胞产生。约15%的病例可有血小板减少,与骨髓受累、脾功能亢进或抗血小板抗体形有关。

  2、 骨髓

  骨髓检查对CLL诊断并不十分重要,但对临床分期和预判断有益。

  CLL骨髓形态有4种情况:

  ①结节型,约占10%;

  ②间质型;

  ③结节和间质混合型,约占30%;

  ④弥漫型,约占15%。结节型、结节和间质混合型预后较好;弥漫型多为晚期患者,需要治疗。

  3、 淋巴结

  淋巴结活检并非评价CLL所必需。淋巴结结构多有小片状、分化较好的淋巴细胞浸润,随疾病进展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CLL淋巴结组织学特点与无血液受累的淋巴瘤相似。

  4、免疫学

  免疫分型可证明CLL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性,血清蛋白电泳可证明5%的患者可具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Coombs’试验可证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发现IgG、IgA、IgM下降,PPD实验阳性。晚期患者同时伴有T细胞功能缺陷的比例增加。

(实习)

  1、 中医

  ①七情内伤,情志不调,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壅聚, 瘀血内停,久积成块。

  ②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酒食,伤及脾胃,脾虚失运,输布津液无权,湿浊内生,凝聚成积,痰气相搏,血流不畅,瘀块内生。

  ③起成无常,寒温不调,感受外邪。

  2、 西医

  (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细胞遗传学

  (2) G-6-PD同工酶

  (3) 细胞动力学

  (4) 脾脏因素 脾在CM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脾内粒细胞增殖状态有所不同,脾脏不仅“捕捉”白血病细胞,而且还是白血病细胞的“仓库”和“隐蔽所”,并为其增殖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且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血液与脾脏间的往返循环增加,使细胞正常的释放调节过程受到破坏。

  (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

  (1) 染色体异常。

  (2) 白血病的克隆发生。

  (3) 细胞动力学异常。

(实习)

  (一)化学治疗

  1. 单一化疗

  ①苯丁酸氮芥为首选药物,效果最好,缓解率50~98%,成人一般剂量为0.08~0.1mg/kg·d,当血象低于正常值时应停用。须维持治疗者,剂量宜调节在0.04~0.08mg/(kg·d),直至缓解。文献也主张应用间歇大剂量苯丁酸氮芥0.4~0.8mg/(kg·d),连服4天,间歇4~6 周,作为诱导缓解,可能较小剂量为佳,但应警惕骨髓毒性反应。

  ②环磷酰胺与苯丁酸氮芥疗效相仿,常用于苯丙酸氮芥不敏感,病情较重,幼淋巴细胞较多或血小板减少者。常用剂量1~3mg/(kg·d),口服或20mg/kg,静注,每2~3周一次。

  ③氟哒拉滨单磷酸盐(fludarabinemonophosphate),作用机制与干扰腺甙核甙酸代谢有关,对进展型慢淋半数有效,可按25~30mg/(m2·d), 5天,静滴,每间歇4周重复疗程。

  ④2-氯脱氧腺苷(2-chlorooxyadenosine),按0.05~0.2mg/kg·d×7,持续静滴,有效率55%。

  ⑤脱氧肋间型霉素(Deoxycoformycin)25%患者有效,对B-慢淋,4mg/m2每周或每2周静注;对顽固性T-慢淋可 5~19mg/(m2·d),3~5天,静注。

  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对烷化剂有抗药性者为应用泼尼松的指征,能特异性溶解慢淋淋巴细胞,常用剂量为20~60mg/d,见效后可用间歇维持,每周服2日,40~60mg/d,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也有主张应用短程(5天)泼尼松较多量(80mg/d)方案,作为与苯丁酸氮芥的联合治疗。

  2.联合化疗 可试采用多发性骨髓瘤M2方案,完全缓解为15%。Liepmen(1978)等应用抗淋巴瘤的cop治疗36例慢淋,完全缓解16例,中数生存期超过2年;CHOP方案治疗C期慢淋患者,有效率也可达50~70%,剂量方法参见有关疾病。

  (二)放射治疗

  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包括纵隔或巨脾者)可考虑采用局部照射,以缓解压迫症状。Sparr等(1974)应用胸腺照射治疗22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 7例。Heilmann(1978)应用体外血细胞照射治疗12例,见B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而T淋巴细胞无改变,但需要特殊设备。放射性32P仅对化疗无效者考虑采用,剂量应小于其他类型白血病,每次1~2mci(3.7×107~7.4×107Bq),每周1~2次。

  (三)其他治疗

  有低γ球蛋白血症而反复感染者可定期静注丙种球蛋白。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脾区放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淋巴细胞明显积聚增多者,采用淋巴细胞分离可能也有帮助。

  【疗效标准】: NCI标准:

  1) 完全缓解:无临床症状及淋巴结、肝、脾肿大。血象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淋巴细胞≦4×109/L,Hb>110g/L,Plt>100×109/L;骨髓增生正常,淋巴细胞<30%。

  2) 部分缓解:林巴结或(和)肝或脾缩小≧50%。血象:中性粒细胞≧1.5×109或疗效前增加50%以上,淋巴细胞绝对值较疗前减少50%、Hb>110g/L,或较疗前增加50%以上。Plt>100×109/L,或较疗前增加50%以上。

(实习)

  白血病属于中医急劳范畴,病因病机为毒热伤血,侵及骨髓,导致阴伤血耗,症见发热,骨痛,出血,贫血等。骨髓化验可发现幼稚细胞增高,可达50—90%,病情轻重不等。外周血同时有大量的幼稚细胞存在。化疗,目前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其副作用大,临床易复发,而且费用较高,一般人难以承受,给患者求医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就目前治疗的形势和失败、复发率来看,这已经成为一大难题。

  我们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病,认为幼稚细胞的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因为生成幼稚和正常白细胞的元素来源于同类干细胞或祖细胞。只是在转化为成熟的白细胞而发生中途变异。为什么大脑会指示如此大量的粒系干细胞释放和转化?其本意恐怕是有某种病理对机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而想使起尽快转化为成熟白细胞来抗拒外来邪气罢了。白细胞作为人体防御系统,这是不争的事实。转化时的细胞变异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是潜在的病理威胁根本不来源于体内(可能来源于外界的多种污染或病毒,且病因是正常白细胞和淋巴系统根本无法抗拒的)。大脑是在谋求分化另外一种抗病细胞,但又无法改变人体内所固有的多种因子。如(遗传因子、生物钟------)等而导致细胞变异,从而起到了反面作用。二是本身的内在机能分工紊乱,大脑神经指挥失司,因此应从脑下垂体和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病变中找到突破口,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髓通于脑。那么,分化幼稚细胞是否可以说是中枢神经最深层的指令性障碍呢?我认为可以。在多年的临床生涯中,见到过无数的血液病患者,有一个较奇怪的问题使我思索多年,就是在发病患者中大多数其智商和机敏度较一般人为高,尤以儿童为甚。这与该病可能有某种牵连,所以在思考本病时提出脑的问题,以供参考。

  从治疗角度讲,祛除潜在的病理威胁当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中医中药恰恰是从这里得到了公认。治疗从脑部着手,柔和天麻、西黄、羚羊角、钩藤等祛风清脑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与目前化疗所说的防止脑白所采用的鞘注等手段从意义上讲正是不谋而合。这也是中药从根本上治疗血液病的内在表现。

  从病因病机上讲,毒热伤血是其疾病根本,也可以说是“类癌反应假说”,阴亏血耗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其临床所见的高热、贫血、出血、感染、幼稚细胞高等是其疾病各自不同时期的表现症状而已,也可以说是“类癌病态反应”。因此中医药清脑祛风、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凉血滋阴为一体,寓清热于解毒之中,寓化瘀于凉血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辩症论治的基本法则。从根本上将病邪清除于机体之外,使毒无所生、邪无所起,其潜在的病邪消失,幼稚细胞不在分化,疾病也自然康复。

  我们曾用这种疗法治疗无数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屡用屡验,特别对于化疗无效或复发后的副作用、高烧不退的、出血不止的等危险症状,一般在数日内就可热退血止。特将一些经验介绍给大家,权当是一种健康宣传。患者可在其他疗法无效或失败时,不妨返回自然,采用中医药来治疗白血病。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