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一种激励因素,对个人和社会均有利,并能导致个性的改善,但是,沉重的自卑感可以使人垮掉,使人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我们设法找到自己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对待,并努力克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自卑心理:
这类女性认为,年过30还独守闺房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谈婚论嫁,也最怕人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她们要么把自己的心扉逐渐关闭起来,不去追求,即使真情男子到来,也会“十叩九不开”;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屈从于社会、父母、朋友的压力和影响,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草率地找个对象凑合完事。
封闭心理:
这类女性本来就不善交际,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甚至不愿与结过婚的同事来往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喜欢独处,交际范围十分狭小。
这样的心理实际上又大大减少了她们择偶的机遇。她们这种坐等愿者上钩的心态,只会使自己变得格外“清高”,也使相当一部分对她们感兴趣的男性望而却步。何况,婚姻是一种双向选择,如果按兵不动,双向成了单向,岂不是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机会?
逆反心理:
有些大龄女性,以往择偶要求过高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应吸取教训,变得现实些。可是,她们反而把高标准提得更高,认为“事到如今,我不能让人笑话”,这种心态使她们更加“精挑细选”,一定要符合理想要求。她们把爱情理想化,缺乏现实感,总希望自己的爱情像小说描写的那么浪漫:月白风清,白马王子突然从天而降;一见钟情,爱情之花突然奇迹般地大放光彩。须知,婚姻就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脚踏实地地择偶,又何必在梦中浪费青春?
(实习)
记得偶尔我们会有这样的心情,当看到别人长相俊美、生活优越、事业宏图、家庭美满等等情况时,突然会有害羞、不安、内疚、忧郁种种负面情绪呈现在心理,其实这些汇集的情绪就叫做自卑。
如何摆脱自卑心理?
童年教育: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化不利为有利: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系列摆脱法: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共鸣性理解: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行为矫正法: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集体心理治疗: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自卑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为什么会有这种缺陷?自卑何来?答案显而易见,是因为我们缺乏了自信,才造成了性格的缺陷,相信只要坚定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卑定会一扫而光。
(实习)
现象一
资深宅女电脑做伴诱发“自闭”
SOHO一族宋小姐是位典型的“资深宅女”。现年26岁的她“宅龄”已有4年。她告诉记者:“我本身就是个懒人,懒得出去买吃的,懒得逛街置衣,懒得运动,懒得和朋友K歌泡吧,有时甚至懒得说话……所以,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可以不用出门的工作——SOHO一族”
宋小姐自认为,只要有了电脑和网络、电视和音箱,就不需要理由出门了。她的作息是:每天睡到10点起床,穿着睡衣打开电脑,上淘宝把看中的衣服买下来,再去零食店看有什么新货,上网看个新电影,通过网络把订阅的全世界报纸、博客读一遍;中午电话叫个外卖;下午再工作,晚饭同样也靠外卖解决。用她的话来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即使出门了,活动范围也在半径2公里内,还能节省车费和精力。
[专家点评]
部分“宅人族”是逃避压力
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年轻白领白天精明能干、绞尽脑汁、疲于奔命,但夜晚或节假日足不出户,懒得像猫,独享一方“宅人”天地。 “宅男宅女”下意识地逃避人际交往,把从外界感受到的压力在内心世界缓解,也是他们自我保护、应对压力的一种逃避方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型自闭的体现。针对部分 “宅人族”现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提醒,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宅男宅女还应多出去走走,在不断与人交往过程中提升自信,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地位和价值。
现象二
职场压力导致“办公室自闭”
28岁的张先生是IT程序设计员,他每天大约有18小时对着电脑。一到周末更是废寝忘食,眼睛几乎不离屏幕,激战24小时也是家常便饭。张先生说:“我是个比较沉默的人,在公司也经常被忽略,同事聚会我去过1次,感觉很没劲,就再也没去过。和同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往来,我和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所以我平时晚上和双休日只能和电脑为伍,打打电脑游戏也不错。我在游戏里可厉害了,游戏中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有意思多了。我一打游戏,有时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
虽然他在公司经常被冷落,但在网上,却独领风骚,用MSN和QQ与朋友交流,在QQ里更是有无数红颜知己。
[专家点评]
“宅人族”易变成社交缺失族
很多像张先生这样的IT男,平时都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的圈子又狭窄,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甚至都用MSN交流,也不会面对面的说话。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但是反而让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
现象三
整天泡网吧患上“电脑自闭”
初二生小天 (化名)原本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绝对的优秀生。“自从迷上了网络,他好像变了一个人,说话少了,成绩直线下降,整天泡在网吧里,甚至最后发展到逃课、夜不归宿。小天妈妈焦急地说:他每天对着电脑,也不出门,一整天可以不说一句话!
记者发现,不少像小天这样的高中生上网成瘾,由于自控力差,甚至容易被网上形形色色的图片或游戏吸引,面对网上新奇、刺激信息又难以分辨优劣,沉溺于其中。再加上缺乏家长或老师的合理指引,不少学生更是把网络当成游戏场,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压力和寻求刺激的地方。
[专家点评]
内向者更易患“电脑自闭”
通常容易陷入网络的人内向、敏感、自卑,现实中与人建立起来的联系不足以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求。但网络的虚拟性使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这种轻松的感觉一方面让他们在网上与人交往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在网上自我感觉更为良好,另一方面也愈发强化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许多独生子女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就会使他们减少和人交流的愿望,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导致心理障碍。
调查
多数宅人认为自己过分依赖网络
针对宅男、宅女的调查,共有1876名网友参加。超过七成网友都认为自己很 “宅”,近四成表示自己最长2天足不出户。值得注意的是,有22。41%的网友一周以上 “宅”在家中,除了吃饭,几乎都对着电脑。超过七成网友表示,一天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更有23。37%的网友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超过半数认为自己对网络已有一定依赖,或已沉迷于其中。
虽然有36。23%的网友认为,“宅”在家中让自己有了更多休息时间,但34。79%的网友也承认,“宅”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不少社交机会,也许对人际交往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更需引起重视的是,近两成网友表示,“宅”让他们性格变得自闭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超过10%的网友认为自己变得害怕接触人群。
专家说法
急需树立自我认同感
对于宅男、宅女出现的社交障碍、自闭情绪该如何调节?他们中有一些人之所以逃避社交、自我封闭,关键是没有确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感。他们更需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援,得到更多关注和肯定。叶斌主任建议,应鼓励宅男、宅女逐渐接触社会,慢慢适应环境。不妨鼓励他们多和好朋友交流、沟通,并慢慢接触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愉悦。
不盲目跟风“御宅”时尚
80后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信、有个性、崇尚新事物,模仿欲望也很强,他们之间互相模仿,互相影响,把窝在家里的“御宅”生活理解成一种时尚,纷纷跟风效仿。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徐一峰教授认为,要想改变宅男宅女的“御宅观”,不盲目跟风,首先要认清网络本质,划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持之有度。同时试着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学会容忍自己与别人的不完美。多参加户外运动和活动,多培养兴趣爱好,增加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与人的交流机会;职场新人还可主动多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使自己融入团队,多关注同事间的聊天内容,和同事培育共同语言。
家长勿忙给孩子“贴标签”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给孩子宽阔的发展空间,并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旦孩子真的有了网瘾,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医学上的治疗对象。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治疗网瘾只会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狂躁症、自闭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这其实并不恰当,不断指责孩子 “不上进”、“贪玩”、“上网成瘾”等,只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家长应把教训的口气换一换,尝试换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逐步把孩子引导出网瘾误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本身要保持良好心态。作为家长,应相对理性些,不能跟孩子一样动不动就烦,学习用开朗的心态去感染、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可通过一些话题和子女建立沟通,安排家庭活动强迫他们远离网络,为他们安排一些事情做,与外界接触并互动,让他们没时间“赖”在家里。
(实习)
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症状。
作为孤独症的主要发病群体,儿童孤独症是指由脑功能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交往、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重复等为基本特征的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
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目光的对视;多数患儿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表现为重复、刻板的语言,或者自言自语,内容单调;孤独症儿童一般会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比如特别依恋某个东西,重复收看电视广告等。
此外,专家认为,60%至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至30%在正常范围,约有10%为智力超常。大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等,但这些儿童认知功能异常,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或者喜好,听觉怪异,对震耳的声音不在乎,但一听到某些声音却逃之夭夭,不喜欢被人拥抱、感觉迟钝;此外,儿童孤独症患者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较为明显,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均能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的打骂或惩罚具有一定关系。
专家提醒,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实习)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乐乐”(女主角梅好的儿子)就是一个孤独症患者。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惟一的主动联系就是低着头,反复地用脚踢墙。
而我接触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孤独症患儿是我老师的孙子。2006年,张明(化名)降临在普通家庭里。初为人母的喜悦过后,担忧渐渐地袭上妈妈的心头。因为1岁半了,张明不像别的婴儿那样黏着妈妈,妈妈从他身边走开,他也不在乎。
有一次,我去老师家里做客,看到小张明一个人在地上专心地玩着陀螺,我走过去与他打招呼,他也不理我,只是一直盯着陀螺,原本以为有小孩的家里会很热闹,甚至有点嘈杂,可在老师家里完全是另一副模样,非常安静,孩子很少哭闹,吃饭也要反复叫他。所有人在他眼里都像空气。我感到他有点问题,后来才知道他患有孤独症。
每次看到那些孤独症的孩子你会发现:那些孩子脸上的冷漠,让人心寒。其实,孤独症也是可以预防和干预的,家长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的成长。
亲自教育孩子现在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扔给长辈照看,导致与孩子交流很少,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导致他们孤僻。
带孩子去交朋友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亲子班活动,让孩子多交朋友,一起玩游戏,这些都可避免孩子形成孤独性格。
每天跟孩子说话至少1小时孤僻的孩子是因为缺乏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链接:所以家长每天要与孩子交流1个小时以上,不论孩子会不会说话,都要充满感情地交流。
一般来说,1岁时发现孩子不会说话,也不与人交流,就要警惕,3岁左右就能确诊,而6岁前是治疗孤独症最佳时期。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目前自闭症还不能根治。但有些简单方法可帮家长早发现:
1、孩子出生几个月后不会笑,不会辨别父母声音;
2、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3、孤独症的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等。
(实习)
WOW除了给正常人乐趣之外,也帮助了很多社会边缘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今天讲述的就是一位母亲引导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玩WOW的故事。
新浪游戏在这里转载这个故事的原因,并不是要告诉那些所谓的专家,游戏就是好的。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明白,游戏只是一个中性词——但这不是故事的重点。
我们所希望是,每个人都能给予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以援助,仅此而已。
当然这个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能并不常见,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或者是炒作,但是我们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所有的专访,都是真实的事。
小孩子应该玩WOW吗?首先作为家长应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而且自己也要陪孩子玩。WOW玩家Tsiva是一个8岁大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有自闭症,把孩子带进WOW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游戏帮助了他阅读、算术、行动能力,而且变得对游戏外的事情也感兴趣了。”Tsiva去年夏天开始写博客描述她和孩子一起在艾泽拉斯的游戏经历,希望能够告诉别人WOW对某些孩子是有积极意义的,包括那些残疾人。
母亲大号:Tsiva
公会:Insurrection
服务器:美服Sentinels-部落
孩子大号:Merve
公会:Insurrection
服务器:美服Sentinels-部落
先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你孩子Thomas的基本病情吧。
Tsiva:Thomas有亚斯柏格症综合症,这是一种被认为是高级形态的自闭症。他还伴随有多动症和学习功能障碍。他在学走路的时候就显得精力过剩,而且直到4岁才学会说话。他初步检查是只有多动症,但是我后来发现了自闭症的倾向,但是并不是十分肯定。
我们在他身上做了很多的测试,直到他开始表现出一些亚斯柏格症综合症的症状(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我才比较肯定自闭症的想法。因为我的兄弟也有亚斯柏格症综合症,所以当那些奇怪的声音出现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
我当时也去做了正式的检查,专家最后肯定了我们的看法,他是典型的亚斯柏格症综合症。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Thomas就要被迫被送到特殊儿童学校去上课,而且上的都是有针对性的课程。
现在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从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沉默寡言的孩子,玩玩魔兽世界就可以变成了一个学习劲头很足(读写能力)、自信快乐的孩子,甚至已经愿意和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
专家提醒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要多注意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爱好需求。
六成孤独儿父母是高知
刘先生和妻子都在广告公司工作,属于高收入群体,平时工作忙压力大,难得清闲。他们的孩子出生才3个月就送回老家,直到3岁才接回身边,而这时发现孩子不对劲了。
另一位母亲称,他们夫妇都是研究生,因为在单位身居要职,很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一直交给保姆带。直到发现孩子有自闭倾向的时候,那名母亲才悔不当初:“自己读了这么多书,工作那么拼命,却对不起孩子啊!”
在某中心接受矫治培训的孩子中,有近六成的父母是学士及以上的高学历或高收入人士,来自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自闭症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该中心的高级培训导师陈焕新向记者介绍,高知父母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因而孩子出现自闭倾向或患上自闭症的比例高于普通家庭。
幼年缺少爱容易致自闭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懂分“你;我;他”,还认为很有趣,而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父母尽管已发现症状的端倪,但总认为作为高学历人士的子女不可能有问题,以致延误了最佳的矫治时机。
专家表示,孩子幼年时期的心理发育情况对孩子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拥抱、抚摸、亲吻、目光等交流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发育都非常重要。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可能会导致自闭症、情绪障碍等产生。同时,过于照顾和溺爱也会使孩子出现自闭倾向。
父母创机会每周要交流
专家提醒说,父母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孩子相处,每个星期至少要抽2小时来陪孩子。期间,父母要围绕孩子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玩耍、一起游戏,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此外,同伴间的交往也很重要,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们在游戏中懂得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什么样的孩子会得自闭症?
有充分证据显示,自闭症学生与家庭背景和父母教养的态度无关。亦不是因后天环境造成。自闭症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经机能发展,生化机能发展,遗传因素或脑部受损所致。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成因包括: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成因包括:
遗传
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从家族和挛生子的研究中,发现自闭症人士的挛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受疾病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此外,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闭症还有,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还有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自测:看你的小孩是否有自闭症
现在全世界通用的ICD-10(WHO,1993)自闭症诊断要同时满足下列A.B.C三准则:
A、三岁前出现下列三项中至少一项功能之发展异常或障碍:
1.社交沟通情境之理解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交依附或交互社会互动;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DSM-IV则为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者越来越多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1982年,南京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陶国泰教授在我国首先报道了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患病率的调查。
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发现孤独症患儿
父母亲往往最早注意到的问题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而父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即使孩子说话了,也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外星人语言”,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异常,喜欢一人独自玩耍,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而不能进行任何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亲之间的目光对视,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如电风扇和汽车轮子、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美国电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个典型。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责任)
摘 要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7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c 7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孤独症;认知障碍;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弱的中央统合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以认知缺陷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及一系列的重复刻板行为。有关孤独症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理论解释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热点,在有关的理论解释中,认知理论是最引入注目的,它们是执行功能紊乱理论、弱的中央统合理论和心理理论假说,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孤独症障碍及其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本文主要回顾近年来关于这三种理论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合评述,期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1 孤独症的执行功能紊乱理论
1.1 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
执行功能指的是负责高水平活动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抑制、活动序列的协调和控制、工作记忆、心理灵活性等等。这些过程对于保持特定的目标并排除干扰是必需的(Hughes,1998)。它被认为具有领域一般性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执行功能紊乱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孤独症患者的刻板行为(Hill,2004b),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计划、工作记忆、抑制、产生式仅enerat~wty)和心理灵活性(mental flexibility)等几个方面,其中,大量研究已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执行功能的计划、工作记忆、抑制方面存在着缺陷(Hill,2004a;Verte et a1,,2006;Harris et a1,,2008),,但这种缺陷不具有普遍性,而且不同被试缺损的方面不同。正是由于孤独症患者计划调节能力不足、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不能抑制预先的反应,最终导致了他们的重复和刻板行为,
产生式指的是一种自动产生新想法及行为的能力(Turner,1999),它也是执行功能中的一个成分。测量个体产生式的任务有字母、词语、分类流畅性任务(1etter word category fluency)、连续画画任务(successi,ve drawing)等。这些任务考察的侧重点不同,如字母流畅性任务要求被试在一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Verte等人(2006)采用单词流畅性任务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及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的这种能力显著地差于正常组儿童,Spek等人(2009)选用了语义流畅性(semantic fluency task)和语音流畅性任务(phonemic fluency task),比较了高功能孤独症成年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与正常被试之间的差别。结果发现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上述的两个任务上普遍表现较差,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只在语义流畅性任务上表现较差,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在流畅性方面所表现的缺陷,很可能与他们的低加工速度有关。总之,孤独症患者的这种缺损,与他们日常所表现出的自发性、主动性的缺乏,语言和行动的贫乏及在假装游戏中的失败表现有很强的联系。尤其在假装游戏里,要求儿童必须产生与之相关的游戏思想,这种游戏活动才能持续下去,但孤独症儿童在产生式方面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游戏进程从而导致了与他人交流的障碍(Mastrangelo,2009)。
心理灵活性又称认知灵活性,指的是一种根据规则进行转换的能力,测量心理灵活性的主要任务是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isconsin CardSorting Test,WCST)。许多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中存在着心理固着缺陷即不能灵活地在规则间转换,如Pellicano(2007)使用WCST对30名孤独症儿童和40名正常儿童的系列转换(set shifting)能力进行了测量,发现孤独症儿童组的系列转换能力显著地差于正常组儿童。Hill(2004a)指出很多研究的结果表明孤独症患者与正常被试相比在完成韦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时存在系列转移缺陷。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发现智商(尤其是言语智商)与孤独症患者所表现出的心理固着可能高度相关,如果排除言语智商的作用,这种组间的差异就消失了,因此他认为言语智商可能在孤独症患者的表现中起着中介作用。Winsler等人(2007)选取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正常儿童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在完成WCS7中自我言语(private speech)能力的差异,发现孤独症儿童与其他组儿童一样在卡片分类任务中使用了与之相关的自我言语,并且这种自我言语的使用有利于他们完成卡片分类任务。可见。言语能力在孤独症患者完成执行功能测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也给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可以在整个智力范围中比较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的差异,即可以根据言语智商把孤独症患者分成不同的组加以比较。
综上所述,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是非常复杂的。首先,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表现出执行功能障碍,即使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其表现方面也不同。其次,孤独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可能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怎样综合这些因素全面考察孤独症执行功能的损伤也是今后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再者,从实验室中测量出的执行功能的损伤应与孤独症患者在实际生活中的损伤相对照,往往引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孤独症执行功能的量表评定分数,将会更全面地解释孤独症患者的这种缺损,同时。执行功能障碍并不是孤独症患者所独有的,其他发展性障碍中也存在这种缺陷。那么,是否能以执行功能不同方面的损伤,从不同的发展性障碍中区分出孤独症,也是研究者们正在关注的方面。
1.2 以执行功能的损伤鉴别不同的发展障碍患者
已经发现多动症儿童(ADHD)、精神分裂症儿童(Schizophrenia)、强迫症儿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同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执行功能损伤。那么我们是否能以执行功能为指标从不同的发展性障碍中区分出孤独症患者呢?对此,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Ozonoff和Jensen(1999)比较了孤独症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
(tourette syndrome)、多动症儿童在执行功能上的表现,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认知灵活性任务上有缺陷,而多动症儿童在抑制任务上存在着问题。于是他们认为可以把孤独症患者在认知灵活性上的独特缺陷作为区分其他发展性障碍的指标。然而,一些研究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Geurts等人(2004)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分不能把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多动症儿童区别开来。Y'erys等人(2007)考察了幼儿孤独症患者在早期发展阶段执行功能的状况发现:幼儿孤独症患者与匹配了心理年龄的其他发展性障碍组的幼儿、匹配了实际年龄的正常发展组幼儿在执行功能方面的发展情况形似。由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以执行功能某个方面的紊乱。从不同的障碍中区分孤独症还比较困难。
究其原因,可能是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些任务不具有纯粹性,如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既测量了在不同规则之间转换的能力,也测量了抑制前一种分类规则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能力成分的混淆,这样不利于孤独症患者与有着类似执行功能障碍的其他患者之间的比较。所以有必要修正测量执行功能的任务,使每个任务最好只测量执行功能中的一种成分,同时,也可以结合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共同损伤从发展性障碍中鉴别孤独症患者。
2 弱的中央统合理论
2.1 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
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CC)由Frith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加工事物集中于微小的细节或构成要素,而忽略事物的整体加工,这种整体加工困难反映了主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中央系统的失能(Joseph,1999),在此理论背景下,关于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和研究范围不断深化和扩展,促进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中央统合功能的测量涉及到了感知觉水平、视空间建构统合、错觉、词汇语义水平、整体局部等方面。不同方面测量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比较常用的如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Figures丁est,)、积木测验(Block Design task)测量了视空间建构的中央统合;句子完成测验(senteneeCompletion task)、同形异义词测验(Meaning ofHomographs)测量了词汇语义水平的中央统合功能。一些研究者使用经典错觉图片,如缪勒,莱尔错觉或记忆错觉,以及整体或局部加工优势实验,比较了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在错觉和整体与局部加工等方面的异同。对孤独症患者感知觉水平、视空间建构统合、词汇语义水平方面的测量,主要通过得分的高低,来判断他们统合功能的强弱。许多研究已证实,在这三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统合功能越弱。
2.2 WCC理论的扩充和发展
同时,WCC的研究范围也在扩展。在知觉加工水平研究的基础上,Plaisted(2001)对WCC理论提出了新看法,即孤独症患者加工物体的独特性特征要优于加工物体的共同特征。Raiendran(2007)根据这一说法延伸出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孤独症患者在比较难的辨别任务中表现较好,因为在辨别任务中,目标刺激和其他刺激有许多共同特征,较少不一致特征,被试只有从中发现目标刺激与其他刺激的不一致特征。才能辨别出目标刺激。按照Plaisted的理论,孤独症患者比较擅长对独特特征的加工,而经常忽略目标刺激与其他刺激的共同特征,所以这种特殊的加工模式导致了他们在辨别任务中成绩较好;另一种假设是,孤独症患者在刺激分类任务中表现更差,因为他们更善于加工两类刺激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共同的方面。以往的一些研究分别验证了这两种假设。Jarrold等人(2005)采用视觉搜索(Visualsearch)范式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辨别能力,发现孤独症儿童搜寻目标的反应时显著地短于正常儿童,并且特征搜寻刺激(Featuresearch stimuli)可以显著地预测孤独症儿童搜寻目标的时间。联合搜寻刺激(Conjunction searchstimuli)可以显著地预测正常儿童的反应时。这些结果说明孤独症儿童更善于加工物体的独特特征。Santos等人(2008)考察了成年孤独症患者和对照组被试根据性别、表情分类人脸照片的能力,每一张照片都是由两张不同空间维度的人脸照片重叠而成。结果显示正常被试根据性别分类时通过率较低,根据表情分类时通过率较高,而孤独症患者在两种分类中通过率都较低。
在整体局部研究中,研究者对WCC理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在由Navon设计的整体一局部实验范式中,向正常被试呈现大写字母“H”,其中一部分大“H”是由小的字母“s”组成,而另一部分大“H”是由小的字母“H”组成的,这就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Rinehart等人(2000)用数字代替了上述实验范式里的字母,并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HFA)、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As)、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三组儿童在整体任务中的反应时都显著地短于局部任务中的反应时。但在整体任务的判断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在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不一致时要比一致时的反应时更长,而控制组儿童在一致与不一致的情况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别,在局部任务的判断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与控制组儿童一样,在不一致情况下的反应时显著地长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这些结果似乎说明了,HFA、AS组儿童既从整体加工信息又从局部加工信息。但没有表现出“整体加工的优势”,很可能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在整合整体与局部加工水平的关系时出现了损伤,而不是像传统的WCC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孤独症患者存在着整体加工的缺陷。
在记忆错觉和词汇语义水平研究方面,Kamio等人(2007)向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及对照组的青少年和成人朗读一些句子,要求他们判断第二次听到的句子(其中一些与第一次听到的句子意义相似)是否第一次听到过。结果发现,三组被试在辨认新旧句子的错误率上没有显著不同,而高功能孤独症被试则表现出更少的记忆错觉。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孤独症患者在语义的联系方面存在着缺陷。Lopez和Leekam(2003)给孤独症患者叙述一个句子,然后要求被试根据这个句子的意思判断接下来呈现的同形异义词的读音和意义,结果发现孤独症患者不能给出与同形异义词相匹配的读音。这一现象同样也可能是孤独症患者不能很好地整合语义间的联系造成的。但Hala等人(2007)以视觉方式在电脑屏幕上给被试分别呈现三组配对的启动词一目标词:同形异义词的启动词(ripcry)一同形异义词(tear)、语义相关的启动词(day)一目标词(night)、语义不相关的启动词(tree)一目标词(coat),结果发现当呈现同形异义词的第一个启
动词时(如rip),孤独症患者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读出同形异义词(如tear)相应的读音,但当呈现同形异义词的第二个启动词时(如cry),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抑制先前呈现的启动词的影响,导致他们几乎不能读出同形异义词的正确读音,而在语义相关、语义无关的测试中,孤独症患者与控制组被试一样在语义相关的启动词(day)一目标词(night)间的延迟反应时间最短。由此可以看出孤独症患者在使用语义联系的信息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缺陷。上述两个研究的不一致结果,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任务呈现方式造成的,口头呈现和视觉呈现方式的差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述的研究使得WCC理论更具体化,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弱的中央统合功能并不是孤独症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缺陷,而被认为是孤独症患者身上具有的一种局部加工优势;同时,研究者也倾向于把这种WCC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看待;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因为孤独症患者虽然倾向于对细节的加工,但是通过努力他们也可以提取整体的信息(Rajendran,2007)。
3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假说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Premack,&Wood-ruff,1978)。心理理论是个体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基础。研究者发现孤独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理论缺损,并以此解释孤独症患者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认知缺陷。比如心理理论中的模块理论(modularity theory)认为,孤独症可能在社会认知中缺乏心理理论模块,所以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的心理理论损伤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3.1 孤独症患者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损伤
使用心理理论损伤解释孤独症障碍的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孤独症患者是否存在心理理论缺陷、发展的延迟或是损伤?如果存在心理理论损伤,是否具有普遍性?Baron-Cohen等人使用Wimmer和Perner创造的错误信念任务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测试,发现有80%的孤独症儿童不能通过意外地点任务,因此认为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上的失败表明他们可能存在着心理理论缺陷(Baron-Cohen,Leslie,&Frith,1985)。但他们发现有20%的孤独症被试能够通过测试。那么是否表明这些被试没有心理理论损伤呢。Baron-Cohen(2001)采用难度更高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测量了正常被试,以及能够通过一级错误信念的孤独症儿童和唐氏综合征患者,结果发现90%的正常儿童通过了二级错误信念,而孤独症儿童没有一个能够通过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因此,Baron-Cohen综合这两项研究认为:部分孤独症患者能够通过一级错误信念却不能通过二级错误信念,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只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比正常儿童发展得缓慢,可能是一种心理理论发展的迟滞。但Bowler(1999)发现有73%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成年患者能够通过二级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因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存在较高的智力和语言能力,这也许是他们可以通过复杂的错误信念测试的原因,早期的很多研究使用适合正常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因为对被试存在很高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要求,所以孤独症儿童很难通过类似错误信念这样的任务,其次,孤独症患者中有不同的类型,如高功能孤独症也许在心理理论的错误信念测试中没有表现出损伤。由于使用的测试任务不同和被试类型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一致。最后,心理理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那么孤独症儿童如果存在缺损,是属于某种单一层次的缺损还是整体缺陷,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
3.2 孤独症患者高级心理理论任务的损伤
有研究者设计了奇异故事任务(Strangestory)、眼部照片任务(thc eyes tasks)等,以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同时,研究更加细化,研究者也逐渐把心理理论看成是具有不同成分的一种能力。Kaland等人(2008)采用了眼部照片任务、奇异故事任务和日常生活故事(the stories fromeveryday lifeL对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三项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差于正常儿童。他们认为这些不同任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而其需要的心理状态理解能力也不同。如眼部照片任务测量的是儿童对他人情绪感受的判断,奇异故事任务和日常生活故事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更接近现实的情境,要求儿童在这些情境里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推测。孤独症儿童在这些任务中的失败,表明他们对他人情绪感受和对他人意图理解能力上存在损伤,共同造成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有研究者考察了孤独症患者情绪理解和进行模仿的社会知觉能力。快速面部表情反应(rapid facial reaction)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面部表情反应一般发生在看到面部表情图片后的1000ms中,由于它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所以可以采用肌电描记术(electromyography:EMG)即通过贴在面部的电极进行记录。现在对快速面部表情反应的产生机制存在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机械模仿,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情感反应。Beall等人(2008)通过EMG对孤独症患者和正常被试进行快速面部表情反应测量,发现孤独症患者在面对高兴和生气的表情时,既没有机械模仿也没有情感反应,在面对恐惧的表情时,则表现出多种表情的混合,而正常被试的快速面部表情反应则倾向于一种情感反应。这说明了孤独症患者在情感反应方面存在着缺陷,从而导致他们在理解别人的情绪时出现困惑,不能产生类似正常发展个体的共情能力。上述研究表明,采用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的测量方式,考察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显示他们仍然存在损伤。
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的孤独症患者,存在一定的语言能力。研究者采用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测量范式,考察了他们的心理理论能力,Klin等(2000)给一组高功能孤独症青少年和成年人、一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和一组正常被试,呈现几个能活动的几何图形,要求被试对这些图形间的无声交流进行描述。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描述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心理状态的词语,但在心理状态词语使用频率等其他的社会认知测量指标上都显著地差于对照组。Salter等人(2008)选择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的56个孤独症患者并按照智力与对照组进行匹配,在计算机上给他们呈现活动的几何图形交流的卡通片。结果也发现,孤独症患者与对照组在使用心理状态词语进行描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描述的内容没有对照组准确和恰当。仔细分析,两个研究所选取的孤独症患者的言语智商都
属于正常范围,却发现他们对活动的几何图形进行描述时,灵活性和适当性都存在着显著的缺陷,这提示我们口头言语能力(verbal ability)可能与孤独症患者的缺陷联系并不紧密。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孤独症患者的实用性语言能力(pragmaa,c language abilities)存在着细微的损伤,而口头言语能力的影响并不大(Whitehouse et al,2007)。同时在这两个研究中,高功能孤独症患者虽然使用了心理状态的词语,但他们却不能用这些词语精确地描述整个过程,这些证据很好地说明了心理理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使用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及不同类型的孤独症患者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考察孤独症患者不同层次的心理理论缺损。
综上所述,一些学者认为高级心理理论测量方法的发展是对部分孤独症患者通过错误信念这一异常现象的后效反应(Rajendran,2007)。这种异常现象促使了研究者对心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表现出不同层次而且随着年龄和语言能力的增长,心理理论也不断地发展,其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于是,各种不同于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的测量方法诞生了。而上述的整个发展过程便是一种后效反应,也正是这种后效反应,使我们逐渐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了这个概念,再看孤独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理论,它顶多算是一个损伤,但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有这种损伤。
4 孤独症三种认知理论的整合
孤独症患者临床表现上的复杂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从单方面的认知损伤来研究该病症是不够的。于是,出现了对三种认知理论的整合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人们从多角度或更深层次地研究该症状。
4.1 孤独症患者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联系
在孤独症患者身上执行功能障碍是如何与心理理论障碍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Russell等人(2003)用“标准窗口任务”测量了孤独症儿童和3岁正常儿童。在该任务中,儿童始终能看到盒子里装的物品。而成人对手在实验阶段不能看到盒子里的物品。该任务的规则是,如果儿童指向装有巧克力的盒子,则巧克力归成人对手所用,指向空盒子则巧克力归儿童自己所有,儿童在练习阶段习得这种规则。结果发现,两类儿童虽然都能明白这种规则,但他们还是倾向去指装有巧克力的盒子。标准窗口任务考察了儿童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同时该任务也渗透着抑制一种自然反应的倾向。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研究者认为标准窗口任务中不仅含有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冷的执行功能,也包含着热的执行功能,即有意义的奖赏和输赢的情绪、情感决策和推理;他们研究发现从标准窗口任务中去掉热的执行功能成分,3-4岁儿童在任务中的表现就会好转,而加强热执行功能成分,儿童表现则更差(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2008)。可见,在处理日常复杂的生活事件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可能共同起着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从心理理论或执行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孤独症患者,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Pellicano(2007)比较了4至7岁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了年龄和语言能力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沦(经典错误信念)与执行功能(计划、抑制、系列转移)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而在正常组儿童中心理理论仅与高计划能力相关。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缺陷进行了检测,发现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心理理论缺损而执行功能完好的情况,但没有一个孤独症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心理理论完好的情况。这一结论证明了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素的假设。而对于早期孤独症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分裂,Pellicano认为心理理论缺陷可能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表现出的核心障碍,而执行功能缺陷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缺陷会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来,这一说法的合理性,还有待于研究者们比照正常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发展轨迹进行验证,Harris等人(2008)选取了一批有轻微智力缺陷的13至22岁的青少年被试,并按孤独症的特征类型将被试分为三组:高孤独症特征组、低孤独症特征组、广泛性发展障碍组,对他们的认知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控制了智力因素后,只有在高孤独症特征组内。被试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相关显著。在以往考察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中,选取的孤独症患者智力水平较高,这一研究选取的轻微智力缺陷被试的结果恰好丰富了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同时,也启示我们,以后要加强不同智力水平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比较,这样得出的结果会更加具体和清晰。
在回顾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研究测量心理理论的方法采用的是经典错误信念任务,选取的执行功能主要集中在抑制、系列转换、计划方面。而心理理论的其他成分,如愿望理解、情绪理解等与执行功能的各个方面关系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2 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WCC、执行功能与
WCC
关于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与WCC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性缺陷,而WCC被认为是非社会性缺陷,它们在孤独症患者身上同时出现,其关系还不甚清楚。一些研究者发现二者之间并无相关(Pellicano et al,,2005;Pellicano et al,2006;Harris ct al,2008)。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二者存在关联,如Bumette等人(2005)发现语义水平的WCC与错误信念任务存在适度的相关,这些不一致的结果,促使研究者们改进研究方法并从更深层次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如Loth等人(2008)研究发现,二者很可能都包含有事件计划(eventschemas)能力的调节,事件计划就是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概括化知识,研究者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叙述任务(event narratives task)测量这种概括化知识的水平。他们认为这种叙述为儿童练习心理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而同时孤独症患者所具有的局部加工偏好有可能影响事件的整体加工,从而影响整体的计划性。他们使用事件叙述任务、心理论任务、中央统合任务对孤独症患者进行了测量,发现心理理论缺陷和弱的中央统合功能破环了孤独症患者有关事件知识的不同方面;未通过心理理论测验的孤独症患者的事件叙述存在着显著的缺陷,而通过心理理论测量的孤独症患者在事件叙述方面也表现出异常,这些异常中的一部分与WCC相关。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事件知识的异常性有助于把
孤独症患者在现实情景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性缺陷与非社会性缺陷连接起来。这个研究提示,心理理论和WCC可能存在直接的联系,也可能通过其他因素存在间接的联系,这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提示,在接近现实生活场景中研究孤独症患者的事件计划能力。更有利于理解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研究的生态效度。
再者,WCC与执行功能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是否WCC现象能够被执行功能障碍所解释,这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Pellicano等人(2005)对孤独症患者进行了中央统合性、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中央统合功能包括视空间建构统合和词汇语义统合:并发现执行功能(尤其是计划能力)与空间建构统合能力相关,而执行功能的其他方面与WCC理论的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还很少被研究,Rajendran等人(2007)在一篇综述中指出WCC与执行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空白,(1)WCC与认知复杂性和控制性理论(CCC)之间关系的研究,(2)研究方法的扩展,可以把孤独症患者在各种WCC任务上的表现与有着执行功能障碍的其他个体在WCC任务上的表现进行比较,这些都可以作为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
5 小结
有关孤独症患者执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出一些较一致的结论,如发现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存在该缺陷,并且该缺陷在其他的发展性障碍中也出现过。但有关执行功能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很可能是因为有些测量任务存在着重叠,从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纯粹,创设更加纯粹的测量方法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要进一步考虑到不同认知因素的相互影响,比如语言、智力等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相互作用。再者,实验室测量发现的执行功能缺陷与孤独症儿童现实表现出的执行功能缺陷,有时也会不一致。最后,增强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把实验室中的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也是今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的弱的中央统合功能,从被认为是一种缺陷到一种认知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在当今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把触角伸入到认知领域的不同方面,也促进了WCC理论的发展。但中央统合功能的发展轨迹还很少被研究,今后可朝着这方面努力。发展轨迹一旦被探明,将有利于我们比照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统合功能的异同,为我们更深层次地考察孤独症儿童中央统合功能提供支持。
有关孤独症患者心理理论损伤的研究,已经很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指导了孤独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使心理理论的内涵得到丰富。正因为心理理论存在着不同层次,如初级联合注视(pimary joint attention)、错误信念理解、情绪理解、白慌(white lie)、失言任务(faux pastasks)理解,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分层次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测量,从层级比较中考察他们的心理理论损伤。
(实习)
贪吃、酗酒都是损伤健康的不良习惯,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孤独也是健康劲敌。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8日报道,最新的研究表明,与家人、朋友和邻居关系密切能将一个人长寿的几率增加50%。但是这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也显示,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它是肥胖的两倍,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险还要严重。
研究人员回顾总结了148项有关个人社交网络和身体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只涉及每个人的经常交往的人数,却并未显示每个人从社交关系中获取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不过作者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健康效果会更明显。
美国杨百翰大学主导该研究的朱利安·霍尔特-龙史塔德博士表示,健康专家一般认为吸烟、酗酒和锻炼等生活方式会影响健康。然而这其中还应该加一个“社会关系”因素。即使考虑到性别、初始健康水平、死亡原因等方面,社会交往在影响寿命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龙史塔德博士认为,朋友和家人的关爱助人找到生活的目的,提供一股强大的安慰力量。“生活目的感”会促使人 “好好照料自己,少冒风险”。
她的同事迪莫西·史密斯博士说:“社会孤独感伤害的不仅仅是老年人,任何年龄的人都有份儿。很多人都生活得像鱼一样,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其实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和生理的作用都是非常直接的。”
先前的研究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一项针对6.7万美国人的调查发现,年龄在19~44岁之间的单身汉比结婚者更容易早亡。2009年,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声称紧张的婚姻关系更容易伤害女性,她们更易因此患上心脏疾病。
(实习)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成人影响重大,对于罹患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天然的依附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他们的世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是他们的典型临床征兆,也是阻碍他们通往正常世界的巨大牵绊,因此,他们被谓之“星星的孩子”。
如何为星星搭建通往天空的桥梁,如何让他们的人生不致在孤独与困苦中磨灭,是每个星星家庭拼尽全力努力的方向,也是这个社会向着美好与和谐之途发展的灯塔。9月初,国内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广州市康纳学校又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这是康纳学校自去年成立小学部以来的第二次招生,又会有24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成为这里的小学新生。
自闭症康复治疗需要医学、心理和教育全面介入
作为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康纳学校校长樊越波带领的)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你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孩子吗:他不会说话,对人际交往不感兴趣,有些孩子甚至能推算出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能说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首都名字?他也可能对认字很有天赋,一学就会,但说话怪声怪调,不喜欢和小朋友发展友谊?还有可能,他喜欢脚尖走路并以步代跑?或许你以为这只是电影当中的情节,绝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如果有事实告诉你,这些奇怪的儿童极有可能就是天生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你会相信吗?
据美国最新一次研究调查表明,自闭症患者发病率竟已达百分之一。数据说话,触目惊心。另外,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能表现出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并将终身伴随患者。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的父母,由于孩子患有先天性自闭症,家庭矛盾频出,到最后求医无门而选择遗弃孩子,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到这些,你是否被震撼到?无论是对单个家庭还是整个社会来说,责任与人情的“掣肘”在这里表现尤为明显。在对自闭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家庭所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首当其冲。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自闭患者的康复效果
在实际培训结束后,有一部分自闭患者可以达到正常生活的水平,比例大致占到全部受训者的百分之二三十。最值得注意的是,患儿康复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能否走向社会,融入主流生活,有一半的责任来自于提供康复教育服务的人,另一半来自于主流社会、主流学校、及其将来可能要工作生活地方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包容性,接纳性对康复效果起直接反馈作用。所以,自闭患者的整个康复事业,不是一所单独的学校或是培训机构能够做到的,成功与否很大部分责任在于孩子所处“生态环境”。
如每个自闭症孩子最亲近的“生态系统”就是他的家庭,上学后,则由老师、同学及校园周边重新组成其新的“生态系统”。如若“生态环境”能够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为他的缺陷提供弥补,促进其行为的完成,将极大利于孩子康复工作的完成。总之,可以说,康复效果一半看孩子本身,一半看与孩子对应的“生态环境”。
康复训练:家庭责任重于泰山,训练即孩子的日常生活
正如上所述,“生态环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作为每一个孩子的第一到学校,也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康复治疗培训中心”,该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作为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对自闭患儿的教育须是终身性的,而非阶段性,要长期有衡心、有毅力地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所以很明显,作为针对适龄儿童的康复学校或机构不能为孩子和家庭做到“一劳永逸”。因此,在向相关专家咨询之后,小编慎重提醒各位自闭患儿的家长:不要把康复教育拘泥于一个场所和时间段,而是应把训练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从孩子睁开眼睛起就开始训练。
鉴于此,患者的家人最好具备进行科学规范训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针对孩子的视觉特点,更应该尝试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同时出现在孩子面前,帮助他理解,为交流沟通搭建更好的平台。
作为康复训练关键环节的家庭教育误区重重
目前,我国有远超一百万的自闭症患者,同时也意味着有超过一百万的家庭正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国内康复教育体系仍处于初步构建阶段,专业培训教育单位和机构稀缺,求治无门是普遍现象,面对现实的窘境,患者家庭若能掌握良好的培训教育手段,把教育孩子的心态调到最佳,将省去不少烦恼。对此最好的建议,无非是家长们须直面现实,充分意识到诸多误区的存在,并去克服与更正。
家庭教育中的四大误区:
①早期发病症状被忽视,错失救治良机
父母们最开始大都认为自闭是由于与孩子交流太少,甚至觉得是小时与爷爷奶奶住一起,忽略了对其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而其实并非如此,自闭属先天发育障碍,具体病因不详,更多时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以说是自闭是伴随孩子出生而来,并将伴随终身。
②认为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在教育准备上不够充分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在经治疗半年、一年或两年后就会康复,可以去上正常的学校。真实状况是,自闭症并非像其它疾病一样治疗几个疗程就会痊愈,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对其的干预将会是伴随终生的。只是因为个体因素不一样,在干预的强度上会有轻重之分,绝不是阶段性的干预后就可以“高枕无忧”的。
③没有意识到干预训练需随时随地进行,付出绝对的耐心与毅力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在机构和学校中,面对老师时才是教育,领回家后就可以不用训练,可以松懈下来,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就是醒来就开始训练,不管是谁面对孩子,都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对孩子的教育须做到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
④过于较真训练形式上的效果,而忽略训练背后的意义和目标
要知道,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将手段与目标混淆。自闭症孩子最终的训练目标是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为此需要很多教育辅助媒介和各样方法手段,如教孩子画三角形,并不是为了把三角形画得有多好,而是为了提高在画三角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社交能力和水平,对他的主动的社交沟通表示赞同与肯定。而一些家长会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以为是像正常学校没有障碍前提的孩子一样,要把三角形画得正式规范。特别是刚刚开始训练的家长在这一方面可能出现问题较大,这里须提醒家长们多加注意。
推荐阅读:自闭症家庭干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据媒体报道:全国残疾人普查最新情况表明,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儿童精神残疾首位。在广州,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行为中心诊断的患有自闭症的幼儿即已有1.5万。这是一项令人心惊胆寒的数据。要知道,从孤独症最初被发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当时统计的发病率只有万分之二左右。但是近二十年来,这个数据在流行病学的统计上一路狂飙,近期竟达到了最近的1/100,跟一般疾病的发病率相近。
>>>)以及未分类的广泛发育性障碍。正是由于对自闭症定义的扩大,无形当中使得发病率有了明显上升。
邹小兵主任介绍,在近年来中山三院儿童行为中心所诊断的病例当中,两万多份病历中有一万多个是孤独症,最常见的还是经典孤独症。这当中有一些相当轻微的孤独症,在他看来也许不一定要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只是孩子本身就是稍微有一些与众不同而已。那么其次是阿斯伯格,最后的则是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约占了所有病例的10%左右。
邹主任说:“往往人们对于自闭症患者都有认识的误区,都认为自闭症患者会终身不语,其实并非如此。”他用数据表明,其实在儿童自闭症患者当中,有85%以上的患者是会说话的,而早期无语言的患者可能再后来通过学习获得语言,这样的神经可塑性可持续到青春期。
邹主任也强调,语言障碍并非自闭症的重点核心,也不是他们重复刻板的行为,真正的重点核心在于交流障碍,用邹主任的总结话语来说就是这类患者:不看、不指、不应、不说、不参照、不炫耀、不点头、不摇头、不寻求安慰、该怕不怕不该怕却怕、该笑(哭)不笑(哭)等。
孤独症的诊断主要靠病史询问和行为观察
在邹主任看来,尽早的发现儿童有孤独症是关键。但是,在医学界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手段进行非常准确的评测,他介绍,目前一般常用以下几种检查方式:CT、MRI、SPECT、PET、脑电图、染色体、诱发电位等。
除此以外,邹主任介绍,国际上诊断自闭症还有两套金标准,分别是ADI-R、ADOS,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来做出对孤独症的诊断。如果是根据国际通用标准,通过询问病史和医学观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诊断:
1、社会交往障碍
婴儿期:表现为回避他人目光,双目对视的缺乏被认为是孤独症的特征性表现,至12-30个月症状更为明显。
2岁及以后:社会交往障碍大都到2岁时才明显,缺乏与亲人的依恋行为,他们在家不跟随父母;当父母返回时也不去迎接,对母亲的亲近没有愉快反应,不喜欢拥抱或避免与他人接触;
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倾向,喜欢独自活动,和其他儿童一起玩耍无兴趣,甚至主动回避,不愿建立个人间的友谊,不了解别人的感受和缺乏同情心,与人之间缺乏正常情感反应。
2、言语交流障碍
2009年一项研究表明,语言技能丧失是孤独症儿童特有的现象。
约1/3的孤独症儿童原先说话伶俐,表达能力强,但至2岁后这方面能力逐渐丧失,甚至完全不会讲话,即使会讲话,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
多数患儿表现语言发育迟缓,不会说话或说话迟,也有根本不会呀呀学语,不会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进行沟通。
也有部分表现为语言形式和语音运用方面的异常,有些儿童虽然说话不晚,但言语的理解能力明显缺乏,经常所答非所问,不会正确应用代词,如常把你、我、他用错,他们刻板重复一些语词,但与环境或正进行的活动无联系。
3、行为、兴趣僵化刻板
孤独症与一般儿童活动内容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活动或游戏缺乏兴趣。相反对某些平常不是玩具的东西产生特别的兴趣,有些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
行为、兴趣及活动,表现繁多,而且在各个年龄段表现不一,有的会有诸多重复动作,如看手、转圈、摇晃等;
重复按开关、撕纸、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听同一首歌,还有一些强迫行为在睡眠、路线、排便和坐座位时表现明显;
沉迷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有限的活动行为中,注意力异乎寻常集中,另外,固执于某些特殊的且没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规范式动作中,还会有重复刻板的装扮动作出现,如扑动、翻白眼、不经意扭动身体等。
但是作为从事儿童自闭症诊断治疗工作多年的邹主任却认为,那样的一个量表没有作为医生自己的判断准确。他说:“我们认真的聆听家长对孩子情况的汇报,我们认真的观察孩子的行为,我们和孩子进行互动,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况,适当的时候结合一些量表,但是在我们这里实际上我们每个医生都看了非常多,那个所谓的金标准已经在我们的脑袋里了。”在他看来,如果只是根据所谓金标准的量表来判断,无异于会犯照本宣科的错误,这样的误诊也曾经出现过。
孤独症的治疗要由家庭来主要配合
对自闭症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儿童孤独症目前亦无特效药物治疗,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中山三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一般的就诊程序是通过电话预约之后,家长带着孩子来进行诊断。医生首先会给孩子进行一次诊断,在第二次时便会对其进行评估,以判定患者自闭症的类型和程度,之后给家长制定一个针对孩子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讲解。家长会被要求参加为期两天的亲子班讲课,来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干预。“当然,我们更希望有兴趣的家长能够参加一个24天的亲子班,如果在24天的亲子班学习当中都无法带领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这时候我们就建议他将孩子送到自闭症康复治疗的机构去。将家庭训练和机构训练相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邹小兵主任说,“每三个月我们也会要求家长带孩子来进行复诊,然后根据孩子的情况告知他们下一阶段该怎么做。”
那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在家庭训练上取得相应的效果呢?邹小兵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主要跟家庭的配合治疗程度有关,各家相异。“因人而异,因为有些家庭做得很好的,但也有些家庭蜻蜓点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取决于这个家庭的能力,爸爸妈妈训练者的理论水平、耐心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他说。
连接阅读--自闭症的病因更多来自环境和基因突变
自闭症近年来发病率直线上扬,关于发病原因众说纷纭,但都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结论。“冰箱母亲”理论将孩子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归结到家庭上,这在现在看来已经无法成立,而将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与自闭症相关联的关系也在早些时候得到否认,因此,与此有关的汞中毒学说以及肠道麻疹病毒感染学说也不被主流医学所支持。
目前多数人倾向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基因遗传病。遗传流行病调查说明,自闭症患儿家族中自闭症和语言障碍患者较正常人群明显为多,兄弟姐妹中患自闭症的危险性较普通群体高,达50倍以上。从与脆性x综合征相关、男性患病多于女性的特点以及对双生子交互行为的遗传结构研究提示,自闭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闭症与基因组的异常(突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是遗传或基因异常造成,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都有可能,即自闭症发病与遗传因素最相关。
可也有学者质疑,基因组异常似乎只能解释不超过15%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病因,经典孤独症中找到基因组异常比例更低,是否还存在环境因素?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作用又逐渐引起关注。
(责任)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被喻为“精神癌症”的的孤独症以高达1%的发病率闯入人们视野时,康复训练的难度,药物法治的无效,医疗水平的局限等等问题仿佛攫住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咽喉,对这个隐藏在沉默与偏执背后的世界,你又了解多少呢?
>>>)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在广州,患有孤独症的幼儿保守估计也已有1.5万。从孤独症最初被发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当时统计的发病率只有万分之二左右。但是近二十年来,这个数据在流行病学的统计上一路狂飙,竟然达到了1/100,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广泛注意。
>>>)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如果您发现孩子性格孤僻,怕见人,总是不开心,对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做事情不专心,坚持性差,就要注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太在意。其实,这些孩子是得了“高楼孤独症”,这是一种新的儿童心理疾病。
也有些患“高楼孤独症”的孩子厌食,总是感到疲倦,脸色总是苍白无光,爱生病。对这些表现,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差,想尽了办法让孩子增强体质,可是,效果总不太好。
现在,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可是房子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不少人家甚至住进了高层。这样家庭的孩子们很难享受在门前屋后奔跑的乐趣,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快乐,也很少有与阳光、花草、土地、昆虫接触的机会。
住在高楼里的孩子,特别是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多是一整天都跟着保姆或是家里的老人索然无味地在空旷的大房子里玩儿各种“益智玩具”,久而久之心理便出现了变化,有了高楼孤独症的表现。儿童心理专家说,这种心理上的疾病同时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得这种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多和小伙伴在自然界玩耍,多和性格开朗的人交往。
让孩子每天都有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堆玩具里,家长就不管了。
有的家长因为室内装修得漂亮,就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让碰,那里也不让摸。可是,孩子往往会对家里的一些摆设、用品发生兴趣,这种兴趣要远远超过对玩具兴趣。大人的呵斥也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家长应该尽量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一些比较安全的东西可以让孩子玩儿,不能玩儿的也不要用恐吓、训斥的态度去制止。孩子生活的空间也不要有太多的障碍物,要让孩子在家里能充分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孩子的活力,使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实习)
“跳槽”在当今职场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今的年轻人,谁都会有2至3次跳槽的经历。有的人甚至两三年换了六七家单位。这里要提醒求职者,盲目跳槽容易引起情绪障碍。
跳槽的人心理一般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类。
理性跳槽是指:具有明确的自我奋斗个人定位,并且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和心理适应能力。这类人一旦找到属于自己追求的事业,就会以其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投入从事的岗位中。应该说,这些人是跳槽一族中最具理性的。
非理性跳槽是指:跳槽的人在没有设计好该找什么样的职业、怎样的职业才适合自己时就一味跳槽,有的竟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心理去跳槽。跳槽被其理解得相当随意和潇洒。频繁跳槽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工作中遇到挫折就想跳槽;与上司和同事关系紧张也想跳槽;看见好工作、好的薪金待遇想跳槽;有时甚至工作一段时间就莫名其妙想跳槽,总觉得下一个工作才是最好的、才最能发挥自己的才智,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跳槽来解决。
凡事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
跳槽是一种有利有弊的行为。新的工作平台可能好,可是,主观和客观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如果换了新的工作并不能如愿以偿的话,负面情绪容易累积,开始自责、后悔、否定自己,甚至出现抑郁的倾向。例如:容易失眠,无缘无故感到疲乏,感觉安静不下来,对未来不抱有希望,比平常容易激动,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等等。盲目跳槽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一次次的跳槽失败导致当事者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对工作失去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患。
跳槽还使人丧失成就事业最宝贵的敬业与团队精神,容易浮躁,凡事浅尝辄止,这样跳来跳去,最终一事无成。太过频繁的跳槽也容易使人缺乏对事业的成就感和对生活的幸福感,从而做事马虎、不负责任,不利于其敬业精神的培养。而且,这也会影响其个人形象。
给跳槽人的建议
一、注重积累与沉淀。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人都离不开积累:知识、财富需要积累,人生的体验也需要积累,频繁跳槽不利于对经验的积累。
二、对热门行业的追逐应慎重。不少人择业时易受社会舆论的支配,求热门,盲目从众,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结果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败北,或者在其位难尽其职,既影响工作,又压抑自己。
三、评估新的工作,要对职业进行规划。跳槽要看清大趋势,不要短视,避免盲目追求高薪。先从宏观上仔细分析一下你将要从事的行业的发展前景及方向,再分析将要加入的公司文化氛围,看是否与自己的条件相吻合。
四、正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性格、能力、专业技能、忠诚度等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得出: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要“跳”的地方适合自己吗?并为迎接新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五、设计“超越”的理想目标。跳槽的目标是越跳越高,高的不仅仅是薪水和职位,更重要的是,使你的职业生涯步入高阶。每一次“跳”,都应该是对自己职业和发展目标的重新设定。
(实习)
?a href="http://baike.39.net/2000-2800-2804-91/" target="_blank" class="blue">行┖⒆釉诩抑醒孕写蟮ɑ钇茫表现得十分自如,俨然像个小大人,似乎“能干”、“懂?”;然而一到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宁可自己独处一隅,也很少与同伴交谈,性格孤僻不合群,实质上是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现代城市住宅已经向高层次、单元化方向发展;即使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住房也由平房向独门独户的楼房发展。这种从平面到空间、由开放的平房条件到封闭的高层单元房的变化,给广大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带来了闭塞式的生活环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现在城市70%~80%的家庭都居住在单元楼内,绝大部分的活动已都是在一扇扇门内进行。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隔绝了,加上父母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 不放心:“怕车撞着”、“怕被别的孩子打着”、“怕出什么意外”等等。于是将孩子关在家中。虽然给孩子购买了许多玩具、书刊、画报以及钢琴、电子琴等,让孩子开发智力,帮助学习及提供娱乐,却都是限制孩子外出,使孩子和社会接触减少,将孩子的活动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然而家庭的天地毕竟太小,远不能满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各方面学习和锻炼的要求。孩子毕竟是要长大,要进入社会的,在大门内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能适应真实社会吗?
儿童的正常发育,与同龄伙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剂。因为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身心发育与他们在家庭之中所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是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活动,绝大部分都是未经事先安排和计划的,孩子在这种活动中,往往是十分自然、无意中完成的,与在家庭中父母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绝然不同。
第二,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与在家中所处位置有本质的不同。在家中,父母面前孩子始终处在被教育者、被指导者、被管理者和服从者的位置,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在同龄群体中,则获得与旁人平等交往的地位和关系。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这种平等地位和关系,也许十分幼稚、十分简单、十分可笑,但在孩子们眼里却十分真实、十分慎重、十分神秘。在这种交往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主持正义,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服从领导。同时也学会了推测猜想,评价比较,表扬批评等。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习和锻炼了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品质和能力。想想以往的平房、低层楼房、大杂院的居住形式,邻里之间的社交和接触是何等的广泛,在客观上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了解各类社会成员、了解多种社会现象、培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外界环境和条件。
因此,要让孩子走出大门,接触社会,接触人群,让孩子寻找同龄伙伴、玩伴。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去少年宫、儿童乐园等地方,让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多接触。平时也可以请邻居家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学会如何招待小客人。同时,可让孩子从小过“集体生活”,孩子2岁就送托儿所,4岁进幼儿园,使孩子从小在集体生活中锻炼,扩大接触面。
只有把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放到各种各样的活生生的人群中,他们才能在身心各方面发展得更好,发展得更自然、更全面,防止养成孤僻的性格,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实实在在地从各方面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作好准备。
(实习)
在生人面前,他们会本能地失去安全感。但这种现象与“自闭症”有本质区别,“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多是与生俱来的,发病于两岁半以内,患儿仅不与人进行交流,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一样。
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孩子形成这种习惯的原因,与父母、老师的教育有关。不少孩子从懂事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反复向他灌输:“如果有生人要带你走、给你东西吃或跟你说话,不要理他。”这样一些安全教育的结果是,这些“教诲”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处世原则”,在生人面前,他们会本能地失去安全感。但这种现象与“自闭症”有本质区别,“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多是与生俱来的,发病于两岁半以内,患儿仅不与人进行交流,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一样。
最后,专家提醒父母和老师: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有“奇异”表现,仍应先去专科门诊排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不要一味认为孩子认生或内向,而贻误治疗的时机。
(责任)
少年与同学打架后得自闭症2年不敢上学
和同学的一次纠纷,让16岁的孩子心里有了阴影,自此,他宅居家中,两年不敢上学。“最近才查出来,儿子得了自闭症。”黄陂李集的张女士担忧道。
张女士介绍,儿子军军(化名)今年18岁,1米9的个子,高大帅气,却比女孩子还害羞,从不与生人打交道。2年前,军军在黄陂二中读高一,成绩一向不错,后因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纠纷,动了手脚,打架打输了。这之后,军军就不愿去上学了,辍学在家,整天看电视,一个人下棋、做饭,成了名副其实的“宅男”,除了偶尔跟家里人说说话,他对任何人都排斥,甚至对上门探望他的同学都觉得恐惧,家人如今连亲戚也不敢接待了。带军军去看病,结果被诊断为精神性自闭症。
心理咨询师说,“宅人族”逐步退化基本社交技能,甚至会患上“自闭”,这是因为年轻人的心理在自己的世界中日益封闭,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军军打架失败挫伤了其自信心,导致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