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也能治疗骨折?

 


  中医学对骨折早有认识,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等病名。但关于针灸治疗骨折,在古医籍中未见记载。现代有关临床报道,首见于六十年代。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针灸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诸如矫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术时的针刺麻醉以及治疗脊髓折所至的截瘫等。实践证明,针灸不仅可以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对股骨颈骨折相体骨折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针灸外,尚有电针、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当然,针灸仅是中西医治疗骨折中的一个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在跌倒时,身体发出旋转,在过渡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或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直接撞击,均可发生转子间骨折。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小编提醒:骨折急救处理


  骨折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骨折的部位和性质,利用临床上正确、完善地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五)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七)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 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 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电针

小编提醒:骨折治疗的原则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肱骨:肩髃、曲池;尺挠骨:曲池、合谷;股骨:血海、髀关;胫腓骨:足三里、解溪。

  配穴: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骨折中心,即断端之间(下同)。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阿是穴及交替选用骨折上下端穴位之一,配穴,交替用健侧之二穴(每次各取一上肢穴和一下肢穴)。得气后,接通直流电针仪。局部穴位;骨折中心即阿是穴接负极,余穴接正极;全身配穴:上肢接正极,下肢接负极。电流量20~40微安,或以病人有针感,肌肉明显收缩为度,连续波,频率2~3次/秒。每次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

相关阅读:

十指连心,指头红肿、磨人的疼,如何预防甲沟炎?
半月板损伤撕裂症状有哪些?
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分期治疗
导致腰腿痛的骨科疾病有什么
骨癌的危害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