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儿童生活的“ 村落”

  有一本书叫《 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本有关养育孩子的书名描绘当代儿童应有的生活环境。然而这里的"村庄"已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有了一定的区别,它首先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和谐交往,以追求"类群体"共同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价值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同时,它有着适合儿童的游戏场所、游戏资源以及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成人的适度支持。

  (一)培育丰富而和谐的交往生活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生活世界的意义要从普遍的交往生活中实现。中国社会传统的、先赋性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瓦解(尽管这一过程很漫长),走向通过个体之间的自主交往建构共同的交往生活。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相适应,大一统的整体性社会必然消解转型,而"市民社会"在孕育和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认识到这一规律并不是要等待历史自然的实现,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当务之急是不论在教育机构还是在家庭、社区,成人要自觉地为儿童搭建交往的网络,把生活在隔离状态的儿童引入真正的交往生活中来。这种交往网络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因具体的教育情景或生活情景而定。如在笔者生活的社区老人们户外的交往活动较为频繁,依托老人的交往活动,社区中的儿童逐渐加入并建立起了儿童之间的网络,老人与孩子之间也共享着这种天伦之乐。但从当前来看,社区的自组织能力较低,政府及职能部门在社区工作的决策上应着力于搭建社区交往的网络,开展与儿童教育有关的有组织的社区活动,引导和转变民众的观念,培育成人之间、儿童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开放、丰富、和谐的交往生活。

  (二)创设适宜的儿童游戏的物质场所

  游戏的物质场所是游戏的对象化中介和中介化对象。作为对象化中介,它承受着多极主体的对象化规定,被作为改造、利用的对象;作为中介化对象,它是诸主体之间的纽带。 因此游戏的物质场所制约着儿童的游戏内容和交往关系,如自然环境往往能激发人对环境的创造性利用,而人造环境容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势。

  儿童理想的游戏场所应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和谐共在的绚丽图景。城市化过程一味改造自然,热衷于人造物质环境的营建,把改善生活条件的手段作为目的,使人不断远离自然。 笔者对从儿童到老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访谈中发现,对理想的儿童游戏场所的描述中, 94% 的词语所指都在自然环境中,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树林(有果实的)、森林、山、小河、湖、雪地、牧场、沙、土、蝴蝶、蜜蜂、庄稼地、鸟、花草……由此可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关系人的精神环境的大事,应借鉴发达国家反城市化、使城市"乡村化"的发展思路。社区物质环境建设要考虑儿童活动的需要。

相关阅读: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了解这些让宝宝远离黄疸
小儿急性喉炎有什么并发症呢
夏季 手足口病流行高峰
附件炎!!1
川崎病是重要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