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是由真菌引起的,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在手癣的发展阶段,皮疹非常活跃,出现红斑、豆疹、水疱和脱屑等病变。此时真菌生长繁殖很快,传染性也较强。由于真菌随时可以随皮屑散布到周围,所以用患病的手接触食物,食物就会被污染。但是手癣的传染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如握手等),因为食物经高温蒸煮后食用,真菌会被消灭。
那么,得了手癣还能下厨吗?
一般来说,患有手癣的人是不准从事餐饮工作的。因为饮食不一定都经过高温消毒,比如凉拌菜,就难免手与菜的直接接触。如果家庭主妇患了手癣,首先应及时医治;若一时未能治好,做饭前应尽量把手洗净,且不用患手癣的手凉拌食品。有条件者可以戴橡胶手套操作,以避免真菌污染食物。
(实习)
手癣是指手掌部的皮肤癣菌感染,表现为水庖、角化和鳞屑性斑片。临床上以角化增厚、掌纹加深、如鹅掌状者多见,故民间误称之为“鹅掌风”,将其与掌部慢性湿疹混淆。
手癣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水疱鳞屑型:此型多以一侧手开始,在掌心或戴戒指的指根部开始。初起为局部发痒,抓后发红,显出针头大小的水疱,壁厚发亮,多成簇成群,在皮下如粟米状;自觉剧痒;除非抓破、糜烂,否则不久水疱就干涸,开裂脱皮;边缘有粘着的鳞屑,逐渐向四周扩大,呈现环形或多环状。
(2)角化增厚型:多数是由上一型缓慢发展而来的。单手或双手受累及,呈现为无明显水疱的环形脱屑斑。日久者全掌或大部弥漫发红,掌皮增厚、粗糙、皮纹加深,如鹅掌。冬天则更加显得厚、干,甚至有皲裂、出血和疼痛。患者感到指掌伸缩不便。
(实习)
手癣和足癣都是由于真菌感染手足皮肤所致的疾病。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虽然引起手足癣的真菌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为皮肤癣菌所致。它主要由共用拖鞋、浴巾等卫生用品传播,利用公共洗浴设备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为高发人群,此外还可在家庭内传播。足癣发病率高于手癣,且常常为手癣的传染源。
足癣一般夏重冬轻,足汗较多者,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指间糜烂往往会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且多先从一只手开始,如不治疗经若干年后可发展至双手。由于手是用来干活的,所以患手癣后常常造成新的传染,如导致体癣、股癣等。
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如任其发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最终发生指趾甲的感染而形成甲真菌病或称为甲癣,甲癣较手足癣更顽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轻视手足癣,它会导致更严重和更顽固的病症,应当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大的方面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口服治疗往往仅用于皮损范围大、顽固、外用药难以奏效的病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实习)
许多患霉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就诊时常问:“大夫,我有脚气,是不是这个传染给我阴道炎的呀?”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了解霉菌性阴道炎和足癣各是由什么致病菌引起的。
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细菌是念珠菌属,其中90%是白色念珠菌;而引起足癣的细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因白色念珠菌引起者仅为极少部分。由于主要致病菌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与足癣关系不大,但这并不是说足癣一定不会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由于极少数病人的足癣可以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因此一旦患了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足癣,而生活中又不加以注意,如内裤与袜子同洗,洗完脚后不洗手即上厕所,就会给白色念珠菌感染外阴、阴道带来机会,导致霉菌性阴道炎。也就是说,很少一部分人的霉菌性阴道炎是由足癣传染引起的。
(实习)
“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 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型”;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型”。多数病人呈亚急性发作,病情较轻。这种病的治疗主要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
脚癣,又名香港脚,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此病较顽固,病程较长。
(责任)
真菌躲藏在哪里?
众所周知,脚气的反复发作是因为真菌没有彻底从皮肤上铲除。一旦条件适宜,真菌就会死灰复燃、兴风作浪。
想要根除脚气,就要彻底杀灭铲除真菌。而要彻底杀灭铲除真菌,首先就要知道真菌躲藏在哪里。
真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需要依靠吞噬皮肤中的营养物质来获取其赖以生存的养分和能量,从而逐步破坏皮肤结构,引起脱皮、溃烂、水疱等一系列症状,并且伴有瘙痒、脚臭等恼人的问题。对脚气患处的皮肤病屑进行显微切片观察,我们发现,患病皮屑中真菌数量之巨大令人吃惊,皮屑内部几乎全被真菌菌丝所破坏和占领。由此,我们找到了真菌的藏身之所——被真菌感染的患病皮肤病屑。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普通的外用抗真菌药品不能彻底根除脚气了。原因就是——没有铲除被真菌感染的皮屑。真菌藏在患病的皮肤中,躲过了一次又一次药物的威胁,活得逍遥自在。
这些被感染的皮肤,其组织结构已被破坏,除了做真菌滋生的“温床”之外,已不具有正常皮肤的功能了。而脱落的病屑更是一个个“真菌炸弹”,成为脚气传染的重要载体。因此,铲除被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屑,成为根治脚气、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杀灭真菌的同时,除去被感染的病屑,摧毁真菌的“老巢”,让真菌无处藏身,才能有效彻底的清除真菌的危害,让脚气不再复发。
许多患霉菌性阴道炎的妇女就诊时常问:“大夫,我有脚气,是不是这个传染给我阴道炎的呀?”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了解霉菌性阴道炎和足癣各是由什么致病菌引起的。
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细菌是念珠菌属,其中90%是白色念珠菌;而引起足癣的细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因白色念珠菌引起者仅为极少部分。由于主要致病菌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与足癣关系不大,但这并不是说足癣一定不会引起霉菌性阴道炎。
由于极少数病人的足癣可以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因此一旦患了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足癣,而生活中又不加以注意,如内裤与袜子同洗,洗完脚后不洗手即上厕所,就会给白色念珠菌感染外阴、阴道带来机会,导致霉菌性阴道炎。也就是说,很少一部分人的霉菌性阴道炎是由足癣传染引起的。
(实习)
手足癣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菌种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因其抵抗力强不易控制,已成为我国当前足癣的主要致病菌。
手足癣系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手足癣患者的鞋袜、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于感染本病本病传染广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具有传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层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再者,由于损害严重性不强,手足癣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常不予重视,而未及时就医,因此病变常迁延不愈。
手足癣由霉菌感染,有传染性,多发生在指、趾间和手掌、脚掌上,有时也会蔓延到手背、脚背上。
在指、趾缝间及手、脚掌等处多汗潮湿的地方,发病率较高。
脚癣也叫脚气,初起时多为针尖大小的水泡,水泡不断生出,一阵阵搔痒,抓破后可有小量透明渗出液,数天后脱皮,脱皮后几天后复再起水泡,夜晚痒得更厉害。有时手掌有小块脱皮,又叫鹅掌疯。
手足癣部都比较顽固,传染性比较强,必须彻底治疗。
一般干型的可涂用脚气药水,湿型的涂用脚气灵药膏,每日早晚各用一次,用药膏的,晚上可穿上干净袜子,以免污染被褥。
刺痒厉害时,不要用手抓,可以按揉止痒,要坚持上药约一个月,直到局部不再脱皮为此。第二年天气转暖时,如发现手足癣患处有水疱和脱皮时,需再涂上述药物2-4周,可把小水疱用消毒过的针刺破再涂药,效果更好。
如发现有糜烂或感染应去医院治疗。平时注意保持皮肤干燥卫生,每晚洗脚,袜子每天或隔天洗换,不要用手抓脚,鞋子保持干燥,可以经常在日光下暴晒通风,最好不穿胶鞋。
(实习)
十来年了,足癣由最初的脚趾慢慢发展到了脚底、脚背、脚踝。我一直用达克宁对付着,并没有十分在意。十来年了,足癣由最初的脚趾慢慢发展到了脚底、脚背、脚踝。我一直用达克宁对付着,并没有十分在意。万万没想到足癣会突然恶化,差点要了我的命。
那天早晨起来,我感到浑身无力,脑袋昏昏沉沉的。我以为是头天晚上加班熬夜所致,也没怎么在意,随便吃点东西就出门了。在单位一天都没有精神,天气并不凉,我却感到身上发冷。晚上回家一量体温,38。5摄氏度,原来是感冒发烧。我服了感冒药后便早早睡了。
前半夜身上发了点汗,感觉舒爽很多。但后半夜又烧了起来,而且似有加剧之势。早晨起来,我去附近诊所打退烧针,一天打了两次,仍是当天见效,之后很快又高烧不退。于是听从医生的建议,改成输液治疗。输液期间,觉得左边大腿有点疼痛,回家脱下裤子一看,原来大腿内侧有一片拳头大小的红肿。想起前两天突降暴雨,我涉水步行上班时,路上摔了一跤,估计是摔伤的。但为什么是大腿内侧受伤?当时我没在意。
连输三天液,每天都是白天退烧,晚上反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这天早上醒来,我感觉胸闷气喘,浑身乏力,脚底无根,一活动就出虚汗。起床后去卫生间,一趔趄撞在了门框上,脑门磕出了一道血痕。妻子闻声跑过来,惊呼:“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快去医院!”
简单询问和检查后,医生见我满头大汗,呼吸困难,立即给我吸氧,不久我被转到重症监护病房。经过这一折腾,我整个人就像散了架,感觉说不出的疲倦,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只感到意识一点点远去。
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已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妻子坐在我的床头,眼睛义红义肿。发生了什么事?我到底得了什么病?一直等到20天以后,我脱离了生命危险,由重症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妻子和医生才慢慢告诉我。
原来,那天我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这四大生命体征急剧下降,并出现了感染性休克。不仅如此,我的呼吸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都出现衰竭。毋庸置疑,我已经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医生立即对我实施抢救。
命是暂时保住了,但病因仍不清楚,后来医生从外地请来了专家。这时,我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左大腿内侧一直到脚踝起了大量血疱,皮肤出现大面积坏死的现象。接下来,专家又发现我的左脚背淋巴管感染,而我的整只左脚均有足癣感染,于是,专家初步诊断我的瘸是由足癣感染所致。经过会诊,医生决定给我进行手术,切开坏死的组织,把毒素排出来。所幸,手术做得很成功,我的命算是保住了。
为什么小小的足癣会惹出这么大的麻烦来?医生说,足癣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许多人都有,而我的反应这么严重,是由于炎症与抗炎反应平衡失调,炎症侵袭了全身器官和组织引起的。经历过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我明白到千万不能忽视身上的小病小灾,否则养痈成疾,后患无穷。
点评: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足湿气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足时痛时痒,时轻时重。大多数人都认为足癣只是小毛病,甚至在民间还有“足湿气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治好了足癣就会生大病”的说法。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足癣轻者仅表现为足部红斑、水疱及脱屑,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者,则可出现足部皮肤增厚、粗糙、失去弹性,容易裂开而引起出血和疼痛;严重者则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流脓,甚至导致下肢出现丹毒。以及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由于对足癣的不重视,较少有人到医院正规治疗,常常自行在药店买药膏外用;常因为用错药物导致足癣加重,或者治疗不彻底,症状缓解后不久又复发。
足癣可以根治,但是治疗方案根据其类型不同而不同。且疗程要足够,因此足癣患者应该到医院向医生咨询,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另外。患者应注意足部卫生,穿透气的鞋袜,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浴盆、毛巾等,以防再次感染真菌,导致足癣复发。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责任)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同样,细菌、真菌、病毒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也开始活跃起来。皮肤科专家称,未来几个月时间里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尤其是真菌感染的疾病,比如足癣、花斑癣和体股癣。这类真菌病“好治难防”,容易反复发作,所以,趁现在真菌还没有猖獗时,“老癣民”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并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以防再受“癣病”折磨之苦。
来袭原因:天气潮湿 真菌出动
2月2日立春了。这几天广州中午的气温已经高达20多摄氏度,但湿度却不低,早晨轻雾缭绕,湿度介于55%-95%之间。然而,在这样暖和潮湿的天气里,潜伏了一个冬季的真菌开始蠢蠢欲动。从现在开始,真菌感染的患者将会明显增加,比如足癣、花斑癣、体股癣将会占到门诊量的20-30%。
“在门诊里,总会遇到一些有些患者深受‘癣病’困扰,总是好了再犯,犯了又好,不过大多数会集中在春季复发。”赖维说,真菌感染除了与个人卫生有关外,还有“人群易感性”的问题。临床上发现,有些高级白领已经是相当注意清洁卫生了,但对真菌依然是“照染不误”。这说明“老癣民”对真菌抵抗力较弱,稍不注意可能在游泳池、健身房、溜冰场等公共场合,穿一次公用的拖鞋就能感染上真菌。
专家支招:彻底搞定癣病
“癣病好治却难防”。患上了足癣、花斑癣、体股癣等皮肤病只要选择正确的抗真菌的药物,用足疗程就能完全治愈。但很多人却是多年的“脚气”,年年春季复发。专家认为,要彻底搞定“癣病”,治疗和预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为了和远在西安的女友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情人节”,家住卫岗的董先生连续加了好几个班。上周五下午才脱身去商场为女朋友精心挑选礼品,然后连夜坐飞机去西安陪女友。昨天在西安,感觉右边小腿隐痛,当时只是以为走路走多了,没想到返回南京时,发现自己右小腿疼痛越来越厉害,整个右下肢站立时就像灌了铅一样,仔细一看整个右脚和小腿已经肿了起来,局部皮肤又红又亮,踝关节还被袜子勒出了一圈深深的沟。
医师介绍说,董先生右腿患上了丹毒,是一种急性的皮肤热毒病症。该病多发于小腿或面部,患处皮肤大片红肿,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患者常伴有高热、头痛、骨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医师提醒,丹毒本身并不可拍,但是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若不及时治疗,贻误病情会危及生命。进入春季后,人们活动增加,加上气候潮湿,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导致脚气发作,一旦感染就会诱发丹毒。该病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积极预防脚气;避免过度劳累,有旧疾者不要长时间站立;皮肤破损后要及时治疗,防止发生感染。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很多家庭都会为客人准备客用拖鞋,在给客人带来舒适的同时,它却成为了被忽视的卫生死角。
日前,《生命时报》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进行的调查显示,3308名被调查者中,98.2%的人认为,应当给客人准备专用的拖鞋,只有1.8%的人认为不应该。而且86.8%的人认识到了,不给客人准备专用拖鞋会传染疾病,8.8%的人还认为给客人准备拖鞋是一个家庭文明的象征。
但在实际生活中,只59.3%的家庭有客人专用拖鞋,26.5%的家庭给客人穿没有在家的家人的拖鞋,还有14.2%的人是把自己的拖鞋让给客人穿。也就是说,近五成家庭并没有给客人准备专用的拖鞋。“不给客人准备专用拖鞋是害人害己的做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主任技师曲建翘说,拖鞋是细菌丛生的地方,其中大多数是有害细菌,也是传播疾病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拿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棉拖鞋来说,脚与鞋子接触时间长了,容易出汗,在家洗完澡后也会沾有水,温暖黑暗潮湿的棉拖鞋内就成了细菌滋生繁殖的“沃土”,能导致脚臭脚气等,可能在家人间相互传染,也可能传染给穿你拖鞋的客人,同时客人的脚气也会通过拖鞋传给你,所以主人客人混用拖鞋非常危险。
为什么不给客人准备拖鞋呢?调查也显示,53.2%的人认为家里很少来客人,所以准备几双拖鞋比较浪费,26.5%的人认为给客人准备拖鞋太麻烦了懒得洗,选择家里没地板不需要拖鞋和节约的人也占到11.5%和8.8%。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广生说,如果家里客人少,条件允许的话,选用鞋套来代替拖鞋其实更好,算下来平均几分钱,还比较划算,节约储存空间,既免去了客人挤在门口脱鞋的尴尬,也省了拖鞋不够用的麻烦,还能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有客人拖鞋的家庭,客人拖鞋的清洗也是有讲究的。调查显示,22.1%的家庭从来没洗过客人拖鞋,35.4%的人只是想起来清洁一次,1周清洁1次的和1年清洁1次的人分别是11.5%和12%,只有19.5%的人是用1次清洁1次。也就是说近五成人几乎不清洁客人拖鞋。“客人拖鞋的清洁频率要看使用的频率。” 曲建翘认为,客人用过的棉拖鞋最好是拿到太阳下晒晒,用紫外线消毒,如果是塑料拖鞋,建议根据使用频率,隔一段时间用84消毒液清洁一次。宋广生主任也建议,棉拖鞋可以直接放在洗衣袋里,用洗衣机清洗,如果不方便用洗衣机清洗,还可以用旧牙刷刷洗。此外,尽量每周晒晒拖鞋,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不少病菌。棉制的拖鞋如果质量好,可以清洗后再储藏好,但最好不要让拖鞋超期服役,用一年左右就该换了。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密码1:罪魁祸首是真菌
引起脚气(又称香港脚)的病原菌是真菌,真菌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无害,有的还有益,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以致病。引起脚气的主要是真菌中的红色癣菌、絮状癣菌等,也有不少是白色念珠茵。
密码2:分型施治是重点
脚气有不同的类型,在治疗上也不尽相同。但往往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医生,在治疗脚气时,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脚气类型,随便拿上一些脚气药水就给病人用,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病人病情加重,愈治愈坏。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并发症,因此分型施治是重点。
丘疹鳞屑型
症状表现有小片的红斑,红斑的周围有丘疹,比较痒。这种脚气最常见。 对策:使用外用抗真菌药,如达克宁和孚琪,早晚各用药一次,一般一周就可搞定。但是切记要在症状消失后巩固用药一周。
角化过度型
这种脚气患者一般没有痒的感觉,夏天出现脱皮,冬天出现裂口。
对策:外用药脚癣药膏或1%~3%克霉唑霜等。
水泡型
水泡型脚气一般手脚都有水泡,很痒,一定不要挤破这些水泡,以免继发感染。
对策:要选择既有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如派瑞松、益肤清、酮康王等。
趾间糜烂型
这类患者的脚趾之间是浸泡性腐烂的,皮肤发白。皮肤的表面保护层没有了,所以应使用收敛类药物。
对策:可用醋酸铅每晚浸泡,再搽上达克宁或孚琪,最后上些爽身粉或滑石粉。
推荐阅读:脚气治疗我有法宝,详情:根治脚气“四大法宝”
以上,只是对脚气的一般分型处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斯皮仁诺片剂、兰美抒片剂等,这类药物价格虽比较昂贵,但疗效确切。
我国足癣发病率很高
有资料显示,一个人在一生中发生足癣的概率超过80%。目前我国还没有确切的足癣流行病学资料,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差异很大,东西海拔相差明显,因此局部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发病情况。总体来说,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发病率较高,内陆沿海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超过60%,而我国北方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也在5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罹患足癣,特别是成人中足癣的发病率更高。
有意思的是,我们曾经在一次全国皮肤科年会上对与会的皮肤科大夫进行了足癣的调查,发现足癣患病率达到42%。中华医学会开展的300万人足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有超过六成的足病为真菌感染,其中足癣的发病率是45.2%。
足病有五大误区
谈到足病,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癣和甲癣,其实在足病中有接近一半的疾病是一般的湿疹、皮炎或者甲病。常见的足病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感染性疾病,包括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前者最常见的是足癣(俗称脚气)和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后者如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二是局部慢性磨损性疾患,如鸡眼、胼胝(俗称脚垫);三是足部角化病,如掌跖角化病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但大多局限于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上,往往忽略了对足部健康的关注,而且对足病及其防治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足病只是小问题,根本不算病。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足病不仅是一类疾病,而且是常见病、多发病。误区二:足病治不治无所谓。误区三:真菌不会轻易传染。误区四:许多足病不治也能好。误区五:灰指甲很难治愈。
正是人们认识上的种种错误,使得足病不受重视。然而研究显示,足癣和甲癣是可以在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播的,并且足癣和甲癣还可以相互感染。有些足病可以造成双足的承重功能下降,还可以继发细菌感染等。
足癣对人体危害巨大
足癣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足癣和甲癣可以产生瘙痒,严重时产生疼痛,虽然轻者不会感到明显不适,但身处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时会产生自卑感。另外,足癣、灰指甲具有传染性,势必会影响家人的健康,因此足病预防不可小视。由于患者重视不够,不仅难以治愈、容易交叉传染,严重的足部真菌感染还与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
足癣还会继发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果治疗不积极,抓挠后极易引发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癣、体癣、头癣等。更严重的是,搔抓会导致局部细菌感染,可发展成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丹毒,可谓后患无穷。
真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们生命力很强,不怕冷、不怕光、不怕干燥,即使离开人体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也不一定死亡。一项针对“皮肤真菌感染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发现,85.4%的患者与其家庭成员感染的致病真菌相同。这个数字有力地证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真菌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对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年人有较强的传染性。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 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型”;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型”。多数病人呈亚急性发作,病情较轻。这种病的治疗主要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
脚癣,又名香港脚,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此病较顽固,病程较长。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手癣和足癣都是由于真菌感染手足皮肤所致的疾病。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脚气”。虽然引起手足癣的真菌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为皮肤癣菌所致。它主要由共用拖鞋、浴巾等卫生用品传播,利用公共洗浴设备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为高发人群,此外还可在家庭内传播。足癣发病率高于手癣,且常常为手癣的传染源。
足癣一般夏重冬轻,足汗较多者,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指间糜烂往往会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且多先从一只手开始,如不治疗经若干年后可发展至双手。由于手是用来干活的,所以患手癣后常常造成新的传染,如导致体癣、股癣等。
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如任其发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最终发生指趾甲的感染而形成甲真菌病或称为甲癣,甲癣较手足癣更顽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轻视手足癣,它会导致更严重和更顽固的病症,应当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大的方面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口服治疗往往仅用于皮损范围大、顽固、外用药难以奏效的病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病理改变
硫胺素在体内先经磷酸化成焦磷酸硫胺素,后者作为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亦参与磷酸戊糖旁路的酮基移换作用。硫胺素的缺乏不仅影响糖代谢,亦涉及脂肪酸及能量代谢,使组织中出现丙酮酸、乳酸的堆积。此外脑细胞内丙氨酸产生过多而天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生成减少皆为各系统导致功能障碍的生化基础。
病理病变可见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有节段性变性和髓鞘脱失。下肢最长的神经如坐骨神经最先受累。有雪旺(Schwann′s)细胞水肿、空泡变性甚至崩缩。颅神经(第Ⅲ、Ⅵ对)、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也有变性。软脑膜有充血,小动脉周围有针尖样出血。间脑、延脑附近有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心脏则因心功能不全扩张肥大,尤以右室更甚。显微镜下见心肌纤维细胞及间质水肿,重者细胞变性坏死。肺动脉、全身周围毛细胞血管和小动脉亦见扩张。
硫胺素缺乏时,增多的丙酮酸可抑制胆碱乙酰化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又由于焦磷酸硫胺素生成减少,胆碱酯酶活性加强,乙酰胆碱的水解也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影响。因此胃肠疲乏蠕动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糖代谢的障碍又使细胞功能下降,乃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病理可见肠道充气扩张、粘膜出血,滤泡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此外,肝和肾脏有瘀血和脂肪变性。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婴幼儿也很容易被传染上脚气,而且一旦染上非常难处理。
爱护孩子的小脚丫,首先父母要从自己做起。门诊中我们了解过,有些家庭的父亲脚上有脚气,母亲有阴道炎。这样的家庭孩子脚上真菌感染的几率特别大,真菌“长途跋涉”的能力非常强,这一点父母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皮科主任医师告诫广大家长:婴幼儿也很容易被传染上脚气。
医生强调,父母一方是脚气患者的,一定要注意将孩子的洗漱用品与大人严格分开。孩子洗澡、洗脚后,要用棉签把脚趾缝里的水擦干,尤其是较胖的孩子,其趾缝里面很容易残留水分。
因为,小脚丫缝的温度并不比腿窝和脖颈的温度低,再有一定的湿度、水分帮忙,就容易造成真菌滋生,更容易被父母的脚气感染。
但是,即使擦净了水,小脚丫因为出汗还可能照样滋生真菌,怎么办?
主任说,如果给小婴儿或幼儿穿上棉制的薄线袜,就可以减少这样的担心了,因为棉制的小袜子会随时吸净小脚丫缝里的水分。
防止大人的真菌传染给孩子,即使大人没有脚气,也不要把大人与小孩的衣物放在一起,小孩的衣物最好在开窗的阳光里晒一晒。
即使爸爸没有脚气,妈妈没有妇科炎症,也一定不要抱着小儿一起泡在澡盆里,给小儿洗澡之前,和做完家务抱小儿之前,最好先洗一下手。
孩子的鞋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穿之前最好能先放在室外晾一晾、吹一吹。有朋友和亲人来访,最好给客人穿鞋套,避免使用拖鞋,造成真菌交叉感染。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它主要由共用拖鞋、浴巾等卫生用品传播,利用公共洗浴设备的人群如矿工、运动员等为高发人群,此外还可在家庭内传播。足癣发病率高于手癣,且常常为手癣的传染源。
足癣一般夏重冬轻,足汗较多者,冬季也可以发生。长期不愈的指间糜烂往往会继发链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见病因。
手癣往往继发于足癣,且多先从一只手开始,如不治疗经若干年后可发展至双手。由于手是用来干活的,所以患手癣后常常造成新的传染,如导致体癣、股癣等。
无论是手癣还是足癣,如任其发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最终发生指趾甲的感染而形成甲真菌病或称为甲癣,甲癣较手足癣更顽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能轻视手足癣,它会导致更严重和更顽固的病症,应当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很多,大的方面可分为外用药物和口服全身用药两大类。口服治疗往往仅用于皮损范围大、顽固、外用药难以奏效的病例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
一人患脚气,全家都遭殃
“脚气”即足癣,也叫“香港脚”,是一种由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主要症状表现为红斑、脱屑、水疱等,有的患者还可伴有剧烈的瘙痒症状,人群患病率很高,可达20%~30%以上,尤其是广东等南方地区,夏季成人患病率高达50%~60%,还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煤矿工人、士兵、运动员等,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原因,更是易患脚气的高危人群。
脚气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如果患者没有及早发现并治疗,真菌便可能传染到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手癣(俗称鹅掌风)、股癣、甲癣(俗称灰指甲)等其他皮肤顽症,还有约40%的患者会并发细菌感染,导致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等疾病,甚至引起败血症,威胁生命。所以脚气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在皮肤科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下规范治疗,合理用药。
患者皮肤中真菌有可能遗留在鞋袜、拖鞋、毛巾和浴池等处,而与患者朝夕相处的家人在接触了这些物品后,很容易被感染。据一项调查显示,在35%的足癣患者家中有其他家庭成员罹患脚气。29%的患者是由家庭成员传染而得病,27%的患者曾传染过他们的家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传染大大增加了彻底治愈脚气的难度。因此,专家呼吁对于脚气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治疗。
脚气治疗“误区”逐个数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脚气的复发率非常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两次以上。面对反复发作的顽症,很多患者误认为脚气是“不治之症”。难道脚气就真的治不好吗?专家表示,其实脚气是完全可以根治的,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只使用外用药治疗,而在治疗期间,又难免有些疏忽,导致治疗不规范、不科学,所以很难做到“斩草除根”,主要表现在:
提前停药。例如,用唑类外用抗真菌药需一天涂抹两次,每次涂抹花费十几分钟,连续治疗4~6周,而调查得知大部分患者在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时都坚持不到2周,当然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遗漏盲点。患者在涂抹药物时往往会只涂在有明显症状的病灶处,而一些潜在无症状的病灶会被遗漏。在条件成熟时,这些病灶还会发作。还有某些类型的足癣,比如角化过度型,外用药不易渗透,在治疗部位达不到有效的抗菌浓度,所以疗效也不会很理想。
不适合用外用药的用了外用药。如,一些趾间糜烂型脚气患者,直接使用外用药,局部刺激性大,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还有少数患者患有糖尿病、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肌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也不适合用外用药。
家庭成员没有同时治疗。你好了,但我没好,仍然共用毛巾、拖鞋等导致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反复发作。专家提醒,家庭成员中有两人以上患脚气的,最好同时进行治疗。
专家表示,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口服药、外用药物联合使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彻底地杀灭真菌。
中国第一皮肤病门户>>>皮肤科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