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潮湿、闷热,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湿疹、荨麻疹、日光性皮炎在此时都非常常见。在夏天,要注意一些主要的过敏原。

  尘螨

  夏季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于尘螨生活,尘螨常在毛织品如床单、地毯、被子上活动,夏天经常使用的凉席和空调上也会聚集尘螨。此外,尘螨的粪便、皮屑也会传播至室内其他地方,引起人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发作。

  因此夏季最好使用木质或塑料制家具,定期清洗凉席和空调过滤网,并加强室内的通风,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以杀死尘螨。

(夏季防过敏不可忽视) 

  日光

  说起日光,最常让人想到的过敏就是日晒伤了。对日光过敏的人,在夏季要特别注意防晒,出门前涂一些遮光剂,并打遮阳伞等。不过,也不能足不出户来躲避阳光的照射,夏季室内的过敏原并不比室外少,而且从少到多地参加户外活动,可以逐渐提高对日光的耐受性。

  食物

  夏季食物种类繁多,许多人喜欢在夏季吃海鲜、喝啤酒,而海鱼、虾等正是引发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的重要过敏原,食品中的的添加剂如调味品、色素、防腐剂等也可以导致过敏。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为了避免皮肤红肿、瘙痒,在夏季还是要适当禁口。

  饰品

  夏天人们穿的衣物少,光胳膊光腿的,爱打扮的人难免要佩戴一些首饰。而首饰的材质选择不对,可能也会引起皮肤过敏。

  首饰中的铬、镍是常见过敏原,加上夏季易出汗,汗液与饰品接触会引起接触性湿疹。若因佩戴饰物造成过敏,最好换用其他材质或干脆不戴。

  夏季过敏可选择抗组胺药控制病情,并辅以皮质激素类药物(皮炎患者慎用)。另外,夏季能量流失快,还应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从8月25日起至31日,下了几天雨的重庆终于让广大市民朋友感受到了凉爽!然而,也有不少怕冷的市民开始穿上了长袖长裤!可你知道吗?换季衣物不洗就直接穿可是会很容易让人过敏的,所以千万别偷懒!

  提醒:放置3个月以上的衣物易滋生螨虫

  一般来说,在衣柜内放置3个月以上的衣物容易滋生螨虫,大多还携带病菌和过敏原。所以换季时如果直接从衣柜里拿出来就穿,容易导致皮肤疾患,特别是那些贴身的衣物。

  除衣物之外,被单、枕套等床上用品也是滋生尘螨最大的场所之一,因此换季时衣物和床上用品都应晒过或洗过之后再使用。

  支招:预防皮肤过敏并不难 洗洗晒晒就好

  预防因螨虫产生的过敏其实也不难,洗洗晒晒就好了。据了解,晒衣物最好选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尤其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紫外线功效最强,晾晒时间以3小时为宜;

  但是丝绸类、化纤类耐日光性能差,所以不能在阳光下直接暴晒,最好放在阴凉通风处。专家建议,换季时节用45℃以上的热水把换季衣物洗一遍,可以更有效地消灭过敏原。

  清洗时,尽量别用那些香味大、强效去渍、增白的洗衣粉,因为这些洗衣粉可能会破坏皮肤角质层,造成皮肤粗糙易过敏,另外其中的有机氯、荧光剂等有毒物质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损害。

  技巧:轻轻松松一招就搞定衣服顽固毛球

  整理秋装时发现,不少衣服都起了不少毛球,此时家中还恰巧没有剃毛器?别烦恼!小编在这就教你轻轻松松一招就搞定衣服顽固毛球,赶紧学起!

  1.首先你需要准备一块新的洗碗用的菜瓜布。

  2.用菜瓜布对衣物轻轻擦拭,不要太用力,以免磨损衣物。最后用手或者牙刷清理到毛球就OK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试试看!

  读者:母亲今年87岁,过去吃药从没过敏症状,今年6月服用杏灵分散片过敏了,腰和腿有红色片状风疹,皮科医生说以后不能再用该药了。8月因头晕医生开了三种药又过敏了,从头到脚疹子出了个遍,用了十天药才好。像我母亲这样原来没有过敏症状,现在过敏了,应该找什么样的医生治疗,还能回到原来不过敏的体质吗?

  佟彤:过敏是因为免疫系统机能失衡,对外来异物防范过度导致的。所以,过敏一般有两个条件,首先是过敏原的存在,可以是药物也可以是食物甚至接触到的外来异物;其次是免疫机能要处于失衡状态。因此,过敏可以是阶段性的,不一定终生都过敏。同时,即便之前不过敏,但最近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了,原本不过敏的东西也可以引起过敏。

  我见过一个在海边生活了40年,吃了40年海鲜的人,50多岁的时候突然过敏了。有的人可能是过敏体质,有的人只是一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再这么敏感了。一方面因为免疫机能恢复了;另一方面因为免疫系统除了能识别外来敌人,还能有遗忘作用,称为“免疫遗忘”。例如一个人对某种食物或者药物过敏,一段时间不接触, 再吃的时候可能不过敏了。只不过遗忘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之后再从小剂量开始试着接触,就能发现是不是对这个外敌不再“记仇”了。

  你母亲如果属于严重过敏,应该直接用抗过敏的药物,同时停用引起过敏的药物,之后就顺其自然地等待吧。

    原标题:《过敏不一定是终生的》

  在重庆市江北区做房地产销售的刘小姐,今年27岁。两个月前朋友送了一盒具有美白祛斑功能的面膜。用了一个月,刘小姐感觉皮肤立即光滑了,白里透红,十分满意。坚持用了三个月后,却发现两颊皮肤经常红肿,偶尔还会瘙痒。于是,刘小姐试着服用了抗过敏药,瘙痒红肿也得不到缓解。无奈之下,刘小姐到西南医院皮肤科就诊,结果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皮炎。

  其实,刘小姐的遭遇并非个例。据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尹锐教授介绍,该院皮肤科接诊使用这些护肤品、面膜等造成的“激素脸”的患者,每天都有十几人,而且还有上升趋势。那么,什么是“激素依赖性皮炎”呢?得了这种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认识“激素依赖性皮炎”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简称,是因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发生在面部皮炎。简单来讲,就是指皮肤被你用过的激素产品导致的一种皮炎症状。

  近几年,随着化妆品行业的添加激素泛滥,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成为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特点为,患者在使用激素产品后,面部皮肤问题迅速改善,但不能根治,持续数周或数月停药后,则会出现红斑、丘疹、脓疱、干燥脱屑等多种问题;当患者重新使用后,症状又很快消褪。如再次停用药物,反跳性皮炎又迅速发生,而且比以前情况更严重。

  那么,得了这种病,怎么办?

  医生建议,治疗首先需要拥有正确的健康知识。由于本病易反复,疗程相对较长,常导致患者烦躁、焦虑、情绪悲观。因此,患者要有信心,充分认识到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其次,是加强日常护理,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易导致皮肤变薄,易发生炎症,皮肤屏障功能也被破坏,对外界各种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每遇日晒、风吹、炎热及食用刺激性食物,症状都会加重。

  因此,应配合冷敷、使用能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防敏、保湿医学护肤品,以降低皮肤敏感性。避免面部按摩。饮食上,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重点是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一旦发生可疑激素依赖性皮炎,应及时皮肤科就诊,切勿盲目用药。(华龙网整理)

  药疹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同一药物可以引起多种皮肤损害,如治疗关节痛的保泰松所引起的皮疹多半为多形性红斑、麻疹样红斑或猩红热样红斑,但亦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紫癜,个别情况下发生大疱性表皮松懈与剥脱性皮炎。另一种情况是若干种不同性质的药物却能引起相同的药疹,如青霉素、碘胺药、痢特灵、阿司匹林、非那西丁、胰岛素等都可以引起荨麻疹。可见,药疹的临床表现是相当复杂的。但是,药疹也并非一点规律性都没有。

  1、有一定潜伏期。初次用药后通常需经7-8天(最大范围4-20天)的潜伏期后,再次用药才发生药疹。但是病人过去若曾经用过某一种药物而且产生致敏症状,则在重复用药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皮疹。

  2、药疹的发生一般与用药剂量及其药理作用性质无关,对已处于致敏状态的人,即使用药量极小也可以引起发病。

  3、药疹痊愈后,再用结构类似的药物也可能诱发药疹,此叫作交叉过敏。

  4、病人常常对其他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性因素也较敏感,例如病人有进食鱼、虾后出现风疹块的病史,或每年春季因吸入某种花粉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史,这些人机体往往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易对许多类型的药物都发生过敏,这种现象叫做多价过敏。

  5、皮疹发生后,停药或用抗组织胺药进行治疗有效。

  如果病情符合上述特点,就应该提高警惕,或停止用药,或去医院进一步作皮肤试验,找出致病药物,根据医生的意见,采用适当措施。对于多数人来说,某一种药物所造成的过敏反应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只要细心观察,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寻找到自己对哪种药物过敏的。

(责任)

  怎样判断是不是药疹呢?一般应有用药史,且停药后皮疹消退。一般起病突然,皮肤发红、发痒并呈对称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药疹的疹型多种多样,其形态常是像某一种传染病或皮肤病的疹型,故可用该病的病名来命名,如荨麻疹、丘疹、红斑、猩红热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水疱、紫癜、湿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一、磺胺类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等易引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类药疹可在用药20天以后发生,初起为麻疹样、猩红热样,伴有畏寒、发热,继而全身潮红、肿胀,以手足面部为重。之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呈手套式、袜子式大片皮肤剥脱,有的指(趾)甲、毛发脱落、口唇红肿糜烂、眼结膜充血。严重的伴有肾、肝损害,并伴有高烧昏迷以致发生死亡。

  二、青霉素、痢特灵、水杨酸钠盐及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等容易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用药后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布于头面及四肢与躯干,并有此起彼消现象。较重者出现呕吐、发热及关节痛等。

  由上述药物引起的药疹比较多见。

  三、解热镇痛药、催眠药、镇静类药、碘胺类药物、青霉素及链霉素等类药物易引起固定型药疹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肛门、外生殖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四肢躯干也可发生,皮疹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水肿性红斑,在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和灼痛,停药即消退,如再服同样的药,在原来部位可出现同样药疹,故称固定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急,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的疹子为散在或密集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呈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猩红热样药疹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

  四、汞剂、奎宁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湿疹型药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水疱、丘疹、脓疱、糜烂和渗出等变化。往往由于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先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服用同类药,即可引起药疹。停药后即好转。

  总之,用药时发现皮肤黏膜有异常反应要立即停药,并查明原因,采取对策,以防止药疹对健康的危害。

(实习)

  一、发病原因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皮疹,严重时可累及多系统。其发病机理多半为变态反应所致,其它机理有毒性反应,过量反应,副作用及特异质等。

  二、护理诊断

  药疹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固定型药疹  此种最常见,常由磺胺、解热镇痛类、吡唑酮类及四环素类引起。病人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一个或多个,边界清楚。发于口腔、外生殖部位者,常发生糜烂、疼痛。停药1—2周后消退,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可长时间不退。再服该药时,可在原处及他处出现紫红斑。皮肤损害多见于口唇、口周围、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2.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与荨麻疹相似,可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等症状。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类、破伤风、抗毒素等血清制剂、痢特灵及水杨酸盐等。

  3.发疹型药疹  此类型较为常见。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类、链霉素、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药物。表现为麻疹样,红色针头至米粒大小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或表现为猩红热样,从面部向下发展,红斑相互融合,皱褶部及四肢屈侧尤为明显。本型药疹一般情况较好,无麻疹或猩红热的其他症状。

  4.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  较少见,常见药物有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吡唑酮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及青霉素等。起病急,病情凶猛,广泛皮肤红斑大小不一水疱,疼痛,皮肤易于剥脱而露出鲜红糜烂面,部分皮肤呈烫伤样,口腔、眼、鼻、胃肠道等粘膜及外生殖器皆可受累。伴有高烧,有时伴有严重的继发感染、肝肾损害、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等症状。

  5.剥脱皮皮炎型药疹  又称红皮病性药疹,较少见。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类、磺胺类、氨茶砜、青霉素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及重金属制剂等。药疹多发生于长期用药的病人,潜伏期一般在20天左右,初发皮疹表现为发疹型皮疹,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渗液、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可呈破手套及破袜套样脱屑,头发、指(趾)甲可脱落,可累及口腔、眼粘膜,常伴高热、寒战、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增高,易继发皮肤及支气管炎、肺感染等。

  6.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常见药物有巴比妥盐、磺胺类、解热镇痛类等。起病急,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状,如头痛、发烧,约经1天—3天后出现皮肤及粘膜红斑、水泡或大疱、糜烂,可见虹膜状皮损。口、眼及生殖器粘膜症状尤为明显,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三、护理措施

  1.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2.由于药疹及激素等均可致消化道粘膜损害、出血,因此应察看病人大便次数是否正常,有无胃肠道症状,定期作大便隐血试验。观察体温变化,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粘膜脱落所致呼吸道阻塞。观察使用激素后有无血压升高、头痛等不适症状。注意心率,有无心肌受损。皮疹观察。视其有无好转或加重,治疗中有无病情反跳及再次过敏,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预防皮肤及肺部继发感染,及时修剪头发、趾甲,每天进行皮肤清洁、消毒。嘱病人不要揉眼睛,以免发生险缘炎等。定期为病人作皮肤、口腔真菌、细菌等化验,并给予对症护理。定时翻身,皮肤受压处用海绵垫或气圈,预防褥疮的发生。嘱病人劳逸结合,禁烟、酒,保护肝脏,避免使用伤肝药物,如巴比妥、冬眠灵、驱虫药等,静脉输入葡萄糖注射液及维生素C。

  4.给予心理护理,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安慰、鼓励病人,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禁止使用已明确致敏的药物,慎用可疑的药物。发病期内勿用热水、肥皂洗澡,勿曝晒。

  四、治疗与急救

  1.禁用与致敏药物类似的药物及禁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开始以流食、半流食为好,进食前为预防疼痛,可外涂1%—2%地卡因液或2%—5%地卡因液。可采用全身暴露疗法。

  2.坏死上皮及时清除,翘起皮损可剪除,如有水疱,应在消毒后抽疱液,糜烂面用0.1%雷夫奴尔液或等渗生理盐水冲洗,外用紫草油、龙胆紫,预防感染可用多粘菌素1克、新霉素3克、杆菌肪1克、生理盐水500毫升混合后进行喷雾。

  3.会阴部、脐部及皱褶处,可外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尤其是大、小便前后,阴部粘膜糜烂渗出严重时,可用2%硼酸液或1%呋喃西林冲洗或湿敷。眼分泌物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常规用2%硼酸液洗眼,外用可的松四环素眼药膏,0.5%红霉素眼药水等保护结膜、角膜,如眼干燥,可外用鱼肝油点眼,鼓励病人多睁眼,以防粘连及角膜软化。外耳道部可用棉签轻拭,鼻粘膜可用棉签轻拭后,外用0.5%庆大霉素滴鼻或外用金霉素软膏。用2%苏打水、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轻拭口腔、唇,可用洗必泰、嗽口液、含嗽液或爽口液漱口,外用锡类散、口腔溃疡膏。为防止粘膜出血,通常不给予吸痰,应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利于痰液排出。

  常因口服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止痛药后,于服药的一日内,甚至数分钟突然发病。表现为龟头处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大小不定,中央呈紫红色肿胀,周围色红,局部可有痒或灼热感。严重者中央迅速发展为水疱,破溃后形成湿烂面,经十多日才能愈合,且多遗有色素沉着,须经数月至一年才能逐渐消退。以后,患者每服该致敏药物,患处皮疹就会复发,而且面积会越来越大。

  本病诊断不难,有服药史和上述症状者容易确诊,尤其有复发史者诊断更易。龟头固定药疹与血管性水肿的鉴别也不困难,有服药史,症较重的多为固定药疹。

  固定药疹的预防重于治疗。患者应牢记自己过敏的药物,在看医生时应主动说明,并且绝不能再用那些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停服致敏药物,轻者可外用抗菌素软膏,内服苯海拉明治疗。重者应及早就医,请医生诊治。
 

  药疹是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称为药疹。

  [主要临床表现]

  1.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 其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择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搔痒,可伴有刺痛。触痛等。

  2. 腥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 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米粒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分布。

  3.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渗液、结痂、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有臭味、粘膜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

  4.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呈烫伤样表现。

  5. 固定性药疹 本型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疹型,其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园形或红斑、鲜红设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

  药疹是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称为药疹。

  [主要临床表现]

  1.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  其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择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搔痒,可伴有刺痛。触痛等。

  2. 腥红热样或麻疹样发疹型  呈弥漫性鲜红色斑或米粒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分布。

  3.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渗液、结痂、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有臭味、粘膜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

  4.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呈烫伤样表现。

  5. 固定性药疹  本型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疹型,其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园形或红斑、鲜红设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

  [治疗原则]

  1. 停用致敏药物。

  2. 皮质激素治疗。

  3. 抗生素及其它药物治疗。

  4. 维持电解质平衡。

  5. 中药治疗。

  [护理重点]

  1. 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2. 给高旦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 加强五官及粘膜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对致敏药物应有显著标志,杜绝再次发生过敏。

  5. 保持被服及病衣清洁、干燥、平整。

  6. 严格无菌操作,对大疱皮损可在低位刺破引流或用空针吸出疱液,注意保护创面,有感染的表皮应予清除。

  7. 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以防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磺胺类、奴夫卡因、解热镇痛、镇静药、抗生素等药物,在使用前应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进行划痕或皮内试验。

  8. 鼓励多饮水,促进药物排出。
 

  固定红斑型药疹是药物性皮炎的一种类型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紫红斑,中央色深,边缘色淡,界清,直径约为1~3cm,中央可有水疱,1个或数个不等,1周左右可消退,留下灰黑色色素沉着,如再用该致敏药物,在原皮疹处出现同样皮疹。瘙痒。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若发生于龟头、外阴,常有糜烂、灼痛,愈合缓慢,此型致敏药物常为解热止痛剂、磺胺类。
 

  患者,男,10岁,因经常夜间尿床煎服中药补骨脂1剂,次日被阳光照射,当天晚上于头面、前胸、四肢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肿、烧痛。第3天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水疱。用中药煎洗,肌注苯海拉明,均未见明显好转入院。查体:T36.8℃,急性病容。皮肤科情况:头皮、面部、前胸及四肢远端皮肤可见大片弥漫性鲜红或暗红色斑片,红斑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疱,部分水疱已溃破,可见潮红糜烂面。触痛瘙痒明显,尼氏征阴性。既往曾口服补骨脂后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和水疱。诊断:光感型药疹。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10%葡萄糖酸钙静点,红霉素、维生素C、扑尔敏口服,局部用3%硼酸溶液湿敷及对症处理,1周后痊愈。

  讨论:补骨脂为豆科草本植物,功效是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但少数人应用该药经日光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于照晒部位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非照晒部位也可以发生。这种反应可持续甚久,在停用药后,患者即使无日光的作用也常保持过敏状态。因此,已知用补骨脂后出现光变应性皮炎的患者,当再次用该药后,无皮疹出现也应适当用药治疗,注意防晒一段时间。用补骨脂后出现药疹的患者,当皮疹和自觉症状消失后,尚需巩固治疗和避免日光照晒1月左右,方可停止治疗。

(实习)

  某患儿,2-3岁,12kg。因流涕、咳嗽3d伴发热半天来诊。曾在外院诊断为气管炎,经青霉素、病毒唑治疗3d,无效。既往无过敏史。查体温正常,皮肤无疹,鼻腔内有少许清亮分泌物,咽峡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水泡音、痰鸣音,心率110次·min-1,律齐,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5.74×109·L-1,L0136,N0159。诊为“咽2气管炎”。因头孢噻肟钠皮试阳性,给予阿奇霉素(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902,0.1g·支-1)011g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0滴·min-1,滴注约20mL液体时,出现颜面、颈、胸、腹皮肤弥漫潮红,呈现一些2~10cm、形状不规则、略高于皮肤表面、边界欠清、压之褪色的充血性皮疹,无对称性,伴瘙痒、烦躁,腹痛恶心呕吐2次(均为胃内容物)。停止输液给予10%葡萄糖酸钙5mL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mg静脉推注,10min后症状消失,皮疹消退。改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无不良反应。

  尽管我国药典收载该药时未列出使用该药要做皮试,但在使用该药时要谨慎,特别是患者首次使用该药时注意密切观察。当这类药(大环内酯类)在静脉滴注时,滴注的溶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应尽量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实习)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是“小病进药店,大病进医院”,自行购药的人增加,而新药的种类及应用亦不断增加,导致药疹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常见途径为口服和注射。本组报道的药疹大多为注射引起,占56.41%,是由于现在人们大多数都要求注射药物所致。

  由表1看出,麻疹样红斑型、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主要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与薛文辉等报道相似。本组报道麻疹样型红斑型多见有38例(48.72%),其次是荨麻疹型21例(26.92%),主要是由抗生素类、生物制品类引起,固定性药疹以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引起为主。与文献相同。

  药疹的形态多种多样,同一类型的药疹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所引起。本文报道的麻疹样红斑型分别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等近10类药物引起。而另一方面,同一种药物又可引起几种不同形态的皮疹,如本组报告的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等均可引起3种以上类型的皮疹,也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应认真鉴别确定致敏药。

  引起药疹的药物,国内文献报道已有数百种,就连普通的维生素K1也可引起药疹。本组抗生素类42例,占53.85%,与国内报道大致相同,而中药或中成药引起的药疹,国内亦有不少报道,本组报道的中成药占第四位,这可能是由于中药饮片的开发,中成药越来越多,引起药疹的几率有所增加所致,各科临床医生均要加以重视。

  本文报道的病例中年龄最小为25天,陶诗泌报道最小年龄为14天,这说明药疹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

(实习)

  1 过敏史及用药史 引起固定性药疹的药物主要有解热镇痛药、磺胺类、镇静安眠药及抗生素类。既往史发现去痛片过敏者15例,改用安定无药疹发生。

  2 观察病情,及时发现 固定性药疹好发于用药后6~24h,术后即对患者全身皮肤进行检查,术后3天内均应观测皮肤情况。对于出现的药疹,观测大小、皮肤颜色、水疱的变化,作好标志,了解病情进展,为治疗提供依据

  3 皮肤护理 ①定时翻身,2小时1次,防止皮疹部位压迫,加重损伤;②轻者无明显渗出者,炉甘石洗剂外涂6/d,达到干燥止痒作用;③当局部出现水疱、皮肤坏死时,可用细针抽出泡液,0.1%利凡诺每日换药;④患者术后抵抗力低,同时可能应用激素治疗,易出现感染,因此,应严格消毒,必要时给予隔离,病房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⑤保持床单干燥、清洁、平整,应用宽松病员服,避免不良刺激。

  4 药物治疗 轻者,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皮炎平软膏,重者,应及时应用激素等药物,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每日1次、3天,10%葡萄糖酸钙10ml每日1次、3天,根据病情调整治疗。

  5 心理护理 患者在非手术部位出现皮肤损伤,疼痛剧烈或瘙痒明显,患者可出现焦虑、紧张,护士要及时与之沟通,讲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案及大致愈合时间,了解其心理状态,安抚患者不必担心及慌张。

  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多饮水,忌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宜清淡,不可搔抓药疹部位,出院时详细交代患者及家属,避免再过敏,并在门诊病历上用红笔注明过敏药物名称。

(实习)

  苯巴比妥为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临床常作为术前用药,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大多数为固定性药疹,为局部皮损,但也有出现广泛性皮肤损害的报道,目前认为是致敏淋巴细胞介导的Ì型迟发过敏反应。

  本组患者有典型的固定性药疹皮损,而疾病种类、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均多样,苯巴比妥是唯一患者均使用的药物,因此确定其为过敏源。固定性药疹发现须及时,处理得当,一般不留后遗症,但由于再次用药后皮肤伤害会加重,可引起严重皮肤损害,本组2例有苯巴比妥过敏史,本次用药后皮肤损害重,行植皮术后治愈,因此询问过敏史至关重要。

(实习)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双小腿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2周余。查体见双小腿胫前侧2处暗红色的斑片,儿掌大小,形状不规则,上有多数丘疹、丘疱疹,密集分布,表面有少量灰褐色的结痂,边界不甚清楚,周围散在多数红色丘疹。临床诊断为亚急性湿疹。给予口服芙必叮片(地氯雷他定片,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5mg/次,1次/d;外用湿疹膏(海军总医院自备乳剂,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锌、硼酸、凡士林等)及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商品名尤卓尔软膏)各2次。于口服芙必叮半小时后,全身出现大片潮红斑片,以胸背部为著,其上可见多数风团,呈苍白色,颜面肿胀,瘙痒剧烈。再次本我科就诊。未见呼吸窘迫,腹痛腹泻。否认合并口服其他药物,以及近期进行药物治疗和进食鱼虾蟹等易过敏的食物,否认既往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T38.3℃,血常规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荨麻疹型药疹。停用芙必叮片,给予静滴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2.0g,5%葡萄糖250ml,1次/d,连用3天,随访1周痊愈,未见复发。

  2 讨论 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新的非镇静性选择性抗H1受体阻滞剂,为氯雷他定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体外试验证明功效比氯雷他定强50倍,体内强10倍,既有抗组胺又有抗炎症反应的功效,后者如抗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等。常用于荨麻疹及湿疹皮炎等有变态反应机制参与的疾病的治疗。口服地氯雷他定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嗜睡、乏力、咽炎、肌痛、痛经等。未见有引起急性荨麻疹型药疹报道。本例提示在用地氯雷他定进行抗过敏治疗时要谨防自身过敏的情况,特别是用其治疗急性荨麻疹迁延不愈时,应及时调整用药。

(实习)

  药疹类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morbiliform2scarlatiniformexanthesis,E)129例(69.4%)、荨麻疹型(urticaria,U)35例(18.8%)、固定型(fixeddrugeruption,F)13例(7.0%)、多形红斑型(erythemamultiforme,EM)3例(1.6%)、泛发性脓疱型(generalizedpustular,GP)3例(1.6%)、剥脱性皮炎型(exfoliativedermatitis,ED)2例(1.1%)和光敏皮炎型(photosensitivedermatitis,PD)1例(0.5%)。

  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主要由抗生素和中成药引起,分别为45/129(34.9%)和36/129(27.9%)。由抗生素和中成药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分别为16/35(45.7%)和12/35(34.3%)。61.5%的固定型药疹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致敏药物包括磺胺类、甲硝唑、喹诺酮类和阿莫西林。3例多形红斑型药疹中2例分别由左氧氟沙星和卡马西平引起,另外1例致敏药物不明确。3例泛发性脓疱型药疹分别由左氧氟沙星、血栓通和阿昔洛韦引起。2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均由血栓通引起。1例光敏皮炎型药疹由左氧氟沙星引起。

(实习)

  186例药疹患者中有明确的潜伏期者171例,大多为1~20d,服用既往过敏药物所致药疹患者的潜伏期较短,在1min~3d之间。其中1例因注射盐酸左氧氟沙星致敏者,在注射该药后1min后面部即出现红色丘疹,瘙痒,并进行性加重。186例药疹患者多数为轻中度药疹,对轻度药疹患者应停用致敏药物并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组胺药和外用药物对症处理为主。对中度药疹者应加用激素,如泼尼松10mgTid,3~6d,或肌肉注射得宝松。多数患者(148/171,86.5%)病程较短,经过治疗多在1~2周内治愈。部分患者病程稍长,如血栓通引起的1例剥脱性皮炎型患者45d后仍然有部分红斑未完全消退。左氧氟沙星和血栓通引起的泛发性脓疱型药疹约需30d皮损才能完全消退;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皮损消退需38d。对病程较长的药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Bid,7d后减量并改为口服,同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和敷外用药物等对症处理等。

(实习)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对在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门诊就医的186例药疹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药疹的主要原因为抗生素、中成药和多种药品合用。抗生素中喹诺酮类排在首位。喹诺酮类药物导致药疹最多与其品种迅速增长有关,如仅左氧氟沙星国内就有37个商品名。此外多种药物混用但致敏药物不明确导致的药疹比例仍较高(37/186,19.9%),这可能与用药配伍原则不严谨有关。

  本组病例药疹的主要类型是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129/186,69.4%)、荨麻疹型(35/186,18.8%)和固定型(13/186,7.0%),与文献报道相似。本组186例患者中因中成药致敏者占26.9%,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增多,因中成药适应证广泛,对其不良反应认识尚不足;2)中成药成分复杂;3)部分中成药制剂工艺有待提高。

  本组患者中有明确既往药敏史者72例,因多种药物合用不能明确致敏药物者为37例。这与患者缺乏基本药理常识和药物不良反应知识有关,也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过敏史的询问。药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是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北京同仁医院近2年来药疹的发生率占药物不良反应的40.8%,提示皮肤科医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及时报告责无旁贷。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