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肤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是药物疹患者,一旦医生诊断明确后,患者有许多问题,如:“医生,以往我用这些药都不过敏,怎么这次用了会过敏呢?”,“我服的可是纯中药制剂,怎么会过敏呢?”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医生开错了药”,凡此等等,均提示我们了解药物疹的一些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药疹无处不在
众所周知,药物是治病救命的根本,但药物又可引起种种不良反应却不一定为人人所知,古语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就包含这个意思。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药物反应,而药物疹就是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之一即药物过敏反应,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栓剂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因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表现。药物疹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除了药物的理化性质、剂量、疗程外,还与患者自身的过敏体质、家族遗传因素有重要关系。其中尤其与患者疾病时机体所处的健康状态、内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资料显示,患有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时用药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说明感染在药物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日晒下使用磺胺、四环素类或口服避孕药等易诱发药物疹,此类药疹紫外线照射是发病关键;纯中药及中西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冲剂、牛黄解毒丸、保婴丹等也可引起药物疹,就连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也有引起本病的可能。当然临床上最常见引起本病的是抗生素类、抗癫痫类、解热镇痛类及抗痛风类药物。因此,任何人对任何药物、任何给药途径都有引起药物疹的可能。
提醒:关于药疹的几个认识误区
1.以前用过没有出现过敏的药物,再用也不会过敏。
2.皮试阴性的药物一定不会过敏。
3.外用药物不会引起过敏。
4.中药制剂不会引起过敏。
5.抗过敏、激素类药物不会引起过敏。
药疹可危及生命
药物疹对健康的影响远不仅限于皮肤粘膜的皮疹,瘙痒,严重者可累及身体的内脏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时发现药物过敏情况。对骤然发生于治疗过程中或停药一段时间的身上出现的皮疹要有所警惕。一般而言,初次过敏的药疹多在服药后4—20天经过一个致敏阶段而出现,但如果以前有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过敏史,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一旦出现以上异常现象应立即停用可疑过敏药物,及时到医院就医。
谨记:预防最重要
发现并及时就医固然重要,如何预防本病的发生才是关键。每一位患者都应牢记既往药物过敏情况,醒目地写在就诊病历上,明确地告诉主诊医生;患病后不擅自服药甚至一次服用多种药物,以免发生药疹后医生不能帮助确定究竟哪一种是致敏药。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的同一种药物往往有各自的商品名称,在不了解药物种类的情况下使用是很危险的。当然,有一些药物疹尤其是首次发生的情况,由于药物疹机理复杂,是很难避免的,这有赖于医患双方积极应对。
(责任)
适应症:
避孕[详细]
最高零售价:¥55/盒
网上药店:健一网CFDA
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反应叫做药疹。药疹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发生药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人的特异体质等密切相关。
怎样判断是不是药疹呢?一般应有用药史,且停药后皮疹消退。一般起病突然,皮肤发红、发痒并呈对称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药疹的疹型多种多样,其形态常是像某一种传染病或皮肤病的疹型,故可用该病的病名来命名,如荨麻疹、丘疹、红斑、猩红热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水疱、紫癜、湿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一、磺胺类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等易引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类药疹可在用药20天以后发生,初起为麻疹样、猩红热样,伴有畏寒、发热,继而全身潮红、肿胀,以手足面部为重。之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呈手套式、袜子式大片皮肤剥脱,有的指(趾)甲、毛发脱落、口唇红肿糜烂、眼结膜充血。严重的伴有肾、肝损害,并伴有高烧昏迷以致发生死亡。
二、青霉素、痢特灵、水杨酸钠盐及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等容易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用药后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布于头面及四肢与躯干,并有此起彼消现象。较重者出现呕吐、发热及关节痛等。
由上述药物引起的药疹比较多见。
三、解热镇痛药、催眠药、镇静类药、碘胺类药物、青霉素及链霉素等类药物易引起固定型药疹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肛门、外生殖器龟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四肢躯干也可发生,皮疹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水肿性红斑,在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和灼痛,停药即消退,如再服同样的药,在原来部位可出现同样药疹,故称固定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急,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的疹子为散在或密集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呈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猩红热样药疹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
四、汞剂、奎宁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湿疹型药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水疱、丘疹、脓疱、糜烂和渗出等变化。往往由于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先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服用同类药,即可引起药疹。停药后即好转。
总之,用药时发现皮肤黏膜有异常反应要立即停药,并查明原因,采取对策,以防止药疹对健康的危害。
(实习)
常因口服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止痛药后,于服药的一日内,甚至数分钟突然发病。表现为龟头处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大小不定,中央呈紫红色肿胀,周围色红,局部可有痒或灼热感。
严重者中央迅速发展为水疱,破溃后形成湿烂面,经十多日才能愈合,且多遗有色素沉着,须经数月至一年才能逐渐消退。以后,患者每服该致敏药物,患处皮疹就会复发,而且面积会越来越大。
本病诊断不难,有服药史和上述症状者容易确诊,尤其有复发史者诊断更易。龟头固定药疹与血管性水肿的鉴别也不困难,有服药史,症较重的多为固定药疹。
固定药疹的预防重于治疗。患者应牢记自己过敏的药物,在看医生时应主动说明,并且绝不能再用那些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停服致敏药物,轻者可外用抗菌素软膏,内服苯海拉明治疗。重者应及早就医,请医生诊治。
(实习)
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
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以是免疫性或非免疫性机理,但大部分药疹是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的药疹只限于少数服药的人,服用各种药品的人很多。而发生药疹的毕竟是少数,又由于变应性药疹不是药理作用或毒性反应,药疹和用药的剂量无关,极微量的药物能使高度敏感的人发生严重的药疹。
四型变态反应:血清、疫苗等药物是蛋白质构成的完全抗原,而若干非蛋白质性化学药品是半抗原和身体组织的蛋白质相结合,才成为完全抗原。机体接触抗原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免疫细胞致敏或产生足量抗体,再遇抗原性药物,则发生各种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某些湿疹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包括因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Ⅲ型包括血管炎、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等。Ⅳ型可有红斑及湿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结节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属于某几型的药疹可以同时存在。有些药物经光线作用可起变态反应而发生药疹,表现为红斑块、风团、扁平苔藓,可发生于经常暴光的部位,也可出现于非暴露的皮肤上。磺胺药、氯丙嗪、避孕药、四环素等药物常引起光变态反应。对某一些药物过敏者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另一种药物发生药疹。
少数药疹和变态反应无关。由于光中毒作用而发生的皮疹也和变态反应无关。但和药物浓度、特定波长和暴光量有关。有些人的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盐脱氢酶的活性有先天性缺陷、系由于隐性遗传,在服用肼苯哒嗪、砜类药物、磺胺药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有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而表现荨麻疹、血管笥水肿,也有的药物改变花生的烯酸的代谢途径,即抑制了环氧化酶,使花生的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减少。如服用非激素抗炎药物可发生药疹。总之药疹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有许多学说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习)
适应症:
避孕[详细]
最高零售价:¥55/盒
网上药店:健一网CFDA
因用药使皮肤、黏膜出现斑疹,称为药疹。药疹的发生可以是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也可源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一般说,绝大部分药疹并不碍大事,只要停止继续用药皮疹很快就可消退。但是,药疹中也有可危及生命的重症类型,如判断有错,未及时治疗,其后果非常严重。
在重症的药疹中比较有名的为中毒性上皮坏死溶解,特点是皮肤斑疹并不明显,类似大面积烫伤,有落屑,外表看似乎皮肤很健康,但用手指轻轻搓擦,表皮即可大面积剥脱,称此为尼科尔斯基现象;另一种比较有名的为渗出性多形红斑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呈大泡型红斑,也可累及眼、口、生殖器黏膜,重症可致盲,甚至危及生命。此二种类型均伴有高热。
另外,由苯妥莫、镇痉宁等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常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障碍,称为药源性过敏性综合征。
总之,具有危险性药疹具有三大特点:
1、形成水泡,并可见皮肤糜烂。
2、伴有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黏膜部位发疹。
3、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障碍。
(实习)
有少数过敏体质的人在用了某些药物后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皮疹,称为药物性皮炎,又叫药疹。引起药疹的药物多见于碘胺类药、止痛退热、抗菌素、安眠药等。首次用药者,多在药后5-10天发病重复用药者,常在1天内发病。药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少见的有剥脱性皮炎。
(1)固定性红斑:它的特点是:在第一次红斑消退以后,如下次再用同一种药,可在原来发生红斑的部位再次发生红斑。红斑常见于手足背、躯干、口唇、阴茎等处。停药后逐渐消退,留下明显的色素斑。
(2)麻疹样红斑:又称猩红热样红斑。皮疹常由面颈部迅速扩散到躯干和四肢,为针帽大小,鲜红色或大片红斑,很象麻疹或猩红热,伴有瘙痒。一般2-3周可逐渐消退。
(3)剥脱性皮炎:常在用药20天后发病。开始时可出现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以持逐渐加重,全身皮肤特别是面部浮肿、起疱、渗液。常伴有高热,甚至发生心、肝、肾等内脏病变,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在好转过程中可出现在大量脱屑。
[治法]:解毒凉血,利湿
金银花15 荆芥10 丹皮12 紫草12 滑石15 土茯苓30 黄柏12 鱼腥草20 薏苡仁15 石斛15 白术15 麦冬12 白藓皮15 甘草4
(实习)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1、有用药的病史,包括内服、注射、吸入、滴入、口含、漱口、灌肠、栓剂、外用等。初次用药潜伏期长,一般7—10天才发病。如病人过去用药时就已过敏,复发病例中用药后1—2天即可发病,最短者为几分钟。
2、由外用药物引起者,全身症状不明显。由内服药物引起者,往往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畏寒或发热(这种“药物热”的热度高低不等),部分病例伴有内脏(如肝脏、肾脏)损害。
(实习)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1、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潜伏期;
3、发病突然,皮疹对称,泛发(固定型药疹除外)颜色鲜艳等;
4、自觉瘙痒;
5、重症伴粘膜、内脏器官及全身症状。
(实习)
人的面部不仅血运丰富,而且许多部位(如鼻口三角区)的血管都与大脑相通。因此,面部皮肤病(如痤疮、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不可随意往脸上涂抹药物,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下面就介绍几种不能用在面部的药物。
1、含有粉质颗粒的洗剂如炉甘石洗剂等。这类洗剂中均含有不溶于水的矿物粉,这些矿物质颗粒能阻塞皮脂腺的导管口,使皮脂腺分泌物的排出受阻,这样就很容易诱发皮脂腺炎和毛囊炎。
2、以酒精为溶剂的酊剂如抗敏止痒水(即复方苯海拉明搽剂)、皮炎宁酊等。这些酊剂一般都是以75%或95%的酒精为溶剂,而这种浓度的酒精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再加上一般人面部皮肤的表皮层都很薄,所以,将酊剂用在面部后很容易引起面部真皮内的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另外,面部涂用酊剂后,还会出现灰黑色的色素沉着斑。
3、含有光敏物质的外用药如皮炎平软膏、无极膏、止痒药膏等。此类药物中均含有光敏物质(如薄荷脑、樟脑、冰片、苯唑卡因等),这些光敏物质在光线的作用下可与皮肤中的蛋白质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会导致用药者的面部皮肤出现灼热、瘙痒,或弥漫性红肿和大量的小水疱,甚至发生糜烂。
4、氟化类强效皮质激素霜如肤轻松霜、复方咪康唑霜、地塞米松霜、康纳乐霜(即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宝龙康霜等。患者在面部使用了这类含有氟分子的强效皮质激素后,很容易发生皮肤萎缩、多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
5、其他有损面部皮肤的药物例如含染色剂的外用药(如高锰酸钾溶液、雷弗诺尔溶液等)和腐蚀剂(如水杨酸火棉膏、石炭酸溶液、三氯醋酸溶液等),均不能用于治疗面部皮肤病,否则易造成皮肤损伤。
总之,在面部使用外用药时,一定要重视它们的副作用。否则,用药不当反而会诱发许多并发症,不但会加重面部皮肤的损害,也影响患者面部的美观。
(实习)
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反应叫做药疹。药疹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发生药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人的特异体质等密切相关。
怎样判断是不是药疹呢?一般应有用药史,且停药后皮疹消退。一般起病突然,皮肤发红、发痒并呈对称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药疹的疹型多种多样,其形态常是像某一种传染病或皮肤病的疹型,故可用该病的病名来命名,如荨麻疹、丘疹、红斑、猩红热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水疱、紫癜、湿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一、磺胺类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对氨水杨酸钠、保泰松等易引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类药疹可在用药20天以后发生,初起为麻疹样、猩红热样,伴有畏寒、发热,继而全身潮红、肿胀,以手足面部为重。之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呈手套式、袜子式大片皮肤剥脱,有的指(趾)甲、毛发脱落、口唇红肿糜烂、眼结膜充血。严重的伴有肾、肝损害,并伴有高烧昏迷以致发生死亡。
二、青霉素、痢特灵、水杨酸钠盐及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等容易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用药后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布于头面及四肢与躯干,并有此起彼消现象。较重者出现呕吐、发热及关节痛等。
由上述药物引起的药疹比较多见。
三、解热镇痛药、催眠药、镇静类药、碘胺类药物、青霉素及链霉素等类药物易引起固定型药疹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肛门、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四肢躯干也可发生,皮疹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水肿性红斑,在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和灼痛,停药即消退,如再服同样的药,在原来部位可出现同样药疹,故称固定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急,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的疹子为散在或密集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呈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猩红热样药疹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
四、汞剂、奎宁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湿疹型药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水疱、丘疹、脓疱、糜烂和渗出等变化。往往由于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先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服用同类药,即可引起药疹。停药后即好转。
总之,用药时发现皮肤黏膜有异常反应要立即停药,并查明原因,采取对策,以防止药疹对健康的危害。
(实习)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药疹,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较复杂,可模仿许多疾病的发疹、故药疹必须与相关的发疹疾病鉴别。
一、传染病(麻疹、猩红热):无用药史,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皮疹色泽不如药疹鲜艳,自觉不痒或轻痒,传染病还有各自固有体征,如猩红热有杨梅舌及口周围苍白圈,皮肤转白试验阳性。麻诊颊粘膜可查见科氏斑。
二、非药致敏的荨麻疹、多形红斑等;无服药史,病情较缓和、疹色较不鲜艳,皮损广泛分布稍差,主观痒亦较轻。
(实习)
在门诊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皮肤病患者,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瘙痒症状,都自购外用药乱搽。如急性荨麻疹、夏季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急性湿疹等,为了当时止痒,多选用风油精、酒精、白酒、六神花露水、红花油等外搽。殊不知用后非但不起治疗作用,相反刺激皮肤,导致皮肤过敏,使皮疹更加潮红扩展,瘙痒症状加剧,延误了治疗时间。
笔者曾遇一位女性患者,因虫咬皮炎自用皮炎宁酊外搽,结果刺激皮损潮红蔓延,最后全身脱屑继发剥脱性皮炎。特别是青年女性面部稍有痒感,或起痤疱(粉刺),以皮炎平、派瑞松等外搽,最后导致激素性皮炎者屡见不鲜,有的长期使用还会形成依赖性。
夏秋季节常发于股内侧、臀部、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股癣、体癣,部分患者习惯使用皮炎平、肤轻松、乐肤液等长达数月,不仅无治疗作用,并造成皮疹扩展,而给正确治疗带来难度。
总之,患皮肤病后不要为了当时止痒,随便乱搽药物,要去医院皮肤科诊断清楚,对症治疗,以免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实习)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药疹,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药疹并发的肝损害,常易被诊为麻疹和传染性单核细胞性增多症的肝脏并发症;药疹的肾损害也可被误认为是猩红热导致的蛋白尿。
药疹常呈对称性,多伴有瘙痒,皮损常可见到渗出现象或血管性水肿、靶型改变等。对于药疹患者应该查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肝功能,以明确有无骨髓抑制、肝功损害等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预防常识:
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外用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皮肤粘膜急性炎症反应,往往引起全身性的变化。轻症药疹一般治疗即可,但重症药疹一定要前往专科医生处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患过药疹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过敏药物记录下来,以后避免再用类似药物,这样才能杜绝再次发生药疹。
(实习)
赵女士脸上出了一些又红又痒的小痘,让她很苦恼,用了皮炎平外抹,刚开始效果还确实不错。没想到停用一段时间后,脸部皮肤又发红长痘,开始出现大量皮疹、脱屑,伴瘙痒。而再涂上皮炎平后,皮肤就又和好如初。反复多次,她实在忍受不了,就到医院检查,原来,她所使用的皮炎平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成分,长期外擦,皮肤就会吸收大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导致皮肤“上瘾”,即患上了“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指由于较长时间持续或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因突然停药,使原发皮损恶化或在用药部位出现新的皮损,伴有瘙痒、灼痛等症状。如再使用糖皮质激素,症状和体征可很快改善,若再次停药皮疹又会复发,并逐渐加重。迫使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造成激素依赖性皮炎。最常见的类型为局部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其次为皮肤色素沉着或减退,再次为皮质激素性痤疮、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等。我们熟知的皮炎平、肤轻松软膏、皮康王软膏、氢化可的松软膏、醋酸泼尼松软膏等都是含激素类药物,虽然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作用,对一些炎症性,变态反应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一些皮肤病症状加重甚至恶化,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所以奉劝爱美的女性,面部出现疹子时,最好求助于皮肤科医生,不能什么皮炎都用激素药膏。如果要用也只能短期使用,每次用药不宜超过两周,若超过两周者需采用间断疗法。在用量方面宜控制,每周剂量不超过50克,并要避免重复使用激素药膏。如果遵照医生意见,就可以避免皮肤“吸毒上瘾”,让你永保光彩照人的容貌。
(实习)
您是否正在反复不当的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各种皮肤病?由于人体一旦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停药后原发病变不但会加重,还会产生继发的赤红、触痛、瘙痒、脱皮、干燥、裂口、脱屑等副作用,使患者痛苦不堪。
而目前的常规治疗又普遍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较为棘手,其治疗方案是以抗菌素、维生素及脱敏药物治疗的同时,继续使用激素药物治疗,逐渐减量至撤除停用。这种治疗方法显然有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患者精神压力大等局限性,既劳民又伤财。
激素性皮炎处理
第一,脱敏,皮质类固醇激素常常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为自由基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各类过敏症状随之将至,为此要针对长期使用激素药导致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及皮肤发皱老化等症状,深入人体细胞,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帮助皮肤彻底摆脱对激素药的依赖性,迅速恢复并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
第二,排毒,由于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因素,各类激素药已经被皮肤大量的吸收,大量的毒素也不断在身体内沉积,机体的内分泌与免疫功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必须先彻底排出体内的药物毒素,避免体内药物成分过多,影响抗过敏产品的吸收。
第三,消炎,直接作用于激素依赖性皮炎造成的受损部位,加速肌肤修复,增强组织代谢能力和白细胞吞噬能力。迅速消炎、消肿、促进炎症消散并加速创面修复。
(实习)
药物的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过敏是不是药疹呢?
一、用药史:判断药物过敏一定要有用药史,最常见引发药物过敏的药物主要有:①抗生素类,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②磺胺类。③解热、镇痛类,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鲁米那、眠尔通、泰尔登、苯妥英钠等。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药也可引起药疹。单味药引起药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丹参、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风等;成药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另外,有些复方中药部分为西药,使用时更应注意。
二、潜伏期:发生药物过敏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过敏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过的药物,服用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出现过敏则需高度怀疑。
三、症状及体征:药物过敏的皮疹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紫瘢样、玫瑰糠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形或剥脱性皮炎型等。皮疹一般伴随较为严重的瘙痒。除固定性红斑和荨麻疹样药物过敏外,其他各类药物过敏均为对称和全身分布,皮疹发红、色泽鲜艳。有时可有粘膜损害。皮疹一般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您怀疑身患药物过敏,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
(实习)
预防: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的写在病历上,以引起复依医生的注意。并劝告病人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成药和化学结构式相关而可可易引起交叉反应的药物。
(3)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
(实习)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药疹,它是各种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粘膜的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
预防: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的写在病历上,以引起复依医生的注意。并劝告病人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成药和化学结构式相关而可可易引起交叉反应的药物。
(3)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
(实习)
①固定型药疹:是最常见的类型,即每次发作都在原来的部位反复以同一形态发生药物性皮炎。好发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口唇、外阴等部位尤为多见。如再服该药,会在原部位出现同样的皮疹,且面积可增大,部位可增多。
②荨麻疹样药疹:发病突然,全身对称性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以后蔓延到四肢及躯干。皮肤瘙痒,病人感到畏寒和发热。
③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型潜伏期长,初期如麻疹,继续发展全身皮肤渐红、肿胀,然后皮肤发生广泛性叶片状脱屑,反复不已。
④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此型药疹极其严重,发病较急。全身发生大面积水疱,擦破后露出大面积剧烈疼痛的糜烂面,像Ⅱ度烫伤那样露出表皮,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
(实习)
药疹和药物过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药疹,即药物性皮炎,是以皮肤粘膜的发疹为主要表现的药物反应,它是药物过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药物过敏,除药疹外还包括以下几种全身性的过敏反应。
(1)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严重而危急的药物过敏反应,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血液循环衰竭和昏迷等,有时危及生命。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大家一定不陌生。
(2)血液病样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血液系统的异常,包括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3)血清病样反应:通常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皮肤上出现“风疹块”、淋巴结肿大,有时还会出现心肌损害等。
(4)肝炎样反应:多数表现为黄疽、肝功能障碍、转氨酶(ALT)升高,常伴发热和皮疹,大多数病情可以逆转,重症者可以发展为急性肝坏死。
(5)药物热:是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全身症状。有时仅存发热而无皮疹表现,一时很难鉴别。
(6)其他:药物过敏还可能引起哮喘,诱发或加重红斑狼疮,或损害一些重要的脏器如心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累及眼耳等重要器官。
总之,药物过敏可引起多种多样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当然,在药物过敏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药疹,值得一提的是,后者在少数情况下,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参与,使它的表现较为复杂。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