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一

  组成: 当归20克 黄芪30克 艾叶10克 大枣10枚 香附15克 荆芥20克 麻黄10克 细辛5克 黄芩20克 陈皮20克 沙棘果25克 党参25克

  用法: 此为成人剂量,儿童酌减。日服3次,每次服药量约200毫升左右。

  功用: 养血,祛风,止痒。

  主治: 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验方二

  组成: 麻黄 连翘 荆芥 僵蚕 桑白皮 赤小豆 生甘草

  制用法: 各味药物均予常规剂量,小儿一般用1/3~1/2成人量,麻黄生用,煎时后下,全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主治: 丘疹性荨麻疹。

  加减: 若风盛痒剧,风团多,要酌加祛风药如防风、钩藤、蝉脱;若湿盛疱多且大,可酌加苡仁、车前子以加强利湿之效;若热盛皮疹红赤,可酌加栀子、黄芩以长清热之能;若平素血虚,面白舌淡,脉濡细,可酌加当归、生地、白芍、丹参以益其不足;若搔破皮肤,继发感染而生脓疮、糜烂,则本方宜去麻黄、僵蚕,加蒲公英、苡仁、败酱草等,重在清热解毒。

  验方三

  组成: 路路通10~20克 乌梅6~10克 地龙6~10克 北防风6~10克 蝉衣3~6克 丹皮6~10克 甘草3~10克

  功用: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

  主治: 过敏性皮肤病风热型,症见皮损为丘疹、红斑或风团,伴有轻度发热、口渴、瘙痒等症,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加减: 血虚者加当归;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有表证者加荆芥。

  非验方类:  

  荆芥6克,防风6克,大胡麻9克,威灵仙9克,何首乌9克,白藓皮12克,水煎前服。

 

  方1

  组成:生芝麻180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捣烂,装于薄布袋中,频擦患处。

 

  方2

  组成:鲜桃树叶适量。

  主治:荨麻疹。

  用法:反复摩擦患部,至愈为止。

 

  方3

  组成:地肤子100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2次,混合液缩浓至400毫升。成人每日1剂,2次分服,小儿酌减。同时,将药渣用纱布包好,趁

热涂擦患部。3天为1个疗程。

 

  方4

  组成:地肤子、何首乌各30克,益母草15克,荆芥、防风各10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每次加红糖15克,热服避风,取微汗。

 

  方5

  组成:浮萍、防风、蝉蜕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主治: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用法:加水泡15分钟,煮沸20分钟。每日1剂,2次分服。

 

  方6

  组成:徐长卿60克,白薇15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

 

  方7

  组成:败酱草30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

 

  方8

  组成:白杨树皮30克,白矾6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

 

  方9

  组成:苍耳子、浮萍、侧柏果各30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10

  组成:生石膏、地肤子各30克,知母、白僵蚕、粳米各9克,甘草3克。

  主治:荨麻疹。

  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方11

  组成:蛇床子50克,地夫子50克,苦参100克,白藓皮50克,虫蜕20克,荆芥50克,薄荷30克。

  主治:各种皮肤搔痒、湿疹、荨麻疹及过敏等。

  用法:水煎2次,合为一处,洗澡。如病变范围不大、或是小儿用量可酌减。

  注:本方为青囊主人多年的经验方。

 


 

  荨麻疹祖国医学病名为“风隐疹”。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始觉瘙痒,迅即出现扁平隆起 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肤色潮红、瓷白或无变化;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搔抓后 随即起条索状疹块,消退不留痕迹。甚则剧痒。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咽喉不利,甚至胸闷气憋,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

  运用经方桂枝汤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颇佳,处方为:桂枝10g,白芍10g,炙甘 草6g,生姜6g,大枣15g。剧痒难忍者加枳壳10g,风团暗红加当归10g。桂枝具有扩张毛细 血管消除水肿的药理作用,白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相得宜彰。

  总之,《伤寒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具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为治疗太阳中风 之主方。“中风”具有广泛之意,荨麻诊病因在“风”,风善行数变。荨麻疹是外邪袭表、 营 卫不和所致。临床中凡属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因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所致的皮肤病,均可用桂枝汤治疗。本方能治疗多种皮肤病,足见仲景组方用药之妙。


 

  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针刺的一种,在临床上,根据传统医学“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放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疗效明显。  

  放血疗法一般采用在双耳轮、双中指尖、双足趾尖,经消毒后用三棱针刺之放血,3天1次,5次为1疗程。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粘膜的暂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红斑和水肿反映。本病多由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再有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致使阴血不足,复受风邪而诱发。  

  荨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多突然发病,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淡红色或苍白色,有剧痒、烧灼或刺痛感。风团可泛发全身或较局限。此起彼落,消退而不留痕迹。原因较易追查,除去原因后风团迅速消退。慢性期则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病因不易追查,常经年累月不愈。  

  临床上在治疗荨麻疹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候、舌象脉象等全面分析,因人辨证,分型施治。辨证有风寒、风热、血热、脾虚、血虚等症。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时,出血量主要应根据荨麻疹病情而定,对新病较重,风寒、血热、风热等实证的患者,出血量要多一些;反之脾虚、血虚的患者则少一些。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也可以自肘静脉或静脉用注射器抽血。针刺和抽血的出血量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的总出血量不要超过200毫升,以免发生危险。  

  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患者立即感到风团减退,灼热刺痒感消失,无其他不适;有的患者伴有全身无力,头晕等现象,可适当给予高营养食品,休息睡眠好,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放血治疗的时间对新病实热证的病人可以连续放血两次,脾虚、血虚等慢性虚证患者间隔一到二周放血一次。经针刺放血治疗一至三次后,均有明显效果,也有的病人需刺血治疗6至8次皮肤才能恢复正常。放血疗法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一般勿需用其它抗过敏药物。 

  1、蟾蜍汤治荨麻疹

  [用料] 活蟾蜍3-4只。

  [制用法]去内脏洗净后放入砂锅内煮极烂,用炒布过滤去潭渣,留汤备用。搽洗患处,日3或4次。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用治丘疹性荨性疹。

  2、芋头茎猪排治荨麻疹

  [用料] 芋头茎(干)30-60克,猪排骨适量。

  [制用法]将芋头茎洗净,加适量猪排骨同炖熟食。

  [功效]除热散风。用治荨麻疹。

  3、芝麻根治荨麻疹

  [用料] 芝麻根1握。

  [制用法]洗净后加水煎,趁热烫洗。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用治荨麻疹。

  4、韭菜治荨麻疹

  [用料] 韭菜1把

  [制用法]将韭菜放火上烤热。涂擦患部,每日数次。

  [功效]清热,散风。用治麻疹。

  5、菜子油治肿毒风疹

  [用料] 生菜子油。

  [制用法]外搽患处,每日数次。治疗期间禁用水洗患处。

  [功效]解毒,消肿,祛湿。用治无名肿毒、风疹、湿疹及老年皮肤瘙痒。

  6、醋糖姜汤治风疹

  [用料] 醋半碗,红糖100克,姜50克。

  [制用法]醋、红糖与切成细丝的姜同放入砂锅人煮沸2次,去渣。每服1小杯,加温水服,每日2或3次。

  [功效]散瘀,解毒。用治因食鱼蟹等过敏引起的周身风疹,瘙痒难忍。

  7、白僵蚕芥穗蝉蜕治荨麻疹

  [用料] 白僵蚕10克,荆芥穗10克,蝉蜕5克。

  [制用法]水煎。日分2次服。

  [功效]清热止痒。用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荨麻疹,从肝论治,亦取得一定疗效。

  (1)肝气郁结型:反复发疹,常在精神抑郁,性躁激怒,或劳倦后,风团搔痒更甚,并有气闷叹息,胁肋疼痛,或气撑攻逆,舌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药用: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川芎、生甘草、菊花、薄荷等。

  (2)肝郁化热型:风团瘙痒,色红,头昏目赤,胁痛呕苦,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药用:龙胆草、黑山桅、淡子芩、生地黄、柴胡、菊花、白蒺藜、金银花、生甘草等。

  (3)肝火肠燥型:风疹瘙痒,鲜红,头痛,目赤,性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腹胀痛,大便秘结,肛门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以清肝通腑,表里两解。药用:防风、薄荷、连翘、金银花、当归、赤芍、淡子芩、桔梗、生甘草、大黄、芒硝。若大便不畅,或燥结不下,加更衣片,日3次,每次2片。

  (4)阴血不足型:瘾疹搔痒色淡,头晕目眩,情志抑郁,胁痛隐隐,舌红,口干,脉细弦或带数。治以养血柔肝。药用: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桑叶、菊花、赤芍、白蒺藜、醋炒青皮等。

  (5)冲任不调型:发疹常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加重,反复发作,经后消退,发病时伴有胸乳胀痛,腹痛,性躁易怒,月经不调,或量少,苔薄,脉弦,华色不荣。治以调摄冲任。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白芍、制香附、芜蔚子。月经过多去桃仁、红花、芜蔚子,加炮黑姜、炙甘草、乌药;胸乳发胀,结核触痛,加柴胡、失笑散;腹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

  (6)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体弱患者,风团色淡,或白,搔之略呈红色,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劳累加甚,面光,食少,神疲,欲睡,苔多薄润,脉濡细。治以调补气血。药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炙甘草、广木香、龙眼肉、白芍、生地黄、粉丹皮等。

  (7)肝肾阴虚型:瘾疹愈发无定,发时散在不密,颧红,眩晕,腰峻膝软,心烦,盗汗,舌光红,脉细数。治以壮水涵木。药用:生地、丹皮、山英肉、怀山药、制首乌、炙龟板、黄柏、赤芍、沙苑子、生牡蛎等。
上述各型(1~3为实证,4~7为虚证),无论虚实,大多数属于慢性。以下药物可随证选加。有外风侵入,可加荆芥、防风、薄荷、桔梗、羌独活、蝉衣、牛劳子等;如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可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如有虫积,可选加使君子、雷丸、榧子、南瓜子、摈榔等;搔痒不已者,可加白藓皮、地肤子、乌梅、土荆皮、蛇床子等。以上所给方仅供参考

 

  荨麻疹是一种非常痒且有疹的疾病。具有特殊体抟的人,会因接触到特定的药品、食品、动植物、或受到寒冷激而使皮肤发痒疹。

  急性荨麻疹大都可推測其病因,几天至十几天可痊愈。慢性则不然,病程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且不断地续发,不易根治。急性患无论采用中药或西药皆容易治疗,但一旦呈慢性化,西药不易治疗,須仰赖中药才可痊愈。也有一些症状中药难以治疗,经过抗组织胺剂治疗就轻易治愈,所以难以治愈时,千萬不要固执地采用中药,应视症状尝试各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基本上采用对症疗法与饮食疗法。前者是去除发病原因并设法止痒,后者则禁食刺激食物。 大体上荨麻疹可分为过敏性、非过敏性兩大类,中医治疗时不須考虑这二者的差別,多采用柴胡剂,其次为驅水剂。由此看來,中医治疗与水和代謝有关。

  其次有许多荨麻疹患者,是由于食用魚贝类或肉类所引起,此可采用香蘇散和橘皮大黃朴硝汤。后者本用于食物中毒所引起的上吐下泻,不过0有人曾因饮食不当而出现荨麻疹,于是试着采用本药方,结果效果奇佳。

  使用的中药为:

  实  证--小柴胡汤、橘皮大黃朴硝汤、茵陈蒿汤

  虛实间证--温清汤、桂枝麻黃各半汤、香蘇散

  虛  证--当归饮子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昆虫叮咬,冷、热、风、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萱麻等植物性刺激,食入鱼、虾、蟹等“发物”,注射血清、青霉素等药物,病灶感染或肠寄生虫感染产生的毒性物质刺激等。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创伤等也可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瘙痒难忍。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

  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

  处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处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处方: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主要采用内服法,如皮肤瘙痒难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煎汤外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很快消退,愈后不留痕迹,有剧烈瘙痒及烧灼感,与中医文献记载的"搭癌"或"瘾疹" 相似。本病一般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者多因禀赋不受,又食鱼虾等荤腥动风或不新鲜食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食滞,饮酒过量,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七情内伤,营卫失和,卫外不固,汗出当风,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也有因药物过敏而诱发等麻疹型药疹的。慢性等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伤及附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内热,血虚生风,或产后受风;或因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由此可见,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二者又可互相转化。因此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并根据挟寒、挟热不同,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本病日久则多属虚证,应配以益气养血之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本病的治疗应该强调几个方面。首先要认真辨证论治。

  1.风热型 多见于急性等麻疹。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兼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胸闷腹痛、恶心欲吐,脉浮数,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辨证属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2.风寒型 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色淡红粉白,遇冷加重。症状不多或有无汗头身痛,口不渴。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浮紧。证属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疏风止痒。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易怒,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质淡,脉沉细。证属明血不足,风邪束表。治宜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4.心脾两虚型 患者素体虚弱,面色眈白,口唇质淡,失眠多梦,健忘怔忡,心悸盗汗,常入夜起病,汗后发疹,皮疹色淡而痒。多见于精神型荨麻疹或人工荨麻疹。证属心脾两虚,卫气不固。治宜养血安神,益气固表。常使多年顽症得以康复。

  亦应重视发现诱发和加重荨麻疹的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药物配制的失控,中西药物复方制剂越来越多,药物诱发的荨麻疹型药疹已成为各年龄组的荨麻疹为主诉就诊的最常见原因。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皮疹量多常遍及全身,分布较均匀,持续时间较长而不易消散,色鲜红有时呈出血样疹,瘙痒较剧烈等。常伴高热烦躁,口渴喜冷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证属毒热炽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在儿童病例,虫积伤脾型荨麻疹常为第二位病因,患儿多身体瘦弱,面黄有"虫斑",时有牙龈肿痛、龋齿或脐周疼痛。治宜健脾消导,驱虫止痒。成年病例,脾胃湿热,风热乘肺,气滞血瘀多为第二位病因,患者或因饮食不节,酒精过敏,脾胃湿热蕴蒸而被风邪侵袭发病,或有慢性胃肠疾患、肝胆疾患等潜在病灶。治宜通腑泄热,祛风解表,健脾舒肝,同时积极治疗慢性病灶。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日光过敏性疾患常诱发风热束肺型荨麻疹,治宜祛风清热。患有慢性盆腔炎、月经失调的患者荨麻疹常在经前或经期加重,疹色暗红,经血暗红,舌质暗红可有瘀斑。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和"风血同治"的观点,治疗此型荨麻疹常有良效,老年人荨麻疹则因年老体虚和久病致应,多表现为气血两虚型和心脾两虚型,在益气固表、养血流风治疗的同时,应该十分重视进行有关检查,以排除隐性糖尿病和隐匿性癌症。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荨麻疹常是老年人早期糖尿病和癌症的危险信号。

  总结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经验。我认为风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风寒型及血虚型疗效稍差;在荨麻疹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活血药可提高疗效,而不主张多用蜈蚣、蛇退等表散性虫药以免病情加重;为减少复发,临床治愈后应继续巩固服药一段时间;治疗期间及恢复期均应注意饮食禁忌,不服用鱼虾、辣椒、烟酒等腥发动风、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因素,以免引起该病复发。 

  【处方1】

  组成 玻璃火罐或玻璃罐头瓶1个。

  用法 用1枚大头针扎入塑料盖放脐上,将酒精棉球插到大头针上并点燃,立即将火罐罩在上面,待吸力不紧时取下,连续拔3回为1次,每日1次,3天为1疗程。

  主治 荨麻疹。

 

  【处方2】

  组成 玻璃火罐1个。

  用法 与处方1相同。

  主治 荨麻疹。

 

  【处方3】

  组成:  桃仁、红花、杏仁、生栀子等份研粉,加入少量冰片调匀。

  用法 用凡士林或蜂蜜调药粉成糊状,摊成3厘米见方的饼,贴于脐部,再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 荨麻疹等。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临床上多发于女性,尤以中青年为多见。

  本病西医除给以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中医在治疗本病时,各家辨治不一,笔者在临床上多应用治疗皮肤病“扶正祛邪”的基本治法,采用明代陈实功所创“消风散”为主方加减,以脏腑辨证统之,取得较好疗效。

  简介如下:

  1、凡本病患者证见脘腹胀满或恶心呕吐,或泄泻,或便秘者,均可从脾胃辨证。其湿热者用霍香正气散去燥热之品。加入茵陈、苦参、白鲜皮等;其虚寒者宜用建中,理中之辈;中虚渲滞,阳气不伸者宜用升阳益胃肠;寒热错杂者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大便秘结者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丸。

  2、凡本病患者证见咽喉干疼,或咳嗽,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易感冒等,均可从肺系辨证。其气虚表不固者宜用玉屏风散;肺热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3、凡本病患者性情急躁、烦躁易怒或情志抑郁者,或女性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者,均可从肝经辨证。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治法,其血热者宜用犀角地黄汤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等,或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肝郁者宜用逍遥散;血虚者宜用当归饮子,血瘀者宜用通经逐瘀汤。

  4、凡本病患者伴有心悸、怔忡或失眠多梦者,均可从心系辨症。其心阴虚者宜用天王补心丹,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5、凡本病患者证见腰膝酸软者,均可从肾辨证。肾阴虚者宜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者宜用二仙汤。

  慢性荨麻疹除内服药外,使用中药外洗亦有一定疗效。外洗方:白矾、蚕砂、芒硝、荆芥、苦参各二十克水煎外洗,一日数次。


 

  采用滋阴平肝、镇心安神法治疗慢性荨麻疹1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4年。所有病例均经多种抗组胺药、钙剂及中药治疗,9例发作时曾反复短时使用皮质类激素。所有病例皮肤反复出现风团、剧痒,退后不留痕迹,风团为白色或红色,形状不一,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或反复间断发作。

  2 治疗方法

  采用滋阴平肝、镇心安神法。处方:生地黄、何首乌、龙齿、珍珠母各30 g,赤芍、白芍、柏子仁各15 g,牡丹皮、茯苓各12 g,菊花、合欢皮、秦艽各10 g,蝉蜕6g。每日1剂,分2次空腹服,4周为1疗程。夹湿者(风团色淡而现水肿)加泽泻12 g,薏苡仁30 g;夹瘀者(风团暗红或大片紫红,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加桃仁、红花各10 g,丹参15 g;食鱼肉、虾、蟹易诱发者,选加紫苏叶、鸡内金、山楂各10 g。所有病例诊时停用任何抗过敏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复发者。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者。

  3.2 治疗结果 经1~2个疗程,治愈5例,好转7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86%。

  4 病案举例

  邹某,女,58岁,退休干部。全身反复出现红色风团12年。患者12年前即将停经时,开始出现全身散在红色风团,起初自服扑尔敏即可消失,但病情逐渐加重,稍食鱼肉及辣椒、葱、蒜等及服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均能导致病情复发,平均15天左右即发作1次。刻诊:患者全身散在红色风团、瘙痒,夜间为甚,有的融合成片,心烦易怒,两目干涩,心悸头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西医诊为慢性荨麻疹。中医诊为瘾疹,证属阴液亏耗,肝阳亢盛。治以滋阴平肝,镇心安神。处方:生地黄、生何首乌、龙齿、珍珠母各30 g,赤芍、白芍、柏子仁各15 g,牡丹皮、茯苓各12 g,蝉蜕6 g,合欢皮、紫苏叶、秦艽、鸡内金各10 g。服药7剂后,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大减,夜间入睡好转。继续服药20剂,风团全部消失。后因吃鱼、姜、辣椒,而在两大腿内侧出现2~3个风团,但不痒,照上方服药3剂即消退。续进上方20剂,以巩固疗效,随防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荨麻疹,中医学称之为瘾疹。笔者治疗慢性荨麻疹,从“肝”入手,取得较好效果。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慢性荨麻疹病情反复发作,由于瘙痒,夜间难以入睡,心烦意乱,而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劫烁阴津,出现阴液亏虚,致心肝火旺,血热壅盛,络脉壅郁;另方面,由于肝阴暗耗,肝阳偏亢,化风内动,故出现风团、瘙痒,并伴随一系列阴亏、心肝火旺之征。基本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生津;何首乌,《本草求真》云:“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赤芍、白芍一收一散,养阴柔肝,行血中之滞;菊花、牡丹皮、蝉蜕清肝熄风;龙齿、柏子仁、茯苓、合欢皮镇心安神,共奏滋阴平肝、镇心安神之效。

  由于慢性荨麻疹病程迁延,故宜坚持守方治疗。日久则神安志定,肝气调达,火降阴复,气血和顺,诸症消失。

 

  湿疹、皮炎、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见皮肤病,它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或粗糙肥厚脱屑等,伴瘙痒难忍,易反复发作。传统疗法多以外用药物、针剂等,治标不治本,长期用有耐药性,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特别是春天,气候暖和,湿气大,很容易产生皮肤过敏,而引起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湿疹的病因很复杂,中医认为主要是有风、寒、湿、燥、火、虫毒、外伤,禀性不耐,营卫不和及脏腑功能失调,湿热瘀毒内积,外感六淫、气候变化、生活环境的改变、内伤七情、过分劳累、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内部病灶、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以心火脾湿为主,因心绪烦燥,心火内生致血热、又可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从风生,湿与热两邪相搏,上蒸下窜,充溢肌肤所致,其病变病在表皮,但根在血液。又由于“湿”性秉浊粘腻,所以本病反复发作。

  为了攻破这一疑难杂症,门诊成立中医皮肤病治疗专家组,致力于湿疹、皮炎、荨麻疹的研究治疗,经过多年研究,以中医中药为突破口,结合大量民间验方,从上千种中草药中优选出几十种中药组成系列方剂,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该系列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养血、祛风、健脾、除湿、杀虫、止痒等独特功效,经人体吸收后,以不断刺激肌体产生抗体,从而改变和降低全身和局部的敏感性,抵抗各种细菌、病毒等的入侵,能有效地改善过敏体质。且具有双向免疫调节,疏通病灶微循环,使角质溶解、脱落, 长出健康体肤。程大娘患了慢性湿疹8年多,刚开始在右腿根部出现了一粒小红点,时而发痒抓挠没太在意,没过多久,渐渐发展至成块,成片,血红的斑疹遍布上半身,可谓体无完肤,瘙痒难耐时,总想抓刨不停,恨不得把患处挖走方可甘心,她到多家医院治疗,外用药膏,也内服一些抗过敏药丸,注射针剂等都治疗过,花去药费几千元,用药后短时间可见好转,可就是不能根治。她偶尔一天通过病友的信息,去年底来到门诊求治,经医生精心的诊治下,服用一个月针对湿疹治疗的方剂,十多天后病变部位逐渐溶解软化,脱落,皮疹逐渐消失,现已治愈。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瘙痒难忍。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

  处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处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可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中医理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

   处方: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防风10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水煎服。

  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主要采用内服法,如皮肤瘙痒难忍,也可用紫背浮萍、苍耳草、荆芥、紫苏叶、百部等中草药任选1~2种,各120克煎汤外洗。

 

  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特点为皮肤突然出现疹块,大小不一,此起彼消,瘙痒难忍。荨麻疹一般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近年来中药治疗荨麻疹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综述如下。

  王氏[1]采用中药及西药两组对照治疗荨麻疹各60例。中药组:荆芥、防风、当归、川芎、丹皮、栀子、浮萍各10g,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生首乌、胡麻仁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扑尔敏4mg,每日3次口服,停用其它抗组织胺药、镇静剂及激素。10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5%(P<0.01)。

  朱氏[2]采用中西药两组对比观察。中药组60例,药用:桃仁、红花、苦参、白鲜皮各10g,生地20g,川芎、赤芍、当归、土茯苓各15g,地龙、甘草各9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40例,用赛庚啶2mg,扑尔敏4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用药2周。结果:两组分别痊愈48例、9例,显效7例、10例,好转4例、12例,无效1例、9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8.7%、77.5%,有明显差异(P<0.01)。

  崔氏[3]采用中药组和西药组对照观察。中药58例:金银花15g,蝉蜕、桂枝、生白芍、防风、丹皮、猪苓各9g,连翘10g、苍术、杏仁、甘草各6g,薏苡仁18g,生姜3片,大枣4枚,茵陈12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28例:用赛庚啶2mg,维生素C 2mg,每日3次;息斯敏10mg,每日1次,均口服。结果:两组分别治愈43例、2例,好转9例、8例,无效4例、1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2.85%、87.5%, P<0.05。

  方氏[4]用黄芪60g,地龙,僵蚕、土鳖各10g,地肤子30g,全蝎3g,蕲蛇1.5g。瘙痒重者加薄荷、防风、蝉蜕各10g;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血虚者加当归、首乌;阴虚内恐者去黄芪,加生地、丹皮、紫草、地骨皮,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经1个月治疗,24例中,痊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

  朱氏[5]用白花蛇散:白花蛇60g,党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各30g,黄芩、防风、白蒺藜、川大黄、秦艽、白鲜皮、升麻、地骨皮各15g。上药共研末过筛、混匀,装空心胶囊密封备用,每支10g,每日3次,每次1支,14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1~2个疗程,34例中,痊愈26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

  吕氏[6]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荨麻疹36例。方用生黄芪20g,赤芍、当归各15g,桃仁、红花、川芎、荆芥、防风、全蝎各10g。冷重者加桂枝;热重者加丹皮、生地;挟湿热者加黄芩、苦参、白鲜皮、土茯芩;瘙痒重者加山甲、皂刺、乌梢蛇。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33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蒋氏[7]用桂枝、生白芍、防风各9g,生黄芪、制首乌各12g,地肤子15g,蝉衣、大枣各1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冷重者加麻黄、荆芥;冷轻者白芍换赤芍,加浮萍、银花、连翘;心烦口渴者加紫草、丹皮、生地。结果:服药15天后痊愈37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

  王氏[8]用消疹汤治疗荨麻疹80例,方用:荆芥、防风、蝉蜕、知母、薄荷各6g,生地黄、金银花、连翘、苦参各12g。风盛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僵蚕各10g;风热夹湿者加徐长卿、薏苡仁各10g;血热偏盛者加紫草、丹皮各10g;外感风寒者加麻黄、桂枝各9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6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范氏[9]用大胡麻12g,何首乌、防风各10g,白蒺藜、威灵仙、牛蒡子、石菖蒲、苦参各9g,甘草、蝉衣各3g,浮萍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风热者加生地、银花;风寒者加麻黄、桂枝、生姜、大枣;瘙痒剧烈者加僵蚕、乌稍蛇等,共治疗160例。结果:痊愈77例,显效40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4.35%。

  宾氏[10]用生地、黄芪各30各,首乌、柴胡各15,当归、丹皮、赤芍、白芍各12g,栀子、龙胆草各10g。奇痒者加刺蒺藜;湿甚加薏以仁、苍术,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31例者中,治愈29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100%。

  小结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多由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荨麻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对某种物质或某种刺激因素过敏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或其他介质引起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而引发。

  诊断

  接触性荨麻疹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但发生在原有手部湿疹病人时或与接触性皮炎同时存在时,则荨麻疹表现有时不突出,容易被忽视而漏诊。

  诊断时,首先要问清接触史和病情变化情况,从患者的职业或生活环境的接触物中,可以找出致病物的线索。皮肤试验:皮肤试验是确诊接触性荨麻疹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通常用于检查迟延型反应致敏原的闭合斑贴试验往往不适用,对致病物常呈假阴性反应。这是因为大多数接触性荨麻疹引起快速敏感反应,但经过致病物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则皮肤不再作出反应,新疹块的形成不能维持长久之故。接触性荨麻疹是速发型皮肤反应,必须在皮试后30~60分钟内观察、判定。

  常用的皮肤试验方法有:

  a. 开放性斑试:一般在腕屈侧正常皮肤部位,涂上被试物。20分钟后及30分钟后各观察一次。
 

   b. 20分钟闭合斑贴试验:在腕部正常部位, 按常规斑贴试验方法进行闭合斑贴试验,贴20分钟后去除斑试物。于去除当时及10分钟后观察、判定。
 

  c. 皮肤划痕试验:限于上述二种试验阴性时进行。在正常皮肤处,划破表皮后,涂上被试物,20分钟及30~60分钟,分别观察2次,进行判定。由于本病属即刻型反应,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应特别注意,防止由皮试发生休克样反应。应以危险性小的方法进行为原则,因此只有在开放性斑试及闭合性斑贴试验阴性诊断困难时,才进行皮肤划痕试验。皮肤试验反应,有红斑及凤团形成者为阳性。任何方法出现阳性时均可诊断为接触性荨麻疹。其他检查,如对原因物质具有特异的IgE抗体的测定、被动转移试验等主要是为了证明由变应性机理引起接触性荨麻疹时,而需要进行的检查。
有手部湿疹时,由于接触性荨麻疹的致病物质或其他致病物引起接触性皮炎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48小时闭合斑贴试验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接触性荨麻疹的诊断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皮肤接触致病物后,15~30分钟内在接触局部发生瘙痒、红斑、风团等荨麻疹现象。
 

  2. 发病时的皮肤可以是正常的,也可有湿疹等皮疹。
   

  3. 皮肤试验时,速发型反应呈阳性,但是皮肤划痕试验呈阳性,而开放性斑试可呈阳性,也可呈阴性。
 

  4. 通常的迟延型皮肤斑贴试验可呈阴性,也可呈阳性。

 

  荨麻疹病人在皮膚科門診病人中,似乎有慢慢增加的趋勢,所以荨麻疹的原因除了前述因个人因素所引起的以外,大环境因素,如臭氧层的破坏、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荨麻疹亦不容忽视。荨麻疹的症狀因人而异,有的人很轻微,不会痒而只有红疹子,有的人偶有轻微搔痒,有的人很痒,也有的人伴发呼吸困难、咳嗽、嘶哑、腹痛、拉肚子、胃肠出血、厌食、关节痛、脸红、头痛、低血压、晕厥或休克等。

  治疗当然是儘可能找出誘因,蕁麻疹就會自然痊癒,但蕁麻疹常常很難找出真正的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所以治療一般是視病情的輕重、急慢,作適當得處置;有的學者說,當急性期控制下來還要再控制兩週以免變成慢性蕁麻疹。
  

  跟黴菌有關的因素 
 

   吸入物:當我們吸入下列東西時皆有可能引起蕁麻疹;羽毛、絨毛、棉花、填塞枕頭的物品、花粉、動物的皮膚屑、煙霧、含小昆蟲卵的灰塵、化妝品(香水、粉)、家畜毛、空氣污染。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如腸內有寄生蟲、扁桃腺炎、蛀牙、齒根周圍膿瘍、膀胱炎、鼻竇炎、肝膽、腸胃道炎、上呼吸道感染、香港腳(足癬)…等。

  其他跟黴菌沒有關的因素

  食物:較常引起蕁麻疹的食物有甲殼類海鮮(如蝦、貝類、鱉、蟹腳…)。發酵過的食物、飲料(如酒、養樂多、發粿、糯米…)。堅果(如桃、李、荔枝、龍眼…)。蛋、牛乳、草莓、豬肉、巧克力、蕃茄、芒果、香菇、茄子、筍子、芋仔、木耳…等,食物引起的蕁麻疹有些人會合併一些胃腸症狀,如拉肚子、腹痛、厭食、嘔吐等。

  藥物(吃及注射):特異體質的人當吃到某些藥,包括中藥及草藥,如磺胺計劑、匹靈類、水楊酸、青黴素、碘化物、奎寧,某些胃藥…等藥物。或注射到疫苗、血清、抗生素、胰島素、肝精、荷爾蒙…或輸全血時…等會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蕁麻疹。

  昆蟲叮咬:如蚊蜂類的次螫、水蛭、水母的刺傷、水中的小昆蟲的叮咬、 疥蟲。

  物理性因素:有些人在早上或晚上,天氣比較冷或比較熱時全身就會起蕁麻疹,用力劃皮膚引起皮膚劃紋症的隆起;有些人在緊張、流汗、喝酒、用力、運動、天氣熱時會引起小小的膨疹,有的不會癢,有的很癢;有些人吹到冷風,碰到冷水,也會引起蕁麻疹。

  外界接觸物:特異體質的人常對化妝品、化學品或外用藥水、藥膏、藥粉起過敏,常由接觸的地方先行起風疹塊。
  心理因素:情緒興奮有時也會引起蕁麻疹,此外情緒不穩、緊張、憂慮或疲勞,確能加重過敏反應。

  遺傳因素:有少數人具有過敏性遺傳體質,比較容易對冷引起過敏,有時合併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

  其他:蕁麻疹常發生於肝病、腸寄生蟲、癌症、瘧疾、風濕熱、白血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紅斑性狼瘡等病人。

 

  摘要 目的赤芍、甘草等中药合剂(简称抗敏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机理。方法①动物实验: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②实验室检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IL-2、IL-4水平。结果抗敏口服液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及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其它各组药物(P<0.01),抗敏口服液可使急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升高的IL-4及降低的IL-2恢复到正常。结论抗敏口服液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抗原抗体结合、调整IL-2和IL-4浓度,对急性荨麻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A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for Urticaria   SONG Dongyan,CHEN Deyu,XIONG Xia.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Zhenjiiang Medical College, Jiangsu 212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a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for urticaria. Methods Mastocyte degranulation test and passive skin allergy test were conducted in animal model. A sandwich ELISA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detect serum IL- 2 and IL- 4 in patients with acute urticaria before an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decoction.Results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mastocyte degranulation was found in mice taken the deco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s.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vel of IL- 2 and reduced level of IL- 4 in sera of patients with acute urticaria. Serum levels of IL- 2 and IL- 4 recovered to normal in patients after taking the decoction. 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appears to stabilize the membrane of mastocytes and inhibit antigen- antibody binding. The decoction is also likely   to adjust serum levels of IL- 2 and IL- 4 to normal.   【Key words】 pharmacotherapy, TCD Urticaria Interleukin- 2 Interleukin- 4   我们在临床上用赤芍、甘草等中药合剂(简称抗敏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取得了 较好疗效,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理,我们作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现将结果 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抗敏口服液由四川泰华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980901。由赤芍、甘 草等中药组成。赤芍、地龙、甘草、赤芍+甘草、赤芍+甘草+地龙各100mL,相当于 生药220g,由泸州医学院药剂科提供。实验动物:Wistar大白鼠150只,雌雄各半,体重 (200±20)g,一级标准,四川省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编号:医动字24101116,泸州医学院 动物饲养科提供。实验期间全部动物饲以标准颗粒饲料,饮用自来水。临床试验对象: 急性荨麻疹患者为1998年10月至1999年3 月我科住院患者,其中患者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9.2± 2.7)岁,病期1~6d,平均2.6d,所有患者在采样前3d均停止或不用抗组胺药及免疫抑制 剂,采样前1周未用过皮质类固醇等。正常人对照组20例,均为体检正常人,性别与治疗 组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Hanks液,pH为7.2,EDTA的质量浓 度为0.5g/L,天花粉为致敏原,溶剂为市售质量分数为4%~5%氢氧化铝凝胶,临时用5 mg天花粉溶于1mL氢氧化铝凝胶溶解。L2T2台式电动离心机(上海八二二厂产), TG328A型光学读取分析天平(清华天平仪器厂生产);T21型分光光度计(四川分析仪器 厂产)。   (二)实验方法:   1.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取上述未用药大白鼠6只,断头取血并收集血清。随机将大白鼠 分为抗敏组、赤芍组、地龙组、甘草组、赤芍+甘草组、赤芍+甘草+地龙组、空白组 。每组10只,按5mL/kg,每日1次于晨 8时灌胃,分别于第6、7、8、9、10天每组各取2只,腹腔按10mL/kg注射上述天花粉氢氧化 铝凝胶,20min后,右腹腔内注射上述Hanks液(注射前加热)15~20mL,轻揉腹部2min后 ,脱颈椎处死大鼠,打开腹腔,用毛细吸管收集腹腔液(富含肥大细胞)于离心管中, 2000r/min离心15min,弃上清液用含大白鼠血清的Hanks液洗涤1次,离心弃上清液,加入含 25%大白鼠血清的Hanks液洗涤1次,离心弃上清液,加入含25%大白鼠血清的Hanks液1 mL混匀,制成肥大细胞悬液观察。取制备的肥大细胞悬液1滴于载玻片上,盖上涂有中 性红染液的盖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正常肥大细胞为正圆形,边缘整齐;脱颗粒的 肥大细胞边缘不整齐或细胞破裂,有颗粒自细胞浆溢出,随机计数100个细胞,计数脱颗 粒细胞数及脱颗粒百分数。电镜观察,取大白鼠的小肠系膜,用2.5%戊二醛预固定2h, 磷酸盐缓冲液漂洗3次,1%四氧化二锇固定1h,丙酮梯度脱水。Epon-618环氧树脂包埋 ,超薄切片机切片,JEOL-10ESX透射电镜观察,加速电压80kV,放大倍数8000倍。   2.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抗血清的制备:取4只未用药(200±30)g大白鼠,将上述天 花粉氢氧化铝凝胶混悬液脚掌注射,每个脚掌注射0.1mL,每只大白鼠0.4mL,15d后,断 头取血离心得抗血清。将上述取得的抗血清稀释10倍。另取上述用药各组大白鼠8只,剪 去背部的毛,选2点,每点皮内注射上述抗血清0.1mL,48h后进行抗原攻击,尾静脉注射 天花粉10mg/kg,天花粉用1%伊文思蓝溶液配成1mg/kg。20min后断头处死动物,翻转背部 皮肤,将蓝色反应斑皮片剪下,剪碎加入丙酮-生理盐水(7∶3)混合溶液6mL浸泡, 次日过滤并离心,在波长610nm处测吸光度A值。   3.实验室检测: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抗敏口服液10mL,日3次,共治疗7d。于治疗前后各 取患者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2及IL-4,ELISA药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有 限公司。首先分别将标准品IL-2稀释为1000、500、250、125、62.5、0pg/mL,IL-4稀释为 375、187.5、93.75、46.88、23.44、0pg/mL,分别将稀释后的标准品及标本加入已用抗体IL- 2,IL-4单抗预包被的聚苯乙烯反应小孔内,每孔100μL,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 ℃,90min,用PBS洗5次,每孔加生物素标记二抗100μL,封住板孔,37℃,60min。PBS洗 板5次,再加稀释好的酶联物100μL,封住板孔,37℃,30min。PBS洗板5次,每孔加底物 A、B各50μL,或1滴,避光37℃,15min。每孔加终止液50μL或1滴混匀,即刻用Bio- Rad公司生产的酶标仪在波长450nm处测其吸光度A值,用直线回归分析,求出其标准方程 ,计算待检血清中IL-2、IL-4的含量,单位为pg/mL。   结果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   1.各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从表1可见,抗敏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数与其它各组 相比最小,空白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最大,其它各组也较高,各组与抗敏组比较,差异均 有显著性(P<0.01),说明抗敏口服液可以有效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2.被动皮肤过敏实验:抗敏组的A值最小为0.08±0.04,显著低于赤芍组(0.32±0.09)、地龙 组(0.21±0.14)、甘草组(0.25±0.16)、赤芍+甘草组(0.24±0.02)、赤芍+甘草+地龙组(0.28± 0.08)及空白组(0.48±0.06),经t检验,P均<0.01。   二、临床试验   检测结果见表2。治疗前,荨麻疹患者与健康人比较IL-2明显降低,IL-4明显升高,P均 <0.01。经抗敏口服液治疗后荨麻疹患者IL-2、IL-4趋于正常,与正常人比较,P>0.05。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表1 药物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数的影响   组别 喂药天数 q值 P值   6d 7d 8d 9d 10d   抗每组 22 19 14 11 11 - -   赤芍组 80 88 71 70 72 3.67 <0.01   地龙组 86 83 80 79 72 4.55 <0.01   甘草组 76 74 71 76 71 3.93 <0.01   赤芍+甘草组 72 70 70 70 67 3.11 <0.01   赤芍+甘草+地龙组 51 54 59 50 36 1.04 <0.01   空白组 88 75 91 91 93 5.43 <0.01   表2 急性荨麻疹患者用抗敏2口服液治疗前后IL-2、IL-4水平比较   例数 IL-2 IL-4   急性荨麻诊组 20       治疗前   173.3±49.7 98.8±13.0   治疗后   519±14.2 32.7±8.9   正常人 20 520±149 34.3±8.6   讨论   从肥大细胞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抗敏口服液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被 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提示,抗敏口服液无论与其拆方或空白组相比,其对抗原抗体的结 合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其具有明显的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 长,作用加强。实验室检测方面:检测结果发现荨麻疹患者   IL-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抗敏口服液治疗后IL-4含量明显下降,而与正常人组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抗敏口服液可能是通过降低IL-4来治疗荨麻疹患者。   IL-2系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由细胞膜所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具有促进T细胞、B细胞、 NK细胞增生、分化、增强效应,细胞活化,诱导干扰素产生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同 时也是T细胞活化标志之一。Ben睸asson[1]等认为T淋巴细胞产生IL-4需要IL-2,IL-2可 上调IL-4诱导IgE合成。但相反的报道[2]认为IL-2能抑制正常人和过敏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由IL-4诱导IgE合成。我们的研究 表明荨麻疹患者发作期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   荨麻疹患者由于IL-2水平下降,使IL-2对IL-4促进B细胞合成IgE的抑制作用被减弱,使 IgE合成增强。经抗敏口服液治疗后荨麻疹患者IL-2趋于正常,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抗敏口服液的治疗机理之一 是升高IL-2。这也解释了临床上服抗敏口服液患者一般情况改善,抵抗力增加的问题。   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抗敏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疗效。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 机理,我们做了细胞因子的实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抗敏口服液可以通过 调整细胞因子来治疗荨麻疹,这为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春、夏、秋、冬、花粉、强光强热、虫螨叮咬、寒冷刺激,以及四季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紧张、胃肠道功能障碍,都会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作荨麻疹。

  荨麻疹是过敏体质对许多刺激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神经反应,患者往往突感皮肤瘙痒、灼热、刺痒或刺痛,患处皮肤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块状的浮肿风团样损害,可自米粒到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或硬币大小,略高于皮肤。

  现在有一种以高科技手段将2000粒葡萄籽的有效成分浓缩到一颗胶囊中的保健精品,具有消除自由基,稳定、保护肥大细胞、碱细胞等参与过敏的细胞,使它们不再释放致敏物质,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过敏体质。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近年研究表明,在荨麻疹中,整个皮肤炎症系统被激活。因此,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除了已明确的组胺外,
其他递质也起到协同作用。
  
  咪唑斯汀(mizolastine雪为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而且具有抑制其他炎症递质的作用,如抑制白三烯的产生、减轻水肿等。因而从理论上讲,咪唑斯汀既具有抗组胺、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炎症活性作用,为急性荨麻疹的治疗优选药。临床试验表明,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明显快于其他抗组胺药,用药1~3小时后风团数量减少,瘙痒程度减轻,并且维持时间长,可达24小时。
  
  咪唑斯汀的用法简便,每次服100毫克,每日仅1次,急性荨麻疹初起时即可应用,一般用3~5天。若用药两天不见症状显著缓解,可改用其他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据报道,目前在临床使用中尚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