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临床上多采用组胺受体拮抗剂治疗。本文报道用非组胺受体拮抗剂治疗荨麻疹7则,分述如下。
1 多塞平
曲宝戈[1]以该药每日2~3次,每次25mg(儿童12.5mg,每日1~2次)用于治疗荨麻疹,根据病情逐渐减至12.5mg~25mg,qd(或qod),或隔数日1次,结果全部有效。亦可以透皮给药,疗效等同,且可避免胃肠及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吸收速率稳定,副作用小,维持时间长。
2 双嘧达莫
近年研究发现该药有抗病毒作用[2]。张伟东[3]用双嘧达莫(潘生丁)100mg,po,tid,联用维生素C100mg,po,tid,治疗50例荨麻疹患者,结果:治愈率82%,总有效率100%,急性荨麻疹治愈时间一般为3d,慢性荨麻疹为3~45d。
3 硫酸镁
其中的镁离子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生成cAMP,使细胞内一些激酶磷酸化而被激活,从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阻止过敏介质释放,有人[4]报道采用25%硫酸镁10~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以1~2ml/min速度静脉滴注,qid,1~10d为1个疗程,可以有效地治疗荨麻疹。
4 氯化钠
有人[5]采用38%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反复擦洗患处,成人每次用量3000~5000ml,小儿1000~1500ml。擦洗后片刻,对皮肤表面出现的白色盐霜不要急于冲洗,而是盖上被子,使之出汗,这样可提高疗效。对于出现全身性奇痒风团者可配制溶液洗澡,若短时间内效果不佳,可用食盐粉搓擦。280例患者在擦洗10~20min后迅速止痒,30min后大多患者风团块红色变淡,1h后有247例患者风团不突出皮肤,3h后有245例患者基本消失,1d后有260例患者全部消失,其余均在2d内消失,总有效率98.2%。
5 氯喹
陈晓红[6]采用氯喹治疗日光性荨麻疹。方法:氯喹125~250mg/次,bid,见效后减为125mg/次,qd,1个月后剂量减半,维持治疗2个月。由于该药毒性大,仅限于短期内应用于严重病例。
6 雷公藤
王宝章[7]用雷公藤治疗荨麻疹,成人每次750mg,po,bid,4周为1个疗程。治疗60例,治愈3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7 氨茶碱
金丕嘉,郑兰生[8]以氨茶碱0.1g,po,tid,个别严重病例佐以维生素C0.2g,po,tid,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注射,治疗30例荨麻疹病人,结果均在2~15d痊愈,有效率100%,且慢性病例随访半年无复发。本法尤为适于伴有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心脏性哮喘、冠心病、心绞痛的荨麻疹患者。
荨麻疹又叫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食物(鱼、虾、牛奶)、药物(青霉素、磺胺、痢特灵等)、生物制品(荨麻等)、微生物的产品、花粉、灰尘等过敏时均可发生,神经官能症、胃肠道障碍、寄生虫、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肿瘤、精神紧张及风热、化学性刺激均可诱发。
临床表现为皮肤突然发生大小不等的鲜红或白色风团,此起彼伏,时隐时现,伴有奇痒,重者可出现腹疼、腹泻、气闷、头晕、发热、关节疼、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若有喉头粘膜水肿可引起窒息。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
用全科治疗仪治疗可取得极好疗效。
照射部位:以后颈、肩部、腹腰部为主,加照膝部、肘前、手背、内踝上部。
注意事项:
(1)避免抓搔,饮食清淡,忌食鱼腥虾蟹等发物;
(2)已明确过敏的食物、药物及其它过敏物质停用,由病灶引起的要先控制感染;寄生虫引起的先驱虫;
(3)伴有高热、腹泻时应警惕是否有严重感染和急腹症合并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者应住院抢救治疗。
取黑芝麻9克,研碎,加白糖9克与黄酒1盅调匀,放碗内于锅上蒸半小时服食。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用,3~5天为一个疗程。疗效不错。
声明:本版所载验方,不能替代医生诊疗,仅供参考
有些人的皮肤很奇特,只要被虫咬一口,就可以冒十几个发痒的红疹出来。常常发生的情况是:没人看到蚊子,却有个人突然变得满头包,大家会奇怪哪来的这么多蚊子咬你呢?其实蚊子并不多,咬到的伤口也不多,但因为个人的敏感体质反应,会在被咬过后自然发出数十个类似虫咬的膨疹。这就是“丘疹样荨麻疹”。
这种奇痒无比的红色小颗粒,常使人抓破皮了才能止住痒感,也许会沉寂一段时间,但仍会在某时段重新浮肿、搔痒起来。如此好好坏坏持持三天后,病情才能缓和下来,接着就留下黑褐色的瘢痕,久久不消。很多人因容易被虫咬,当时搔痒难忍,抓破以后疼痛难当,而持续数年的黑色素沉淀令人真的难过!
有的人患荨麻疹,服点抗过敏药就好了;有的人不用服药自行消失了;有的吃什么药总不好。为什么呢?治病求因。这种病俗称“风疹块”,急性患者常可找到诱发原因,如药物、食物、感染、病灶、寄生虫等,近年来发现,某些癌症早期可出现荨麻疹。
大小不一的水肿性风团块甚痒,反复发作,往往呈现脸、唇局限性水肿,多持续1~2天。医学上又叫“血管神经性水肿”。此病若发生在喉头粘膜,有憋气、窒息感,也有窒息的危险。
荨麻疹没有生命危险,但瘙痒难忍,多数抗过敏药非常有效,钙剂也有效。若总不好,可服用治血管病药潘生丁。
潘生丁又名双哌达莫,国内学者应用潘生丁治荨麻疹疗效很好,50例中有41例治愈。具体方法是潘生丁100毫克、维生素C100毫克,一日三次。慢性荨麻疹连续服药直至痊愈。
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瘠痛,南方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据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
(1)风热久羁型: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菩蕾,发作不已。证见疹发下片掀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乌蛇、蝉衣、荆芥、白芷、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大黄。
(2)血热风盛型:属于中医“风疙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搔痒,抓后立即掀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重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卫气不固型: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宜固卫御风。药用:炙黄茂、防风、炒白术、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荆芥、茯苓等。
(4)脾失健运型: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证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治以健脾益气,祛风散寒。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袄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5)血瘀生风型: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蕾。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之为压迫性荨麻疹,舌见紫黯或现瘀块。治以活血祛风为主。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 朱仁康
荨麻疹的证候不一,我将其划为四个类型,进行治疗。
(1)风寒型:皮疹呈白色或粉红色风团,瘙痒,遇风加剧,多伴有发热恶寒,无汗,体痛之证;脉浮紧,苔白。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药用:麻黄7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白芍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杏仁10克,白鲜皮25克,甘草10克。
(2)风热型:皮疹扁平,稍高于皮面,潮红,灼热,剧痒,心烦口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药用:蝉蜕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浮萍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苦参15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
(3)胃肠湿热型:皮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奇痒难寐,并伴有脘腹痞满疼痛,纳呆暖腐,便秘或腹泻,溲赤之候,脉滑数,舌苔黄腻。治宜清解表里,通腑利湿。药用: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栀子10克,黄苹15克,连翘10克,制大黄10克,苍术15克,白藓皮25克,滑石20克。加减法:大便秘结者,改用生大黄15克,加芒硝10克(冲服);热泻者,加黄连10克,白芍20克;寒泻者,加白术20克,白蔻15克,茯苓15克;脘腹痞满不解者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各15克,枳实10克;由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15克,黄连10克,苦楝皮15克,使君子10克。
(4)气血双虚型:菩蕾多,反复发作,常因劳而发,午后入夜加重,兼见头晕体倦,失眠多梦,多伴有纳呆便溏,面容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治宜调补气血,疏风止痒。药用: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首乌15克,生地25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刺蒺藜40克,地肤子25克。 (以所给方仅供参考)
这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具备的常识。早在公元前333 年,马其顿帝国的将士们就已用芦荟擦洗皮肤,治疗因穿戴铜盔铁甲引起的皮肤过敏——荨麻疹。
皮肤过敏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当过敏源接触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内源性组胺,这种自身活性物质使皮肤微血管扩张,出现红斑,然后,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出,在红斑处形成小肿块,并在肿块周围出现红晕,瘙痒难禁。过敏源 多种多样,如生物的(虫毒,花粉等〕,物理的(紫外线等),化学的 (药物等),食物的及精神紧张因素,多数过敏可找到原因。
芦荟中含抗组胺类物质,可降解内源性组胺的活性,抑制人体过敏反应,治疗皮肤荨麻疹效果较好;对昆虫引起的皮肤瘙痒的水 肿也有良效;对药疹及接触性皮炎有止痒效果,但对已形成的严重皮损效果较差。
芦荟治疗荨麻疹的方法是:
①皮损处敷芦荟叶肉,或涂芦荟叶汁,涂芦荟嗜喱膏也有效,一日3-4次;
②如有可能,经常做芦荟浴,或用芦荟皂洗澡;
③口服芦荟以调节体质,排除体内“毒素”,对皮肤荨麻疹很有好处。
导致荨麻疹发生的病因很多,患者自作主张私自乱用药,不仅治不好病,而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除对海鲜、药物等过敏外,近来气候多变,患者受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影响,也会发生机体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有红色风团,呈斑片状,皮肤瘙痒。很多患者一见皮肤出疹子,也不寻找原因,就跑到外面买来抗过敏药膏,不分青红皂白就涂了起来,结果既不对症又耽误了时间。
专家指出,治疗荨麻疹应首先查找原因,在医生指导下有的放矢,切莫自己胡乱用药。否则急性荨麻疹极易因治疗不及时而转为慢性荨麻疹,造成长期服药等一系列不应有的烦恼。
近年来,民间疗法苍术豇豆饮治疗荨麻疹,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苍术20克、白皮豇豆30克,加水煎二次,将二次煎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温服,连服7日为1疗程。症状控制后,每隔1日服药1剂,继续服2个疗程。用本法治疗急慢性荨麻疹56例,痊愈28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有效率92%,多数患者服药1-3天症状明显减轻,2-3个疗程治愈。
荨麻疹是一种顽固易复发的皮肤病,中西药物很难控制复发,我们采用苍术豇豆饮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1.冷敷
2.涂抹碱性物质如氧化镁乳液,可有些许效果
3.用药用植物
4.最好事先预防,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荨麻疹的药品、食物、植物或昆虫咬伤的可能
方法:用鲜韭菜汁外涂。每日两次,连续外涂一周。
将鲜韭莱切碎压出汁后,用容器存于冰箱内可使用数日。仅供参考。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近年研究表明,在荨麻疹中,整个皮肤炎症系统被激活。因此,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除了已明确的组胺外,其他递质也起到协同作用。
咪唑斯汀(mizolastine雪为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而且具有抑制其他炎症递质的作用,如抑制白三烯的产生、减轻水肿等。因而从理论上讲,咪唑斯汀既具有抗组胺、抗过敏作用,又有抗炎症活性作用,为急性荨麻疹的治疗优选药。临床试验表明,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明显快于其他抗组胺药,用药1~3小时后风团数量减少,瘙痒程度减轻,并且维持时间长,可达24小时。
咪唑斯汀的用法简便,每次服100毫克,每日仅1次,急性荨麻疹初起时即可应用,一般用3~5天。若用药两天不见症状显著缓解,可改用其他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据报道,目前在临床使用中尚未发现。
(实习)
荨麻疹又叫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病因复杂,食物(鱼、虾、牛奶)、药物(青霉素、磺胺、痢特灵等)、生物制品(荨麻等)、微生物的产品、花粉、灰尘等过敏时均可发生,神经官能症、胃肠道障碍、寄生虫、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肿瘤、精神紧张及风热、化学性刺激均可诱发。
临床表现为皮肤突然发生大小不等的鲜红或白色风团,此起彼伏,时隐时现,伴有奇痒,重者可出现腹疼、腹泻、气闷、头晕、发热、关节疼、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若有喉头粘膜水肿可引起窒息。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
用全科治疗仪治疗可取得极好疗效。
照射部位:以后颈、肩部、腹腰部为主,加照膝部、肘前、手背、内踝上部。
注意事项:(1)避免抓搔,饮食清淡,忌食鱼腥虾蟹等发物;(2)已明确过敏的食物、药物及其它过敏物质停用,由病灶引起的要先控制感染;寄生虫引起的先驱虫;(3)伴有高热、腹泻时应警惕是否有严重感染和急腹症合并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者应住院抢救治疗。
(实习)
有的人患荨麻疹,服点抗过敏药就好了;有的人不用服药自行消失了;有的吃什么药总不好。为什么呢?治病求因。这种病俗称“风疹块”,急性患者常可找到诱发原因,如药物、食物、感染、病灶、寄生虫等,近年来发现,某些癌症早期可出现荨麻疹。
大小不一的水肿性风团块甚痒,反复发作,往往呈现脸、唇局限性水肿,多持续1~2天。医学上又叫“血管神经性水肿”。此病若发生在喉头粘膜,有憋气、窒息感,也有窒息的危险。荨麻疹没有生命危险,但瘙痒难忍,多数抗过敏药非常有效,钙剂也有效。若总不好,可服用治血管病药潘生丁。
潘生丁又名双哌达莫,国内学者应用潘生丁治荨麻疹疗效很好,50例中有41例治愈。具体方法是潘生丁100毫克、维生素C100毫克,一日三次。慢性荨麻疹连续服药直至痊愈。
(实习)
导致荨麻疹发生的病因很多,患者自作主张私自乱用药,不仅治不好病,而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除对海鲜、药物等过敏外,近来气候多变,患者受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影响,也会发生机体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有红色风团,呈斑片状,皮肤瘙痒。很多患者一见皮肤出疹子,也不寻找原因,就跑到外面买来抗过敏药膏,不分青红皂白就涂了起来,结果既不对症又耽误了时间。
专家指出,治疗荨麻疹应首先查找原因,在医生指导下有的放矢,切莫自己胡乱用药。否则急性荨麻疹极易因治疗不及时而转为慢性荨麻疹,造成长期服药等一系列不应有的烦恼。
(实习)
如果按这些疾病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还会是什么病呢?做父母的必定会非常焦急,想很快搞清楚孩子患的是什么病。其实,在引起腹痛的疾病中,腹型荨麻疹并不少见。
小儿腹型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整个消化系统,胃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风团,此时皮肤风团与胃肠道黏膜损害不一定同时出现,而是胃肠道症状的出现先于皮肤症状,而且胃肠道黏膜损害的持续时间很长。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对小儿腹型荨麻疹的误诊进行了分析,在他们收治的17例被误诊的小儿中,均为阵发性腹痛,有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以阵发性腹部绞痛为主,持续15~30分钟,少数持续1~2小时,病儿在皮疹出现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瘙痒感,腹前发生后的24小时内,全身均可见散在的风团。进一步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腹荨麻疹缺乏认识,在整个疾病的变化过程中,只重视腹痛而忽略了皮疹,或者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与皮疹割裂开来看,以及腹痛时经常想到的是急性胃肠炎、急腹症、过敏性紫癜等,造成误诊。
为了避免对本病的误诊,儿科专家指出,6~12岁的孩子,如果出现阵发性不明原因的腹痛,应当想到本病,如果有食人异种蛋白史或药物过敏史,先出现腹痛后出现皮疹,且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可以确诊。治疗腹型荨麻疹使用抗过敏药能收到明显效果,轻者可口服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重者可静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一般在2~4周内可痊愈。
(责任)
[定义]
热接触性荨麻疹(hotcontacturticaria)皮肤局部受热后在局部发生风团伴瘙痒,1小时后消退。
[流行病学]
本病极少见,自Duke的第一例报告后仅有20余例报告。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见。Champion报告2310例荨麻疹中有本病4例,占0.2%。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MiChaelsson和Ros报告在3个家族中有9名患者,认为本病是一自身显性遗传疾病。本病夏季多见,刺激因素可以是温水、火、火炉、阳光、散热器、热饮料和食物等。但有些患者不是对上述每一个热刺激都起反应。
(二)发病机制
1.与IgE和过敏的关系
虽然患者中过敏性疾病发生率高,但不能证明本病与过敏性有肯定的关。患者血清中IgE不升高,将患者血清注射到正常人皮肤内不产生风团。患者血清中未发现有特异性IgE抗体和其他抗体。从发病机制上本病可分I和II型。
2.与组胺和补体的关系
I型热接触性荨麻疹与肥大细胞和组胺有关:I型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叁与其发病,它们能释放介质且没有补体改变。家族性热接触性荨麻疹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血清组胺水平升高。发现患者上臂加热后,回流的静脉血中组胺水平增高,比激发试验前组胺浓度高10-15倍。高峰5-15分钟时,至60分钟时有轻度升高。另外,还有非组胺的平滑肌收缩活性介质(SMoothmusclecontractingactivity)。Atkins等还发现,合并嗜中性化学趋化因子不升高。系统和局部应用抗组胺药能抑制该型风团产生。本病中总补体和分补体无改变。
Ⅱ热接触性荨麻疹与补体有关:该型荨麻疹血总补体水平降低,C3降低,B因子消失,C4、C5正常。补体活化经过旁路途径。也有报告C3、C4、C1降低,补体活化通过经典途径。本病形成机制可能是热引起患者血或组织产生新的分子或使分子发生改变,进一步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引起皮肤水肿。
[临床症状]
(一)皮肤症状
皮肤受热后,刺激温度在38-56℃时,3—5分钟后就在皮肤上发生风团,少数患者发生在5—10分钟内。DuKe报告本病第一例患者有家族史,风团发生在60—90分钟后。风团限于热接触部位,初为小风团,可以融合。有的学者报告,患者为幼儿期发病,受热后风团在2小时后发生,4—6小时最明,持续12小时,被动转移试验阴性,被称为迟发性家族性局部性热接触性荨麻疹。有些患者在风团周围有2-3cm宽的红斑。皮损一般持续1小时,偶见持续6-10小时,难治疗的患者可持续24小时,甚至到3。皮损伴剧痒或有烧灼感。食热的食物后舌有麻木和刺激。
(二)全身症状
皮损泛发时有疲乏、眩晕、头痛、面部潮红、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
合并疾病:42%的患者有异位素质,多数患过敏性鼻炎,可同时患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
各种免疫学检查除了1例中发现IgM和IgE升高外,其余均为正常。
[病理]
在真皮上部和毛囊周围有水肿及单一核细胞浸润,合并毛细血管扩张和内皮细胞肿胀。肥大细胞数正常但有脱颗粒。免疫荧光检查血管周围有纤维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观察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现象。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皮肤局部受热后产生风团。
2.将患者前臂浸在放有温水的容器中,水温在38-41℃之间,亦可用56℃,2—5分钟内局部会产生风团,少数患者在2-4小时后发生风团。
(二)鉴别诊断
1.胆碱能性荨麻疹躯干和四肢近端发生瘙痒性小风团,皮损分布广泛散在,常在体温上升、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后发生。
2.局限性冷反射性荨麻疹在冷接触部位的周围皮肤有小而迅速消退的风团,在冷接触部位没有风团。
3.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风团,急性时类似接触性皮炎,慢性时类似湿疹。接触物是指物理因素(冷、热、光、水等)以外的物质。
[病程和预后]
慢性经过,可持续多年。
[治疗]
H:受体拮抗药治疗有效。
[预防]
用逐渐增加水温洗澡的方法降低机体对热的敏感性。
(实习)
但是突然在身上出现大量的形态和大小不一的水肿性红斑,伴有瘙痒,又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的情况,就不是多数人经历过的了,这种来去无踪的疾病叫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血管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上突然出现潮红斑和风团,又可突然消失为特征。少数人可伴有发热、关节痛、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8周,则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的预防主要是寻找及避免各种可能的病因,治疗主要是各种抗组胺类药物,可根据病情选择一种或多种交替使用。等病情控制后减量维持。
身上的包怎麽不见了?【治疗】
治疗方法很多,多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或拮抗炎症介质对靶器官、靶组织的作用来控制荨麻疹的发生。如造成炎症介质增多的病因未除,一旦中断治疗,荨麻疹可能复发。所以,根本的治疗是去除病因。对原因不明者用药物治疗也能使病情得到控制或治愈。
(一)常用药物
1·抗组胺药
(1)H1受体拮抗剂:传统药按结构不同分成六类,各类的常用代表药有:①苯海拉明:25~50mg,每日3次口服,肌注每次20mg;小儿每日每公斤体重2mg,分3次服。②扑尔敏:成人每日12~24mg,小儿每日0.4mg/kg,分3次口服。③安泰乐:25~50mg,每日3次口服。④赛庚啶:每次口服2~4mg,每日3次。⑤非那根:每次口服12.5~25mg,每日3次;肌注12.5~50mg一次,小儿每日每公斤体重0.5~1mg。③去敏灵:25~50mg,每日3次口服。
此外,较新使用的有:①酮替芬(ketotifen)和苯唑咪嗪(oxatomide):兼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降低组胺水平。前者每日服3次,每次1~2mg,后者每日服2次,每次30mg。②脑益嗪(cinnarizine):抑制C4活化,兼有抗5-HT和激肽等活性作用,常用量25mg口服,每日3次。
以上药物多有明显嗜睡、口干、瞳孔扩大等副作用,对已用中枢抑制剂、青光眼、幽门梗阻及高空作业者、驾驶员等慎用。无明显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是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的共同特点,而且多数药物较传统的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时间延长,故此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现在常用的有:①阿斯咪唑(astemizole,商品名息斯敏):对H1受体特异性强,对某些非组胺介质介导的荨麻疹疗效差。其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停药后药效尚可持续数周,故做变应原检查前应停药数周,口服治疗10mg/d。长期服用可致体重增加。②特非那丁(terfenadine,商品名敏迪)和氯
雷他定(loratadine,商品名克敏能、开瑞坦):两者起效时间相似,后者较前者作用时间长且对由非组胺介质介导的荨麻疹的疗效优于特非那丁。特非那了每日2次,每次服60mg;克敏能每日1次口服10mg。③赛替利嗪(cetirizine,商品名仙特敏):兼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反应部位移行和抑制激肽等作用。服后发生作用迅速,药效作用时间长。每日每次口服10~20mg。④甲喹吩嗪(primalan):又称玻丽玛朗,兼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常用剂量5mg,每日2次口眼。⑤氮他啶(azatatine)和阿化斯丁(acrivastine):后者又称新敏乐。两者特点是起效快,口服30分钟后即奏效,但药效作用时间短。氮他啶口服每次1mg,每日4次,新敏乐每次8mg口服,每日3次。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抗组胺药因较难通过血脑屏障,与传统抗组胺药比较而言,中枢抑制作用明显减轻。由于用药剂量和机体敏感程度不同,实际应用中少数患者仍可能表现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
(2)H2受体拮抗剂:近来不少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H2受体并参与风团反应的发生。故H2受体拮抗剂治疗荨麻疹渐受重视。常用药有:①甲氰咪胍:每次服0.2g,每日3或4次,静滴用0.4g加5%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②雷尼替丁:与甲氰咪胍不同点为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无抗雄激素样作用。每日300mg,分2次口服。
(3)多虑平:同时具有H1受体和H2受体的阻断功能。有实验证明其H1受体拮抗效能强于苯海拉明和赛庚啶多倍,对H2受体的亲和力高于甲氰咪胍。但也有报道多虑平与某些高效H1拮抗剂比较无显著差别。常用口服25mg,每日3次。也可制成贴膏透皮吸收给药。本药有嗜睡或焦虑增加等副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2.皮质类固醇激素能迅速控制此病的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或大量使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故不应将此类药做为治疗的首选和基本药物,尤其对慢性荨麻疹。应在其它药物不能控制病情时选用。有严重感染、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糖尿病者慎用。
临床常用有:强的松每日15~30mg或氟美松每日2.25~4.5,分次口服。较重者可用氟美松5~10mg肌注或静滴。危重者剂量可酌加。病情一旦控制即应减量,并渐停用。
3.拟交感神经作用药
(1)0.1%肾上腺素:能减少组胺释放,可迅速缓解喉水肿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多用于抢救危重者。常用0.5ml皮下或肌肉注射,也可0.1~0.5ml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必要时隔30至60分钟重复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和麻黄素与肾上腺素有类似疗效。
(2)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减慢cAMP水解速度。缓解支气管痉挛。与H1受体拮抗剂合用对有喉水肿者效果较著。常用0.25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口服每日0.3~0.6g,分3次。
4.辅助药物
(1)组胺球蛋白(histaglobin):抗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减低、水肿消退。常用每次2ml皮下注射,每周2次。
(2)抗纤溶药:可抑制纤溶酶原,使纤溶酶活性降低、炎性介质相应减少。①6一氨基己酸(EACA):每日8~16g,分4次口服。②止血环酸:作用较EACA强,每次250~500mg,每日3次。
(3)色甘酸钠:可稳定肥大细胞膜以减少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雾化吸入较口服效果好,每次20mg、每日3次。
(4)曲尼司特(tranilast):又名N一邻氨基苯甲酸,为新型抗变态反应药,功能类似色甘酸钠。成人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5mg。
(5)钙剂:能降低血管渗透性,有助于减轻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常用10%葡萄糖酸钙10ml每日1次静注。
(6)抑肽酶(aprotinin):抑制激肽释放和抗体形成,也有抑制纤溶酶和补体系统作用。常用隔日一次静注10万IU。
(7)潘生丁:有抑制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作用,故应用于本病有效,常用量50mg口服,每日3次。
(8)维生素类:①维生素K:能调节植物神经,兴奋交感神经β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加。口服每次4mg,每日3次。②维生素E:每日300mg,分3次口服。对维持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有促进作用。③维生素P:口服每次20~40mg,每日3次。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④维生素C:有拮抗组胺和缓激肽作用,每日300~600mg,分3次服,静滴每日0.5~3g。
5.其它
(1)脱敏疗法:根据变应原检查阳性结果制成的脱敏液,定期用不同浓度皮内注射,使机体对阳性变应原敏感性逐渐减低。因此法操作较繁,疗程长,见效慢而难以推广。对各种治疗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也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2)人胚胸腺移植术:有报告治疗半月有效率70%、2年94%。
(3)自血疗法:每周两次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5~10ml立即自身肌注。采用高浓度氯化钠液擦洗均有一定效果。
(二)选用方法
1.急性荨麻疹单有皮疹表现者,一般用H1受体拮抗剂常可得到控制或治愈。为尽快控制瘙痒和风团,常先采取注射给药,无嗜睡作用抗组胺药选新敏乐和赛替利嗪较好。如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腹痛、吐泻及呼吸困难者,宜早期、足量、短程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症状改善后应迅速减量停用。有过敏性休克表现或喉水肿者,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等,并选择合适皮质激素肌注或静滴,同时应吸氧,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经以上处理喉水肿无好转,应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
2.慢性荨麻疹一般选用H1拮抗剂中某一类(如扑尔敏)进行治疗,如疗效不佳,再选H1受体桔抗剂中另一类(如苯海拉明)。现认为单用安泰乐或赛替利嗪较单用其它H1拮抗剂效好。对单用其它抗组胺药无效者,可试用酮替芬、苯唑咪嗪治疗。或用两种不同类的H1拮抗剂联合治疗。此疗法仍不能控制病情者,可选用H1拮抗剂加H2拮抗剂联合治疗,也可用多虑平或多虑平联合其它抗组胺药。每种方法疗效观察应3~5天以上。目前认为H1拮抗剂加H2拮抗剂联合疗效好。单用H2拮抗剂无效。限于某些患者职业需要,联合用药可白天或工作时选用无嗜睡作用药物,晚间或休息时选用有嗜睡作用药物。当抗组胺药不能充分控制病情且症状较重者,可加用小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维持,缓慢停药。递减至停药的过程应在1~3月。辅助药物如组胺球蛋白、抑肽酶、维生素等对治疗此病有帮助。赛替利嗪、甲氰咪胍、潘生丁联合应用,从多种途径控制荨麻疹的发生,是目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方法。口服赛庚啶2mg、利血平0.125mg、安络血2.5mg,每日各3次,连续2周,亦有较好疗效。有观点认为硝苯吡啶(心痛定)可抑制炎症介质从肥大细胞释效,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有效。另外,人胚胸腺组织块培养后移植术,口服活卡介苗、变应原脱敏等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定的效果。
3.寒冷性荨麻疹对多数抗组胺药反应较差,疗效欠佳。目前认为有较好疗效的是赛庚啶、多虑平、氮他啶、脑益嗪、酮替芬。组胺球蛋白、6一氨基己酸、维生素E也有一定疗效。有报道α一氟甲基组胺酸疗效较好,剂量为每日1g口服。
4.皮肤划痕症轻度划痕症,瘙痒不明显者可做解释工作,不用药物或只给外用止痒剂治疗。划痕症较重,痒著者应选用抗组胺药。但抗组按药只对风团消退和止痒有效,不能影响此病的全过程。疗效最显著的药为安泰乐,其它为脑益嗪、多虑平等。新一代H1拮抗剂如息斯敏、克敏能、仙特敏等由于药效时间长,无中枢抑制作用,也可被采用。使用剂量一般根据症状轻重和患者耐受程度予以调整。临床症状消失后应立即减量,尽量使用最小维持量。如一种抗组胺药不能控制病情,也可采用两种不同类H1拮抗剂或H1加H2拮抗剂联合治疗。止血环酸、组胺球蛋白对此病疗效也较好。日光浴和定期紫外线照射有利于减轻本病。有报道精氨酸酯酶用于本病也有效。
5.巨大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治疗方法同急慢性荨麻疹。6一氨基己酸、止血环酸对本病亦有效。色甘酸钠雾化吸入效果较好,菌苗非特异脱敏疗法,胎盘组织浆隔日一次肌注对治疗有帮助。疑有喉水肿或病情较重时,应及早给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喉水肿治疗同急性荨麻疹。
6.胆碱能性荨麻疹以安泰乐和达那唑为首选,多虑平、酮替芬、赛庚啶、波丽玛朗等也有效。抗胆碱能药如溴本辛等及紫外线照射也可能有效。
(三)局部治疗主要给温和止痒剂如薄荷酚液,炉甘石洗剂等。
(四)中医药治疗
本病中医称为“瘤疹”、“风菩雷”。常分四种征型论治。①风寒证:风团色淡,遇风寒则起,得暖则消,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灸麻黄6g、桂枝9g、杏仁10g、白芍10g、生姜6g、大枣5枚、甘草6g、荆芥10g、防风10g。水煎服。②风热证:风团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则轻,恶风,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清热疏风。方用消风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蝉衣10g、当归10g、苦参10g、生石膏30g(先煎)、苍术10g、木通10g。水煎服。③胃肠湿热证: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舌苔腻。治宜表里双解、和胃利湿。方用平胃散合多皮饮加减,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地骨皮10g、桑白皮10g、粉丹皮10g、赤苓皮10g、白鲜皮15g、大腹皮10g、白芍15g、生甘草6g。水煎服。④气血亏损证:相当于慢性荨麻疹,常伴饮食不香、睡眠不佳、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治宜补气养血,兼以祛风。可用八珍汤加黄芪15g、灸麻黄3g、防风10g治疗。
皮肤划痕症多属风热血瘀证。可用过敏煎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银柴胡10g、防风10g、荆芥10g、乌梅10g、五味子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疗法:①治疗急性荨麻疹:针刺曲池、血海、隔俞;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拨罐15分钟。②刺络拔罐法:取穴肩禺、血海、大抒穴,先在穴位上按揉充血,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分钟,隔日1次。③灸法:可选择血海、隔俞、神阙、大椎、肩禺、涌泉、曲池、曲泽、合谷、至阴、大抒穴,艾条灸或隔姜灸,每日1次。④神阙拔罐法:常规消毒,用快速闪火法将火罐叩在神阙穴上,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实习)
[流行病学]
慢性荨麻疹中有2%为压力性荨麻疹。Champion报告2310荨麻疹中,本病有12例,占0.5%。本病好发于年青人,年龄分布在20~44岁。65%—80%患者为男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Ryan等在患者受压皮肤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48/80复合物,局部能产生迟发性风团。从压力性风团中已分离出高浓度组胺和激肽,但用抗组胺和抗激肽药治疗无效。在压力性风团中未发现有白三烯,仅在注射组胺和ConcanavainA或者氯化钠产生的迟发性风团中有不等量白三烯。因此,白三烯在本病中不是主要发病介质。
患者与正常人比较,白细胞能释放较多组胺和白细胞化学趋化因子,但此改变无特异性。
(二)与血清蛋白的关系
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缺乏,将导致介质作用延长,可以解释迟发性风团形成,但各种血清蛋白酶的检测均正常。由于本病风团大,疼痛,类似先天性血管性水肿,考虑是否有补体缺乏,但检查结果正常。未发现血清纤维素、IgC、IgM、ISA异常。1/4患者血清Ⅷ因子缺乏,但患者没有出血倾向。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对丝裂原反应正常。
有些患者是对食物中的蛋白过敏,饮食中除去过敏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临床表现]
(一)皮肤症状
皮损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如掌、跖、臀、上背,少见于面部。皮肤受压后4-8小时局部发生风团,皮损持续时间为8—72小时,平均20小时左右。皮损为大的红斑,深部水肿,中央血管受压呈白色。皮损很少扩展到受压以外的部位。如果用拇指和食指挤皮肤,皮肤可呈橘皮样外观,表明皮肤深部有水肿。多数患者风团有痒感,还可有灼痛、烧灼、刺痛感,尤其多见于跖部和头部皮损。自觉症状轻重不一,有些患者皮肤深部水肿波及到附近的关节和肌肉,可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
(二)全身症状
约半数患者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多汗、眩晕、恶心、头痛、关节痛、疲劳、呼吸团、虑等。
[合并疾病]
本病常与其他型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合并。合并慢性荨麻疹比较常见,从27%到82%、94%。55%-63%的患者合并皮肤划痕症。曾有人报告,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皮肤加压30秒,2~4分钟后立即发生压力性荨麻疹,可同时合并皮肤划痕症。
[实验室检查]
70%的患者血沉轻度到中度增快。20%—53%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其他检查如血清酶、免疫球蛋白、补体、脂酶抑制因子和抗胰蛋白酶均正常。有人报告C1—脂酶升高。
[病理]
风团活检显示真皮下部组织水肿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主要为单一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附属器周围亦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可波及到皮下脂肪组织。近半数患者真皮内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成片。风团早期肥大细胞数增加,后期则无变化。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辅助。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未见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存在风团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皮肤局部有受压史,临床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和深部水肿,消退比较慢即可诊断。亦可做压力试验:在背部用皮肤划痕器,100g/cmZ70秒,或2.5kg20秒,或4.5kg15秒加压于背部或大腿皮肤,6小时内局部产生风团,迟发的可到48小时。
(二)鉴别诊断
1.丹毒局部红斑、水肿,自觉痛和压痛显著,伴发热和白细胞数增高,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2.压力性脂膜炎皮肤受压2—12小时后出现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潮红。皮损短期内不能消退。
3.寒冷性脂膜炎大腿、臀和面部皮肤受冷后出现结节和斑块,表面呈青红色和紫红色,数周后皮损消退。
[治疗]
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局部用强效皮质类固醇霜可减轻患者对压力的反应。氨苯砜每日,西替利嗪每日10mg治疗能减轻压力诱发的荨麻疹。有报告用西替利嗪治疗3周后,病理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75%。皮质类固醇口服治疗也有效。
[预防]
患者皮肤避免长时间重压。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