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50-60年代,在学校、社区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在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到了80年代以后,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才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特别是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香港和台湾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设计模式基本上是模仿了美国的模式。早在1966年,香港就开始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在80年代以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放在个别学生身上,具体由社会工作者来担任此项工作,有的社会工作者要担任两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直到90年代,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因此相应的心理健康教材也出版了。有的是单独一门课,由班主任来担任这门课,两周一课时,一学年16课时,每课时35分钟;另一种形式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社会课里,约占课程的1/4,由社会课的老师来担任。
(实习)
相关阅读: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了解这些让宝宝远离黄疸
小儿急性喉炎有什么并发症呢
夏季 手足口病流行高峰
附件炎!!1
川崎病是重要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