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味甘性温,能暖中补虚、益肾养肝、开胃健脾,是老百姓冬季进补的重要食材,川渝地区更有冬至喝羊肉汤的传统习俗。然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专家提醒,痛风患者不宜选择羊肉汤进补。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郑宏庭介绍,痛风是由于体内负责分解尿酸的酶活性不足引起体内尿酸堆积,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等处引起的。控制痛风发作的关键,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通常需要饮食控制和多饮水,其根本是要尽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郑宏庭说,羊肉本身就属于嘌呤较高的食物,而且老百姓通常会将羊杂连同羊肉一起煲汤,会增加肉汤中的嘌呤含量。因此,痛风患者冬季切忌选用羊肉汤进补。
此外专家提醒,痛风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好不吃动物内脏,少吃鱼、虾、禽肉、猪牛肉,不喝各种肉汤,以及一些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如紫菜、豆制品、蘑菇、菠菜等。
因患痛风不忌口,在汉工作的安陆男子张先生四肢长出20多颗石头,不时出现剧痛。昨日从协和医院获悉,张先生已通过手术切除痛风石。
张先生今年40岁,有10年痛风史。5年前,张先生四肢开始长石头,四肢长了20个,最大的一个如鹅蛋一样大。最近,脚底也长了一个,每次走路都很疼。15日,张先生和朋友一起吃饭,喝起了啤酒。饭后痛风再次发作,被送往协和医院就诊。
手外科主任陈振兵教授介绍,张先生身上长的是典型的“痛风石”,是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形成一种坚硬如石的结节。这些石头不仅会使附近皮肤破烂溃疡,还会导致关节畸形、关节炎。
17日,医生为张先生手术取石。这些石头已侵蚀到骨头里,取石后,医生给被侵蚀骨头做了填补修复,并为取石缺损的皮肤植皮。
医生提醒,患了痛风后,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注意清淡饮食,戒酒,多运动,如果发现身上长了“疙瘩”,要及时就诊查出病因。
中医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治法有除湿泄浊,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常用如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当归拈痛汤等药方辩证加减用药。崔闽鲁说,缓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气、补益肾脏方法,可用足浴盆泡脚达到活血化瘀,提高肢体末梢温度,减少尿酸结晶形成,有利于防治痛风。泡脚有助于血液循环,具有降低尿酸的作用。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痛风的作用。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疲劳、降低尿酸,用于治疗痛风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根据自己的病情结合医师的建议配好中药方,然后“对症下药”地泡脚。中药足浴可以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入中药的泡脚,不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还可以促进特定药物治疗的吸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崔闽鲁建议,药浴泡脚方子可包括地龙、威灵仙、黄柏、川芎、天麻、防风、杜仲等。此外,崔闽鲁特别强调痛风泡脚注意事项:
1.在疼痛不发作的前提下,泡脚有益身体健康。但在疼痛发作期不能泡脚,因此时泡脚,反而会使疼痛和红肿加重。所以,应该在发病24小时后再泡。
2.足部有皮肤破损或骨骼损伤者,不宜足浴治疗。
3.足浴时要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30—40分钟为宜。
4.泡脚后一定要擦干并穿上袜子,不要晾干,以免受风引起痛风发作。
豆浆是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的食物,在很多人的早餐里必不可少。但是,喝豆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专家提醒,痛风及肾病患者平时最好别喝或少喝豆浆。
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迟家敏告诉记者,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所导致的疾病。黄豆中富含嘌呤,且嘌呤是亲水物质,因此,黄豆磨成浆后,嘌呤含量比其他豆制品多出几倍。所以,豆浆对痛风病人不宜。
迟医生说,糖尿病已发展至肾病,或其他患有肾功能不全的人,也不宜喝豆浆。因为这些患者肾脏排泄废物的功能很差,而豆浆又是植物蛋白,分解的产物很多,如果肾脏无法全部排泄掉,就会造成血液中尿素氮、肌酐增高,加剧肾功能不全。
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偏寒,平时就患有胃寒,以及脾虚易腹泻、腹胀,夜间尿频、肾亏的人,均不宜饮用。
此外,不要用豆浆冲鸡蛋吃,蛋清会与豆浆里的胰蛋白酶结合,不易被人体吸收。
还有些人用豆浆代替开水服药,并用保温瓶储存豆浆,迟医生说,这些做法都不可取。因为四环素、红霉素等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而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保温瓶内细菌会大量繁殖,经过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腐败变质。
冬日里,很多人喜欢吃热腾腾的火锅来驱寒,通过食补来“贴膘”的人也不少。然而,火锅虽好,却要当心“火锅病”悄悄“盯”上你。
连续吃易引发痛风
不少人吃火锅贪图麻辣刺激,这很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专家表示,麻辣容易对胃造成应激性刺激,本身胃不太好有胃炎或溃疡的人就更容易应激过度,造成胃穿孔。加上冬天骤然变冷容易刺激人体,造成胃酸大量分泌,引起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
火锅由于嘌呤含量高,常吃会还容易导致痛风。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高尿酸血症所致的疾病,多发于30~60岁男性,一般在午夜发病,患者脚趾红肿并有剧烈疼痛,还可能延伸到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他关节肿痛。火锅里涮的肉和汤进入肠胃消化分解后,经肝脏代谢生成尿酸,过多的尿酸沉积在血液和组织中,很容易导致尿酸代谢异常,对本身就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老年人、肥胖者来说,更容易诱发痛风。因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连续几天都吃火锅,相关患者要少吃或不吃。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
冬季,气温下降,容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心脑供血不足。而冬季气候干燥,如果人体水分摄入不足,还会导致血液黏度过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也易引起血管堵塞。
吃火锅时空气不流通、饮食过度是诱发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吃火锅由于耗时长,人们往往吃得比平时多。过度饮食会使得大量血液集中至胃部,以致心脏、头部血液量不足缺氧。因此,吃火锅时务必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专家还提醒,在吃火锅时要注意荤素搭配,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避免油腻。还可配合着喝些果汁、酸奶等饮品,达到补水、降火的目的。同时,吃火锅还要注意时间,汤底熬煮时间超过1小时就会分解大量亚硝酸盐,对人体造成危害。
重庆渝北区黄先生:我今年35岁,有痛风已经一年半了。为治这个病,我找了很多医生,也吃了不少的药,但效果都不理想。最近朋友推荐,用辣椒煮水洗手泡脚可治痛风,是不是真的?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医科主任徐籽辉: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用你说的辣椒煮水洗手泡脚对于防治痛风有一定帮助,但单靠这个方法不能治痛风。建议你日常注意限制嘌呤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小虾、黄豆、浓肉汤等;维持正常体重,加强锻炼,限制热量进入;低脂饮食,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选用牛奶、鸡蛋等补充;大量饮水;忌酒及辛辣调味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用辣椒煮水洗手泡脚时需注意方法,主要是辣椒适量,洗泡的时间不宜太久。痛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及药物治疗。
痛风是因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形成痛风石,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痛风的发病原因是长期持续的高尿酸血症。高嘌呤饮食虽然不是痛风的原发病因,但高尿酸饮食使肠道吸收嘌呤增加,可使细胞外液尿酸浓度迅速发生变化,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不少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是在一次暴饮暴食之后,引发痛风第一次发作。从欧美国家的统计资料证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物结构转向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当然也是高嘌呤)时,痛风的发病率也同步升高,这不是巧合,中国部分城市的调查资料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一、嘌呤是什么,与饮食的关系如何?
嘌呤是细胞核的组成元素,不仅我们人体细胞含有嘌呤、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都含有嘌呤。正常情况下,从饮食摄入的嘌呤和人体自身代谢生成的嘌呤,会以尿酸的形式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入与出处于动态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痛风了。
二、痛风营养治疗的原则
限制外源性嘌呤的摄入,减少尿酸的来源;促进尿酸从体内排出。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控制痛风急性发作,阻止病情加重和发展,防止并发症。
1、限制嘌呤:正常人每天嘌呤摄取量为600~1000mg,痛风患者长期控制嘌呤摄入量。急性发作时用低嘌呤膳食,每天摄入量在150mg之内,选含嘌呤低的食物,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虾、扁豆、黄豆、浓肉汤及菌藻类等。
2、限制能量:痛风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关系密切。痛风患者中糖耐量减退者占7%~74%,高甘油三酯血症者达75%~84%。降低体重,限制能量供给,减轻体重最好能低于理想体重的10%~15%。能量视情况而定,一般在1500~1800kcal之间。切记减肥过快,应循序渐进,因减肥过快,脂肪分解,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3、蛋白质:标准体重时蛋白质可按0.8~1.0g供给,全天在40~65g,且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牛奶、鸡蛋;因牛奶、鸡蛋不含核蛋白,在蛋白质供给量允许范围内选用。尽可能不用肉类、禽类、鱼类等。如要用,应将瘦肉、禽肉等少量煮沸后启汤食用。
4、脂肪:脂肪可减少尿酸正常排泄,应适当限制,每天应控制在50g左右。
5、维生素:应供给充足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6、应多供给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每天可食蔬菜1kg,水果4~5次。因痛风患者易患高血压,因此膳食中应适当限制钠盐,一般每天2~5g.
7、水分:每天要多喝水,多食用含水分多的水果和食品,每天液体量在2000ml以上,最好能达到3000ml,以保证每天有一定的尿量,使尿液得到稀释,促进尿酸的排出。肾衰竭时水分易适量。
禁用强烈的香料及调味品如酒和辛辣调味品。过去曾建议禁用咖啡、茶叶和可可,因其分别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但实验证明,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在人体代谢中并不产生尿酸盐,也不在痛风石里沉积,因此,可适量选用。
气温骤降,尿酸更易形成结晶、引起痛风发作不适,提醒民众更要注意日常保健,其中最易被忽略的就是保健食品的不当摄取,像是蜂王浆、藻锭、蚬精等,皆属高嘌呤,容易诱发痛风,宜避免服用。
补维生素B 先问医师
专业医师表示,许多食材本身不易引发痛风,但浓缩后服用就可能影响病情,像是菸碱酸会刺激尿酸形成,普遍存在于绿色蔬菜、坚果中,均衡饮食不至于引起痛风,制成保健食品后,因含量可能偏高,服用上宜更加谨慎。建议痛风患者,在补充任何一样保健食品前,最好先将产品带去与医师讨论。
豆类 可正常食用
想预防痛风发作,不少患者从饮食着手、减少高嘌呤食物,但陈峙仰医师表示,尤其豆浆、豆腐过去常被认为是痛风患者的禁忌,但其实豆制食物属中嘌呤,适量摄取可以帮助控制尿酸值,除了少数对于豆类食物较敏感、易被诱发痛风者外,建议正常摄取即可;海鲜、肉类则属高嘌呤,啤酒、绍兴酒则是在统计数据上被发现最容易诱发痛风,最好减少摄取。
刚刚迎来第三个本命年的张先生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慢性疾病——痛风。他除了按医嘱服药之外,还被叮嘱每日喝水3000毫升,以促进尿酸排出。张先生喝了几天白开水,觉得口感不佳,“反正都是水,不如喝软饮料吧”。于是改喝饮料,每日3000毫升雷打不动。没料想很快痛风关节炎再次发作。医生告诫,罪魁祸首是每天3000毫升软饮料!张先生这下纳闷了:痛风不能喝软饮料吗?
饮料中的甜味部分来自于富含果糖的玉米糖浆,人群调查发现大量摄入果糖对血尿酸的影响类同于红肉等高嘌呤食物;富含果糖的甜饮料,能显著增加血尿酸水平。原因可能与果糖增加尿酸生成有关,同时果糖加重脂肪堆积,增加胰岛素抵抗,减少肾尿酸排泄,两者互补促进血尿酸水平增高。所以痛风患者除了强调限制嘌呤摄入外,也要注意果糖摄入,否则达不到减少痛风发作的目的。
像张先生这样,每天人为增加果糖的摄入,对他的病情无疑是雪上加霜,短时间内痛风复发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要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是传统低嘌呤饮食的主要成分,其中就包含很多富含果糖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含糖饮料,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石榴等也要限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水果摄入不超过400克。
除了软饮料外,很多痛风患者对能不能喝绿茶、咖啡一类的饮料也有疑惑。咖啡和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品,以前因为它们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所以对痛风病人曾建议禁用咖啡、茶叶和可可。但是科学研究发现咖啡碱、茶叶碱和可可碱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并非是引起痛风的尿酸盐,不会促进痛风石的生成。研究进一步表明:咖啡和茶不但不会增高血尿酸值,相反对于每日饮用6杯以上咖啡者,咖啡摄入量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降低。因此,痛风患者可以饮用咖啡、喝茶,而且长期咖啡摄入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咖啡有益于痛风患者,但是咖啡有促进尿钙排出的作用,并且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所以饮用咖啡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综合情况。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最安全和健康的饮料就是白开水,虽然口感没有酸酸甜甜的软饮料好,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绝对是首选。
沈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学博士)
有人说,喝苏打水可防尿酸高,尤其适合吃海鲜比较多或者有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苏打水呈碱性,有助于尿酸的排泄;而海鲜通常含有较多的嘌呤,嘌呤在体内代谢为尿酸,因此,喝苏打水有助于防止尿酸升高。另外,现代人喜食油腻,就算不怕尿酸高,吃了大量嘌呤食物后喝点苏打水也是有益无害的。
苏打水实际上是稀释后的碳酸氢钠溶液,经常饮用苏打水确实可以促进尿酸的排出,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是指尿酸析出后沉积在关节或肾脏等部位,引起疼痛发作的一种病症。痛风患者应用碳酸氢钠片的主要目的是碱化尿液,使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的形成,减轻尿酸盐对肾脏功能的损害。但是,把碳酸氢钠片当做降尿酸药物长期服用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应用范围,只有下列情况才适合用碳酸氢钠片:急性关节炎发作、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肾结石形成、尿pH值降低。
一股认为,当pH值降至5.5以下时,可以用碳酸氢钠片,使pH值维持在6.2~ 6.8,其值不超过7.0,否则易发生钙盐结石。碳酸氢钠片不适合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患者,因为钠负荷过重会加重病情。由此可见,苏打水可以预防痛风,但要注意临床适应症,以及使用的剂量。最科学的办法是定期监测尿pH值,这样才能使苏打水更合理有效地发挥它的抗痛风作用。
治疗痛风常需服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包括别嘌醇片、丙磺舒、苯溴马隆等等。专家提醒,服用这些药物宜多饮水。
专家表示,痛风患者应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尿酸的排出。使用上述药物期间,会有大量的尿酸盐从尿液中排出,尿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因此患者更须保证饮水量。具体说来,每日饮水总量必须在2500毫升以上,这样才能让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
另外,吃痛风药应该多饮弱碱性水。弱碱性水含多种矿物质,可以清除人体内酸性代谢物,改善痛风患者的酸性体质,能够更好地促进尿酸排出体外。一些天然的矿泉水、苏打水都是弱碱性水。
部分食物得到“正名”,嘌呤含量中低的海鲜可助预防心血管病,适量吃豆类不会诱发痛风,香菇、菠菜、韭菜可放心吃。
饮食控制是痛风非药物治疗的核心。对许多痛风患者来说,富含嘌呤的海鲜既是心头好,又是诱发病情加重的“凶手”,传统观点认为需忌口。实际上,痛风患者适量进食特定类别的海鲜,并不危及健康,还能补充微量元素,预防心血管病。
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戴冽教授介绍,目前在痛风非药物治疗中,已不建议单纯限制饮食中的嘌呤来控制血尿酸。“要知道,饮食摄入的尿酸仅占人体尿酸总量的20%。” 戴冽指出,完全无嘌呤饮食仅能使平均血尿酸下降约60 umol/L(1mg/dL)。该科莫颖倩主治医师表示,除了对海鲜要分类鉴别外,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去认为可能诱发痛风发作的豆类、香菇等部分蔬菜,也得到了“正名”。不妨根据对病情影响程度,以“红灯”、“黄灯”、“绿灯”等将日常食物和饮料加以区分。
痛风患者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忌食海鲜”曾被痛风患者奉为铁律,然而这一观点已经过时。“海鲜食品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胆固醇的含量却不比一般食品高。”戴冽表示,海鲜对于人的营养和健康优于其他肉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鲜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后者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而痛风患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痛风患者不应一概而论地忌食海鲜,而应根据不同海鲜嘌呤含量而定,忌食嘌呤含量高的海鲜,而适当进食低/中嘌呤类的海鲜。
嘌呤含量较高的海鲜:鲭鱼、凤尾鱼、沙丁鱼、鱼卵、小虾、贝壳类、淡菜等。
嘌呤含量中等的海鲜: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鳗鱼及鳝鱼等。
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青鱼、鲱鱼、鲑鱼、鲥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等。
戴冽提醒,对于严格限制海鲜的患者。应当注意补充其他种类的优质蛋白,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红灯食物:动物内脏要忌口
动物内脏是所有食物中嘌呤含量最高的一类,吃一顿就可导致患者血尿酸水平突然增高,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外,动物内脏中含有大量胆固醇,经常进食可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因此痛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应忌食。
黄灯食物:红肉、果糖要少吃
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被称为“红肉”。国外一系列研究表明,红肉摄入越多,血尿酸水平升高越显著,痛风的发病率越高,且会导致心血管的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冠心病,而痛风患者是冠心病的好发人群,因此,痛风患者应限制红肉的摄入。
另外,痛风患者应少吃含果糖成分高的水果。水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水果可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且水果中丰富的维生素对机体有益。但另一方面,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可升高血尿酸水平,增加血清胰岛素的水平以及减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痛风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
莫颖倩建议,痛风患者应注意挑选含果糖成分较低的水果,如青梅、青瓜、西瓜、椰子水、葡萄、草莓、樱桃、菠萝、桃子、李子、橄榄等;少吃苹果、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石榴等含果糖成分较高的水果。
“经常有患者很困惑:西瓜、草莓这类水果口感很甜,为什么却属于低糖水果?”莫颖倩说,甜的口感和含糖量不能完全画等号。此外,患者最好直接食用新鲜水果,而不是鲜榨果汁,更不要买瓶装果汁,因为所含果糖比较高。
绿灯食物:蔬菜禽蛋适量吃
莫颖倩表示,相对海鲜及红肉,家禽及蛋类中嘌呤含量有限,对于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较少,因此推荐痛风患者优先选择家禽及蛋类作为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当然,禽类皮下组织中脂肪含量丰富,不建议患者过多摄入油炸、带皮的禽类食品。
部分老年人可能对吃鸡蛋黄心存疑虑,怕引起胆固醇增高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新研究发现,鸡蛋富含卵磷脂,会使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并使之保持悬浮状态,从而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对胆固醇正常的老年人,每天吃2个鸡蛋,其100毫升血液中的胆固醇最高增加2毫克,不会造成血管硬化。
“以往认为豆类食品可升高血尿酸水平,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但事实并非如此。”莫颖倩说,国外的大规模研究已表明,豆类对血尿酸水平无影响,且豆制品包括豆浆、豆腐等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及痛风的发病率。虽然豆类中的嘌呤成分被人体吸收后,可能增加血尿酸水平,但它同时可显著促进肾脏尿酸排泄,此消彼长,最终,豆类并不增加血尿酸水平。
另外,豆类在加工成豆制品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部分嘌呤丢失,而降尿酸作用不受影响,因此豆制品不会诱发痛风发作。
“以往认为,香菇、菠菜、韭菜、大叶青菜、青椒等嘌呤含量较多,部分医生可能建议痛风患者少吃。”莫颖倩说,然而,国外专门针对这些食品进行了包括数万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进食这些嘌呤含量丰富的蔬菜并不增加患者痛风发作的风险,以及人群中痛风的发病率。此外,这类蔬菜中还含有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因此鼓励痛风患者多吃蔬菜。
红灯饮料:最好戒酒
痛风的发病风险与酒精的摄入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还与酒的种类有关。啤酒、烈酒均可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莫颖倩强调,所有痛风患者均应限制酒精的摄入,即男性每天不超过2标准杯,女性不超过1标准杯(1标准杯指含酒精为18ml)。痛风患者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尤其是药物未完全控制的痛风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酒精摄入。啤酒和烈酒比红酒更危险。
黄灯饮料: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充气运动饮料等,可分为果汁型、果味型、可乐型、低热量型、其他型。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为糖、色素、甜味剂、酸味剂、香料及碳酸水等,一般不含维生素,也不含矿物质。除糖类能给人体补充能量外,充气的“碳酸饮料”中几乎不含营养素。
需要强调的是,通常所谓的“苏打水”也属于碳酸类饮料,天然的苏打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且不含添加剂,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国内出售的苏打水饮料往往是人工合成的,添加了甜味剂及香精。虽然饮用人工合成的苏打水饮料可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但长期将造成胰岛素抵抗,增加痛风、肥胖、糖尿病等风险,还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钙质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饮用碳酸饮料时应注意选用不含糖或含糖量较低的种类,同时建议患者不要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品。
绿灯饮料:咖啡、茶、低脂奶、脱脂奶
“咖啡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减低痛风的发病率。”戴冽表示,对于习惯饮咖啡的痛风患者,不必忍痛戒掉。不过,医生也不主张通过大量饮用咖啡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因为咖啡的降尿酸作用轻微,而大量饮用咖啡可导致血钙丢失及增加骨折的风险。目前尚未发现饮茶与痛风有相关性,因此,痛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饮茶。
戴冽表示,奶制品,尤其是低脂奶制品、脱脂奶等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发病率。而半脱脂、全脂牛奶及低脂、全脂的酸奶没有这样的作用。低脂奶制品的降尿酸作用可能与其中的微量元素、酪蛋白等相关,增加奶制品的摄入还可预防骨质疏松及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某些恶性肿瘤的风险。
●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可适量进食
●适量吃豆类、香菇不会诱发痛风
●忌食动物内脏
每逢节日过后,各种与饮食相关的疾病数量都会增多,痛风是其中的一种。风湿免疫科专家提醒,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因为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痛风“偏好”嗜酒肉者,因此,患者不仅需要系统的药物治疗,更要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痛风患者非药物治疗的核心,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血尿酸水平及减少痛风急性发作,预防痛风患者的并发症。
那么,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究竟该如何“拣饮择食”?
A择食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戴冽教授
主治医师莫颖倩
动物内脏——忌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戴冽教授表示,动物内脏如鸡胗、鸭胗、猪肠、鹅肝、猪肝、猪腰等,是所有食物中嘌呤含量最高的一类。一次大量进食动物内脏后可导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突然增高,从而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外,动物内脏含有大量胆固醇,经常进食可致高胆固醇血症,因此,痛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应忌食。
红肉——少吃
国外一系列研究表明,红肉(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鹿肉等)的摄入与血尿酸水平存在一定关联,红肉摄入越多,血尿酸水平升高越显著,痛风的发病率越高。因此,痛风患者应限制红肉的摄入。
海鲜——忌食嘌呤含量高的海鲜
“忌食海鲜”曾被痛风患者奉为铁律,然而这一观点已经过时。戴冽教授表示,海鲜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而痛风患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痛风患者不应一概而论地忌食海鲜,而应根据不同海鲜的嘌呤含量而定——忌食嘌呤含量高的海鲜,适当进食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
嘌呤含量较高的海鲜:鱼卵、小虾、贝壳类、淡菜、鲭鱼、凤尾鱼、沙丁鱼等。
嘌呤含量中等的海鲜: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鳗鱼及鳝鱼等。
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金枪鱼、青鱼、鲱鱼、鲥鱼、白鱼、龙虾、牡蛎等。
家禽及蛋类——适量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莫颖倩主治医师表示,相对海鲜及红肉,家禽及蛋类中嘌呤含量有限,对于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较少,因此推荐痛风患者优先选择家禽及蛋类作为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鸡蛋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容易被人体利用的蛋白质,且热量仅相当于半个苹果或半杯牛奶,每天可以吃1~2个鸡蛋。
豆类及豆制品——可以吃
“以往认为豆类食品可升高血尿酸水平,诱发痛风急性发作。但事实并非如此。”莫颖倩说,国外的大规模研究已表明,豆类对血尿酸水平无影响,且豆制品(包括豆浆、豆腐等)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及痛风的发病率。主要的原因是:虽然豆类中的嘌呤成分消化吸收后可能增加血尿酸水平,但它同时可促进肾脏尿酸排泄,且后者作用更显著,因此最终豆类并不增加血尿酸水平。另外,豆类在加工成豆制品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部分嘌呤丢失,但其降尿酸作用不受影响,因此,痛风患者可以进食豆类食物。
蔬菜——鼓励多吃
以往认为,香菇、菠菜、韭菜、大叶青菜、青椒等嘌呤含量较多,部分医生可能建议痛风患者少吃。然而,国外专门针对这些食品进行了包括数万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进食这些蔬菜和香菇并不增加患者痛风发作的风险。此外,这类蔬菜中还含有许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因此鼓励痛风患者多吃蔬菜。
水果——少吃富含果糖的水果
莫颖倩指出,痛风患者应少吃含果糖成分高的水果。一方面,水果可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但另一方面,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可升高血尿酸水平,从而导致痛风发病率的增加。痛风患者应注意挑选含果糖成分较低的水果,如青梅、西瓜、葡萄、草莓、樱桃、菠萝、桃子、李子等,少吃苹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龙眼、香蕉、杨梅、石榴等含果糖成分较高的水果。
“经常有患者很困惑:西瓜口感很甜,为什么却属于低糖水果?”莫颖倩说,甜的口感和含糖量不能完全画等号。此外,患者最好直接食用新鲜水果,而不是鲜榨果汁,更不要买瓶装果汁,因为所含果糖比较高。
B拣饮
酒类——最好戒酒
莫颖倩强调,酒精是引发痛风发作重要的危险因素,痛风的发病风险与酒精的摄入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还与酒的种类有关。痛风患者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尤其是药物未完全控制的痛风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酒精摄入。啤酒和烈酒比红酒更危险。
碳酸饮料——少喝
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的饮料,包括可乐、汽水、充气运动饮料等,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为糖、色素、甜味剂、酸味剂、香料及碳酸水等,一般不含维生素,也不含矿物质。通常所谓的“苏打水”也属于碳酸类饮料,国内出售的苏打水饮料往往是人工合成的,添加了甜味剂及香精。
虽然饮用此类饮料可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但长期饮用该类饮品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痛风、肥胖、糖尿病等风险,且长期饮用该类物质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钙质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建议少喝碳酸饮料,如要饮用,应选用不含糖或含糖量较低的种类。
奶制品——选择低脂/脱脂奶制品
戴冽表示,奶制品,尤其是低脂奶制品、脱脂奶等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发病率。而半脱脂、全脂牛奶及酸奶没有这样的作用。低脂奶的降尿酸作用可能与其中的微量元素、酪蛋白等相关,增加奶制品的摄入还可预防骨质疏松及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某些恶性肿瘤的风险。
开水——多喝
每日保证摄入2500~3000毫升水,少量多次饮用,以助尿酸排出。目前尚未发现饮茶与痛风有相关性,因此,痛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饮茶。
痛风性关节炎对于常年应酬繁多的中年男性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更是让人难以忍受。那么痛风性关节炎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治疗呢?
专家表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多有遗传因素,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首次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及拇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
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多发病急骤,拇趾肿痛不可触,痛为阵发性。发病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局部皮肤由红肿转为棕红色,逐渐恢复正常。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而慢性期尿酸钠在关节内沉着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不能完全消退。痛风石的不断沉积,会导致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
急性期止痛是主要的,降尿酸是次要的。在急性期过后,降尿酸就成为主要问题。降尿酸遵循缓慢渐进的原则。预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控制。对发现高尿酸血症或有家族病史者应通过调节饮食,严格戒酒及使用降尿酸药物,保证血尿酸正常,可用医院特调的三七散外敷,口服当归活血合剂,对急性痛风的治疗效果确切。
赵先生今年68岁,60岁的时候就发现右手拇指及中指总是无缘无故出现红肿疼痛,不过因为休息几天后就又好了,所以一直也没当回事。但是几年前手指关节处慢慢出现了个肿块,并且不断增大,后来连活动手指都有困难了,这下他就开始着急了,经朋友介绍他找到了骨伤科的陆士医师。陆医师经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后怀疑是“痛风性关节炎”,检查了尿酸偏高,摄片检查右手拇指中指的骨质已经有了严重破坏,而且影响了关节的活动,于是建议赵先生手术治疗。
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痛风
通过陆医师介绍赵先生才知道,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一般中老年男性多见。当出现四肢关节无明显原因的红肿疼痛时,就要警惕痛风的存在,这时查尿酸指标往往能比较明确地诊断出来。
控制饮食+服用对症药物
确诊痛风后,关键是要注意控制痛风的发作及发展。需要重视的是,应当禁食富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如脂肪、动物内脏、扁豆等,且禁忌饮酒,同时应注意节制饮食,增加饮水量。在疼痛较重的发作期应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大量饮水,同时可用秋水仙碱,每小时0.5mg。第一日口服总量可达4至6mg,以后每日0.5至1.5mg维持,一般效果良好。疼痛严重时也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芬必得、酮洛芬等缓解症状。在疼痛的间隙期即慢性期,可服用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再吸收的药物,如丙磺舒、别嘌呤醇、苯溴马龙等。
一般来讲,通过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能有效延缓痛风的发生及发展,但如果不重视,很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出现手足关节巨大的痛风结石,成为痛风性关节炎,影响关节功能,甚至出现皮肤破溃经久不愈的溃疡。这种情况就只能进行手术治疗了,但手术只是解决了表面的问题,术后仍然需要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痛风结石的再发。
很多慢性痛风病人,尤其是有5年以上病史的病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痛风石的困扰。不治疗吧,身体鼓起一大块,又疼又难看;治疗吧,做手术心里又害怕。能不能吃些溶石的药,把石头消灭掉呢?专家提醒,手术只能解决痛风石,但不能治疗痛风,故还是要以降尿酸治疗为主。
痛风石最初的时候发端于软组织,向内,痛风石会发展至骨和关节,破坏骨和关节的结构;向外,它突出在皮肤表面,不但影响美观,造成疼痛,这个突出的包块还会与衣服鞋袜摩擦,造成溃烂感染,尿酸钠结晶或小结石会不断流出,形成溃疡和窦道。有些病人的破溃口多年不能愈合,还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这些巨大痛风石和溃疡、窦道形成,以及骨髓炎的出现,都会使病人的关节功能降低或丧失,给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少数骨骼破坏严重者,还需要进行骨和关节的融合手术,甚至截去患肢。如果痛风石已经影响了关节功能或造成感染,那么可以在病情稳定时进行手术治疗。
有很多药物号称可以溶解到痛风石。对此,专家表示,要辩证地看待。早期形成的痛风尿酸盐结晶可以通过降低体内尿酸盐含量而溶解,但附于关节内或日久形成的痛风石单纯依靠内科治疗是无效的,只有手术解决这条路可以走。如果药物可以溶解掉大的痛风石,那就太可怕了,因为痛风石与骨头的成分类似,这些药物同样也会对骨和关节造成损害。
手术不是治疗痛风的办法
手术只是解决痛风石的办法,而不是治疗痛风的办法。专家解释,因为痛风是一个全身的代谢性疾病,手术对全身系统性病变的治疗没有意义,只能解决局部畸形病变。如果光指望手术,而不进行降尿酸的措施,痛风石还会继续发生。
而且,在手术前,也要把尿酸降到正常水平,否则高尿酸环境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手术伤口难以愈合。术后也必须进行降尿酸处理,结石术后少量结石残渣溶解回到血液中,使血尿酸迅速增高,如不及时有效进行降尿酸治疗,多数病人术后会在非手术关节发生急性关节炎,有的多关节反复交替发病,迟迟不能出院。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病的病人,还要先把这些疾病控制住,才能进行手术。
海鲜、啤酒是导致痛风的两大因素,中年男子严格忌口,荤腥不沾,却还是痛风频发。
43岁的张工程师家住汉口。一年前,他第一次发作痛风,关节疼痛难忍,走路都成问题。服药后不久症状消失,此后他开始了严格的饮食控制:不碰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等高蛋白高嘌呤食物,绝不沾酒,甚至到后来他三餐素食。但令他诧异的是,即便如此,他基本每一两个月要发作一次。
昨天张先生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复诊,该科主任高明松复查了他的血尿酸,数值高达605毫摩尔/升,明显偏高,这说明问题出在高血尿酸上。张先生的症状就是血尿酸持续升高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
高明松说,人体中尿酸80%来源于内源性嘌呤代谢,而来自富含嘌呤食物的仅占20%。因此治疗痛风,除了要控制饮食,在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使用相应的药物,抑制尿酸的生成,而不是仅在痛风发作时服药。
高明松特别提醒,服药同时,依然要忌口,发作急性期要严格控制饮食膳食嘌呤含量,缓解期可以正常均衡膳食,但不要食用过多动物性食品。
治疗痛风常需服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包括别嘌醇片、丙磺舒、苯溴马隆等等。专家提醒,服用这些药物宜多饮水。
专家表示,痛风患者应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尿酸的排出。使用上述药物期间,会有大量的尿酸盐从尿液中排出,尿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结石,因此患者更须保证饮水量。具体说来,每日饮水总量必须在2500毫升以上,这样才能让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
另外,吃痛风药应该多饮弱碱性水。弱碱性水含多种矿物质,可以清除人体内酸性代谢物,改善痛风患者的酸性体质,能够更好地促进尿酸排出体外。一些天然的矿泉水、苏打水都是弱碱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