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尿酸过高引起的疾病。诊断痛风时,可抽取病人的关节液或痛风石成分,并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尿酸晶体来下定诊断,抽血时也可发现病人的尿酸值会增高,但临床上却有少数病人的尿酸值正常。因为痛风病人时常会伴随其它病况,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脏或肾脏功能,因此在检查时也必须检测血糖值、血脂肪值、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
临床上一般可将痛风分为四期描述,但并不表示每位痛风病人都须依序经过这四个时期;痛风的四个分期包括:
①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②急性痛风关节炎;
③发作间期;
④慢性痛风关节炎等。
肾结石可在第二至第四期发生。病人来求诊时,各种分期皆可能发生,临床上可多注意生化检查报告,即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病人本身若有定期接受身体检查时,不妨也多注意检查结果报告,以早日发现问题。
第一期——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在此时期的病人血清中的尿酸浓度会增高,但并未出现临床上的关节炎症状,痛风石,或尿酸结石等临床症状有些男性病人会在青春期即发生此种情形,且可能与家族史,女性病人则较常在停经期才出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情形可能终其一生都会存在,但也可能会转变成急性痛风关节炎或肾结石,临床大多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会先发生痛风症状,才转变其它情形,但注意约有10%至40%病人则会先发生肾结石症状。
第二期——急性痛风关节炎
此时期的病人会在受累关节部位出现剧痛症状,在病发的早期较常侵犯单一关节(占90%),其中约有半数发生于一脚掌骨关节,因此病人疼痛难当,无法穿上鞋子,常会穿著拖鞋前来诊,但发展到后来,也很可能会侵犯多处关节,有时也可能只侵犯其它部位,痛风常犯部位包括大脚趾、脚背、脚踝、脚跟、膝、腕、手指和肘等部位,但其它部位也会发作。应注意提高诊断的重点为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切勿以为其它部位的疼痛一定不是由痛风所引起。
一般而言,痛风病人会在晚上开始发生剧疼及关节发炎的情形有时候也会同时出现发烧症状,此种情形的发作常常见于饮食过量,尤其是宴客后发作、饮酒、药物、外伤或手术后,有时在脚踝扭伤后也会引发,尤其是脱水时。临床上在病人就睡前可能尚无任何异样,但痛风发作时所引起的剧痛可能会使病人从睡梦中痛醒,且在受犯关节会出现严重红肿热痛现象,令人疼痛难耐,症状会由轻度而重,发冷与颤抖现象也会因而加重,最痛时有如撕裂般,令人无法忍受,而后症状再慢慢减轻。
由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且常伴随发烧症状,有些病人且可能出现关节肿大积水,且抽取液体时会出现黄浊液体,因此有时会被误为发生蜂窝组织炎或细菌性关节炎,而使用抗生素治疗。此时可能会持续一、二天或至二周,而后会慢慢改善。
第三期——发作间期
痛风的发作间期乃是指病人症状消失的期间,即临床上病人未出现任何症状;发作间期长短不等,可能会持续一、二天至几周,约7%的病人很幸运,他们的痛风会自然消退,不再发作症状,但是大多数病人会在一年内复发。反复发作后倾向于多关节性,发作较严重,发作期较长,且伴随着发烧。但有些人也会不再发作。
第四期——痛风石与慢性痛风关节炎
罹患痛风石与慢性痛风关节炎的病人较为慢性,在体内会有尿酸结晶沉积在软骨、滑液膜、及软组织中,形成痛风石,而且血中的尿酸浓度越高,患病的期间越久,则可能会沉积越多的痛风石,有时会影响血管与肾,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使肾病越严重,并造成不易排泄尿酸的恶性循环,令痛风石的沉积也就越多。
常常沉积痛风石的部位很多,包括耳朵、手部、肘部、跟腱、脚踝或脚趾,有时候更会引起局部溃疡,不易愈合,甚至于需接受截除手术。严重病人且会引起关节变形或慢性症状,足部变形严重时可能造成病人穿鞋上的严重问题。此外,发生肾结石的危险性随血清中尿酸浓度增高而增加,且也常会引起肾病变,肾衰竭后可能需接受血液透析,这也是引起痛风病人死亡的主要死因之一。
此外,痛风常见于肥胖、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人。肥胖者尿酸产量会增多且排泄会减少,引起高尿酸血与痛风。若临床上同时出现这些疾病,也可能造成不易控制的情形,因此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评估。
(实习)
脚趾及趾关节是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发的部位,其中又以脚拇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跗、踝、跟、手指关节,再次为掌指关节及腕、肘、膝关节等。较大的关节如髋、肩、骶髂、关节受累机会较少。而下颌、胸锁、脊柱、胸肋等关节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则更为少见。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侵犯手、脚、踝、腕等人体末端的小关节,而躯干部位的关节较少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这是因为这些末端的小关节具有以下几个有利于血尿酸沉积的特点:
(1)末端小关节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环差,皮肤湿度较躯干部位低,血尿酸易于沉积。
(2)末端小关节由于血循环较差,组织相对缺氧,局部PH值(即酸碱度)稍低,亦有利于尿酸沉积。躯干部的关节如髋、骶、脊柱、胸肋等关节,局部均有肌肉及较多的脂肪组织胞围,温度比末端四肢的小关节高,血管也较丰富,血循环较末端关节好,局部PH值不低,因而尿酸不易沉积,发生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的机会就少。
(实习)
早期发现痛风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测血尿酸浓度。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血尿酸普查可及时发现高尿酸血症,这对早期发现及早期防治痛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尚无条件进行大规模血尿酸检测的情况下,至少应对下列人员进行血尿酸的常规检测: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男、女及是否肥胖。
(2)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
(3)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病人。
(4)糖尿病(主要是II型糖尿病)。
(5)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病人,以单关节炎发作为特征。
(6)肾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及双侧肾结石病人。
(7)有痛风家族史的成员。
(8)长期嗜肉类,并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以上的人。凡属于以上所列情况中任何一项的人,均应主动去医院做有关痛风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发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不要等到已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皮下痛风结石)后才去求医。如果首次检查血尿酸正常,也不能轻易排除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可能性。以后应定期复查,至少应每年健康检查一次。这样可使痛风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
(实习)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痛风发病率与日俱增,痛风患者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痛风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关节有明显的肿胀、充血,皮肤变红、发烫;有的还觉得发麻,有针刺感、灼热感和跳动感等。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往往只有一个关节受到侵犯,大多是大脚趾关节,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侵犯全身关节。
痛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就算不治疗,有的也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自动消失,这种症状就是痛风的急性发作。 次痛过之后,关节只是炎症消除了,但实际上,患者体内的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几次急性发作以后,结晶会不断地沉积,慢慢地便形成了“痛风石”。
痛风石会破坏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造成患者关节的永久性畸形。另外肩风虽然表现在关节上,却属于全身性疾病,而且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其他内脏器官,比较常见的是痛风肾,进而发展为尿毒症。所以痛风患者要抓住早期治疗时机,否则病情将会很难控制。
中医采用外敷药和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迅速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以健脾补肾、利湿泄浊法治疗痛风缓解期,可降低血尿酸。
痛风发病与某些不良习惯有关,常在过食高嘌呤食物、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后发病;或因长途旅行以及走路多等疲劳过度而发作,或因关节局部劳损或扭伤、穿鞋紧、长跑等过度运动而发作;或因精神紧张、过度刺激后发病。要预防及减轻痛风,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彻底戒酒,尤其是啤酒,往往 次酗酒就可促成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二是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病人要尽量少吃一些含中等量嘌呤的食物,如果食用最好用水煮后,去除汤汁再食用。
三是要做到低蛋白、低脂肪和低盐饮食。每天可以用百合、薏米、土茯苓、莲子、山药与粳米等谷物煮粥食用。
四是饮食要有规律,一日三餐要定食定量。痛风患者不仅要避免暴饮暴食,还要防止饥饿,否则可引起血尿酸水平增高。
五是要加强运动,以使肥胖病人减少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好发因素。
总之,痛风是 种终身性疾病。注意饮食、起居、运动及精神等诸方面的调理对痛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实习)
40+男性多发(95%),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发生痛风的可能,一些人高尿酸血症一生都不会引发痛风,而一些人在发现高尿酸血症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内会发生第一次痛风。第一次痛风后一般会有1-2年的间歇期,也有10年间歇期(5%),期间需积极治疗,预防痛风石的形成。
有关专家说目前腰腿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原因比较多,其中关节炎引起的腰腿痛是最常见的。但是除了关节炎之外,还有其它的疾病也能引起腰腿痛,所以有腰腿痛的人千万不要忽视治疗与预防,最近根据临床研究表明痛风也可以引发腰腿痛这种病,痛风是由于尿酸代谢不正常而引起的腰腿痛。
专家说痛风病常在夜间突然发病,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单个关节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同时关节部位的皮肤还出现红肿、发热,用手按压时疼痛明显。发病时,全身会感觉酸软、乏力。这种急性发作的症状,在1-2星期内会逐渐缓解消退,但是间隔几个月,也有几年后还可以再次发作。
一般痛风病分为两种:一种叫原发性痛风,另一种叫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多见,原因多由于体内先天性缺乏某些生物化学酶,使细胞核里的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代谢紊乱,而产生过多的尿酸。这些尿酸沉积在关节,损坏关节,而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继发性痛风则多由于慢性肾病,使尿酸不能经过肾脏排泄出体外而蓄积在体内,引起痛风病。
痛风病检查方法是查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取空腹静脉血2毫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50-420微摩尔/升;女性:90-360微摩尔/升。痛风病人和慢性肾病患者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明显增高。
(实习)
痛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只要及时治疗和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保养,就完全可以享受正常人的优质生活。
痛风案例:
年过六旬的王大爷身体一直很硬朗,最近几天晚上他突然感到右脚脚趾钻心地痛,吃了好几种止痛药,都没有止住痛,右脚拇趾又红又肿。门诊医生按风湿性关节炎服药、打针、理疗,就是不见好转,而且右脚的拇指上还长出了一个淡黄色的硬块。
后来孩子们送他到医院做了抽血化验和x光拍片,才知道他得的并不是风湿性关节炎,而是“痛风”。经过服药治疗,现在症状才逐渐好转。专家表示,这种疼痛来去如风的症状可能要警惕是痛风。
“半夜足痛”要警惕痛风
据了解,之所以称为“痛风”,是因为疼痛来去如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痛风的疼痛,是关节炎中疼痛最严重的一种,有时甚至连走路都有困难,但在疾病早期即使不治疗也会在数天内自然痊愈。
痛风病往往首发或复发于猛吃海鲜、动物肉类之后,典型的痛风症状是起病急骤,常见午夜足痛如刀割,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持续数日可自行缓解,进入间歇期,在数月或数年后发作。有的人在关节、耳廓等处可发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即痛风石。
如果痛风反复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痛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只要及时治疗和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保养,就完全可以享受正常人的优质生活。
(实习)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障碍,属于关节炎一种。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痛风临床上取得进展性突破,应用中医四联修复激活疗法通过调和气血,滋肾驱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进展突破,无论病史长短,患病年龄大小,均15-30天见效,症状逐渐消失,治愈后不易复发。结果临床应用3658例,少则2-3周期,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至3年随访,无1例复发。
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发作部位为大拇指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长期痛风患者有发作于手指关节,甚至耳廓含软组织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
痛风可引起肾脏损害:痛风可以出现肾脏损害。据统计,痛风病人 20 % —25 %有尿酸性肾病,而经尸检证实,有肾脏病变者几乎为 100 %。它包括痛风性肾病、急性梗阻性肾病和尿路结石。
1.痛风性肾病
持续性高尿酸血症, 20 %在临床上有肾病变表现,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可先后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受损,少部分发展至尿毒症。尿酸盐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痛风性关节损害,并且与病程和治疗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尿酸盐肾病与痛风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无关,即轻度的关节炎病人也可有肾病变,而严重的关节炎病人不一定有肾脏异常。早期有轻度单侧或双侧腰痛,嗣后出现轻度浮肿和中度血压升高。尿呈酸性,有间歇或持续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 。几乎均有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多尿、尿相对密度偏低。约 5—10 年后肾病加重,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约 17 % —25 %死于肾功能衰竭。
2.尿路结石
痛风病人的尿呈酸性,因而尿中尿酸浓度增加,较小的结石随尿排出,但常无感觉,尿沉淀物中可见细小褐色砂粒;较大的结石可梗阻输尿管而引起血尿及肾绞痛,因尿流不畅继发感染成为肾盂肾炎。巨大结石可造成肾盂肾盏变形、肾盂积水。单纯尿酸结石 X 线上不显影,当尿酸钠并有钙盐时 X 线上可见结石阴影。
3.急性梗阻性肾病
见于血尿酸和尿中尿酸明显升高,那是由于大量尿酸结晶广泛性梗阻肾小管所致。 痛风常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及 2 型糖尿病。在年长者痛风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远超过肾功能不全。但痛风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只是两者均与肥胖、饮食因素有关。
4.痛风石
又称痛风结节,是人体内因血尿酸过度升高,超过其饱和度而在身体某部位析出的白色晶体。如同一杯盐水中的盐量超过一定限度后,杯底就会出现白色的沉积物一样。析出的晶体在什么部位沉积,就可以发生什么部位的结石,痛风病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几乎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
有些痛风石用肉眼不能看到,但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呈白色的针状晶体,这些微小的晶体可以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还可造成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周围组织纤维化,导致慢性关节肿痛、僵直和畸形,甚至骨折。有些痛风石沉积在体表,如耳轮和关节周围,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到。还有些痛风石沉积在肾脏,引起肾结石,诱发肾绞痛。
痛风药对于一般人认为,并没有严重的副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痛风药引起的严重副作用的报道并非少数,如台湾棒球队主教练徐生明,在雅典奥运会上,服用痛风药物引起肾衰竭,只能告别奥运会。最后不得不走上换肾之路,以摆脱长期洗肾的痛苦。痛风病本身不会导致尿毒症、肾衰竭,可是痛风药物会对肝肾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尿毒症和肾衰竭的产生。
由于药物存在副作用,因此不得不防。预防方法是注意出现某种副作用之前的一些蛛丝马迹,也就是警示症状,如此时停止使用或改用其他药物以及治疗方法,严重副作用就可以避免。
5.急性关节炎
精神紧张 、过度疲劳,进食高嘌呤饮食、关节损伤、 手 术、 感染等为常见诱因。 起病急骤 ,多数患者在半夜突感关节剧痛而惊醒,伴以 发热 等全身症状。早期表现为单关节炎 ,以第一跖趾及胟趾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 手 、腕、膝、肘及足部其它关节。若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 关节炎 ,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伴有 发热 ,体温可达38~39℃,有时出现寒战 、 倦怠 、 厌食 、 头痛等症状。一般历时1~2周症状缓解。 关节炎 消退,活动完全恢复,局部皮肤由红肿转为棕红色而逐渐完全消去。有时可出现脱屑和瘙痒 ,为本病特有的症状。间歇期可数月或数年,有的患者终身仅发生1次,但多数患者在1年内复发,每年发作1次或发作数次。
6.肾脏病变
大约有20%~25%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 ,其中约85%属于尿酸结石 。 结石较大时可有肾绞痛、 血尿 。由于尿酸 结石 可透过X线,因此需通过肾孟造影才能发现。约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有间歇性少量蛋白尿 。晚期常因 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 而导致 肾功能不全 。此外痛风患者常伴 高血压 、 肥胖 、 动脉硬化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实习)
中医诊断疾病多分为几个步骤:望,闻,问,切。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同样中医也可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来诊断风湿。我们知道风湿的诊断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而中医诊断风湿可以从病人的舌头上入手,观察舌苔的颜色来判断是否患有风湿。
舌诊也就是属于中医的望,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一种独特诊法,在痛风性关节炎临证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灵敏真实地反映人体脏腑的病变。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观察舌色来确立病机的虚实寒热;通过察色观苔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地进行辨证分型和为遣方用药提供依据。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根据舌象而做出的病情判断往往能对痛风性关节炎早期甚至超早期作出正确干预及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一,痛风性关节炎的舌色在性别分布上无特殊。
第二,痛风性关节炎的舌色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符合人类生长壮老己的自然发展规律。
第三,痛风性关节炎出现舌下络脉迂曲与否与年龄的关系密切,而病程长短对舌下络脉的表现影响不大。
第四,舌苔的表现与判断病情活动性的指标不平行,两者无正相关的关系。
第五,舌色和舌苔合参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重要价值。
第六,通过察舌审证有助判断虚实的多寡,寒热的轻重,决定攻补的尺度。
可见,舌诊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过程中具体其特别的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无法像设备那样来给出重要的指标,所以如果是没有经验的医师可能会误诊,如果希望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最好中医和西医同时进行诊断。
(责任)
(1)血脂检查:包括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有条件者尚可做载脂蛋白测定。
(2)血糖:应做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测定;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耐量度试验,以早期发现葡萄糖代谢紊乱和隐性糖尿病。
(3)肝肾功能检查:以确立有无痛风性肾病及肝脏病变。
(4)心血管及脑血管功能检查:可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脑血流图等常规检查,必要时行头颅CT或冠状动脉造影术以观察有无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病变。此外,眼底检查观察有无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亦可作为发现动脉硬化的简便方法之一。
(5)关节X线摄片:对有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病人,应做关节X线摄片。以了解关节病变的程度,并为痛风的诊断提供间接证据。
(6)泌尿系统X线造影检查:可早期发现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并可观察双肾功能状态及肾孟、输尿管外形,以确立有无肾盂积水、梗阻等。由于尿酸结石可被X线透过,故大多数痛风病人仅做腹部X线平片检查是不能发现结石影的。还必须做静脉肾盂检查。如果普通腹部X线平片已能发现结石,则表明该痛风结石除含有尿酸盐外,尚混有磷酸钙或草酸钙之类,是混合性结石。
(7)穿刺检查或活检:痛风病人如果在手、足、耳郭及关节周围或身体其它部位出现皮下结节时,均应常规做穿刺检查或活检,以发现其中是否含有尿酸盐结晶,这对确立诊断十分有价值。此外,B超声波及CT检查,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也有价值。如病人不能耐受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则可选择B型超声波或CT检查。
(责任)
假性痛风又叫焦磷酸钙沉着病,由于其症状和痛风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和痛风混淆,所以才被叫做假性痛风。那么,假性痛风什么症状呢?
专家指出,假性痛风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老年人多见,常伴有其他疾病,出现相关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血色素沉积病等表现。
2、假性痛风的病变主要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膝关节最多见,其次为髋、肩、肘、踝、腕和掌指关节.呈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但疼痛较轻,可出现晨僵,屈曲挛缩。
3、x线摄片,关节间隙变窄和软骨钙化灶可呈密点状或线状,无骨质破坏改变。关节软骨、纤维软骨、肌腱、滑囊钙化,尤其是纤维软骨线状和点状钙化,常见于膝、腕关节,耻骨联合、脊柱的纤维环等处,可伴有骨赘形成等退行性关节炎表现。
4、血液检查,急性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清尿酸含量往往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5、滑液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见弱阳性双折射光的焦磷酸钙单斜或三斜晶体。
以上就是假性痛风的症状特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另外,虽然这种疾病不多见,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还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及时治疗,才能阻止急性发作和预防新的发作。
(责任)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障碍,属于关节炎一种。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痛风疾病的多发在生活中较为多见。
痛风的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多发人体各部位,关节剧烈疼痛,痛不欲生的“痛”,很快1-7天痛像“风”一样吹过去了,所以叫“痛风”。40+男性多发(95%),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
对于诱发的痛风的症状表现多加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1、痛风的症状常出现在一个关节并持续数天,然后症状逐渐消失,关节功能恢复。在下一次痛风发作前一般没有症状。但如果痛风的病情加重,且在发作后不积极治疗痛风的症状,将会导致更频繁的发作并可波及多个关节,病变关节将产生永久性损害。
2、痛风最常累及趾基底部,这种情况称之为足痛风。另外这种痛风的症状还可累及足弓、踝、膝、腕和肘关节等处。因这些部位血循环较差且尿酸盐易在温度较低处结晶,所以晶体可在这些部位的关节周围沉积。
3、晶体也可在外耳或其他体温相对较低处沉积,但痛风的症状却很少波及脊柱、髋或肩等部位
(责任)
日前,家住本市红桥区的小伙子陈某在睡梦中被疼醒,发现自己的左脚拇指又红又肿又热,疼得连袜子都穿不上,急忙请假到市人民医院看病。该院感染免疫科主任李玲检查发现,这名小伙血液中的尿酸已经高达正常人的2倍,心电图心律失常,肾脏上发现许多尿酸盐沉积结晶,影响了肾脏功能,确诊为痛风性肾病。陈某的父亲患有痛风,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年轻,也得这种病。
李玲询问得知,陈某从小爱吃肉,吃涮羊肉一顿能吃1斤。发病前一周,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外面用餐,火锅、海鲜、烧烤不重样。发病前一天晚上,陈某和高中同学聚会,大家一起吃了羊肉火锅,又去唱歌喝啤酒,回家已经是深夜,半夜就被疼醒了。陈某回忆,自己两年前曾脚趾和足背红肿,被当作丹毒,输抗菌药、打止疼针好转。他以为这次又是丹毒。
李玲说,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它广泛存在生物体内。嘌呤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在人体内氧化变成血尿酸,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多出来的尿酸便以钠盐的形式(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尿酸钠结晶相当于一粒粒小沙子,与周围组织摩擦后,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疼痛、红肿、发热,这就是痛风。如果不及时规范治疗和控制饮食,尿酸还会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导致心律失常。沉积在肾脏,造成“尿酸性肾病”,影响肾功能。这种疾病的发生除了和人体内嘌呤代谢酶有关以外,和饮食中的嘌呤含量极大相关,高嘌呤代谢产物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导致痛风发作。陈某长期过量食用肉类,可能患高尿酸血症已有一段时间。这次吃了过多的富含嘌呤的羊肉,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引起了痛风的急性发作。同时,喝酒加重了症状。最近,李玲每次出门诊都会接诊几例像陈某这样因吃火锅而引发痛风的患者,30多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李玲提醒市民,痛风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要格外重视。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海鲜,尤其是鱼皮、鱼卵、鱼干以及沙丁鱼等,动物内脏包括动物的肝、肠、心、肚等,肉类主要是猪肉、牛肉、兔子肉、羊肉。此外,蔬菜类也不能盲目大意。西兰花、菠菜、豌豆里面的嘌呤,都会相对其他蔬菜高一些。每逢冬季,许多民众爱吃含高嘌呤的火锅料,会让体内嘌呤代谢异常,造成高尿酸血症。同时,酒精抑制尿酸排泄,加剧痛风发作。急性痛风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易被误诊为丹毒等软组织感染,错误地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痛风应予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稳定后再缓慢调整尿酸水平。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风湿病医学会公布最新台湾痛风与高尿酸血症2013诊治指引,医师提醒,尿酸浓度每增加1mg/dL,死亡的危险性就会跟着增加8%至13%,痛风男性发生冠心病机率更增加6成,不单只是关节发炎、红肿热痛这么单纯。而吃豆干、饮红酒并不会加剧痛风发作。
据报道,这项“台湾痛风与高尿酸血症2013诊治指引”经风湿病医学会多位专家制订,并获得糖尿病医学会、家医科医学会及内科医学会等共同推荐。风湿病医学会今天也召开记者会,提醒岛内民众别再把痛风当小病,轻忽痛风所潜藏的共病危机。
台北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林孝义表示,很多人误以为痛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不过只是关节发炎、红肿热痛而已,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不但是代谢症候群的重要指标之一,更会提高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的机率。
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为全死亡(all-cause)与心血管(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尿酸浓度每增加1mg/dL,危险性约增加8%至13%;且男性痛风患者发生冠心病机率约增加60%,发生心绞痛的风险更是非痛风病患的2倍。
林孝义说,最新版指引建议,民众只要尿酸浓度超过9以上,一定要治疗,不仅如此,有家族病史、曾尿路结石的高危险族群,也要当心,减少嘌呤摄取加上药物治疗,才能减少痛风发作,更可避免并发症。
痛风患者在过年期间也不必望美食兴叹,因为根据最新版指引,包括:海参、海蜇皮、各种豆类蔬果、牛奶、红酒等,一般民众印象中的“地雷”食物,其实不会增加痛风发作机会。林孝义也替豆制品洗刷污名,多项研究发现,以豆制品为主食的出家人根本很少罹患痛风。
风湿病医学会理事长、台中荣总教学研究部主任陈得源说,严格的饮食控制很难降低血清尿酸值,偏偏许多痛风患者,只要关节不肿、不痛就停止服药,误以为靠饮食控制就可以不用治疗,甚至误信坊间偏方,反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陈得源提醒,预防痛风发作最好的方法就是遵照医嘱,定期回诊检测血清尿酸值,减少摄取啤酒、烈酒、海鲜、内脏、含果糖饮料等含高嘌呤食物,加上适当药物治疗,才能远离痛风复发及心血管死亡共病的危机。
风湿病医学会并提出“1治保6”守则,“1治”:一发生痛风即投医,肝肾功能不全者更须审慎评估一线用药的适用性;“保6”:使用降尿酸药物,追踪控制血清尿酸降至6mg/dL以下,预防痛风复发。
日前,家住绥化市的65岁刘某耳廓上长出多块类似石头的硬东西。他到医院检查,才得知自己患有比较严重的痛风,耳朵和手部的“石头”都是痛风导致的结石。
早在三年前,刘某就发现手上长出了多块“石头”,手部关节有些疼痛,一直误以为是平时干活累的,没当回事,没想到最近耳朵上也开始长“石头”。他赶紧到哈尔滨来看病,医生告知,他患有较重的痛风病,从目前的症状看应该已有多年病史。
据哈医大四院血液风湿科主任洪珞珈教授介绍,刘某的手部关节和耳朵已经出现多处因痛风导致的结石,这些病灶是表面上可以看到的,患者体内很可能也出现了结石。刘某患病多年,却未控制饮食,使得病情加重。
河南读者王先生问:我今年42岁,去年8月开始左、右跟腱反复疼痛、肿胀。最近几日右手、右手臂和膝盖又突然疼痛。请问这是痛风吗?
解放军309医院骨内科主任王亮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包括:1.某关节突然出现红肿,就像有一滴流动的液体在体内跑,跑到哪里,哪里就疼痛难忍。2.85%~90%的患者首次发作为单关节受累,一般依次为足背、踝关节、足跟、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和肘关节。3.多数患者首次发病常在夜间熟睡后。4.痛风发作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即出现红、肿、热等关节炎的表现。轻度发作可在数小时内缓解,1~2天后消失。患者应少喝啤酒,少吃海鲜等高嘌呤食物。
除了痛风,该患者还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该病先兆也是身体某些部位,包括肩膀和肘部、膝盖、手和腕部、足部和踝骨等肿胀疼痛。因此,建议患者最好尽快到骨科或风湿科就诊。
痛风,中医又称“痛痹”、“白虎风”、“历节风”等。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虚、脾气虚,过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血脉瘀阻,经络凝闭,气血运行不畅,痰、瘀、湿、热交结关节、骨骼,而致关节肿痛红热、皮下结节形成。本病以中老年男子多见,病变部位在四肢关节,常侵犯第一跖趾关节或踇指关节,猝然红肿热痛,逐渐加剧,昼轻夜重。该病急性发作持续数日或数周,多次发作后可形成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受限,病久可造成肾脏损害。崔公让在治疗时以中医药现代理论为指导,调节并恢复身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施之顺势,祛邪外出,对疾病不仅治标,更重视治本,使人体的失衡状态得以纠正,逐步调整体内嘌呤代谢的内环境,使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趋于平衡。崔公让认为,本病之标为湿毒内滞,闭阻经络,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关键所在。其本在于,或因于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缘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责,致浊毒流注于关节经髓。
治疗上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湿热毒邪内聚,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故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泄浊解毒,驱邪迅速外出,以终止本病的发作。在缓解期则配合化瘀或温补脾肾之品,为湿毒之外出创造条件。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痛风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
分型辨证
痛风临床常可分3个证型辨治。
湿热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关节红肿疼痛,皮肤发红发热、组织肿胀,全身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厚,脉数而有力。
治则:清热祛湿、化瘀通络。
方药:祛痹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5克,葛根30克,山慈菇12克,金果榄12克,木贼15克,大黄9克,两头尖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血瘀明显时,去金果榄、黄芩,加白芍、桃仁、刘寄奴等。有痛风结石时加陈皮、蛤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湿热明显时加生石膏,重用大黄。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慢性迁延期,关节发紫发暗,疼痛肿胀减轻,组织发硬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数。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祛痹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15克,葛根30克,山慈菇12克,金果榄12克,木贼15克,大黄9克,两头尖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血瘀明显时去金果榄、黄芩,加茜草、泽兰、桃仁。有痛风结石时加陈皮、蛤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
脾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多见于久病反复发作之患者,面色黄白,体质虚弱,关节疼痛较轻,肌肉僵硬较重,脉多细数,舌淡、苔薄白。
治则:温肾健脾、化瘀通络。
方药:健脾固肾痛风饮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党参15克,茯苓20克,苍术15克,山慈菇12克,葛根30克,木贼20克,生首乌30克,甘草10克。
加减运用:肾虚明显时加用黄精、玉竹;脾虚明显时加用白术、陈皮、薏苡仁;血瘀明显时加用水蛭、炮山甲等。
痛风一般是由患者饮食无节制或过度疲劳引起急性发作。但生理机理却是,患者尿酸产生过多、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周围所致,属于代谢疾病。痛风严重者,一般关节红肿变形,疼痛难忍,行动困难。
不少人认为吃海鲜、喝啤酒就会得痛风,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痛风病的基础病症是高尿酸血症,每个人每天体内会生成新尿酸,同时排泄掉一部分,保证体内尿酸水平平衡。但如果体内尿酸过多或来不及排泄或尿酸排泄机制退化,过饱和的血尿酸就会沉积关节、肾脏等处,引起痛风。
具体到“啤酒海鲜导致痛风”的民间痛风习惯印象,有专家认为,啤酒发酵产生的成分会抑制体内尿酸的排泄,而海鲜是高嘌呤食物,嘌呤正是尿酸形成的原料。偶尔吃海鲜、喝啤酒不会必然引起痛风,但如果长期这么吃,则必然导致体内尿酸增多,诱发痛风。
平时生活中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痛风病重在预防。如吃海鲜、动物内脏及豆制品,就要少喝酒尤其是啤酒。平时要多喝水,增加尿酸排泄,还要多吃碱性蔬菜,如白菜、芹菜、冬瓜、马铃薯等。一旦“痛风”发作,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风与人体的代谢失衡有关,与血尿酸水平升高关系密切。在我国,该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某些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已达13.3%,且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共同存在。
痛风最大的特点是突然出现某个关节红肿,就像有一滴流动的液体在体内跑,跑到哪儿哪儿就疼痛难忍,甚至轻轻吹过一阵风都难以忍受。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相比,男性患者首次发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通常在40~60岁,女性则在60岁之后.
痛风发病时常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单侧发病。85%~90%的患者首次发作为单关节受累,常见受累的关节依次为足背、踝关节、足跟、膝关节、腕关节、手指和肘关节。第二,半夜“疼醒”。大多数患者首次发病为骤然发生,常在夜间熟睡后出现,患者可能突然疼醒,难以缓解。第三,来去匆匆。痛风发作数小时内,受累关节即出现红、肿、热等关节炎的表现,并有非常明显的压痛。轻度发作可在数小时内缓解或仅持续1~2天,缓解后症状完全消失。
要想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关键是要纠正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生活中要“管住口”,少喝啤酒,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特别是对有尿酸结石的人来说;肥胖者要适当减肥。
痛风古称“王者之疾”,好发在达官贵人身上,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夏日里,痛风患者也日趋增多,喝啤酒、吃海鲜、猛吹空调、过度疲劳都是促发痛风的诱因。
虽然痛风急性发作突然,关节红肿热痛,下不了床,但往往经过一周的治疗甚至不予治疗也可自行缓解,因此许多人不予重视。殊不知,痛风后面有6大致命并发症等着你。本报特邀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刘元禄教授与您说说痛风那些事。
6大并发症瞄准痛风患者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血尿酸浓度过高,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过度炎性反应。痛风患者不仅关节受损变形,背后更隐藏着6大致命并发症。
1.慢性肾病:痛风如果没好好治,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会使过多的尿酸盐结晶沉淀在肾脏内,20%患者会造成痛风性肾病,或肾机能障碍,少部分发展至尿毒症。
2.缺血性心脏病:尿酸盐结晶沉淀在冠状动脉内,加上血小板的凝集亢进,均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展。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就把痛风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动脉硬化的促进因子。
3.肾结石:痛风病人出现肾结石的几率为正常人的1000倍左右。尿中的尿酸量越多越容易发生结石。
4.高血脂症:痛风的人较常暴饮暴食,且多有肥胖现象,因此合并高血脂症的很多。
5.糖尿病:有30%~40%痛风病人合并“轻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6.高血压:痛风病人大约一半合并高血压。
单纯饮食控制不足以遏制痛风
患者嗜好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鱼虾、蛤蛎、牛羊肉等)和饮酒是诱发痛风的主要因素,但不能说控制好饮食,痛风患者就高枕无忧了。职业、年龄、体重甚至性别因素也与痛风关系密切。比如年龄大的人比年轻人易患痛风,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由于营养过剩,运动减少,机体自身嘌呤代谢力下降,导致正常饮食产生的尿酸也排泄不出去。即使饮食与其他人差不多,照样可能发生痛风。随着人们体力劳动越来越少,痛风也向着低龄化发展。现在30岁左右的痛风患者也有不少。
再比如职业因素,企事业干部、教师、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应酬较多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痛风。体型肥胖不但会使尿酸合成亢进,造成高尿酸血症,也会阻碍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风。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都可能诱发痛风。
与15年前相比,痛风患者数量增加了15~30倍。”近日,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崔公让在,在多年的诊治痛风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通过观察手指筛查痛风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早诊断、早治疗,防病于未然。
通过分析现有的病例,崔公让总结出一套观察手指筛查痛风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清洁双手,修剪指甲,在常温下静坐休息15分钟;
2、端坐,面向光源,将双手平放在脉诊包上,掌心向下,与心脏保持一个高度;
3、检查者与患者相对约40厘米,双眼俯视与患者手指呈45度,观察除了拇指外,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甲根至第一关节背侧皮肤;
4、观察手指皮纹、皮色、结节。正常手指形态为,手指背侧皮肤色泽与手指其余部位相同,有多条浅而明显的横状细皮纹,无结节及压痛。
崔公让说,若出现下列两项改变者,即可判断为观察指标阳性,需要深入排查:
1、手指皮肤光滑菲薄,皮色潮红、红绛或暗红;
2、手指横状皮纹减少或消失;
3、皮肤有隆起结节,甚至有压痛。
在检查时,崔公让首先要求自然光源充足、光线柔和,患者心理平静,诊疗室须安静,温度在20~30摄氏度;其次,患者手部无创伤、冻疮及烧伤史,无畸形;最后,观察部位无药膏、药液污染或残存,无颜料涂抹,改变色泽。此法适合年龄在18~80岁的人;近期及既往出现一处以上关节红肿疼痛者;肢体不明原因出现走窜疼痛者。相反,这种方法不适合外伤致手指皮损或截肢者;已确诊有风湿、类风湿造成的骨关节改变者;合并心、肝、肾等危重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
哪些人需要注意预防痛风呢?崔公让说,痛风病人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医常说的“魁羸”。而魁羸可以用一段顺口溜概括,即“身体胖嘟嘟,肚子圆鼓鼓;脑门油糊糊,夜晚打呼噜;身困肢体乏,精疲气不足;四肢多寒凉,夜晚汗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