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立春日寒,一岛不寒;立春日雨一春不雨.
处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寒.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风俗
立春时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值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立春也是最早的“八节”之一,“节”有段落的意思,发展到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段落,因此战国时代的二十四节气、是用“平气“,即把一岁(当时以冬至至次年冬至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平分成二十四份,每节约十五日多一点。到了清初改增用“定气”,才是以太阳在黄经(以地球为中心看太阳不同位置)上的度数为准。春分点是零度,立春就是太阳黄经315度的位置。
我国古代还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立春十五天的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是说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对于春天的到来寄予着极其美好的希望,历来都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春日东郊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礼记·月令》记裁说:“是月也, 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于朝。命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由此可见,迎春是古时候从天子到朝臣的一项重大活动。
立春前三天,天子就要准备。立春日那天,天子和朝臣一起出动去东郊,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研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立春除迎春大典外,还有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饼的习俗。
古代帝王常常率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有的还要亲自扶犁耕一块地,表示对农耕的重视。汉代的文帝、景帝颁发诏书时称“朕亲耕为天下先”,这种迎春仪式相沿到清朝。“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黄土造牛并鞭打之。皇宫内鞭春完后,又把春牛放置在府前,让府僚打春。从早到晚,府内僚臣及至过路人都到府前打春牛,表示鞭策耕牛,辛勤耕耘。由于这种风俗,所以民间把立春又叫做“打春”。
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春饼、春卷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立春的风俗,不单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春耕的重视,还包含有科学的春季养生思想。迎春活动是叫人们从立春开始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性情,使得心神愉悦;鞭打春牛则可使人身体得到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吃春卷则表现出古人对春季饮食的重视。春卷菜多而面少,其中的豆芽、韭菜、葱、鸡蛋等特别是荠菜确为春季饮食的佳品。
立春养生(起居)
立春时节,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各项锻炼。不要选择高强度的剧烈运动,以免由于过度活动和损耗反而对人体的养阳和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最好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散步
春天是万木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春季的日出之后、日落之时是散步的大好时光。散步地点以选择河边湖旁、公园之中、林阴道或乡村小路为好,因为这些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新。散步时衣服要宽松舒适。鞋要轻便,以软底为好。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以利于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散步不拘形式。宜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快慢,时间的长短也要顺其自然,应以劳而不倦。见微汗为度。散步速度一般分为缓步、快步、逍遥步三种。老年人以缓步为好。步履缓慢。行步稳健,每分钟约行60—70步。可使人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快步,每分钟约行走120步左右,这种散步轻松愉快,久久行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适合于中老年体质较好者和年轻人。散步时且走且停。时快时慢,行走一段,稍事休息,继而再走,或快走一程。再缓步一段,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逍遥步,适合于病后恢复期的患者及体弱者。
二、慢跑
慢跑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运动项目,它对于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都有良好的作用。慢跑还有助于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消除便秘。
慢跑前做3~5分钟的准备活动,如伸展肢体及徒手操等。慢跑速度掌握在每分钟100—200米为宜,每次锻炼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好。慢跑的正确姿势为两手握拳。步伐均匀有节奏。注意用前脚掌着地不能用足跟着地,慢跑后做整理运动。
锻炼时间以早晚为宜,宜选择空气新鲜、道路子坦的地方进行。
三、保健操
从立春至春分,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所以可以经常做做下列保健操:
1.一脚或前或后,轻轻踮起脚跟,再轻轻放下脚跟着地,一脚做几次,再换另一脚,做几分钟以后,感觉头目舒适即可。
2.两脚张开,约与肩同宽,脚趾稍向外张,以感觉身体舒适的角度为原则,右手上举,位于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后活动,感觉右肋部有热气冲出来为度,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也一样可以做此动作,几秒钟后,右手放松下垂,如此重复几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
以上两节保健操有舒肝健脾,舒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功效,可以帮您排除冬季体内的积食,是适合春季的养生运动。
四、梳头气功
1.气功预备式。正身站立,两脚分开,双膝稍屈,头正项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自然放松,意守腹部丹田。年老体弱者可改用坐式,自然呼吸,鼻吸口呼,要求均匀和缓。
2.人静放松后,双手缓缓上提,两掌心轻按前额经鼻口轻擦至下颌,再转向头后颈部,往上擦过头顶回至前额。共按36次,首次宜轻,以后渐重。
3.轻抓头皮。双手十指屈成弓形,自前额发际开始经头顶向后至颈后为止,依此顺序共抓36次。
4.两掌心贴于头面,自前额始擦至下颌后,再翻向后颈部,复经头顶再至前额止。共按36次,先重后轻。
5.缓慢收功。收功时宜用梳齿圆滑的木梳轻梳头发,可按本人所需发型梳理。梳时呼吸均匀、动作柔和。
常练梳头功,可疏通血脉,并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既防脱发又能耳聪目明,并有助于降低血压。还可以起到提神健脑、解除疲劳等作用,从而保持大脑清醒,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衰老。
五、干洗脚
方法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样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还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身。
六、立春正月节坐功
此为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收录的一套养生功法,为宋朝陈希夷所创。这套功法针对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共有二十四势,此为其一。原文如下:“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太阳、三焦。坐功;宜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转身拗劲,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治病:风气积滞,顶痛、耳后痛、肩臑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
本法以“立春”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特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立春时节锻炼,可于立春时开始,练至雨水为止。风为令主气,在气候变化上,春季以风的变化较为突出。《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侵袭人体,常表现为游走性的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原书所列本法主治病症,头顶、耳后、肩背、肘臂等处疼痛,均与春令风邪的偏胜侵袭有关,坚持采用本功法锻炼,有利于这些病症的祛除,无病者还有强身防病的作用。
具体方法为:在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运气调息,去除心中杂念,将呼吸调整得极其细长缓慢,然后盘腿而坐,将双手相迭压在腿上,向两侧转动上肢及头颈,同时两肩上耸,身体上提,各三、五次,将口中津液咽人丹田三次,可治:风气积滞,头痛,耳后及肩背疼痛、背痛、肘臂等各种杂病都可以治愈。
七、六字真诀养生功
六字诀养生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养生术,由于其功效显著,所以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其所著的《养性延命录》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书中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正仰卧,瞑目攫固(攫固者,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华盖,眉也),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日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道家行气,率不欲嘘。屯嘘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燎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露恶风,猛寒大热时,勿取气。”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书中“先除燎鼻中毛,所谓通神”的观点是不太科学的。其它还是完全符合中医的养生理论的。南北朝以后的历代养生家根据此书中的记载,对六字诀功法做了很多修改。所以现在有很多种六字诀养生修炼法。下面我们就向大家介绍现在较流行的一种针对于春季养生的六字养生功法。当然,最好应该参考上面的原文进行修炼:
首先,双脚叉开与肩同宽,脚趾抓地,闭口,闭目,提肛,拔顶,舌尖抵住上腭,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内侧,身体放松,排除杂念。然后双手重叠,将内侧手掌的鱼际穴(拇指丘)贴在肚脐上。开始缓慢深长地用鼻吸气,将意念随气流沿肝经上升,从大敦穴(脚的每一趾靠近第二趾侧)开始,从脚步的内侧经膝关穴、阴包穴、阴廉穴、阴部、小腹、章门穴、肺、喉咙、额、再到百会穴,然后停一停,缓慢将气呼出(呼气时口向前用力嘟起,嘴角往侧面拉,如发出“嘘”声的的样子,但不要出声,呼气要缓慢轻柔)。并且意念引气沿肺经下降,从中府穴开始(肩膀根部),经手臂内侧云门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从少商穴(大拇指指腹前端)将气排出。这样反复做六遍。然后进行收功。
此功法可强壮肝脏,对由肝积、肝虚、肝肿大等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眼睛疲劳及目眩等病症疗效显著。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