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学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总结本民族医药临床实践经验的同时,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印度)大食(今伊朗、伊拉克、埃及、巴勒斯坦等地)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藏医药学体系。
藏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当藏族社会进步到畜牧、农业生产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掌握了用热酥油止血、酒糟外敷疗外伤、柏枝艾篙焚烟驱防瘟疫的方法。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被译成藏文,后被编人《医学大全》 (藏名为《门杰钦木》和《无畏的武器》(藏名为《敏吉村恰》),其两书中收集了不少药物,可惜均失传。
公元710年金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一批医书,亦被译为藏文,公元8世纪中期,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木刻刊印的《月王药诊》可能是其译著本之一。该书记载药物780种,其中植物药440种,动物药260种,矿物药80种。
公元8世纪下半叶,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68~892年)编写了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使藏医药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该书记载药物1 002种,并分为珍宝、土、石、树、汁液精华、湿生草、旱生草、动物等八大类,提出了药物的性味源于五元(土、水、火、风、空)和六味、八性、十七效的理论。
公元15世纪,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大学派,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和强巴、南杰查桑(1395~1475年)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总结了南北两派的临床经验的用药特点,编著了《如意宝珠》、《甘露流水》、《细经函》、《祖先口述》等多种藏医药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藏医药学。
公元17世纪,著名藏医药学家德斯·桑杰嘉措(1653~1705年)编著了著名的《蓝琉离》,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释,使藏医药学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
公元19世纪,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记载了药物2294种,充分为珍宝、石、土、汁液精华、树、湿生草、旱生草、盐碱、动物、作物、水、火、膏汁等十三大类。树类药物又分为叶、花、果实、枝上、树干、皮、根、树脂等八类,草类又分为根、叶、花、果实、地上部分、全草等六类。此种分类,至今仍在植物学和药物学分类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对药物的生态、分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主治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堪称藏本草之大成,具有较高的水平。
纵观藏医药的整个历史,大致分为启蒙、奠基、形成、发展、鼎盛、缓慢、复兴等七个时期。自松赞干布建立土蕃王朝起,将过去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存于民间的经验记录成集。这一时期的特征是藏族人民对药物的认识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存于民间。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创造了文字,将民间经验汇集记载成书;其二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一批医药书籍,并翻译成藏文,命名为《医学大全》,这是较高的藏医药著作(失传)。后藏王又请了汉医韩文海、天竺医生巴热达札、大食医生嘎林那共同编写了一部《无畏的武器》 (失传)。公元710年金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一批医药书籍,翻译成《月王药诊》,这是现存的最早的著作。形成时期(9至13世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医药著作问世颇多,如《四部医典》,并有多种注释本问世。发展时期(1279~1642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学派鼎立,南北学派争鸣,促进了藏医学的发展。鼎盛时期(1642~1840年):由于第五世达赖执政后,他致力于振兴医药事业,直至第十世达赖时期200余年间,藏医药事业发展很快,《祖先口述》、《四部医典》(现用修订本)、《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等代表著作均在这一时期问世。发展缓慢时期(1840~1949年):由于英法入侵,致使藏医药学发展缓慢,但在十三世达赖土旦嘉措的领导下,1916年成立藏医院,先后刊印了数百种书籍。复兴时期: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促进了藏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建国以来,藏医药的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藏药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和搜集了大量样品,初步查清了藏药种类。二是对临床应用行之有效的药物进行了植化、药理、临床等系统研究。三是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