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千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把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看作医生的三大法宝。然而,排在首位的医生嘱咐,却被很多患者当成了耳旁风。在遵医嘱这件事上,大家远没有看病这么积极。
不遵医嘱导致“二进宫”
王先生今年4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高压偶尔能高到230毫米汞柱。他着急忙慌地找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维君看病,却把她“你 一定要按时吃药,适当运动”的嘱咐抛在脑后,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不吃药也能扛下去,血压高点无所谓。却没想到,长期血压控制不良,最后突发脑出血“二进宫”,送医院抢救。
谈到患者遵医嘱的问题,几乎每个医生手上都有很多“反面教材”。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说,他曾接诊过一个50岁的患者,因心脏病放了两个支架。术后叮嘱他要服用相关药物、戒烟、适当活动、别熬夜。但该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发现病情好转后,就自作主张停药、抽烟、熬夜打麻将。4个月后,他因心绞痛加重,复查发现有心梗可能。医生建议他尽快做个冠脉造影,他一拖再拖,最后患了心肌坏死。
张维君无奈地告诉记者,很多人看病很积极,但往往把可能比看病更重要的医嘱当成了耳旁风。采访中,专家们表示,病人对遗嘱“消极怠工”主要有四大表现:
一是擅自停药、增减药物。不少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工作太忙、嫌麻烦、健忘等原因,无法做到按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导致疗效大打折扣,不得不多次往返医院;
二是不把医生的生活调整建议当回事,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对医生的“运动处方”、“饮食处方”重视不够。以高血压为例,某医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42.5%的患者能做到遵医嘱;
三是治病心切,觉得正规医生的方案疗效太慢,转而寻求各种“偏方、特效药”,导致病情恶化;
四是无法做到规范复诊。一项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出院患者的调查显示,能做到规范复诊的患者仅占17.52%。
不遵医嘱直接影响疗效
“我在门诊中发现,在遵医嘱这件事上,个体差异非常大。有些患者做得很好,有些则医生嘱咐再多都起不了作用,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菊明告诉记者,患者遵不遵医嘱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以血糖为例,有些患者自我感觉血糖平稳就擅自停药,感觉血糖高了就开始服药甚至增加药物,这会造成血糖波动,这种“忽高忽低”的波动时间长了,就会打破代谢平衡,引发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病等并发症。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是如此。
既然遵医嘱如此重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呢?专家们分析认为,首先,部分患者的健康知识相对较少。很多人不太了解疾病长了一张“反复无常”的脸,以为表面症状有所改观就能停药。其次,看到副作用就害怕。不少患者不了解医生用药的原理,其实在开出处方前,医生已在药物的利弊中做好了权衡。再次,对医生不够信任。很多人以为医生开药是为私利或不相信医生的医术。第四,抗拒接受病情,不愿改变行为。疾病将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很多生活习惯都要调整,这必然会让一些人觉得“不自由”,抗拒听从医生的建议。
做到五点很关键
其实,看病是个“系统工程”,除了医生的诊疗之外,用药、饮食、运动等,一样都不能少,哪一样做得不好,病情就可能受影响。医生、患者是同一战壕中的战友,在漫长的抗病过程中,医患间的合作和信任格外重要。专家们总结道,遵医嘱应做到以下几点:
抓住三项重点。一是按时按量吃药;二是遵医嘱复查;三是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症状,应及时和医生沟通。这三项是遵医嘱的“必修课”,执行时一定不能打折扣。
“生活处方”要牢记。洪昭光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健康。很多慢性病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医生开出的“生活处方”,如适量运动、戒烟、保持心态平和等也要牢记。家人可以成为患者遵医嘱的“监工”,经常提醒他们按时服药、复查等。
做好数据监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内科副主任郭晓蕙举了一个令她十分感动的例子: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在她这看了20多年病,一直坚持认真记录自己的血糖值,为了区分,他还会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上个月和这个月的数值,对比非常清晰。他血糖控制得很好,一直没有并发症。郭晓蕙说:“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即使你心里不把医嘱当回事,波动的数据也会告诉你血糖控制的真相。”慢性病患者可以将自己的血压、血糖等数值制成表格,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利用工具服好药。工作忙、老健忘的患者可以借助小药盒、小闹钟等工具,将一天甚至一周的药物提前分发好,帮助自己按时按量服药。如果跟医生协商后,可行的话,也可将一天服三次的药物改成一天服一次的药物。
多参加病友会。郭晓蕙建议,患者可以报名参加医院的公益讲座、病友会、随访项目等,多学习相关疾病的科普知识。在与病友的交流中,疾病控制得好的患者就是“正面典型”,大家能从他们身上获得鼓励,并学到疾病管理的技巧。
张维君最后告诫说:“大家不能把药物当‘情人’,视作生活的调剂,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停了;而要把药物当成‘伴侣’,它们是应对疾病的必需品。因为病情可以随时‘变脸’,疾病随时可能复发。”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