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七类药物“热不得”

  得病吃药离不开喝水,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水温对药效的影响,习惯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水溶性维生素制剂、活菌类和活疫苗的药物就是不宜用热水服用。

  1、活菌药

  双歧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不耐高温,用开水冲泡或送服可使其灭活,导致药效降低。一般宜选用低于40℃的温水或凉开水冲服、送服。并且,活菌药用牛奶送服更好。因牛奶能减小胃酸对活菌药的影响。当然,不能用热气腾腾的热牛奶送服,一般也不超40°为宜。

  2、消化酶类药

  消化酶类为蛋白质性质,遇热易变性。复方消化酶、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类药受热易凝固变性,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应用凉开水或温开水送服。

  3、维生素C泡腾片

  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性质不稳定,用热水冲泡时易氧化分解,影响疗效。维生素C泡腾片中除了维生素C,还有柠檬酸、碳酸氢钠等成分。加水后,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释放二氧化碳,因而有很多气泡。维生素C用40℃以下的温水即可溶解,不需要用热水。

  4、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遇热不稳定,容易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引起类似青霉素的过敏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后最好马上服用,不宜久放。

  5、挥发性中药颗粒

  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中药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是因为它们含有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而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很多中药颗粒剂和冲剂中含有这些药物,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60℃。

  6、止咳糖浆类

  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则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7、胶囊型药物

  现在胶囊剂型药物非常多,如常见的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胶囊是由明胶制成的,易溶 于胃酸,对人体无害。而装入胶囊的药物大都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后才能使药物剂量均衡释放,发挥最 佳药效。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快速溶化,胶囊皮极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从而减弱或失去了胶囊剂应有的作用。

  推荐阅读:

  【六类药物用热水服用会失效】

  【这些药物不能用热水送服】

  【6种儿童药物不能用热水送服】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