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使用磺脲类药物

  尽管磺脲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已达60年之久,降糖效果也很肯定,但它的不良反应还是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下:  1.低血糖反应:磺脲类药物最常见也最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因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胰岛素浓度增高,在患者用药剂量过大、年老体弱、体力活动过多、不规则进食、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后,均可发生低血糖反应。

  此外,当磺脲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如阿斯匹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磺脲类药物使用时,均可增加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低血糖反应常可诱发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引起脑血管意外,反复发作或持久性低血糖,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害,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

  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由于磺脲类药物在体内代谢与排泄缓慢,易发生持续性低血糖,或因患者对低血糖反应能力差,发生无症状低血糖,或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掩盖了低血糖症状。

  常有低血糖患者昏迷或肢体瘫痪而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者不宜用。  2.体重增加:这个问题是近年来才引起重视的。

  体重越重,对磺脲类药物的需要量也越大,最终可能导致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而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

  3.消化道反应:可有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一般较轻,中毒性肝炎罕见。

  4.血液系统:第1代磺脲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或全血细胞减少,极少数发生溶血性贫血。第2代磺脲类药物较少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5.变态反应:患者偶有皮疹、荨麻疹及皮肤瘙痒。

  6.神经系统:优降糖和氯磺丙脲用量较大者,可在少数患者中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症,减量或停用后可消失。

(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