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也讲“天时地利”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对同一种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不太一样。所以中医强调,人体病症,无论内伤、外感,皆应考虑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体质的阴阳盛衰,杂合而治。对于此种理论,药店药师应该知道一些,以便在患者用药时给予适当提醒。

  中医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吃药,所以“吃药顺天时”,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共识之一。《内经》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一书中也有根据季节和区域气候调整用药剂量的具体论述。以外感风寒为例,在用药上,南方人用辛温轻剂就够了,而北方人则需用辛温重剂。尤其气候寒冷的西北地区,人的皮肤腠理致密,平时不易感冒,一旦感冒,用药剂量就必须加大,才能达到发汗目的。近代名医张锡纯说:“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其肌肤薄,麻黄一钱即可出汗;到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至东北三省人,须于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发汗。”

  现代医学气象学研究证明,气象因素可影响人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对药物的吸收速度。所以,同一浓度的同一种药物给同一人使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例如,在暴风雨来临之时,洋地黄的毒性明显增加;当冷空气过境后,容易发生阿托品中毒;给同一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服用的降压药,如果冬季时仍用该剂量,就可能引起药物副作用。对发热病人来说,服了退热药后,如果体温高于环境温度,出汗量多,降温效果就较好;当体温低于环境温度时,退热药的作用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然,除了环境温度外,影响退热药效果的主要气象要素还有空气湿度和气流(风)。当湿度较小、风速较大时,汗液容易蒸发,降温效果就较好。

  正因为气候条件对药物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吃药“顺天时”的患者,疾病常常容易康复。当然,广义上的“顺天时”,也应包括吃药时间讲究科学性。例如,哮喘病人常在夜间发病,所以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在上午让患者减少服药量,而在下午3~4时加大服药量,从而避免或减轻哮喘病的夜间发作。

(实习)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