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很多家长为省事总是自己“估摸”着给孩子喂药,比如用普通勺子取药、吃药丸不用水送服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却很容易造成剂量错误,影响健康,尤其对身体虚弱的人和孩子危险更大。
汤匙代药匙超量危害大
现在西安市场上各大药房能够见到的糖浆,大多有可以参考的刻度标准。比如直接将刻度刻于瓶身上的“感冒咳嗽药水”(以10ML为一个单位),还有专门配有小量杯的“半夏止咳糖浆”(以5ML为一个单位)等。在老百姓大药房,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家长,有7位表示因为“太过麻烦”或者“用几次即丢掉”等原因放弃现成的量杯,而选择家中的普通汤匙。
西安交大一附院药剂科主任董亚琳表示,小儿用药更应严格把握药品用量,小剂量服用时不会出现明显副作用,但长期服用,尤其有些止咳药物中含有易上瘾成分,就可能引起嗜睡,反应迟钝,或可能出现兴奋、易激动、昏迷或惊厥等现象。“有的成人直接对着药瓶瓶口服药,既容易污染瓶内药品也容易饮用过量。”唐都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刘琳娜则表示,不同材质的勺子也有可能影响药品成分。
两位专家提醒,尽可能使用药品本身自带的各种取药工具,也可选用专业的取药工具,如测量瓶、点滴器等取用液体药物的工具。
干吞药丸易对食道造成损伤
“以水送药”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仍是有不少怕麻烦的人喜欢“食糖豆法”式吃药。药剂科专家提醒,干吞药易对食道有损伤。刘琳娜提醒,“药物在被血液吸收之前,都要经过胃肠道溶解后才能被吸收。”片剂药要在胃中溶解才能被血液吸收。“即使是热水送服,药品也会在食道中停留5分钟左右,干吞药片可能会造成药品在食道内停留更长时间。”这样,药片还未顺利到达胃部就“抛锚”在食管壁上,造成对食管的刺激或损伤,还影响药效,如常用的阿司匹林。“食糖豆法”式服药没有足够的水帮助溶解药片,很有可能造成药物“搁浅”,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
“粉身碎骨”服药法让胃黏膜遭殃
所谓的“粉身碎骨”服药法是碾碎片剂或者像泡腾片一样置于水中溶解后一“饮”而尽。很多人误以为服药前将药品碾碎或者溶解在水中更利于吸收。其实,破坏药物原有形状,有可能会让你的胃黏膜遭殃。
刘琳娜表示,“很多药品之所以包上糖衣是因为药品有不良气味或者需要到达肠道这个碱性环境下才能发生作用。”掰碎或溶解会使药物丢失掉“糖衣盔甲”,还未安全抵达肠道,已在食道或者胃中溶解。这些在胃里就被溶解的药品,不但无法发挥疗效,还刺激了胃黏膜。而且有的小儿用药本身剂量就小,只有几毫克,在碾碎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使药量减少,这将影响小儿病情的康复。“尤其缓释片剂型药物是需要24小时缓慢释放药效的,如果擅自破坏了表面,药品药效顷刻到达峰谷,可能会导致服药者中毒。”刘琳娜提醒,“除非药物说明书上明确标注,否则最好不要自作主张将药品捣碎。”
(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