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药物“忽悠”了你

  用药过程,当心“变脸”

  作为罔粹的川剧“变脸”艺术已享誉海内外,表演者脸谱瞬间的干变万化,博得观众掌声不断、惊喜连连。在用药治病的过程中,某些疾病也有可能突然“变脸”。但这就不值得惊喜了,凶为它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害生命。

  降压药治高血压突变低血压

  高血压病患者须终生服用降压药。在用药过程中,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突然“变脸”,成了低血压,造成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生命器官供血不足,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患者想尽快将血压降下来,擅自加大药量或增加品种;有的则将完整的缓释药片捣碎或胶囊掰开来吃;也有的患者在服药的同时,饮用酒类或含乙醇的饮料。

  上述种种行为,均有可能使药物吸收过多或过快,导致低血压的发生。降压药中的哌唑嗪、胍乙啶、可乐定、甲基多巴、利尿剂等,较易导致低血压。如果同时服用降压药和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则更易发生低血压。

  要预防低血压,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经常监测血压;易导致低血压的降压药或其他药物,尽量不联用或同服。

  抗生素杀细菌突变其他感染

  抗菌药物的应用,让很多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治愈。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不少原本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变脸”,转为真菌或病毒感染,使病情越治越严重。如妇女常见的细菌性阴道炎,经内治外洗彻底治疗后,细菌被歼灭了,可是,对抗生素无效的霉菌(真菌的一种)却乘机疯狂繁殖,变成了霉菌性阴道炎。

  这是由于身体与外界相通的“七窍”,都生长着许多有益菌群。它们犹如忠实的城门守军,阻止有害细菌、真菌、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保护身体这座城池的安全。大量抗生素在轰炸、绞杀有害菌的同时,也将有益菌群无辜杀死,反使抗生素无力对付的真菌、病毒等乘虚而入,引起新的感染。

  欲避免这类“变脸”,应尽早确定致病菌种类,并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度高的抗菌药;尽量选择抗菌范围小的窄谱抗菌药,少用广谱抗菌药(如头孢第三、第四代药,多是注射用药,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联合用药一般选择两种即可,不要大范围、大剂量多重围剿;遵医嘱,当用则用,当停则停,不要长时间使用。若用药初期有效,以后炎症又加重,应考虑二重感染的发生,须立即停药,重新诊治病情。

  强心苷抗心衰突变心律失常

  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常用药物强心苷(洋地黄类药物),包括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可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心脏的血排出量,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但在用药时,有10%~20%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可能“变脸”,发生洋地黄中毒,引发心律失常。

  引起“变脸”的主要因素是强心苷的中毒剂量,仅为有效治疗剂量的2倍,用药安全范围小,且心力衰竭患者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比如,首次口服地高辛0。5毫克,以后每6~8小时服0。25毫克,有的患者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中毒反应,有的患者尚无明显疗效。

  对于这种“变脸”的防治措施是:使用强心苷,必须遵守心内科医生的嘱咐,当疗效不满意时,切忌擅自加大剂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同时,尽量避免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的各种因素,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生心律失常等中毒表现,应立即停药,请专科医生进行处理。

  总而言之,我们在用药治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谨防病情“变脸”的警觉性,以防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