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处理药物最大的“化工厂”是肝脏,在与药物的亲密接触中,首先受到毒副作用伤害的就是肝脏,用药不慎时可能造成肝损害。
目前发现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超过1000种,以抗结核药、中药类、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等最多见,多发生在用药4—8周内。
每到春暖花开就不停地打喷嚏、流眼泪的过敏体质者,对药物的反应更敏感,更容易出现药物性皮炎、荨麻疹、哮喘等不良反应,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发生的药物性肝病有很多受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
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以全身疲乏、食欲减退、讨厌油腻食物、小便发黄、黄疸等居多,少数出现瘙痒、关节酸痛、关节炎等。若发现不及时,可发展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监测肝功能是发现药物性肝损害的首选方法,过敏体质者或者使用有可能损肝药物的患者,最好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药物。
过敏体质的人看病时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既往的过敏史。医生给这样的患者选择药物时更应慎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肝病史、目前的肝肾功能等,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更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天津药物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红珠
【延伸阅读】
肝病患者需慎用伤肝药物
中药也伤肝 小心是硬道理
哪些肝功能检查项目反映肝损害程度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