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如此“常识”,但凡体积或颗粒较大的药片,只要其表面刻有“槽”(包括“一”字或“十”字印痕),即说明可掰开来服用,换言之,“槽”,无疑是为了帮助服药者能更方便地掰开。
“槽”只是装饰线
专家指出,许多药片上的刻槽或印痕,往往只是生产工艺上起装饰性的。即使因没有小剂量药片而不得不按刻痕掰开分别服用的药片,掰开后剂量上的误差率也往往在9%~37%,而一些治疗心脏及心脑血管等“性命交关”疾患的药物,剂量误差一旦大于10%,很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导致意外。
专家提醒,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或促进消化的药物,以及大颗粒中成药丸剂片剂等,即使并无刻槽印痕,也能掰开后咀嚼服用以利吸收。相反,四环素片、强力霉素片、硫酸亚铁片、复方新诺明片等对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片,即使有“槽”也不宜掰开服用。
(实习)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